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1/4/1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20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第二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大梵天王請問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的形貌狀相。觀世音菩薩回答大梵天王,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的形貌狀相是大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這些心就是陀羅尼的相貌,這個回答是顯說。顯說我們一般講密宗、顯宗,密教、顯教,咒語屬於密教,只有宣說神咒的因,沒有給你解釋,沒有解釋。沒有解釋這個叫密說,讓你去念這個咒,自己去領悟,就像參禪一樣,你自己去領悟、去感受,沒有給你說明,這叫密,這是深密的教學,這是一種教學的方式。密宗教學方式就是三密相應,諸佛如來三密,我們眾生跟佛菩薩的三密相應,佛力就加持上了。加持,我們現在用一般淺顯的話來講,就是他幫得上忙,這是加持,靠神咒來加持。
但是密宗根據西藏密教它一個規定,要真正學密法必須要有十二年顯教的基礎,十二年就是大乘小乘,大小乘經典這個顯教基礎,有這個顯教基礎才能入密,學密法,這樣才能成就,才不會學錯了。現在有很多人學密,他沒有前面這個基礎,一下子就去學密,這樣學習是一種結緣方式的,結緣。能不能三密相應?很難,很難相應。為什麼?這些道理不明白,道理不明在修學過程他就有懷疑,有懷疑信心就不真實,因此修行的功夫就產生了障礙。有一些甚至於走偏差了,著魔發狂了,這個也大有人在。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修行,修了沒有幾年,甚至修了沒有一年、半年就神經不正常。這個在美國我都看過,以前在休士頓有一個阿桃師姐的兒子,我們達拉斯打佛七,她常常去廚房當義工,他的兒子在哈佛大學讀二年級,有一天跑到奧斯汀去學密,教他念咒的這個老師就教他晚上念咒白天睡覺,結果去學不到半年就神經不正常了。後來我到休士頓去,阿桃請我去她家,我說我也沒有辦法,這個事情我也無能為力,妳請我去,我頂多去妳家誦一部《無量壽經》迴向給你兒子的冤親債主。後來到了她家,我一進門就感覺氣氛、磁場不一樣,真的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惡鬼屯門,那些凶神惡煞、那些惡神惡鬼都請到他家來了,所以他整個人就不對了。所以我們去給他誦了一部《無量壽經》,我感覺很不舒服。現在不曉得怎麼樣,後來我經過幾年,二00五年,六年前去看有比較好一點,但是沒有完全恢復,這個很麻煩。所以密咒,我們下面會講到,你要做法,必須要有真正金剛上師來傳授,你才不會出問題。如果你找的這個老師不是真正的善師,很可能就會出問題。這些方面就是沒有顯教基礎,沒有顯教的理論基礎,盲修瞎練,想要成佛,變成魔了,這個就大錯特錯。
因此我們看這個地方,觀音菩薩給我們講陀羅尼的形貌狀相,這個狀相我們簡單講就是心態,你是存什麼心?如果你是存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就是清淨心,在《無量壽經》經題講「清淨平等覺」,空觀心就是覺,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這個心你只要有一種,那就會含攝其他的,所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講了這麼多心,主要是給我們分析它表現出來的一個態度。形貌狀相就是樣子,它表現在外面是什麼樣子。我們一個人表現在相貌、行為、言語、動作上的樣子,就很清楚看到他是什麼心態。一個有慈悲心的人表現出來,他的樣子一定是慈悲相。不會說他心很慈悲,表現出來的面貌很凶惡,看了就毛骨悚然,那肯定是假慈悲。真正有慈悲心表現出來,自自然然流露在身體相貌上。儒家也講「誠於中,形於外」,你是什麼樣的心,你表現在外面的形象就是那個樣子。
根據表面這個形象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心,所以在《五種遺規》裡面,陳希夷「心相篇」,看這篇就不用去學看相算命那些技術,看心、看相,看到相就知道他的心,知道他的心就知道他的相,他存什麼樣的心就現什麼樣的相,那是最準的,絲毫不差。我們一個人心裡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邪念正念,你看心看不到,但是相我們看得到。心在哪裡?心就在那個相,你不要離開這個相要另外去找個心,你也找不到,心就在相,相就是心。上一次跟大家舉出古大德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在哪裡?那些手鐲,製造出來那些形形色色的,那個就是黃金,它的本質就是黃金。你不能離開這些相,另外要找個黃金,你到哪裡找?所以我們找心,在哪裡?就在相。一個人他現在心裡是什麼樣的心態,他現在臉上,他就寫在臉上給你看了。所以你常常看人,看多了你也大概都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喜怒哀樂都會表現在臉上,這個就是形貌狀相。
