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34

  大家早上好!我們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十一頁第二面第六行看起:

  【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

  「蜎音淵。是飛行之蟲。蠕音軟。是小蟲。有識性能動之者。昆音蜫。是蟲之總名。乃至眼可見者。名曰微細。蟲類雖多。此三收盡。然而俱稟色心。同一覺源。所以欣生怖死。痛癢苦樂。與人無異。既同覺源。即是未來諸佛。俱稟色心。彼我無別。害彼還成自害也。」到這裡是一段。

  昨天我們也講過,講過微細昆蟲這一類的,這些小蟲我們殺害,這個還是有罪過的。飛行的、爬行的,還有水裡面游的,這些都包括在裡面。水裡面也有小蟲,還有飛行的這些,像蝴蝶、蜜蜂、蚊子、蒼蠅,這些飛行類的,包括爬行的小蟲,凡是有情識,能夠動的,這三方面都全部包括盡了。不管是什麼樣的昆蟲,牠「俱稟色心」,色就是物質,牠有一個體積在,雖然牠很小,但是牠還是有一個體積在。心就是牠有識性,牠還是有感覺的。「同一覺源」,跟我們人同一個覺源,覺性根源跟人是一樣的。實在講就是大經上常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實心、佛、眾生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現在差別是在相狀不一樣,那個心都一樣,同一個覺源,都一樣,但是這個相我們看就有千差萬別。為什麼這些相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大家如果念過《十善業道經》,應該也知道一個大概。《十善業道經》在前面的經文就告訴我們,大海裡面的這些生物,為什麼形色、種類都不一樣?佛一句話很簡單就給我們說明,因為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所以他得到的身體形狀也就不一樣,造善業的他的相就好、就殊勝,造惡業的他的相就不好。所以這一段我們如果看《十善業道經》這段經文來對照,我們就會很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

  形狀不一樣,心都是一樣的,這個也是只有佛他才能把這個事實真相徹底來告訴我們,讓我們明白知道這樁事實。這樁事實知道之後,當然我們就不會再任意去殺害這些小動物。不但我們佛門,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昆蟲就是這裡講的微細動物。道家也講到草木都不可以故意去傷害,跟《楞嚴經》講的「清淨比丘不踏生草」是同樣的道理。戒殺,實在講,它的範圍也非常廣泛,也非常的細。既然同一覺源,所以「欣生怖死,痛癢苦樂,與人無異」。同一個覺性,同一個根源,跟人一樣,所以欣生怖死,這是人之常情,我們人都是會貪生怕死,欣生怖死就是貪生怕死。痛癢苦樂,與人無異,跟我們人沒有兩樣,雖然形狀不一樣,但是這些感覺跟人是一樣的。所以連一隻螞蟻牠都愛惜牠的生命,牠也不希望人去殺害牠,人要殺害牠,牠也會躲避,跟人是一樣的。

  下面講,「既同覺源,即是未來諸佛」。跟我們人一樣,同一個覺性、一個根源,這個就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既然大家都是一樣,都有這個心,那本來就是佛。所以,講未來諸佛是就現前迷悟來講,我們現在迷了就叫眾生,悟了叫佛,覺悟叫佛,我們現在迷惑叫眾生。其實佛跟眾生有沒有差別,他的本性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他的本性沒有差別。現在在形相上有迷悟的差別,迷了就叫眾生,悟了就叫佛。其實眾生跟佛是一樣,都有心的,就是你這個心是覺悟還是迷惑,差別在這裡。但是這個心,它本質都是一樣。古大德常常用金子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拿金來形容比喻我們的心性。整個宇宙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我們自己現在這個身體也是我們自心變現的。我們這個自心就把它比喻作金,器就是它的本質都是金子,但是金子它可以打造很多不同形狀的器具。

  我們到銀樓,賣金子、首飾的商店去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古人舉出這個比喻,可以從我們能夠理解的方面得到一個概念,有個概念,知道佛講的這樁事情,我們有個概念。你看在銀樓商店裡面,這邊我是比較沒有看到,香港是最多的,香港賣金子、首飾的銀樓,就是我們認識的同修當中也有開銀樓的,我有去參觀過。現在金子也有打觀音菩薩、打佛像,很莊嚴,放在櫃子裡面很莊嚴。打各種首飾,戒指、手環、項鍊,就是一類;現在還有打動物的,有些人打動物的。一般有人祝壽,就打一個南極仙翁、福祿壽這些。什麼形狀都有,都可以打,你只要現在告訴他打什麼形狀,他都可以打。我們看到這些,想到古大德他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拿這個來比喻。因為講心性我們一般凡夫體會不到,先拿這個來做比喻,讓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領會。金子的本質是一樣的,譬如說你拿一個一兩的金子,也可以去打造一尊佛菩薩,也可以打造其他的。

  去年我生日,台北有個同修送我一個金子,他金子打造什麼?就像古時候那個元寶,他就送我那個,給我祝壽。他一番好意,我就把它收下來。收下來我想我生日,我聽我母親講生我是最辛苦的,我生出來是最不好帶的,毛病最多的,我弟弟都沒有什麼毛病,我弟弟身體比我好,我毛病最多。我想一想,我母親現在也過世,不在了,後來我就請同修拿這塊元寶去幫我打一尊地藏菩薩,再去把它鎔化,再去打造一尊地藏菩薩,帶到澳洲去,紀念我母親。所以我們從這個金子,你看分量它一樣,譬如說他當時拿給我是一塊元寶,現在我把它變成地藏菩薩。它的質跟量是一樣,重量一樣,它的質也是一樣,但是形狀不一樣,元寶現在變成一尊地藏菩薩,很莊嚴。佛就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就像這樣,我們的自性就像那個金子,每個人的分量、質量都一樣,但是你打造的不一樣,覺悟的人他明白,他成佛了,有個佛相。我們念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造這個。如果愚痴,沒有智慧,迷得愈深,造的就愈差、愈不好。你看小的螞蟻、蚊蟲,還有很微細的昆蟲,很小很小,但是牠的本性跟佛還是一樣的,還是平等的。明白的人知道平等,不明白的人他覺得不平等,他怎麼看都不平等,差別在這個地方。

