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7/6/17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21

  「佛說十善業道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一頁,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第二句經文看起: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上一節課我們講到這一段這一句經文。『不壞善知識』,我們親近善知識不會被破壞,不會被欺誑、迷惑。因為善知識是我們修學成敗主要的關鍵,被破壞了,我們修學這一生就很難成就。善知識也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也有一般凡夫,但是佛菩薩示現,他也是跟凡夫一樣。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這是佛在經上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不去觀察善知識的過失,觀察善知識的過失,損失就在自己。在《圓覺經》佛也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這位善知識,的確我們可以學到東西,我們就應該親近,你不要去看他生活上的一些小過失。佛在經上比喻說,好像一個垃圾桶裡面有黃金,你現在要的是黃金,不是要那些垃圾,有智慧的人他到垃圾桶,他把黃金拿出來,垃圾不要。這是形容、比喻你親近善知識,你要學他的正法,學到佛法,他有一些小過失,你不要去學那個,也不要去講,不要去看,你看他正面的,你要的是那一個,你不是要那些。所以佛在《華嚴》、在《圓覺》也都給我們指導親近善知識這個態度、這個心態。何況《華嚴經》講善知識有時候他是一種示現!

  這個當中,我們是凡夫肉眼,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善知識他的來歷,因為善知識他示現就是跟一般人一樣,我們是看不出來,他也不會講出他真正是誰。他一旦講出來就要離開了,不可以再繼續住下去。不然他就要裝瘋賣傻,像濟公一樣瘋瘋癲癲來掩蓋他的身分。所以在中國古來有很多佛菩薩、阿羅漢,真的就凡聖同居土示現在人間。在末法時期,我們根據《楞嚴經》講的,也很多,我們不認識,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迦葉尊者他也常在雞足山,賓頭盧尊者他因為示現神通,被佛罰留在這個世間不准入滅,其他的佛弟子都可以示現涅槃,他要留在這個世間給末法時期的眾生種福田,末法。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福報很薄,福薄,沒有福報。他怎麼讓末法時期眾生來種福?因為你真正請到聖賢僧就有福了,就種到福了。要種福一個心態就是要平等,你心要平等。你平等了,你至誠的祈求,聖賢僧他就會來應你。

  所以以前永明延壽大師那個時候,當時皇帝也做了一次齋僧,它是無遮大會,就是很平等的,什麼樣的出家人他都請,有名的、沒有名的,他都請來吃飯,平等供養,沒有差別。請完之後,皇帝就問永明大師,今天齋僧請了這麼多出家人來吃飯,有沒有聖賢僧來應供?永明大師就講,他說有,而且還是一尊古佛,定光古佛他來應供。他坐在哪裡?定光古佛示現一位大耳朵和尚。因為皇帝請,總是有一些比較有名望的這些高僧,身分地位比較高的高僧、大德、長老,總是有一桌大家坐,有個上位,上面的位置,大家遇到長老總是要客氣一番,大家互相推讓,大家也都很謙虛,不敢去坐上位,位置就空下來。這時候外面就走進一位大耳朵和尚進來了,這位和尚進來人家也沒請,他一上去一屁股就坐下去。當然坐下去,大家也就,坐就坐了,大家也就吃飯了。吃過飯,他也就跟大家一起離開。

  吃過飯,皇帝問永明大師,有沒有佛?他說有,定光古佛來了。哪一位?就是那位大耳朵和尚。皇帝就趕快派人去找,供到佛了,這下太殊勝了。結果看到定光古佛,大概追到山邊了,定光古佛,大家知道他是佛了,然後他就走近那座山,那座山就分開,好像門一樣,一座山就像門一樣打開,然後他就進去,山再合起來,大家就看不到了。它還沒有合起來的時候,他就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嘴。大家一聽,定光古佛不見了,講了一句「彌陀饒舌」,想想,講他是定光古佛的就是永明延壽,那定光古佛沒有,阿彌陀佛也可以,趕快回去報告皇帝。結果一回去,宮裡傳來訊息,就是說永明延壽坐化了,走了。所以他的身分一暴露出來,他走了。

