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0/10/9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檔名:WD19-023-0010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昨天學習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在第一大段,俞先生與同學十幾個人結文昌社,依據《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的教導來行善事。在《陰騭文》裡面,在這當中提出「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這是舉出《陰騭文》幾樁事情,《陰騭文》裡面講得很多,這裡舉出這幾樁事情,也是代表了全部《陰騭文》的學習。我們這次講座時間一共二十四個小時,所以前面我們有十八個小時根據《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註解裡面,周安士居士講的道理,以及引用的公案,跟大家學習。昨天我們已經學習到「戒淫殺口過」,講到戒口過。在戒口過這一句,《文昌帝君陰騭文》它本文,就是它的原文,就是「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這就是戒口過。
我們學佛的同修,特別是聽過經的同修,長時間聽經的同修,大家都聽過,我們淨宗學會同修大家也讀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接著才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我們淨宗學會同修長時間讀誦的經典。這三句經文,我想讀過《無量壽經》的同修大家印象都比較深刻,特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這個經,也曾經把這三句經文特別給我們做一個提示,告訴我們《無量壽經》為什麼把善護口業排在第一個。我們看一般經典順序的排列都是身口意三業,先講身業,再講口業,再講意業,一般經典都是這樣排列的。但是在《無量壽經》我們看到,身口意,身跟口順序調過來,把口業擺在第一個,身業擺在第二個,第三個才是意業。從這個地方,我們聽過淨老和尚講《無量壽經》,就知道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特別提醒我們善護口業的重要。善護口業就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地方講的,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所講的規條來修學,就是戒口過。
在儒家孔老夫子教學,他列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政事,第四文藝。在四科當中言語擺在第二個,也顯示言語學非常的重要。我們看到這個經典上這些教訓、這些開示,我們應當要留意。最近這些年,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界各地不斷的推廣儒家的《弟子規》,很多人發心來學習、來演講,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弟子規》裡面也給我們講了,「話說多,不如少」,就是告訴我們言語的重要性。這是講戒口過。講話這是大學問,要學會講話,真的也要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時時注意我們自己講話。因為講話,我們如果不留意,往往會講錯話。所以這個口業,說實在話,比身業還容易犯,比身業容易犯。
所以在《延壽藥言》這本書,裡面講到謹言這部分,就是言語要謹慎,裡面我也給它提出幾條來跟大家分享。裡面講到,「言語簡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德進則言自簡」。言語簡單,寡就是少,在我們自己可以減少一些懊悔。往往我們講錯話了,事後我們心裡會覺得很懊悔,剛才怎麼講了那句話,話講出去又收不回來。特別話太多,講錯話的機會就愈多,事後的懊悔那就更多了。這是對自己,有時候話講多了、講錯了,得罪人,跟人結怨。所以話少,在於自己,可以減少一些懊悔、後悔;在別人,可以減少跟人家結怨。往往一句話就得罪人,跟人家結怨,這在現實社會當中非常多。德進則言自簡,我們的德行如果有進步了,講的話自然它就比較簡要,比較少。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心平氣和則能言。氣不平,則發言多失。」講話講的是時候,人家聽了不厭煩;如果講的不是時候,他愈聽愈煩惱,這個不是講話的時候。這是《論語》裡面講的。我們講話心平氣和的時候,我們講話的聲調、講話的態度都是很溫和,聽的人他就生歡喜心,他就能接受。心平氣和講話就比較得體,如果氣不平,當我們心很不平的時候,發言多失,講的話就很多過失,這也是很自然的。「同一言也,和其聲以言之,則聞者喜;厲其聲以言之,則聞者怒。」同樣一句話,過去我也常常跟一些同修交流這個問題,我說同樣一句話,你講話的語調、態度不一樣,別人聽起來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同樣一句話,如果以溫和的聲音來講,聽的人他就容易接受;如果用很嚴厲的聲音來講,聽的人他心裡就很難過,就不容易接受。同樣一句話,講話的態度、語氣不一樣,聽的人他感受就不一樣。所以講話真的是要學習。
又說,「多門之室生風。多口之人生禍。無多言,多言多敗。」這是用門很多的一個房子來做一個比喻,一個房子門如果很多,當然風就多,進風的地方就多了。多口之人生禍,多口就是話很多的人,他就容易去惹災禍。話萬一講錯了,講得不對了,真的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多話的人容易招禍,招惹災禍。所以無多言,多言多敗,就話不要講太多,講太多失敗的機會就多。《弟子規》也給我們講,「話說多,不如少」,話說太多了,不如話說得少一點。我們覺得講話講得不太對,要提高警覺,馬上就要先煞板了,不要繼續再講,愈講就愈不對了,愈講過失就愈多。所以講話要有個節制。所以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我們講話多不如講少一點,也不是叫你完全不講,少就少過失。在《論語》也講「言多必失」,言語多了必定會有過失,所以儒家教我們話說多就不如少。話少不如話好,我們盡量講好話,不要講沒有意義的話,講那些不得體的話,那這些就要避免。所以話少不如話好,多講一些有意義的、對人有幫助的這些話、這些言語。這些都屬於戒口過,我們戒口過要從話說多、不如少這裡來學習,口過就會減少了。
