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1/2/24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07

  請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二頁,倒數第二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我們上次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開始。前面釋迦牟尼佛回答總持王菩薩,請問在大會當中有放光、放大神通力、現種種瑞相到底是什麼緣故?佛為總持王說明,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從無量劫以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所以密放如是大神通力。前面佛把這個原因講出來,這個大會當中為什麼有這麼稀有的瑞相?就是觀世音菩薩他發願要講「大悲心陀羅尼咒」。我們看到這段經文,觀世音菩薩就站起來跟大家報告,佛講完之後就跟大家報告,向佛講也是向我們大家講。他宣講大悲心陀羅尼咒目的就是為諸眾生得安樂故,我們十法界的眾生都包括在裡面,所以眾生它是廣義的,不但六道法界包括四聖法界,十法界。

  六道法界的眾生是最不安樂的,特別是六道當中的三惡道,那是最苦的,人天善道還比三惡道好一點,比較好。但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法華經》佛也給我們講,在三界六道沒有安樂的地方,也沒有真正安樂的時候,只有出離三界,出離三界到四聖法界。出離六道到四聖,四聖法界是有得到部分安樂,但是還沒有得到究竟安樂,究竟安樂一定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後,那才是真正的安樂。四聖法界是相似的安樂,當然比六道要好太多太多了,六道凡夫不能跟它相比,他們了分段生死不需要再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他們來去自如,比我們安樂多了。這裡特別是指我們六道這些眾生,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在六道的眾生。六道眾生,佛法出現在人間,當然主要對象是對人來講。我們人生活當中很多很多問題,我們現在的話講,很多現實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這裡舉出幾個例子,『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這是我們人生大家都希求的、都希望的,沒有一個人希望多病、短命。大悲心陀羅尼咒可以幫助眾生除一切病,不管你什麼病,都可以幫助你解除,短命可以幫助你延長壽命。『得富饒故』,「富饒」就是財富,這也是我們人世間大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為了什麼?說穿了,不管中國外國,哪一個族群的人都是為了求名、求利,求財富、求名位,世間人所追求的升官發財得富饒,大悲心陀羅尼咒也可以滿你的願。

  『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這個也可以達到,也可以幫助眾生滅除一切惡業重罪,遠離一切障難,我們一般講業障,簡單講叫業障。業障深重,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要消業障,要消除業障,這是我們學佛人大家所希望的。沒有學佛的人他不懂得業障這個意思,但是他心裡所求的也是一樣的,他也是一樣要求消業障。『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業障消除,惡業滅除了,一切白法諸功德自然它就增長。『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這是相關的,業障消除,白法諸功德增長,那就能成就一切諸善根。『遠離一切諸怖畏故』,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很多事情讓我們感到恐怖、畏懼的,讓我們感到恐怖畏懼的事情太多了。人生在這個世間,有哪一個人他沒有恐怖、他沒有畏懼?如果說沒有,那是假話,不是真話。任何一個人都有他恐怖畏懼的事情。在三國時代張飛很有名,張飛是一個武將,有一天他對孔明說他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他都不怕。後來孔明寫了一個字在手掌心給他看,張飛一看他就嚇到了。這個字是什麼?寫一個「病」字,生病的病,這個字你怕不怕?他說他很害怕,他自己身體生病,他那些武力就無用武之地了。你說哪一個人他沒有恐怖、沒有畏懼的?都有,任何人都有。所謂「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生活不快樂,地位很高,做大官,甚至做到總統,他也沒安全感,一天到晚患得患失,過的是這樣的日子,這個都屬於怖畏的範圍。所以怖畏的事情講一個「諸」,就是很多,凡是會讓你身心感到恐怖畏懼的,不管什麼樣的事情都包括在裡面。

  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咒就能幫助眾生遠離一切諸怖畏,『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我們眾生大家都有希望,都有求願,每一個人的願望不同。但是世間的事情十之八九不如人意的,你求十樁事情,如果有一樁事情能夠滿自己的願就算不錯了,可能有的人連一樁都沒有。你所求,求不到,那就很失望、很痛苦,這個叫求不得苦。不管在精神方面、物質方面的,方方面面的,你希望,你要求得到的,當你求不到的時候,你就會很失望、很痛苦,求不得苦。大悲心陀羅尼咒也能很快速的滿足一切眾生他的需求。下面講:

