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5/5/12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5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請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二諦品大意」,第十六頁。我們昨天學習到,「丁、法門不二」。前面三番問答,第一個問答是「二諦不二」,世諦跟真諦不二;第二番問答,「說法不二」,就是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這個不二;丁,第三番,就是「法門不二」。我們昨天這段沒有講完,我們繼續看下面,法門不二。
首先上面科判給我們提出來法門不二,看到這個問答就知道問的是法門。下面,「王問—陳疑」,陳疑就是提出他的疑惑,他懷疑的地方。「性一眾多根行無量疑」,這個疑問是懷疑佛講是一不是二,性是一,但是眾生很多種根器,修行法門無量。我們在念四弘誓願,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念,「法門無量誓願學」,佛為什麼說那麼多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不是佛有那麼多法門,佛在《金剛經》講,他無法可說,他沒有說法。法門無量,主要是因為眾生的根器無量,每個眾生的興趣、他的喜好、他的程度可以說無量無邊的。因此,無量法門是度眾生的,不是為自己。這個疑,他的懷疑的地方,就是一跟多。性是一,根器又那麼多,法門又無量,到底是一還是多?所以下面這個「諮問」,就是有這個疑惑,提出這個問題來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下面這個問,就是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性是一,是不二。法門是一,還是二,還是無量法門?問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當前學佛人一個很關鍵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如果沒有清楚,我們難免這個當中有很多矛盾,而且可能生起很多疑惑,甚至毀謗、互相排斥、門戶之見,這個肯定是無法避免。這個問題也就是沒有般若智照。在古代的祖師大德,他們修行都有般若智慧,所以不管他修哪一宗、哪一派,絕對是沒有牴觸的,也沒有門戶之見的,決定沒有門戶之見。學了這一宗,就排斥其他的宗派;學那一宗,又排斥這一宗,這個肯定他沒有入門。他為什麼沒有入門?因為沒有般若,所以他就有對立,就相對,就有二。這個問題對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提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又有一些矛盾的疑問,不是要一門嗎?一門我就是其他的我都不學,我選擇一門就好了。的確一門才能入,你多門你就入不了。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沒有入不二法門。你入不二法門,你這一門就涵蓋所有的法門,一個法門它展開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把它歸納就成為一個法門。這個《華嚴經》的教義如果你明瞭了,你也就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我修一門涵蓋無量門,修這一門要讚歎其他法門,修這部經要讚歎其他的經。你不能修這部經,然後排斥其他的經典;修其他的經典,來排斥這部經。不但大乘經,小乘經都要尊重;不但小乘經,儒家、道家的都要尊重,只要它講的是善法。甚至其他宗教的,它講的跟十善相應的,都跟佛講的《十善業道經》是一樣的。
所以現在有很多同修產生這個問題很多,我們淨老和尚他講得很清楚,但是聽的人總是聽不明白。他講經講得很清楚,他交代得也很清楚,但是聽的人他有沒有聽清楚我們就不知道了。他還講得很清楚就是不能夠毀謗、排斥其他的經典,大乘不能看不起小乘,小乘不能毀謗大乘。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佛說法就像吃蜜,中邊皆甜。大乘好像當中這一塊,小乘人天好像旁邊的,你吃這塊蜜,中間跟旁邊同樣是甜的,同樣都是自性般若流露出來的,所以要平等看待。平等看待,我們要一門深入,好像在學校你選哪一個科系,我是修這一科的,我現在先修這一科,修會了再修其他的,我們這個法門通了,你再去接觸其他法門,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一下子,這個也修、那個也修,你到最後是一事無成,是這個意思。我們修學有它的原則,有它先後的順序,有所選擇、選修。好像在大學裡面你選哪個科系,我就專攻這一科,這科畢業了,你要再學其他的再去學,你這個還沒有學會,不能同時學二個、三個,你到最後一樣也學不會,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學這個去排斥那個,學那個來排斥這個,那就大錯特錯了。但是我看到很多都是犯這個毛病,到最後出了很大問題。
