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3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諸位同修,請大家掀開經本,第一章:
【法會聖眾第一】
在前面我們將本經的大意和經題介紹過了,今天就要開始介紹經文。本經經文總共有四十八章,前面三章是屬於序分;序分當中前兩章是通序,第三章是別序,在其他經典裡面,我們很少看到通序有這麼長的經文;當中有三十九章是屬於正宗分,末後六章是本經的流通分,流通分也有很長的經文。請大家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是六種成就。六種成就是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有,每一部經都有,可是隨著經典性質不同,這六種成就它的含義淺深就有差別。這部經是世尊出現在世間度化眾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重要超過了《華嚴》、《法華》。因此『如是』兩字,這個意義就非常的深廣。如果簡單來說,我們會問: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到底是在跟我們說些什麼?那可以講就是說「如是」兩個字而已,這兩個字就都包括盡了。也可以說佛說四十九年的經,所講的就是說「如是」。什麼叫如?所謂如,簡單講就是這樣;沒有錯,就叫做是。事實就是這樣,一點都沒有錯,就叫做如是。
佛將一切法說為三分,體、相、用。體是本體,相是現象、相狀,用是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相如其體,體如其相,這叫如。這個意思,諸位乍聽之下,不知道在說什麼,沒有辦法去體會。古人有一個譬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金子給我們做一個譬喻,怕我們不了解,在這個譬喻當中使我們可以了解這個事實。就是用黃金,這個黃金我們大家都知道,金子可以做戒指、做項鍊、做手環,做這些裝飾品。我們去金店看,做很多很多的東西、裝飾品,金子也可以做一個金碗、做一個金的盤子,全都可以做。諸位如果去過台灣,去參觀故宮博物院,清朝時代留下的,也有金碗、金的盤子,都是黃金做的。這就是譬喻,佛在這裡跟我們說的體,體就是說它的本質,我們說它的本質。我們看金器有很多很多種,那個相狀(就是說它的形體)都不一樣,戒指有戒指的形狀,做項鍊有項鍊的形狀,項鍊是一條長長的;做一個碗有一個碗的相,盤子是盤子的相,那個相都不一樣,但是它的本質都一樣,都是金子做的。不管是戒指、項鍊、金碗、金盤,不管怎麼做,那個相千差萬別很多很多種,但是它的本質都是黃金做的。這就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你說黃金,黃金在哪裡?相就是黃金,黃金就是那個相,你離開相要去找黃金也找不到,這是給我們譬喻,這叫如。
佛告訴我們宇宙之間一切萬物,這些相。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還有我們這些人、這些萬物,這就是相。這些萬物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說它是什麼變現出來的?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我們要是想找出性在哪裡?性就在那個相,相就是性。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喻,你說金子在哪裡?金子就是那個相,那只戒指也是金子,那個項鍊也是金子,那對手環也是金子,沒有一樣不是金子。我們現在要說真如本性在哪裡?隨便你拿一樣都是真如本性。我們拿一條毛巾,這也是真如本性;像我們的手帕是真如本性,你拿一個杯子也是真如本性,我們的身體也是真如本性,你所看得到的,沒有一樣不是真如本性變現的。所以性在哪裡?就是在那個相,這就是《心經》跟我們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性。這就是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就是叫做如是。佛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
這兩個字的含義,若是就我們淨土宗來說,這個意思就特別明顯。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就是本性、就是本體,佛是現相,佛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是心既然是佛,所以說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既然是佛,那菩薩是不是心?羅漢是不是心?我們這些人是不是心?一切動物是不是心?乃至植物、礦物、虛空世界是不是心?統統是,沒有一樣不是心變現的。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薩,是心是羅漢,乃至妖魔鬼怪都是心變的。《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沒有一樣不是心造的。「如」就是指我們這個心,心能造萬法,所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識是什麼?是分別、執著。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一如,萬法平等。離開分別執著就是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華嚴》裡面叫做一真法界。法界是一不是十。十是什麼?迷了自心以後,這才變作十個法界;悟了以後,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佛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說出來,這就叫做「是」,事實就是這樣,沒有錯。
是心是佛,這是講理;是心作佛,這是說事。理與事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原來十法界是我們自己造的!你現在是不是想要作佛?如果想要作佛,這一部經就是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依照這一部經來做,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用再等到第二生,當生成就的佛法。再跟諸位說,這當生成佛是唯獨此經,除這個經之外,說當生成佛,那是說好聽的,不可能,唯獨此經是決定成就。這是就本經的意思來解釋「如是」。『我聞』,這是說師承。「我」就是結集經藏的阿難尊者,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說的,不是傳聞,不是聽人家說的,也不是自己去編的,是他親自聽釋迦佛所說的,這就是「我聞」。
『一時』是時成就。就是說佛在什麼時候說這部經,阿難尊者為什麼不把佛講經的時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把它記錄下來?這樣含糊籠統跟我們說個一時,好像這個時間跟我們交代得不清楚。這是我們以凡夫的心來看如來的正法,往往有一些偏差,偏差就是錯誤。殊不知這「一時」妙極了!如果當時阿難說出某年某月某日,這是什麼?已經過去了。過去,我們現在還有分嗎?我們就沒分了。那是佛三千年前說的,跟我們現在就不相干,過去了我們就沒分。這個「一時」是活的,佛講這部經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參加?能參加。佛在三千年前說這部經,我們在三千年後看到這部經,是不是能參加佛這個法會?一樣可以參加這個法會,這我們就有分了。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大家在這裡共同研究這部經,現在這個時候就是一時。所以經典這個「一時」,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如果記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那就變成死的。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不用說佛的境界,可以說如果證到阿羅漢果以上就超越時空了,過去、現在、未來合成一個。過去已經過去了,他可以回到過去;未來還沒到,他能夠去到未來,三世合成一個,這就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個就妙!一時有超越時間、空間的含義在,所以很奧妙。一時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常識裡面想像得到的。
