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10/10/9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檔名:WD19-023-0011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上午學習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早上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很明白給我們講,鬼神之事真正是有,上帝每天派日游使者來觀察俞先生他所做的善惡業。數年無一善行可記,經過了很多年,都沒有落實一件善行,也就是沒有真正把一件善事做好、做到。可見得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這些尊神來考察,這些年當中並沒有善事可以記錄,來考察的結果發現都是造惡業。下面就講了: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讎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段開示最為緊要,我們要能真信,張公雖然說的是俞先生,讀這段文章的人,我們現在讀到這段文章,尤當確實反省,我們自己要確實反省我們自己。字字句句實在是在忠告我們,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俞先生的善事善念。不但善事沒有做好,善念也沒有,都是惡念。只有看到他有貪瞋痴的惡念,有『嫉妒念、褊急念』、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輕視別人,瞧不起別人。『憶往期來』,就是追憶過去,期望未來,就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情,這些都是妄念。『恩讎報復念』,人家有對不起他的耿耿於懷,時時刻刻想要報復。這些惡念『憧憧於胸』,這是說明他的意惡。身口意三業,意惡是根本,身口惡業,身口造惡,都從意惡而生的,意它是主導的。所以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身口自然清淨;意,我們的心裡要是不清淨,身口假裝也裝不來。我們看俞先生過去他所做的,只在身口去裝模作樣,心裡那個意惡沒有絲毫的改變。神明的鑒察特別注重意惡,你起心動念神明他都看得到,他都知道。所以神明檢查我們人的善惡就是在這個念頭上。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實在不只如此。所以說『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難都來不及了,還想求什麼福報?你哪裡還會有福報?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

  俞先生聽到這位張先生跟他說的這些話,指出他的毛病,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裡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俞先生聽了確實很害怕,當時就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的哀求著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的事情,一定是神仙,決定不是普通人,求你來救度我。這段就是說明,他還有一點善根,憑著這點善根神明才來度他;若無此善根,也不會遇到神明。我們要好好去想一想,去思惟這個事情。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善根,他不能接受,他聽不進去,神明來給他示現也沒有用。這是說明,俞先生雖然意惡這麼重,但是畢竟他的善根還是有。下面講: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

  這就是他可以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他是個讀書人,通曉道理,這個道理他明白。此地這個『禮』是用禮貌的禮,這個禮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在儒家的文化,講到「道德仁義禮」,最高的是道,再來是德,再來是仁,再來是義,禮是最後一個。禮就是維持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所以禮以和為貴。我們現代人不學禮,把我們中國傳統禮教推翻不要了,大家不學習,大家不懂禮貌,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都沒有人教了。因此現在的人不懂得禮節,不懂得人情世故,禮就是人情世故。人與人相處要能和諧都是靠禮來維持,如果不懂禮節,常常就跟人家有摩擦,起衝突,常常得罪人,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走到哪裡人家都討厭,人家不歡迎。

  所以過去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以前請李老師講《禮記》,李老師就講,學這個禮最起碼就是說你走到任何地方人家不討厭你,這是最起碼的。所以李老師他有編一個《常禮舉要》,這個書我們學會應該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他在台中蓮社有講過,還有他的學生徐醒民老居士,現在還在台中,他也講過,他講得更多,根據李老師編的《常禮舉要》做個講解。今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開六合敬大會,他們安排我上台致辭,這個題目我就用「禮以和為貴」。我把李老師講的,還有徐醒民老居士講的,徐老居士跟我們淨老和尚是同學,都是在李老師那邊學經的,把這註解拿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到也很歡喜,說這個以後你可以複講,可以依照李老師講的、徐老居士講的,來跟大家一起學習,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現在世界這麼亂,世間這麼亂,就是不懂禮。我們看一部《弟子規》,其實它就是禮的精神,你就照這樣做就不會錯,如果你不照這麼做肯定出亂子,所以這個要學習。

  在明朝、清朝以前讀書人,這些道理,當時社會、家庭大家都學習這個禮,所以大家懂得這個禮節,雖然造惡業,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有錯。現在人不學禮,他錯了也不知道,有時候往往還認為自己都沒錯,這就是不學禮的原因。俞先生是個讀書人,是個明白道理的人,也曉得羨慕善行善言,以此為樂,也知道行善最樂,這個他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