觀音菩薩是示現等覺菩薩,當然這個心接近成佛了,一切諸佛都是這樣的存心、都是這樣的心態,這些心就是陀羅尼的相貌。觀音菩薩勸我們應當依此而修行之,勸我們這樣修。這每一種心,我們就要深入去解釋。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淨土大經解》,其實他現在講的教我們怎麼修心,其實講的就是這些,都一樣的,不管哪一部經,只要是大乘經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總歸一句話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表現出來的作用也很多,這裡只是舉出一些例子,表現出來也是無量無邊,舉出幾個代表,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我們要掌握一個綱領,掌握一個修行的綱領。
我們現在要從哪裡下手?淨土法門是從修清淨心下手,就是無染著心、無雜亂心,這裡下手,念佛就要達到一心不亂,你念咒也是要一心不亂,一樣。念經、參禪、修止觀都是一樣,方法不一樣,目的是完全相同。我們從無染著心,染就是污染,著就是執著,我們凡夫都具足妄想、分別、執著,現在叫我們三種煩惱一時全部放下,對我們一般人來講有困難,我們辦不到。辦不到我們用漸進式的,我們先從無染著心開始下手。無染著心這個也是要用功,如果我們抓不住修行的綱領,還是不得力,心還是受污染、還是執著。無染著心怎麼修?我們老和尚教我們從布施,這是章嘉大師教淨公老和尚的,他教我們大家也是從這裡下手。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是捨貪心,你心受污染就起貪著之心,就起貪了。貪跟著後面就是瞋,貪得到的就生歡喜心,歡喜心是貪心,順境起貪心,貪不到違背自己的意思,逆境起瞋恚心,貪瞋演變出來就是愚痴,愚痴心,到最後是非善惡也分不清楚了。所以貪瞋痴三毒煩惱,貪是第一個,後面的煩惱都從貪發展出來的。
所以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就是斷貪的,這個不是幫助別人,我們布施錢財給別人,主要是斷自己貪心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慢慢放下,慢慢一點一點的放,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能做到。你今年放下的比去年多,你今年就有進步,明年放下又比今年多,你明年又有進步了,不斷不斷來提升,我們從這個地方修。特別在我們起心動念當中修,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有順境、有逆境,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這就是修無染著心,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但是從這個地方下手,你起觀照的功夫要時常提起。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妄念起來很正常的,凡夫哪裡會沒有妄念?不可能。成了佛才沒有妄念,佛以下的妄念多少不一樣而已,凡夫是最多的,等覺菩薩是最少的,成佛就完全沒有妄念。這些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我們覺悟太慢,覺悟慢了我們又隨著妄去轉,該貪的就貪,該瞋的就瞋,我們自己在這個境界做不了主,心隨境轉做不了主,我們就生煩惱了。心受到污染起了執著。所以無染著心,觀音菩薩教我們當依此而修行之,我們可以從這個來下手。
另外在《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也教我們一個方法,我們人總是有得失心,有得失,再少的都有個得失。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問他的弟子,他弟子說怎麼斷五欲六塵、貪瞋痴這些心?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的弟子講,也是跟我們大家講的。他說人家拿一塊錢給你,你會不會歡喜?一塊錢很少,古時候一文錢就像我們現在台幣一塊錢,一塊錢可能掉地上,你不一定會去撿。但是有人給我們一塊錢,心裡上會歡喜;等一下一個人從我們手上把那一塊錢搶走了,我們心裡就會有失去的感覺,有得有失。要怎麼修?就是人家給我們,你也如如不動,人家一下搶走了,你也好像沒有失去一樣,也沒有得到,也沒有失去,從這個地方練,從少練到多。這個原理就是布施,你慢慢捨,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再大的財物,譬如說你鈔票一大疊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沒感覺,那功夫就相當高了。從這個地方去練。
早年老和尚在四十年前他就是修這個,就是鈔票很多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這個功夫就相當高了。我們的心,你慢慢就會恢復到清淨,所以要捨。這個功夫實在講,我們一般人還是不容易做,捨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會有這個顧慮。因此印光祖師才勸我們要學《了凡四訓》,你要明瞭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中有的,你要丟也丟不掉,命中沒有的,你要怎麼想盡辦法去求,你也求不來。所以修這個,印光祖師教我們還是從《了凡四訓》,真的是很有道理。因為《了凡四訓》你念通了,你就不怕了。因為你知道布施出去不是沒有了,不是丟掉了,是給你寄在堅牢庫,好像這個錢你沒有用去存在銀行,你的錢還在,不是沒有。但是存在世間的銀行也不保險,為什麼?