  《楞嚴經》經文有記載很清楚,凡是佛、菩薩、阿羅漢示現在末法,示現在我們人間,人家知道他的身分,他馬上就要離開,不可以再停留,佛有這個規定。不然你就不要暴露出來,要死不承認。像印光祖師,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的,他死不承認,人家說他是什麼菩薩,被他罵回去,他說我是一個凡夫,硬要說我是菩薩,以後不准你胡說八道。你一旦暴露出來,你就要離開,那是真的。現在有很多人講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說了又不走,那是假的,所以真的跟假的我們從經典上這樣去辨別。

  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人間,賓頭盧尊者他是阿羅漢,所以我們供阿羅漢當然我們會得到福報。所以在台灣農曆七月有齋僧,請出家人吃飯,但是心要平等。所以它另外有個桌子就是供這位尊者,另外擺筷子、湯匙,請他來吃。但是他不會來示現坐在那個位置,坐在那個位置就被大家認出來。所以我過去在台灣,很多人說辦齋僧,你看每一次那位尊者都有來吃,那個筷子怎麼歪了一邊,湯匙動了一下。我說大概那個不是尊者來,尊者來他不會去動那個東西,他一定示現一個很普通的出家人,甚至示現一個看起來就很不起眼的,你也不會在意他,很不起眼的出家人,然後他就跟大家混在一起吃吃吃,吃完他就走了,你不認識他,但是他認識你。所以齋僧有時候會遇到尊者來也說不定。在台灣每年農曆七月都會齋僧。

  現在齋僧的型態也很多種,就請出家人吃飯。有一次我在信義路,有一個蓮池閣素菜餐廳,去那邊吃飯,我也常常去吃不用錢的。不用錢,老闆說這個不是我請客,不是我請的,他說有一位居士,農曆七月他要供僧,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去辦,他就留一些錢放在餐廳,他說凡是出家人來就用這個錢,他吃多少就算這個錢。有一次去,我吃完了,他原來一般就算出家人半價,原來就是說你是出家法師,他給你算半價,那天就說都不要錢。他說不是我請客,是有人齋僧,有人放錢在這裡,這些錢吃到完為止。我去吃過一次是這樣。這種齋僧方法我覺得也滿方便。另外一種就是到寺院去齋僧,像古時候寺院住的出家人多,他就拿錢給寺院去辦。現在台灣都租體育館,辦得很大,找居士去載。現在每次齋僧都選在禮拜天,我都不能去,禮拜天都要做三時繫念,我說那你齋僧就請我們吃飯就好了。

  齋僧要平等,不要分什麼出家眾,哪個道場的,這是我師父,那不是我師父,這樣恐怕賓頭盧尊者不會來。你不要管哪一個師父,他持戒也好,破戒也好,只要他敢穿這個衣服,我們就敢給他吃,這樣就對了。因為你供養他吃飯,那絕對有福報,再不好的人你供養他吃飯也是有福報,他吃飯,他都需要吃。所以齋僧請吃飯這是沒有過失。但是一定有福報,你可以修福。所以這也是有佛菩薩示現在這當中,我們也要平等心去供養。

  我們親近善知識這個因緣也是非常難得,所以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如果善根福德因緣太少,往往我們親近一位善知識就被破壞掉。這跟兩舌的惡業有關係。我們離兩舌,就是改過了,懺除業障就是改過。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一定都有過失,如果都沒有過失就成佛了,過失人人都有,不同的類型。這些講的都是大類、原則,我們一定要認真來修學,所以才能「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親近一位善知識也要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個當中你遇到別人跟你講一些負面的,自己要有能力去辨別。所以我們得不壞善知識,不被誑惑,這也是要多聽經明理,聽經要深入才不會被誑惑。不然被誑惑了,你對善知識喪失信心,那就學不到東西。因為對善知識起了疑惑,沒有恭敬心,那學不到東西,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白。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是為五。】