  就是還有這一點善根,但是善根不深厚,煩惱習氣太重。

  【但旋過旋忘。】

  一下子就忘了。

  【信根原自不深。】

  他的毛病就是在信根不深,習氣太重。

  【恆性是以不固。】

  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自己反省有沒有常犯這個毛病?這是『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我們聽到善言歡喜,看到人家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了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樣的毛病。這不只說我們,明朝俞先生跟憨山大師、蓮池大師他們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過去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也是這樣,沒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不會在六道輪迴,早就超越了。都是善根不深,所以成佛作祖的人畢竟是少數。諸位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因為眾生有這些毛病,天天講、天天勸,聽了耳熟,習慣成自然,假善也變成真善,裝好人結果以後變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勸。三天不勸,人就變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幾個人建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過去我們淨老和尚都講過,他說他年輕的時候他也很有興趣,也有這個理想,結果怎麼樣?這個道場剛剛創始的時候,真正是菩薩發心,成佛有餘;道場一建成了,就爭名奪利,反目成仇。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經,他看到很多,許多道場都是這樣,幾乎沒有例外的,沒有一個道場例外,都是這樣。

  所以現在我們說聽到道場一些是是非非這些問題,我們聽到也是見怪不怪。為什麼?大家煩惱習氣都很重。我們從這裡就想到,過去我們中國的寺院叢林裡面,為什麼每天要分座講經,天天講?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看看,他這個團體,經上常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多人天天住在一起,真的要不是天天勸念佛、講道理,這麼多人大家住在一起,就不免打架、鬧意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天天勸、天天講、天天提醒,他要休息一天這個僧團就出問題了。這在佛法稱為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夠令善根少的人漸漸善根薰習成為深厚,善根深厚也是長時薰修這樣來的,善根少的薰習成為善根深厚;善根已經深厚的人,他這樣長時薰修他就開悟,他就證果。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一天不講,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他一生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天天講經說法,也就是天天勸,天天提醒。

  勸的內容,《感應篇》分量比較少一點。在古時候讀書人每個月有一定的日子輪流開講,常常講《感應篇》、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等這些勸善的書。可見得從前這些講座在中國社會非常普遍,可惜現在沒有了。常常講、常常勸,有時候人心還是不能一下子就挽回,要是不講,那還得了!所以確確實實這些善書、經典要普遍到處去弘講。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勸我們同修發心,先不必學講經,先學習講善書、講因果。至於講法、材料,現在我們老和尚這幾十年,也提供了我們很多的這些參考資料。他老人家講的我們也可以來複講。現在有人翻譯的,翻成英文,翻成越南文,或者翻成日文,會翻譯的也可以發心來翻譯。這樣到處去講,如果到外地講,一次時間大概訂一個星期,就像我們這次時間就訂一個星期,這個時間對我們現代人來講比較剛剛好,就講一次七天就圓滿,這樣到處去講,到處弘揚,這樣才能普及。《陰騭文》、《感應篇》、《了凡四訓》都可以訂七天的講座把它講圓滿,目的要在普及。

  現在有這個科技,上網、衛星電視,這就更方便了。所以大家要發心來弘揚。以這個做基礎,而後來修學大乘佛法,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沒有這個基礎,學習大經大論不過是好聽,好聽而已。跟俞淨意公一樣,好高騖遠,專務虛名,不切實際,意惡還是改不掉。大的劫難來的時候,我們憑什麼避免?這是當前必須要做的課題,因果教育。俞淨意公的善根我們都有,他的惡報我們沒有現前,我們的果報還沒有他那麼悽慘,可見得我們的意惡比俞先生要好一點、輕一點,如果要跟他一樣,這果報就慘了,因果一定相應,絲毫不爽。這段責備就是說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應付應付,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就是沒有一樁善事真正確確實實盡心盡力認真去做的。這是張先生給他舉出來。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這段就是講整個胸腔裡面都是意惡,而且這個意惡『起伏纏綿』,起起伏伏的。『猶欲責天美報』,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沒有降福給他,他就責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

