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11/4/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19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七頁第三行,從「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這段開始。我們上一段經文學習到大梵天王聽觀世音菩薩說完大悲心陀羅尼咒之後,接著大梵天王就代表大眾來請問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咒神妙章句它的形貌狀相,大家很想知道大悲心陀羅尼咒它是什麼樣的形貌、什麼樣的相狀,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今天這一段接下來就是觀世音菩薩回答大梵天王請問的問題,我們看經文: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答應大梵天王的請問,觀世音菩薩答應大梵天王請問這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告」就是告訴,上對下講話叫告,我告訴你,這是上面的長輩,我們的上司、領導對下面講話叫告。下面對上面講話叫白,我們前面看到大梵天王對觀世音菩薩講話,請問問題叫白言。這個地方觀世音菩薩回答叫告言,這是佛門的一個禮節。觀世音菩薩告訴大梵天王,『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這句經文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大梵天王這個問題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他請問這個問題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所以他這個請問是屬於利樂有情問。不是他自己不懂,他自己明白,但是在會大眾有很多眾生不明白,所以他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來請問這個問題。

  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裡面,我們很多同修也都念過大悲咒,像我們灑淨儀規都會念大悲咒,包括放生也會念大悲咒,對於大悲咒的形貌狀相,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知道的人真的並不多,如果我們沒有學習這部經典,真的也不知道。所以這一次的講座因緣,也是為了這個原因而發起的。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大悲陀羅尼形貌狀相的人不多,如果你沒有學習這部經典,真的也不知道,包括我們自己念了很久也不知道,因為沒有學過這部經,所以不知道。因此大梵天王也是大慈大悲,他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來請問觀音菩薩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代替我們大家問的。我們不明白,或許叫我們去問,我們也問不出來,觀音菩薩來了,我們也不曉得該從哪裡問起,這是大梵天王慈悲代大家來發問,這是利樂有情問。所以觀音菩薩講『作如是問』,「如是問」,你問這個問題是利益眾生的,所以作如是的發問。

  下面講『汝今善聽』,「善聽」兩個字非常重要,這也是關鍵性的字眼。聽經,每一個人聽的心得不一樣,體會不一樣,有的善聽,有的不善聽。不善聽的就聽語言文字,聽了之後記在心裡的都是語言文字,這是聽表面的。善聽的人他深入義味,他可以深入義理,他有悟處,聽了之後他開悟了,縱然沒有大徹大悟,沒有大悟也有小悟。聽經主要重點在悟性,古聖先賢教學很重視悟性。現代的教學跟古人、佛門傳統的教學不一樣,現代人重視常識、重視知識,特別是學科學技術的。這一方面屬於知識,不是智慧。悟才能開智慧,開悟就是開智慧,開了智慧你才能活用,才能解決問題,你不悟,問題很難解決。現在科學發展愈來愈尖端,但是跟著問題也愈來愈多,科學家也束手無策,也沒有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西洋人重視知識,他不重視悟性,在東方傳統的教學他重視悟性,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現在人他都向西洋學習,學習這些知識,但是不開智慧。學習知識變成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八難之一,遭難了,他開智慧有了障礙,開不了智慧。這個問題也是非常的嚴重。所以我們聽經要善聽,要懂得弦外之音,不要在語言文字裡面去鑽牛角尖,去那邊鑽,鑽了半天鑽不出來,死在言下,這就不善聽了,這個聽經不開悟。所以古大德對有悟性的學生特別重視,因為他有悟性,認真給他培養,他有可能成聖成賢。沒有悟性的,可以培養到君子,做君子,成聖賢就達不到,他最高可以給他培養成一個君子。我們學佛也是一樣的,不開悟你就成不了佛菩薩,這個有障礙。所以要善聽,這兩個字非常重要。