  【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這是觀世音菩薩向佛以及我們大家講。向佛報告,『惟願』,這是請『世尊慈哀聽許』,請世尊大慈大悲能夠哀憐這些眾生聽觀音菩薩來說大悲心陀羅尼咒,請佛允許,「許」就是允許。下面佛的回答: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這段經文,佛答應觀世音菩薩的請求,佛就說『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是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一般看到畫像、雕刻的,泥塑、木雕的都是塑造女相比較多。事實上觀音菩薩他沒有定相,有時候他也現男子相,我們看《普門品》就知道,《普門品》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觀音菩薩他是沒有定相。我們看到畫觀音像,大部分看到都是畫女相,這個也有一個表法的意義,因為女眾代表慈悲。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所謂嚴父慈母,做父親的都是比較威嚴、嚴肅,做母親是比較慈悲、慈愛,所以一般傳統裡面講嚴父慈母,父親是比較威嚴、嚴肅,母親比較慈愛。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此現女身就特別的多,讓人家看到他有慈愛的感受,這是一個表法的意思。實際上觀音菩薩他什麼身都現,是看眾生的需要,看這個眾生現前需要什麼身來幫助他,觀音菩薩就現他現在需要的身,就現他現在需要的身分去幫助他。在這個法會上,我們看到佛對觀世音菩薩講善男子,這個法會觀音菩薩他是現男子身。

  『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汝大慈悲」,大慈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大慈大悲就是我們通常在經上看到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法身菩薩、大菩薩的慈悲。這個慈悲是沒有附帶任何條件的,自自然然對眾生都是無條件的奉獻、無條件的幫助,所以稱為大慈大悲。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當然觀音菩薩他是大慈大悲的一個代表。大慈大悲具體的表現就是讓一切眾生得到安樂。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這一些眾生沒有一個安樂的,不但貧苦的人不安樂,有錢的人他也不安樂,所以菩薩發大慈悲心,要幫助這一切眾生得到最大的安樂。怎麼來幫助?在這部經裡面講是宣說神咒,『欲說神咒』就是要說明這個神咒,來幫助一切眾生得到安樂。說這個神咒的目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今正是時』,佛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大慈大悲要幫助安樂眾生,要說這個神咒,現在正是時候。「今正是時」就是說明因緣成熟了,現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說了,說了這個咒,在現前未來的這些眾生他能接受了,所以這個時候正是時候。『宜應速說』,時間到了,時節因緣成熟了,你應該趕快來說。佛說法,有些法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佛不說,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剛成道,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我們凡夫、二乘,聲聞緣覺包括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包括在裡面,大家都是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坐在草蓆上面,那個草座,在那裡打坐,在那裡入定,我們凡夫、二乘看到是這樣的。但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這些大菩薩是看到佛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在講經說法,但是你沒有那個程度,你聽不到,你看不到,只有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才能親自參與華嚴這個法會。佛一成道就開始講《華嚴》,講究竟圓滿成佛的理論方法,但是凡夫、二乘不懂,他聽不懂,他也看不出來。後來《華嚴經》講圓滿了,看看眾生程度還沒到、時機還沒到,所以就開始講《阿含》。

  《阿含經》講什麼麼內容?講人天善法,小乘的經典,就像我們學校的幼稚園、小學、中學這樣的課程,十二年,阿含部,我們現在在《大藏經》裡面看到阿含部,佛講了十二年。有了十二年的人天小乘法的基礎,然後就提升開始進入大乘,前面中小學的課程完成了,提升到大乘,講方等。方等就是提升了,開始進入大乘。方等講了八年,從小乘提升到大乘,這樣加起來是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二十年之後就進入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後面法華、涅槃這個階段是七年的時間,四十二年加七年,四十九年。後面《妙法蓮華經》是開權顯實,導歸到真實了,《妙法蓮華經》是在後面講的,回歸到真實。一開始講《華嚴》大家不懂,所以從阿含、方等、般若,然後進入法華、涅槃,導歸到真實。所以《妙法蓮華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樣的,是一乘圓教,在中國佛教大家公認一乘圓教,就是它沒有拐彎抹角的,直接教你一生成佛的。