  『是為五』,就是以上講的離兩舌得到五種不可壞法。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這是把離兩舌的善業迴向無上菩提,後來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得正眷屬』,「眷屬」都是正知正見,沒有邪知邪見。『諸魔外道不能沮壞』,「沮壞」,就是「魔外」他沒有辦法破壞。我們再翻過來看下面這條善業,第十二頁第一行看起: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這是第三種口的善業,這是『離惡口』,永離惡口。「惡口」就是講話粗魯,口氣不好,讓人聽了心裡很難受。所以心裡不好人家不知道,但是惡口傷人恨難消,所以往往一個口氣不好起口角、起衝突。在社會上引起一些衝突、打架這些事情,惡口業也有關係。惡口,有時候口氣上講的就很粗魯。日本人對這方面我感覺得滿注重的,他們講的口氣輕重,那個口氣、那個態度滿講求的,比較不粗暴。這在《論語》講,「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動容貌就是你舉止動念,容貌就是你的表情、你的態度,斯遠,遠就是遠離,暴就是粗暴,講話粗暴,或者動作粗暴,慢就是傲慢。日本人做出來斯遠暴慢,他們真的照中國的古禮,我們從表面來看,這是要跟他們學習,這是從中國古人就是這樣。所以修離惡口,我們也要修,特別不能講髒話、講一些粗魯的話。

  我以前三歲的時候聽大人罵三字經,小孩子也不懂就跟著罵,被我媽媽打了一頓,後來我就不敢再罵。不知道那什麼意思,聽到很多大人就這麼罵,然後我也就跟著罵。我小時候也很喜歡學大人,大人講什麼我都學一學。我讀小學的時候,看到大人吃什麼我也想去吃一吃。台灣早期有那個檳榔,我看大人怎麼一直咬、一直咬,那個是不曉得有多好吃!有一天我就自己去買一顆來吃,吃得是夠難受,又把它吐出來。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所以這還是要教,不然我們自己犯了惡口的習慣,自己都不覺得奇怪。

  離惡口就能夠『成就八種淨業』,淨業就是口業清淨。『何等為八』,第一個、『言不乖度』,「乖」,就是講話沒有分寸,講話,我們一般講這個人講話毫無分寸,講話常常講得太過火,超過他那個度數,過度,「乖度」,就講話沒有分寸。離惡口,講話也都很有分寸,講得剛好。這第一種淨業。第二種、『言皆利益』,你講的話對大眾都有利益,因為離惡口,大家聽起來,大家能接受。比如說同樣一句話,口氣不好講出來,跟口氣很好講出來,口氣不好人家他不接受,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你口氣不好,不接受。你口氣很好,他就很歡喜接受,歡喜接受他就有利益。如果你口氣很不好講出來,那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他就得不到利益,就言無利益。你離惡口,你講話都能利益眾生,所以「言皆利益」。

  第三、『言必契理』,「契理」就是說有道理,他不會很蠻橫的不講理,講的就是有條有理,有道理,講得讓人家能夠接受、能夠歡喜、能夠明理,講話都是有道理,不是不講理。不講理的人,他也是一種惡口。有的人他不跟你講道理的,強詞奪理,那個也是惡口,爭強好勝,強詞奪理。明明他沒道理,他講得就變成他有道理,硬要把你壓下去,強詞奪理,那個也是惡口,那個就言不契理。這是「言必契理」。惡口,你講的就是,你不講理,言不契理,你講的話就沒道理。離惡口,言必契理。第四、『言詞美妙』,「美妙」,就是他的言語,他的用詞,這也是很大的學問。有時候我們的言語,用的詞句,用詞不當,就是用的詞句不妥當、不得體,就不美妙了。有時候講話講得不得體就不美,你的言語、你的用詞得體、得當就美妙了。所以我們常常講,講話不得體就不美妙,你講得很得體就美妙。這是離惡口第四種淨業。

  第五、『言可承領』,「承領」就是接受了。沒有惡口業的人講話大家都歡喜接受,樂意接受,很喜歡聽。所以以前我們信義路剛開始就有一位居士發心,以前從圖書館過來,他是很發心,他做事情很認真,搬東西,也很有能力,就是講話口氣不好。那時候沒有人,然後叫他接電話,接電話站櫃檯就是第一線,就跟人家接觸,接洽事情,新的同修被嚇跑的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老同修就好幾個哭哭啼啼的來跟我告狀。所以後來我就建議接電話的,你要挑一個沒有惡口習氣的人,不然有的人他就,我也常常打錯電話,打錯電話,有些人他就「幹嘛!你打錯了!」凶巴巴的,我要跟他說對不起都來不及,就掛掉了。你一句話也可以講,就說「你打錯了」,那我們也會跟他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我們都還沒講,「你打錯了!」很凶的就掛掉了,那就是惡口。一定要這麼講嗎?不能講得好聽一點嗎?大家聽了舒服,何必就讓人家聽了難過?講惡口讓人家聽了難過也有果報,《地藏經》講,「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爭報」。所以接電話的禮節、口氣我們都要知道去避免一些粗暴的言詞,這樣講的話才「言可承領」,人家能夠承受,能夠領納。