  『吾為汝等略說少耳』,「吾」就是觀音菩薩自稱,就是說我為你等,包括我們在裡面。「略」,簡略的。「說少耳」,就是能說出來的很有限,很少,大略說一說。說少,你要能夠舉一反三,以此類推,由少而多,我們學習要懂得這個原則,要舉一反三,這樣就有悟性。不懂得舉一反三,這個就很難教,這個在儒家孔老夫子他就不教了,這個學生太笨了,講一樣就知道一樣,他不會以此類推,舉一反三,這個學生他不教。佛大慈大悲,這麼笨的學生還是教,還是很有耐心的教。這是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在佛門裡面講「一聞千悟」。雖然少,但是它這個少含蓋多,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觀世音菩薩把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它的形貌狀相大概說出來了,舉出幾個代表,第一個是『大慈悲心是』。什麼叫《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要有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才叫大慈悲心。大慈悲是利益眾生的,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特別我們現在多災多難的時代,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念大悲咒希望得到感應,當然我們也要發心學習觀音菩薩的精神,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也要學習大慈大悲這樣才有感應。「大慈悲心」列在第一個,我們一般念觀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家都知道這麼念,大慈悲心就是他修行證果果地上利益眾生的作用,他自然就是大慈悲心,三十二應身就是大慈悲心具體的表現,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來為說法。

  我們看到《普門品》、《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華嚴經.觀自在章》,這稱為觀音三經。《普門品》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來為他說法。現身幹什麼?重點在說法。如果不說法,你現身對他也沒有幫助。說什麼法?說這個眾生他現在需要的,說這個法。譬如說現在眾生他很希望賺錢,很希望發財,全世界的眾生都是這樣的。如果他去求觀音菩薩,他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會現財神身而為說法。說什麼法?教他得財富的方法。你不是要發財嗎?你怎麼樣才能得財富?你要認識因果,要如理如法這樣去修學,那你就能發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詳細,財布施得財富,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修因,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得什麼果,你就要修什麼因,因果它才相應。你不修那個因,想得那個果,那怎麼能得到?所以菩薩現身重點在說法,告訴你這個理論方法,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就能滿你的願,解決你的問題。說法,我們現在講叫教學,他教你,教你學習這個方法。所以佛教有沒有迷信?一點迷信都沒有,不了解的人認為是迷信,其實佛教並不迷信。

  大慈悲心擺在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在果地上他的作用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我們現在也很想慈悲,不要說大慈悲心,一個小慈悲心都生不起來,更何況大慈悲心?要達到大慈悲心,要怎麼樣你才能讓大慈悲心現前?下面講的都是大慈悲心的相狀。大慈悲心它是一個總代表,它含蓋了下面講的這些心,所以這些心要把它合起來,不能給它一個一個分開,一個一個分開就錯了。它是相關的,它是有關連的,它不是分開的,不是獨立的,它是相關的,大慈悲心是總,所以擺在第一個。怎麼樣大慈悲?『平等心是』。你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悲不是說我喜歡的人我就慈悲,不喜歡我就不慈悲,那不能叫大慈悲,那個叫愛緣慈,那個不但不能稱大慈悲,連法緣慈、眾生緣慈都談不上。大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怨親平等。你對於對你有恩的人你慈悲,對你的冤家債主,一些常常找你麻煩,要陷害你的人,你對他還慈悲嗎?這個慈悲很難生起來,那就不是大慈悲心了,那屬於愛緣慈悲。我們一般凡夫都屬於愛緣慈悲,自己喜歡的人、自己認同的人對他慈悲,對他不認同的不慈悲了,這是我們凡夫。

  如果境界比較高一點的人,他有眾生緣慈,眾生就是大眾,他會為大眾想、為社會想、為整個國家想。現在一個人不要說為一個國家,他為一個家庭想的人都不多了。你要為一個家庭想,就會照顧這個家庭。你看家庭裡面,為什麼一個家不成家?這個家庭的成員,夫妻、父子、兄弟姊妺各有私心,自己都顧自己,不管這個家,這個家就不興旺。自己的家他都不顧了,你說他還會關心社會嗎?他到你這個公司來還會關心你這個公司嗎?肯定不會。你想想會不會?他家裡就不顧了,他還會顧到什麼公司?他也是為他個人,為他個人的利益,他不為公司,不為全體員工福利來著想。所以我們現在社會上常常看到勞資雙方,勞方也自私自利,資方也自私自利,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常常鬧糾紛。為什麼?他沒有為這個公司想,上面沒有為下面想,下面沒有為上面想。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是這樣,那這個公司還會有什麼前途?但是大家都是沒有想通一點,這個公司好了,你也才會好;如果這個公司倒了,你有好處嗎?你也得不到好處。彼此都是相關的,都有關係的,自私自利到最後,大家都是死路一條。