  現在大家聽老和尚講《還源觀》、《華嚴經》這些,我們有一個概念。以前我們看到這些經典講的,真的是好像天方夜譚一樣,我們也實在是體會不到。現在老和尚也借用一些現代科技,這個我們現在就比較容易理解。像現在老和尚講全息相片,這個相片我是還沒有去看過。但是老和尚他頭腦滿先進的,以前在台灣法師還沒有錄像講經,他就開始。老和尚他也喜歡玩機器,他滿喜歡玩這些的,所以他對這些科技類的產品也很有興趣,也想去了解。利用這些來做一個補充說明,對現代人來講,對於佛經所講的,他比較容易體會、容易理解。像這個全息相片我是還沒有去照過這個相,不過現在問專業的應該都知道,他說照一張照片出來,把它撕成一百份,每一個小塊再給它放出來,它還是跟原來一樣完整。你給它分得再細,它放出來還是完整的。這個也給我們知道,大小不二、一多不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佛經上給我們講事實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宇宙本來就是這樣,一真法界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的不是這樣,那是我們迷了,變成十法界。本來沒有障礙,現在變成重重的障礙;本來是事事無礙,現在變成事事都有礙,都有一層障礙、一個界限,這些都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我們看到這些螞蟻、昆蟲,牠怎麼變得這麼小?其實牠變小了,牠的心性有沒有縮小?沒有,牠心性沒有縮小。成佛了,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身大得不得了,心性有沒有放大?他也沒有放大。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小動物,明白這些道理,對大經的道理我們愈多一分的明白,對於佛給我們講戒律方面的,我們就會更容易接受。

  有識心、有感覺,當然就能夠去溝通,不過這個溝通也是要有修行功夫道力,譬如說現在老和尚他可以跟螞蟻溝通,這是他現在的境界。上次我跟大家報告,二十四年前老和尚的境界跟我現在想的差不多,因為當時我剃度那一年老和尚五十八歲,我今年五十八歲,他大我二十四歲,我剃度那一年他的境界是在這個上面。在這個上面當時也是依照戒律來講,開遮持犯,戒律上有什麼地方需要開緣。但是現在他二十四年之後,當然他的境界也有提升太多,所以現在他對這些螞蟻、昆蟲,他能夠跟牠溝通。溝通就是有感應,這個感就是說你功夫愈深、愈清淨,你的感應就愈明顯。所以跟這些小動物能夠溝通就是有相當的功夫。我們沒有這個功夫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明明給蚊子叮了就會痛,說我不痛,不要這樣,我覺得這樣也是很虛偽,為了面子,好像要跟老和尚境界一樣,我覺得這個也沒必要。我們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們就坦白一點。像現在牠叮到我,我很痛,我不會說不痛。現在老和尚說蚊子叮到,他可以溝通,叫牠的毒汁不要放出來,這樣叮了就不痛。我想這個是境界的問題,每個人修行他層次的問題。我們現在是在什麼樣的一個程度,我們就是這個程度,你不要為了面子,沒有到這個程度說我們到這個程度,這個也不需要。我們還是要比較實際一點,就我們現在凡夫的地位,自己用功來修、來提升。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當然我們就不能去殺害。因為這個殺是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每一個人都犯過,只是每一個人殺生這種習氣輕重不一樣,有的人比較嚴重,有的人比較沒有那麼嚴重,有的人他很輕微,就是這一條業各人輕重不一樣。就以我們家幾個兄弟來講,我跟我二哥算是吃肉殺生比較重一點,因為我二哥以前還去釣魚,還有以前他跟人家去毒魚,拿藥從河流上游放下來,下面那些魚都死光了,以前小時候都是幹這些殺生的事情,還有去炸魚,釣魚、炸魚。後來學佛,我大哥他是最早吃素,他介紹我學佛,他最早吃素。他不抽煙、不喝酒,他又吃素,但是他有一個習氣,是他最嚴重的習氣。殺生吃肉這個習氣他很輕,他最早吃素,他就是一個菜這樣煮一煮他也可以吃,隨便他就能過一餐,人家說吃素好他就吃了。他也不抽煙、也不喝酒,吃喝嫖他沒有,但是第四個他有,賭,他賭性堅強,從小喜歡賭。後來我說,你都學佛了你還賭什麼錢?我說你十賭九輸,賭十次輸九次。他說我輸錢也是布施,他跟我講這個歪道理,我是布施。我說這個跟布施不一樣,人家布施是沒條件給人家的,你賭你還有貪心。我說你還有貪心,你還想贏人家的錢,你這個是貪心,他說是布施。

