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05/4/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9-0002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同學,諸位觀眾,大家好。今天這一集是空中佛學院淨宗課程第九十九集的播出。上一集我們跟大家報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到經文佛對龍王說,請看經文:「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上一集我們講到這裡,今天我們接下來看下面這段經文。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我們先看這段。前面的經文佛跟我們說六道輪迴、十法界,大海當中這些眾生「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都是由於心造善造不善,心是主宰。身業、語業、意業,這是造作,我們一般講身語意三業,身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語就是我們的言語,口的行為,意就是我們心理的行為,三業造作有善有不善,這是因,所以果報就不同。造作的因不同,果就不同,因有善業有不善業,果就有善果有不善的果,所以這一切都是由心所造。《華嚴經》佛跟我們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是在哪裡?佛跟我們講,『而心無色』,心它不是一個物質。『不可見取』,我們見不到,也接觸不到,也拿不到、摸不到,因為它不是一個物質。
『但是虛妄』,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虛妄。心我們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又存在,我們眼前看到這個,「但是虛妄」。在大乘經上佛也跟我們講,有真心,有妄心。我們現在的心是叫做虛妄心,妄念所產生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妄心也是依真心所起的。真心離念,沒有念頭,那就是真心,妄心雜念就很多。因為妄念、雜念的差別很大,每一個人的念頭都不一樣,你每一天的念頭也不一樣,甚至每一時念頭都不一樣,剎那剎那在變化,所以這就是虛妄。『諸法集起』,「諸法」就是萬事萬物,「集」就是集合,我們經典講萬法因緣所生,因緣集合它就生起這個現象。像我們這張桌子,這張桌子有很多因緣集合在一起,產生一張桌子的現象。一張桌子,我們就知道,如果是木材的,它的原料就是樹木,樹木要人去種,造林,它生長,然後樹砍下來,經過木工來把它製造,經過師傅把它做成一張桌子,拿到店裡去賣,我們去買回來,才有這張桌子可以使用。這當中的過程就有很多因緣集合在一起,才會產生這張桌子的現象,讓我們來使用。我們看每一樣東西,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是「諸法集起」,很多因緣集合在一起生起的現象。
因緣所生法,『畢竟無主』,它這個當中沒有一個自性、沒有一個主宰。『無我我所』,「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都有一個我的觀念,經上跟我們說我執,執著「我」的觀念。如果有人問我們:我是什麼?這個「我」就是我,我們一定會指我們的身體,這個就是我,你不會去說別的,一定指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我身體以外的東西就是我所有的,我所。比如這本書是我所有的,這是我的,這就叫我所,我的錢財、我的房子、我的車子種種的。身外之物就是我所,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但是佛跟我們講,我們的身體不是我,身外之物不是我所有的。所以這裡跟我們講「無我我所」,這當中沒有一個我在,我就是主宰,沒有一樣我們能夠去主宰。比如我們的身體會生老病死,我們無法主宰,我們不想老,它偏偏會老;不想生病,它就是會生病;不想死,它就是會死,我們沒有辦法去主宰。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認為是我的這個身都得不到,我們身外之物是更加得不到。所以佛跟我們說,這一切是「諸法集起,畢竟無主」,這個當中實際上是無我我所。我們這段經文要細心去體會,這段經文我們要是體會得到,你就解脫了,你就不會執著了。我們為什麼在六道輪迴?就是執著有一個我、有我所,執這個身是我,身外之物你要控制、要佔有,這樣來造業,造業就有果報,六道輪迴就是這樣來的。這段很重要。下面說: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
雖然各人隨各人所造善不善業,所現的環境不相同。
【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這些萬事萬物,雖然是隨各人造作的業所產生的現象,但是這個現象當中沒有一個在那裡做主宰的。一般的宗教都是認為有一個上帝來創造萬物,來主宰這一切。佛在這裡跟我們說,實際上沒有人在主宰,誰在主宰?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現的境界,不是有別人在主宰你,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所以說『無有作者』,這個當中沒有人在那裡造作,不是有人在那裡創造,是你自己的心想造業所現出來。下面說:
【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因為這個緣故,我們看到一切萬事萬法,『皆不思議』。怎麼產生的?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我們讀《無量壽經》,我們的淨宗課程《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第十一品佛就跟阿難講,眾生是怎麼來的?國土怎麼產生的?阿難回答:「不可思議業力所致」,跟這裡的經文就相符合。「皆不思議」,都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不是有人在那裡造作。『自性如幻』,這一切如幻如化,不是真實的,像《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在那裡操作、有人在那裡主宰,不是,都是自己自心所現。