就本宗的教義來說,就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的時候,只要這個條件具足。這個條件具足,跟諸位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我們每天念佛,嘴巴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得很好聽,這信願行有沒有具足?沒具足。為什麼沒具足?如果具足,我們這部經也不用說了,諸位也不需要來這裡聽了,我們在家裡老實念佛就成就了。我們還要講這部經為的是什麼?就是要培養我們的信願行。我們嘴巴說要往生西方,到時候就不想去了,覺得這個世間也還不錯,這個世間還很有趣、還很好玩,不想去了。所以我們平常在說是有口無心,嘴巴這樣說,心沒有真正發心要去,這種情形就是信願行這個條件還不具足。若具足這三個條件,自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很難很難!這三個條件如果具足,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好像我們打電報,我們從這裡打過去,阿彌陀佛在那裡接收到了,接到這就是感應。我們還沒有這個感應,就是這三個條件還不具足。這一次跟大家介紹這一部大經,就是希望我們在短短這一個月當中,培養我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果然這三個條件能在這一個月當中建立了,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就有殊勝的功德,這叫時成就。
『佛』是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主成就。主就是主講的人,這部經主講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所成就」。這部經佛在哪裡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我們中國人常常說的靈鷲山,靈山。《法華經》是在這裡講的,《無量壽經》也是在這裡講的。『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眾成就」。當時世尊宣講《無量壽經》,聽眾非常殊勝,我們在其他經典裡面看到的聽眾大部分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這裡是一萬二千人,比平常我們看到的多了十倍,這是表示這個法會殊勝,與《法華》無二無別。你看《法華》也是「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法華》純圓,圓教一乘,本經也不例外,跟《法華》、跟《華嚴》相等的,所以這是「萬二千人」裡面包含的一個意思。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是讚歎大比丘他們的德行,比丘不能稱大聖,證到阿羅漢果了,阿羅漢、辟支佛在佛門裡面稱作小聖,叫做小乘的聖人,不可以叫做大聖。大聖是對誰說?是對大乘地上菩薩的稱呼,大乘裡面登了地的菩薩,這才稱大聖。這裡稱他們這些大比丘為大聖,這個諸位就要知道了,這些佛的弟子他們雖然示現是比丘的身分,其實統統是地上菩薩化身再來的,不是普通人。這到以後佛在經論裡面會跟我們證實,會跟我們講出來,像舍利弗、目犍連早就已經成佛了,古佛再來。真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像演戲一樣,釋迦牟尼佛演主角,其他的人來當配角。配角是什麼人?配角有時候是主角的老師,不是普通人。所以佛的弟子當中有很多很多是古佛來示現的,這一齣戲才演得圓滿。所以佛在此地,在暗中把他們的身分都透露出來了,「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達是圓滿通達,跟佛沒兩樣,就是佛。
下面給我們列出幾位代表,這個代表是每一部經都不一樣,我們讀經對這幾位代表的人物要特別留意,這些人不是隨便說的。實在說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這些人統統都在,一會他們都沒有缺席,為什麼這一會寫他的名字,那一會寫另外一個人的名字?諸位要知道,寫這些名字是表法的用意,就是跟這一部經、跟這一個法門有密切的關係,使我們看到這幾個人,就知道這一部經的性質,它的用意在此。好像我們開會一樣,一個會議,你看那些出席的人,他們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人,你就知道這是在開什麼會。譬如說經商的,這個會議都是生意人來出席,我們就知道他開這個會,主要一定是說有關工商這方面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代表的上首,我們就知道這部經在說什麼、是什麼樣的性質。
這裡第一個人列的是『憍陳如尊者』。這一位尊者,我們大家平常看經,我們讀其他的經典很少看到,太少太少了。這位尊者,他不擺不用說,他如果擺,一定要擺在第一個,不可以擺在第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之後,在鹿野苑轉法輪度五比丘,這個五比丘當中「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到阿羅漢果。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他是大師兄。一切經裡面我們很少看到,唯獨這一部經看到。這部經我們看到,他代表什麼?這個經是第一經,是度眾生的第一法門,是一切眾生得度的第一經,這個意思很深。你看《華嚴經》沒有看到憍陳如尊者,那還不算第一。把他擺在這裡,這是第一經,第一個得度,他是代表這個意思。向下經文,佛會明白跟我們說明,在「非是小乘」這一章,就是第四十三章,有一段經文說「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指什麼人?就是受持本經,依照這一部經修行的人,他是如來第一弟子,是第一個得度成佛的。現在就看我們大家了,看你是不是要做如來的第一弟子,還是要做第二、第三的?那就自己去選擇了。
第二位『尊者舍利弗』,「舍利弗」是代表智慧第一。沒有大智慧,怎麼會選第一經!佛這麼多經典、這麼多法門,你怎麼會一下子就選到第一的?這是需要大智,沒有大智慧是遇不到的,沒有大智慧他也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舍利弗代表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第三位是『尊者大目犍連』,目犍連尊者代表神通第一。這個神通不是離地三尺,不是身體放光。神通怎麼講法?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他樣樣都通達、樣樣都明瞭、樣樣都自在、樣樣都圓滿,表這個意思。我們想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也在這一部經裡面,目犍連代表這個意思。智慧圓滿,通達自在圓滿,這個經上所說的。下面代表的意義就更殊勝了。
『尊者迦葉,尊者阿難』。「迦葉」代表的是禪宗,當年佛在世的時候拈花微笑,大眾茫然,唯獨摩訶迦葉懂得佛的意思。佛拿一朵花沒說話,下面的大眾看到佛,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大家都不知道,只有迦葉尊者微笑,他知道佛的意思,所以佛就把禪宗這個法門傳給迦葉。摩訶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的袓師,他代表宗門。「阿難」是結集一切經典的人物,他代表教下。這宗門教下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除了禪宗,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迦葉表宗門,阿難表教下,宗門教下都離不開無量壽。所以諸位看這五個人所代表的,你就知道這一部經的內容,這一部經的性質,這一部經的分量,這一部經的重要性。這是一切經裡面我們看不到的。
『等』,這個「等」就是說還有其他的人,很多!『而為上首』。這一段是說與會當中的聲聞眾,就是比丘眾。下面是說第二類的菩薩眾。『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前面我們看到所表的是同於《法華》,因為一萬二千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讚歎無量壽會上的菩薩眾們,這跟《法華經》相等。現在再看到菩薩眾裡面,他是「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就跟《華嚴經》相等。華嚴三聖,毘盧遮那兩邊是普賢、文殊,這就是說這部經跟《華嚴經》完全一樣,《華嚴》是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你看他這裡排名,普賢排在第一,文殊排在第二,跟《華嚴》排法完全相同。不僅僅這兩位菩薩是代表《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而且還代表密宗。怎麼說代表密宗?密宗的承傳比較晚一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把這個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下來的,密宗是這麼來的。