  我三哥他吃素也比較早,我弟弟他也吃素很早。我弟弟他在做模板業,就是在建築給人家釘模板,他是自己以前有買一些模板,然後包給人家去做。在建築業來講,是吃喝嫖賭的,世間人就說你沒有去應酬,去喝酒、去吃肉,大吃大喝,就沒生意做。我弟弟他也不會抽煙,也不會喝酒,又吃素,他就跟我講,他說人家說沒有去應酬喝酒就拿不到工作,我工作人家都找我,都做不完,我還推掉好幾家。他在他們這些人的眼中也是一個異類,很奇怪,怎麼跟一般人不一樣,人家都要喝酒才有工作做,你怎麼不喝都做不完?他吃素也早。我吃素就是出家那天開始吃的,剃頭那天,因為基金會都煮素的,沒葷的可以吃。出家前一天我還去吃肉,從小跟我父親兩個人吃肉的習氣,特別喜歡吃海鮮,吃得可多了。所以我的殺業跟我的兄弟比較起來就重。我二哥他是喜歡喝酒。他不會賭錢,他喜歡每天帶那個瓶子喝酒,喝得每次鬧事情,然後喝得醉醺醺的去躺在警察局,警察就打電話到我家。我說拜託,你們今天把他綁起來,把他關一個晚上,我們今天才好睡覺。警察說我不要,你們帶回去。跟我弟弟兩個人就去,沒辦法,去警察局把他扛回來,扛回來他就是亂,整個晚上都不能睡覺。他沒有喝酒的時候他是一個人,他都不講話,一句話也沒有,酒喝下去,酒後吐真言,什麼話都講,幾十年前的事情他都會記得,好像錄音機一樣,很清楚的講出來。他的殺業也是一般。我想我自己還是吃肉殺生習氣比較偏重,所以我身體特別不好。後來學佛,知道這些因果。

  我們出家也是一種幫助的增上緣,我們這個形象,這個生活方式,可以避免一些去造業的因緣。譬如說我今天如果沒有出家,可能到今天還在吃肉、還在抽煙。我抽煙的記錄是十年。當兵的時候還沒有抽,當兵的時候部隊發兩條香煙,我還可以賣人,我們班上有的兩條不夠抽,我還賣給他。我二十四歲退伍,在社會上工作開始抽,抽到三十四歲出家那一年,整整抽了十年。所以我沒有出家可能這兩項戒不掉,吃肉跟抽煙都戒不掉。出家之後你就沒有機會去接觸這些,所以出家它有一些戒律上的規範也是在保護我們。我們一般對戒律不了解,戒律怎麼要求這個、要求那個,好像給我們控制得死死的。所以以前大家聽到戒律就會敬而遠之,很喜歡聽經,但是聽到戒就頭痛,太不自在,這個也要限制,那個也要限制,覺得很不自在。

  早年老和尚講經,戒律他有提一提,但是他也不是很強調,是到晚年,特別最近這幾年,他才特別強調。我們知道他現在強調戒律,也是他修行到相當一個程度,才知道這個重要。不然以前他去親近章嘉大師,老和尚自己也講了好幾次,章嘉大師每次跟他講戒律很重要,戒律很重要!但是他也沒有那麼在意,他喜歡經教。如果老和尚當時他就很在意章嘉大師講的戒律,今天的境界就不只這樣,不知道證到什麼果位去了。最近他這些年,我聽老和尚講經已經三十九年,一路上來,從沒有道場聽到有道場,聽到現在,這一路上三十九年,大概老和尚的聽眾我應該算是最久的,有很多老同修現在都沒聽了,我現在還繼續在聽。這是我們的一個觀察,我去觀察老和尚這個境界他不斷提升,提升到,我覺得他現在是提升到,六即佛來講觀行即佛,他圓教的觀行力很強。如果要再提升,進入相似位,相似即佛,就是證果了,證得初信位菩薩就是證果,就位不退。根據我的觀察,這是代表我個人,不代表大家,代表我個人的看法,然後根據我看的這些經教,修學的層次,從跡象上來看,應該是這樣的地位、境界。當然他的本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可能他是地藏菩薩化身來的我們不知道。他的本是佛菩薩來的,示現的本跟跡,跡象上面,佛菩薩來化現的,本來他就已經成佛,但是來化現他也化現很多種身分,我們不知道,我們現在只能就跡象上來講。

  老和尚現在他一直跟我們強調,以前老和尚沒有這麼強調。我記得我出家第二年到圖書館,他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後來我就請問一些戒律的問題,到圖書館只有問他老人家,就被他罵一頓:你要學戒律,好,現在誰懂戒律?我送你到美國跟妙蓮法師學。什麼戒律?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戒律。你要修戒,好,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被罵了一頓,以後再也不敢問,不敢再提到戒的問題,被罵。但是現在不一樣,跟二十幾年前真的不一樣,現在問戒律,跟以前的講法都不一樣。他現在重視戒律,一方面也是幫助我們提升,一方面當然相對的也是他老人家自己境界要再更進一步,沒有戒律他提升不上去。這個我是看什麼?我是看蕅益大師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蕅益大師講他去參禪,以前他們那個時代都會去參禪,他參到一個瓶頸他就是不能突破,就是有個障礙卡在那裡不能突破,他才想到疏忽掉戒行,後來他才去找這個東西。蕅益大師,你看他《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註解,是他五十二歲寫的,寫了十四天。《彌陀經要解》是他四十九歲寫的,九天的時間。他這個註解後面有個跋文。他現在看到蕅益大師,古來祖師大德,他們想要提升、突破,沒有持戒不行。所以我在齋堂寫了百丈大師二十條叢林守則,「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百丈大師叢林守則。所以現在老和尚提倡戒,就是要大家一起提升,以前他沒有講這些。《弟子規》也是這幾年才講,也是這幾年的事情,頂多是六、七年前。早期沒有很特別強調,有提一提,他說這個很重要,但是沒有像現在這麼強調。早期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五年學戒,他說五年學戒不是叫你去看戒律,是聽老師的教誡,他也沒有強調戒律。這些年來他特別強調就是要提升,大家同步提升。