所以我們跟老和尚學經教,在旁邊也是要善於思惟。「善思念之,如法修行」,要善,關鍵在善這個字。你不善思惟,你就想錯了,把話聽錯了,要善思惟。我們看老和尚他的這些做法,有時候講還帶表演,表演就是做出來給你看。所以在二十幾年前就提倡《大乘無量壽經》,專攻一部,讀三千部就開悟了。但很多同修不能說他不用功,真的每一個都,起碼比我用功,我讀得沒他們那麼多,他們也很認真、也很投入,三千、五千、七千、八千、一萬、一萬二的都有,但是讀了好像沒有達到我們老和尚講的那個效果、目標。不但沒有達到,反而出了很多問題,增長煩惱。後來我們老和尚看到這樣再講《金剛經》,再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這些經。他說講這些經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看到大家讀了經還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反而增長煩惱,發現不對,所以以經解經,以這部經來解那部經。像現在《大經科註》,黃念祖老居士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註疏來解釋《無量壽經》,這是以經解經。
你可以以經解經,你主修哪一部經典,所有的經典都可以來補助你深入這部經典,其他經典可以來補助你這一部。大小乘經典,乃至世間的儒家、道家,你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儒釋道三教都有引用來註解。你主修這個,我們以《華嚴》這個教義也就沒有矛盾、沒有衝突,主伴圓融,我以哪個為主,其他就是伴。我以《無量壽經》為主,其他經就是陪伴的,陪伴就是來補助我深入《無量壽經》的,其他的經它是陪伴,這個是主修的經典。這部經哪一句經文、哪一段我們不明瞭,因為經它受文字上的限制,有時候很簡單幾個字,但是如果你沒有再引用其他經典,講得比較詳細來解釋,這一句經文我們一般人看了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體會。比如說《無量壽經》講要修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到不貪、不瞋、不痴,佛有提出來要修這十條。這十條就是十善業道,你要詳細解釋這一段,具體的補充說明的經典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在《無量壽經》講「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如化就四個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就是講這四個字觀法如化。
我們從這個道理你去引申,一部經它一展開是不是就是一切經,濃縮起來就這一部經。我們各人有需要解釋的也是因人而異,各人的根器不一樣。所以現在教學它的困難點也就是在此地。為什麼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凡是你遇到佛了,你很快,沒有大徹大悟,起碼證個阿羅漢果?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你看《楞嚴經》,講這個經沒有講完就很多證阿羅漢了。阿難遇到摩登伽女之難,摩登伽她還是淫女,聽佛講《楞嚴》講了一半就證阿羅漢,還沒有聽完。佛講經,為什麼聽的人容易開悟證果?沒有別的,就是契理契機,能夠契理契機。佛不在世,我們也沒有辦法去請問佛。古來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他也能契理契機,佛的弟子,菩薩、羅漢,祖師大德,甚至有修有學的,他也契理契機。契理契機就是每個人所謂應機說法,他教學是看各人根器不同,他來對應你這個根器,然後給你指導,你依教奉行,你很快就成就,功夫就得力。每個人根器不一樣,好像我們害病,每個人都生病,但是病情不一樣,開的藥方不能完全相同,要根據你的病來開。這個要很好的大夫,很好的醫生。如果找到一個不高明的醫生,他開的可能我們吃了藥不對,不對症,反而增長病情,病就更嚴重了。
你看我們老和尚,他三個同學到台中蓮社去跟李師公學經,李師公他會觀機,三個人他指導的、教的不一樣。他就看到我們老和尚聽經他做筆記,就不允許他做筆記,只對他。像徐醒民老教授、周家麟老居士,他們可以做筆記。他們要做筆記,他不能做筆記,為什麼?因為李師公他會觀機,看到老和尚他悟性高,他的根器悟性高,你叫他去做筆記反而把他的悟門堵死了,不允許他做筆記,別人可以寫,他不可以寫。同樣一個教室,但是各人根器不一樣,不是老師對他比較好,對那個比較不好,不是的,好像醫生開藥方,每個人開的藥方不一樣。為什麼我的跟他不一樣?為什麼藥方不開一樣的?因為各人的病情不同。所以這個就很難。
我們沒有證果,不能觀察眾生過去世他生生世世累積下來他所修的善根,沒有神通不能觀察,沒有宿命通不能觀察。古大德,講經的法師,他有定功,有禪定的功夫,雖然沒有證果,但是有禪定,他就發神通。所以古代講經,不像我們現在三拜就上來,不是的,大家坐好,然後大家打坐入定;前面請經的儀軌大概就要半個小時,再打坐入定就一個小時。我們功課排一個小時,大概這樣就不用講了,就吃飯了。恐怕現在人也沒那個耐心,坐不住了,古人他心比較定。所以,法師登座他一般要觀機的,他要打坐入定,然後大眾坐在那邊也要靜坐。入定幹什麼?看看今天來的聽眾,每個人過去生他修什麼法門,他的煩惱習氣在哪裡,然後講才能契理契機。