【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有智慧的人?明瞭以上佛說的這段經文,你要是在這個當中開悟明瞭了,你就是有智慧,開智慧。「者」就是人,智慧的人,對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的人就叫「智者」。『知已』,「知」就是通達明瞭,他沒有懷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以後,『應修善業』。既然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心造善不善所產生的,我們現在想要得到好的果報,當然應該修善業。這段經文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改造命運的一個基本的理論。我們對這段的理論如果通達明瞭,我們就有辦法來改造命運。如果這一切都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命運就不能改了,《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就講不通了。所以事實的真相是可以改變,這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應修善業」,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應該努力來修善業。
為什麼要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簡單講就是我們所出生的地方、我們住的世界、我們這個正報身體,都很莊嚴。我們的身是正報,我們住的環境叫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你修善業,你住的環境就好,你的身體體質也好,人有福報,福相,身體健康,壽命長,住的環境很美麗,『皆悉端正,見者無厭』,看到的人,大家都不會討厭,看了會生歡喜心。所以我們如果接觸一個有福報的人,這個人很有福相,我們就很喜歡跟他接近;如果這個人沒有福報,別人看到不會生歡喜心,這都是修善業跟不善業所致。所以我們知道之後要修善業,我們如果沒有福報,趕快修善業。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改變,像《了凡四訓》說的改造命運,我們這一生認真來修,我們這一生就改變了,不必等到來生,這一生就可以改變。好,我們這段經文看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這一段經文就是接上面的經文而來的。上面的經文說:「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這段經文就舉出佛身。世尊對龍王說,『汝觀佛身』,你看釋迦牟尼佛的身相。佛在這個大會當中當然身相是最莊嚴的,經上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又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當然佛的相貌身體是最莊嚴。「汝觀佛身」,你觀察佛的身體,這麼莊嚴是怎麼來的?『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不是偶然得來的,「百千億」是形容,就是修很多的福德。修福,修福還要有德,這個我們也要知道,有人修福不修德。所以修福還要修德。德是什麼?就是十善業,比如布施、做好事,這是修福;你再修十善業,這就有德,有福有德。有一類的人,他只有修福沒有修德。所以說「福德」。
『諸相莊嚴』,「諸相莊嚴」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以我們人間來說,這個相是最好的。『光明顯曜,蔽諸大眾』。佛的光明是很大,在這個大會當中佛的光明最大,因為菩薩也有光明,天人也有光明,實際上每一個眾生都有光明,但是光明的大小、光彩、好壞差別很大,當然佛的光明是最圓滿、最殊勝。佛的「光明顯曜,蔽諸大眾」,大會當中這些大眾的光明都顯示不出來。好像我們晚上點電燈、點蠟燭,感覺很光明,但是白天太陽如果出來,路燈,這些燈火就看不清楚了。為什麼?因為太陽的光明太大了,將這些燈光(燭火的光明)都把它遮蓋了。在這個大會當中,佛身的光明最大。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梵王」是我們三界裡面色界天的天人,天人都有光明。「無量億自在梵王」就是很多很多的自在梵王,他們的光明都集合起來,還是被佛光蓋過。『悉不復現』,這些光明都看不到。好像我們白天拿一盞電燈到太陽下面,那盞電燈的光明就看不到,跟這個意思一樣。『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看到如來身上的光明這麼大,大家看到的都是很殊勝,眼睛都看花了,佛光太莊嚴、太大了。這是說佛身的莊嚴,是修百千億福德所生的。再看下面: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佛舉出佛身,再來他又指出在會的『諸大菩薩』,這些諸大菩薩也包括大比丘眾,這些大比丘眾是出家人,但是他是現出家相的大菩薩。『妙色嚴淨』,我們看佛的身相很莊嚴,彩畫、雕刻的佛像很莊嚴,再看菩薩的相也很莊嚴,像我們看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相莊嚴圓滿,再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這些菩薩相也非常的莊嚴。「妙」就是微妙,「色」,色彩,就是他的身相莊嚴清淨。這些諸大菩薩這麼莊嚴的身相,從哪裡來的?『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這也是修集善業福德所生的。