  我們出家人住在道場,有幾個人他會為道場來著想?還是為自己想,就顧自己,很自私,他不管道場,他不關心道場,你說這個道場還會興旺嗎?也不會了。以前我父親在世的時候,常常聽他講一句話,他說「搭人家的船,就希望人家這個船會跑得快、跑得好、跑得穩」,這句話我也常常記在心裡。所以我從在家到出家,我到任何一個道場,我只是去幫助人家興旺道場的。有很多人說,我們去做法會,他的道場收入多少,賺很多錢。我說我去讓人家賺錢,總比讓人家虧本好;如果我去,那間就倒了,我覺得這樣不好。賺錢好!我說這是好事;不要說我走到哪一間道場,那一間道場我離開它就倒了,它倒閉了,關門了,這樣就不好。所以我們就要常存這個心,為一個道場團體,再把這個心擴大,不斷的擴大,這樣我們這個心才會達到平等。如果這個心不平等,你大慈悲心生不起來。你說我的心是大慈大悲,但是還不平等,那這個大慈悲心也是假的。

  我們想想「平等」,這個平等兩個字,現在全世界都很需要,現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因為沒有平等,不平,它就不能和睦。但是這個平等也很難,為什麼很難?因為有分別執著,你想平等就平等不來,沒辦法。也不是不想平等,就是沒辦法,還是不平等,就是因為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我,有一個我執,人我執。在《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面那三個相都是從我相生出來的,這個四相它是相關的。你有我,執著我這個相,你有我出現了,我的對面是什麼?就是人,我跟別人是對立的。對立了會怎麼樣?我會為我,保護我自己,為了我的利益就不惜去傷害到別人的利益,就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從我執產生的。他不會為別人想,都為我自己想,這個自私就自私到極處了,只為自己個人。

  我、人,再發展出去就是眾生。執著不斷叫壽者,壽者就是你執著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叫壽者相,壽者相是這個意思。不是人很長壽,不是那個意思,壽是時間的意思,就是從無始劫以來,這麼長的時間,這個執著都沒有放下過。所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有這個四相,你的心怎麼能夠平等?你想平也平不了。要達到平等心,下面就講了,『無為心是』。下面講的這些都是修平等心的,無為,無為心,《金剛經》講了很多,大家要知道什麼叫無為,要深入金剛般若,你沒有深入金剛般若,就不懂得什麼叫無為,也不知道什麼叫平等。

  『無染著心是』,「無染著」就是沒有污染。我們現在心都會受污染,為什麼受污染?因為我們現在用的是八識,阿賴耶。阿賴耶怎麼污染?因為我們落印象,善惡無記都落印象,落印象它就有因果,就會出現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果,出現了。沒有染著,它就是捨識用根,用根中之性,它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不受污染,心不染著,這個在唯識講叫轉識成智,不受污染,這是講比較高的。大悲心陀羅尼它這個標準是在這裡,就是明心見性的標準,沒有染著。

  下面講『空觀心是』。怎麼樣讓這個心沒有染著?我們也很想不染,偏偏要染,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叫空觀。這個空觀也要修的,空觀。空觀有析空觀跟體空觀,體空觀就是說教我們修空觀,直接教你觀這個體當體就是空的,像《金剛經》教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直接教你觀空。小乘法一般都是用析空觀,析空觀就是用分析的,給你一樁一樁分析,分析什麼?分析因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為這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起來而產生的現象,緣聚它就有,緣散它就沒有、就滅了。一樁一樁的分析,這是對根器比較鈍的,執著比較重的,用析空觀給你分析。譬如說給你講這個房子是空的,這個房子明明是有,這一棟房子怎麼會是空?你給他講當體即空,怎麼空?明明有,怎麼會空?他不能體會,這個就要給他用析空觀,給他分析。這個房子怎麼來的,怎麼會有房子?這個房子怎麼構造成為一棟房子的?然後來分析,先有這塊土地,然後要挖地基,然後要用什麼建築材料,多少鋼筋、多少水泥,要人工來計劃、來設計。然後各方面的條件把它組合建立起來,就成了一個房子,房子的這個相就出現了。如果我們把這個房子拆掉,拆掉又是一堆石子、水泥、磚塊、鋼筋,就是這些,房子的相就沒有了。所有一切萬法就是像這樣的,這個叫析空觀。

