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2/12/18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積功累德第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三頁最後一行,我們從:
【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從這一段看起。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積功累德第八」,我們學習到這一段。前面「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對於有情眾生,這個有情眾生包括這些動物,「常懷慈忍」,這個「常」就是不變,就是保持對眾生慈悲忍辱的心沒有中斷,沒有間斷,這個是常懷慈忍。「和顏愛語」,這個屬於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屬於四攝法第二個愛語,這個愛語就是愛護眾生的言語。愛護眾生的言語,讓眾生聽了他能夠歡喜,能夠接受,所以這個愛語就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接下來這一句,『勸諭策進』,「勸諭」就是勸勉,諭是曉諭,讓他明瞭。策有鞭策、警策的意思,「策進」,進就是讓他能夠精進。我們修行總是要精進,不進則退。勸諭眾生,同時也是勸自己,這個就如同學習講經說法。像我上了講台,也是勸我自己。實際上我們凡夫學習經教,上台講經,第一個是勸自己;台下的聽眾,這個都是老師,他來鞭策我來勸勉自己。這個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對我們學習講經的人,都是這樣的開示。所以學經,上台是學生,下面是老師。所以勸諭策進有兩方面,佛對我們眾生,那當然是勸諭策進。我們還沒有成佛,總是勸自己是第一優先,勸導自己。這個不能顛倒,不能只有勸別人,不勸自己,實際上是先勸自己,自己做到了,才能夠勸別人。勸諭策進的含義也非常深,佛勸導眾生,曉諭,就是讓我們明白,明白什麼?就是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我們現在是眾生知見,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勸導眾生,開示勸導我們眾生要悟入佛知佛見,這個是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就是為這樁事情。所以勸諭策進的意義深廣無盡,佛所講的這一切經,都是勸諭策進。這是講到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佛前面發了願之後,後面要有具體的行動,就是修行;到這裡,勸諭策進,自勸勸他,自己開悟了才能幫別人開悟,才能指導別人。
下面這句,『恭敬三寶』。「恭敬三寶」,對自己來講就是要回歸自性三寶,所謂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這個我們做法會,或者做早晚課都有念三皈依,三皈依主要皈依自性三寶。。佛在世那個時代,是化相三寶,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在世,他開悟了,在十二月八日一大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有佛寶了,我們地球上有佛寶出現。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法在佛教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共學,就成立一個僧團,僧寶也出現了。最初給五比丘講經說法「四諦十二因緣」,開始講經說法,也就有法寶了。這是佛當年在世那個時候、那個階段,就是化相三寶,佛應化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成立僧寶,講經說法,化相三寶。
佛滅度(就是涅槃,我們一般講圓寂),遺留下來的就是舍利、佛像。佛像有畫的,有泥塑木雕的,還有石雕的,還有金銀銅鐵鑄造的,佛像就是屬於「住持佛寶」。佛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個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佛的弟子把它記錄下來,流通到十方,這個記錄下來就是「住持法寶」。流通到中國來,梵文翻譯成中文,還翻譯藏文,翻譯成蒙古文,在南傳佛教國家是巴利文,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經典,都是屬於住持法寶。現在我們看到的《大藏經》,住持法寶,《大藏經》任何一部經典都是法寶,都是住持法寶。佛弟子也是一個一個滅度,佛當年在世跟佛出家的,像經典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隨眾那就更多了,這些當時跟佛出家的弟子也都入了涅槃。但是還是一代傳一代,到我們現在還有出家人這樣一個形象。現在我們看到出家人有南傳、有藏傳、有漢傳,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出家眾有這個三種。凡是他現出家相,穿著染衣(有時候穿袈裟),剃度(剃除鬚髮),現這個出家相,無論南傳、北傳、藏傳,男眾女眾、顯宗密教,都稱為「住持僧寶」。這個地方,「恭敬三寶」,特別也是提醒我們對住持三寶的一個恭敬。