現在我們沒有這個定功,你叫我觀,我自己都觀不到,怎麼觀你們?這是真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還能知道你們嗎?那就更不知道了。我們現在根據李師公「內典講座研學要領」,我們沒有那個功夫,只能憑我們現在見面,我們面對面,看你長的什麼樣子?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中國人外國人?然後看今天來的人是知識分子多,還是一般的人多,還是老菩薩多?如果知識分子他帶紙、帶筆,這個人數比較多,那麼大概偏重要多說理,就是偏重多講一些理論,是知識分子他比較需要聽的。因為知識分子,你要講道理,他覺得這個道理講得通,合理的,他才會接受。如果他不明道理,你叫他接受很難,他認為這是迷信,這沒有理論依據,你叫我怎麼接受?有些老菩薩,這些老菩薩你給他講那些理,他就打瞌睡了,他就在那邊點頭,你說得都對,一點都沒錯,他就一直點頭,就在打瞌睡。老菩薩多,書讀得比較少的,或者沒讀書的,你要多說事,多說事就是講故事、講公案、講比喻,他精神就來了。講到觀音菩薩化身,變一個老太婆,講這些感應故事,這個他就有興趣了。你講那個什麼道理講得那麼多,他聽不懂,他聽不懂當然就沒興趣,他當然只好打瞌睡了,又不能起來,不打瞌睡怎麼辦?所以這個要多說事。如果一半一半,你一半一半都要照顧。
在講的當中還要觀察聽眾的表情,如果他聽了一臉茫然,就知道他聽不懂,不曉得你在說什麼。如果講的時間還沒到,比如說我們講到十一點,到十點五十分大家一直在看錶,大家心已經定不住,他沒有心情再聽你講下去,那就趕快草草收場。這是以前我們學經跟老和尚學的一套。這一套我現在有一點心得,所以我在這邊看,就是看看大家的表情,不要我在這邊講得進入境界,大家在下面睡成一片,這叫契理不契機,你講得沒有錯,但是對大家沒幫助。契理不契機叫閒言語,講那個話就等於是閒話,對大家沒有幫助;契機不契理,大家聽了很高興,但是違背佛經的道理,那是魔說,會給人誤導,那就更不可以。所以標準是契理又契機,這點我們必須要明瞭。
有一些同修就問,我們這些沒有講般若他就不會活用。不會活用兩種現象,一個是執著,不能活用,不能活用可能就不能因應很多不同根器的。另外一個,他活用,亂用,亂成一團,亂到最後他自己也不曉得在修哪一部經了。所以現在我常常跟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講,我說有些觀念上你們要認識清楚,現在有些淨宗學會他不讀會集本。我說不讀會集本,你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稱幹什麼?你用其他的名稱就好了,你用蓮社、念佛會、佛學會、學佛社都可以,或者什麼寺;你要用會集本也可以,用原譯本也可以,都可以。但是你一旦用上淨宗學會,你一定是主修會集本的。為什麼?淨宗學會這四個字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這個會集本是他會集的,你用他的名稱,你不依他的會集本,你的招牌跟你的內容是不相應的。所以我台北華藏社團,在內政部政府註冊的,我就把這個列下去,這是主修,其他是輔助,助修。這個有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人真的連這點普通的常識他都不知道,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我們修一部經需不需要其他的經來補助就看各人。比如說你讀三千部《無量壽經》開悟了,那其他經你都通了。我們老和尚早年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大家讀了還不通,還出了很多問題,他才再講《金剛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來補充說明《無量壽經》,這個看需要。你要補充幾部經典,這個也不同。像黃念老他這個《大經科註》,他是補充一百九十幾種,那很多,好像這個藥很大帖,讀了這一本,你等於讀了一百九十幾種經論、註疏。有的人他不需要,有的人甚至他一部經都不需要,一部《彌陀經》他都不需要,一句佛號他就夠了,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就是一句佛號。六祖大師一部《金剛經》就前面幾句,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後面一部經都不用聽完,全懂了。有的人,這部經不夠,加個一部、二部。但是加哪一種就看各人,看各人的需要,看各人的情況。不要看到別人加,你也加,不一定,這個自己去斟酌。
我們遇到有一些生活上的問題,我們這部經沒有講到,那我們要引用其他經有講到這方面的提供給他。比如我在道場常常遇到同修問我一個問題,他的問題很多很多,也是人之常情,他的家人過世,問我他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現在往生哪一道?他現在情況好不好?我說我不知道,因為我是凡夫,我還沒有去極樂世界,我也沒有神通、沒有天眼,現在坐在這裡也看不到,他在六道哪一道我也沒看到,你問我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他來問,我說我們是三寶弟子,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我們都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不能沒有看到給你亂講,不可以這樣。