  每一法都是因緣合成的,這樣一分析,現在科學家透過科學儀器愈分愈細,科學家用的叫析空觀,但是要透過科學儀器,研究了半天,現在才明白,原來沒有物質存在,現在量子科學家發現沒有物質。物質的現象怎麼產生?是我們眾生意念相續累積而成的,很快相續累積而成。這個說法跟《菩薩處胎經》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回答佛的話就相似了。佛問彌勒菩薩萬事萬物怎麼形成的?彌勒菩薩回答,這是念頭累積形成的,一個彈指就有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一個彈指就有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三百二十兆那個科學儀器也測不出來,我們凡夫怎麼會知道?那個要八地以上,不動地的菩薩他觀察到。一個彈指就三百二十兆了,你怎麼會體會得到?動作快一個秒鐘可以彈四次,三百二十乘以四,一千兩百八十兆,一秒鐘就一千兩百八十兆次的生滅,就是一千兩百八十兆的念頭出現。每一個念頭「念念成形」,每一個念頭出現它都有一個形狀,這樣連續累積起來變成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山河大地、這些人物,實質上沒有,是你那個念頭很快速連續累積成的。老和尚講經最近常用以前放電影的膠帶,一秒鐘二十四次(二十四張),每一張都是獨立的,但是快速給它轉動,它就動起來了,看起來好像真的,其實你停下來,沒有了。我們現在就是那個妄念很快速的,就產生這個身心世界出來了,你這個念頭一停下來,這些都沒有了。

  所以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之後沒有了,這些都是虛妄的,就像作夢一樣。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深入去觀,觀就是說收攝意根要很專注去觀你才會有心得。我們現在心很散亂,觀照功夫提不起來,你要攝意專精,這樣去觀你就會感受到。我們現在只是從一個粗淺的概念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知道之後還是要學習這個觀,因為這個觀很重要。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特別強調,我們學佛修觀很重要。他說很多學佛的人學到最後退心了,退轉了,有的學得著魔了,有的學得改信其他宗教去了,這個都有。他說出一個原因,他說這個跟不會作觀關係很大,因為你修行不會作觀,你得不到法喜,得不到法喜你修到最後會枯躁無味。譬如說我們現在念經,為什麼念得會打瞌睡?大家知道嗎?知不知道?我看念經念得打瞌睡的也有人。念經會念得很累,有沒有?念了二、三部還不累,念多了,太累了。偶爾念一下還好,天天念,太累了。為什麼?如果古大德都念累了,我看個個都不能成就。為什麼他們念不累,我們念的就這麼累?古大德他們念的,他有法喜!我們念的,你沒有法喜,當然你會累,念到最後你就不想念。

  這個原因跟不會作觀有關係,因為不能隨文入觀。你隨文入觀,你一念這個經文,這整個境界融入那個境界去了。譬如說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那等於是遊覽極樂世界,你說那個多快樂!你入那個境界,天上人間,你到哪裡找都沒有那麼好的世界,你能感受到那個世界的一點點,億萬分之一,我看你連睡覺都不用睡了。這個世間再好的給你,你都不會要了,因為你那個享受沒有辦法跟那個相比的!你怎麼會累?因為就不會作觀。因為你一旦契入少分,你煩惱輕、智慧長,精神飽滿,業障消除,你怎麼會累?愈念精神愈好,念到最後就變無量壽了,都不會死,他怎麼會累?歡喜得不得了。現在我們有的不但念得會累,有的一面念一面還在生氣,還在發脾氣,不但沒有減輕煩惱,還生煩惱,這不會念。所以念經、念佛都要會念,這跟參禪一樣。禪師常常問學人說:「你會麼?」你會不會?會不會參?念佛也是一樣,你會不會念?念經也是一樣,你會不會念?念咒也是一樣,你會不會念?會念跟不會念差別很大的,這個跟觀有關係,你懂不懂得作觀。觀就是把你的觀念扭轉過來,你轉過來當下就得自在、得清涼,轉不過來就煩惱,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說現實,佛法是最現實的,你轉得過來,你就得解脫、得自在,快樂無比,轉不過來就痛苦無比。

