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善立方便……惑盡過亡三昧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各位同修,請大家掀開經本,下面的頁碼第六頁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我們昨天說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在這個基礎上才真正建立方便法門。『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顯示三乘」,就是顯示出佛門教學淺深的次第。這些教學法都是依據空無相無願法門來建立的,所以三乘教學所建立的也是空無相無願法門。所以這些菩薩,他們在世間叫遊戲神通,真正是一塵不染。你說他有沒有度眾生?沒度。沒度眾生,是每天在度眾生,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菩薩在那裡聽法,這個法會一萬二千人在那裡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看這個多自在,確實一塵不染。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第七相請轉法輪到顯示三乘,這裡就說完了。後面這兩句是第八相,入般涅槃相。佛有沒有生滅?佛沒有生滅。既然是空無相無願,哪有生滅!所以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為什麼要示現生滅?是『於此中下』,對中下根性的人示現般涅槃。向上一著的人(就是上根的人)知道佛沒有涅槃,他知道佛不生不滅,示現涅槃是給中下根性的人看的,對他們的一個啟示,給他們一個警覺。佛如果常住在世間,大家修學就懈怠、懶惰了。為什麼?今天沒聽到沒有關係,明天佛還會再講。佛一不在世,著急了,以後沒人講了,怎麼辦?修學的意念就提起來了,加倍用功努力,這是對中下根性的人講的。對上根大菩薩就不用了,他知道佛沒有涅槃,像《金剛經》所講的,佛的涅槃叫無住涅槃。

  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生死是凡夫這邊的,涅槃是二乘那邊的。不但是如來,大菩薩也是一樣,二邊都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大菩薩就做得到。所以他這裡入般涅槃是示現,正如同前面八相一樣,統統是示現的。這個意思我們總得要明瞭、要認識清楚,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才能夠體會到他對於一切眾生恩德之大。正是古德所說「粉身碎骨,無以為報」,報不了這個恩。一切示現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覺悟。請再看下面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

  我們前面說過世尊的八相成道都是示現的,我們不能執著他是實有,那就像演戲一樣,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這是事實的真相。大菩薩他們對於這個情形非常了解,我們通常說大菩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這些菩薩,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就都有辦法這樣來表演。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示現佛身來度眾生,都有能力來表演,也都有機會表演,在十方世界以佛的身分來度化眾生。實際上,他們就像我們今天這段經文所說的,他們『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這句話是說明示現涅槃,實際上都是不生不滅。「三摩地」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文的意思是正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禪定的意思。『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門」,這個陀羅尼也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通常一般咒語都叫做陀羅尼。淨宗一句佛號就是無上的成就,也就是無上的陀羅尼。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這樣的字句,以及「普賢之德」、「普賢行」很多,這些都是顯示本經跟《華嚴經》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是同一部經。「華嚴三昧」是什麼?可以說華嚴三昧就是法界全體。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說一真法界就是我們凡夫所說的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諸佛菩薩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他的心清淨,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所以法界是一真。我們凡夫迷了自性,什麼叫迷失?就是在一切法當中我們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生滅心,生滅心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個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它有生有滅。以生滅心來看這個法界,這個法界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所以就用「十」來代表。它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它不是真正一個數字,它是代表法界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的法界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唯是一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就叫做「華嚴三昧」。事實真相統統通達明瞭,他的心再不會動了,心不動了,這就叫入華嚴三昧,入是證得。《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那個法界就是華嚴三昧。只要你證入,自然就『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個「百千」是形容詞,不是一個定數,實在說就是無量三昧,就是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不會起心動念了。為什麼不會起心動念?它的真相你通達了、你明瞭了。

  『住深禪定』,這個「深禪定」,《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性定,本性本來就是定的,這不是修來的。《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就是性定,這不是修來的。可是諸位要知道,如果沒有入華嚴三昧,本性裡面的性定就不會現前。說到一真法界,實在說跟本宗的關係太密切了,法界是一真,要如何才能進去?淨宗裡面說一心不亂,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上面,原來這句佛號就是甚深禪定,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首楞嚴大定。諸位如果不相信的話,你去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修什麼法門?就是修老實念佛這個法門,就是這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成佛,他這個心就安住在甚深禪定當中。

