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39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十四頁第一面,我們從倒數第二行當中這句看起:

  「凡欲飲用。須先觀察。無蟲方用。有即密絹濾之。囊中之蟲。徐傾淨器。持還取水本處。而輕放之。不可懸棄。令蟲悶死。」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我們上一段講到兩個比丘的公案。這一段主要是喝水這方面的,在古時候喝水,你沒有用一個布去過濾,往往這個水裡面小蟲很多,一口水喝下去,恐怕不曉得有多少蟲被我們活活的吃下去,這個有傷慈悲心,也是殺生。所以,「凡欲飲用」,都需要先觀察,「無蟲方用」,你要先看。當然我們現在看也只能限於我們肉眼,我們現在肉眼看沒有,這樣為一個標準。如果你用天眼去看,空氣都有眾生,這個就不在我們凡夫肉眼範圍裡面。這裡就是先觀察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肉眼看不到的就沒辦法,這一點必須要明白。

  上面我們講的公案,兩個比丘在路途當中口渴,路旁有一池水,蟲很多,小的比丘喝了,去見到世尊;大的比丘堅持持戒,不喝,渴死了。等到小比丘見世尊,就被世尊責備,世尊早就知道這個事情,說你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持戒,你來見我,「去吾千里」,千里就是相當遙遠的路程,你雖然活著來見我,但是你的心跟我的心咫尺天涯。雖然見面,但是你不能依教奉行,所以你見我等於沒見一樣。這個大比丘他雖然渴死了,但是他已經先來見我,他已經生到天道去,比你快,他比你更早見到我。這個公案也是告訴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只是要去見佛,見到佛,佛教他的他又不能依教奉行,這樣見了也得不到什麼利益,因為跟佛心不一樣。

  從這個公案我們也可以回歸到我們現前,我們周邊這些方面。我們很多同修,第一個就是在修學的態度上,我們必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過去有很多人想要親近老和尚。親近,什麼叫親近,是不是一天到晚跟在他身邊就是親近?最親近,都靠在一起,很親近。這個也未必然也,我們套用《了凡四訓》中峰禪師的話,「未必然也」,不一定。一生當中沒有跟老和尚見過面的,他們都不能親近嗎?這個也未必然也。為什麼?我們把這個親近沒有搞清楚。所謂親近,就是對於他教學的理念能不能理解,理解之後我們能不能去落實、去做。老和尚講的經很多,你真的聽懂一句就去做那一句,確確實實這樣去修,譬如說他教我們在境界上練心,練這個心,喜歡的不起貪心,不喜歡的不起瞋恚,我們有沒有聽懂?這是第一個。聽懂了,實際上在境界來的時候有沒有這樣去修?如果你這樣修就是親近老和尚。雖然距離很遠,在十萬億佛國土以外還是親近,還是沒有距離。如果你不這樣修,你一天到晚跟在他身邊,跟在他身邊的很多,不這樣修,就是像我們前面講的公案一樣,去吾千里,你們雖然來見我,但是距離我很遙遠,你不能依教奉行。

  我在佛門裡面混了幾十年,看的事情、看的人也比較多,形形色色的很多種,有真學的,有不是真學的,有的人他只是想湊湊熱鬧,去沾沾光,就是這樣,他並不是想真正學這個東西,他沒有真想學。上次牡丹江有個同修,他說要去看蔡老師。我說你來中心只是想來看蔡老師?他為什麼去看蔡老師?去看蔡老師有兩種,一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蔡老師經過老和尚的肯定、讚歎,他現在水漲船高,他現在有了知名度,大家仰慕來了,跟他拍個照,我跟蔡老師拍過照片,他是這樣去的,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人,他對拍照片不重要,他真正要求學的,要去學習的。大家都知道蔡老師講《弟子規》,我說親近蔡老師,你要親近什麼?你不學《弟子規》,只是想去看蔡老師,這個意義就不大。就是去看,拍個照片,然後握握手,吃個飯就回來,回來就沒事,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些人他也想去學,他也想去學《弟子規》,他為什麼想學《弟子規》?也想像蔡老師這樣,以後可以出名。這樣來學是為了名利來的,學一學將來被人家恭敬供養,為名利來的。

