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4/06/23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三頁,三十三頁第二行,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一個核心。我們今天接下來這段經文有兩願,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這段經文有兩願,就是第十九願跟第二十願,十九願是「聞名發心願」,這一願也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我作佛時』,「我」指法藏比丘,就是他將來作佛的時候。『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無量無邊了,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這裡面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就不止人道,這裡講眾生就包括十法界。『聞我名號』,「聞」這個字,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也常常念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聞裡面含有思跟修,一般講聞思修。這個聞,我們從比較淺的方面來講,就是見聞、聽聞,我們看到、看見這個佛經,像我們長期讀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看著經文來讀,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見聞,看到了;聽聞,聽說了,聽人家念經,聽法師講經,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這個是我們聽聞。我們聽到法師給我們講解,這個算聽聞,這個是比較淺顯的意思。這個聞有見聞有聽聞。

  這個見聞跟聽聞,我們大家都有,長期在這裡讀經、念佛,天天見,經也天天聽。但是這個見聞跟聽聞,裡面還要有思、還要有修,這個才是真正的「聞我名號」。如果只有見聞、聽聞,沒有思、沒有修,這個聞還不是經上講的聞的一個標準。只是說我們有接觸到了,我們現在是接觸到了,就是看到了、聽到了。因此,這個聞是很關鍵的。比如說,看到經典,我們讀經,見聞了;聽人家誦經,聽聞了。聽法師講經,聽聞了;我們自己看註解,也見聞了,也看見了,我們有沒有進一步去思惟其義,有沒有去思惟其義?思惟其義就是深入的去理解,理解這個經義。理解之後有沒有修,有沒有依照經典的教導來修行?這是我們現前大家要進一步做的一個功課。往往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沒有深入的去探討,我們只停留在接觸的階段,天天見、天天聽,但是沒有思、沒有修,沒有思惟其義,沒有去修行。這是我們講的,比較淺顯的這方面。因此,我們原來法會這個時間大家都是誦經,誦經我們誦了二十多年,我們現在要進入思跟修(進到思跟修),不能只有停留在讀誦,沒有去受持。經文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義理都無盡的深廣。

  下面這句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我們在本經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往生,每一個人的根器不一樣,修行的功夫淺深不同,修福的大小也不一樣,因此有三輩,有這個三輩。這個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都一樣。無論你是上輩,還是中輩,還是下輩,這個是一樣的。可見得我們修淨土的宗旨,本經修學的綱領、要領,我們現在講核心,核心的要領就是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在大乘經典也都有看到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在《觀經》裡面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講,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看了也不懂,什麼叫直心?什麼叫深心?什麼叫大悲心?實在講,我們真的不懂,其實講的是直心正念真如。那個就是金剛般若,我們一般人是不懂,不能夠理解。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的,我們比較容易懂,說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就是你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真正相信。相信了,真正發切願,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來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的註解,什麼叫菩提心?就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講法,我們就比較容易懂了。《大乘起信論》講的,《觀經》講的,我們一般人的確不容易懂。如果我們長期深入聽先師淨老和尚這些大經,就能夠體會了。但是我們聽了很久了,聽了也是似懂非懂,好像聽懂了,實際上沒有真懂。

  《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講的,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也講得很明白,如果沒有信願,你阿彌陀佛佛號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也不能往生。因為沒有信願,沒有信,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懷疑,對自己有懷疑;沒有願,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願生極樂世界的心生不起來。這個我們在先師淨老和尚他講席當中也聽得很多,我們聽了幾十年,好像也懂了,實際上也沒真懂。為什麼這麼講?真懂,我們就真信切願念佛了。如果沒有真信切願來念佛,實在講,我們對這個還是不懂。真懂了,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了。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很多,真正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多。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到很多同修,前天我在台北在網路上跟同修解答一些問題。這過去解答問題,就很多同修問到這個問題,他真想往生,真想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他真想往生?他現在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很喪氣,他就想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不是真正的發願?不是。為什麼?還是留戀過去你很得意的時候,人好的時候,還是留戀那一個。如果你這個不如意的事情過了,如意的事情又來了,那你還想不想往生?這個就有待考驗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要深入去探討,深入探討。