金剛薩埵是誰?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代表密宗。密也歸無量壽,禪歸無量壽,教歸無量壽,沒有一法不歸無量壽,統統是無量壽。他代表這個深義。普賢在此地就是代表密淨不二,文殊代表禪淨不二,文殊菩薩是大乘的禪宗。「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第五尊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賢劫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本經地位非常重要,本經前面一半是阿難當機,後面一半是彌勒菩薩當機,諸位就可以想到彌勒菩薩跟淨土的關係。而且釋迦牟尼佛將這一部經特別交代給彌勒菩薩,交代他要弘揚、要護持。所以我們知道彌勒菩薩將來成佛,龍華三會一定會講《無量壽經》,一定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在這一部經上有明文我們可以看到,所以才真正體會到這個經義的殊勝。
「賢劫中一切菩薩」。賢劫有千佛出世,除了這五尊之外,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尊是當來佛,將來還要來我們這個世間成佛的。現在他們是菩薩,統統來參加這個法會,佛講《無量壽經》,他們都來參加,統統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咐囑。我們就明瞭了,將來千佛出世,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弘揚念佛法門,才知道念佛法門殊勝無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所弘揚。其他的經我們沒有看到這個現象,唯獨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總而言之,它就是代表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是阿彌陀佛真如本性裡面本具的圓滿般若智慧,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是我們在通序第一章裡面所看到的,這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確實是殊勝無比。我們再看第二章:
【德遵普賢第二】
下面這章是第一章的繼續,就是第一章再接下來的。接下來夏老居士特別把它另外標一個題「德遵普賢」,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實在是可以連起來,他特別加上這個標題,提醒我們。提醒我們,說明這一部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的分量太大了,這個經是《華嚴》的精華,本經的內容、經義與《華嚴經》完全相同。《華嚴》講得詳細,這部經講得簡單,只是一個詳細,一個是簡單,裡面的義理完全一樣。我們看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裡跟我們說了十六位菩薩,這個代表的意義就不平常。這十六位菩薩,跟諸位說統統是等覺菩薩,跟普賢、文殊、彌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菩薩,等覺菩薩。而且再跟諸位說,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不是出家的。前面所說的是出家菩薩,普賢、文殊、彌勒是出家菩薩,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只有在家、出家不同,他們所證的果位是相同的,都是等覺菩薩。這叫我們一看,這個經是在家菩薩多過出家菩薩,這個用意大家就知道了,這個法門是以度在家菩薩為主,是在家同修一生完成佛道的經典。這就是說明了這個經是以度在家眾為主,所以在家同修要是死心塌地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成就。
這十六位菩薩,除了『賢護』之外,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釋迦牟尼佛在講《無量壽經》,他們從他方世界來我們娑婆世界,參加這個法會。這個意思又代表了他方世界諸佛如來統統宣說這個法門,所以佛一說這個經,他方世界的菩薩就都來了。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共同弘揚的,實在是非常稀有,我們在其他的經典沒有看到。「賢護」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位在家修行的長老,他證到等覺菩薩的果位。名號的含義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金剛經》上說的。諸佛護念菩薩,大菩薩護念小菩薩。護念就是照顧的意思,佛照顧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所以你若真正發菩提心,真正一向專念,你必然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諸佛菩薩護念,就是怕你心沒有向道。心若沒有向道,也有人照顧,誰照顧?妖魔鬼怪,接受妖魔鬼怪照顧了,以後就跟他們一樣去當妖魔鬼怪。所以佛與魔就在我們一念心,一念心清淨、一念正就跟佛菩薩感應,一念心染、一念心邪就跟妖魔鬼怪感應,這是不能不注意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些菩薩。
『善思惟』代表正智明瞭,覺而不迷。「思惟」是明瞭的意思,不是真正說去想一想,如果想一想就落到意識裡頭了,所以思惟是代表明瞭的意思。「善」,什麼叫善?不用想就明瞭,那才叫善。想了又想才明瞭,那就沒有善,那就不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說的直覺,你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不用經過頭腦去思考、去想,直接接觸就明瞭,自然通達,自然明瞭,這叫「善思惟」,這個才是善。這個實在講就是《心經》說的,般若智照,般若智慧,「善思惟」是這個意思。
『慧辯才』,「慧」是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辯才,有辯才才能接引一切眾生。『觀無住』,《金剛經》裡面有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位菩薩就表這個意思,無住生心。『神通華菩薩』,他代表的是行願方便,「華」代表修因。『光英菩薩』,「光」是光明,「英」是精英,就是精華的意思,光明之中的精華。『寶幢菩薩』,「寶幢」是代表智慧殊勝,凡是幢,幢是高顯、明顯的意思,我們可以用殊勝來稱呼他。『智上菩薩』是表無上的妙智。『寂根菩薩』,他代表的是六根清淨,這是淨宗修學的根本,也就是小本《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
所以本宗的修學求什麼?就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要去哪裡求?要在境界裡面修。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凡夫在境界裡面怨天尤人,這個環境不好,那個人對不起我,怨天尤人,那是凡夫。菩薩,這一切境緣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要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去練一心不亂。順境裡面沒有貪愛之心,逆境裡面沒瞋恚之心,把這個心在境界裡面鍊平了,我們這個經題裡面說的平等心、清淨心。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面去訓練,所以一切善惡境界都是我的善知識,在這個境界裡頭真是感激不盡,怎麼會怨天尤人!你如果不在這個境界裡面,你怎麼能成就清淨平等覺?