  另外一種,真的發現自己真的很不會做人,到處做錯事情,真的要學習、要改進,真正為了學習聖賢的教育,不為名、不為利這樣的學,那是真正要改正自己的過失、毛病。自己不知道,看看人家怎麼修,去向人家學習、請教,要改自己。如果你能夠這樣修,現在光碟這麼多,蔡老師的光碟很多,你要這樣去修,雖然沒有見面,已經心都相應,心一樣。我們這個心,我們讀了佛經都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距離,心上沒有時空,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就相應。如果我們不落實《弟子規》,我們去看蔡老師,蔡老師說,你雖然來見我,去吾千里,是不是這樣?跟那個意思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修學是修改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學習《弟子規》它是一個基礎,儒家修學的基礎,這個非常重要。學習一定要學,不學我們自己做錯事情也不知道是錯,不知道,往往認為我們自己做的是對的,實際上是不對的。我們沒有學習佛菩薩、聖賢的教誨,一切我們錯了不知道,錯在哪裡也不知道,現在非常普遍。這段公案也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說明持戒的重要。有戒存在這個世間佛法就存在,沒有戒佛法也就沒有。就像儒家一樣,儒家如果不講禮,儒也沒有,你不講禮,禮就等於像佛門的戒一樣。我們也可以說,佛門的戒是出世間的禮,儒家的禮是世間的戒,世間善法、世間聖賢的一個基礎。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我們學習才會不斷的提升。

  這裡是告訴我們飲用這個水要先觀察,「無蟲方用」,沒有蟲我們才喝。這樁事情對我們現代人來講已經很方便,因為古時候沒有自來水、沒有礦泉水,現在我們幾乎,除非很鄉下、很山上,他還在喝外面天然的池水。不過現在也有很多喝山水,像我們台北雙溪道場喝的都是山泉水,東天目山也喝山泉,山泉水大部分都會過濾,不知道你們山上有沒有一個水塔過濾?一般都是有石子、沙、木炭還有明礬這一類的,有三、四層這樣過濾,過濾上面有蟲的那一層牠一定會浮在上面,不至於喝到。如果我們看那個水很清,看不到蟲,也可以喝。這是用我們肉眼的標準,超過我們肉眼的那就沒辦法。如果你看到有細蟲在,就要用「密絹」,絹是絲織品的布,那邊有,它質料很薄,但是很堅韌的絲織品。質料很薄,很堅韌,不容易破,叫絹。「濾之」就是過濾,把那個蟲濾起來。「囊中之蟲,徐傾淨器」,徐傾就是輕輕的、慢慢的,把牠倒在一個乾淨的器具裡面,譬如說碗或者什麼的,「持還取水本處」。你先把這個過濾之後,然後再去取水,或者過濾之後的水留在一個罐子裡面,下面過濾過的水就沒有蟲,那個就可以喝。這是古時候,特別出遠門,古時候都是走路,大部分出外旅行這是必備的必須品,過濾,另外一方面,也像現在人講的衛生。這個蟲過濾之後你要把牠輕放,不可以把牠包起來吊在上面,牠會悶死,「不可懸棄,令蟲悶死」。

  下面舉出《正法念處經》,「《正法念經》云。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濾。不飲不用。是名細持不殺戒。」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指《正法念處經》的。這個漉,「若不漉濾」,漉也是過濾的意思,把它濾清淨。古時候的讀音,漉,這邊有,漉是過濾。這是舉出三國時候曹植的七步詩裡面,這個自己看一下,「煮豆持作羹,漉鼓以為汁」。這是過濾,把它濾清淨。古時候做菜、羹,或者是這些吃的東西,常常用絲織品的布來過濾。「經宿之水」,就是經過一個晚上,譬如說你今天去舀的水放一個晚上,你舀的時候它沒有蟲,但是你放了一個晚上,你要再看看,可能經過一個晚上它就有蟲。所以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因為水裡面很容易生蟲,經過一宿,一宿就是一個晚上,經過一個晚上,如果你不詳細去觀察,恐怕它又生小蟲子。「若不漉濾,不飲不用」,如果你不把它過濾乾淨,這個水就不能飲、不能用,不能喝的。「是名細持不殺戒」,不殺戒這個叫細持,就是持到很微細,連細小的蟲都不能夠去傷害牠,這是講到很微細的,細持,很微細。所以不殺生從粗的,從殺人一直到細小的小蟲都不能殺,從粗到細。