  【如種遍地荊棘。痴痴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舉譬喻說,你的田地裡頭種的都是荊棘,荊棘就是有刺的植物,你種的種子都是有刺的,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那哪有這個道理?這因果不相符。我們讀了這篇文之後,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修起,就從起心動念轉變這個念頭這個地方來下手。回頭再看看《了凡四訓》,照它的方法斷惡修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這書上一再講,這樣認真修三年必有效應,你認真修三年必定有效果。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半年就變樣子,你人跟以前就不相同。我們再講下面一段: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須要認真反省檢點。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能踏實、才能得力。我們要好好從這個地方認真來下功夫。這裡給我們講的貪瞋痴,種種這些妄念、『雜念』,必須『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個念頭一起來就要馬上給它扭轉過來,這就是「具猛力」。當然一開始的時候,你要很認真的去提高警覺,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的惡念、妄念不怕,怕的是我們覺悟太慢,不知不覺惡念、妄念一直起來我們都不知道,怕的是覺悟太慢。所以這些,反正念頭一起來馬上就發覺,發覺之後馬上就把它扭轉過來。這個心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這個念頭就是專想善的方面。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如果我們能力做得到的善事,也不要指望別人來報答我們,也不要務名,不要想出名,做一點好事希望大家都知道,都給我們讚歎。甚至做好事人家還誤會,還埋怨我們,這個也都不在乎。『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這個善事不管大善事、小善事、很困難、很容易的,就是實實在在去落實。『耐心行去』,這個做善事必定要有耐心,如果我們不耐煩,遇到一點困難就不想幹了,這個善事就沒辦法做,所以做善事要有耐心。我們有一句俗話常講好事多磨,你要做一樁好事,有時候很多障礙,你必須要排除萬難,「耐心行去」,這個好事才做得成。『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如果我們力量達不到的,也要勤勤懇懇的,希望使這『善意圓滿』,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要盡心盡力,力量達不到,但是我們要有這個心,也希望這個善事能夠圓滿。下面講: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做一切事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蜜。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諸位要知道,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中國古時候讀書人都認為「士可殺,不可辱」,這是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有這種觀念,就是一個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但是不可以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能忍,侮辱是不可以忍的。因此佛法傳到中國,翻經的法師,六度當中的忍度,譯經師就用忍辱。意思就是說在中國地區讀書人最不能忍的就是侮辱,殺頭都能忍,侮辱不能忍。現在侮辱都能忍了,其他就沒有什麼不能忍的,都可以忍,這是忍當中最重、最難的。所以什麼都要忍耐,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忍耐,能夠忍耐就有成就,要耐煩、要有耐心,要忍受種種的挫折,耐心處理事情。能忍是福德之相,特別在處理這些人事的問題,必須要有耐心,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不學禮,不懂人情世故,往往他自己做錯了他不知道,我們已經明白的人要有耐心去教導他,這才是一個福德之相。

  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如果不能修忍耐,這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所以特別在教學這方面,我聽蔡老師講的,蔡老師這個碟的確我們要多聽,雖然他年輕,但是他真的修得比我好,我是遠遠不如。他教學生,在學校裡面,以前他還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他在台東教小學,有些學生都很叛逆的,他就是很有耐心的去跟他引導,去跟他教導。經過他這些教學經驗給我們證明,這個人就像《三字經》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他的本性都是善的;「性相近,習相遠」,性是相近的、一樣的,但是這個習氣毛病各人發展就不一樣,有的人學好的,有的人學壞的,相遠就是差別很大。如果能夠善於給他輔導、教導,慢慢他就回歸自性,這要有耐心。特別是教學,沒有耐心,這麼不好教,算了,不要理他,就放棄了。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都是無量劫的,要很有耐心的。縱然眾生不能接受,他就在旁邊等待,他不能接受的時候也不能勉強。但是總是在旁等待,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旁敲側擊,總是要讓眾生不斷的覺悟過來。

  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學《弟子規》,學《弟子規》我們老和尚也講過,《弟子規》不是講的,不是念的,是要去做的。誰去做?現在有很多同修學了《弟子規》,這個做就是要求小孩子來做,要求兒女來做,要求學生來做。但是效果怎麼樣?效果不大。為什麼效果不大?因為父母師長如果自己沒有去做,來要求兒女、學生做,他不能接受。現在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要說多大的小孩子,幾個月、一二歲的,你仔細去觀察,都很不好教的。《弟子規》是什麼?是大人、父母、老師,在過去社會裡面、家庭裡面,是父母、老師他在生活當中做給兒女看的,他就是這麼做的。自己做出來再去要求他,他才能接受;如果你父母自己做不到,你要求他,他不能接受。所以在幾年前,香港陳寶英居士有一次給我講,那時候聽到我們老和尚推廣《弟子規》,首先勸大家去讀誦、背誦。她回家第一個就要求她兒子,要她兒子背。她兒子反過來要求他媽媽,說媽媽妳跟我一起來背,如果妳不會背,我也不幹。這就是說明,父母、師長如果你自己不做出來,你要去要求這些兒女、學生很困難,他不容易接受。所以《弟子規》是去做的,這是要以身教重於言教,這些都要有耐心。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絕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自然功德圓滿。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長遠心,做事情要有長遠心,不能做個二天、三天就不想做了,那什麼事都做不成,有頭無尾的。現在人很多人做事是這樣,剛開始三分鐘的熱度,一下子過去他就無精打采,他就不做了,這就是沒有恆心。做善事也要有「永遠心」。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我們要痛戒的,『惰』就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了,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一個人修行都能保持初發心那樣的精神,那沒有一個不能成就的。可見得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懶惰、懈怠,沒有恆心,愈學愈老油條了,這樣學習怎麼會有感應道交?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當中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我們現在學會道場的建立也是跟古時候叢林那個用意是一樣的,主要是依眾靠眾。為什麼依眾靠眾?就是防止懈怠的。大家在一起彼此互相依靠,能夠提起來精進修行,所以叫依眾靠眾。道場的建立它主要的目的在這裡。所以道場建立如果不講經、不修行,這不是真正的道場,那是變成大家在那裡造罪業的地方。所以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要欺騙別人之前必定就是自己先欺騙自己,其實騙不了別人,就是自己欺騙自己。這就是對自己要確實去要求。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張先生給他講,如果你這樣長久做下去,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你有意想不到的『效驗』。「效驗」,我們一般常講的,就是得到效果,我們現在的話講成績,有這個成績,有這個成果,這是效驗,有效果。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在家、出家的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在家有家庭問題,出家人有道場的問題,問題有時候都很麻煩的。這些問題,其實我們學了《了凡四訓》、《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就知道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去處理,我們只要依照這個來修,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的。現在為什麼走到哪裡都這些問題?過去我在華藏圖書館,我們有很多出家眾(師兄弟)在道場住了生煩惱,生煩惱就想到其他地方去,看找一個地方能不能不生煩惱的?