皈依三寶跟恭敬三寶,意思上也有不同的地方。皈依三寶,主要是皈依自性三寶,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這個我們不能搞錯。如果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那就叫外道。這個外道,一般講不是佛教都稱為外道;但是佛教,皈依三寶了,甚至受戒、甚至出家了,如果心外求法,也是外道,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佛教以外的,心外求法,一切宗教,那叫佛門外面的外道。所以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就是說他求的方向不對,要向內求,你向外求就心外求法,你永遠求不到。像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要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要找到這個事實真相,找了三千多年,還是沒有結論,沒有答案,各說各話,這個就是心外求法。所以佛示現是教我們,你往心內求。佛還沒有成佛之前,悉達多太子,那個時候他出家了,他也是跟外道學,學了十二年沒有結果,都很認真學,但是沒有結果,就證明這些理論方法是錯誤的,不對。所以把這個統統放下,坐在菩提樹下往內心求,就找到了,就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所以開始講經說法,也是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你不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你求不到。不但求成佛、求徹底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不能心外求法;求個改造命運,都不能心外求法。這個大家如果聽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開示,要從內心求;你心外去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求不到。你命中原來有的,本來就有,當然你可以得到;如果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這個求,就是你命中沒有,你也可以求到,但是要向內心求。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也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心,一切福田都是從心所生的,你往內心去找,你就找到了,你就得到了。所以皈依三寶也是一樣,主要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
外面的住持三寶,它的作用,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所以這個住持三寶不能沒有。如果沒有住持三寶,那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沒有看到佛像、看到菩薩像,這些羅漢、聖賢的像,我們也不知道。所以佛像主要是啟發我們。塑造一個像,我們看到,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每一天看到,每一天提醒;如果沒有,我們也就忘記了,也不知道了,所以它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六根根性就是佛性,現在迷了,不知道自己是佛,冤枉做眾生。住持法寶,我們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也不是我們定個功課在佛前發願要誦多少部經,誦完就給佛菩薩交差,這個經我誦圓滿了;或者每一天早晚課我都有做功課,都有在佛前誦經,誦完就沒事了,這個不是皈依法寶。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誦經也是提醒我們,好像一面鏡子一樣,對照我們的心行。我們是凡夫,在儒家孔子也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是聖人、賢人,怎麼會沒有過失?一定有。「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過最重要是改過,在佛法講叫懺悔,懺悔就是悔過,懺悔改過。所以依照經典這個標準,對照自己的心行,來修正自己錯誤的言語、思想、行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皈依法寶。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準則、法則,依照經典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個叫修行,這個才是真正的皈依法寶。
住持僧寶,出家人的形象就是提醒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因為出家人這個形象,出家人鬚髮都剃除,剃光頭了,為什麼要剃光頭?它也是一個表法,表斷煩惱,回歸自性清淨心。我們心為什麼不清淨?就是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清淨了。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本來煩惱即菩提,我們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所以它是表法的,不是代表頭髮剃光他就沒煩惱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形象,它是一個表法,要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了,心要清淨,要斷煩惱,要努力修行才能證果,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是表法,提醒的意思。