幣值會貶值,來個什麼金融海嘯,恐怕那些鈔票就變衛生紙了,這個歷史上也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所以你說現在錢存很多在銀行,有沒有保障?誰都不敢講。最保險的保險公司,佛這家是最保險的,佛勸你修,修布施,你去修供養三寶做法布施,就給你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你只要有福報,什麼海嘯對你來講都沒有影響。如果沒有福報,送到金山、銀山照樣餓死。就像現在很多人想要逃難,如果你沒有福報,命該絕了,你逃到哪裡都逃不掉,因為這個業報它是如影隨形,跟著你走的,你怎麼逃?怎麼樣能夠化解避免?修福,你福報修大了,你走到哪裡,你都不會受災受難。主要在修福積德,這才是真的,這個可以帶得走的,其他帶不走。所以這些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知道這是高標準的,我們現在做不到可以從《了凡四訓》、《感應篇》、《十善業》,老和尚現在講到最淺的《弟子規》,這個來學。有了基礎再來學這個,有小乘的基礎再學大乘的那就沒問題,這是大乘經。
那是不是有大乘圓頓根性的?有,歷朝歷代都有,但是少數。他一下能放下!叫我們一下放下,可能嗎?做不到。不要說全部都放下,叫我們放一點點都好像在割肉一樣,我們怎麼能跟人家比?比不上。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按部就班,漸修漸放,這比較穩紮穩打,學了凡。《了凡四訓》的基礎有了,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再來修這個就會成就了。所以我們也不能好高騖遠,從這個地方來修,慢慢的我們也能達到這個標準。我們不是頓修頓證,我們用漸修漸證的,這個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都可以做到,我們漸漸來修。修也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修,你在原地踏步都不進步,這個也不行,還是要去修,剛開始修就很勉強,修一段時間你就會很自然。
我個人的經驗也是這樣。特別我們世間人對財物是最放不下的,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賺來,現在叫我們拿出去,真的像割肉一樣。但是他不知道財布施是得財富的因,剛開始在修好像割肉。老和尚他剛始修也是這樣,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他也是這樣,他說沒錢,窮的要命哪有錢布施。章嘉大師問他說一毛錢有沒有?他說一毛錢有;五毛有沒有?有。他怎麼布施?他到寺院去,寺院以前都有拿個本子讓人家發心的,印經、放生,做一些功德,然後就一毛、五毛、一塊,這樣捨。你捨了之後,回收又會多一點,多一點還要再捨,不能停在那裡,那就愈修愈多了。你修到有心得的時候,你布施到都很自然,你需要的時候也很自然就得到了,你不要怎麼操心就得到財富了,而且綿延不斷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修,修到有心得,那你就有信心了。一定要去修,去證實這個效果,信心才堅定。所以修心我們要怎麼修?一定要從基礎上來學習,我們先從布施,學老和尚,現在多拿不出來,從小的先布施,這樣來練習,這樣才是真正在修行。
大梵天王聽到觀世音菩薩解說之後,他說他今天才開始認識原來大悲心陀羅尼相貌就是代表這些心,發願「從今受持,不敢忘失」。這句是非常重要,從今,從現在開始,受是接受,觀音菩薩跟他講,他接受了,持是保持,不敢忘失,不敢忘記讓它失去。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我們也是要這樣來學習,我們也要接受觀音菩薩的教導,這樣保持來學習,不能忘記了,不能讓它失掉了,常常要提起。特別在起心動念當中來修學,因為這裡都講到心。我們一下子沒有辦法達到這麼高的標準,先從止惡心生善心,棄邪心保存正心,從這個地方來下手。先棄惡揚善,像美國科學家布萊登講的,要化解這個世界的災難,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人要棄惡揚善、要端正心念。端正心念就是我們有邪思邪念,這個念頭起來要趕快把它斬除,有惡心惡念起來要給它轉成善心善念。我們念佛人要轉成佛念,那你當下就從凡心轉成佛心,這個是最方便、最圓滿的一個方法。
這個我們要常常提醒,不敢忘失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怕我們覺悟時間太慢,所以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所以古人用修心的功夫,有一個口訣叫常惺惺,好像守城的衛兵預防敵人來侵襲,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在防備,防備盜賊來攻城。我們防心如防城一樣,好像你在保衛一座城牆,這個心就像一座城要守護好,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這是修心的功夫。我們也可以從《感應篇》的兩句話來學習,《感應篇》到後面也講了兩句話,「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有善念、有惡念,念佛人再加個淨念,就善念也有、淨念也有、惡念也有,我們現在是夾雜的。我們起個善念,或者起個惡念,要想起《感應篇》這兩句話說,「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就是你心起一個善念、一個好心,這個善事還沒有做,但是吉祥的神已經跟隨你了;起一個壞念頭要做壞事,這個壞事還沒做,已經很多凶神在跟著我們了。