我們皈依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去找佛、請問佛,佛知道,我們凡夫不知道,佛他知道。佛不在了,問誰?皈依法,佛不在了,他有留下這個經典,看哪部經有講到這個。後來我就跟他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有講到這個,你想見你的家人,知道你家人現在往生到哪一道?現在情況怎麼樣?他需要什麼?你去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在夢中帶你去看。我們皈依法,依照這個我跟你講,你是三寶弟子,有這個經的依據。《無量壽經》沒有講到這方面,《地藏經》有講到,我建議你去讀《地藏經》,解決你的問題。《地藏經》把人過世那種情況講得淋漓盡致,過世一旦入中陰身,七七四十九天,「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為修功德。我們凡夫改變一個法界就有障礙,我們就無法相通了;佛沒有障礙,給我們講,指導我們,我們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修學,就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幫助自己的家人。
所以這個經多少也不一定,貴在能活用。如果提倡一門專修,有些志同道合的他能夠接受,這個我們也支持;有些人他需要一些補助,我們也支持,需要一些補助。補助現在最明顯的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是補助教材,包括現在的《群書治要》,這些補助教材。補助教材,如果你時時的執著,「我覺得一部經,其他都統統不行」,那你就學得很呆板,有些人能接受,有些人他可能他會退心,他不能接受。所以這個很不容易。所以在道場,我那邊有些同修我幫助他們,我都要看他們的情況。有些方面不能不講,不講這個就很麻煩。因為我們看波斯匿王跟十六國王去請問釋迦牟尼佛怎麼護國息災,這是我們當前這個地球上全人類共同的課題。護國息災以什麼為根本?就是般若,你沒有般若智慧,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早上我們淨老和尚也跟前首相鳩山夫婦介紹《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也跟他們講我們現在正在這裡講這個經,他們夫妻說謝謝、謝謝。他說謝謝,下去以後有般若才行,不是謝謝就沒事了,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經》才能解決問題,你不學習、不深入問題不能化解的。首先是化解自己的問題,化解自己內心的煩惱、矛盾。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你怎麼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怎麼能幫助這個國家、世界解決問題?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就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自己擺平了,你就能去幫助別人了。從自己開始,回頭修自己,你修好了,自然就會影響、會有感應。你也不要去做廣告,也不要刻意的去推銷,唯恐天下不知。你學問到了,你修行功夫到了,護法神就會把你請出來,你不出來都不行。這個我們必須要了解。
所以我就常常比喻,這個一、二、無量,我常常用抓中藥這個。我說如果一個人病很輕,那個中藥一味甘草,去買個幾片,你泡開水喝,他的病情非常輕微的,一喝就好了,其他的藥他不需要。這個表示根器很好的,善根非常深厚的。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們老實念佛,一句佛號就夠了,甚至還不要六個字,四個字也就夠了,也就成佛有餘,病情很輕的。病情比較重的,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還不行,再來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還不行,再來一部《觀無量壽經》;再不行,再來《普門品》,再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再不行,再來一部《華嚴經》。這個就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就像中藥,它有一味藥,二味三味、四五六,十幾味藥,幾十味藥。我自己就吃過一百多味的藥,一包這麼大,熬三天三夜,七十二個小時火不能斷,那是最嚴重的。所以你需要什麼經補助,因人而異。如果你根性大利,那是很簡單的;如果不是那個根器,你要學你也學不來。老實念佛講的是很容易,在這邊念佛念佛,外面有點風吹草動,那個心就跟著跑了,這就不行,你這個就不能跟鍋漏匠比。所以要知己知彼,人貴自知,人要知道自己、認識自己,不要看到別人怎麼樣我們就跟著,這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講,「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不就是這個問題嗎?