  我也常常跟這些師兄弟溝通,我說這個事情,我出家早你們幾年,看得比你們多一點,根據我的經驗,你現在這裡不好,你到其他地方會不會比這裡更好,我不敢講。為什麼我不敢講?你去的地方如果那個地方善知識在教學,同參道友每天依照《了凡四訓》、《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像現在我們老和尚講的《弟子規》,大家認真在這麼修,你去那個地方對你的確有幫助。如果沒有,恐怕比這裡不如。為什麼?因為華藏圖書館畢竟還有老和尚長時間在講經,我們聽聽經,起碼還有人來提醒。你到其他地方,能不能有這樣的善知識天天給我們提醒?這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沒有的話,肯定比我們現在這裡可能要更差。

  所以你要找一個好的地方、好的道場,也是要自己改造命運才有感應。不是說你一天到晚到外面去找,你自己本身沒有做個調整,沒有改變,你到外面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個心外求法,找不到,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在儒家也給我們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遇到有什麼問題、什麼事情,我們先不要去責備別人,先不要去怪這個環境,我們先回頭來反躬內省,先反省自己,自己到底哪個地方做錯了?哪些事情處理不對?心裡的念頭,那些思想哪些不對的?我們說話哪些話說錯了?這些我們都要回頭先反省自己、先檢點自己。我們發現有錯誤,我們自己先做個調整改正,你外面這些事務就可以得到解決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如果不回頭反躬內省,一昧去怪這個、怪那個,自己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問題永遠不能解決,都是一昧怪別人,都沒有反省自己,這是不可以。所以這些修行,佛就是這樣教我們,要從內心去求,不能向外馳求,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現在有很多同修就是說,家庭怎麼樣、兒女不孝讓父母操心、事業不順利、身體不好,我們學習了這些因果教育,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所以我們看到《了凡四訓》,你看,他被孔先生算命算得那麼準,雲谷禪師怎麼教他?教他自己斷惡修善去改造命運。所以有一些同修到道場來,他要求什麼、求什麼,求身體平安、求父母身體健康、兒女身體健康種種的。我說我們可以依照《了凡四訓》來修,你要求哪個好的果報,你就學了凡發願修三千件善事,這樣必定會有感應。比如說我們同修,我們想要找個好的工作,那你就修三千件善事。

  現在也有很多同修被冤親債主附身的,這個也有很多,中國、外國都有。冤親債主怎麼找來?也是自己找來的,自己用什麼去找的?心,你那個念頭。就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的,他說惡念,你惡念去招感的。早上也跟大家講到,《太上感應篇》後面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凶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心起一個善念、善的念頭,你這個善事還沒有做,吉神已經跟著你;你心起一個惡念,這個惡事還沒有做,凶神已經跟著你。我們就知道,這些冤親債主來纏身,自己的惡念去招感來的。

  這個事情,在佛門悟達國師這個公案,就是一個很具體給我們證明,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唐朝悟達國師,他是十世高僧,戒行清淨,修行修得很好,都有護法神保護。這個歷史上都有記載,漢朝袁盎跟晁錯,袁盎害了晁錯這個冤仇,冤魂不甘心跟了他十世,他在鬼道裡面做鬼跟了十輩子。因為悟達國師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修行,修得很好,有護法神保護,冤親債主不得靠近。到了第十世,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做到國師,在唐朝的時候他做到國師,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聞利養現前了。你看皇帝拜他做老師,這是對我們世間人來講,非常榮耀的一樁事情。這個時候他心裡起一個傲慢的念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皇帝對他這麼的尊重。