  特別講密教,這又是另外的一個教學方法。眾生的根器不一樣,這個法門要對他的機,適合他的程度,適合他的興趣、他的需要。每一個眾生根器都不一樣,佛看到眾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因緣成熟,這個根機成熟了,佛才會講。你看佛四十九年,《華嚴經》講完,大家不懂,所以從阿含開始講。在阿含這十二年佛絕對不提大乘教的,因為講了大家不懂,眾生沒有那個根性,縱然有也是比較少數的,大概過去生有修大乘這個基礎,所以佛就不提了,大乘經講的這些境界佛不提,因為他聽不懂,可能他聽了就害怕,跑掉了不想來學習,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現前也是一樣,在現前有很多在家、出家的,他就是學南傳佛教,南傳是小乘的,小乘他就不承認大乘是佛說的,你給他講大乘,他不接受,他不接受,你給他講,白講了。所以佛看看眾生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理解,他時候還沒有到,他不講。講什麼?講現在他需要,他能理解的,他能接受的,先講這個。這也是佛陀教學給我們的一個示範。我們為人家介紹佛法,介紹經典,我們也要學會觀機,人家問你這些問題,我們沒有神通,佛有神通,他一看就知道了。我們沒有神通,只能根據我們的經驗,先去跟他交流對談,聽他講話,觀察他的五官,他的表情。如果講到大乘佛法,他一臉迷茫,眼睛不曉得轉到哪裡去,你就不要再講了,你愈講他就愈糊塗。

  去年年底我到馬來西亞馬六甲去做三時繫念,住在一個賓館,古城淨宗學會會長安排住在一個馬六甲最大的賓館。那個賓館的老闆,好像他的妹婿,老闆也有學佛,請他沒有學佛的妹婿來跟我們吃飯,希望我能夠跟他介紹佛法。他們在海外的華僑,接受都是外國的教育,有的接受英文教育,中文都看不懂。吃飯的時候這個先生他就問我一個問題,你們念的《彌陀經》,他說他念得枯燥無味,他說不如人家基督教的《聖經》講得都很清楚。我就跟他講,我說我們佛教跟基督教有點不同,基督教就那一本《聖經》,大學、小學統統那一本,我們佛教有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我說你讀的是大乘菩薩的經典,你現在連幼稚園都還沒有念,叫你念大學的教科書,當然你看不懂,你看得枯燥無味。所以我勸他修《弟子規》,這個是人乘佛法,這個一條一條看了他就覺得很實在,他就感受得到。你給他講《大乘無量壽經》、講《彌陀經》,他以為那個在講神話。為什麼?他不能理解,他沒那個程度。好像他幼稚園都沒念,你就拿大學的教科書,他怎麼會看得懂?我說那個是大學的課本,你先不要念大學,你現在先念幼稚園的《弟子規》、《感應篇》。他看了這個,這個就很切實了,他眼前都能看得到、體會得到。大乘教都是講不可思議,你給他講了半天,他一頭霧水。所以遇到這樣的根器,你要跟他講這個,人天法開始。

  所以五乘佛法,佛並沒有什麼五乘、三乘、一乘。其實《法華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講三乘、五乘都是方便。為什麼方便?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程度沒到,你要遷就他,這個恆順我們講白一點,就是你要去遷就眾生,這樣他才能接受。他喜歡信仰宗教,那就遷就他,就學宗教,學宗教教育,慢慢來,一步一步給他提升。所以觀音菩薩才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應以教《弟子規》老師的身得度,那觀音菩薩就現一個在教《弟子規》的老師去教他,因為這個他才能接受,(你給他講高一點的,他聽不懂,他不明白)他才會歡喜。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原則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佛請觀音菩薩講大悲心陀羅尼咒,說明這個時代、這個時期,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人他能接受,當然還有更多的人不能接受,甚至他聽都聽不到的。但是畢竟有人他能懂,他能理解的。聽不懂的,他不會來聽,他沒興趣。所以佛講《妙法蓮華經》,講到究竟一乘,聽經的聽眾就有五千人當場退席。為什麼?聽不懂,聽了沒興趣,聽了枯燥無味,不曉得在講什麼,他不懂,他就退了。但是有人聽懂的,有人聽懂,縱然一個人,佛也要為他講,因為他能理解,他能接受,他能受持,一個也要幫助他。所以密教的部分比較深密,有些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佛就講顯教。其實顯密它是圓融的,顯密是一體的。