此地我們講到「戒淫殺口過」,俞淨意他這時候還沒有遇到灶神,他還不叫俞淨意,他的本名叫俞都,他的字號叫良臣,就俞良臣,俞先生。他跟同學:
【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
就是這樣修行修了很多年。
【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
就是他從秀才要去考舉人考了七次,古時候三年考一次,考了七次就是考了二十一年,都沒考上。
【生五子。四子病夭。】
生了五個兒子,有四個兒子生病夭折死了。
【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
生了五個兒子四個病死了,第三個兒子非常的聰明,也長得很好,『聰秀』就是聰明,長得又很莊嚴。『左足』,左腳的腳底有兩顆痣,生下來有兩顆痣。『夫婦寶之』,他們夫妻兩個人對第三個兒子特別的喜歡。第三個兒子『八歲戲於里中』,就是八歲的時候在他們家外面遊戲。『遂失去』,到外面去遊玩那就失蹤了。『不知所之』,不知道去哪裡了,就沒有回來了。
【生四女。僅存其一。】
生四個女兒也死了三個,剩下一個女兒。他有九個兒女,剩下兩個,一個失蹤,那個失蹤也等於是沒有了。生了九個兒女,只有剩下一個女兒在身邊。
【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他的妻子因為兒女死了那麼多,失蹤的失蹤,死的死,這個妻子,當然這是人之常情,所謂天下父母心,兒女這樣一個一個的死了,當然非常的傷心。傷心就哭,天天哭這些兒女,想念這些兒女,哭到兩個眼睛都瞎掉了。俞公,就是俞先生,『公潦倒終年』,「潦倒」就是運氣非常不好,「終年」就是一年到頭,都沒有好運,都是遇到一些倒霉事情。『貧窘益甚』,貧就是家庭的經濟非常不好,沒有錢,貧窮。窘這個字,上面一個穴,下面一個君子的君,從穴從君,這個古時候講老虎叫山君,老虎被逼到洞穴裡面出不來,表示很窮困。被逼迫到已經快到走投無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貧窘益甚,愈來愈嚴重。這個時候俞公他自己就反省了,『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他自己反省,他自己一生也沒有做過什麼重大的罪過,怎麼受到老天懲罰這麼悽慘?這段說出他壯年的時候非常潦倒,就是他的遭遇非常不好,年紀也愈來愈大,家境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這是講他這段遭遇,似乎他在做這個善事,好像老天爺都沒有保佑他。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
這段就講,『年四十外』,就是這個年紀愈來愈大了,已經超過四十歲了。四十歲以後,他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在這一天就上升到天堂,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寫著「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意思就希望灶神爺在每年除夕這一天上天去,請他跟玉皇上帝報告好事,再回到人間來,來保佑他們這一家人的平安,對聯過去這麼寫。這個灶神,我在小時候看我的外婆,外祖母,她很重視的,以前燒柴火那個灶,我看我外婆的灶都要洗得很乾淨,她的灶你不能隨便給它擺東西的,要弄得很整齊、很乾淨,常常聽我外婆講對灶神要恭敬。這是我們中國民間,特別在南方這一帶,過去的習俗都有拜灶神,在農曆臘月三十,十二月最後一天,就是除夕,都會拜灶神,平常也有拜,這一天是必定要拜,在中國南方有這習俗。
俞先生他四十歲以後,他每年臘月三十,他就自己『寫黃疏』,「疏」就是疏文。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法會做圓滿會念疏文,疏文用黃色的紙去寫的。在我們中國古代,黃色的紙是代表最尊重的。為什麼?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的衣服,其他的人,皇帝以下的人,不能穿的。所以紙張用黃色這表最恭敬,黃疏,黃紙寫的疏文。他寫這個疏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灶神向玉皇上帝報告,他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命運這麼不好,報應這麼悽慘。所以『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希望灶神代替他來向上帝轉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從四十歲那年以後每一年都有寫這個黃疏,請灶神爺向玉皇上帝轉達,經過好幾年也沒有報應,沒有感應,還是這樣。『至四十七歲時』:
【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才有了感應。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從四十歲開始,每年臘月三十日,都寫黃疏請灶神爺向玉皇上帝報告,他做的好事,怎麼遭遇這麼不好的命運?那一共寫了七年,就是四十七歲,七年,到第七年才有感應。四十七歲這一年除夕,就是臘月三十。除夕在我們中國傳統,就是家人如果到外面工作的,都必定要回家,回老家,大家圍爐團圓。現在在中國還是有這個習俗,每逢農曆過年除夕之前,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大家都希望利用年假回家跟家人團聚,除夕希望回家來團聚,這是我們中國民間習俗。現在在海外,像在澳大利亞這裡,除夕恐怕不一定有假期,這個習俗在海外就很難見到。在華人比較多的地區,可能還有舉辦這些年節的活動,像美國舊金山、紐約這有華人街,舉辦一個活動。但是氣氛當然無法跟中國相比,畢竟這是在外國地區,這個文化不一樣。