  下面舉出《儀則經》,《儀則經》這部經裡面講,「乃至草木上。塗壇牛糞中。如是受用時。救護於含識。或彼床座內。田地糞土中。一一仔細觀。是名出家行。」到這裡這一段是《儀則經》講的,《儀則經》講到「乃至草木上」,草木當然也會有蟲,特別在草皮上面。在這裡我好像很少看到螞蟻,好像廬江這裡沒有看過螞蟻,螞蟻在澳洲非常多,那個草皮都是螞蟻。但是澳洲開車有時候停車都是在草皮上,像我們學會裡面也是車一繞,我看這個一下去。我有一次就請問老和尚說:師父,我們一部車這樣下來,不知道壓死多少螞蟻。師父說:我們要事先跟牠講,牠不走我們也沒辦法。你一趟車這樣輾過去,那螞蟻很多。所以要持到很清淨不容易,要持到很清淨只有下來走路,走路又要不踏生草。《楞嚴經》講「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除非沒有路,不然草皮不能踏上去。這是要持得很清淨也是很不容易,但是我們總是要盡量。

  「塗壇牛糞中」,塗壇,有一些壇好像泥土去塗的,有一些牛糞,我二00三年到西藏,我不知道牛糞可以做牆,他們跟我講那個牆都是牛糞去給它疊起來的。而且牛糞還可以去燒火,因為牛都吃草,牠排出來的那些糞便經過牠胃的消化,它質量是草,所以也不臭。所以西藏人都用那個煮飯,還有我看他們牆都用牛糞疊的,當然牛糞當中它也會生蟲。以前我小時候,水牛是耕田的,黃牛是拉車的,牛車後面趕車的人就拿個鏟子,隨地牛在路上大便,他把它鏟起來放在車上,小時候我常常看。牛糞我們常常看到這裡一坨、那裡一坨,有時候看到爬滿蒼蠅什麼的,都有一些蟲。所以你在使用當中都要留意,就是避免去傷害到這些蟲。「如是受用時,救護於含識」,我們要享受、要使用這個時候,都要想到去救護這些有生命的小動物,都要想到這個。「或彼床座內,田地糞土中,一一仔細觀,是名出家行」。或彼床座就是我們睡的床,我們坐的椅子,你到田地或者糞土,上廁所等等,這些都會有蟲,一一仔細觀,就是避免去傷害這些小動物,能夠這樣來修,是名出家行。

  下面講,「若人以拳棒土石及磚瓦。打擲禽獸等。亦得犯戒罪」。這個事情我也幹過,以前被那個狗,有些狗很凶,要咬人,一直吠,我就會拿石頭。因為以前我聽人家講,狗最怕人家打牠的鼻子,牠追我,我就撿石頭對準牠的鼻子丟過去。這個事情我也幹過,這個也要向大家懺悔,發露懺悔。以前小時候也滿調皮,狗很凶,有時候亂叫,就想要修理牠,就拿石頭打牠的鼻子。狗最怕人家打鼻子,一打下去,再凶的狗都不敢叫。我們學佛之後知道這個也是犯戒,以前都幹過這個事情。「打擲禽獸」,除了禽獸,飛禽,飛禽我們以前小時候是用橡皮筋,用一個樹枝開叉的,上面綁一根橡皮筋,石頭就包在那裡,這樣一拉,彈弓,就往樹上一彈,彈飛鳥、飛禽,這個以前我也幹過。以前鄉下就是玩這些,就是這樣打上去,看誰的技術比較好、打得準,就包石頭然後彈上去,就是打飛禽。禽是飛的,牠有翅膀的;獸就是走獸,在地上爬的,像狗、貓、野獸這一類的。用拳棒土石及磚瓦打擲,用打的、用丟的,擲就是用丟的,像我丟狗就是用丟的,石頭拿起來往牠的鼻子一丟,「亦得犯戒罪」。所以現在我們受這個戒,狗咬我們也要讓牠咬,不能丟牠。