  我們要學空觀,不學習《金剛經講義》也不行,所以《金剛經講義》我們還是有必要學習。這個過去老和尚講經也常講,我們修淨土的人本來是一部經就夠了,一部經夠了是什麼樣的人?他真放下了,身心世界他真的不貪戀,真想去極樂世界,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這樣的人可以。那我們問我們自己,我們放下了嗎?我們還會不會貪生怕死?到醫院去檢查聽到絕症就嚇得都六神無主了,你還說要去極樂世界,都騙人的,阿彌陀佛早就知道了,你根本就不想去。想去是怎麼樣?真放下了,不但不恐懼,他生歡喜心,我本來就想要早一天去,現在時間到了,非常歡喜的、很樂意的求往生,毫不留戀,毫不牽掛。如果放不下,那就沒辦法了,就往生不了。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空觀是教我們什麼?說穿了就是教我們看破,看破這個世間的真相。這個世間的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偈你不要小看它,我們常常會念,你念是會念,但是你要會觀,你不會觀也不起作用。你會觀,你會觀一分,你就能放下一分。你看得破,肯定放得下。

  真放下的人他未必看破。有的人他不懂什麼叫看破,但是他真能放下,這個少數,有。但是你跟他講這些道理,他未必明白。但是真正看破的人,他肯定放下;還放不下,肯定他沒有真正看破,他那個看破還是達不到標準。真看破了哪有說放不下的?你不知道才會放不下,你知道了哪會放不下?他肯定放下的。所以看破就是要從明理開始,明白道理,深入義理,然後你再去起觀,這個觀提得起來你就放得下,你當下就放得下。你觀不起來,還是放不下,還是會執著這個世界,「這個世間真有!什麼夢幻泡影?我看都是真實的」,執著這個,他就放不下。我們從哪裡觀?空觀要怎麼觀?你去觀察一切眾生,從生老病死,這個過程。人到死的時候,你說我們一切能帶得走嗎?他的財富帶不走,你錢再多,王永慶很有錢,他死了,他的產業帶得走嗎?銀行存摺他帶走了嗎?沒有;他的家屬,這些員工帶得走嗎?帶不走;他這個身體帶得走嗎?也帶不走。他的名望、地位、財富、事業、親情,所有一切沒有一樣帶得走。這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你真觀察到這個境界,那還有放不下的嗎?這大概不會了。

  也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那我們放下了,是不是事業什麼都不要做了?這個也不是,你做的就是不會過度的貪求,你會做到恰到好處,不會過分的貪求。因為你知道貪得那麼多,貪心增長,財富累積很多,到最後你一樣也帶不走,只是增長貪心而已,那又何必?所以你轉一個心態,你做一切事業不是為自己得什麼財富,不為自己。財富很多為誰做?為大家做的,為大眾做的,就是菩薩講的布施度,為大家的。你這個事業可以養很多人,幫助很多人他有就業機會,他能生活,為他們做的,不是為我個人的。心態不一樣,做的事情一樣,一個是凡夫,一個是菩薩,那截然不同。凡夫跟菩薩差別在哪裡?在心態不一樣。菩薩為別人做的,他做得成也好,做不成也好,他都自在,他不是為自己,他說放下就放下。做再大的事業,他說放下就放下,他不會去執著,因為不是為我,是為大家的,沒有我,哪有放不下的?他隨時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凡夫就不行了,放不下。放不下能不能帶得走?你還得要放下,又不是說你放不下就可以統統帶走,那佛也勸我們說你就不要放下,因為這個可以帶走的;否則你這個帶不走,你放不下到最後也得放下,那何必?何必去掛礙?那就很冤枉,沒有必要,不值得!