除夕這一天,就跟他的『瞽妻』,「瞽妻」就是他的太太哭兒女哭得太傷心,眼睛都哭瞎了,瞎掉了。跟妻子以及剩下一個女兒,這個晚上一家三個人坐在屋子裡面,『舉室蕭然』,「蕭然」就是很蕭條。『淒涼相弔』,大家坐著很淒涼,親戚朋友也沒有人來看望他。因為除夕每個人大家都要回家去團圓,這個時候也沒有人來,就他們一家三個人坐在屋子裡面很淒涼。從這幾句就可以看到,俞先生他的家境多麼的悽慘。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這個一段,就四十七歲那一年臘月三十日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弔的時候,忽然有人來敲門。臘月三十除夕,在我們中國民間,大家都回家團圓,這個時候怎麼會有人來敲門?當然他就出去開門。古時候沒有電燈,都是點蠟燭,他都點了蠟燭,已經晚上了,點了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角巾皂服』,從前角巾是一般隱士用的,它不是一頂帽子,是一塊方的布,四四方方的布,紮在頭頂上,把頭髮綁起來。我們如果看古裝電影、古裝的連續劇會看到,古人把頭髮用一塊方布綁起來,那就叫角巾。從前是一般隱士用的,紮在頭上。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這種打扮現在在大陸上,道士還有這種打扮的,用一塊方巾把頭髮綁起來。「皂服」,皂就是黑色的,他穿著黑色的袍子。『鬚髮半蒼』,看他的鬍鬚頭髮就一半是蒼白的,看看年歲大概有五、六十歲。『長揖就座』,「長揖」,古人就是抱拳鞠躬,很有禮貌向他問訊作揖,就進到他們家裡面坐下來了。
介紹自己姓張,他自己介紹,他說他是姓張,並且說從遠路歸,我從很遠的地方回來,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發出愁嘆聲,你們家三個人心裡很難過,發出來的聲音讓我聽到很憂愁、很怨嘆,聽到這個聲音。所以『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張先生說我是聽到你們家這種愁嘆的聲音,我聽到特別來安慰你們。這是說明他的來意,張先生他為什麼這時候來,就是聽到他們這些愁嘆聲,特別進來給他們看看,給他們慰問。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公(俞先生)看到這個人很不尋常,怎麼這個時候來到他家,說要來慰問他們。俞先生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覺得奇怪,但是看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也非常的恭敬。在他們這種家境潦倒的時候,我們世間人講世態炎涼,人家看到窮人躲避都來不及了,還有誰會來給他們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回家團圓,誰有空來到他家慰問?當然在這個時候有人來慰問,那心裡非常的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他是滿腹的牢騷,自己確實是有才學,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四十七歲,『至今功名不遂』。那個時候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就是考上舉人、進士,在國家政府機關謀得一官半職,這是讀書人他的一個出路。所謂學而優則仕,有了功名之後,靠著國家的俸祿,這樣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都是很清寒的,沒有一點基礎,相當之苦,物質生活相當清苦。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俞先生很苦,而且遭遇到種種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持好像沒有什麼重大的過失,為什麼到現在四十七歲了還功名不遂?妻子兒女都不能保全,兒女夭折的那麼多,妻子又瞎了。『衣食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面前他焚化疏文,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出來給張先生聽聽。『為張誦之』,就是他寫的內容請灶神爺報告上帝,為什麼他家遭遇這麼淒慘?他做這麼多好事,怎麼都沒有一點好的報應?寫的這些內容再講給張先生來聽。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張先生聽到俞先生給他講完之後,他就說了,他說我對你家裡的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而且也很久了,這些你就都不必再跟我講,我都知道。下面接著就是張先生對俞公要講的話。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段文的意思,特別舉出我們身口意三業意惡這部分,意惡我們一般講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屬於心裡的惡業。這段文也是《了凡四訓》裡面沒有提到的,所以《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在古時候印都附在《了凡四訓》的後面,等於是補充《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部分沒有提到,補充《了凡四訓》。改造命運遇到善知識,所以善知識也是我們一生能不能改造命運的一個關鍵。如果有緣遇到真正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指導,依教奉行,命運就改了。