  『悉睹無量諸佛』。念佛三昧,經論當中把它叫做「寶王三昧」,寶中之王,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念佛人必然得到一切諸佛護念,與一切諸佛感應道交,那你就統統見到了。所以見一尊阿彌陀佛就是見一切諸佛,生西方淨土就是生諸佛淨土,這是這個經典、法門它的果報無比的殊勝。『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遊一切佛土」,一切諸佛就都看到了,因和果都不可思議,這是說菩薩自利的功德,他自己的利益。下面這是說利他的功德,菩薩利益別人的功德。自利以後一定利他,幫助別人。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你看我們在這裡又看到普賢了。『普賢行』是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普賢行門的總綱領,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學。我們現在來學,我們學得不圓滿不要緊,可以學多少就算多少,一定要學,不可以不學。真正講要學到圓滿,那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會圓滿;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十大願王是不會圓滿的。不但我們不會圓滿,連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他自己也說,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的願行才圓滿。可見他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十大願也不圓滿。連等覺菩薩尚且不能圓滿,何況我們是博地凡夫。所以我們要知道學多少算多少,盡量去學,學得愈多愈好。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一句很重要。菩薩的智慧、神通、辯才無礙,正是前面所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佛跟大菩薩他們才做得到,我們凡夫就不行了,我們凡夫的語言就有障礙。像我們一般如果對外國人講經,都要透過翻譯;如果沒有翻譯,外國人就聽不懂。這就是語言有障礙,不能做到『善能分別眾生語言』。下面一句非常要緊,是如來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一句跟《法華經》上這一句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說法不一樣。『開化顯示』,就是開示悟入。『真實之際』就是佛知佛見,「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開」是開導、開啟,「示」是指示。佛為我們開導,為我們指示,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明瞭佛的意思,要能夠悟入。這個「化」就是悟入,化是變化氣質。「顯」就是理解的意思。佛給我們的開示,我們要能夠悟入,悟入什麼?悟入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真如本性,佛知佛見,統統是一個意思。那些名詞不一樣,但是境界都是一樣的。有了這一句經文,我們就知道本經的境界跟《華嚴》、《法華》無二無別。佛說《華嚴》、說《法華》,他的目的也是在這裡,本經也是在這裡,沒有兩樣,甚深甚廣,等同《華嚴》、《法華》。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個『世間』是說兩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要以我們現在一般俗話來說就是世出世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統統超過了。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這些諸佛菩薩他們存什麼『心』?存心都是幫助一切眾生。『諦』是諦實,實實在在的意思。他的心是實實在在在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開悟,一切眾生都可以了解諸法實相,不會再迷惑顛倒了。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他的生活狀況如何?這下面就為我們說了,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他為什麼會自在?因為他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在一切法裡面不取不捨,沒有取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就自在了,就『隨意自在』。我們今天生活很苦惱,日子很難過,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在一切法當中,我們有取有捨,不能隨緣,是到處攀緣,這就是迷惑造業,造業當然就有果報了。惑業苦。無中生有,本來沒有輪迴,輪迴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妄想、妄作變現出輪迴,自作自受。這些都是事實的真相。我們果然參透了就要回頭,一定要跟諸佛菩薩學,學諸佛菩薩住世這個階段,學他們的態度,要像他們遊戲神通。我們來這個世間就像遊玩一樣,遊戲神通就是來玩的,這就自在了。我們在這個世間,這樣也看不破,那樣也放不下,這就很苦惱,不自在。你如果看破放下,對事實真相了解,原來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就像我們在看電視、看戲一樣,大家都知道那個戲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再看我們現實的世間,是不是跟演戲一樣?也是一樣。你如果可以體會這一點,自然對這個世間就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隨緣,得大自在。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一句尤其是顯示佛菩薩給予一切眾生的恩德太大了。『庶類』就是眾生,六道眾生。我們眾生沒有請他,他就來了,這是佛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佛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我們要尊師重道,要向老師請教、請法的。中國古時候師道非常的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就是學生自動來求學的,來向老師求學、向老師學習,沒有老師去學生家裡教,沒有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才有家教,請老師到家裡面來教,這在古時候沒有聽說過。古時候都是學生不遠千里來向老師求學,我們現在顛倒了,現在是老師去求教。以前是求學,現在是求教,學生怎麼會尊重老師?這不可能。

  學生對老師如果不尊重,換句話說,學生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從恭敬心當中得來的。像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跟我們說,一分恭敬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恭敬得十分的利益。一個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那個老師再好、再高明,學生也得不到利益。這是說我們對佛(就是對老師)要尊敬。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不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是什麼身分?就是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學長。他學得比我們還久、比我們還早,他懂得比我們還多,所以是同學,不是老師,就可以自動到你家來教你,這個就沒問題了。為什麼?他不是老師,他是你的同學,只是他的班級比你高,懂得比你多,這個可以。所以諸佛如來不用佛的身分,用菩薩的身分找到你去教你,這就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眾生沒有請,菩薩他就來了,這是慈悲到了極處。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如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這一切諸佛如來『甚深法藏』是什麼?跟諸位說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就是「如來甚深法藏」。如果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就是諸佛如來的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此地說的『佛種性』是自己的佛性。佛跟我們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可以成佛,那就看你怎麼修了。護佛性,在本經裡面跟我們說了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真實護自己的佛性。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覺悟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於一切境界當中覺而不迷,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那什麼叫做覺?什麼是迷、什麼是覺?跟諸位說,佛在經論裡頭常說,覺心不動。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動心,這個心是覺,迷是動的。《楞嚴》上說得很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動,無明是動的,妄動。覺心不動,覺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本經經題上說清淨心、平等心,就是覺心,就是菩提心。所以念佛要用清淨心念,要用平等心念,那個佛號念的每一聲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聲聲都感應。我們今天為什麼念一千聲、念一萬聲都沒有感應?就是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不真誠。我們用妄心在念,不是用真誠心在念,所以不能起感應。這裡每一句經文,都說得非常踏實。