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去觀察,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是正還是邪,你要去觀察。觀察發現這個是惡念、邪念,把它轉過來。我們念佛人就直接轉成佛念,把凡夫的善惡念都轉成淨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念就是你用心地功夫。我們現在念佛人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不會用功。口念彌陀心散亂,就是不會把念佛這個意念轉這些妄念,代替這些妄念,只有口念心沒有在念。這個我們念佛人就是功夫不得力的地方,口念心沒有念。如果真正心念,那你在很短時間就會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我們這個淨念沒有辦法相繼,短暫性的淨念有,但是時間不能保持,偶爾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這個可能有。有個一、兩分鐘也很難得,我們能夠把握住,再把這個時間延長,我們就有進步了。但是這個要用功,用功就在這個地方用。
現在很多人他不知道用功的理論方法,表面上很用功,一天佛拜多少拜,經念幾部,佛號念幾聲。是不是會用功?不一定。怎麼說不一定?如果你佛拜很多,經念很多,佛號念很多,貪瞋痴這些煩惱還是沒有絲毫的減少,可能還增長,不但沒有進步還退步。這個口念身禮佛,身口是善業,身口有修善業,但是那個意不善,身口意三業,這個意夾雜不善。我們念佛重點在意,在念頭,你往生就是這個念頭,以這個為主,意根為主。所以身口的修行也是幫助意地要清淨的,這點我們必定要明白。不然你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很用功、很認真,但是不知道用心地功夫,到最後功夫還是不得力。他錯用了心,不會用心,不會用心就是不認識那個心,不認識他就沒有辦法去辨別,沒有辦法去改正。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在家出家,修了很多年,你說他不用功嗎?真的很用功,有的甚至念佛念了幾天幾夜他都不睡覺的,但是臨命終好像沒有想像中那種瑞相。
所以剛才悟同師來也跟我提到這個問題,他說好像很少看到臨終往生瑞相很好的。什麼原因?原因沒有別的,就是不會用功、不會念佛,不會念。他不會用這句佛號、這句佛念來轉這些煩惱的妄念,他轉不過來。所以就不會念,功夫就不得力。所以臨終沒有預期當中那麼理想。但是有在形式上用功,念佛還是有幫助,起碼身口是善的,起碼身口他造善業。心地就要看他的功夫會不會用了。反過來講,如果你用心會用了,身口它自然就善,因為意是主宰的,念頭是指揮的,它在指揮身口造作的,意歸正了,身口自然就歸正。意,一下子還沒有辦法導正,先從身口這個枝葉來修,目的還是要這個心回歸到清淨。所以觀音菩薩講了這麼多的心,你一個會修了,那其他你都通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它是有相關的。所以講了這麼多心,你不能一個一個各自獨立給它分割出來,你這樣看就錯了,它這是相關的,是有連帶關係的。你一個會修了,其他也跟著都會了;一個不會修,其他也都不會。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一種來下手,其他也都會相應。所以不敢忘失,這個是重點,也是修行用功的地方。
如果你會用心地功夫,這個成就很快速的,你在短時間內就會見到很大的一個效果。這些用功的理論方法要多講、要常講、要常常提醒,不厭其煩的反覆的講。為什麼?好像一直在重複講,次數是不是太多?如果你做到了,講一遍都太多,就不需要講,你都做到了,那還需要講嗎?禪宗講的舌頭掛牆壁,他都明心見性了,還需要講嗎?講的都是多餘的。你還不會,講一千遍、一萬遍、十萬遍、一百萬遍多不多?不多,因為你還不會。不會要怎麼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個焦點,然後一門深入,好像激光一樣,把所有的光集中在一點,它就可以穿透鐵板,分散它就沒力量。所以你抓住一種心來修,我們舉出很多個例子,你用一種功夫,你可以試看看,你真用上功了,用對了,用對路了,要聽清楚!用對路了,一個禮拜、半個月,保證你有效果,大家可以試看看。
下面就是觀世音菩薩要再給我們講誦持神咒它所得到的功德力用。力用就是我們一般講它的作用,它有什麼作用,有什麼效果。簡單講,就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問題太多了,方方面面太多,這裡就舉出例子,我們以此類推,就是解決我們整個生活當中現實的困難跟問題。我們看經文,在二十八頁第二行: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大段的經文,觀世音菩薩說完這些陀羅尼形貌狀相,就是說明這些心態,說完之後大梵天王依教奉行。觀世音菩薩接著又講,『若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善」這個字也是一個關鍵性的字眼,往往我們讀大乘經典,我們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就這樣囫圇吞棗念過去,對這些關鍵性的字眼並不留意,因此對於經文所講的功德利益常常很多疑惑,好像經上講的功德利益那麼殊勝,我們看到好像並沒有像經上講的那麼殊勝的效果。就像我們念佛人一樣,念佛人那麼多,好像很少看到有達到經典上講的那種瑞相、那種效果,難免心裡就起了疑惑,有懷疑了,到底佛講的這個是不是真的這樣?疑惑就來了。因此我們對經典裡面講的每一個字都不能輕易的看過。