  下面講,「覆燈者。謂用紗羅絹紙等覆蓋。以護諸蟲蛾也。」覆燈就是用個燈罩把它蓋住。古時候有點油燈,我小時候還沒有什麼電燈,電燈是比較有錢的人裝的,那個電燈也不是很亮,不像現在這麼亮。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就是點蠟燭跟油燈,油燈就掛在牆壁,一個油燈,油燈都會冒煙,油燈的火是往上衝,或者點蠟燭,蠟燭的火也是往上衝。以前天一暗都是靠這個燈,那時候電燈還不是很普遍,所以都靠點這個燈。以前都是燒灶,我小時候曾經看過我母親炒菜,跑去旁邊看她炒菜,就看我母親點一根蠟燭放在鍋子旁邊。有一次她正在炒菜,風一吹把蠟燭吹到鍋裡面去,整個都看不到。這是古時候,在古人他們都是用一個燈罩,為了避免飛蛾、蟲蛾,因為蟲蛾牠看到燈牠就飛過去。像現在晚上,你看燈一點,蟲牠一直飛到亮的地方,牠就往那邊飛。現在這個電燈就不會燒死牠,蠟燭的火跟油燈的火,牠一飛過去就馬上被燒死。所以要用個罩子把它覆蓋著,牠來,譬如說有這個罩子在,牠飛過來會在外面,不會被燒死。所以用紗羅絹紙或者用紗布這種罩子,它那個光線還是可以透出來,或者用紙,就像燈籠一樣。以前晚上都是要提燈籠,後來提燈籠變成元宵節的一個活動,燈籠外面它就是用紙。小時候元宵節,我們都是元宵節到了,大家去提燈籠,提的過程,裡面是一根蠟燭,不小心燈籠就被燒掉,那是用紙做的。用這個來覆蓋,「以護諸蟲蛾也」,就是保護這些蟲蛾、飛蛾,牠飛過來不會被燒死,這也是慈悲心的一個表現。

  下面講,「畜謂畜養。貓與狸皆是捕鼠之獸。慈悲之道是菩薩利生之大道。以慈能與樂。故不令饑凍等。悲能拔苦。故濾水覆燈。不畜貓狸等。微類尚然者。謂虱蟲蛾等。猶尚愛護如是。則其飛禽走獸大者。不殺可知矣。」畜這個字在這裡就不念畜(音促),要念畜(音蓄),畜養,這是破音字。這個字是破音字,看用在哪個地方,它的讀音不一樣,意思就不一樣。蓄就有儲存的意思,好像說我們錢儲蓄,你不能念儲畜。畜是指畜生、畜生道,你講畜生要念畜(音促),講養要講畜養(音蓄),這個破音字一定要知道。昨天我跟大家誦《地藏經》,大家還是習慣念白,我上次也跟大家報告過,那個是破音字,白是指顏色才講白,下對上講話叫白(音伯),下次要這麼念。像我們念《彌陀經》,「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個就要念白,就不能念伯,那是指顏色,那個念白。講白(音伯)佛言,不是白佛言,跟佛講話變顏色去了。

  講畜養,「貓與狸」,畜養就是說你養動物。以前我們家也養過貓。狸是狐狸這一類的,狐狸牠也是捕鼠的。但是我在澳洲布里斯本去過一個同修家,他們買一塊地,家裡有養雞,我那天去他家,他說悟道法師,我們家的雞昨天又被狐狸吃了一隻。帶我去看,真的被狐狸咬死了。我說這邊有狐狸嗎?他說有,狐狸都來抓雞去吃。狸牠也會捕捉老鼠,跟貓一樣。貓狸,貓跟狸很接近,狸貓,接近,同一科的、同一類的。大家有沒有聽過狸貓換太子?宋朝的公案,包公案。這都是捕捉老鼠的野獸。以前我們家有,大家幾乎鄉下都養貓,因為老鼠很多,養貓來抓老鼠。貓晚餐就不可以給牠吃飯,只能吃中餐,晚餐給牠吃牠就懶得動,牠就不去抓老鼠;晚上牠沒得吃,牠只好去工作,去抓老鼠。