  【興大悲。】

  『興』是發心,發起大悲心。

  【愍有情。】

  『愍』是憐憫。這個世間一切迷惑顛倒、受苦受難的有情眾生,要發慈悲心來對待他們、來幫助他們。

  【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四句是具體說明,我們要如何去幫助這些眾生。『演』是演說,不但要跟他講,還要做給他看,表演。世尊八相成道就是表演,不但跟我們說法,還表演給我們看,做出來給我們看。『授法眼』,「授」是授予,給我們的意思;「法眼」揀別不是肉眼,法眼就是對於一切法認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不惑。不迷惑,這就是法眼。也就是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開啟我們的智慧,這是慈悲。

  可是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界,也有不少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德們,顯密諸宗都有,慈悲不圓滿。怎麼會不圓滿?現在講經都有錄音帶、錄影帶,他那個音帶後面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人家如果拿去翻錄,他就要追究,這就不能流通。再好的東西,我們如果想要翻印,要拿去幫助別人,不行,是犯法的。寫出來的講義,寫佛經的註解,看後頭的版權頁也是一樣,「翻印必究」,不准流通,都是「版權所有」。這些東西不能翻印,不能流通,這個就是沒有慈悲心。雖然說普度眾生,畫一個小圓圈,在這個小圓圈裡面我幫助你,在圓圈以外的沒有分;慈悲不普遍,比不上佛菩薩。佛菩薩,你去看每一部經後面都勸人流通,沒有版權。所以現在的人拿佛經當作他的版權,這是偷誰的版權?偷釋迦牟尼佛的版權,其實這個版權是釋迦牟尼佛的,釋迦牟尼佛他是不限制流通的,我們現在把它拿來變成我們的版權,這是偷盜釋迦牟尼佛的版權,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個罪過很重。

  所以,我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很多書,全世界都送。如果有人拿好的書要來印,就要先問他:你這個是不是有版權?如果有版權,我們就不敢印。因為怎麼樣?我們也要守法,要遵守法律。我們如果拿來印,拿去跟人家結緣,將來人家會去告我們,就要去跟他打官司。所以,如果有版權,我們就不印了。佛門裡面有這種事情,實在說不好,這個法師要版權,我們就不印他的東西,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說真話,假如他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他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版權,「版權所有」,這個版權還沒有放下,怎麼能夠往生?這往生不了的。這個我們也不再多說,諸位好好去想就明瞭了。這是不可以的,這也是說老實話。民國初年以前,沒有這種事情。你看民國初年以前,那些法師的著作都沒有版權,現在才有,現在叫做智慧財產權。實在說,這是六道輪迴地獄的那條根,那個根還拉著他,出不去。

  『杜惡趣,開善門』,目的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杜」就是堵起來的意思,把這個惡門堵死。「開善門」,意思就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這是佛法。所以,凡是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是好事。好事情,何必要限制,還不准人家流通?這個就跟他自己的本願相違背了,跟他弘法利生的精神就有牴觸,說不通。不但佛書,古時候勸善的書,世間的善書(不是學佛的,勸善的)都希望別人翻印,「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都勉勵別人。哪有不准翻印的道理!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諸佛菩薩對待眾生的態度,就是看待眾生和自己一樣,沒有兩樣,愛護真正到了極處。眾生快樂,佛菩薩快樂;眾生有苦難,佛菩薩一樣有苦難,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一樣,一定要幫助他離苦得樂。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一句簡單的說,福德、智慧兩種莊嚴一定要等同諸佛,幫助眾生的願才算是圓滿;換句話說,眾生沒有成佛,幫助還不算圓滿,一定要幫助他成佛。這實在是不容易,確實不容易。但是唯獨這個法門可以做到究竟圓滿,其餘的法門幫助眾生,不能一生成佛,唯獨這個法門方便究竟,可以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問題就是看他是不是肯接受?是不是真正覺悟?是不是真正依教修行?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是總結同行的菩薩眾。菩薩眾人數比比丘眾多太多了,『無量無邊』,哪裡來的?十方世界來的,與會的菩薩眾。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這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出家的女眾,有五百個人參加這個法會。

  【清信士七千人。】

  這是在家的男居士。

  【清信女五百人。】

  在家女同修有五百人。跟前面比丘一萬二千人合起來,總共兩萬人。十方世界來的菩薩,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那些不算,眼睛看得到的,我們這個世界出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合起來是兩萬人,這個法會莊嚴。兩萬人的場面,過去沒有用麥克風,釋迦牟尼佛講經,那兩萬人怎麼聽得清楚?這是佛的妙音,佛這個音聲再遠都聽得清楚,他的聲音不大不小,坐在佛的前面聽是這麼清晰,坐在最後面、最遠聽佛講的音聲也是同樣這麼清晰,這很奇妙。「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佛的音聲叫做圓音,圓滿的音聲,圓滿而不欠缺。

  兩萬多個聽眾在當時的社會,當時的印度並沒有統一,跟我們中國周朝一樣,都是小國家、小部落,國家很多,每一個地方言語文字都不相同,我們現在說方言很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不用翻譯,佛在台上講,不管哪一個地方的人來聽,都是聽到他們那個地方的語言。譬如日本人來聽,聽到佛在講經是在講日本話,美國人來聽是講美國話,我們中國人聽是中國話,印度人聽是印度話,隨著各方的方言,不管什麼樣方言的人去聽,佛所講的都是他們那個地方的言語,聽起來大家都覺得很親切。凡夫就沒有這個能力,像我今天在這裡用福建話講,如果聽不懂福建話,坐在這裡,我在說什麼,他就不知道。但是佛就不一樣了,佛如果在這裡講,不管什麼樣的人來聽都聽得懂,不用透過翻譯,這是佛跟大菩薩他們才有這樣的能力。這是真實的,實實在在佛有這種能力。