  所以帶不走的佛勸我們放下,帶得走的佛勸我們積起來。什麼帶得走的?你的善惡業,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走,我們一生造作的善業、惡業,這個跟著你走,這個業力牽引你到另外一個環境去往生。修善業牽引我們到人天善道去往生,修惡業牽引我們到三惡道去往生,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淨業,牽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往生,這個帶得走的。念佛這個淨業帶得走,所以佛勸我們要多念佛,那是真的,其他是假的。假的就不要放在心上,真的要放在心上,這樣就對了。這是佛教我們的,就是要修淨業,其他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但是我們凡夫就是看不破,因此也就放不下。我們聽一聽這些道理,我們也明白,還是放不下,說明我們還沒看破,還沒有真正看破。沒有真正看破,空觀心就很重要了,觀就很重要了,不能不學,我們這一生想要有所成就,這個不能不留意,這個一定要留意。這是講空觀。我們要學習《金剛般若》、學《金剛經講義》,這個幫助我們觀空。

  下面講『恭敬心是』,我們昨天也跟大家報告過,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學習世出世間法都是從恭敬中得來的,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這個禮就是禮貌,禮貌的禮,敬就是恭敬,恭敬心是在裡面的,表現在外面就是禮。所以《常禮舉要》,李老師編的《常禮舉要》,我們也有必要學習。現在的人不學習禮,不懂得。學習恭敬,你沒有禮,你就沒有具體的做法,「我很想恭敬,不知道怎麼做」。所以《論語》上講,「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恭就是恭敬,恭敬而沒有禮節去節制,你就很疲勞。比如現在的人不學禮,他也不懂,我們跟他講,他也體會不到。譬如說看到法師頂禮三拜,法師說一拜,他偏要三拜,他就很疲勞了,你看到每一個出家人,如果到大寺院幾百個出家人,都剃光頭,一個一個三拜,你拜得完嗎?有沒有辦法?你就不曉得該怎麼辦了。我很想表達我的恭敬心,看到出家人就要頂禮三拜,每一個出家人都要平等恭敬,一個一個拜三拜。如果你這樣拜的話,我看出家人看到你就嚇跑了,如果我看到我也會趕快跑,因為這個沒有禮。

  所以禮拜就是說你在什麼場合行禮,在什麼場合你就不要行禮。像《沙彌律儀》講,在馬路上走你就不要頂禮,在吃飯的時候你也不要頂禮,睡覺的時候也不要頂禮,人家在談話的時候你也不要頂禮,它要有適當的時間、地點,那個時候你再來頂禮。不然你看到就要頂禮、就要拜,你累沒關係,那個出家人比你更累,所以這個叫「恭而無禮則勞」。你有恭敬心沒有禮貌,他不懂這個禮貌,一番恭敬心,但是彼此都很疲勞、都很累。所以要學禮,就是這個道理。「慎而無禮則葸」,慎就是謹慎,謹慎是好事,但是沒有禮節去節制也會不自在,就是不曉得該怎麼辦,產生這個狀況,所以要學禮。所以禮敬諸佛,它為什麼加一個禮?就是這個道理。

  戒律是出世間的禮,還有世間的禮,《禮記》是世間的禮,出世間、世間禮都要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具體的表達恭敬心。所以恭敬心、好心每一個人都有,都本來具足的,如果沒有禮,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不知道怎麼具體去表達。所以有一些人他沒有禮貌,因為他沒有學禮,不懂禮,不懂禮貌。不懂禮貌並不代表他是壞人,他心很好,不是說不懂禮貌的人他是壞人,不是。反過來講,有一些懂禮貌的人他反而心很壞,他那個禮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沒有恭敬心,他是有企圖心,不是恭敬心,他有目的的,在歷史上也有。所以這是講恭敬,你要懂得禮敬諸佛,要學習禮。所以以後有機會,我們也要學習《常禮舉要》。