這個善就是有善根的男子、有善根的女人。這個善根也很多方面,從最粗淺來講,我們能夠皈依三寶,你發心來學佛,這個善比一般不學佛的人,在佛法的善根來講,你有善根了。你有善根你才會來學佛,我們可能煩惱習氣跟一般人一樣,煩惱習氣跟一般人一樣但是我們肯接受佛法,一般人他不能接受佛法,我們的善根就比他強。我們有善根,他沒善根,雖然我們煩惱習氣是一樣,但是我們能接受佛法就能改進,他不能接受佛法,他就不能改進、不能進步,這就現前來講。就了生死來講,你不學佛,你就永遠不能了生死,永遠不能成佛、不能明心見性。我們能夠接受佛教,比不接受的人,我們比他有善根,雖然煩惱習氣相同,但是佛法這個善根我們有他沒有。起碼我們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夠接受,我們不排斥,他們不能接受。這是從一個方面來講。
能夠接受佛法,接受佛法就是善根,佛還要再要求,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能信佛,你做到這個,做到世間人天善福,有這個人天的善根,你就有資格皈依三寶,成為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這個是最起碼的,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能夠再受五戒、受八關齋戒,出家眾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層次就更高了,提升到第二福了。如果能夠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這個善根從人天善根提升到二乘的善根,二乘的善根又提升到大乘菩薩的善根,這些層次都是善男子善女人。這裡講的經文,最起碼你要做到第一福人天福的善根,最起碼,最低條件要有這個善根,才符合這個地方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能發心來學佛,親近佛法,又能修第一福,又皈依三寶,你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做到第二福更好,能做到第三福那是最好,這個善根就更高了。所以這個條件,善男子善女人也有他一定的條件。所以這個我們不能隨便看過。
如果我們沒有具備淨業三福第一福,我們只能稱男子女人,大家如果去讀《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經文有的地方講「善男子善女人」,有的經文講「男子女人」,這個男子女人就造惡業了,我們就不在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標準了,只是男子女人。男子女人沒有善,下面講的這些,得不到那個效果是應該的,因為你沒有符合這個條件。如果符合這個條件,得不到這個效果,當然就有問題。因為我們沒有符合這個條件,當然得不到這個效果。這個經文不能疏忽了。
下面講的這個就是具體告訴我們,一個善男子善女人,這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下面講的其實就是一個標準。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經文:『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段經文有四句,這段經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這個標準就在這個地方。你看第一個「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就是我們常常念的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發廣大菩提心,什麼叫發廣大菩提心?你誓度一切眾生,你發願要度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讀到這個經文,我們能不能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當然這個經文我們會念,會念這個心我們發得起來嗎?這個又有問題了。我們現在是不是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我們常常念四弘誓願,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有念,大家都會念,但是這個心有沒有發?不見得。為什麼說不見得?我們口有念,這個就跟念佛的道理是一樣的,口有在念,嘴巴有在念,但是心並沒有真正發出來,並沒有真正發這個心。
我們聽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何嘗不想發這個心?我也很想發這個心,就發不起來。我們要普度眾生,普是普遍,度是幫助,普遍去度一切眾生,要怎麼發這個心、發這個願?這個當中還是要去讀《金剛經講義》。《金剛經》佛勸我們發菩提心,一開始佛就教我們怎麼發心?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胎生、卵生、化生、濕生,從有想到非非想這一切眾生,我們都要發心幫助他滅度,幫助他作佛。眾生那麼多,我們能幫助的了嗎?這個道理不能不講,不講大家不懂。佛為什麼教我們發這個心?破我執,破四相,眾生有堅固的我執很難破。小乘人面對面的去斷很困難、很辛苦,時間很長;大乘斷我相,他用的方法比較巧妙,你不要針對自己,教我們先去觀眾生。眾生怎麼觀?怎麼去普度一切眾生?我們能度的了嗎?一個都度不了還普度,要度一個都很困難,還普度眾生?