  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法會殊勝莊嚴,在我們這個世間參加的就有兩萬人。除了我們人間這些大眾以外,還有: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天上的天人也來聽經,他方的菩薩眾無量無邊,凡夫肉眼看不到,數量比我們人間的人還要多。一個講經的道場,都有諸天鬼神在聽經,但是我們眼睛看不到,確實是比我們人還多,大概你要證到初果須陀洹,有天眼通,你才看得到,你就能夠看到這人數太多了。

  經文講到這裡,這是通序,就是序分,六種成就到這裡講完了。下面第三章是本經的別序,就是發起序,說明這部經發起的因緣,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這部經,是什麼因緣發起的。講經總是有一個發起的因緣,叫做發起序。這個發起的因緣,首先是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佛坐在那裡放光,阿難尊者看到以後非常歡喜,請問世尊,世尊給他解答,就說出這一部廣大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第一不可思議的經典。我們來看經文: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

  這是一個譬喻。黃金的色彩我們看起來已經很美了,要是將黃金在高溫裡面融解,把它熔化了,那些金子熔化的色彩就更美了。『如融金聚』,那個光色就非常美麗,這是形容佛這一天他的光采。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

  這個也是一個譬喻,比喻佛的心、佛的精神、佛的清淨,似乎是透明的,內外都透明的。這兩句都是形容,也是讚歎佛今天的光采、精神之好,表現之好,是超過以往任何一天,以前不曾看過。阿難看到今天佛精神特別好,光采特別好。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不僅佛的光采好,佛還放光,光的中又現出諸佛的剎土,十方世界諸佛的剎土在佛光中都顯現出來。佛放光,十方諸佛國土都在佛光裡面顯現出來,這是非常非常稀有奇特之事。阿難看到了,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難』是佛的侍者,每天跟著佛,跟在佛的身邊。他自己說,自從他跟著佛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看到佛像今天光采這麼好,精神這麼好。放光,光中變現境界,變現的境界過去都不曾見到,這是非常非常的奇特。『色身』是說佛的身相。『諸根』是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悅豫』是歡喜。今天佛無比的歡喜,從來沒有看到佛這麼歡喜、清淨。『光顏巍巍』,這是極讚佛的莊嚴,佛所放的光明。『寶剎莊嚴』,這個「寶剎」就是從佛的光明裡面顯出諸佛的剎土。這是非常稀有的瑞相,阿難不曾看過。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是禮節,我們不用說了。再看下面: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阿難看到了很希奇,就向佛請教:佛今天為什麼精神這麼好,這麼快樂、這麼歡喜,到底為了什麼?這就一定要向佛請教。這裡面幾句話是他的猜測,就是阿難的猜測。今天釋迦牟尼佛入的是大定,『大寂定』,這個大定也不知道是什麼定,這個定是什麼?阿難也是大菩薩示現的,就像在演戲一樣,他哪裡會不清楚!他是假裝不知道,這樣來請問佛,佛才會為我們講出來。這個「大寂定」是什麼?念佛三昧。佛的色相容顏特別莊嚴,我們想為什麼他會這麼莊嚴?我們世間一般看相算命的,給人家看面相算命的人都會說一句話,「相隨心轉」。我們的面相是隨著我們的心在轉變,這是確確實實的。你看一個人,他的心裡如果很高興,表現在面相就很好看;他的心裡如果很難過,有很煩惱的事情,你看他的臉,那個相就很不好看。所以相隨心轉,相是隨我們的心在轉的。

  佛的相本來就很好,我們都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已經是非常殊勝。今天特別好,為什麼特別好?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相「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念阿彌陀佛就變成阿彌陀佛。所以諸位如果想要自己的相好,念佛,你每天念,一天到晚在念,念幾年,你那個相就變了,你的相不知不覺就變成佛相。為什麼?心是佛心,相當然就變成佛相,真正是相隨心轉。

  我們現在這個相貌,就是來這個世間要投入母胎的時候,看到父母的相,取父母的相,你喜歡那個相。我們這個相,出生會像父親,不然就像母親,有的是像自己的親屬,在台灣普遍有人說「外甥像母舅」,有的人那個相像他的舅舅,這也有,這就是像他的親屬。那就是來投胎的時候,他喜歡這個相,所以才會變成這個相。世間醫學說是遺傳,在佛法裡面不是說遺傳,是我們的心去取那個相,才會變成那個相。這不是遺傳。就是你來投胎,你喜歡你父母那個相,這是心變的,變成自己的相。