  因此我們聽到信願,講的比發菩提心要明白,我們好像聽懂了,我真正相信,我真正發願到極樂世界,這樣念佛,我就一定往生。但是我們是不是真聽明白了?那什麼叫願?是不是每一天我們念「願生西方淨土中」,我們口中念一念就是發願了?如果這樣發願,那也滿容易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發願。這個願,我們講一句真話,有口無心,口頭願,有口無心。關鍵是要你心裡真正發願才行,才能相應;只有口頭發願,這個還是不夠,不行。口頭上發願,也是提醒我們心裡真正發起這個願。如果只有口頭發願,心裡根本就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願也變成空願,落空。

  因此我們看到信願行,好像懂了,實際也不懂。古來祖師大德也都講清楚,但是我們就是聽不明白,我們的根器還是比較差一點,還是聽不明白。只有明朝憨山大師他講得比較具體,你說發願,很多人他把發願,就厭離心,厭離(厭是討厭那個厭,離就是離開的離),厭離心,往生極樂世界要有厭離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但是厭離心那個厭,跟討厭那個厭,同一個字,但是意思是不一樣的。你討厭,你看了就生煩惱,看到這個也討厭,看到那個也討厭,那你不是一天到晚生煩惱嗎?那個厭離心在這個地方不是討厭的意思,是不留戀的意思,你不留戀這個世界、不貪戀這個世界。我們也知道不要留戀這個世界,不貪戀這個世界,但是我們還是貪,沒有看到不貪,見到了就非貪不可,這個習氣,這個要修厭離心。

  我們現代的同修,讀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看起來好像是懂了,其實我們還是不懂。因此我們有必要再比較深入、比較具體的來說明,讓我們能夠去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真信發願。我們現在的信,不能說沒有,沒有,我們還會來佛堂念佛嗎?不會來了,當然有信。可是我們這個信,有夾雜懷疑,夾雜懷疑。這個信願行三資糧,《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行。信願就是「發菩提心」,行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經文的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這個就是淨宗修學的宗旨。

  我們現在要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課不能不做,不能不做這個功課。如果這一生我們還是想結結緣,那當然也就無所謂,反正來生來世再說。如果這一生真正想解決,現在這個生死的問題,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不能等到來生來世了,現在就要真幹,要真正來學習。換句話說,我們要真正看破放下才行。你看不破、放不下,你那個願怎麼會生得起來?那個願都是口頭願。因此這個信願,這個願我們也要再加以說明,這個願就是厭離心,你要有厭離心。厭離就是願放下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切。但是這個厭不是討厭,跟討厭那個心態是不一樣的。厭離是不留戀、不貪戀。厭離心的對面是什麼?叫愛染,我們有愛,對這個世間有愛、有污染,被這個愛欲污染了。佛勸我們要看破放下。

  《無量壽經》後面三十三到三十七品,佛就給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我們這個經常常念,「愛欲榮華,不可長保」,佛勸我們要放下,我們放下了沒有?我們的愛欲榮華,我們有沒有放下?我們只是念,念一念,我們還是照樣愛染,那你這個願怎麼生得起來?願生不起來,臨命終這個愛染的念頭強烈,又牽引我們到六道去輪迴了。願生西方那個念頭生不起來,還是繼續六道輪迴,這個就是重則先牽。好像討債的,哪一個欠得比較多,那個就要先去償還了。憨山大師他講得比較透徹、比較詳細,就是我們這個愛染放不下。我們聽到這些話,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也是很多同修的問題。聽經聽久了,也知道,應該要放下,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真正看破。要怎麼樣真正看破?這個你就要修觀,修觀就很重要了。觀就是觀念。我們講得比較淺顯一點,改變心理,改變我們原來這些六道輪迴的觀念,你要改變心理。

  所以過去雪廬老人講,念佛不改心,猶如說空話。你念佛,但是你這個心沒有改,也就是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厭離心就是出離心,你要出離三界六道這個心,要解決生死問題這個心,這個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出離心這個基礎上。出離心是講得比較淺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我們也不能疏忽了。我們往往就聽到這個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心才是圓滿的,往往把出離心,我們就忽略了。也因為我們忽略了出離心,我們這一生就是因為沒有在這方面去重視,結果我們這一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往生極樂,沒有出離心。