下面佛回答,「佛答—佛說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這是講到綱領、核心、重點,法門那麼多。講到般若,我都是引用江老居士《金剛經講義》。這個關鍵,我們現在一個概念就是觀這個字。這個概念我們要常常提起,如果不提起,我們的觀智、觀照一忘記、失去了,我們又是煩惱做主,煩惱當家做主。所以我們凡夫這個觀智非常重要,要時時刻刻提起觀察、觀照、觀想,觀這個字很重要。所以這一行字這是講觀。你看佛說一切法,佛說的法太多了,一切法就是無量法門,說一切法當然也包括我們淨土在內。他這裡沒有講,佛說一切法除淨土法門除外,沒有這麼講;沒有這麼講,佛說一切法統統包含在裡面。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你要入這個一切法,沒有觀智,你沒有門路,好像我們要進到一個屋子,你沒有門路可進,你就進不了。你要入佛門,你沒有觀智,你入不了佛門,總是在佛門之外,在徘徊。所以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以觀智。
我們修淨土也是要以觀智,念佛,念佛就是觀。念佛是出自於《觀經》第十六觀,大開持名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個字不是給你寫得很清楚了嗎?怎麼沒有觀?我們修《彌陀經》,《彌陀經》沒有講到觀,講信願行,那有沒有觀、要不要觀?如果我們不是那種老實念佛的人,你沒有觀智為門,那肯定是你糊裡糊塗,念佛糊裡糊塗的念,到最後也是糊裡糊塗的果報,到最後功夫不得力,不能往生西方。不能往生西方,沒有感應,又起了疑惑,疑謗,懷疑就毀謗,叫疑謗,自然就產生這個現象,這個就問題很嚴重。這個觀智很重要。
有個同修又問了一個問題。我常常在接受考試,雖然不是在學校發考試卷,但是同修來找我都是在給我考試,給我出問題、出功課的。說他一個奶奶,大陸叫奶奶,他的祖母(奶奶)九十幾歲,吃素、念佛五十年,到九十幾歲得老人痴呆症,他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問到你,你怎麼辦?當然是問出家人,出家人你一定要給我解釋這個問題。你們不是說吃齋念佛有功德,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怎麼會變成痴呆症?這個問題我給他一個回答,我說根據你奶奶這個情況,五十年吃素、念佛,這個時間也不短。根據我們老和尚講,海賢老和尚念二十年就明心見性了,那她念了五十年變老年痴呆症,這怎麼差那麼多?這是怎麼一回事?你能說老菩薩她念佛不用功嗎?很用功。很認真的念,她的心態不對。
所以《無量壽經》有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觀智。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悟的意思。你要覺悟,沒有觀智能覺悟嗎?你肯定是糊裡糊塗的。所以我就給他講,我說你的奶奶,根據她現在的情況,她念佛、吃齋五十年,四十幾歲就念佛吃齋,到九十幾歲,九十五歲得了老人痴呆症。我說她念佛吃齋,她有放生,這個有果報,所以她長壽。她吃齋不殺生,所以她活到九十幾歲,壽命很長。但是痴呆症又怎麼說?我說這個用《十善業道經》來比對,不殺生得長壽果報,你奶奶有了,吃齋,的確她九十幾歲,能活這麼久,身體還不錯,只是有痴呆症,她有這個果報。這個是第一條,她不殺生,修這個因有這個果,長壽。但是痴呆症,第十條不愚痴,她愚痴,愚痴就是沒智慧,雖然念佛,她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她是發愚痴心一向專念,發貢高心一向專念,發我慢心一向專念,發貪瞋心一向專念。大家去看這個經文,要看清楚一點,要發菩提心。你現在是發什麼心在念佛,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