  所以我們出生,相貌有時像父母,有的像親屬,就是他取這個相,歡喜這個相,就變現出這個相。這個相我們把它叫做先天,先天性的。後天就是差不多四十歲以後,我們面相會變。為什麼會變?這四十年當中,你在這個社會上,心起起落落,那個幅度波動很大,所以四十歲以後的相就屬於後天,不是屬於先天的。心理很複雜,心起落很大,相貌它會變。所以四十歲以前是先天的,四十歲以後是後天,就是後天的修持。有的四十歲以後相愈來愈好,有的四十歲以後相愈來愈差,那就是這四十年當中他的修持。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今天釋迦牟尼佛的相為什麼這麼好,就是他今天念阿彌陀佛。阿難說對了,他沒說錯,今天佛『住奇特法』,這個奇特法就是將要為一切眾生宣講這部經,佛特別歡喜。一個是歡喜彌陀大願,無量功德;另外一個歡喜,就是這些眾生緣成熟了,可以接受這個法門了,佛就應當要為大家宣講,這是無比的歡喜。換句話說,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是為了講這部經,講其他一切經是陪襯的,這個經是主要的。今天主要的經有機會講,他怎麼會不快樂?很快樂,無比的快樂!佛一生當中,最快樂的一天是講這個經,這被阿難看出來了。所以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就體會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佔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住奇特之法,就是將要宣揚這部經、這個法門。

  『住諸佛所住』。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華嚴經》上說得好,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到了你證到初地以上的果位,那個時候你修什麼?修念佛法門。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上他們所修的是念佛法門,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主要的對象是地上菩薩。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過去這些人修學不相信,不相信就是業障重,到他一直修一直修,修到登地了,智慧開了,智慧也大了,業障也輕了,一聽到普賢菩薩宣說,他立刻就接受、就相信了。我們這些人現在是凡夫位,現在聽了就相信,這個善根福德因緣等於地上菩薩,沒有兩樣。

  『導師之行』,「導師」引導我們趣向成佛之道,引導我們成佛。『最勝之道』,簡單的說,行彌陀之行,念彌陀之所念,在一切法裡面無比的殊勝。『去來』,「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是講三世。『佛佛相念』,佛沒有不念佛的,每尊佛都念佛,全都念佛,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一切諸佛,「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還是『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這是阿難他的猜測,被他猜到了,釋迦牟尼佛如果不是念佛,他的威神、光明、瑞相不可能這麼好;唯有念佛,已經是佛了,再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這個相是好上加好,這是無比的殊勝。所以阿難問『何故威神顯耀,光瑞』,「光瑞」是光明瑞相,殊勝奇妙像這樣?求佛給我們說明一下,『願為宣說』,求佛給我們說明,這個經就是這樣發起的。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阿難既然啟請,佛一定要為他講解。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這些是阿難問的,佛讚歎他,讚歎他的發問。『善哉善哉』,就是說你問得太好、太好了!兩個「善哉」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暢佛本懷,讚歎他,你問得太好了;第二個意思,今天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了,所以今天佛不是說一般的法門,說成佛的法門。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這裡面沒有階級了。要說這個法門,那真是沒有比這個更好了,所以此地的「善哉善哉」,跟其他一切經裡面那個善哉意思不一樣。確實第一經就是第一經,甚至於跟《華嚴》、《法華》裡面善哉的意思深廣都不相同。下面讚歎他,『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這個「微妙之義」,就是這部經裡面要宣講的,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教義。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這是讚歎他問的功德。諸位想想看,下面所說的這個功德有多大?供養多少阿羅漢、辟支佛?『一天下』。「一天下」是多少?佛跟我們說一個單位世界是四天下,東西南北四大部洲,我們現在所住的這一洲,在佛經叫做「南贍部洲」。南贍部洲不是說中國這塊土地,不是說新加坡這塊土地,也不是說印度那塊土地。這一洲有多大?實在說,現在科學家說的銀河系,整個銀河系所有的星球,這是一天下,南贍部洲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個譬喻,假使這一天下這些眾生都成了阿羅漢、都成了辟支佛,每一尊阿羅漢、辟支佛我們都供養,修多久?『累劫』。不是一天、二天,「累劫」就是無量劫,他沒有說出數字,就是時間很久很久。這是說供養阿羅漢、辟支佛。『布施』誰?布施『諸天人民,蜎飛蠕動』,就是布施這些六道苦難的眾生。供養阿羅漢、供養辟支佛,布施六道眾生,時間是無量劫,他這樣一問的功德超過他供養布施『百千萬倍』,這個帳要怎麼算法?誰可以相信?說老實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在下面就跟我們說明了。

  【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

  這句話就是說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最苦,很難超越三界。

  【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因為阿難今天你這一問,六道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成佛,這個功德太大了。當然不是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六道眾生累劫的功德可以比的,那怎麼能相比?諸位同修聽了這段話之後,你們作何感想?你們今天想要積功累德機會來了,你知道嗎?你如果發心弘揚這個經,你這個功德跟阿難這個啟請無二無別,功德跟他一樣大。你如果不知道這部經,你想要積功累德,想要修積功德,不知道要怎麼修法?今天聽到這段經文,你就覺悟了。這個經是教人一生成佛的經典,講《法華》、《華嚴》,人家聽了以後未必能成就,未必能了生死。他不一定能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經他要是真正接受,這是決定超越輪迴,決定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功德實在是不能相比。今天世界可以說一切眾生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受著大苦難,真正發大心救度這些眾生,沒有別的方法,弘揚這部經就對了。其他的法門、經典雖然好,時間不夠用,唯獨這部經可以救急。再看下面經文: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華。希有出現。】