  這個念頭一起來,這就《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惡,惡雖未為,那個惡念一起來,吉神走了,護法神走了,凶神來了。凶神是誰?冤親債主。在漢朝時候被他害死的那個冤家,到他身體裡面來,長了一個人面瘡,要他的命。還好悟達國師也是善根深厚,在年輕的時候照顧一個生病的老比丘,那個老比丘是伽諾伽尊者變化的,他把他照顧病好之後,老比丘就給他講,以後如果你遇到災難,到四川某個地方去找我,在哪個山上看到兩棵松樹,你去那邊找,就可以找得到我。後來他得了這個人面瘡想到這個事情,到四川去果然找到這個地方,見到了伽諾伽尊者,是一個阿羅漢,來把他調解、化解這個冤仇,他這個人面瘡才好,冤家走了。所以意惡,我們不要說心裡動個念頭沒有人知道,心裡動個念頭,人不知道,鬼神都知道,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在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面講的,蓮池大師給我們講,他說鬼神找人,他憑什麼找到人?就是我們人有念頭,起心動念,所以鬼神他都看得到。如果你像《金剛經》講的破四相,證果,超越了,那鬼神他就找不到你了。或者你一入定,他也找不到你,你不起心、不動念他就看不到,你人坐在那邊他看不到。在《竹窗隨筆》蓮池大師也講了個公案,有一個道士,這個道士的功夫也很高,我們也不要看道士好像都沒功夫的,其實有些道士他修行也修得很好。一個道士他搭了個茅蓬在溪旁邊,有一天晚上,這個道士聽到兩個鬼在商量,一個鬼給另外一個鬼講,他說我在這裡明天有個替死鬼,我可以去投胎了,明天有個人要從這裡經過,他會在這裡溺斃的,那就是他的替身。意外死亡的,自古以來,都有找替身,古時候有,現在也有,比如說車禍的地方,常常發生車禍,找替身,跳樓的地方、上吊的地方、被水溺斃的地方。

  這兩個鬼在商量說,他明天可以走了,跟另外一個鬼講。這個道士聽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一個人,下雨下得很大,溪水沖下來,古時候沒有橋梁那麼多,過溪要涉水而過,水下得太多,太深了,就很危險。那個人要過去就被道士叫回來,叫他不要過去,危險。結果那個人就沒過去了,沒有過去那個人就沒死了。那個鬼要找替身就沒辦法,找不到了。第二天晚上又聽到鬼在商量,他說我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已經預定好的,替死鬼都找到了,無奈被這個道士破壞了,被他破壞。另外一個鬼說破壞,你為什麼不去找他麻煩,去處罰他?另外一個鬼他說他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他說在道士住的茅蓬這樣繞來繞去、繞來繞去,就是看不到他。為什麼看不到?因為那個道士在那邊打坐入定,所以那個鬼怎麼找都找不到。

  這在佛門裡有個公案,金碧峰禪師也是這樣,小鬼要抓他,他入定了那鬼來找不到,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鬼是找人的念頭,我們人是看人的形狀,我們人看到那個人坐在那邊,我們看到了,但是那個人在起心動念我們看不到;鬼是看到人在那邊起心動念,他看到了,他就能找到那個人。鬼是看人的念頭,我們人是看人這個形狀。這是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給我們講了這個公案。這個念頭你轉過來,命運就改變。所以到佛門來,的確佛都有方法教我們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不聽、不接受,那佛菩薩也沒辦法。所以有很多同修來,這個事情、那個事情,勸他斷惡修善又不肯幹,只是想解決問題,那個問題就是你自己造出來的,你自己不調整,那誰也沒辦法,所以重要還是在自己做個改變。下面講: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君家』,就是張先生對俞先生講,他說你們家奉事我,他看到非常虔誠、清潔。以前民間拜灶神都要很虔誠、清潔,這是我看到外祖母,她拜那灶可虔誠了,她那個灶打掃得乾乾淨淨,你不能隨便給她放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要很整齊、乾淨,一塵不染,這我小時候看過。現在就很少看到了。這是俞先生他對灶神也很恭敬,也很虔誠,他的灶也是整理得非常清潔。現在雖然沒有過去那種灶,是不是灶神就沒有了?實在講一樣有,只是現在用電爐、用瓦斯爐,現在還有微波爐,反正你有燒火的,灶神屬於火神這一類,管理廚灶的、生火的、飲食的,這一類的神祇,管廚房的,灶神管廚房的。我們現在道場講香積組,香積組長管廚房的。在佛的寺院管香積組的有一位護法神緊那羅王,所以上午供,最後一個原來的課本有緊那羅王,我們現在給人家改掉。如果是在道場也應該要念那個,因為每個道場都有煮飯,缺不了香積組的,那是對他一個恭敬。在《地藏經》講飲食神,都屬於這一類的。前面講的日游使者,《地藏經》講的日神、夜神、天神、空神、草木神,《華嚴經》講得就更多。