在家人看到出家人,也是提醒自己,看到這個形象,我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回歸自性三寶,回歸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六祖在《壇經》講的。所以看到住持僧寶,無論他是男眾女眾、在家出家、顯宗密教、南傳、北傳、藏傳,看到這個形象就是提醒自己修清淨心的,那就回歸自性清淨心了,他是提醒的,那不是皈依外面的這個出家人。出家人也是在修行,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怎麼能夠給我們皈依?這個意思要明瞭,所以不能沒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住持三寶,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所以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
看到佛像,要想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大家都是佛。是佛,就應該要成佛,這個不能說不敢當,因為你本來是佛,有什麼不敢當?看到經典,就要想到佛在經典的指導、教導,教我們怎麼來修學能夠回歸自性佛寶。回歸自性正,也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依照經典來修學,回歸我們本來的自性正,自性本來就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看到出家人,就是要提醒我們要修清淨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清淨,現在迷了變成不清淨,實際上它還是清淨的,自性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受到污染,但是我們現在認為有污染,這個就是錯誤的。好像我們看電視的螢幕,大家都在看,螢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空的,但是能現很多相,千差萬別,無量無邊的相,都能從那個屏幕現出來。現的相,有好的相、有不好的相,種種相都能現。我們去螢幕上摸一摸,它有沒有受到污染,它有沒黏上去?沒有,它是空空的,還是乾乾淨淨的。我們自性就像那個屏幕一樣,用這個來比喻形容,讓我們對自性有一個概念。我們現在在煩惱當中,我們自性有沒有污染?沒有。沒有,我們認為有,這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那是錯誤的。所以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悟了煩惱就是菩提,迷了菩提就是煩惱,其實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圓覺經》講,淫怒痴即戒定慧,那不是煩惱即菩提嗎?關鍵在迷悟,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都給我們開示。
這裡講「恭敬三寶」,恭敬三寶,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做給別人看,這個三寶特別是對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我們要恭敬,看到佛像,泥塑木雕的,雖然是泥塑木雕,但是你恭敬,你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你把它當作真佛來恭敬,那你就得真實的利益了,的確是這樣。對經典也要恭敬,經典就是我們讀誦經典不能亂丟、亂擺,不能亂畫。還有我們現在這個經典,以前我看到有人念經,念到哪一頁,以前他還沒有書籤,他就把經典這個頁字把它摺一下,那個對經典是很不恭敬的。經典有護法神,你對經典不恭敬,你讀經不會開悟,被你這個輕慢心障礙了,不會開悟。所以法寶要恭敬,我們能讀誦就讀誦,不能讀誦也要供在乾淨的櫃子裡面擺整齊,也要去照顧整理,除濕、除霉。以前寺院都有曬經典的,過去在大陸上的寺院,南方的寺院到夏天都要拿出來曬,以前沒有除濕機,都要拿出來寺院廣場,然後太陽給它曬乾。有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寺院在曬《大藏經》,在鄉下有個農夫牽了一頭牛從那邊經過,那頭牛經過曬經書的地方,用牠鼻子去聞那個經書,聞一聞。這頭牛死了之後牠就生天了,牠得到法寶的加持,生天了。所以我們的經典都有護法神,有佛力加持,不能當一般世間書來看,不可以當作世間一般的書、經典這樣看,不能當作看小說、看報紙、看雜誌這樣看。那個不但得不到利益,還造罪業。所以讀經,恭恭敬敬的讀就會開悟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世,常常勸我們同修,《無量壽經》讀三千遍,讀的時候不能想它的意思,你恭恭敬敬的讀,每一個字、每一句不要讀漏掉、不要讀錯,不要刻意去想經裡面的意思,你刻意去想就打妄想。所以恭恭敬敬的讀經,讀得很清楚、讀得明白、讀得沒錯、讀得沒有漏掉,妄念起來不要理會,把心專注在讀經上,這樣讀就能消業障、開智慧,就是恭敬的讀誦經典。經典是佛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就叫真言,所以讀了,啟發我們的自性,回歸到自性的佛寶。所以讀經要恭敬,恭敬法寶,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出家人,我們對他恭敬,無論這個出家人他修什麼法門,我們都恭敬,南傳也好、北傳也好、藏傳也好,我們都恭敬。他這個形象代表住持僧寶,他自己修得好不好那是他的事情,我們都對他要恭敬,不要有分別,要恭敬,平等恭敬。比如說供齋、齋僧,這個都是平等心來供齋,就會有感應,就會有佛菩薩、阿羅漢這些聖賢來應供,因為你是平等心在供齋。所以齋僧要平等,不能去請幾個有名的大法師、大和尚,那些小和尚名不見經傳的就不供齋了,這個心就不平等。這樣供齋就不會有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供,因為自己對僧寶沒有恭敬心,沒有平等的恭敬。這個恭敬要平等恭敬,大和尚、小和尚都一律平等恭敬供齋,這是齋僧很重要的一個態度。