  其實古來祖師大德,佛經都是跟你講戒定慧三學,這個次序是不能顛倒的。我們講《金剛經》,須菩提請問釋迦牟尼佛,他說《金剛經》是圓頓法,教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六祖大師就是在《金剛經》開悟的,頓悟。須菩提請問佛,在《金剛經》上請問佛,他說,我們現在有佛在,給我們開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人的根器也都很好,聽佛講《金剛經》可以悟入這個境界,他說後五百年,以後還有人對這個能夠理解嗎?能夠悟入嗎?我們現前這些人可以悟入,以後還會有人能悟入這個境界嗎?佛就跟他講,佛說你不要這麼講,就把他這句話塞住,你不可以這麼說。佛就講,後五百世,有持戒修福者,能生實相。說明後五百世,第五個五百年就是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現在這個時候佛給須菩提講,你也不能說就沒有人能悟入,那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悟入。說難也不難,你只要持戒修福,這個根器也不是說很高,上上根,你只要持戒修福。所以在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這個註解講得特別詳細,特別提到持戒修福。我們今天想要早一點成就,非從這個地方做,戒就是地基。

  台北雙溪人家送我們一塊山地,我們現在建了兩個農舍。有一個加拿大回來的建築師,姓婁,他發心幫我們設計,設計一個大道場。他是叫我不要操心,不要管,他找錢,他負責蓋好送給我。我現在都在求佛菩薩說不要蓋,為什麼?他蓋好那麼大給我,我每天要找很多人去清潔,如果找不到人我要自己去打掃,太累了。如果有那個因緣那也是沒辦法,不過我現在是求佛菩薩最好不要蓋好,我現在有兩棟就好,我很輕鬆。他就跟我講,他說我們這個管路埋好,整個基礎打好,你上面要怎麼蓋就怎麼蓋,你要怎麼蓋都可以。只要我把基礎打好,該埋的管線埋好,該做的地方做好,整個基礎打好,上面你要怎麼設計要怎麼蓋都可以。我就想到,這個戒律它就是基礎,基礎打好,你上面要怎麼蓋,就是你要修什麼法門你都可以成就,都沒有問題。基礎沒有打好沒辦法,上面都動不得,就像現在實際禪寺在蓋房子,它基礎沒有先做好上面能蓋嗎?沒辦法動的。

  所以我們修行,戒律就是基礎。我們大家要五年學戒,前面五年當中偏重在這個上面修學。前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五年學戒,五年後才聽教參禪,這個以前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那個時代就有。但是我們現在人真的聽到戒律就害怕,因為覺得會被綁得死死的,動彈不得,很不自在,也就不發心去研究學習,不發心研究學習,想要得到快速的成就,那就達不到。所以我們現在所有修學的問題,為什麼現在修問題這麼多?其實這個問題在《占察經》給我們講,我們戒根不清淨,戒根不清淨你要去用功就會出問題,就會著魔發狂,鬼神會來擾亂,冤親債主會找上門,他會來障礙你、會來擾亂你,修到最後會精神錯亂。在《占察經》講,你業障沒有懺除,戒根沒有清淨,不准修法門的。我們現在念佛法門有一個方便,就是說念佛可以同步,同步來念佛,一般像我們這樣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打一個精進七就不行,你要打一個精進佛七,你戒根沒有清淨就會著魔。我們念佛法門算是最平穩的,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算是最平穩,但是還是會出問題。過去台中蓮社李老師帶過一次,剛到台灣的時候帶過一次精進佛七,就有兩個人著魔,後來他就不敢再打精進佛七,就打一般的佛七,打一般佛七就沒有什麼問題。你要打精進佛七要有條件,你要戒根清淨,戒根清淨他有戒,他就可以得定,定可以幫助他開慧,因為一心不亂是定。

  現在台灣有人修般舟三昧,我看他們修了好幾年,修的我看不出那種得到三昧的樣子。倒是在我去看病,看他也來看病,我身體不舒服,他身體也不舒服。有的人他打般舟三昧還跟人家借錢,欠人家一屁股債,這樣的法師也有。這叫得三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得三昧怎麼會做這些事情?我看他們也很用功,但是他們就是在戒律上不知道去用功。我上次也跟大家報告過,台灣有個同修,他念佛可以念三天二夜他不睡覺,再去工作精神很好,後來跳樓自殺了。這個居士我都認識,出問題我心裡也很明白,但是我們也不好講,因為講了你得罪人,他也未必會接受。他也不能接受,你又去得罪人,你又何苦?大家好來好去就好,我們也不便去說。所以我幾十年這樣看下來也看得不少,累積了一些經驗。像讀《無量壽經》,剛開始很讚歎會集本,讀,後來他得不到名聞利養就罵老和尚,連我也罵下去,還發傳單。我說還真瞧得起我,我這個人還值得你這麼來罵。寄到澳洲去。這些我們都經歷過,也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他也是《無量壽經》讀得很認真,但是當時我就發現問題,因為老和尚一讚歎,他就忘記他是誰。我看過被老和尚讚歎過的,還能夠維持下去的不多。所以讚歎人,實在講,你去罵一個人可能對他傷害還不是很大,你讚歎一個人,如果讚歎得不對,對他傷害是非常之大,這個事情我們也不能不明白。多少人,老和尚當初讚歎得太高了,後來都出現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還是在戒學上沒下功夫,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沒有這些基礎,說明白就是沒有這些基礎。所以我大師兄要去打精進七,要了生死,老和尚他就很清楚跟我講,他說你師兄不用功就不出問題,一用功他馬上出問題。當初我也不太了解他這個話的意思,但是現在我經歷了這麼多年,也比較明白。這個問題就是缺乏基礎上的修學,你這個基礎沒有奠定好,你無法去蓋高樓大廈,蓋不起來,沒辦法。我們念佛法門,現在我們一般這樣的念佛是可以。所以你仔細去看,有的人他很精進去用功念佛,如果他的用心不對,他用功下來會有一些負面的作用出來。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傲慢增長,增上慢,那個就不是功夫,他縱然都不用睡覺、都不用吃,那也不是功夫。魔也都不用吃、不用睡,而且還有神通,那比魔還差得遠。所以看多了,人看多了就有經驗,我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現在修學就是這塊最缺,最缺乏也是我們現代學佛的人比較疏忽的。