所以凡是怨天尤人,我們聽到這種人說這些話,我們也不要去理會他,為什麼?他不是真正修行人,這個諸位自己明瞭就好了。特別要緊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修行的人,是不是在真修?《華嚴經》裡面說歷事練心。歷是經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種不同的境界,他在裡面磨練,磨練出清淨平等,他成就了。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善有惡,就像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也有好人、也有壞人,統統都有,男女老少、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你看五十三參就是這個。善財童子就是在這裡面練他的心清淨平等,我們淨土叫做修一心不亂,修六根清淨,這叫「寂根菩薩」。
『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這是三資糧裡面信願行中兩個項目。特別是信,這要有智慧才會信,才相信這一部經典,才相信這個法門。真正有智慧他才願生淨土,凡是不願意生淨土的,沒有智慧,到底下的經文我們會看到。『香象菩薩』是代表願力無邊。在古時候,象的力氣最大,尤其是香象,是象裡面最特殊的、也是最大的。『寶英菩薩』代表的是願海莊嚴。『中住菩薩』代表的是安住中道。『制行菩薩』代表的是持戒念佛。『解脫菩薩』代表的是圓滿的成就。這十六位,除了賢護以外,其他十五位都是他方世界來參加這個法會的等覺菩薩,統統是在家的等覺菩薩。名號上表的法,全部都是讚揚信願持名,讚揚本經的功德殊勝。接下來這是歎德,前面這個歎德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略歎。這個地方是要廣歎,詳細來說明。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句話要緊,所以夏蓮居大士就用這一句話做為這一章的標題,「德遵普賢」。修淨土的人想要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古大德就把它放在早晚課課誦裡面。像我們誦早晚課,佛門朝暮課誦本早課就有十大願王,這就是教我們每一天要記得,每天都要念,一天要念一遍,不能夠忘記它。念是念了,念了之後沒有照做,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有口無心,有口無行,這念是念了沒用處,這不算數。念有在念,就是做不到,只可以說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善根、種一個種子,這個種子要等到哪一生哪一劫才會開花結果,那就不知道了,不知道要再等多久。
諸位要想成就,這十大願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只是念,你對於十大願王它的意義、它的內容要怎樣修都不知道,這怎麼會有效果?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十大願王確實是很難修。為什麼難修?我們凡夫,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沒辦法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實在說,要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有辦法修?你的心真正清淨了、真正平等了,這個時候就有資格修十大願王了;換句話說,至少要跟善財童子一樣才可以。但是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我們現在了解一分,我們做一分,盡量做、盡量去修,我們也可以達到這個標準。所以這個十大願我們要大概跟大家說明一下,我們要了解一下,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樣來修、要怎樣來做。
這十大願,第一是「禮敬諸佛」。因為我們這部經、這個法門是直截成佛的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它要求的水準,當然是很高的水準,你要是能做得到,這一生決定成就。禮敬是屬於性德,成佛是性德的流露,唯有性德才能開發性德,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的性德透不出來?為什麼佛的性德可以顯露出來,我們顯不出來?性德好像是寶藏,好像是一個金礦,別人的金礦都開採出來了,得到受用,我們自己家裡面有一個金礦、有一個寶藏埋在地下,還沒有開發出來,還是很貧窮。這要用什麼東西來開發?要用性德來開。這就好像鑰匙,你要拿那支鑰匙來開。什麼是性德?孝親尊師,所以就講到禮敬。
在中國大乘表法的菩薩有四位,地藏、觀音、文殊、普賢,他們是代表我們修學有四層。從哪一層開始學?地藏(地藏菩薩),這是第一層。地藏菩薩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佛這樣教給我們,儒家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給我們。孔老夫子教學,我們去看《禮記》裡面,你翻開《禮記》第一句話,這《禮記》第一句話就是說「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從這裡學起。那個人他不尊敬我,我為什麼要去尊敬他,我們一般都是這樣的想法。他對我很沒禮貌,又不尊敬我,我也不用去尊敬他,這是我們一般人、一般凡夫的想法。他不敬你,他是在搞六道輪迴,他是凡夫,還要輪迴。我現在想要成佛,他不敬我,我也不要去尊敬他,他對我沒有禮貌,我也對他沒有禮貌、沒有禮敬,換句話說,他要繼續六道輪迴,好,我也跟你繼續再來輪迴,就變成這個意思了。要輪迴,大家一起來輪迴,變成這樣,這跟我們想成佛的本願就違背了。我們今天要是真正覺悟了,就不要跟他一樣,不能跟他一樣,他不敬我,我敬他,他虛情假意對待我,我用真誠心對待他,這就跟他不一樣。