  佛就講今正是時,現在時候到了,『宜應速說』,「宜」就是應該、趕快,趕快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如來看到眾生因緣成熟了,能夠接受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陀羅尼咒,佛看到也歡喜,隨喜功德。這個「如來」是指釋迦如來,釋迦牟尼佛他隨喜。「諸佛亦然」,十方諸佛也同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隨喜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心陀羅尼咒。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大段經文是『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重」就是再度的向佛報告,佛勸他趕快說,觀音菩薩再一次向世尊報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這個「念」,我們念佛的人都知道,這個念是心念。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這一小段經文裡面,雖然我們在文字上看不出念佛,但是它隱約的包含念佛的意思在,念「千光王靜住如來」,這是有念佛的意思在。念佛它也是廣義的,實在講,從廣義的方面來講,佛所講的所有一切法門都叫念佛法門,不但我們修淨土是念佛,參禪、修密、修教下,大乘小乘,性宗顯教,所有如來十方諸佛的教法,從廣義來講都叫念佛。為什麼?佛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所謂大徹大悟,大覺。念佛就是念覺,我們念頭覺悟過來就是念佛,如果我們這個念頭迷惑了,那就變眾生。本來是佛變成眾生,變成眾生佛性還是存在的,佛性並沒有喪失掉,只是暫時的迷失,不是真的失去,是暫時的迷失,迷了好像失去,其實沒有失去。所以幫助我們覺悟,我們這個心念覺悟過來了,那就叫念佛。

  所以念佛具體的講就叫念覺,你念念覺而不迷,覺而不迷當然就包含正而不邪,包含淨而不染,就是三皈依的意思。所以所有的法門都離不開念佛這個意思,這是從廣義來講。從狹義來講,就是我們修淨土宗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從狹義的來講。從廣義的來講,哪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所以菩薩登地始終不離念佛,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學佛主要就是要念佛。念佛是什麼?你的念頭覺悟了,你的心覺悟了,念念不迷,那你就成佛了。所以念佛它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我們念念迷而不覺,那佛就變成眾生了、變凡夫了。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從迷回歸到覺就叫念佛。這個念就是今心,今心就是你現在這個心,你覺悟了,你就叫佛,你迷了,就叫眾生。所以我們看這段經文,它含有念佛的意思在,你看「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這個就是念佛。念佛,你至心的念佛,他就有感應。

  下面就是感應佛來為他說法,『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他念佛,這尊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憐念,「憐」是憐憫,「念」就是佛念念要度眾生成佛,這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觀世音菩薩說,我過去無量億劫,遇到一尊佛出世,名叫千光王靜住如來。當時遇到,他念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憐憫觀世音菩薩以及一切眾生故,所以為觀世音菩薩『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就說這個大悲咒。大悲咒是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給觀世音菩薩的,這當中也是有一個師承的意思在,老師傳授給他,持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佛金色臂,佛三十二相,就有金色手,摸觀音菩薩的頭頂,我們一般講摩頂授記。『作如是言』,千光王靜住如來給觀音菩薩摩頂,然後給他講,『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佛跟他摩頂,就跟觀音菩薩講,「汝當持此心咒」,你應當持大悲心陀羅尼咒。你持這個咒幹什麼?「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普就是普遍,普遍的為未來惡世,那就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在《彌陀經》佛給我們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這個惡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的的確確是五濁惡世,愈來愈明顯。在過去佛陀的時代講五濁惡世,當時的人還體會不深。在五十年前感受五濁惡世也沒有現在這麼深刻,這麼明顯。五十年後,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的人類,真的我們再讀讀《彌陀經》,佛講五濁惡世,我們看看真的是佛講的一點都不差,我們大家都感受到了、都看到了。