遇到善知識當然不止袁了凡一個人,俞淨意先生他也遇到。一位是遇到雲谷禪師改過自新,一位是遇到灶神,他一樣把命運改變過來。張先生就給俞先生講了,他說『君意惡太重』,你那個心裡的惡念太重。『專務虛名』,你讀書積行都是弄一個場面,那都是虛妄的,你只是求個虛名,做事不務實。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燒的疏文,這些內容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心不平,怨天尤人。看看這些疏文的內容,他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自己沒有改過的意思。這是『褻瀆上帝』,這個罪過就更重了,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此也』,上帝給你處罰恐怕不止這樣,還會更嚴重,可能還有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張先生給俞先生講完這段話:
【公大驚曰。】
俞先生他生平所作所為的事情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曉得這麼清楚?經他這麼一說,他心裡也很驚訝,所以『大驚』,大吃一驚。『曰』,接著俞先生他就講話了,他說: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俞先生聽到張先生這麼說他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在鑒察,一個人做很小很小的善事鬼神也知道。我這麼多年跟同學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面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規條來奉行,沒有違犯。這個規條就是前面舉出《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幾條,「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俞先生他說我都依教奉行,都沒有違犯,難道這些也都是屬於虛名嗎?他心裡還是非常不平,來對這個張先生說。下面張先生給他一個回答: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張先生就在文昌社規條裡面舉出幾樁事情來給俞先生說明。《陰騭文》裡面很重視愛惜字紙,這是重視文化,重道,文以載道,所以惜字它是有這個示範的意義。當然他們文昌社也訂有這麼一條,要愛惜字紙。灶神張公就跟他講,既然有這麼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但是你跟你的學生,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過舊的文章,有字的舊書,拿來糊窗戶、窗子。古時候的窗戶都用紙去貼的、去糊的,紙窗,現在都是玻璃的,現在我們比較少看到紙。現在在日本還可以看到窗戶用紙,古時候都是用紙去糊這個窗。他都用有文字的紙去糊那個窗,甚至拿來擦桌子,俞先生也藉口說不要弄髒了,『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他說你天天看到,你對這些學生以及比較『知交輩』,這個「知交輩」,『生徒』、知交,在古時候關係就很親密。生徒,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關係就如同父子一樣,很親密的;知交輩就是很知己的,交情很深厚的。這個話我們也要留意,就是說跟你關係這麼密切的人,他們都是用書文舊冊拿來『糊窗裹物』,拿來糊窗戶、包東西,甚至拿來擦桌子。『且藉口曰勿污』,你只是一個藉口,跟他們講不要污染了。「而旋焚之」,焚之就把它燒了。
『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這個地方就是給他講,你天天都看到,你從來沒有給他們勸誡過,從來都沒有跟他們勸誡過一句話,勸導他們不可以用字紙來「糊窗裹物」、擦桌子、亂丟,你從來都不講。因為這些人跟你關係很密切,很親密的,應該講,應該告訴他們。你從來都沒有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的這些道理。只是看到他們糊窗裹物,然後剩下來你拿去燒一燒,從來沒有告訴這些人,這些人跟你關係很密切、親密。如果不是知交輩或者生徒,這個關係比較疏遠,當然有些人他做的你不方便去講,講了不曉得他們能不能接受,不知道。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勸人家還是交情要夠,有這個親密關係的才能跟他講。這是講跟他關係這麼密切的人,他都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一句。但是只有在路上看到字紙,撿回來去燒一燒,『有何益哉』?自己的學生徒弟,自己知交的朋友,天天在污染這些字紙,你都從來沒有勸過他們,只是在路上看到有字的紙拿回來燒一燒,這些人你都沒有教導他們,那這樣有什麼利益?也就是說有什麼意義?
燒字紙在古時候非常重視。在台灣,我看到鹿港的媽祖廟、龍山寺這些文武廟,都還有清朝時代留下來焚化字紙的焚化爐。在古時候文字得來不易,古時候這個書,宋朝發明印刷術,印刷也不是像現在這麼方便,是木刻板的,一個字一個字刻在木板,然後一張一張的印,那一天印沒有幾本書,一個工人一天印沒有幾本。現在南京金陵刻經處還是用松煙在印的,我去看過。你要買線裝書、古書,到南京金陵刻經處。金陵刻經處是楊仁山老居士他們家捐出來做刻經處的,現在還是佛教會做為刻經處。古時候拿到經典真的不容易,所以敬惜字紙的意義我們要知道,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過去印書,如果不是很有價值的文章,一本書印下來成本很高的。如果你不是真正有價值,誰願意出錢去印那個書?沒有像現在活字排版、照相製版現在電腦這麼方便,以前沒有,所以以前要刻一本書不容易。如果你不是請人家去刻字來印的,那你就用手一個字一個字用毛筆去抄,那你能夠抄多少?所以字紙很不容易。而且一般寫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很有價值的,這就不能隨便給它亂丟。因為這個文字,我們如果沒有依靠文字這個工具,我們就不懂聖賢、佛菩薩他們講的道理。所以對文字要恭敬,聖人造字我們要尊重、要恭敬,這就是為了重道。