  『卑下心是』,「卑下心」就是我們把自己降到最低。為什麼要卑下心?因為眾生有我。有我,四大煩惱就常相隨,我貪、我瞋、我痴、我慢,貢高我慢那就沒有卑下心了。所以傲慢心,凡夫與生俱來的,大家都有,不要學的。過去老和尚講經常引用李老師常講的,李老師以前講經常講,他說傲慢心大家都有,不是說很富貴的人他傲慢,貢高我慢,很有才華的人貢高我慢,他說連那個乞丐窮得都要向人家要飯,他都還有傲慢心,那個有錢人從他面前走過,他會哼一下,「就只有幾個臭銅錢,有什麼稀奇!」他還覺得有錢人不如他。所以傲慢心大家都有。所以儒家教學教我們「傲不可長」,傲慢大家都有,你要控制好,不要讓它一直增長,要讓它降溫。佛法要求,因為要出三界,要斷煩惱,傲慢要斷,不是只有不可長。儒家因為只講到人道,來生再來做人,所以他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就是你不要增長,可以做個聖賢君子,不要增長。但是佛法要出三界,所以要求要高,要斷。有卑下心才會有恭敬心,印光祖師常常教我們說,「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卑下心。只有我一個凡夫,大家都是菩薩,示現來教我這個凡夫的,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薩,只有他一個是學生,所以他一生成佛了。這個是講卑下。

  『無雜亂心是』,「無雜亂」,我們現在的心很雜、很亂,我們要想讓它不雜不亂,也沒辦法,做不到,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念佛法門要念到一心不亂,但是我們念佛念很久了,一心不亂都還沒有消息,似乎也很難,的確也有它的難度。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外面誘惑的環境太大。現在六根接觸六塵的環境,都是刺激我們起心動念的,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修無雜亂心特別的困難,事務太多了、太雜了,難免我們的這個心就很亂。古時候很單純,比起我們現在單純多了,不要說太古,五十年前跟現在就差別很大。在這個時代要修無雜亂心,我們也要想辦法來修,就是有一些外緣可以避免的我們就盡量避免,避免外緣,讓這個心靜一靜。我們還沒有成就定慧,沒有辦法說去接觸五欲六塵不動心的,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之前你先避開。所以修齋戒,小乘法修齋戒,它就是教你遠離。你看了,你就會受不了,那你就遠離、避開,不要接觸,先讓你的心靜一靜,這個叫戒。戒就是防止。

  心定下來了,你智慧開了,你有定慧的功夫,也就是說你能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得力了,你再去接觸,那就不受影響,那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我們功夫不到,你去接觸,我們修定就很困難。所以戒,齋戒在我們功夫還不得力的人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幫助我們修清淨心,齋戒就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老和尚常勸我們不要看報紙、看新聞報導,心會比較清淨。的確是這樣,你不知道,天下太平,都沒事。「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對我們修無雜亂心沒幫助,反而有妨礙。

  我們念佛法門是修無雜亂心一個很方便的方法。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二十四小時都無雜亂,我們每一天起碼要有十分鐘、十五分鐘修個無雜亂心,這個也有需要,心靜一靜。像《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講,我們每一天要上班工作,他就舉出佛在《金剛經》給我們示現的。佛示現就是每一天都要去托缽的,就好像我們世間人每一天你都在這個塵勞裡面,為了生活。佛,他也為了生活,每一天他要吃一餐飯,要出去城市裡面托缽;我們世間人,你要到城市裡面去工作,也是為了衣食。佛這個示現就是給我們示現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該工作的時候,為了衣食去為衣食來工作,衣食有了,你下班了,你回家了;佛托缽完了,吃飯吃好了,幹什麼?敷座而坐,洗洗腳,在印度只有洗腳,洗洗腳。為什麼洗腳?因為都是打赤腳,沒有穿鞋子,所以回去洗腳。洗腳完就打坐,打坐讓心靜下來,靜一靜,放下萬緣,心靜一靜,然後修觀。我們每一天也要有半個小時的修觀,每一天你工作完下班了,要靜一下,靜坐。起碼要有這段時間修無雜亂心,讓心靜下來,不要雜,不要亂,對我們工作各方面都有幫助。心愈清淨,智慧就愈開顯。