他是每天煩惱做主,七情五欲煩惱在作祟,我們智慧光明樣樣照亮,這不一樣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想要學佛,真正想要往生,沒有第二句話可說,一切恭敬。看你怎麼敬佛,你就怎麼來敬人,善人要敬,惡人也要敬。為什麼?佛在《華嚴》、《圓覺經》都說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就是對諸佛如來的恭敬;對一切眾生不敬,就是你性德上又起了無明,說得不好聽就是又起了業障。每天想要消業障,這業障不斷的起來,那怎麼消得掉?消不掉。如果真正想要消業障,那就要一切恭敬。一旦真正做到一切恭敬,那這樣就恭喜你,你的業障都消掉了,業障都沒有了。我們古人說得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若是遇到有人來跟我們說那個人怎樣,這個人怎樣,說這些是是非非,來說是非的人,他本身就是是非之人,我們心裡明白就好。在佛門裡面叫做業障鬼,業障很重,那不會成就。所以諸位一定要修禮敬。禮敬,不但對人要真誠恭敬,誠心就是沒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心就不誠了。對人是這樣;對事,我們做事情要認真負責,把這個事情做好,這是對事的禮敬;對物,物是要愛惜,我們要把它保持整齊清潔。譬如說我們這張桌子,這個桌子不能把它擺得歪歪斜斜的,要把它擺正,每一天要把它擦得乾乾淨淨,不要讓它髒了,這就是我們對物的禮敬。
所以「禮敬諸佛」裡面含義非常廣大,你不要看到這十大願第一願是「禮敬諸佛」,看到佛菩薩恭恭敬敬頂禮三拜,看到人就發脾氣,這怎麼可以?這就不是禮敬諸佛,這就錯了。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不但一切人都是佛,剛才說的,連椅子、桌子那也是佛,一切事也是佛,所以《華嚴經》裡面說的這個佛,它這個佛的含義是廣大無邊,我們想想看這真的不容易做到,所以這是如來跟大菩薩的境界。說老實話,小乘阿羅漢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辟支佛就是緣覺),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他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所以他不能成佛。什麼時候他做到了,他就成就了。所以這句「禮敬諸佛」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我們性德開發自性的光明,那個功德利益是無比的殊勝。不肯做,他不知道。你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自己自然就會體會到了。
第二願「稱讚如來」。前面第一個是說「禮敬諸佛」,第二句他就不說諸佛,說如來,這是什麼意思?諸佛跟如來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用諸佛就好,為什麼這裡要用如來?跟諸位說不一樣,說諸佛是從事上講的。像《金剛經》,你看《金剛經》有的地方說如來,有的地方說諸佛,那個意思就是不一樣。說佛是從事上講,事要恭敬,平等的恭敬,像我們剛才說的,好人、壞人我們都要恭敬。但是稱讚是從理上講,如果這個人都在做壞事、都在害人,你還去稱讚他,這就不對了,那個壞人我們要對他恭敬,這是對的。惡人、壞人對他恭敬是對的,事上這樣做是對的,為什麼?他也有佛性,但是你如果稱讚他就不可以,稱讚,一定是他有善才可以稱讚,他有善、有德,我們才稱讚,無德無善,我們只有恭敬不稱讚。
所以如來是從性上的稱號,佛是從事相上的稱號,這不一樣。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得到了證明,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有善人、有惡人,有學佛的,也有學外道的;像勝熱婆羅門就是外道,遍行比丘也是外道,外道有好幾個。這個外道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別的宗教的宗教徒,他信別種宗教,不是佛教,其他宗教的教徒,善財童子對他們一律平等的恭敬。可是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有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去他那裡參訪,只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一個是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是代表什麼?愚痴。這個人很愚痴,所以他們這三個人是代表三毒煩惱貪、瞋、痴,他代表愚痴。愚痴是根本煩惱之一,當然善財童子不能讚歎,讚歎,如果大家都去跟他學,這樣就糟了。第二位是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代表什麼?瞋恨。這個人脾氣很大,人家如果稍微得罪他,他就用嚴刑來對付人,殺人如麻,我們一般說殺人不眨眼。在我們看起來是一個魔王,善財童子去參訪,禮敬,沒有讚歎。第三位是伐蘇蜜多女,她是一位妓女,善財童子去參訪,這是代表貪欲,所以有禮敬,沒有讚歎。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讚歎就是要符合於性德,性善的,這用如來,不用諸佛。禮敬裡面沒有分別,讚歎裡面有差別。經文上往往用一、二個字的差異,那裡面的境界就不相同,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中國人俗話也說「隱惡揚善」,揚就是讚揚,我們說讚歎的意思,人家有好的地方,我們要讚歎、要宣揚;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一句都不要說。我們要是都可以這樣去做,社會風氣必定慢慢會改善。為什麼?作惡的人,惡人有時候他也會做一些好事。你看到他做好事就讚歎他、褒獎他,他做惡事不要說,到後來他自己會生慚愧心,你看大家對我這麼好,我做一點小小的好事,大家都讚歎我;我做那麼多壞事,大家都沒說,他自己慢慢就會反省,會改過自新。