  另外,學戒都要有善知識指導,而且現在善知識你也不好找,說真的,老和尚講得也沒錯,現在懂得戒的人也不多。我也去親近過學戒律的,在台灣我也去,但是那些學戒律的讓我感覺就是怪怪的,他修什麼法門都怪怪的。為什麼修戒律他修得怪怪的?後來我就再去追查這個問題,原來戒律當中它還有基礎。戒律,戒定慧三學是基礎,從三皈五戒開始入佛門。後來我才恍然大悟,《觀無量壽佛經》佛講的淨業三福,我把那個順序再排一下,戒是在第二福,三皈依就在第二福,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在第二福,第二福它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戒律的基礎。沒有前面這個基礎,你戒也學不好,學得就怪怪的,我看到有些學戒律的,他是不近人情,怪怪的。我再看看弘一大師,這些祖師大德都不是這樣,跟他對一下好像不對,怎麼會學成這樣?你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些,我們先講淨宗大德,他們對戒律都是很重視,你看這個《要略》就是蓮池祖師寫的。蕅益大師也講,持戒的人如果你自己認為我戒律很清淨,瞧不起不持戒的,你就犯戒了。這個我們凡夫很容易犯。所以你自己持戒清淨,你對那個不持戒的還是要恭敬,你也不能瞧不起他。我們自己戒律持好是應該的,他沒有持好他現在時機還沒到,還不覺悟,有一天他也會覺悟,釘子碰多了他也會覺悟。所以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也沒有什麼值得去瞧不起人的,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是本分的事情,這些用心、心態都要調對。老和尚是用開保險箱那個號碼鎖做比喻,蕅益大師是用定盤星(指南針)定方向,定位要定得準,修學方向才不會錯誤。所以這個用心非常重要。

  所以《無量壽經》為什麼三輩往生都要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好了,發菩提心就不用講了。菩提心就是覺心,你這個心真正覺悟,就是你這個心用對了,你再一向專念就沒錯。現在有一向專念,但是沒發菩提心,方向不對。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你說他不用功,他比誰都用功,但是為什麼結果不是像經上講的那樣?問題就在沒有把這個發菩提心搞清楚,用心用得不對,你心態不對,你修下去就是不對。所以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他來提醒你,他給我們糾正,如果你對了,那就放你走,你自己去走就不會錯;還沒有給你帶上路,一放出去馬上就錯了,馬上就誤入歧途。所以為什麼親近善知識這麼重要,就是在這裡。

  這個文下面我們再把它念下去,「害彼還成自害」,這個我們也很容易理解。「此中不言人畜者。以舉其上下。而包括其中矣。」這個當中沒有講人跟畜生,因為講一個最上面跟最下面,「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這個當中人畜都包括了。「殺人犯不可悔罪。畜生雖云可悔。而償命之愆猶存。言可悔者。謂對三師或有德人發露懺悔。斷相續心。後不更作。若覆藏不發露。罪垢日夜增。後墮三惡道。言不可悔者。罪不可除滅。擯出眾。永不得出家受戒。下三戒。準此應知。」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殺人犯不可悔罪,殺了人在小乘戒不通懺悔。畜生是可以懺悔,但是償命之愆,業因果報還是存在的,因緣遇到一定要還命債,吃牠半斤還牠八兩。「言可悔者,謂對三師或有德人」,這個三師,我們在受戒有三師七證,戒師、羯磨師、教授師,或者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發露懺悔。如果沒有,在佛前發露懺悔也可以。最重要是「斷相續心,後不更作」,以後不要再去犯這個錯誤。「若覆藏不發露,罪垢日夜增,後墮三惡道」,覆藏不發露就是你罪業藏起來,日夜它就一直增長,以後就會墮三惡道。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都勸我們要讀《了凡四訓》?印祖提出來這三樣東西就是代替戒律,包括第一福跟第二福都有。《了凡四訓》這個「改過之法」,如果我們真的要懺悔,《了凡四訓》這個「改過之法」不能不讀,不讀,我們只是念念這個懺悔偈,不懂得怎麼懺悔。發露懺悔就是把我們一些過失把它發露出來,就是要找出自己的過失,你才能改過。所以老和尚常講,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把這個過失改過來叫修行。我們看《了凡四訓》這個「改過之法」,說「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今天這天就沒有進步。你一天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今天一天都沒有進步。他也舉出蘧伯玉,這都是儒家的聖賢,從二十歲改過改到四十九歲,他還覺得過去這四十九年過失太多,還沒有改,還繼續不斷改過。所以古人他改過、懺悔這樣用功。現代人他不讀聖賢書,不懂這些道理。實在講,現在講修行,怎麼修、修些什麼,我們自己都搞不懂,都不懂,不懂就沒有下手處,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下手就是要改過,改過就是從要求自己,去找出自己的毛病,一天改一個過失,一年下來很多過失都改過來。過失怎麼那麼多?就是小地方我們疏忽了,不注意。這個小地方發現我們就去改,這是真懺悔。我們也可以學習,像了凡他是用疏文,把自己的過失一條一條列出來,然後在佛前懺悔;像俞淨意公他也是寫疏文,他對佛前發露,然後發願要改過,這樣我們修行才有一個下手處。