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對法寶的恭敬是要最恭敬的,經書屬於法寶之一,現在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要一樣的尊敬,敬才有福。褻瀆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瞭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雖然是包東西,也盡可能不要用字紙,或者用報紙。換句話說,我們要包裹一些東西,可以去買一些沒有字的牛皮紙或者包裝紙這一類的來包。家裡可以準備一些放著,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來包,不要用有文字的紙去包東西。我們讀到這裡就可以明瞭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苦心,就應當這麼做。縱然這個道理想不通,你只要照做,保證有福報。如果說等到這個道理想通了再來做,恐怕壽命到了,時不待人。所以我們要相信聖言量,相信佛菩薩、聖賢講的,我們只要照著佛菩薩、聖賢教導去做,就沒有錯了,就不要管它什麼道理,這樣就是有福之人,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所以世間事,有很多事情並不是說我們想通了,想到有道理再去做,有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等你想通了再去做。有些事情你想通了再去做可以,有些事是沒有辦法。你說我想通了我才做,想到有道理我再去做。
現在人總是會講,拿出科學這樣來做一個理由,這個有沒有科學依據、科學精神?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淨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天天上課,上《菩提道次第廣論》,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日常法師也跟我們講很多道理。日常法師上海人,他到台灣之後,他大學是念台南的成功大學,他是早期的,後來他到美國去,他出家了。他大學裡面有很多同學覺得很奇怪,這個頭腦是不是有問題,念了大學又去出家?有一次他給我們講,他遇到一個同學,在台灣好像電力公司上班一個同學,他大學的同學,就碰到了,問他為什麼要出家?問日常法師,你出家有什麼科學根據?有什麼道理?你有沒有想通?就是以科學實驗這個道理來質問他。他說科學精神都是要透過實驗,有道理,通了,那才能去做。如果你沒有通過實驗,這個沒有道理的事情,絕對就不能去做的。
日常法師就反過來問他,日常法師就問他說,你小時候生出來,你媽媽餵你奶吃,你有沒有先做科學實驗,這個奶到底能不能吃?有沒有毒?為什麼要吃這個奶?你有沒有先想一想為什麼,想通了再去吃?他這個同學被他問得無法回答。你不是說什麼都要透過科學實驗才能做?你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要透過科學實驗才能做,這樁事情你有沒有透過科學實驗?到底能不能做、能不能吃?所以這些道理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在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事情你不懂,不知道,但是你還非得這麼做。有透過實驗有經驗的人告訴我們,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大部分是這樣,比如說現在人講科學、科學,有幾個人是科學家?對不對?科學家畢竟還是少數,在研究室裡面研究的有幾個?不多。就像我們佛門裡面修行證果的人,不多。科學家他自己研究出來了,給我們發表一篇報告,我們就接受了,你自己有去做實驗嗎?你有沒有再去研究他這個實驗對不對?我看大多數也沒有,聽說了他就相信,對不對?還不是這樣。佛菩薩他證果了,他看到了,我們相信他的聖言量,相信他的人格。為什麼相信?這個道理也很簡單,自古以來那麼多人相信,都真的得福了,當然我們也可以相信。所以我們相信佛菩薩,相信聖言量,依教奉行,就得福了。
這是張先生對俞先生講,他說你惜字這條你做得就不務實,只是一個應付應付的。你知交的朋友、你的學生用字紙在包東西,你都從來沒有勸過他們一次,跟他們講一聲,也從來沒有去阻止。只不過在路上看到一些字紙拿回來燒一燒,這樣有什麼用處?做個表面工作,沒有重視愛惜字紙它的精神跟意義,這個意思是這樣。這不就是徒務虛名嗎?就是你不過是圖個虛名而己,意思就是沒有實質的去落實。這一條是講他愛惜字紙,做這個好事,這個好事沒落實,只是務一個虛名,沒有確實去做這個好事。下面講放生這樁好事: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
這段講『放生』,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地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跟著大家去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你心地真正有慈悲心,真正想放生嗎?沒有。這個心從來沒有動過一個慈悲的念頭,愛護眾生的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只是看到別人做就跟著別人去做,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在隨喜當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這個才叫隨喜;沒有盡心盡力,沒有盡到心力,這個不叫隨喜。隨喜就是我們力量達不到,但是我們真有心要去做這個事情,要把這個事情做好。不是沒有這個心,有這個心,有發這個心,只是力量達不到,這樣功德才圓滿。如果沒有這個心,這不能算隨喜。所以張先生給他講,你心裡並沒有真正慈悲的念頭,是跟著人家做而已,人家做你也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沒有動個念頭要去做這個事情。在外面還標榜自己是很慈悲的,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之心,沒有動過慈悲心的念頭。