我們現在的社會,實在說剛好相反,凡是好事好人,沒有人說,惡事、壞事,你看報紙、雜誌一大篇一大篇一直報導,這是什麼?就是鼓勵人作惡,使那些作惡的人心地麻痺了,不知道作惡是錯誤,這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影響我們附近的一些人,人人都可以這樣認真來修學,自然可以轉移社會的風俗,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所以這一點相當的重要。
第三願是「廣修供養」。供養是對長輩說的,對同輩、平輩叫做布施。六度裡頭有布施,布施和供養是同一個意思,講供養是尊敬的意思。因為這是普賢菩薩所修的,普賢菩薩眼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他不說布施,只有供養。對人、對事、對物統統供養,用最尊重的心、最虔誠的心來修這個法門,所以它不是叫做廣修布施,叫做廣修供養。供養就是放下、就是捨,可以把一切放下,心就清淨了。
我們想要修清淨平等,為什麼得不到?心裡有牽掛,放不下。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賢菩薩修供養,也是教我們統統放下。要從哪裡放起?先從我們身外之物放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對這些外物不要有貪戀之心。放下是從心地放下,是我們心裡真正放下,沒有牽掛、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你就自在了。譬如我們很有錢,錢遺失了,就像遺失一包衛生紙一樣,這就是真正放下了,沒有得失,心就自在了。一切法隨緣,隨緣就是正確的。所以菩薩隨緣自在,有的時候他也自在,沒有的時候也自在。所以在六根對六塵裡面,他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不但世法是這樣,佛法也不例外。
佛法,本經裡面也明白跟我們開示,「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這是菩薩大慈大悲,眾生沒有請,他就來了。來做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一切眾生,開導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沒有請,菩薩就來了。可是菩薩也要觀機,他沒有請是什麼?看他機緣成熟了,他能夠接受佛法,歡喜佛法,菩薩才來。如果菩薩來跟他說法,他聽了就討厭,他也不接受,菩薩就不會來。你歡喜,你願意接受,肯依教修行,那菩薩怎麼會不來?他當然要來,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心,菩薩都不會捨棄他。為什麼?一個人真正要是信願這一部經典,依照這一部經典修學,那就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謂這個眾生現前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那菩薩要不幫助他,這是過失。這個機會正如彭二林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十方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機緣成熟,他怎麼會不來幫助?他若不來幫助,那就對不起眾生。
所以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放下憂慮,放下牽掛,放下煩惱,這叫真正的供養。所以《行願品》裡面,十大願王說到「廣修供養」,這一段經文特別長。末後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裡面第一個是依教修行供養。我們就明瞭了,我們要怎樣廣修供養?依教修行就是廣修供養。特別是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典剛才說過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揚的一部經典,我們能信願受持,就是虔誠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恭敬、讚歎,恭敬我們如果說得淺一點,就是對治我慢。我們凡夫都有慢心,所以恭敬就是對治我慢。稱讚就是對治嫉妒,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出生就有了。你看二、三歲的小孩,分糖果如果分得不公平,他心裡也不高興,他分得多,他分得少,這誰教他的?沒有人教他,與生俱來的,這叫做俱生煩惱,這不用學。廣修供養是斷慳貪。我們知道我慢、嫉妒、慳貪都是真如本性裡面根本的障礙。普賢菩薩用這個方法把我們這些障礙去掉,使我們的真如本性可以重新透露出來。所以這三樁一定要修學,要認真的修學。
第四是「懺悔業障」。學佛的同修常常掛在嘴邊,我們要消業障。什麼叫消業障?我們去拜一個懺,這業障是不是有消了?相信有很多的同修也曾拜過,業障有沒有消掉?要消業,我們事先要先知道業是什麼,什麼叫做業障?業就是造業,造業就有障礙,所以叫做業障。障礙什麼?這個經說得很好,障礙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本心,清淨平等覺不能現前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業,造業。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從中國到外國,你看學校學生在讀書,發作業簿,他就造業了。像我們現在的公司要考核業績,看你的業積多少了?你想想看,一天到晚就是在造業,這哪有什麼法子。業就是動、就是造作的意思,業就是事。我們一般說事業,正在造就叫做事,做完之後就叫做業,結業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不斷在造業,連晚上睡覺也在造業。晚上睡覺也會作夢,你若沒有造業,就不會作夢了。所以這個造業是日夜不停的造,這個業障怎麼能消得了?