  俞先生奉事灶神很恭敬,所以他有這個感應。『特以此意報之』,他說因為看到你對我這麼虔誠恭敬,所以特別把這個事情給你報告,報告讓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這是要趕快勉勵去行持,可以回天意,就是可以改造命運。我們讀了這段文,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有俞公他這麼悽慘,可見我們三業的過惡有,但是還沒有他那麼嚴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這樣來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快,他要三年,我們可能一年,我們整個命運就改了,這是一點不假,我們一定要有這個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張先生跟他講完這番話之後,他就走到俞先生他們家裡面去了,就往裡面走。一般房子廚房都在裡面的,他看到他就跟著張先生走進去,走到廚房張先生忽然就不見了。這時候俞先生才知道原來是灶神示現,走到他家的灶他就不見,原來是灶神。灶神在《酉陽雜俎》這本書裡面,唐朝段成式編的,裡面寫的這些神仙、山川種種比較奇異的事情都有記載,在《酉陽雜俎》記載,灶神姓張名單,所以張先生就是灶神。天下的灶神非常多,每家每戶都有,這個都是真的。灶神這個示現,佛菩薩當然也常常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在一九四八年,我們老和尚常講他的老師,就是他以前讀中學的校長,南京一中的校長周邦道老先生,他的夫人在南京自己住的房子裡面,古時候那個房子好幾進的,她就遇到地藏菩薩。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學佛,他們學佛是到台灣來才開始學佛。

  地藏菩薩他就變化一個出家人到她們家裡面去,它那門也沒有開,好幾進的,第一道門、第二道門、第三道門才到裡面,門沒有開,突然有一個出家人就出現在她們家的客廳,要向她化緣化香油,不曉得化幾斤,感應記有記載。她那時候沒學佛,有出家人來,是不是來騙錢的來化緣,跟她講了半個多小時也沒給他,後來這個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也不曉得他從哪裡出去,看看外面的門都鎖著,這個想了很納悶,這個出家人從什麼地方進來,從什麼地方出去,門都沒開。後來到了台灣來,到台中蓮社學佛,遇到李老師、白聖老法師,他就向法師、大德請問,她以前在南京家裡遇到一個出家人,很奇怪,門沒開,他怎麼進來,怎麼出去的?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從九華山來的。後來白老跟李老師就跟她講,妳遇到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化身,他來跟妳化緣化香油。她當時聽到很後悔,當時都沒給他,後來趕快補,到台灣來趕快補,去供養香油。這在《地藏菩薩感應錄》有記載。

  這一類在經典上給我們講,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一切眾生跟佛菩薩都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每個人都有這三個身。法身叫毘盧遮那,報身叫盧舍那,應化身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它有應身跟化身這兩種不同,像釋迦牟尼佛、佛菩薩祖師大德,示現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他來人間投胎有父母,也跟一般人一樣,經過十個月懷胎這樣生出來的,那叫應身,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另外化身就無中生有,這個人沒有,突然他出現了,這叫化身。所以合起來講叫應化身,應身跟化身這兩方面不一樣。俞先生遇到灶神就是化身的,跟周邦道的夫人她在南京自己住的房子裡面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這樣跟她面對面講了很多話,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俞先生是明朝人,周邦道夫人是民國年間的現代人,如果我們以為這是寓言,那就大錯特錯,這個不是寓言,是真的有這些事情,那個叫化身。

  這是轉變命運的一個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他這個時候知道『司命之神』,我們一般民間都拜灶神,叫司命灶君。他在四十七歲這一年,除夕這天晚上,遇到灶神親自來給他指點,他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下面這個文給我們講: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這是勇猛止惡修善,改造命運,他是四十七歲十二月除夕,那天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就是過新年,正月初一元旦。從這一天他就『拜禱天地,誓改前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天起改過自新。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有一年他在福建,他講過年大家都恭賀新禧,大家見面都互相道賀。他跟大家講,他也說講新,但是他講的新就是改過自新,一個新年開始重要要在改過自新,所以一年是萬象更新,希望這一年開始有個好的開始。俞先生就從這一天發願要改過自新,「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在天地神明之前發了這個願。而且把他自己的字號又改了,原來他的字叫良臣,他現在改了,他不叫良臣,他原來叫良臣,現在又改成淨意,再加一個別號叫淨意。這就類似我們現在大家皈依有一個法名,稱為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這個名號涵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我們每個人都有名號,這個名號父母師長給我們取的,這個它有它的含義,有它的意義,我們一定要顧名思義。俞先生他取了一個淨意道人的名號,意思就是他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我們學佛皈依,師父給你取的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你要把這個名號在心行上去做到,那就是道。所以這個號也叫做道號,你把它做到了。下面講: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我們看了這幾句再想想,《了凡四訓》裡面講的,袁了凡先生他剛剛改過的時候也是進進退退的,我們要是照這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跟他一樣。袁了凡、俞淨意都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也就是說,開始在修的時候感覺不得力,功夫不得力。『非疑則惰』,雜念還很多,特別我們念佛的同修,我們念了這麼久了怎麼雜念還這麼多?懷疑、懈怠還是沒有辦法排除。『忽忽時日』,就是這樣恍恍惚惚的,也是一天過一天,『依舊浮沉』,跟過去一樣。這種現象在經典上給我們講,這叫業障發相,業障的現象。如果我們有這個現象,我們就知道這是業障之相。但是我們要消除業障只要有兩種心,要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會慢慢改掉,一下子斷不容易,必須有個時間、有個過程。所以我們改過自新也是這樣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夠斷得了。