  這個惡世就這五種,五大類。劫濁是講這個時期很多不好的事情,劫是講時間,我們世俗一般講年頭不好,說這個年頭。年頭哪有什麼好不好?時間哪有什麼好不好?時間是抽象的概念,說不上好,說不上不好。說這個好不好是說這段時間裡面都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很多。發生什麼不好?下面講的,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個時期特別多、特別嚴重,就叫劫濁。見濁就是思想知見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煩惱濁,在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特別嚴重,貪瞋痴慢的煩惱,不斷的增長。眾生濁,整個世界都受污染。命濁,壽命很短促,天災人禍很多,很多都是冤枉死的。這個就是惡世。惡世也是指這個時代的眾生,造十惡業的多,修十善的少,所以稱為惡世。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特別在眾生愈苦難的時代,佛菩薩愈照顧。

  佛菩薩真的是盡心盡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愈苦的地方佛菩薩他就愈去幫助,希望眾生能夠早一天脫離苦海。但是眾生造惡業受報,這個佛菩薩也沒辦法,也要耐心的等待,等他業障消除。佛菩薩隨時在旁邊等待機會,來幫助這些惡世眾生,幫助大家提升,幫助大家成長,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到極處了。如果不是佛菩薩這種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沒有辦法特別在這個五濁惡世來幫助眾生,這一定要大菩薩才有辦法,阿羅漢都做不到。不要說我們凡夫,阿羅漢看到眾生這麼剛強難化,算了,眾生太難度了,他就不發願度眾生了,自己去享受清淨涅槃這個快樂。只有明心見性這些菩薩摩訶薩。度眾生為什麼難度?眾生你好心好意幫助他,還要受他的侮辱、毀謗,甚至還要受他陷害,這些大菩薩他不在乎,不管眾生對他怎麼樣,他對眾生的大慈大悲,絲毫沒有改變,到最後這些頑固的眾生就被度化了。因為佛菩薩用的是真心,這些五濁惡世的眾生,他用的是妄心。妄心是假的,假的本來沒有,本來就不存在的,是虛妄的,虛妄的當然可以遠離,真的是永遠不會喪失的。佛菩薩用真心,永遠不會變心;眾生用妄心,他會變的。所以眾生現在把我們當作冤家對頭要害我們,那也是有時間性的,到最後他還是會改變的,他不可能永遠不變,因為那個是妄心。虛妄的它就有變化,變來變去,一下變好、一下變壞,我們大家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今天跟這個好了,明天跟那個惱了,是不是這樣?那說明什麼?那個心變來變去,不要當真。真的是永恆不變的。

  菩薩大慈大悲是出自於自性清淨心,所以他不會變,這樣才能幫助一切眾生得到大利樂,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安樂。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安樂,無過於幫助眾生成佛了,那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利樂。但是還沒有成佛之前,眾生程度不一樣,佛菩薩也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一些眾生你給他講成佛,他連作夢也沒有想到什麼叫成佛,不要說成佛,成個羅漢、成個菩薩他都沒有想過。那想的是什麼?我們怎麼賺到錢。有一次我到西班牙馬德里,西班牙淨宗學會陳會長請我去講經。就有幾個大陸的先生來,那不是學佛的,看到掛一個淨宗學會的招牌,然後就進來了。看到有佛像,他一開口就問陳會長,你們這邊有沒有抽籤燒香的?這邊能不能幫助我們、教我們怎麼賺錢?他一進來就是求這個的。陳會長跟他講,我們這邊只有念佛,沒有幫助人家賺錢的,那幾個人掉頭就走了。後來我就跟陳會長建議,我說以後你在門口弄一尊觀音菩薩,然後弄個籤筒,然後弄些香給他燒,免費的,就讓他去求,你要求發財,你就多磕幾個頭,讓他種種善根,然後慢慢再跟他引導,慢慢認識佛法,這也是一種方便法,所謂善巧方便。你跟他講,我只有念佛,他心裡是在念錢,不是念佛,他也在念,他是念錢。他念那個錢也是很勤快的,很認真在念的,但是他念得不如法。所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如果他念得如法,也能滿他的願。眾生他還不想得到大利樂,先給他小利樂,慢慢再提升到大利樂。但是佛菩薩的心,總是要給予眾生最究竟、最圓滿、最大的利益跟安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觀世音菩薩當時是初地菩薩,這個地位很高,已經登地了。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初地就是登地,在法身大士他是第三十一個位次,相當之高。聽到千光王靜住如來跟他講大悲心陀羅尼咒,他聞這個咒,他就超第八地了,顯示這個咒它的殊勝功德利益。如果照一般通常的修行,初地要到第八地還要很長的時間,一般講三大阿僧祇劫,前面三十個位次就一個阿僧祇劫,初地到第八地一個阿僧祇劫,八地到妙覺成佛又一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聞到這個咒一下提升到八地,可見這個咒它的殊勝。