業障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我們要清楚,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活動、言語這統統是業,我們平常說身口意三業,這些業裡面有善有惡,惡業是障,善業還是障。所以佛教我們修什麼?修淨業。淨業是什麼?心清淨了,業就清淨;心不清淨,業不清淨。善業果報在三善道,惡業果報在三惡道,這個事情很麻煩,沒有辦法脫離六道。業障想要消除是真正不容易。佛在這裡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教我們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這也是造業。阿彌陀佛,三善道裡面沒有,三惡道裡面也沒有,果報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叫淨土,所以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叫做造淨業。淨業成就了就往生,以前所造這些善業、惡業一概都不要去管它,不要去理會它,帶業往生。你也不要問我這些業是不是有消掉?不要去管這些,去想這些都是打妄想,又再造業,障礙你的清淨心。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其他的念頭統統打掉,這樣就對了。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學佛,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有牽掛,世間事,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世間事可以做,世間意不能有。意是什麼?意念,就是心裡牽掛,這不能有。諸位要知道什麼叫業障,要怎麼懺悔。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懺悔法,一切業障統統可以快速的消除,就不必再去用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一定有效,真正有效是這個方法,你就念《無量壽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第五願是「隨喜功德」。這一願也是對治嫉妒的。這個嫉妒妨礙很大,世出世間法所以不能成就,說老實話,這是很大的一個關鍵。所以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稱讚還不夠,還教給我們隨喜。隨喜是什麼?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即使是冤家對頭,他若做一件好事,我們也不要去記以前那個冤仇,我們還是要在當中盡心盡力幫助他。為什麼?他這一樁好事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不是他個人的。如果為他個人的利益,我們可以不要去幫助他。他這個事情是關係大眾的利益,即使是冤家對頭也要去幫忙,這是修隨喜功德。盡心盡力去做,功德的成就,說實在話,他做的人功德多大,隨喜的人那個功德就跟他一樣大,這個不可思議。
第六是「請轉法輪」。轉法輪是比喻講經說法。輪是圓形的,圓形就要不斷的轉動。轉,就是說要轉動。像我們的車,車輪如果不轉動,車就不能動。法輪它是表這個意思,表講經說法不可以中斷,不可以停在那裡不動。所以轉法輪就是一定要請善知識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一點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會把這一願錯會了意思。佛法不論大小乘都很好,但是你若想要成就,一定要一門深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好,你若想要修行證果,你只能夠修一門。就像我們這個佛堂有好幾個門可以進來,但是你要進到佛堂裡面,你只能選擇從一個門進來,你不可以同時走二個門、三個門,這樣你決定走不進來。這麼多的門,你要選一個門走進來。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要選一個法門來修,這樣才會成功。所以諸位要知道,你打開經典看,你看每一部經,佛講經都有當機者,就是說他講這部經,他主要的對象是哪一些人?是針對那些人來說的。所以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袓師大德確實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建立了宗派。建立這些宗派,他的用意就是提倡一門深入。所以古時候的寺院,高豎法幢,建立宗旨,這是一個道場。譬如說這個道場,它是禪宗的道場,你來到這裡就是學禪。他那個道場是學天台宗的,你去到那裡就是學天台的。每一個宗派都有它主修的經典,所以古時候寺院道場都有它的宗旨,這就是提倡一門深入。
我們現在,你看道場這麼多,寺廟這麼多,宗旨是什麼?我們現在國內、國外寺廟很多,但是不能稱作道場,為什麼?沒有宗旨。沒有宗旨,這個道場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就是亂修、雜修,修得很複雜,修很多,修到最後在修哪一個法門,自己也不知道。修了好幾十年,修了一輩子,都不知道在修什麼,樣樣都修。這就是道場裡面沒有建立宗旨,來這裡修行的人,他也不知道要怎麼修,所以這種不能叫做真正的道場。真正的道場要建立宗旨,像古時候那樣。你看亂修、雜修,他怎麼會修得成功?所以請轉法輪這一點我們也要清楚,不是說各宗各派的法師大德我都請,我這個道場一個星期請一個法師來,這個星期請念佛的法師,修淨土的,這個法師來勸你們大家要念佛,念佛很好;下個星期請一個禪師來,禪師說念佛太慢,參禪比較快;再一個星期請一個密宗的仁波切,修密念咒比較快,三密相應。在台灣,很多道場有這種情形,那些聽眾,來道場聽經的這些同修,聽到最後都不知道要修哪一樣比較好。一個星期說一樣,這個說這樣好,那個說那樣好,聽到最後很茫然,不知道要怎麼修。所以請轉法輪,這點要注意,要建立宗旨。
像我在台灣去外面的地方講經,我都有向大家報告,我都跟他們強調這點。凡是請我去講經,大部分都是念佛會,要不然就是蓮社。我還沒去講以前,他們還是一星期請一個法師去。請我去之後,我就跟他們強調這點,我說我來這裡不是來湊熱鬧的,是來這裡想說對你們是不是有所幫助,這樣我來才有意義。如果來湊熱鬧,對你們各位的修學一點幫助都沒有,我來就沒有意義,就沒有必要。所以我就跟他們說明,你的招牌叫做蓮社,你要知道蓮社是什麼?蓮社就是專修念佛的。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他那個地方就叫做蓮社,一直傳到現在,凡是用蓮社這個名稱,就是專修淨土。專修淨土,一個星期請一個法師,各宗各派都有,我說這就不對了。我還舉個比喻跟他們說,好像你在賣東西,你外面的招牌掛的是五金行,五金行裡面就是在賣五金,但是你裡面在賣米,裡面賣的東西跟你掛的招牌不同。外面掛米店,裡面賣五金,客人看到米店要進去買米,買不到,這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就跟他們說,既然叫做蓮社,你若要請我來講經,我們就是要以淨土的經論為主,一定要修念佛法門為主。以後他們接受我這個條件,後來我才常常去他們那裡,跟他們結緣。這就是說請轉法輪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道場是修哪一宗,我們就請哪一宗的法師來跟我們講經,這樣才能夠對我們道場的同修有幫助。所以請法也不能隨便請,這我們要知道。我們隨便請,聽眾聽了以後,聽到最後就不知道聽哪一個才好。