  佛叫著『阿難』的名字,下面的話就很重要,叫著名字就是提醒,叫他要注意聽。這句經文說出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本願。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我們在前面一章看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現在這裡又看到第二個真實,「真實之利」。佛是真正想要給我們真實的利益。「群萌」就是一切眾生,「惠」就是給予我們。跟諸位說,無量無邊法門,真實的利益就是這個法門,不是說其他法門不真實,真實我們得不到,這個真實是人人可以得到的。因為其他一切法門條件都很高,那個條件如果不夠,真實是真實,你得不到。這個法門可以說是無條件的,一切眾生統統可以得到,只要你具足信願行,你相信,你願意修學,依照這個方法來行,你就成功了。所以這是平等法門,平等的利益,無條件的,佛把出世的本懷跟我們說出來了。

  再跟諸位說得簡單明白一點,真實利益就是六字洪名。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信願念佛,就可以平等成佛,所以這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依照這個經典修學的人,必定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一切如來的護念。一切諸佛如來都保佑你,那些菩薩、護法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所以,所在吉祥,一切災難不會遇到,遇不到是諸佛護念,佛說這個話是真的。『難值難見』,「值」就是遇到,你很不容易遇到,也不容易見到。『如優曇華,希有出現』,我們平常說「曇花一現」,曇花開的時間很短,而且都在晚上半夜開,到天亮就謝了。這是比喻我們要遇到佛經,尤其遇到這部經、這個法門,非常稀有難得,很難遇到,就像曇花一現一樣。

  【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這是讚歎阿難,你今天啟請來問這個利益太大太大了!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這一段話顯示出世尊無比的悲心,為什麼原因?怕我們聽了不相信,怕我們不能接受,特別跟阿難說他自己所證的果位。這就是教我們,我們對佛要信得過,然後佛教導我們這些話,我們才能相信。首先要先相信如來的智慧,『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這幾句是說佛智,佛的智慧究竟圓滿,我們要信得過。下面是說佛的德能。『能於念頃』,「念頃」是時間很短暫。『住無量億劫』,這是說神通,不可思議的神通,念劫圓融。一念頃,就是我們一念,一秒鐘的時間,我們用這樣說大家比較能理解,這一秒鐘很快,一下子就過去了,這念頃。那個「劫」時間就很長了。佛能夠將一念(一秒鐘的時間)把它化做無量劫,他也能夠將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縮短在一念,這就是念劫圓融,這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身及諸根,無有增減』,「無有增減」就是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這八個字很重要,佛跟我們講這種稀有難逢之法,我們憑什麼相信他?憑什麼依教奉行?就是這八個字。如果我們能夠肯定、深信不疑如來的定跟慧是究暢無極,佛跟我們所宣說的法門,我們當然不會懷疑了。所以這段話,佛是苦口婆心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淨宗三個條件,第一個是信,信心不能建立,雖然是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還是得不到,遇到了還是得不到,所以遇到以後一定要深信不疑。如果諸位發心將來專修專弘,跟諸位說,你立刻就得到三寶加持,不要認為我沒有辯才,我也沒有什麼人緣,我怎麼可以弘法?確實你是不能弘法,是沒智慧、沒能力,但是你如果一發心,一切諸佛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就加持給你,你的智慧、辯才、德能立刻就有了,不知不覺就有了。怕你不肯發心,你如果肯發心,就是諸佛菩薩的代表人,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同修要真正發心,大家要共同發心,真正發心就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佛的本願是要以真實利益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自己發心,也幫助一切諸佛菩薩,盡我們一分的力量,使一切眾生都可以得到這個機緣,早日得度,這才暢佛本懷。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一句是述說阿難啟請,佛答應他,要跟他說了。從下面起就是世尊答應阿難尊者的啟請,說出第一殊勝的經典了。請看經文:

  【法藏因地第四】

  黃老居士從這一章就判作本經的正宗分,這是正說因地。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這一句是說時間,這時間太長了,沒有辦法計算。我們只要知道時間很長很長就可以了。

  【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

  『世間自在王』是佛的德號,也是佛的別名。下面說: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佛的通號,只要成佛都有這十個德號,這十個是佛的通號,每一尊佛都一樣。在這裡我們就沒有一個一個介紹,因為這十個通號看黃老居士的註解,或是去查佛學字典、《教乘法數》裡面都有解釋,我們這裡就省略了。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從這一句裡面,我們知道世間自在王佛出現在世間那個時候,眾生的福報很大。為什麼?壽命長,福報就大。他住世四十二劫,如果一般人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佛住世四十二劫就沒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出現的時候,住世八十歲,一般人的壽命也差不多是這樣,他要跟我們壽命一樣才行。釋迦牟尼佛不能住世三千年,到今天還在。如果這樣,沒有一個人敢跟他學了。為什麼?你有辦法活三千年,我們沒有辦法,我們連一百歲可能都活不到,你可以長生不老,這個我們做不到,沒人敢跟他學了。所以佛示現一定要跟那個時代的眾生壽命一樣長,這樣才可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當時眾生的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有四十二劫,壽命是算劫的。