  昨天晚上板橋上品蓮公司的駱董,他剛好有朋友請他到宜蘭來住,剛好他開車載他,經過我們佛堂,他就停下來就進來了,七點多了。他給我講要去宜蘭很大的一個地方,一個寺廟,但是那個住持已經過世了。沒有去過,我不知道。聽說以前規模很大,住持已經不在世了,現在好像就沒有人,地方很大。他給我講,他說這個住持過世,他還是會乘願再來,來興隆這個道場。當然人各有志,每個人的志願不一樣,有的人他就是生生世世,我們台灣很多佛教的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來生再來作人,再來出家做法師,現在很多人發這個願。當然人各有志,每個人發的願不一樣。乘願再來,這個是你自己能做主宰,才叫乘願再來,才乘願。如果自己不能做主宰,那是業力牽引,那不是說你要來作人就能作人。如果你這生修了,來生不足作人的條件,那也不能到人道來。不是你要來作人,就可以來作人,他還是有條件的。何況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無量劫惡業善業,好像我們翻書下一頁,你是排到哪一個?如果你過去世造的惡業先成熟,你這一生做了一些好事,你那個惡業還是先報,那就不一定了。

  像唐太宗李世民附在人的身體說,他墮地獄。大家聽了很驚訝,你好皇帝,政治辦這麼好,又是佛教的大護法,怎麼會墮地獄?問他為什麼?他說殺人太多,為了奪取政權,連自己親兄弟都殺了。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哪一個比較重,哪一個就先報了,強者先牽。所以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深入、去探討。我們現在要真正修行,對這個問題不能不探討。所以這個願力再來跟業力再來,那不一樣。願力再來,他能做主,我要來作人就作人,生天就生天了,那是願力。諸佛菩薩、阿羅漢,願力。我們凡夫業力,你沒有脫離六道輪迴都是業力主宰。縱然你生到天上去作玉皇大帝、作上帝,如果你過去生造的惡業成熟了,那個天福享盡了,你就墮到惡道去了。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經典上佛跟我們講,忉利天主命終之後,墮到牛耳朵裡面當蟲去了。你說他在忉利天他會造什麼惡業?沒有造惡業,為什麼他天的壽命到了,會墮到牛的耳朵去做蟲?過去世造的業,在這個時候成熟了,好像那個水果成熟,那個要先摘。沒有出離六道,這個不一定,不一定你說想要來作人就來作人,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沒有深入經典,他不知道。所以我們對一般人也沒有辦法講這麼深入的話題,他要來作人,我們也跟他祝福,希望能滿他的願,實際上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發願這個當中有出離心,你沒有出離娑婆世界這個心,你怎麼會有意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世界捨不得放下,那你怎麼能夠生起願力要生極樂世界?我們對這個世界放不下就是有愛染,我們愛這個世界,貪愛,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好吃的、穿的,家親眷屬,吃喝玩樂,不都貪這個嗎?這個叫愛染,愛染。我們還愛不愛這些東西?有一些人他說我都不愛,看到這些他統統討厭,那還是愛。這個當中你不能不搞清楚,有的人他搞錯了,你那個討厭還是留戀,你才會討厭。你討厭是生煩惱,有愛染,都出不了貪瞋痴,你還是在煩惱裡面。因此我們要修真信發願,這個祖師大德,憨山大師講得比較詳細。一般我們說信願、信願,我們還是沒有真搞清楚,就是要有出離心。出離心是比較淺,但是我們都疏忽了。出離心不是討厭,不是跑去自殺,那個叫出離心,那佛就不用講經了,是你這個心,真正對這個世間不再貪戀、不再留戀,真的放下了。但是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你要修,像《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勸我們要修觀,要作觀。觀察、觀想、觀照,最高的是觀照。最低的你也要觀察,觀察是比較淺的,我們現在來觀察這個世間。觀想就心要定。觀照離心意識,那是最高的。我們起碼要做到觀察。