所以自古以來這些歷史上記載,有很多佛菩薩來應供,國王他們辦無遮大會,就是平等供齋,平等的,他沒有差別的。不是請有名的高僧大德來吃飯,其他的就不請了,就不供齋,這樣就沒有感應。因此辦無遮大會有很多佛菩薩、羅漢應化來,但是他們有神通,變化成一般人,你也不認識。像我們上個星期在羅東做法會,剛好是彌陀誕,也跟大家分享這個公案,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彌陀誕是根據他的生日來的。那個也是吳越王平等供齋,供齋還是有個首席的位置,就是比較德高望眾的長老來,請他們坐,但大家都謙虛推讓,不敢去坐那個上座。後來就來了一個胖胖的出家人,耳朵大大的,穿著破破爛爛的,他也就不客氣走上去,就坐到那個首席的位置。大家看到,怎麼他一點都不客氣就坐上去了?既然坐上去,也不好意思去請他下來,就讓他坐在那裡吃飯,吃飽之後大家離開了。後來吳越王就問永明延壽大師說,今天有沒有佛菩薩、聖賢來應供?他說我今天辦這個無遮大會,有沒有?永明延壽大師說,有。哪一個?他說就坐在首席位置那一個,那個耳朵大大的,衣服穿得破破爛爛的。他說那位是哪一尊佛?他說是定光古佛。這個時候吳越王就很高興、很激動,趕快派人去找。結果找到了,大家就給他頂禮,說你是定光古佛,我們有眼不識泰山,皇帝要請你到宮裡面應供。但是定光古佛,這個大耳朵和尚就講,「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嘴,把我的身分說出來。他講完,就坐化了,不見了。後來這些追他的人看到他走了,後來想想,他講了這句話,什麼意思?彌陀饒舌。把他身分說出來的是誰?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趕快再跑回去跟吳越王報告,吳越王很高興,原來定光古佛走了,阿彌陀佛在,趕快去找。原來永明延壽大師就是阿彌陀佛,要去找他。外面的人衝進來報告,永明延壽大師也往生了。這個是真的,身分暴露出來就走了。所以辦無遮大會,他會有感應,感應佛菩薩、聖賢僧來應供。所以對出家人我們要恭敬,他如果做得不如法,你不要去讚歎他、不要去支持他、不要去跟他學習,這樣就好,恭敬是一樣的。做得如理如法的,我們要去讚歎、要去效法、要學習。不如法,我們也不說,但是恭敬心是一樣。像供齋,無論你修得怎麼樣,都一律平等的供養,這個就是恭敬三寶。
恭敬三寶,一個是對自己修行,一個是做給社會大眾看,大家看到你對這三寶這麼恭敬,那佛教肯定有值得人家去學習的地方,這個也是弘揚佛法的一種表現,能夠讓社會大眾對佛教也能生起恭敬仰慕之心。縱然他還沒有機緣來學佛,來接觸佛法,但是起碼他看到別人這麼恭敬三寶,他心裡也會生起仰慕之心,因緣成熟了他就會來學佛了,這個也是接引眾生的一個方式。所以這裡講「恭敬三寶」,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對自己恭敬三寶,要懂得回歸自性三寶;做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好的印象,這個也是我們四眾弟子應該要這樣做的。
下面這一句『奉事師長』。師長開啟我們的智慧,我們一般講法身慧命得自於師長。這個「師」,老師的意思。這個「長」,有德行比較好的,他年紀不一定很大,但是他德行比我好。像鳩摩羅什,他很年輕,人家都叫他長老,不是他年紀長,是他的德行長,他的德行、學問。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輩分,輩分比較長,我們一般講長輩,但是長輩不一定年紀就比晚輩要長,有時候晚輩的年紀比這個長輩要年紀要大。所以我俗家我的堂兄他的兒子都比我長,他的兒子年紀小的大我一歲,大的兒子大我七歲,但是他要叫我叔叔,這個就是講輩分長。再來就年紀長,年紀比較大,年長。這個在《了凡四訓》講,德高、識高、位高、年高,都是屬於長,長輩。「師」就是我們學習的一個老師,師長。
「奉事師長」這句,也含攝孝養父母在裡面。像《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這裡也是省略,但是也含攝孝養父母。老師開啟我們的智慧,就是老師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父母是我們身命的父母,我們身體得自於父母,你孝養父母,你就有福了,這個叫恩田。所以孝親尊師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就是奉事師長。世出世間法,這個都非常重要,你道德學問、你學任何的技術要有成就,奉事、恭敬師長,這個態度一定要。沒有恭敬心,你就學不到東西,老師再好,你也學不到,自己有障礙。所以老師要學生恭敬,不是那個老師喜歡人家恭敬,如果這個老師要人家恭敬他,這個老師也沒有什麼道德學問,所以奉事、恭敬師長主要是要成就自己的道業。所謂尊師是為了重道,重視自己的道業,不是老師希望你去恭敬、尊重他。你不恭敬、不尊重老師,自己的道業、學業很難成就。現在人沒有這個教育,也不懂得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生前極力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個是講真誠心、恭敬心。恭敬三寶,奉事師長都是沒有「虛偽諂曲之心」,都是真心的來恭敬三寶、來奉事師長,這樣必定能得到佛法最殊勝的功德利益。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句。經文字字是無量義,我們從這個地方,大家都可以自己深入的去體會。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