  第六、『言則信用』,「信用」,就是他講話能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為什麼?他講的有道理,他講的人家能接受,能夠相信他。第七、『言無可譏』。因為你常常講惡口,也會常常講錯話,講的話不好,講些粗魯、講些不好聽的話,這也會被人譏笑,被人家譏笑,他造這個口業。離惡口,你所講的言語沒有人可以譏笑你,因為你沒有造惡口的業。

  『八、言盡愛樂』,「愛」是喜愛、歡喜,跟他接近。以前在台中蓮社,李老師在,李老師都是很講求這些古禮,李老師很講求古禮,所以我們去台中蓮社,以前李老師在,他們那些學生真的就是照古代的禮節來。你什麼時候去,你跟他約好了,他在路口等你;你要走了,就像《弟子規》一樣,「過猶待,百步餘」。李老師,我出家,跟日常法師、跟果清法師、跟簡豐文居士,我們四個人去看他,簡豐文開車載我們離開,李老師就在他住的那個小房子,台中正氣街那個小房子,他就恭恭敬敬合掌看你這個車子走走到不見。所以我們現在,我們在圖文巴,「過猶待,百步餘」這個動作要做出來,我打分數大概五十分,像李老師那樣是一百分。你看他九十幾歲了,他還「過猶待,百步餘」,恭恭敬敬送我們。他訓練的學生接電話,他一位侍者鄭勝陽鄭老師,以前老和尚叫我有事情跟他聯絡,他們就是,你接到電話,他講話就是不急不緩,講得清清楚楚,講話的口氣讓你聽了很舒服,所以我滿喜歡打電話去那裡,不會被凶一頓。所以「言盡愛樂」。

  李老師講話,講經、講話,這個我們都要學習,他就是很穩重,口氣、態度都很好。所以他九十幾歲,那個時候日常法師,日常法師已經往生了,那時候日常法師才五十幾歲,我是三十四歲。他看到日常法師,看到出家眾,他九十幾歲,他還跟他頂禮,看到一位小比丘尼,女眾,恭恭敬敬跟她問訊。日常法師請教他一些問題,坐下來,我也跟他去參學,跟著去參學。坐下來,李老師就講話了,日常法師是帶頭的,講話了,弟子某某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要聽清楚,弟子某某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我在旁邊聽起來,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念佛我也會念。日常法師他就比我高了,日常法師說,末學某某到現在還不會念佛。李老師說,你這個話說得好!所以我去那邊也學到了一些,看他們談話當中都充滿了學問,讓人家聽了很喜歡去聽。「言盡愛樂」就是離惡口的第八種淨業。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如果你再把離惡口的善業迴向到無上菩提,你將來成佛,你就有「梵音聲相」。梵音聲相是什麼?梵就是清淨的意思,佛的音聲是最微妙的,無上甚深微妙音。我們現在皈依都叫妙音,這是法號,在淨宗學會皈依都叫妙音。我們現在的音不妙,佛的梵音聲相就是妙音,清淨又微妙,清淨就是讓你聽了煩惱消除,業障消除,我們凡夫不妙、不清淨。所以《無量壽經》佛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微妙音,大家聽了之後,大家都覺悟,都開悟了,斷煩惱了。佛以一種音聲,眾生隨類各得解,類就是不同的種類,都聽得懂,連螞蟻都聽得懂,一切眾生都聽得懂,中國人聽了是講中文,日本人聽講日語,英國人聽講英文,西班牙人聽了講西班牙語,印度人聽了講印度話。他是一種音聲,不管你哪一類的眾生聽了都是他的語言,佛不要翻譯。我們有梵音聲相那就好辦了,現在講經說法很頭痛,我們凡夫沒辦法,翻譯也不能翻到恰到好處,有時候翻錯了,意思就錯解了。所以成佛有這個好處,你會有梵音聲相。這個也是修因來的,因地就是離惡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善業: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段經文是『離綺語』,「綺」是美麗的意思,綺麗,就是很美麗的言語,但是不是真的,這言語編織的像錦旗一樣很美麗。但是這樣的語言或者是文字,因為語言也包含文字,會讓人家生起邪思,就是他的思想會有邪念,想入非非,這一類的言語文字都屬於綺語。比如現在演的這些電影、電視、電視劇,還有小說,特別像愛情小說這一類的,歌曲、詩歌,雕刻、美術這一類的,美其名是講文藝,就是說藝術,詩詞歌賦。這個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特別充斥在這個世界,讓人家聽了,讓人家看了,讓人家接觸了,引起他很多思想,邪思邪念。所以孔老夫子他講一個原則,就是你要作詩作詞,或者編一首歌曲,或者是美術,這各方面的藝術,表演、戲劇,他一個原則就是思無邪,就是讓人家的思想不要有邪念,不要引起人家的邪思邪念,以這個為一個原則。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都是讓人家思有邪的,電視看的,電影、小說,愛情小說,古代的,我們中國古代也有,明清時代一些比較有文學才華的,他寫一些小說,他編得非常美麗,像梁山伯、祝英台,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年紀比較大的才知道,像我這個年紀,年輕人可能沒有聽說,年輕人可能讀比較現代的小說。台灣以前是像瓊瑤小說的愛情故事,很多電影都是根據這個小說來編的。那編的,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是被迷得頭昏昏的,喜歡看那個電影,兩個人就是相愛,然後他父母就反對,他們兩個就不管父母,將來就是非常的美滿,我也是被迷得糊裡糊塗的,以為是真的。後來我看這個現實社會好像不是這樣。以前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禮是這樣,就是你父母給你看對象,不是你自己去找的。那找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電影都是這麼演的,只是父母給他找的他不喜歡,他喜歡的那一個他父母不喜歡,就是演這個。我以前看的電影都是這些,現在可能型態不一樣了。現在大概都演那些小飛俠,什麼太空飛人這一類。