以前,早年,我學佛,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市萬華,萬華有個龍山寺,清朝時候蓋的,香火很興旺的。看到很多老菩薩那個念珠,念念念念,念得都亮亮的,老人家念得可勤了,八、九十歲的很多,都念得很勤。就有人問:老菩薩,你念那個佛念了是做什麼用的?他說,我念念念,念佛,我以後死了到陰間做鬼才有錢用。他說這個念佛,多念可以多換一些錢,到陰間可以換錢的,如果現在不念,將來死了去陰間做鬼就沒錢花了,就很可憐。他是發去做鬼的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將來去哪裡?不是去西方,因為他發願去做鬼,然後這個佛號可以去換錢,他到陰間陰曹地府可以換錢,可以做個有財鬼。的確,他到陰間會比其他的鬼好,的確是這樣沒錯,因為陰間有有財鬼、少財鬼、無財鬼、餓鬼。好像人一樣,有的很有錢,有的錢少一點,有的沒有錢,有的窮得都要去要飯,餓死的也很多,像我們人間衣索比亞的,餓死的很多,餓鬼,人間餓鬼道。陰間鬼道也是一樣,有大福德的做大鬼王、小鬼王,好像我們人間做領導的,做總統、首相、國王的,這個大福報,在陰間跟人間社會結構都一樣的,只是他在鬼道。鬼道就是見不到光明,都是冥間,就是幽冥,陰陰暗暗的,好像我們快下雨沒看到太陽那種情況。這個老菩薩他是發做鬼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然他就去做鬼,但是他會做個有財鬼,這倒是真的。念佛的人總是有福報的,比那個不念的當然要好。
我們看《彌陀經》,信願行是《彌陀經》的修學宗旨。《彌陀經》講得簡單,信願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真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相信我遇到了我就有往生之分。信,發願,切願就是放下這個娑婆世界。至心信樂就是信願,《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講,「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至心就是他的至誠心,很懇切的;信樂,信心,相信不懷疑,樂就是非常嚮往,非常喜歡去。這個就是信願真切,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關鍵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你真信、發願,你念佛馬上相應。我們念了半天不相應,就是沒有真信發願。為什麼沒有真信發願?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有留戀,捨不得、放不下。你對這個世界捨不得、放不下,你說願生西方,騙凡夫可以,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來了,你也不來。這是關鍵。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念佛往生的時候有很大的瑞相,是不是他就往生西方?這個也不一定。為什麼?你臨終助念,根據《地藏經》講,你幫他念佛,都能幫他消業障,幫他增長善根,幫助他不墮落三惡道,往生到人天善道。往生到人天善道都有瑞相,甚至還有燒出舍利的,都有。但是我們就不能確定他是不是往生西方。能夠確定的,就是他本人真信發願要去,這個是肯定可以去的。因為信願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別人在旁邊念佛給他助念,這個別人可以幫忙,但是真信發願是他自己要有信心、要發願,他願意去,你勸他念佛,這樣跟佛就相應了。這個信願別人是不能代替他發的,一定要他本人發,別人只能勸他,勸他你要信願念佛。像我們做三時繫念,勸亡靈,勸導亡靈信願念佛往生淨土,就像老和尚講經勸我們一樣。你相信不相信,你願意不願意去,那是你的事情,師父也不能代替我們信願,諸佛菩薩也不能代替眾生發願。如果可以代替,他就不用講經了,他就替我們發願,我們每個人都去了。這樁事情別人代替不得,只能勸導,從旁幫助、提醒,關鍵他本人他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沒有真信發願,幫助他念佛,有好處,幫助他不墮三惡道。所以往生有瑞相,種種的瑞相,去做城隍老爺都有瑞相,在古書的記載裡面,做城隍老爺他都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但是不是去西方,去做城隍老爺,他福報大。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很重要,所以多講一點,多囉嗦一點,對我們念佛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休息,下面我們下午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