下面再給我們指出: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經文到這一段,都是說有福報的,從佛身一直到六道當中的天人大眾,『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天龍八部眾等」就是有福德的這些善神,這些天人、護法神,包括我們人道有福報的人。『大威勢者』,他有威德、有勢力,在我們現前的社會上講是很有地位的富貴人家。這是講到六道,六道的天道、人道,有福德的人,有福報的人,包括這些人。『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也是因為他過去有修善業福德所產生的,他才有這個威德、有這個勢力。實際上這段經文也包括鬼道的鬼神,有福報的鬼神,我們一般講鬼王這一類的,這都是有大威勢的。像我們台灣民間很普遍拜的媽祖,媽祖就是水神,媽祖是屬於龍王這一類,水族。所以打漁的人,住在海邊的人,都是供奉媽祖。大陸沿海、台灣,這裡的人都是供奉媽祖,媽祖是水神,屬於龍王這一類的。你看每一年,媽祖宮拜拜的人那麼多,香火旺盛!實際上我們人的福報都還沒有他那麼大,他也是過去生有修善業福德。這部經是佛在龍王的龍宮講的,龍王也是在水族裡面福報最大的,所以當王。凡是你看到有福報的、有福德的,都是修善業得來的,他要是沒有修善業不可能有這個果報。這一點就是佛在這裡要跟我們說明修善業得善報的因果,勸我們要修善。以上這些經文,從佛到菩薩再到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這是善業福德所生。下面講的,就是造不善業的,沒有福德的。請看經文: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這段經文佛又對龍王講,又再指出大海當中所有的眾生,這部經是在龍宮講的,所以佛就指大海當中這些眾生。指大海當中的眾生,我們就要舉一反三,海中的眾生是這樣,我們人間的眾生也是這樣,其他道的眾生也同樣是這樣,都差別很大。大海當中這些沒有福報的眾生,『形色粗鄙』,「形」就是牠的形狀,「色」是色澤,「粗鄙」就是很醜、難看。『或大或小』,「或大」就像鯨魚、鯊魚這一類,海中水族最大的;「或小」就是很小隻的魚,像我們說魩仔魚,這一類小的魚。大跟小當中就差別很多、很大,這些形色粗鄙,這就是沒有福報的眾生。
這一切眾生怎麼會變成這樣?『皆由自心種種想念』,「皆」就是全部,都是由於這些眾生他自己心裡種種的想法、念頭不一樣,作身、語、意三業。身、語、意造什麼業?『諸不善業』,就是造很多種不善的業,所以他會變成這種身體,變成這麼醜。是他自己的心不善,造的業不善,所以得這種的果報。『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是這個緣故,隨各人造的不善業,各個自己去受這個果報。這不是有人安排的,誰幫他創造的,不是,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的。一般講自作自受,這才是事實的真相,佛在這裡跟我們說清楚了。以上說的造善業,造不善業,得的果報不一樣。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你要修善業,還是要修不善業?當然是要修善業。所以下面佛又勸我們: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到這裡是一段。所以,佛就勸我們,我們明瞭以上所說的道理之後。『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修學什麼?修學善業。『亦令眾生了達因果』,我們自己修學,也要讓眾生能夠對因果明瞭通達,「了達」就是明瞭通達。對因果如果不明瞭,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就沒有辦法來修學,不認識善惡的因果,往往造惡業他也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斷惡修善,首先必須要先認識善惡因果,要認識清楚,就是了達因果。對因果通達明瞭,要修習善業,這樣你就能夠改造命運。『汝當於此,正見不動』,這是佛對龍王講,也是對我們大家來講。「汝當於此,正見不動」,我們在聽這部經之後,我們要正見不動,見是見解,正是正確,我們的見解不能錯誤、不能偏差。見解如果偏差錯誤就變邪見,邪見就是愚痴,是非善惡分不清楚,將錯誤的當作是正確,這就叫邪見。
『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見跟常見,這是兩種錯誤的見解,在古印度就有這種錯誤的見解。斷見就是斷滅見,這種見解的人他認為我們人死了之後,一切動物死了之後,就像燈滅掉了,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都空了。他也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不相信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他不相信三世、六道,他不相信,認為人死就什麼都沒有了,持這種見解的人,叫做斷滅見。這種見解佛跟我們說是絕對錯誤的,事實是有六道輪迴,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死四十九天之後就又投胎了,但是你投胎去往生哪一道,就看你在生的時候是造善業比較多,還是惡業比較多?如果造不善業多,墮三惡道;善業造得多,生三善道。不是人死就什麼都沒有了,要是這樣事情就好解決了。持這種見解的人,他就敢做壞事,反正人死就沒有了。人,大家都會死,現在他可以去搶、可以去偷,做犯法的事情,他認為大不了死就算了。但是他不了解因果,不了解事實真相,你現在造的業,死了之後,下輩子還要再去還人,欠錢要還錢,欠命要還命,不是死了就沒有。所以斷滅見是絕對錯誤的,現在這個社會上有這種見解的人還是有,這種是邪見,我們不能墮在斷見當中。