  『無見取心是』,這個「見」,《金剛經》前半段講離四相,後半段講離四見,前半段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段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個境界更高了。前面離四相功夫比較淺,小乘人離了四相,大乘圓教初信到七信離了四相,再提升就離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見取心」,取是什麼?沒有,沒有取。《金剛經》上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就是無見取心,不取於相,你只要對那個相你不取,你要觀如如不動,不要去取那個相,這個一定要深入《金剛經》,這個沒有深入《金剛經》,我們不明白什麼叫無見取心。你現在看到這個相,看到了,你要去觀那個如如不動,不要去取那個相,你一取相就動了,就起心動念了。因為我們本性是如如不動的,它本來就是不動的,現在起了妄動,為什麼妄動?你取相了。那個相是怎麼來的?你動了那個念頭出現的,你那個念頭不動,這些都沒有、都不存在了。所以這個要從《金剛經》去深入理解。

  『無上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就是我們一般在經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心經》也跟我們講,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般若裡面所生的。所以般若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的母親都從這裡產生的,這是無上菩提心。從平等心到無上菩提心,這一段經文實在講就是講般若,因為佛法是以般若為中心。你沒有般若,你沒有智慧,你就不可能有大慈悲心。你說你沒有般若智慧,你有大慈悲心,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知道,般若智慧非常重要。

  『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觀音菩薩給大梵天王講,你應當知道「如是等心」,等就是包括其他的,還有很多很多這裡沒有講到的,「即是陀羅尼相貌」,它就是陀羅尼的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你應當依此而修行,這個是重點,我們「依此而修行之」。這個經文講得簡略,我們如果沒有深入《金剛般若》,沒有深入《心經》,般若經典,不知道怎麼修,不曉得從何修起,從何下手,就沒辦法修了。這段經文也是告訴我們,我們要真正跟大悲心陀羅尼咒相應,你必須學習發這個心,要學習發這個心,你沒有般若智慧不行,發不起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這是大梵天王再向觀音菩薩報告,聽完觀音菩薩說了大悲心陀羅尼的相貌形狀,大梵天王:『我等大眾』,我跟大眾,現今,『今』就是現在,才開始認識陀羅尼它的形貌,相貌就是知道它的內容到底是在講什麼。因為不知道內容,我們修的、念的大悲咒就得不到經典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你看證得初果到四果,從初地到十地,你就達不到。如果你有空觀心,這個方便,咒力的加持,就可以達到證果這個目標。因此我們要知道大悲心陀羅尼咒怎麼來學習,這是顯密要能夠圓融。所以顯當中有密,密當中有顯,這是分不開的。

  剛才我們提到修學《般若經》的重要,特別我們現在做法會常常念《心經》,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經》常念,但是也不曉得怎麼去觀,念得很熟悉,但是不懂得作觀,因此念的人很多,但是疑惑也很多。我在日本,日本和尚他們也念《心經》,他們都把《心經》意思解釋得太離譜了,解釋得好像一個故事、一個神話,那真的是太離譜。所以經教不能不講。所以老和尚二00二年去訪問日本,也一直勸日本的法師、日本的出家眾,要講經弘法,宣揚經教,不然大家對佛法的意思都錯解了、曲解了、誤解了,這個就真的是變成迷信,人家說迷信,一點不假。還有一些用猜的,他不學習經教,用一般的知識去理解佛經,那都完全錯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不懂那個意思,亂猜,亂講,也不向人家請教,自己亂編,還編故事,這個都會給人家誤導,錯誤的引導。佛法,你道理說明白了,一點都不迷信。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告訴你色跟空它是一不是二,你不能給它分家。空在哪裡?你沒有空,哪有色?沒有色,你說空,那不是多餘的嗎?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換句話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不二,讓你去體會那個意思。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萬法它的真相就是這樣,當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這個虛幻的相從哪裡生的?從空體生的,好像電視螢幕是空的,裡面很多相,無窮無盡的相,那個相是有,但是有當中你看到那個相,它當體就是空的。沒有現相的時候是空的,當正在現相它還是空的,你看那個電視螢幕是不是空的?你去摸,空空的。但是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相,有!所以電視螢幕節目出來,你就想到《心經》這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看電視也會開悟。你常常這樣作觀,真的看電視都會開悟,看一切事物都會開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下星期一我們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