  佛在世,他的事業沒有別的,就是說經講道,佛的事業就是這樣,佛弟子的事業也是如此,這叫做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是什麼?就是為一切眾說經講道,沒有別的。佛跟佛弟子,跟諸位說,無家,出了家,哪有家?就沒有家了。佛當年在世,領導這些弟子們,一千二百五十人,我們在經上看到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看戒經裡面所說的,晚上要去哪裡?要去找一棵樹,在樹下打坐,只能夠待一晚,明晚就要再換一棵,不能繼續待在這一棵。如果繼續待這一棵,找一棵較大棵的樹下,比較涼的,待在那裡就不想走了,這就貪戀了。所以佛規定,每一棵樹只可以待一晚而已,隔天晚上就要再換一棵。

  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的環境跟印度就不一樣。高僧到中國來了,中國帝王供養,為帝王師。中國人對老師看得很重,怎麼可以讓老師住在樹下,這個在我們中國人來說大不敬。叫老師每天拿一個缽去跟人家乞食,當乞丐去跟人家乞食,這怎麼可以!所以印度的高僧來到中國就不用托缽了,也不用去樹下住一晚,過去的皇帝蓋房子,建宮殿式的房子,供養他們住,四事供養。但是過去這些寺院庵堂是國家的,是屬於地方的,所以叫做十方道場,不是個人的。出家人,只要具足出家身分哪個道場都可以住,可以掛單。所以道場是屬於國家、屬於地方上,不是屬於個人的。我們現在變質了,現在道場是個人的,出家人都有產權,都有所有權狀。有所有權狀、有產權,這又回家了,又回去了。本來出家了,出家就沒有家了,有所有權狀就又回家了。以前沒有,以前出家人對於寺院道場,他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不是他的。他可以在那裡住,他可以使用,安心在那裡修道,沒有所有權。現在道場都有所有權,所以現在出家很困難,非常難,沒有地方、沒有道場可以住。

  所以出家修行很不容易,還沒有在家修行方便。在家,你有產權是應該的;出家,有了產權就已經還俗了,只是沒留頭髮而已,已經還俗了,這是違背了佛法。可是在今天來說是為事實所逼,現在這個時代也沒有十方道場,怎麼辦?所以這是為現實所逼,這就不得已,這是我們都要了解。這是說明佛和佛弟子以前的事業就是說經講道,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一樣。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這是聽眾當中有一個人,這個人的身分是國王的身分,佛講經他常常來聽,這個國王叫『世饒王』。「世饒王」是一般人對他的尊敬,送他這個稱號,不是他的本名。「世」是世間,「饒」是豐饒。這個國王太好了,使這個國家國富民安,老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非常富裕,所以國王有這麼美好的稱號。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一句非常重要。從這句經文我們就可以覺察到,這位國王聽佛說法徹底覺悟了。他如果沒有徹底覺悟,他不可能有這個表態,只有徹底覺悟的人,他一定是這樣的一個做法,他發了真正的道意了。真正的道意就是發願普度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是『真正道意』。覺悟之後,他的不做國王了。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他跟佛出家了。『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將國王的王位捨棄掉,出家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初出家的時候叫『法藏』比丘。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這幾句是說明法藏比丘的德行才藝,這個人非常聰明。『修菩薩道,高才勇哲』,「勇」是勇猛精進,「哲」是聰明、明哲,他有智慧。『與世超異』,超過一般同學,超過一般人。更難得的是『信解明記』,「信」是信心,「解」是理解,佛跟他說法,他都可以理解。「明記」,他的記憶力很好,他不會忘記,他都記得,佛跟他說的他都記得。所以『悉皆第一』,信是第一,解第一,記憶也是第一,難怪他的成就不可思議。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

  這個『殊勝行願』是底下將說明,他四十八願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念慧力』就是五根五力,他已經到這個階段,信、進、念、定、慧天天在增長,『增上其心』。

  【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踰』是超越。自在王底下那些弟子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他是世間自在王第一弟子。這一段是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的因地,還沒成佛以前的身分,出家修道的情形。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這一段是說法藏比丘讚佛發願。『伽他』是偈頌。所發之願,這個讚歎的話、發願的話都在底下這一段經文。『頌曰』,下面一共有十首偈頌,前面兩首是讚佛,當中七首是發願,最後一首是請佛給他做證明。請看經文:

  【如來微妙色端嚴。】

  『端』是端正,『嚴』是莊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這兩句是讚歎佛的相好。佛的相好光明,一切世間都不能跟他相比。佛實在說是功德法身。在一般經上佛跟我們說,菩薩修行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報。為什麼?相好是福,所以成佛,佛稱為「兩足尊」,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智慧圓滿,福德圓滿,他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修成最圓滿的福相。為什麼佛要修福?沒有福不能度眾生。相好,只要相好就可以接引無量眾生,為什麼?人家看到相好就歡喜,歡喜就會跟他學。我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為什麼學佛?他就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那麼好,他就來跟佛學了,他也要學那個相好,出家當佛的弟子。所以這是用相好來接引一切眾生,因為沒有一個眾生不愛漂亮,佛是最美的人,用這種方法來攝受一切眾生,這是手段。所以佛的相好是『一切世間無有等』,世間相好最好的就是佛。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一句是讚歎佛的光明,也就是讚歎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光明也是世間不能相比的。下面是用譬喻說,『日』是太陽,『月』是月亮,『火珠』,這些都是會放光的。如果在佛光之下,這些光明都顯不出來了,比喻佛光不可思議。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這是讚歎佛法音圓滿,語密。佛說法的音聲一切眾生都可以聽得懂,一切眾生聽到佛的音聲,都可以了解佛所說的義趣,所以都會得到利益。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就是說佛的身密,佛現的身相每一個人看都不同,這個很奇怪。譬如我們中國人看,佛的相像中國人,黃皮膚的;美國人看,佛是白人;黑人看佛,他是黑人。隨著眾生所看,每一個人看的相都不一樣,這個非常奇妙,說明確實是『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所以不但佛說法的音聲,我們每一個人聽都不一樣,佛現身,每一個人看都不一樣,就是眾生他最喜歡看的,他最喜歡那個相,他所看到的就是那個相。這兩首八句是讚佛。下面有七首是發願,這個重要,我們要留意、要學習。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法藏比丘一出家學佛,就是以佛做榜樣、做典型。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樣,佛每天為一切眾生說經講道,這我們應當要學的。首先希望自己得佛的『清淨聲』,「清淨聲」要從哪裡得來?從清淨心得來。心清淨,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語就清淨了,這是真正學佛。佛的『法音』遍法界,我們的智慧德行沒到那個程度,但是一定要心嚮往之,要努力的學習。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這是說經講道的內容。佛為一切眾生講什麼?是『宣揚戒定精進門』。這一句就是戒定慧三學,也是布施、持戒、般若,六度。三學是大小乘統統要學的,六度完全是大乘菩薩法,這是說明說法的內容。後面這一句就妙了。『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個「甚深微妙法」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經上跟我們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明心達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甚深微妙法。所以這一句就是指這部經典,持名念佛的法門是一切諸佛所宣揚的甚深微妙之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六句以智為首,以三昧殿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佛法就是智慧之法,佛學乃智慧之學,所以學佛要知道目的在哪裡。經論上常常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要求的,學佛就是學這個。如果你得到正覺了,你就是阿羅漢;如果你證得正等正覺,那你就是菩薩了;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叫做成佛了。所以羅漢、菩薩、佛在佛教裡面是學位的名稱,就像我們現在教育裡面的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一樣。可是你修學的標準,那是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你修學的標準,這是智慧。

  『智慧廣大深如海』,就是指無上正等正覺。慧要從哪裡來?跟諸位說,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學的東西,可以學到一些常識,學不到智慧,智慧是講開悟之後才有,你沒有悟,智慧要從哪裡來?怎麼才能開悟?心要清淨。心清淨了,心裡面一念不生,心像水平靜時一樣。你看水如果沒有起波浪,平的,那個水就可以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就像《心經》說的「照見」,照見就是智慧。所以心不清淨,你怎麼能夠照見?接下來就是『內心清淨絕塵勞』,「塵」是外面的六塵,「勞」是妄想執著,我們內心要離妄想執著,外面不能為六塵所染,這樣你的心就清淨了,這是真正的功夫。所以佛法的修學,跟諸位說,不是神通,不是感應,現在大家都去學這個,都走錯了、走偏了,實在說那不是叫學佛,是學魔,哪裡是學佛?佛心清淨,魔心不清淨,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有定有慧,世出世間一切惡趣自然就消失了,所以超過。純善無惡,儒家的理想是止於至善,佛法是做到了。儒家有理想,沒能做到,佛家是真正做到。「速到菩提究竟岸」,究竟是成佛,成什麼佛?圓滿佛才是究竟。所以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能算究竟,一定要圓教佛才究竟。圓教佛要去哪裡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成不了圓教佛。假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成圓教佛,文殊、普賢就沒有理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是圓教的等覺菩薩,在華藏世界何必還要求生西方?這《華嚴經》上有明文兩位菩薩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我們讀了《華嚴》才知道,想成圓教佛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菩提究竟岸。

  成佛之後是『無明貪瞋皆永無』,「無明」確實沒有了、斷了,貪瞋的煩惱當然就不必說了,那自然就沒有了。無明是煩惱的根本,根沒了,枝葉當然就沒了。『惑盡過亡三昧力』,這個「三昧」就是指念佛三昧,此地說的三學、六度都包括在其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很多學佛的人不知道真相,往往輕視了念佛,認為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有什麼了不起,把這個法門看輕了,這是對於無上法門不認識,當面錯過稀有因緣,你說多可惜!還有一些人雖然不反對,也學、也念,念得沒效果,原因在哪裡?也是認識不清。雖然說念佛求生淨土,他有沒有信心?是半信半疑,信心不清淨。願有沒有?願根本就沒有,他的願是什麼?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保佑他升官發財,他的願還是在發財,不是要求生西方。這樣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不一樣,阿彌陀佛的願是希望我們成佛,所以這個願不相應。行,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樣念佛怎麼能往生?當然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經不能不講,不講大家不知道,信願行三資糧不能建立,所以要講。講這個經就是要培養我們信願行三資糧,這樣我們念佛才會成功。對這個經的理論必須要徹底明白,信願行才會生根,才能夠增長,經上講「惠以真實之利」,我們才可以得到。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向諸位報告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