  『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觀音菩薩那個時候心就生歡喜了,因為這個咒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幫助他提升這麼快,提升到第八地。心歡喜當時就發這個誓言,發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觀音菩薩當時就發願了,說我當來,我將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如果我能夠真正去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就讓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就讓我這個身體生一千隻手一千隻眼都具足。一隻手當中有一個眼睛,我們看千手觀音的像,千手千眼,一千隻手,每一隻手都有觀音菩薩的一隻眼睛在裡面。觀音菩薩他是不是可以現這些相?這些問題答案也是肯定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現什麼身,都是我們心想所現的。這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它是虛妄,所以他什麼相都能現,都能變化,都能現。我們用凡夫的想像,我們也很難想像,那個千手千眼,一個身體長了一千隻手、一千個眼睛,那走起路來也很不方便。

  這個事情,我們暫時不要去想,你想不通就不要想。我們從可以理解的去理解,它這個千手千眼,我們一定要知道它表法的意思,這個千也是代表圓滿的意思。如果只有一千隻手、一千個眼睛,那多不多?不多,看起來好像很多,實際上我們去算一算也不多。不要說一千隻、一萬隻、十萬隻、一百萬隻、一千萬隻、一億萬隻,多不多?都不多,它還是有個範圍,有限。所以千手千眼它是表什麼意思?大家有沒有聽說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那個千處是一千個地方嗎?還是形容?如果一千個地方,那一千零一個地方,觀音菩薩他就沒辦法幫助了,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那就錯了。千處祈求千處應,它是用一千來表法的。天台宗講百界千如,我們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十乘以十就一百,那就成百界了,那一百界當中每一界又有十法界,那一百再乘以十就變一千了,這叫千如。

  千如是表什麼?表大圓滿。這個經題不是一開頭就給我們講嗎?《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嗎?廣大,怎麼叫廣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就是形容我們的法身,法身是遍一切處,印度話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什麼意思?就是遍一切處。我們的法身無所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不是說只有哪個地方有,哪個地方沒有,那個不是法身,那個是應化身。法身是無所不在,到處都有。我們的本體就是法身,所以你走到哪裡都有我們自己。自性本體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無所不在,它能現相,從體現出來的。像我們看電視螢幕,所有的現相都從螢幕出來的,螢幕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現無量的相。你看電視螢幕不就是這樣嗎?每一個頻道的節目現的相都不一樣,千差萬別,無窮無盡的。我們看宇宙萬有的這些現相,都是從法身這個螢幕現出來的。

  所以千手千眼是表什麼?觀音菩薩無所不在,無所不到,沒有一個地方他看不到的,沒有一個地方他幫助不到的。手就是援手,觀音菩薩,眾生有需要,不管你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個時空,觀音菩薩都可以伸出他的援手去幫助你。他的眼睛都看得到,你不要擔心觀音菩薩好像把我漏掉了,沒有漏掉,因為千手千眼無所不在,千處祈求千處應,怎麼會漏掉?這是告訴我們都不會漏掉的。這樣我們就安心了。當你一個人在很無助的時候,旁邊都沒有人的時候,病得不行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沒有辦法去打一一九,恐怕救護車也來不了,恐怕救護車到,你已經完了。這個時候找誰最快?不要打一一九,打觀音菩薩這個訊號比較快,因為他千手千眼。你要記得打,你忘記了那就沒辦法。這是我們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所以菩薩現千手千眼,我們現在塑像也都有千手千眼的像,有的真的把一千隻手都雕出來了。觀音菩薩: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身上千手千眼他都具足了。這個身體千手千眼具足,觀音菩薩神通這麼大,變一個身體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我想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現在我們人去湊一湊,都可以表演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變一千隻手,那有什麼問題?那不是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為什麼現這個相?這個相是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要明白。觀音菩薩發這個願,「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這個時候就有感應了。我們看下面經文: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觀音菩薩現這個相,『十方大地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也大概跟大家講一下,我們根據《佛學辭典》,註解這六種震動。「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動: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是講六種震動,第一個動它有六個時候,就是時間,這個時間就是佛的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六個時候。「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這是講方位,前面是講時間,佛出胎、入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六個時候。這個動有六個方位,就是東邊湧,「湧」就是出現,西邊就沒有了,「沒」就是沒有了,西邊出現東邊就沒有,南邊出現北方就沒有,北方出現南方就沒有,旁邊出現中間就沒有,中間出現旁邊就沒有了,這六個方位的動,這個湧就是出現的意思,這是講方位。