  我們受菩薩戒的人,其實受五戒的人就不可以養,貓就不可以養。現在有一些貓,像莊嚴的媳婦很喜歡貓,那個貓我看是不會抓老鼠,大概會跟她耍脾氣。貓也有脾氣,不能寵。還有高雄淨宗學會的簡居士,他養一隻哈巴狗,這麼小的,抱在懷裡,她寵得很厲害。跟小孩子一樣不能寵的,跑到桌上小便、大便,講牠一句不好的話牠知道,牠就發脾氣,動物也不能寵。澳洲淨宗學會前副會長林副會長,他的公司在台灣,澳洲他有家,他在大陸蘇州那邊有工廠。有一次我到他家去,他家就喜歡貓,那個貓這麼大,養得肥肥胖胖的,金絲貓,那個我看是不會抓老鼠。不過我們受了戒還是不要養,雖然寵物牠不會去傷害其他的動物,但是最好不要養,受了菩薩戒就不養這些。養這些你要能教牠《弟子規》才可以,教牠學《弟子規》,不然牠跟小孩子一樣發脾氣,一點不順心,講牠一句不好聽的,牠就不高興。動物都有靈性的,還是要教牠的。

  所以有一些動物,你教得好,牠還能往生淨土。像善果林的公雞往生,是有個同修教牠念阿彌陀佛,他用台語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雞就叫阿彌陀佛,一群雞就跟著念。那個老師就專門度那些雞的,他每個星期都是跟那些雞念佛,然後有一隻公雞真的是往生了。往生之後還把牠裝在紙箱裡面,剛好打佛七,放在念佛堂助念三天,那隻公雞實在福報太大了。然後他們說:悟道法師,這隻公雞都不臭(因為禽獸牠都有個味道),不臭,我拿給你聞看看。我說:不要,我不用聞,你們聞就好了。他說:真的,他硬要拿來給我聞。那隻公雞身體柔軟,都不僵硬,瑞相很好。然後我不聞,就拿到我面前來非得要我聞一下不可,「你聞看看,真的一點味道都沒有」。我給牠聞一聞,真的完全沒味道,放三天了也不臭,真的往生了。所以可以幫助這些動物,給牠念佛。像諦閑老法師以前在頭陀寺,頭陀寺我沒有去過,現在不曉得還有沒有。寧波觀宗寺我去過,去年我去過一次,它那邊就有一隻公雞往生。善果林我看過一隻公雞,真的往生了,瑞相非常好,一點味道都沒有,所以我還請佛教衛星幫我拍下來。

  對於這些禽獸慈悲之道,我們一方面不傷害,一方面放念佛機給牠聽也是很好。有一次我在台北被老鼠吵得受不了,從圖書館就被吵,牠在開運動會。那時候我還要做香燈,還要整理花、加水,老鼠花給我吃得整個佛桌亂七八糟沒關係,牠還在那邊給我撒小便,臭得要命。後來悟忍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後來她說,有一個插花的葉老師,她有一天就去罵那些老鼠,「這個花是要供佛的,你們怎麼可以把它吃掉」,罵那些老鼠。悟忍師那時候還沒有出家,聽到了,她就發了一個慈悲心,她就跟老和尚講,她說她發心代替那些老鼠皈依,老和尚答應了,我去做維那,她就代替老鼠在佛前舉行皈依的儀式。說也奇怪,從那次以後那個鼠患就沒有了,不然以前跟我大師兄被老鼠吵得整個晚上我們都不能睡覺,就在天花板上,我們睡覺,牠在開運動會,牠在辦奧運。然後跟我師兄,他說道師,這些老鼠我們給牠驅逐出境,吵得我們受不了。有一次老和尚講經講完下來,就有一隻老鼠跑出來被我們逮到了。我跟師兄不約而同,他拿臉盒、我拿水桶蓋著,一蓋沒有蓋到,那老鼠又跑又跳,我們再跑過去再蓋又沒有蓋到,後來那隻老鼠跳到馬桶裡面,好,這次你跑不掉,就被我們逮到了。逮到之後跟我師兄商量,現在嫌犯已經抓到了,怎麼處理,我說你也不能殺死牠,我們現在不能殺生。他說不能殺生就放生。我說到哪裡放?把牠抓到山上去,驅逐邊境,到山上去放。