常見就是另外有一類的人,他認為人死了會再來投胎,但是他認為人死再來投胎還是再做人,那隻狗死了之後投胎還是做狗,那隻牛死了之後投胎還是再做牛。做牛永遠做牛,做狗永遠做狗,做人是永遠做人,這一類見解叫做常見。常見,佛跟我們講,這也是錯誤的。人死了之後,有六道,不是固定的。《楞嚴經》佛跟我們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我們人死了會去投胎做羊,那隻羊如果死了之後,牠也會投胎來做人。羊就是畜生道,過去生造不善業,他墮落畜生道當羊;但是牠那個惡業果報如果受滿,牠過去生也有修善業,善業要是成熟,牠也會再來人間做人。我們得到人身是過去生有造五戒十善的業,而得到人身,但是這一生如果不知道斷惡修善造不善業,死了之後也會墮落三惡道,再去當羊。所以這是不一定,不是固定的,看你是造什麼業,不是人永遠做人、畜生永遠做畜生,不是這樣,六道是輪迴的,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斷見跟常見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其他還有很多很多的邪見,這兩種等於是代表。我們不能墮在這兩種錯誤見解當中,這就是正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認識,就是三世六道輪迴。所以我們修善第一個要有正見,知見不能錯誤偏差。
『於諸福田』,「田」就是生長的意思。比如我們吃的稻子,我們吃的米,五穀雜糧,良田它可以生長食物來養我們人。佛採取這個意思,我們要修福就要找福田來種,我們一般佛門裡面說種福田。諸福田就是福田很多,很多方面,佛給我們歸納起來,可以歸納三種來說,第一類就是敬田,第二類恩田,第三類叫做悲田。敬田,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尊敬別人,別人也會尊敬我們。所以修恭敬心就是修福,尤其印光祖師在《文鈔》給我們開示,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的恭敬得十分的利益;要是沒有恭敬心,利益都得不到。所以敬是福田,禮敬諸佛,我們要敬事、敬人、敬物,我們就有福了。第二是恩田,恩就是報恩。恩田,我們一般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恩田以父母恩做代表,推廣到一切眾生,眾生恩。我們要存一個感恩之心,要存報恩之心,你就有福報了,這就是恩田。比如你孝養父母,這是恩田,你對人、對眾生的感恩。我們導師常常提倡「知恩報恩」,人不能忘恩負義,要記得別人對我們的好處、對我們的恩德,我們要知道去回報,這個人才有福報。現代的人都是忘恩負義,連父母的恩都全部忘記了,何況其他?所以要提倡知恩報恩,這就是福田,你就有福。第三類是悲田,悲能拔苦,對眾生的救濟,像一般做慈善救濟,救濟貧苦,救濟急難。眾生有困難、有緊急,我們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凡是幫助眾生脫離困難、痛苦、緊急,這都是屬於悲田。我們佛門,像放生,這個做法是屬於悲田,這也是救濟眾生,對眾生布施無畏。這三大類的福田,我們推廣就有很多方面。這就是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我們以歡喜心來恭敬供養,這樣來修學來做。我們要是能這樣來修學,『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我們於諸福田能夠歡喜敬養,這是修因,我們得到的果報,也能夠得到我們人間的人、天道的天神對我們的尊敬跟供養,這是因果報應。經文到這裡是一個大的段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我們先看這一段。以上佛跟我們講我們要修十善業、了達因果,不能墮在斷常見中,要正見不動,於諸福田,要歡喜敬養。這一段就跟我們說出修善的宗旨跟要領。『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菩薩有一個法門,『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諸惡道」就是指三惡道。在六道裡面指三惡道,如果在十法界就是指六道都是惡道;如果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惡道。我們現在在六道,當然這是指三惡道是最苦的。實際上六道輪迴都是苦,你要是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總是墮三惡道的機會比較多,生三善道的機會比較少。我們想要永遠斷除墮落惡道的苦,菩薩有一個方法,可以斷諸惡道的苦。
『何等為一』,這一個法門是什麼?『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常念思惟」,就是念頭要善,我們心的想法、念頭要想善,不能想惡;「觀察善法」就是說我們的行為要善,身語意三業要善。『令諸善法念念增長』,我們的念頭要善、行為要善,讓善法念念當中一直增長、一直增長。增長到怎麼樣?增長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不能讓一絲毫的不善摻雜在裡面。這樣我們的善法才算修到圓滿,『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古人修善,他有用一個方法,用兩個罐子,一個罐子裝白豆,一個罐子裝黑豆,起一個惡念就投一粒黑豆,起一個善念投一粒白豆。一開始在修整罐都是黑的,惡念很多,善念才一點點而已。發覺之後不斷精進,不斷將惡念去除善念增長,慢慢白豆就一直增加,黑豆慢慢減少,到最後純粹是善念沒有惡念,黑豆的罐子他就丟掉了,他的善法圓滿了。這也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方法,提供給大家來參考,古人有用這種修法。所以我們善法要修到念念都是善,不能讓一絲毫的不善夾雜在裡面,這樣諸惡才會永斷,善法才能夠達到圓滿。善法修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我們要親近諸佛菩薩,我們念佛要求往生西方,就是要親近阿彌陀佛、諸上善人以及清淨大海的聖眾,我們要修善法,這個很重要。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的經文,下一集再繼續來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