  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當中要講個十遍、二十遍,大家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勸,印象深刻。如果你勸一遍講完了,書又擺在書架上,過幾天又忘得乾乾淨淨,那還提得起來嗎?忘記了,提不起來。所以真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就很不錯了。如果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聽個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同修當中,最低限度會有二分之一的人成就,這個也一點不假。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我已經學過,我都知道。知道是知道,但是做不到。我們現在都是犯這個毛病,看了一遍、讀了一遍,第二遍再提起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這樣怎麼會成就?當然就不能成就。所以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了幾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斷惡修善,如果不在《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現在還加上《弟子規》,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實在講也得不到效果,這是一個關鍵。

  所以現在學《弟子規》的人也很多,真正做到的人還是有限。為什麼?時間不夠,遍數不夠,印象不夠深刻。我們的煩惱習氣很熟悉,古大德教我們修行的要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什麼是生?現在這個修善,斷惡修善,很生疏,還很生疏,就是還很陌生、生疏。我們的煩惱習氣太熟悉了,無始劫以來天天都是起煩惱,時時刻刻煩惱起現行,煩惱習氣毛病太熟悉了。現在很熟悉的慢慢要讓它疏遠,很生疏的善事、善念要讓它慢慢熟悉。我們念佛功夫也是這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樣功夫慢慢就能得力了,但是這個必須要時間。這個基礎我們打好了,再來學大經大論就有條件了,就有這個條件可以學。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大經大論還是不行,聽一聽種善根可以,但是我們目前做不到。所以老和尚常常勸我們,如果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篇文做基礎,三年以後你再去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那才是真正的菩薩。那個時候大經大論才契機,現在不契機,為什麼?好高騖遠。所以經教必須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善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段他發現自己業障深重,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可以求佛菩薩來加持,這段就是求佛力加持。他每天在自己家裡所供養的觀世音菩薩大士面前拜佛,拜到這個頭,磕頭磕到流血,可見得他是非常勇猛精進,『叩頭流血』,他很勇猛。『敬發誓願』,禮佛發願,『善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所以如果有絲毫寬恕自己,原諒自己,這樣就是自欺,就要永墮地獄,發了這個願,就是嚴格來要求自己。『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這是念觀音菩薩,當然念阿彌陀佛也可以,或者你念地藏菩薩、念藥師如來,像了凡先生,雲谷禪師是教他念準提咒,念咒也可以,這是念佛菩薩聖號。每天早晨拜佛,念佛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念得比他多。但是我們用心就不如他,人家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我們念佛,這一段也是我們一個榜樣。

  我們現在念佛就是沒有像俞淨意這種心在念,如果這種心在念,打個佛七就一心不亂,功夫就得力了。我們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有了這個功夫臨終才心不顛倒,沒有恐懼,能夠安穩的往生,這叫功夫。所以功夫這要講求,要誠、要敬,誠心誠意的去念,這樣才有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測驗測驗自己功夫怎麼樣,你遇到危險的時候,你這佛號能提得起來嗎?你心能夠如如不動嗎?有一次我到日本去,那次好像是參加法會,老和尚辦了一個地獄變相圖,我們組了一個團坐日亞航的飛機去。日本那開飛機的,我感覺他好像是技術不太好,起飛、下降就像要掉下去一樣,一下子就好像跳降落傘這樣掉下去,那心臟都要停止了。我是一直念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我們那些同修,有些女眾,就在那邊尖叫,我說這樣怎麼可以?這個怎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遇到這個危險關頭應該提起佛號,怎麼可以尖叫?