  我們這一生想要往生淨土,要成就,我們聽老和尚講,也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學習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如果要求別人就錯了。只能要求自己,不能拿這個要求這個、要求那個,你本來煩惱就很多,現在不斷的去增加煩惱,你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你自己修好了自然能去感化,還不能感化別人就說明自己沒修好,回頭再去要求自己。所以孔老夫子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過來要求自己,這樣問題才能解決。我們一般人都是要求別人會很嚴格,要求自己就很寬,如果我們把它調過來,把要求別人的心反過來要求自己,我們就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自己的過失處處沒有,我沒有錯,都是你錯,我們凡夫都是這樣。甚至人家給我們舉出來,我們還會講很多理由,不承認,這個就是不能改過。聖人他讚歎改過,不讚歎無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不是一個聖賢,你說哪一個人沒有過失?都有,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沒有過失?但是有不要緊,我們要不斷的去改,不斷的改我們才會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提升,我們修學才會有心得。如果我們天天讀經,不知道從我們生活當中去改自己的毛病,你就沒有心得,沒有心得你修了你不會歡喜,你得不到法喜,經上講的那些功德、那些境界你感受不到,感受不到就會打一個問號,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第一個就是懷疑,你一定懷疑的,你說不懷疑,你把我打死我都不相信。為什麼?因為我是過來人,因為我就是這樣。

  所以我自己也碰了很多釘子,現在的確,祖師大德、佛菩薩講的,我們現在再看看,我們就可以體會更深刻。我們一路上走過來都是跟隨老和尚,老和尚他什麼時候講什麼經、提倡什麼,我們就跟他學什麼。早期他還沒有提這個,如果我出家那年他就提《弟子規》,今天我可能不一樣。我出家那年他是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小乘戒我是有學到一些,真的很嚴格,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輕鬆。日常法師當時要求很嚴格,我們基金會晚上不留女眾,白天來上班,晚上統統回家,他要求很嚴格。所以我在基金會心很清淨,沒有這些是是非非,只有跟日常法師,面對他而已。當時他給你排的課你就照表操課,我們只要守住他的規矩就好。他不在,他回美國,我還是守住他的規矩,四點起床,四點半一定要做早課。他不在,我有一次想要偷懶,想想不行,如果我現在偷懶,睡到七、八點,然後他回來我就爬不起來怎麼辦?我當時就是他不在跟他在是一樣要求自己。

  在日常法師那邊,那個時候我也跟老和尚抱怨,我被人家講的是是非非也很多。這個也是很正常,為什麼?到圖書館,我上次就跟大家講過,男女眾住在一起。日常法師說不行,分開就沒有這些是非,就沒有了,大家混在一起,那可多了。第一個,老和尚就是被人家罵的,第二個就是輪到我,這個很自然。後來我寫一封信給老和尚,我說師父,當時我覺得圖書館成立五年,佛菩薩再送一個基金會,應該基金會是要做男眾道場,師父你又不來,就叫我一個人跟日常法師。我說那時候師父如果來基金會,我們男眾住在一起,老和尚要講經去圖書館講,講完再回到基金會,我們男眾住在基金會,女眾住華藏圖書館,這樣就不會有這些是非。老和尚要恆順韓館長,當然這些是非一定有,一直到現在還是。反正這些是是非非都會有,這個也是無可避免的,但是我現在也習慣了,司空見慣。

  老和尚他是利用這個因緣來提升自己,做一個考驗,這個是沒有錯。像我在日常法師那邊覺得很清淨,覺得自己心滿清淨的,因為沒有遇到這些境界考驗。真的,那個清淨是我們遠離的一個清淨,你去接觸境界要修清淨心,這個難度就比較高。你接觸境界持的戒是大乘菩薩戒,大乘菩薩戒是在戒你的起心動念,在形相上就沒有小乘戒講得那麼嚴格,但是戒起心動念。戒這個身跟口比較好戒,身口你遠離就好了,你只要遵守這個規矩,不守規矩那當然不行,比較好戒。你在境界當中要去戒自己這個心,起心動念比較難,比較不容易,你這個要有相當的功夫。老和尚他是大乘經教圓教觀照的力量很大,他在經教上下很深的功夫,他這個方面得力,所以他能夠逐步,煩惱要起來了,可以馬上把它控制住。但是要修到老和尚這樣的,我看目前只有他老人家一個,他有辦法在境界上去修;還是會生煩惱,但是時間不是很長,馬上會被擺平。所以老和尚,當初我到圖書館,他真修忍辱,我也是被他這個修忍辱感動了。所有的法師講經講忍辱,什麼叫忍辱,我們現在這個算不了什麼,韓館長是常常指著鼻子罵,他在講台上講,下面指著鼻子就罵。她一發起脾氣來那可不得了,把老和尚衣領拉著跳樓,有幾個法師受得了?還有我們道場圓通寺一個女眾,跟一個曾居士,年初拜千佛在那邊吵架,兩個都哭了,去告老和尚。老和尚就給曾居士頂禮:對不起,是我這個徒弟教得不好。真修忍辱。我本來脾氣很不好,但是看到老和尚這麼修,人家高僧大德都這麼忍了,我們這個算什麼?我是這樣被感動的,所以我現在也勉強在修忍辱。

  所以修忍辱,如果在經教上沒有深入,觀照的力量提不起來,伏不住煩惱,我試過。老和尚他堅持一個原則,他三不管,他堅持這個原則,他就是要在經教上深入。我出家,實在講,我也跟本參法師一樣,我要學經教。在基金會有時間看看經、念念佛,很清淨。雖然嚴格,但是我覺得過得很舒服,人生最舒服的就是那一段。後來到圖書館,沒有人當家,出家眾愈來愈多,老和尚跟館長講,我不給妳當家,妳要去找誰找誰,妳叫我當我不幹。然後館長眼睛就看我這裡:好,那就你當。你說你不要,不要你就走路,你為了要親近老和尚,只好做當家。本來出家了,又有一個家更大。當家你要管錢、管人、管事,一肚子煩惱。老和尚他不管,包括剃度的,比較跟他有往來的、親近的,他知道這個叫悟什麼悟什麼。有的人他一剃,那個是誰?我說師父,你給人家剃了你都不知道。我不知道,那個法號都是館長取的,我只負責做個儀式。剃完之後,他們家人來找麻煩,師父也不管;就是來找我,好像我收的一樣。所以我知道老和尚他怎麼功夫得力,就是這麼得力。