  「三、為動之六相(就是現相),即動、湧、震、擊、吼、爆。」這六種現象就是動,它有動相。湧就是出現,震就是震撼,擊就是打擊,吼好像吼聲,爆好像爆炸。但是我們看這個,我們要知道它動的意思,下面有解釋,「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這給我們說明這六種震動,我們凡夫也不知道。這裡形容當大地六種震動,就好像小孩子他臥在搖籃當中,搖籃中給他搖來搖去、搖來搖去他沒有感覺,他很舒服在搖籃睡覺。搖籃是在動,但是他覺得很安穩,沒感覺在動,他很舒服的睡覺。這六種震動就像這樣,我們就像搖籃裡面的嬰兒一樣,佛菩薩六種震動,我們很舒服,我們一般講磁場很好、很舒服、很安穩,所以不覺籃動,這個可以理解。我們地球也在動,但是你有感覺地球在動嗎?地球自轉一晝夜,轉了一晝夜面向太陽就白天,背向太陽就晚上,地球也在動,那你有感覺地球在動嗎?除了大地震,大地震那就很明顯。但是沒有地震的時候你有感覺它在動嗎?沒有。但是實際上地球有沒有在動?它在動,它沒有動怎麼會有白天晚上?我們在地球上,除了發生大地震之外,不是跟小孩子在搖籃一樣嗎?有在動,但是覺得很安穩,沒有感覺在動,是不是這樣?

  所以佛菩薩這六種震動,你不要看作大地震,這下誤會可大了。大地震會給我們帶來重大的災難,如果是這樣,大家都不敢讓佛菩薩來,佛菩薩最好還是不要來,一來我們就要大災難降臨。像美國演的「2012」,那個大地震黃石公園火山爆發,演那個情況,飛機飛都飛不掉。所以這個意思我們要懂,這六種震動它是一種祥瑞,表示祥瑞、瑞相。而且這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他才知道,才看得見,我們一般沒有禪定功夫、沒有神通的人就不知道。觀音菩薩當時發了這個願,身上千手千眼都具足了,十方大地這六種都震動了。同時『十方千佛悉放光明』,十方千佛也都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照觸我身」,這個我身是指觀音菩薩,十方千佛放光來照他的身,以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十方無邊世界眾生也都普照,所謂佛光普照。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觀音菩薩十方千佛給他放光注照,從那個時候以後,『復於無量佛所』,又在無量諸佛的處所,以及無量會中,佛都會講經說法。『無量會』就是講經的法會,佛講經說法的法會有無量。在無量講經法會當中『重更得聞』,「重」就是重複,又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所以『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就是說他又經過無量諸佛,每一尊佛都跟他講大悲心陀羅尼。無量諸佛就是他從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聽聞,到後來又經過無量諸佛都跟他宣講這個咒,觀音菩薩他這個咒都聽聞無量遍了。這裡的意思也告訴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道理,就是重複的、反覆的薰習,不厭其煩,這樣不斷的薰習。也是告訴我們,持大悲咒也沒有限定你持幾遍就好了,愈多愈好,表這個意思。愈深入你愈得力,功夫愈深你的境界就愈提升,境界提升當然心就生歡喜,我們一般講法喜充滿。法喜是最好的營養,比吃什麼補品都好,所以『踴躍無量』。