  這就說明我們功夫沒得力,我們在沒有遇到這種危險境界的時候,好像我們功夫滿得力的;遇到情況現前,心都亂掉了,這樣就不能往生。為什麼遇到這個會亂?因為平常你就不知道你用的功夫用得對不對,你不知道,念佛都是有口無心。如果你是誠心誠意念,你遇到什麼危難的事情,你心就是如如不動,心不顛倒。《無量壽經》講的「不驚不怖」,這樣臨命終你就有把握往生。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心就散亂了,或者昏迷不省人事,這個都造成往生西方的障礙。所以過去讀書人他們都有這種修養的功夫,這在《彙纂功過格》裡面也有講到,以前一個讀書人他坐的船遇到風浪,幾乎快翻掉了,全船的人都驚慌失措,就這個讀書人他如如不動。後來這個風浪停下來了,大家問他,我們都嚇得要死,你怎麼都不怕?這個讀書人講,他心存誠敬耳,他說我心裡一個誠、一個恭敬,所以他遇到這些危險境界他能如如不動,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動。俞淨意公這就是心地功夫,所以現在大家想要避免這個災難,念佛的功夫我們要知道怎麼念,要誠心誠意來念,不能夠有口無心。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的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一點不假,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有鬼神在看著我們。如果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有一個敬畏之心。到了沒有人看到的地方,都知道那鬼神很多都看到了,人沒有看到,鬼神都看到。仙、天、佛菩薩、羅漢能看到那些,那就不用說了。六道裡面的鬼神都能看到,當然超越三界的羅漢、菩薩、佛,當然看得更清楚、更徹底、更明白。因此就不敢自欺,也不敢放肆,不敢做壞事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凡是對環境、動物、植物、礦物有利益的這些事情都去做。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跟著轉,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對於人、對於物有利益,不管大事、小事,自己忙還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也不要先去想我能不能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我們就隨順因緣,不是我們不做,沒有辦法,我們力量達不到,我有這個心,但是力量達不到,不是我不做,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該做不應該做,不要去問我是不是有這個力量能夠繼續去做,力量能不能繼續做。如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圓滿的,做到『成就而後止』。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一個典範,給我們一個榜樣,我們要學習。

  在二OO一年,菲律賓有個靈媒說,台灣二OO二年三月底、四月初,有大災難要毀滅這個地方。靈媒去圖文巴給老和尚講,老和尚相信這個事情。所以在圖文巴他就找印刷廠,去談印《藏經》的事情,找福峰印刷廠。後來老和尚請佛陀教育基金會去印,基金會說他們沒有這個預算,印《藏經》錢很多,現在沒有這個錢。後來福峰印刷廠郭秀蘭居士就來找我,她說基金會他們沒這個預算,看我要不要印?我就去請問老和尚,老和尚就說,那就你印吧!當時一塊錢也沒有,不要說印《藏經》,印一本書幾塊錢的你也沒預算,都沒有。當時我就答應下來,我就沒有想到那麼多,而且老和尚還規定,不可以找一、二個有錢人發心,要給住在台灣的人,大大小小有錢沒錢統統要出錢。

  當時我也沒想那麼多,一部《藏經》那麼多錢,一塊錢也沒有。人家基金會都不敢印了,我接下來,當時我只是一個念頭,這是要救災的,這就不可以考慮,就是要去做,這就是要息災的!只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的你就認真努力去做,先不要去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做到。後來也得佛力加持,得到大家的護持,現在印了八千套,以前我說這個一套就不曉得要化緣化多久,我是從一塊錢開始的,最少一塊錢開始。現在陸陸續續印出來。後來又重編目錄,乾隆爺沒有編目錄,我們給它編目錄。現在老和尚又請人家做句讀,現在有句讀。現在查《藏經》很方便,比日本《大正藏》那個文字要看得舒服,那個字大。所以講到這裡,就是我們要學習俞淨意公,只要是好事,應該做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這會有佛菩薩來加持,最重要我們要發心,最重要要發心。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面是自行,這段是化他,就勸別人。自行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跟著轉變。化他這裡講了五個重點,『以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五倫,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構成這個社會,敦倫就是大家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該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比如說父慈子孝,這就是敦倫,現在學習《弟子規》就是敦睦倫常,學《弟子規》。『勤學』,要努力讀書,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你不要去讀不好的書籍,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對我們身心都有傷害。第三『守謙』,《了凡四訓》當中講的「謙德之效」,做人要謙虛,不可以傲慢。第四『忍辱』,第五深深的體會因果報應的道理,特別因果教育的書要多多去推廣,懇切的勸導大眾。像《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些相關因果教育的善書要多推廣。俞淨意先生做給我們看。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月終最後一天。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月底這一天,他就到灶神爺那邊報告一次,把這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每個月都報告。這就是我們看到《了凡四訓》講的功過格,你做了哪些好事。這是說明他要求灶神爺來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就沒有辦法給灶神爺交差了。這是鼓勵自己努力去做善事,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大家學了佛,當然不一定說叫你寫個疏文到灶神爺那邊報告。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你就在佛菩薩面前報告,具疏以告之,那比灶神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的地方。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他持得很熟悉了,我們剛才講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他這個善事修得很熟悉。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一起心動念就是善,如果不起心動念,他一個妄念也沒有,心很清淨,我們很羨慕。

  【如是三年。】

  他做了幾年?做了三年,千日之工,一千天。我們想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認真修行就轉過來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運也是三年有一個明顯的轉變,也就是說,三年努力修就見到效果。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這個時間不算太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憤?希望我們同修大家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下面就是他的感應,修了三年他整個命運大幅度的轉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還有一堂課,應該明天這堂課可以講完。好,我們來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