  館長喜歡做佛事,他也有善巧方便,有一次叫他做三時繫念,老和尚上去做主法,唱得是荒腔走板,不搭調。館長說:師父,以後你就不要上了,你唱得夠難聽的。老和尚就是這樣,他就不用上了。我就是沒智慧,如果我剛開始上去亂唱一通,肯定不會叫我上去。有一次灑淨,老和尚就走錯邊,要順繞,他就故意繞錯邊。館長說:走錯了,把師父拉回來,以後你不要灑了,灑淨方向也走得不對。他就不用灑了,後來都是我們要去灑。老和尚說統統給你們,老和尚他推得一乾二淨。所以老和尚功夫得力就是這麼得力,大家知道了嗎?所以你們要得力,三不管。我現在就沒有那麼好,管人、管事、管錢,心不清淨。所以老和尚他得力,得力在三不管。

  當時老和尚他只是想把經教學好。他對於整個出家眾的僧團覺得滿失望,覺得要找四個人修六和敬不好找,所以他也沒有發心要建道場,這些就沒有。所以他偏重在經教上的深入,一直到現在,他還是保持這個心態沒變,這是他個人的修學。像現在雖然有華嚴班,老和尚你看他也是很隨緣,你們喜歡學的,有志同道合來學,你能學多少看各人的根基。他講的是很清楚,講的是夠明白,只是我們學的人有沒有認真在學,有沒有真正去落實,在這個地方。第一個就是你有沒有聽明白,第二個階段就是說你做到了多少,就是你落實多少。譬如說,老和尚跟我們講,他現在都是比較抓住這個心。譬如說,你遇到順境不要貪戀,遇到逆境不要瞋恚,就是叫你修平等心,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修?這個時時刻刻我們要提起觀照,就是這麼觀照,我現在這個心,我喜歡這個人是不是就起了貪戀心?我不喜歡這個人,我就很討厭他。現在我也是開始在做這個功夫,把這個幅度把它,本來差距這麼大,這個喜歡,這個不喜歡,現在很喜歡的跟不喜歡的把它拉到這樣,這樣就叫什麼?平等。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這麼修的,不是念的。大家現在只會念,不會修。就是這樣,要拉,就對了。現在看到討厭的,你很討厭那個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恨不得把他吃下去;喜歡一個人,貪戀。這樣怎麼行?這樣一定墮三惡道,我沒有騙你。我不是修得怎麼好,我是釘子碰多了,碰得頭破血流,碰到現在是一無所成,所以有這些經驗。

  老和尚他講的方法都很具體,也很多,現在有幾個人這樣修?老和尚說,我們看到一個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就用一句阿彌陀佛去把它擺平。我們擺得平嗎?我們現在不要說擺平擺不平,我們現在說有沒有這樣去修?這樣去修就是你要時時刻刻提起來,提起這句話。然後境界來了,我們提得起,「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怕我們覺悟太慢。老和尚他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他對我們交代得也非常清楚,現在能夠吸收多少,這個佛菩薩都沒辦法,因為各人的根器不一樣,各人得度的時節因緣不一樣。我們如果希望在這一生有所成就,對他老人家講的這些話就不能當耳邊風。當耳邊風就是什麼?從這邊聽進去,這邊出去,不留痕跡。沒有這樣去修,我們這一生是結緣,這一生去不了西方。他老人家也講得很清楚,這個因果要自負,自己要負責。這個不能再怪他老人家,他講的是夠清楚、夠明白。

  我現在之所以跟大家說明這些,是讓大家知道,因為我出家以來跟老和尚,他這邊是學大乘菩薩戒,起心動念,比較難。而且在大乘戒你要修六度,六度就有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辱必定要修。小乘戒它戒身口。一般像現在講,老和尚他現在也發現這個問題。大家有沒有注意聽老和尚講經?所以我們大家聽經也要用心去聽。你看我好像聽經有時候要忙一些事情,但是有一些重點性的我都會留意。最近這些年老和尚他常常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好像昨天、前天都還在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進去。說明什麼?我們一般人的根器,你沒有先透過修小乘這個階段,修到一個程度再進入大乘,佛不承認。為什麼?你沒有那個基礎,沒有小乘的基礎要學大乘很難。我們看老和尚好像他沒有經過小乘,其實他的基礎比我們深廣。第一個就是他這個年紀,小時候就讀過私塾,儒家的教育他就有接受,小時候接受的是根深蒂固,先入為主。這個基礎他有,他也不是沒有,我們只是看他後半段,他是修大乘,他以前小時候修的沒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沒有,我們以前上課哪有教這些?沒有。我記得上小學,課本都是小狗叫、小貓跳,青菜很好吃,教這些,好像做人的道理都完全不教,所以在學校同學常常打架。我們沒有這個基礎。所以現在老和尚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現在一直強調。現在他一直提出來,表示重視這個事情,以前沒這麼重視,現在很重視。為什麼現在很重視?他現在發現修學這麼久不能成就的問題出在哪裡,就出在沒有小乘的基礎。沒有讀小學、中學,一下子去讀大學,怎麼念都念不來,就是這個問題。所以他老人家現在特別強調。

  所以現在,因為我有跟日常法師學過一年多,知道小乘的戒律,我們如果功夫還不得力,持小乘戒律會避免一些是非、障礙。你如果觀照功夫得力,再去修大乘,再去境界上歷練,那就沒有問題。如果你這個觀照功夫提不起來,講是很好聽,歷事鍊心,你去歷看看,不要騙人。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去受戒,我有個戒兄他說去托缽,托缽佛有規定,哪些地方不能去托,像賭場、喝酒的、妓女戶,那個不能去托,我那個戒兄說我修平等心。我說你功夫很好,我不如你。阿難尊者就是這麼出問題的。本來托缽都要最少兩個人,佛規定要兩個人,而且風化場所的區域不可以去。那天阿難脫隊了,剩下他一個人,他就要學文殊菩薩,學菩薩沒有分別,平等,然後到妓女戶去,遇到他前五百世的妻子摩登伽女。他證得初果都還不行,都還被她的咒術迷惑。所以一部《楞嚴經》因緣就是這麼發起的,後來佛才用楞嚴咒叫文殊去給他解圍,才講了一部《楞嚴》,這個《楞嚴經》都有記載。阿難他都證得初果,都還會遭遇到這個磨難,我們現在大凡夫一個,講大話是不實在。講那些大話是好聽,實際上我們做不到。