【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張先生又給他舉出來,你們家裡的廚房煮的、吃的依然有『蝦』、有『蟹』,蟹是螃蟹。在台灣,在包括我們澳洲、東南亞,現在很流行吃大閘蟹,現在在大陸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一帶很多,包括香港。蝦蟹這一類動物現在吃的人很多。古時候也有,在俞先生他那個時代,明朝的時代就有,很多人吃蝦蟹,現在就更多。張先生給他講,說你放生,你家裡廚房,而且蝦蟹,我們知道,小時候我都吃過,這在河邊去抓的蝦,在河邊去抓的蝦那是透明的。你把蝦抓來煮熟了,那蝦都變紅的了。還有螃蟹這一類的。『亦登於庖』,「登於庖」就是你還常常在吃這些東西,這些還是生命,依舊是吃眾生肉。張先生給他講,難道這些都不是生命嗎?『彼獨非常生命耶』,難道這個蝦跟蟹就沒有生命嗎?意思就是這樣。這是說他放生吃素戒殺,自己家裡還是殺生吃肉,這是講到放生這一條,戒殺放生這一條也沒做到。
【若口過一節。】
這是指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口過一節』,在經典上講就是四種,都是口過。妄語,講話騙人,講話不實在;惡口,就講話口氣不好,讓人家聽了心裡難過。剛才講了,我們同樣一句話,你的語氣、態度溫和,你講出來人家聽了心裡就很舒服,很樂意來接受。如果我們講出來這個話很嚴厲、很暴躁,人家聽起來就很不舒服、很難過,這就是惡口。惡口在現前社會上非常多,有很多人他犯了惡口的習氣他自己不知道,他講話那個口氣讓人家聽了就心裡難過。所以這個我們要注意。這個雖然是張先生對俞先生講,但是也是對我們大家來講。我們學習這個東西,就是對我們講的,我們講話要注意,避免惡口的習氣。
在《地藏經》佛也給我們講,地藏菩薩「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地藏菩薩如果遇到有惡口習氣的人,還給他說法,說你這習氣如果不改,你的家親眷屬常常會鬥爭,你的家屬常常會跟你吵架,跟你鬥嘴、跟你頂嘴,這就是眷屬鬥諍報。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破壞人家的感情,煽動、製造分裂,這就是屬於兩舌。綺語是花言巧語,編織得很美麗的言語,但是讓人家聽了心思不正,有邪念、有邪思,這一類的言語、文章、歌詞、戲劇等等都屬於綺語,這個也是惡業。所以口業最容易犯,因此《無量壽經》佛才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下面張先生就舉出俞先生他的口過,口的過失:
【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
說俞先生他這個人能言善道,口才很好,又有才學,很會說話去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跟他講話都被他折服了,他有口才,沒有道理的事情他也能夠給它講得很有道理,他有強詞奪理的本事,你講不過他。
【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
俞先生他講這些話,張先生給他講,他說你當時話說得雖然很痛快,可是你自己還有良心,也知道這有傷厚道,這樣講有傷厚道,就是說話尖酸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我們只要冷靜去觀察一個人,他講話不認輸的,那個人沒福報,什麼話都要講到贏,都要勝過別人,不能修忍辱,這個人沒福報,好勝心強。幸有此一點良心,俞先生還好他有這點良心,知道講這些話也有傷厚道,責備人那個心太刻薄了。還好他有良心發現自己這個錯誤,所以這也是他轉禍為福的一個機會。不然灶神到他家跟他講,講了他也聽不進去,也不能接受,那對他就沒有幫助。所以他這個人還知道『自知傷厚』,自己知道他常常講這些話有傷厚道,所以這個人還是可以教,可以回頭。所以在他四十七歲這一年,因緣成熟,灶神到他家裡,把他的迷夢點醒了。
【但於朋談慣熟中。】
在熟悉的朋友當中:
【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隨風訕笑』,這是講妄語的過失,在朋友談論當中,他的言語不讓人,訕笑,訕是一種毀謗,笑是譏笑別人,常常去挖人家的缺點,挖人家的瘡疤,去笑話別人,這「隨風訕笑」。一出口就是講人家的過失,去笑話別人,這叫訕笑,毀謗、嘲笑、譏笑。『不能禁止』,就是他自己控制不住,講話一出口就是這個習氣毛病。『舌鋒所及,觸怒鬼神』,嘴巴話講出來,舌頭話講出來,「觸怒鬼神」,鬼神都在鑒察。『陰惡之註,不知凡幾』,陰間給他記錄這些惡業,不曉得記錄多少了,口的惡業太多了。『乃猶以簡厚自居』,他自己還以為自己很厚道,其實他講的這些話鬼神聽了都很討厭,自己還不知道,認為自己很厚道,自己是個好人。這雖然說俞先生,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我們都要自己來反省,我們有沒有犯了俞先生他這個毛病?如果有犯了,我們要趕緊改過來;沒有犯,要保持,不要犯他這個毛病。下面講,『吾誰欺,欺天乎』,他說你要欺騙誰?你能夠欺騙天嗎?下面講邪淫這一條:
【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是舉出意惡裡面最重的邪淫,邪念。張先生給他講了,邪淫雖然沒有發生過事實,也就是說俞先生他沒有做過邪淫這個事。沒有這個事,但是有這個心,只不過沒有這個緣。所以張先生給他講,他說你看到人家美麗的女子,『必熟視之』,你就一直去看,看得很仔細。看了之後,『心即搖搖不能遣』,你的心裡面那個邪念就沒有辦法去排除。這就是《太上感應篇》講的,「見他色美,起心私之」,邪念就生起來了。『但無邪緣相湊』,只是沒有邪淫的因緣來相湊和,如果有這個因緣你能保持得住嗎?這個意思就這樣。『君自反身當其境』,你如果遇到這因緣,『能如魯男子乎』?