還有一點,我們現在弘揚《無量壽經》,這本是會集本。會集本,我在台灣去講經的地方也有發生這個問題,他就是一個星期請一個法師,有一個星期請到一個法師跟他們說這個會集本很好,你們要照會集本來讀誦、來修持。所以他們就去請一些經本,去我們道場請,請很多經本,也請很多錄音帶,大家要來讀誦、要來修持。但是又經過一個星期,另外一個法師去跟他們說這個會集本不好,要讀原譯本。那些老菩薩聽了就不敢讀,經典就擺在那裡。他們那些同修搞得沒辦法,很頭痛,提倡會集本的是淨空法師,後來就找到景美去了。去景美找師父,師父再派我去,派我去跟他們介紹這部經。所以我們請法師,在現在這點我們也要注意,才不會影響我們這個道場。
古人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們要是請不同法門的法師來講,在裡面修行的人,道心就受到影響,動搖了。所以,印光大師靈巖山那個道場,你看他的規矩,他沒有請法師講經,一年到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有老法師講個開示。為什麼沒有請法師講經?請這個沒請那個會得罪人,請來如果講得不一樣會擾亂道場,擾亂他們的修學。所以印袓當年在世,他沒有請法師講經。尤其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一些講經的人,特別是比較年輕的人,不懂講經的規矩,他是好心,發心是很好,但是那個效果是破壞道場。古德講經是讚歎,譬如說你是禪宗的道場,我是修淨土的,你如果請我去你那個道場講個開示,我絕對不能去你那個道場勸你們大家修淨土。我如果去到那裡勸你們修淨土,就把你這個道場道風破壞了,所以去到那裡一定是要讚歎他這個法門,讚歎他這個道場,讚歎這個道場的老師,使這個道場的大眾對這個老師更加有信心,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
所以一個道場確確實實是要建立起宗旨,我們這個道場是在學什麼、在修什麼,我們要確定。我們在台北景美圖書館、華藏淨宗學會,我們主修的就是兩部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以這本會集本為主)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是我們主修的經典,長時間在講,永遠不換的。其他的經典都是輔助,輔助這兩部經的,以這兩部經為主修的經典。所以有一些法師大德去到我們那裡,我們有供養他,但是沒有請他講經。為什麼不請?如果請他講經,要是講得不一樣,平常這些同修一聽心又亂了,所以沒請他講經。除非他講的跟我們修的法門一樣,我們就恭恭敬敬請他來講。如果講的跟我們修學的宗旨不同,我們就不請。所以,像家師不在,我們道場都讓這些學生去練習、去學講經,沒有請別處的法師來講。所以建立道場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同修這一生真正有成就,確確實實有成就,目的就是在這裡,要不然建立這個道場就沒有意義了。
還有一點,說到往生,往生一定是看到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走的,這才是真正往生。現在有很多人說看到人死了以後瑞相很好,這個人死了以後瑞相很好,不能證明是往生西方。往生西方一定是看到阿彌陀佛來,跟他走了,這樣才是真正往生。死後瑞相很好,不一定是往生西方。像死後如果生天,往生到天上,這個相也很好。往生到人道,下輩子再來作人,這個相也很好。所以這點我們也要知道。往生的時候瑞相很好,我們知道這個人他絕對不會墮落三惡道,一定往生到人天兩道。但是往生西方,一定是他看到佛來,這樣才能證明他是真正往生。我們希望真正幫助這些人,一個道場,說老實話,如果有三個、五個往生,這個道場就殊勝莊嚴。所以這個請轉法輪,我們要注意。
第七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請講經,請講經哪有講一次大家就開悟,那太殊勝了、太稀有了。所以想要大眾真正得到利益、有成就,必須要請善知識常住在我們這裡,領導我們來薰修,這樣大家才有依靠,才有依止。如果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做依止,很難成就。所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要請他常住在這個地方,當然這就要看緣分了。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因為交通便捷,距離縮短,全世界哪些善知識我們都知道。可是這些善知識大家都有自己的道場,請也請不來,想要請他來住世,那談何容易?要請他住在我們這個地方,很不容易。但是交通便捷有一個好處,我們不能請他來,我們去他那裡參學。像過去家師在台灣,我就看他勸人來新加坡跟演培法師學唯識。有很多年輕人真正發心要學法相唯識,他都介紹他們來新加坡親近演培老法師。這可以彌補請佛住世的缺憾。他不能來我們這個地方,我到他那裡去;去那裡學成功之後,再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教化一方,這是需要發心。
我們世間真正說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人生真正的意義、真正的價值,說老實話,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之外,你想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世間人認為的價值,在佛法裡面講是一場空。你說歷史上留個名,我們這個地球到最後也會壞掉、也會不見,留那個名在哪裡?也是空。所以真正有意義就是弘法利生!我們自己這一生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也可以幫助別人了脫生死、出三界,這個有意義。可是真正認識這一點的人,不多。這是希望我們同修要很冷靜、細心去體會。
十大願從第一到第七,請佛住世這是願。後面三願都是迴向。所以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後面三願合起來講。「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我們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找一個模樣來學,最好的模樣就是佛。我們要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模樣,以阿彌陀佛來塑造我們自己,這就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就是我們要學著順。換句話說,不要跟任何人結冤仇,不要跟任何人有衝突。他看我不順眼,我們躲遠一點,這樣他心裡也歡喜。這不是說我們怕他,恆順,要讓對方心裡歡喜。這是佛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樣樣都要順,順就是孝道,所以孝底下一字就是順,什麼叫孝?順才叫做孝。這個順是智慧、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普皆迴向就是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將我們自己所修一切功德,分給一切眾生共同去享受,決定不自己享受。
所以普皆迴向是拓開我們的心量,心量之大跟虛空法界完全相等,把所有的界限統統破除,這叫十大願王。所以菩薩的德號普賢,普皆迴向就是普的意思,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賢。我們通常講,講道、講德,道德的標準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就是道,好善喜賢就是德,絕對沒有嫉妒障礙。所以這個法門成就道德,比其他法門確實來得容易、來得殊勝。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諸位報告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跟諸位報告。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