其實普度眾生就是從自己做起,我們自己在修就是在普度眾生。你去觀察一切眾生緣生緣滅,眾生有沒有?沒有,空的。你發心去度眾生才不會落空,不會執著空,如果你學般若,你不發心度眾生,有的學了變外道,變落空。所以把落空這個門先給你塞住,你先去度眾生,有眾生可以度,你在度眾生當中,從有當中再去觀那個空,就是色即是空,那你空有二邊就同時放下,這個方法就很妙了,你就直接可以契入般若自性,用的是這個方法。《金剛經講義》也不能不學習,這是觀法。具體就是下面這兩句經文的做法。
下面講你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那具體怎麼做?你要具體的行動,這兩句就是具體的行動。怎麼做?「身持齋戒」,身就是身體,這個身體包括身口七支,身三口四。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身口七支。這裡雖然沒有講口,包括口業在裡面,只是經文省略了,它涵蓋了,我們要這樣去體會。不能說這邊沒有口,大概口業就不用修了,修身就好了,嘴巴一天到晚罵人,你這樣體會就錯了。身持齋戒,你看十善業道,五戒都是身口,八關齋戒,包括沙彌戒、比丘戒,這都戒身口。菩薩戒戒身口意。身持齋戒,齋這個字是過中不食,一般我們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二十四小時。這個二十四小時當中我們身口要持八條戒,一條齋,就是這一天過中就不吃了,有澱粉類的都不吃,水果不能吃,果汁也不能喝,奶粉也不能吃,豆漿也不能喝,過中之後只能喝蜜水,蜂蜜、茶水、開水,這個可以喝,其他有澱粉類的就不能吃。所以過中不食叫做齋。每一天日中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可以查天文日曆,現在有電腦很方便,你去點今天午時是幾點幾分,當中那個時間就是中,在這個之前就要吃了,超過一分鐘就不能吃了,超過那就破齋。這是齋。
齋戒,我們以八關齋戒這個比較具體,大家也比較好懂,八關齋戒。如果你要提升到沙彌戒,當然更好,多一條戒出來。我們以八關齋戒能做到就非常好了。你發了這個心要誓度眾生,具體做法就是身持齋戒。齋戒有大乘、小乘之分,這個也有不同,小乘戒是比較保守,大乘戒是開放。其實小乘戒就是止持的多,止就是停止的止,止惡就是禁止的,什麼不能做,止持多,做持少,做就是應該去做的,這個很少,都是禁止的多。大乘戒是做持多,止持少,就是你應該做的,菩薩戒你不去做就犯戒,大乘菩薩戒做持多,止持少,比較少,比小乘戒少,也有,但是比較少,做就是你要去做,凡是有利益眾生的你要去做,這是大乘的齋戒。
像結夏安居,出家人結夏安居,大乘的結夏跟小乘結夏不一樣。小乘結夏只限出家二眾,出家男眾、出家女眾,結夏。大乘它四眾,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可以一起安居。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國家,所以一般都講四眾。如果你到泰國、斯里蘭卡那些小乘佛教國家,他沒有四眾,他只有二眾,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瞭。所以齋戒也有大乘、小乘之分。在形象上看大乘、小乘是一樣的,大小乘在哪裡區分?在心地,用心不一樣。你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你修小乘的齋戒,那你也是大乘的齋戒,因為你的心是大乘心。小乘人他沒有發度眾生的願,他只是想自己了生死,他沒有發這個願。我們現在學習大乘,我們發了菩薩的大願,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有這個心,我們有這個心願,的確我們是想幫助眾生。
幫助眾生怎麼樣才圓滿?身持齋戒,接下來這句就很重要,「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句就是很關鍵的經文,我們也不能疏忽。怎麼叫平等?我對人都很平等、很公平,這是不是就平等?不是。那怎麼叫平等?我們剛才講,你對順境善緣不起貪心,對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心,你這個心就平了。順境善緣,這些人事環境,我們不貪戀、不貪著、不留戀,不貪著這個。不貪,不是說跑得遠遠的,那就變成小乘了。菩薩他不是跑得遠遠的,他是保持他的心地不貪,起心動念不貪這個,自己貪心起來趕快把它排除,把它換過來,換成佛號,你心就平了。遇到一些逆境惡緣要起瞋恚心,趕快覺醒,我們又錯了,心又不平了,提起佛號把瞋恚心也給它擺平了。所以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你這個心就平等了,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不然順境,這些人事物,我們總是對它好一點;逆境,我們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理都不理它,這樣怎麼會平等?那就沒辦法平等了。我們如果能這樣修,修平等心,你在外面就會做到怨親平等,沒有分別執著了,沒有分別執著你心就平了。