  以前我那個時代,年輕時候,看的都是這些電影,也常常去看。聽歌,歌曲,愛情歌曲,也常常在聽,聽到最後,後來我也學佛、聽經了,再去看看,好像不是這樣,不是跟小說寫的一樣。小說寫的都很不錯,後來都很幸福,因為就是他們這樣自由戀愛就很幸福,父母指定的都很不幸福。後來好像不對,他們自己戀愛也會打架,也會離婚,所以父母現在連管都不敢管。像我母親她就說,你們要結婚、要出家,你們自己決定,我不插手,我絕對不參與。她說如果我給你提供意見,將來好就好,不好你統統要怪我,你自己看著辦。她很清楚現代的時代。所以我母親她不給我找對象。她是因為我大哥,她以前就是給他介紹一個,我大哥就給她頂了一句話,她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不要給兒子提供意見,她說如果我給你找的好那當然就好,如果有一天打架了,一定第一個先怪我。

  所以最近我們台灣中國電視公司王導演退休了,以前他也拍電影、拍電視,他開始是要拍《地藏經》,他說現在《地藏經》可以用現代電腦聲光結合。我說這個本錢太粗了,我沒錢。現在我的錢,有些大陸同修供養的這些錢放在北京。我就請陳曉旭幫我找演員,然後請台灣的導演去,找大陸的演員,由王導去挑,挑演員,哪一位做俞淨意公,哪一位做他太太,哪一位做他兒子。然後他就把相片用電子信箱給我,問我好不好?我說你是導演,我尊重你,你好就好了。最近他又給老和尚在寫劇本,寫《太上感應篇》劇本。這個我們大家要修善,我們都會讚歎,會支持。

  過去陳曉旭在北京也是聽到老和尚的經,後來她也是有很多遭遇,後來才到新加坡去皈依。皈依之後,她也學佛滿認真的。但是她也是很不幸,今年五月十三號,上個月往生了,在深圳,老和尚給她助念。要得到老和尚助念,她是第二位,第一位是韓館長,其他的,老和尚去助念,還是沒那麼殊勝,所以滿有福報。但是她的業沒有轉得過來,因為她世間的事業沒放下,她如果專心投入在弘法,她的業就轉了,她是有轉一部分,但是沒有整個轉過來,整個轉過來就像了凡。了凡,孔先生算他五十三歲壽命就到了,但是他後來活到七十四,因為他誠心去轉。