  『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微細生死」是變易生死,因為菩薩他沒有分段生死,超越六道就沒有分段生死,只有變易生死。微細生死就是變易生死,也就是他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一直到成佛。『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從那個時候以來,「常」就是沒有間斷;「誦」就是讀誦、背誦,看著文叫讀誦,沒有看文叫背誦;「持」是保持,沒有失去,我們念佛法門叫持名念佛,《彌陀經》給我們講「執持名號」;「未曾廢忘」,這也是告訴我們持咒的一個原則,就是要保持,不要荒廢,不要忘記。我們持名念佛也是一樣,這句佛號要保持二六時中在心裡不要忘記,你做事或者頭腦思考其他事情,心裡沒有忘記,心裡還是保持著念佛,事情做完了佛號再提起,所以持它有拳拳服膺的意思。持就是一刻都不放鬆的,時時刻刻都保持在心裡,從來沒有任何時候放鬆的。好像我們拿這個持杯,這個叫持,你能放嗎?一放就掉下去了。所以你執持名號要像你拿茶杯這樣,你要保持著,你不能放,一放它就掉了,這個叫持。持咒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原理原則都一樣的。

  持此咒有什麼好處、功德利益?『所生之處,恆在佛前』,(這個前是現前,指佛在世)這是最殊勝的。我們如果生在佛前,我們有什麼問題,任何問題都可以向佛請教,佛就會幫助我們解答問題,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我們都是生在佛前、佛後,我們現在是生在佛後,生在佛前,佛還沒有出世,你到人間來也遇不到;生在佛後,佛滅度了,他已經距離我們三千年,我們現在只看到佛像,也不能親自見到佛。我們福報還不夠,所以還沒有辦法見到佛。如果你「恆在佛前」,恆就是恆常,你常常都在佛前(指佛在世)。『蓮華化生』,蓮花化生具體的代表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蓮花世界,蓮花化生的。我們知道觀音菩薩也是西方三聖之一,恆在佛前蓮花化生,我們就知道觀音菩薩就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說明你念這個咒也可以往生淨土,也可以幫助你往生淨土。

  『不受胎藏之身』,不會再受到胎藏這個身體。我們六道,我們現在得的這個人的身體,是父精母血媾合而成的,我們從母親的肚子裡面,母胎裡面生出來的。胎生是最苦的,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這四種生化生最好,胎生最苦。你常常持這個咒,恆在佛前,就是往生西方淨土了,你就不受胎藏之身了。接著看下面經文: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這一段給我們講,『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舉出這幾位代表。「若」是假若,我們用比較白話來講是如果,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比丘、比丘尼在佛門裡面是屬於僧寶,常住三寶的僧寶。比丘必需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多條,比丘戒有兩百五十條。但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蕅益大師那個時代就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你要得比丘戒必須要有五個清淨比丘給你傳授,你才能得戒;比丘尼戒也是從比丘那裡得的。還沒有受比丘戒要先學習沙彌十戒,所以受沙彌戒也要兩個清淨比丘。現在到哪裡去找五個清淨比丘?連一個都找不到。找不到,就是傳授你這個戒的比丘,他自己本身沒有具備比丘的資格,他傳給你那個戒,你得不到比丘戒,不但比丘戒得不到,沙彌戒都得不到。弘一大師在《演講錄》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你受沙彌戒要得戒,要兩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你才能得沙彌戒。連沙彌戒你都得不到,沙彌戒都得不到,何況比丘戒?所以現在去受比丘戒、受沙彌戒、受三壇大戒,都是形式,沒有實質的,沒有得戒。

  如果去受了比丘戒,自稱是比丘,那就大妄語,冒充比丘了,所以我們不可以稱比丘。所以現在稱什麼最適合我們的身分?稱法師,法師在家、出家統稱。法師有好幾種,你會誦經的也叫法師,天台智者大師講的,還有講經說法的,誦經、讀經的、寫經的。翻譯經典那個法師就不簡單,三藏法師。法師比較通稱,比較符合我們現前實際的身分,不可以稱比丘。像你不是總統,你說你是總統,冒牌的,那個有罪。連世間法都有罪,何況佛法!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他不懂,自稱比丘,內行的會讓人家看笑話,這個不能不知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沒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裡。請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