有分別執著,那心就不平。怎麼斷分別執著?就從這個地方修,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從這個地方修,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來學習。我們每一天都是佛菩薩在給我們考驗,每一天看到有我們看得順眼的,也有我們看不順眼的,這個時候心就會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我們就要發覺不對了,趕快把這個心調整過來,就是這樣修,這個才叫修平等心。你能夠修平等心,心平等就普度了,對眾生沒有分別,不一定說在事相,你要做多少好事,做多少好事是看因緣,因緣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不做他還是普度眾生。為什麼?他這個心是平等的,他坐在那裡什麼都沒做,他還是普度眾生,也不是他不做,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機會,他在等待機會,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是很關鍵的。你有這樣的心,身持齋戒,『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你用這樣的心態來誦大悲心陀羅尼咒,念咒也是跟念佛道理是一樣,念佛講求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咒也是這樣,「莫令斷絕」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在一個時期裡面,咒語就是要念得純熟,像《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了凡持準提咒那個原理原則,就是無記無數,持至持中持,不持中持,持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你持這個咒持到念頭不動了,那個咒語就靈了。我們現在一面念,一面妄念一大堆,當然不靈,因為我們沒有合乎那個標準,這個就不能怪佛菩薩講的好像不對,是我們沒達到那個標準。如果你達到那個標準,肯定就靈了,不靈就變成佛在打妄語騙我們,現在問題是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這樣念咒,『住於淨室』,你住在一個清淨的房間裡面,這就像閉關一樣,一般講閉關修行。閉關修行,過去有很多人去閉關都失敗了,閉關修行它是有條件的,不是沒有條件。沒有條件,頭一剃大家統統可以去閉關,個個都成佛了,你去閉看看,看你能不能成佛,不要發狂爬出來、衝出來就不錯了。我們現在不要說閉關,我們在雙溪山上人還這麼多,都會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還閉關?不發狂才怪。閉關它是要有相當的條件。現在人這麼多,這麼熱鬧都會生煩惱了,那你一個人就不會生煩惱嗎?更麻煩。所以閉關自修修到最後,修得一個怪怪的算不錯了,怪怪的還沒有發神經病,只是怪怪的,已經算還好,嚴重的就發神經病,發狂了。不然修一修就是臉色不對,怎麼修行人修得臉色不對,臉色蒼白,那個都不對。但是有時候,我們給人家講,人家未必相信,你要讓他去碰碰釘子,以後他可能就會相信了。沒有這個過程給他去試驗,你怎麼跟他講,他無法體會,無法理解,他會憑自己的想像閉門造車,這樣去修,不去參訪知識。以前古代趙州禪師,八十猶行腳,八十歲還到處去參訪善知識,我們現在一出家沒幾天就閉關了,那個厲害。所以你現在要修這個,你前面這個要跟人家學,我們現在跟淨公老和尚學《大經解》是最好的,他都教我們心法,他把心法都公開傳授給大家,你明白,你接受過來,他就傳法給你了,你要調整這個心。你有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你有這樣的心態,咒語不間斷,念到念頭不動,你再住淨室當然沒問題。
住在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這是你有財力能夠布置一個很莊嚴清淨的淨室。在這個地方念咒就是要洗澡,你進廁所出來就要洗一次澡,所以裡面最好要有衛浴設備,不然你就不方便。要換乾淨的衣服,你在壇場裡面要很恭敬、很整齊、很清淨、很莊嚴,然後「懸旛然燈」,就是布置,我們一般講布置壇場,要布置得莊嚴。如果沒有財力,我們力求清淨整齊,也表達最高的敬意。「香華百味飲食」,百味飲食,古時候皇帝吃飯一百道菜,他不是每一道都吃,但是每一餐都要給他準備一百道。百味飲食不是說你一定要準備一百道菜,菩薩要吃那麼多嗎?這是表什麼意思?表最恭敬的,我有能力辦多少我就盡量辦。