  另外一位是在北京的濟公,游本昌,現在他也是居士。他也是到新加坡去,請老和尚給他皈依,一九九六年就去皈依了。他的法號,老和尚就叫他道濟,我們都叫妙音,他叫道濟,就是濟公那個法號。然後老和尚叫他回去,他原來就拍一部「濟公」。陳曉旭她是拍紅樓夢,她那個身材、那個樣子適合做林黛玉;濟公,他那個樣子就是適合做濟公。他唱那個濟公,他就是適合那個角色。第一年,一九九七年韓館長剛往生,我跟老和尚到北京,他去接機。然後老和尚就叫他拍一部「濟公遊記」,這裡面就有講一些比較正面的,善惡因果報應,老和尚說你要拍這個才有功德。所以現在媒體,掌控媒體的人,編這個演藝事業的演藝人員、這些負責人,他們要修無量功德在這個時代也很容易,造無量罪業也很容易,禍福就在自己一念之間。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當然我們要離綺語,離綺語就可以得到『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定」就是決定,你決定為有智慧的人所喜愛。沒有智慧的人當然他就不喜愛,沒有智慧的人他喜歡聽那些不是真的。你離開綺語,你講話都是幫助人的,幫助人的正念,幫助人正思惟,你的思想就是清淨純正,心清淨純正,心裡沒有邪思邪念,當然會「為智人所愛」。如果是迷惑顛倒的人,他就喜歡聽這些綺語,聽這些很美麗的謊言,編得很美麗,但是你接觸,你受到污染了,你心就不清淨。所以我們現在這些小說,這些我們就盡量不要看,老和尚也告訴我們,這些雜誌、報紙這一類,電視,不要看,我們才能離綺語,不受綺語的污染。

  第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定」是決定,能夠以智慧如實為人家解答問題。現在老和尚在香港,禮拜五他有一個時段就是學佛答問,回答別人問的問題。這個叫離綺語,你決定能夠以理智,以你的智慧,如實來回答別人所提的問題。如實兩個字就是如其事實,絕對不會說去編一個很美麗的謊言去騙人,一定是如實,這都是要智慧。第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決定於人天,在我們人間天上,你離綺語了,你講的話就有威德。威要有德,如果沒有德只有威,那就不是善的,那個就不善。比如說這個人他很有威勢,他很有威力,他很有威嚴,但是沒有德,因為他不善。惡人他也有威,人家看到都怕,不善,他沒有德。如果有德就不一樣了,像我們去看李老師、看老和尚,他們修行都有道德學問,自然他的威德就示現出來,人家對他很敬畏,但是又對他很敬佩,不是說害怕。「最勝」就是最殊勝,「無有虛妄」,這個威德最殊勝,沒有虛妄。

  『是為三』,這三種是離綺語的果報。如果沒有離綺語,那就反過來了,那就相反了,相反就是不會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愛,有智慧的人看到這樣也是會為他惋惜,也不能以智如實答問,也就沒有威德。這是「三種決定」。『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如果能把離綺語這個善業迴向無上菩提,後來成佛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不唐捐就是說絕對不會落空,就是你可以得到如來諸所,如來,諸佛如來,不管哪一尊佛,你在他那個處所都能得到授記。授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預言,這個事情還沒有到,事先跟你講。比如說你成佛,你現在還沒有成佛,遇到諸佛如來他告訴你,你將來什麼時候會成佛,在哪個世界成佛,你成佛的時候度了多少眾生,到那個時候你的佛號叫什麼名號,佛會事先跟你講,這叫授記。跟你講了,到時候一定就是這樣,絕對不會跟你講了,到時候沒有,那就不是真的了。跟你講到時候皆不唐捐,就是不會落空,到時候就一定是這樣,他給你授記,這授記,預授未來之記,都不會唐捐。以上四種口業善業的果報,我們講到這裡是一個段落。

  下面接著我們看意,意就是心理,心理的三種善業,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這段經文是離貪欲所得到成就的『五種自在』。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感受到很多地方不自在,我們感受到不自在就是貪欲我們還沒有完全遠離,有貪、有欲望就不自在。因為貪欲是沒有止盡的,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人貪心不知足,他永遠都不足,你錢再多也不足,貪欲不遠離,到了天堂也不快樂。所以佛在經上都是教我們,像《八大人覺經》教我們知足常樂。我們一個人能夠知足,他就自在了,他就快樂。如果不知足,你永遠不快樂、不自在。你的錢再多,不知足還要貪更多,欲望無窮,你縱然再有錢、再有地位也不快樂。所以要離貪欲。離貪欲,我們要從知足,對自己來講。另外對別人,你要修布施斷慳貪。自己有的不慳吝,肯施捨,斷我們的貪心。所以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是斷自己的貪心。貪就是一直要得到,多多益善。那我們把它施捨出去,斷我們的慳貪心,也消我們的業障。