  最近好像三、四年前,我們台北信義路新的道場也是老鼠一大堆,晚上牠就是在開運動會,還有把我們音響的線都咬斷。牠知道我們不會抓牠,牠就很囂張,在我的面前這樣跑來跑去,好像沒有我的存在,我說太囂張了!後來我說好,我就買一個抓老鼠的機關,一個籠子,裡面放個東西,牠一進去就關起來。有一次被我逮到一隻,那隻老鼠不是很大,冬天的時候,抓到了。抓到了,我說天氣這麼冷,把牠放出去可能會被凍死,明天早上太陽出來比較暖和再把牠放出去,不然放出去萬一凍死也不好。當時我也是存了一念慈悲心,雖然把你逮到了,讓你稍微不自由,我說好,今天晚上我就讓你聽佛號。我就拿一個念佛機放在那邊,「平常你都不聽佛號、不念佛,才會去做老鼠」,放個念佛機放在那邊,「今天晚上就讓你念佛念一個晚上」。結果第二天早上我去看牠往生了,真的往生了,但是很安詳,牠趴在那裡,很安詳的往生了。我說奇怪,一個晚上沒吃也不至於餓死。牠真的就往生了,我看牠往生的瑞相還不錯。後來我心裡也很難過,早知道昨天晚上就把牠放出去。後來有同修跟我講,我說放出去怕凍死,他說你錯了,動物牠會自己去找保暖的,你放出去牠自己會去想辦法。不過我沒有把牠放出去也好,我想牠一定超生了,因為牠這樣亂跑牠都不念佛,把牠關在那裡牠只好聽佛號,給牠聽一個晚上的佛號牠竟然往生了,牠在那裡很安詳就往生了,瑞相很好。所以以後有抓到,也可以讓牠聽佛號,沒有死再放出去,不然就讓牠打個佛七再放出去,希望牠脫離老鼠身,能夠超生到極樂世界去。

  貓狸都是捕鼠之獸。「慈悲之道是菩薩利生之大道」,菩薩利益眾生就是慈悲。「以慈能與樂」,慈就是給予眾生安樂。「故不令饑凍等」,不讓他受餓受凍,這是給他安樂。「悲能拔苦」,悲就是拔除他的痛苦,讓他解除痛苦就是悲。所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濾水覆燈,不畜貓狸等」,因為是慈悲之道,所以喝水要過濾,點燈要用罩子蓋著,不要讓飛蛾被燒死,不要養貓狸去傷害其他的動物,這些都是菩薩利生慈悲之道。「微類尚然」,微類就是說我們對那些最小的小蟲,都是這樣的慈悲心來愛護牠、保護牠、不傷害牠,對微細的尚且如此去愛護牠。微類就是像「虱蟲蛾等,猶尚愛護如是」,像對這些小蟲、小動物尚且都愛護。其他的,「則其飛禽走獸大者,不殺可知矣」,大的當然你不去殺害他,我們就可以知道。

  【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復加傷害可乎。】

  這是蓮池大師的《要略》。『今人』就是蓮池大師指當時的人,今天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人,不能夠這樣來實行慈悲之道,而復加以傷害,這樣可以嗎?『可乎』就是這樣可以嗎?這個話的意思是這樣。你不能如是行慈就已經沒有慈悲心,再加以傷害,那就更不慈悲。

  下面《增註》講,我把它念下去,「謂既不能行濾水覆燈之慈行。而更加傷害彼命可乎。可乎是反徵之辭」,反徵就是反問,這樣可以嗎?意思是說這樣做可以嗎?這樣做對嗎?是反徵,是徵問,反過來問的言辭,這樣可以嗎?「既不能行濾水覆燈之慈行」,濾水覆燈這個慈悲之行現在人都不能這樣去做,而更加去傷害牠的生命,這樣可以嗎?這段話到這裡是一個段落,這是講慈悲護生之道。護生現在做法也很多種,我們戒律上都有開遮持犯,這些都要學習。不學習,有時候不明理,真的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這個當中我們都要進一步去學習。像以前李老師,台中蓮社有人賣烏龜,有人去抓烏龜,把牠抓到蓮社,就要在蓮社前面表演殺烏龜,刀子拿出來要殺烏龜。蓮友看到,當然我們學佛的人,趕快把牠買下來放生,買了以後就放了。第一天抓一隻來,第二天抓兩隻來,後來李老師說不要買了,要殺就讓他殺。大家都去請問李老師,為什麼第一天買,第二天不買?李老師說他是故意的,他知道你們學佛的人慈悲,要買,所以他就拼命去抓,你今天給他買兩隻,他明天可能抓四隻,他愈抓就愈多,這樣放生就不對。所以我們放生,最理想就是到市場不定時、不定點去買,那是最如法的。有關這些方面,有很多要跟大家一起來探討,我們這些年有一些經驗可以提供給大家分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