我們世間法在古代對皇帝是最恭敬的,所以吃飯要準備一百道菜,表示敬意。我們對佛菩薩就是像對皇帝一樣的恭敬,也準備一百道菜。這個一百道不一定說你一定要數到一百,剛好一百道,不是這樣。就是你的能力能夠做多少,你就盡量做,你沒有錢,不要去借錢,這個佛菩薩也不允許,就是你的能力範圍。你的能力只能做十道,那也圓滿了。所以百味它代表你盡心盡力就圓滿了,這個經文我們要這樣體會。你不要呆呆的,看了一百道就真的去準備一百道菜,到最後這個房間太小沒地方擺又生煩惱,那什麼效果都沒有了。
「以用供養」,供養佛菩薩也是表敬意,不是佛菩薩需要吃我們人間這些菜,不需要。但是我們人要吃,也要供佛,因為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人間,他也是跟我們凡夫一樣,每一天要托缽要吃飯,要穿衣,衣食跟我們凡人沒有兩樣。我們人要吃,佛當然也要吃,菩薩也要吃,這是表恭敬供養。這當中還有表法的意思,懸旛燃燈這些都是表法的。旛、幢都是表說法的,講經說法教學。燈代表智慧,我們看佛經這個燈的意思,如果沒有講解,一般人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們不懂我的意思,把意思錯會了。我們準備了這個燈,不管是油燈也好,蠟燭燈也好,電燈也好,不管什麼燈,燈它是代表智慧的。什麼智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般若智慧。燈是照黑暗的,千年暗室我們點了一盞燈,馬上黑暗就沒有了、消除了,這表我們般若智慧的燈光一顯露出來,無始劫無明黑暗的煩惱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
你看禪宗《景德傳燈錄》,傳燈,現在我們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每一次做法會也有這個儀式,大家傳燈,點一個燈這樣傳,傳了半天他也不知道傳那個燈是什麼意思,大概就是傳燈儀式吧!一個傳一個,一個點一個。有傳嗎?我看是沒有,就是一個儀式、一個形式。為什麼?因為他不懂那個燈的意思是什麼,不懂佛法裡面講那個燈的意思是什麼。燈就是代表般若智慧,自己證得般若智慧了,你再把這個傳授給別人,他也懂了,他也開顯他自己的自性般若智慧了,你這個燈就傳給他了,他用這個燈來表法,是這個意思。現在傳燈不是傳什麼般若智慧,大概都傳那些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愈傳不是愈光明,愈傳就愈黑暗了,不懂!所以燃燈,燃燈是給佛菩薩照明,佛菩薩教我們什麼?你要有智慧,不要愚痴,是這個意思,是提醒我們的,不是照給佛菩薩看,佛菩薩還要看你那個燈嗎?佛菩薩這個身一放光明,你那個燈都不見了,還要你那個燈來給他照他才看得到嗎?這完全錯會意思。
所以佛教的這種供具,它是教學藝術的一種表達,就是教學藝術化了。佛教的雕刻、美術、供具,它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在裡面,時時刻刻在暗示我們、在啟發我們,讓我們潛移默化,不斷的薰習提醒,是這個用意,不能錯會意思。香是代表戒定真香,你看上面講身持齋戒,你不持戒、不修定,你去買一斤三萬的檀香,那個也不是真香,因為你沒有戒定。所以你那個一斤三萬,不要說三萬,三十萬的也不是真香,那是假香,因為你沒有戒定。如果你有戒定,買一個很普通的香,那是真香,因為你有戒定。所以我們每一次做三時繫念,第一條讚就是戒定真香。為什麼把它擺在第一個?告訴你,所有佛法的修學就是戒定慧三學。花代表修因,果代表證果,這個供養,我們如理如法修行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依教修行是最好的供養。你供佛供得很莊嚴,佛教我們的一句也做不到、也不肯修,那佛說這個供養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佛想要的就是你真正如法修行供養。我教給你們的,你懂了,你真的如法修行,你就成佛了,他要的是這個供養。不是說你買了很多,佛菩薩看了就高興,買少了佛菩薩就生氣,這跟我們凡夫不就一樣了嗎?
下面講,『制心一處,更莫異緣』。「更莫異緣」就是放下萬緣。「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心收在一個地方,沒有什麼事情你辦不成的。我們現在為什麼辦事這麼困難?心太散、散亂,不集中,精神不集中。『如法誦持』,這句重要,如理如法來誦持,要這樣修,你才能得到下面講的效果。前面這一段修因你要看清楚,不然你念了半天,怎麼觀音菩薩講的效果,我怎麼一點都沒有得到?反過來還要怪觀世音菩薩講話不算數,那就有罪過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