「魯男子」是孔子那個時代,《孔子家語》講魯人,他們魯國的人,有一個人,一個男子,他獨處在一個房子,隔壁有一個寡婦,晚上暴風雨到,房子壞了,她就來給這個魯男子敲門,希望跟他住一個晚上。魯男子他說,人還沒有滿六十歲的時候,不可以跟婦人住在一起,照古禮要六十歲才可以。如果沒有六十歲,他還沒有六十歲,所以不能放她進來。這個婦人就跟他講,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柳下惠就是坐懷不亂,美女坐在他身邊他心不亂,不為所動。魯男子跟她講,他說柳下惠可以,我不行,我沒有他的功夫。所以他始終就是不開門。這就是魯男子。魯男子在三更半夜,孤男寡女,如果有邪念,很容易就犯了邪淫的罪過,這是我們一般很容易犯的。張先生給俞先生講,他說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因緣,你自己有沒有把握去保持?『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他說你平常沒有因緣,自己心裡的邪念都一直生出來,再有因緣你能保持得住嗎?能不犯邪淫嗎?就是「終身無邪色」,你有這個把握嗎?「可對天地鬼神」,張先生給他講,「真妄也」,你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只是沒有緣而已,你仍然有邪念,就是這個你做不到。下面講: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
張公(張先生)就對他講,他說我上面舉出來這幾條是你們文昌社裡面訂的規條,你們訂的規條,這幾條你都做不到,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由此可知,張先生所說的專務虛名一點都不假,俞先生他做善事只是徒個虛名,沒有一樣善事確實去做到。所以這裡張先生一條一條給他列舉出來,俞先生聽到無話可說,的確張先生說的一點都沒錯。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
張先生給他講,你每年寫的疏文,灶神爺確確實實幫你送到天上給玉皇上帝,呈交給天帝了,上帝也有派使者來觀察。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
《了凡四訓》末後有一句話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要相信。這句話我小時候常聽我母親講,舉頭三尺有神明,聽老人講,祖母這一輩的都有講。現在比較少聽到了,現在可能只有佛門裡面比較會聽到。現在一般都崇尚科學,講到神明人家都說你是迷信。但是科學發明的時代是不是就沒有這些鬼神?實在講我們這些年來看到也很多,看得很多,不但不是沒有,而且是愈來愈多。鬼神這些在《感應篇》、在佛經裡面都有講到,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現在這些邪鬼惡神充滿世間,特別在現代,古時候比較少,古時候的人心比較善良。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心比較不好,所以邪神惡鬼就很多了。如果心地要是不正,我們現在常常聽到有些人被冤親債主附身這一類的,為什麼冤親債主附身?原因都是自己找來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是《感應篇》一開頭講的。《感應篇》後面也有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在《感應篇彙編》裡面有個公案,有一個叫元自實的,元朝的元,自己的自,真實的實,元自實先生,有一天早上拿了一把刀要去殺一個姓繆的人,這姓繆的忘恩負義,對不起他,他準備去把他殺掉,一大早帶著刀要到他家去。路當中經過一個軒轅廟,軒轅廟是供黃帝的,我們中國人都是黃帝的子孫,軒轅廟就是供黃帝的。在這個廟有一個軒轅翁,就是看廟的一個老人家,一大早起來要誦經,看到元自實從他廟門口經過,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拿刀、拿棒、拿棍,看了非常可怕,凶神惡煞。沒有多久,元自實他又繞回來,又從他廟門口經過,這個時候看到他後面又跟了好幾百個面貌很善良的,像天使一樣的,也是好幾百個,面貌非常善良、非常莊嚴,跟著他又從他這個廟門口經過。軒轅翁看到這個事情就感覺很奇怪,就去找元自實,問他什麼姓名?他說他是元自實,就把他找到廟裡面來,問他,剛才你從我們廟門口經過,又從我廟門口要回去,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
元自實就跟軒轅翁講,就給他講,他說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我剛才準備到他家去把他殺了。但是走到他家門口,他就突然想到,這姓繆的他上面還有一個八十幾歲的老母親,還有妻子,還有兒女,兒女還小,我給他殺死了,他的老母親誰來照顧,他的妻子兒女誰去撫養,我殺了他一個人,不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對不起我的人畢竟只有姓繆的一個人,他的母親、他的妻兒是無辜的。他想到這裡就放下,不報復了,想到這裡就想到他們家人,他就不報復,所以他又回去了。軒轅翁聽到元自實這麼講,他說那我明白了,就給元自實講,他說剛才你怒氣沖沖帶著刀要去殺姓繆的,你知道嗎?你後面跟了好幾百個凶神惡煞,凶神很多跟著你,你剛才是起惡念要去殺人,要去傷害人。你到了他家你回心轉意,放下殺人的惡念,會替他們家人想,你這個善念生起來,所以你回去的時候,你後面也跟了好幾百個善神,善良的神跟著你。所以軒轅翁就勸元自實說,你從今以後要努力斷惡修善,那你將來的前途無量。所以元自實聽到軒轅翁跟他這麼一講,他真的從那天開始發願斷惡修善,後來做官做得很大。這是《感應篇彙編》裡面講的一個公案。