  佛在《地藏經》也跟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所以一個人臨命終他業障現前,這個時候家屬要替他修福,就是要布施,布施拿他喜歡的,他的財物,他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拿他喜歡的東西?斷他的貪心,斷他的貪欲,你替他修福,在三寶面前替他修,他業轉得快。在三寶布施,這個時候緊要關頭,你不在三寶做布施,你的業轉不過來。有的人他得了重病,得了那些都是業障,地藏菩薩就教我們,像造像、供養三寶、弘法利生,做這些功德。有些人他就問,像老和尚在學佛答問常常有人問這些問題,有些人他對這個不能理解,對佛法不理解,所以有些人說為什麼要去造佛像,你可以拿這個錢去幫助一些貧窮的人,那不是更好嗎?幫助貧窮的人,幫助困苦的人,佛在《地藏經》也有講,也是要幫助,但是在你臨命終業障現前的時候是要在三寶種,他那個業才轉得過來。

  三寶到底什麼作用?不聽經的人他不明白,你說造一尊佛像,造一尊佛像他說功德在哪裡?一般人他不能理解的。功德是在給眾生種善根。這尊佛像我們造,讓人家看一眼就給他落印象,落在他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它是個佛像的種子。或者一句佛號,或者一個道場,或者你看到出家人,也落個印象,三寶印象落下去就是將來他得度的一個依據。如果沒有三寶給他種這個善根,他沒有這個種子在,他不能得度,得度就了生死、出三界了。

  所以佛在《法華經》講,有一次我到京都去一座寺院掛單,他就把《法華經》那個講,「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進去,一稱南無佛都成佛道,成佛道不是現在,將來有一天你一定會成佛道,因為你已經進來這個塔廟,種了這個成佛道的種子。縱然你是毀謗佛教的,一進來,你看到了,你就罵一句,他也種了善根,但是你那個惡報先報,報完了,清淨的種子會起現行。這是一般人他不能理解。這個功德,世間的善事那沒有辦法來比較的。所以布施斷貪欲,在佛門三寶布施,《地藏經》講得非常多,非常詳細。

  他業障消除,他就自在了。不然你說一個人生病,病得都快死了,我二OO三年病得就差不多了,真的差不多要再見了,知道大概不行了。那個時候我就想到《地藏經》上講,所以我就發心把人家供養的一些錢,我就造一千尊的地藏像,銅像,造銅的,銅的可以傳很久都不會壞,青銅,還有貼金的,還有古銅色的,做三種,送到澳洲去跟大家結緣。另外一方面印佛像,根據《地藏經》講,得到重病,造像。造這個像,慢慢病也減輕了,也有很殊勝的效果。所以我們讀了《地藏經》就知道這些都是跟業障有關,過去生造的業。

  這「五種自在」,第一個是『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三業」,身口意,都自在,離貪欲三業就自在。「諸根」,就是六根不缺,六根具足,六根完整具足,這是離貪欲所得到的第一種自在。第二種、『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你的資財,你用的這些物品,自在,你不用擔心被冤家債主、被盜賊來搶奪,冤家債主、盜賊他不能奪取你的財物,那你就財物自在了。第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福德」,有福報,而且還有德行,這叫福德。所以福德跟福氣不太一樣。一般俗話講福氣,以前老和尚講經,福氣就是享福的時候要受氣,所以叫福氣。所以還是佛經講得好,福德好。講福氣,你很有福氣,老和尚說福氣就是享福的時候要受氣,一面享福一面受氣叫福氣,這個福也不好享,要受氣才能享。所以「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福德自在,就是說你身上都沒有錢,你走到哪裡,你需要的,隨心所欲都會有。你走到哪裡,走到任何一個世界、任何一個地區,你都不要擔心你生活物質會缺乏,自然都會具備。你身上不用帶錢,你走到哪裡,你要用的統統有,那就自在了,這叫福德自在。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