  但是如果你的確大乘圓教的觀照力量強,他的確是可以伏得住煩惱,要伏得住煩惱也是要相當長一段時期。我看老和尚他伏煩惱也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他示現給我們看不是像六祖那樣一下子頓悟的,是漸次的。我看老和尚給韓館長這樣罵,心裡還是會難過,看他表情還是很難過,不是說若無其事,還是會難過。是不是表演的,我就不知道,我是看表情,心裡可能他如如不動我就不懂,我是凡夫,但是表情還是會難過。老和尚講經他也說會難過幾天,以前難過大概五天。以前我在圖書館大概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這個都是如是我聞的,不是聽說的,如是我聞。現在大家不知道那些歷史,這個也不好講,對外面也不好講,因為講這個也不好。但是你說修忍辱,如果沒有親身去看,你體會不到老和尚他怎麼修忍辱的,有的嚇得都不敢去學,都不敢去出家。這個修學經驗談是提供給大家分享。我們現在要學戒律,也是要有第一福的基礎。

  所以老和尚現在要求我們這四個根,的確現在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根。過去我也是存著一種什麼心態?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我造惡業還沒有造那麼重,起碼也是下品中生,都是存著這樣的一個心態。所以對基礎上的修學就不會太在意,雖然知道這個很重要,但是不會很認真。所以那天我剛來,四月二十五號那天,在華嚴講堂吃晚餐,也是剛好一些華嚴班的出家眾,我一個人坐在那裡,請他們一起來吃飯,當初我就跟他們建議說,蕅益大師的遺教三經我們要讀,出家人一定要讀。我就跟他們建議說,以後你們有因緣的話,自己要組一個僧團,依眾靠眾,這樣修行大家才會進步。如果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因緣當然沒辦法。如果有這個因緣,大家組一個僧團,像佛陀時代一樣的僧團,你依照佛這些規定、這些制度來修絕對不會錯。縱然你修得再不好,你也不會墮落,只是你的功夫淺深而已。你不守這個規定,那是大起大落。你能夠突破這些境界,你進步也會很快;但是你不能突破,你掉下去也會掉得很慘,這是大起大落。如果照小乘戒來修,你會很平穩的,很平穩的一直提升。正規來講一定要這樣修。大起大落那是很稀有的一、二個再來人,過去生他都修得很好,這一生來他已經前面那個階段修過了,他這一生來接著修這個階段當然可以。我們要衡量我們過去生到今生,我們現在程度是什麼程度,我們自己就明白,我現在應該從哪裡修起。各人不一樣,不要看別人,自己要學別人,那個不行,還是要按部就班,這樣比較實在。

  今天也跟大家多談了一些話,也是希望把我這些失敗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做個借鏡。道場經歷這麼多,道場它是幫助人家成就道業的。所以我是建議你們將來如果有因緣,你們可以自己組一個僧團,然後再去實行托缽。蓮池大師那時候也有托缽,後面《沙彌律儀》也有托缽的那一條,這個制度到現在南洋都還有。我們出家人,如果你能真正做一個出家人,不需要大廟,大家住茅蓬,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家可以住茅蓬,當中有一個念佛共修的地方。你一個區這樣修,就很平穩的可以提升,也比較符合我們出家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現在出家人實在講,只是剃了頭換了衣服,但實際上我們生活方式跟在家人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可能過的日子比在家人還舒服,你去看看那些大廟,過的比在家人還舒服,那不是真正出家。真正出家就像佛講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現在叫我們住樹下,可能我們受不了。老和尚前二、三年他就說要買蒙古包,然後送到澳洲去,叫我們去住蒙古包,他說那個蒙古包很好用。他還叫我們去托缽,我說師父,這裡都是洋人,怎麼去托缽?老和尚怎麼跟我講?你只要發心去托缽,沒有人供養,佛菩薩會變一個人來供養你,他這麼跟我講。老和尚講的有很多好的構想,但是後續的去落實就有差距。譬如說彌陀村,也是老和尚很好的構想,但是後面接著照他這個理想去落實的人就接不上。

  他提出出家人這個的確很好,我也是滿嚮往的,住茅蓬,我們吃飯就拿一個缽去托缽。我們道場的莊印師,他聽我這麼講,他真的就去住山上,他就去托缽;不過他托缽比較不如法,他是固定一家素食自助餐去托缽。好幾天都沒洗澡,他背的那個就跟玄奘法師去取經那個有夠像,他上公車也背那一袋,然後就走路去我們附近的山上。我說你下雨怎麼辦?樹下一宿。他說下雨的時候就跑到附近人家的工寮,沒有人住的工寮,他就去避雨。我說那你洗澡?他說用乾洗。他也實驗了,我說不管怎麼說,你總是有踏出第一步,也是給我們做一個前面的示範,我是覺得很不錯。在大陸上,因為台灣住蒙古包,那個地區有颱風,遇到颱風季節就不行,大陸內地沒有颱風。然後就去托缽,不要道場,這樣你很快會證阿羅漢。如果你搞個道場,我沒有騙你,真的就像老和尚講的,你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樣樣要操心,管人、管事、管錢,夠你煩的,真的。這是我的建議,給大家參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