根據這個公案,《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你心裡起一個善念,要做好事的善念、好心的念頭,你這個好事還沒做,那個吉祥的神已經跟著你了。吉祥的神跟著我們,當然就是會保佑我們平安事事如意。「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如果心起一個惡念你要去傷害人,或者很恨一個人,像元自實很恨姓繆的,覺得姓繆的忘恩負義,對不起他,恨死他了,想要把他殺死。人還沒有殺,起了這個惡念,已經有好幾百個凶神跟著他。所以我們一個人吉凶禍福就是在起心動念當中,我們每天你起幾個善念、起幾個惡念,自己這樣努力來觀察。如果你發現惡念,要趕快給它調整過來,這個惡念不要起,起善念。起個惡念馬上就要想到《感應篇》講的,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凶神已經跟著了,馬上就跟著了。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所以我們多起善心善念,不要起惡心惡念,讓惡心惡念不斷的減少,到最後沒有,純粹是善心善念,這樣我們斷惡修善就修圓滿了,這從心地裡面。這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我們不能不相信。
昨天大家為我慶生,跟我們會長慶生,我算中國的虛歲到今年虛度六十了,虛度,活了六十年,也沒想到六十年真正的生日會在這裡過。本來這次到澳洲來是要避開的,學院他們也要幫我做壽,所以我這次來沒住到學院,避開。在台灣他們有人提早幫我做,本來想出家人是沒有做生日,隨順我們世俗這些風俗。在這六十年當中,當然也看到很多事情,從小跟我母親去跑神廟的。所以我當兵退伍,我母親都帶我到一個三太子那裡,有什麼大小事情就去問神,是一個乩童,一個女的。所以那個女的,那個神有沒有附在她身上,我去看都知道,有時候她自己裝的我也知道。神沒來,自己在那邊裝模作樣,那我們也看得出來,真的來了,講話聲音各方面就不一樣。有一次,那個時候我已經在聽經,但是我母親她那時候還沒學佛,她總是要帶我去拜神,我從小就跟她拜神拜到大,現在長大了也不能不聽她的,她要我去,我都一定要跟她去,就在我們家鄉的三太子廟。
有一天我就想試一試,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神?有時候神出壇,就跟我談話,就這樣附在她身上跟我談話。有一次我就說,你是不是真的?他說怎麼會是假的呢?有一次,我當兵退伍,在當兵有年終獎金,年終有多一些錢。退伍了,我們有一個同班姓林的,跟我同姓,他打電話給我,問我說你年終獎金那個錢有沒有拿到?那個時候三十幾年前,三十八年前,那個時候台幣二、三百塊也不是大,但是也可以買很多東西。我總是沒有拿到,我說沒有。他說那你趕快去台北市團管區去領這個錢,他說我們都拿到了。我是從台北市被徵調的。但是我去台北市團管區就找不到,那個軍官就沒有,沒這個錢。當時那個錢也不是很多,但是我是賭一口氣,怎麼別人會有,我就沒有?我就不相信。後來回去我就是問這個神,問三太子,我說我們同班的人大家領到錢,只有我沒有領到,我這筆錢到底到哪裡去了?我就問那個神。
這個三太子就說,他說好,明天我跟你去。他說要跟我去。我說你怎麼跟我去?第一天我到台北市去問,台北市說沒有,台北市辦理那個人他有問我,你現在戶口在哪裡?我說戶口已經遷到台北縣。他說那已經給你轉到台北縣,你到台北縣那個團管區去,那個時候在台北市我們是住萬華。後來他說現在在台北縣樹林鎮,你去那邊。第二天我就要去了,三太子他說要跟我去調查。我說那你怎麼跟我去,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跟我去?我就這樣問他,那個神出來他講話,我就這樣問他。他說你要出門之前先燒三炷香,向門外對空講,說我某某人現在要去查那個錢,請三太子跟我去。他說這樣我就知道了,我就會跟你去了。那個時候半信半疑,回去就香一燒,我就,三太子,我現在要去了。結果我就坐車到台北縣去。去了之後,到台北縣的團管區,那個軍官,我說我要來領那筆錢,年終獎金。他說叫什麼名字?名字報給他,他就翻翻翻整本翻透了,他說沒有。我說怎麼會沒有?不是台北市就台北縣,我就住這兩個地方,我的戶口就這兩個地方而已,怎麼會沒有?他說好,我再給你看看,再看第二遍還是沒有。我說怎麼會沒有?辦這個錢的軍官很不耐煩,他說那你不相信,不然你自己進來看好了,叫我自己進去看。
我進去從頭翻到尾,翻了兩遍,真的沒有,後來我只好回來。回來那天晚上又到那廟去,我就問三太子,我說今天還是沒找到,我說你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跟我去?我說找不到。他說有。我說真的嗎?我又反問他,是不是真的有跟我去?我那個時候心裡想,你怎麼證明你跟我去?只有我一個人去。他說你到了那個地方,不是你在外面看嗎?裡面那個人叫你進去翻,然後那個人就站著這樣一直看你、一直看你。那個時候我就確定了有去,因為去只有我一個人去,進去那邊翻怎麼樣,我回來都沒有對任何人講。我就是要去試探,等到晚上去問他,你怎麼跟我去的?他講了我進去裡面翻,他也知道。這個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有我一個人去,我一個人知道。他講出來之後,我就確定真有神。所以對神明從小跟我母親跑那個廟,跑乩壇,到現在一直看看那麼多,這個經典上講的都是真的,不是騙人的,是事實。
所以這裡講的,『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都有鬼神在鑒察的。『數年無一善行可記』,他說好幾年沒有一樁善行可以記錄。可見得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神來給他考察,這些年中沒有一樣可以記錄,只看他造惡業,沒有看他真正做一樁好事。好事都是徒務虛名,不落實、不確實,沒有確實去做過一樁好事,只有造惡業。現在這節課時間到了,下面我們晚上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