  你看《八大人覺經》佛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於晝夜,常就是不間斷,白天晚上。「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要觀這個,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要常常這樣去觀察,你就漸漸離生死,就是能放下。那觀察什麼?世間無常,我們這個世間(世是指時間,間是指空間),我們現在講世界,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的速度快到我們沒有感覺了,剎那在變。我們生活的環境(地球),整個星球、宇宙都在變。我們這個身體也不斷的在變,我們前一個小時跟後面一個小時,我們身體的細胞又不曉得換了多少?現在的我就不是剛才的我,無常。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這個世間,《般若經》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你得不到,你控制不了,你也不能佔有,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我們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都得不到,這一口氣不來,送到火化場燒一燒,就變一堆骨灰,得到什麼?沒有了。不要說死了去燒一燒,沒有了,現在就是空的,現在都一直在變化。你把十年前的照片跟現在的照片,你去看看,有沒有差別?還是一樣?他不是突然變的,他是不斷的在變,不是一下子就變這樣,不是這樣的,是剎那剎那就在變化,這叫無常、無我。苦,沒有出離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不清淨,我們身體每天排泄的,你說清淨嗎?這個食物到我們肚子裡面再排出來,那就很不清淨了。所以三十七道品,四念處,你觀四念處也可以。觀四念處,四念處第一觀就是「觀身不淨」,我們還貪愛我這個身體,不乾淨我們還特別貪愛,第一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要修觀,修觀你那個觀念才會改變,你那個心才會改變,那個才叫發菩提心。我們現在愛染,愛得要命,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那不是真的。我們口頭上要生極樂世界,我們要到極樂世界,這裡又一樣也放不下,怎麼去極樂世界?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這個發菩提心,不是這樣念一念,我們這樣念有見聞、有聽聞,但有沒有去思惟?要去思惟。你不能好像懂了,沒懂,要去思惟。思惟有疑問,要問。你有疑,你才會開悟。這個疑跟懷疑不同,這是疑問,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就不悟,做學問就是要這樣。比如說,你看到這一句,我沒有懷疑了,我發菩提心。沒有懷疑,其實那懷疑可多了,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不是沒有懷疑。沒有懷疑,你就真信了。

  所以《淨語》裡面講,「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疑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纏縛在我們心裡,不容易發現。「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我們念佛可以斷疑,但是我們念了一輩子疑也沒斷,為什麼?為什麼有人念了,他就什麼疑惑都沒有了?他念了見佛了,自在往生了。因為他能夠老實念,他真放得下,他這個經教不懂,這樣念他就成就了。這種人有,但是不多,因為他能老實,我們不能老實。所以外面,我們佛堂門口有寫四個字:「老實念佛」。你心裡有愛染,怎麼會老實?台語講「無可能」,不可能。你。對這個世間有愛,有貪染,你怎麼會老實?嘴巴講,當然很容易,你心裡放不下。所以要修觀,要改心,改變觀念,你念佛才會相應,念佛也能夠幫助我們來修觀。

  信願行三資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你不能給它切割。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信沒有透過行,那你這個信也是半信半疑。你要透過行,行就是念佛。念佛要怎麼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叫都攝六根?我們也會念,但是不知道什麼叫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身心世界,六根收回來。我們現在收不回來,六根都往外攀緣,收不回來,往外攀緣就有貪染。《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關鍵在聞說兩個字。聞有思、有修,才是真正的聞。我們這一生要解決問題,這個課題我們不能不嚴肅的來面對,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才能夠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相當重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你看願生我國,你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怎麼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六度。要奉行六波羅蜜,我們也會念,《無量壽經》大家念得都會背了。什麼叫六波羅蜜,大家都知道嗎?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到彼岸,到家的意思。從生死的此岸,度過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這稱為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前面五度像手腳,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第六度的金剛般若,前面五度如盲。般若像眼睛,五度是手腳,你有手有腳,你可以走路,但是沒眼睛,你看不到,很危險。所以前面的五度,如果沒有般若,不能說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只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因為他沒有般若,不能到家,不能到彼岸。所以金剛般若就在五度裡面,五度沒有金剛般若,那就變盲修瞎練。

  因此,你看「奉行六波羅蜜」,這個經文很清楚,但是我們有明白嗎?什麼叫六波羅蜜?我們現在有沒有修金剛般若?不是這樣念一念,你就有六波羅蜜了,不是這樣的,你要真懂那個真實義,在心裡起觀才有作用。我現在也體會到這一點,本來我就想老實念佛就好了,但是還是煩惱伏不住,所以後來我就再把四十年前,我們老和尚講的《金剛經講義》,他有節要,現在我再搬出來學、搬出來講。但是聽的人不多,大家喜歡參加法會,人很多。打佛七比參加法會人少一點,講經又更少。因為大家只希望拿到文憑,不想上課。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下一次再講。這個很重要,你要不要去西方,關鍵!不能不講清楚,說明白。如果含糊籠統的講過去,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修,這樣也浪費大家的時間。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