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者……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李會長、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今天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新加坡居士林淨宗學會以福建閩南語來跟大家介紹淨宗第一經,《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家師淨空上人在這裡用華語已經講過兩遍、講過兩次,相信有很多同修已經曾聽過了。在我們這個道場用福建話來介紹這一部經,這是頭一次,第一遍。可能大家剛開始聽這部經,用福建話來講,會聽得不習慣,因為以前不曾用福建話講過。這部經經文是文言文,不是白話。一般我們正式講經,要照經文來念,用文言跟白話來講解,所以正式的講經跟一般通俗的演講性質不同。正規的講經,就是要照經文每一段、每一句的來講。一般的演講就比較白話,白話我們一般聽起來,比較能聽得懂。文言文,我們如果剛開始聽,可能會比較生疏,但是不要緊,其實經文文言文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多聽幾遍,你自然就聽懂了。

  在台灣,我在台北地區,也去幾個地方都是以閩南語來介紹《無量壽經》,有很多老菩薩也是不曾聽過,剛開始聽也是聽不怎麼懂。但是這些老菩薩的精神,我非常佩服,剛開始聽不懂,他還是很有耐心,將這部經從頭到尾來聽一遍。到我再去講第二遍的時候,他們來跟我講:法師,我現在已經聽得懂了,知道你在說什麼。所以文言文的經文並不困難,我們也不用怕。在新加坡這個國家,福建人也很多,閩南語也是我們祖先的一種語言,我們也是不能把它忘記。所以我們講經也是有需要用這樣的方言來介紹,一方面保持我們祖先的話不會失傳,一方面還可以來了解佛法,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文言文,你只要多聽幾遍,你就聽懂了。聽懂了,你就會愈聽愈歡喜,就聽不厭,聽的時候就不會想睡覺。因為文言文的意義非常深,它的意境無窮無盡,你每聽一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意思。文言文,你如果能體會到它裡面的意思,是無窮無盡的,就好像泉水一樣。新加坡不知道有沒有泉水?在台灣很多地方有泉水,天然的泉水。古時候有井水。泉水一直湧出來,無窮無盡,永遠流不停,所以經文文言文它有這個特色。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法味,愈聽就愈有趣味,趣味無窮。

  白話文,像一般通俗的演講,我們剛聽的時候,講一些比較屬於世間法的,大家聽得比較懂。但是白話文,我們聽一、二遍就不會想再聽了,因為白話文的意思是有限的,它有一個限度。文言文的意思是無限的,隨著我們的修持、隨著我們體會的不同,那個意思就不一樣。同樣這一句經文,我們今天讀,有今天體會的意思;明天讀,有明天的意思,這很奇妙!

  我們講經與聽經都要求佛力加持,這部《無量壽經》是佛證得果位,在果地上種種享受的境界。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就像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這些都是等覺菩薩。佛果地上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無法徹底來了解,何況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更無法了解。所以這個經講的人講得出來,聽的人聽得懂、聽得歡喜,這都是三寶加持我們。如果沒有三寶加持,講的人也無法講,聽的人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講的人跟聽都是要求三寶來加持。

  聽經的方法,就是我們如果有聽得懂的地方,這是最好的;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也不用去管它,隨它去,不要去管它,不要一直去想那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能聽懂就懂,聽不懂就算了。你如果聽久了,這個義理自然你就能明白、能了解。過去我聽家師講經,有時候聽師父講一個佛經裡面的名詞術語,聽好幾年,還不知道那句講的是什麼意思。到後來常常聽,才知道原來那句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如果聽久了,就自然能聽懂。聽不懂的地方,多聽幾遍就能夠懂了,所以這個沒有關係。我們如果這樣來聽,聽經也是一種修定,修我們這個心能定下來,聽經也是修定的一種。我們的心如果能定下來,自然就會開智慧,會消業障,我們平常說的消災、開智慧。所以我們講經聽經都要求三寶佛力加持,我們要有這樣的態度。

  我們這一次講的時間不很長,所以介紹這一部經採取重點的講法,就是比較重要的地方,我們詳細的講;比較不重要的,我們就簡單的講。時間雖然不長,我們還是很完整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來跟大家介紹一遍。我們這次不講玄義,玄義就是這一部經裡面玄妙的義理。我們這次不講玄義,是以梅光羲居士的序文來代替玄義。序文裡面主要是給我們介紹這一部《無量壽經》的重要。《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土宗第一部經,為什麼在這一千多年來沒有人讀誦、沒有人弘揚?序文裡面就跟我們講這個原因,還跟我們說這部經《無量壽經》的重要性,這部經的價值,以及夏老居士他會集這一部經的用意,他的苦心跟他會集的一個過程,這個序文都有跟我們介紹到。

  現在我們大家手裡拿的這份就是序文,就是介紹這本《無量壽經》的。請大家翻開第二頁,就是第二張。我們看第二頁第六行,「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在這一篇序文裡面,可以說將這一部經它的來歷以及它的重要性都跟我們介紹出來了。這個序文也相當長,我們在這兩小時當中無辦法完全詳細的來說,我們還是選幾個重點來跟諸位介紹。

  我們從第一行看起,我先把它念一遍。「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我們先看這一段,但是在還沒有說明之前,我們要先簡單介紹寫這篇序文的人,我們才知道寫序文的人是誰。這一篇序文是梅光羲老居士他寫的,梅老居士在老佛教徒當中,大家都認識他。他是在民國初年,在我們中國佛教在家的大德當中,他是非常有聲望、有地位的。在我們中國號稱「南梅北夏」,南是南方,南方的大德是梅光羲老居士,北方是夏蓮居老居士。當時民國初年在家居士,這兩位是很有學問、很有聲望的。夏老居士就是會集這部經的人,會集這部《無量壽經》。這兩位當時大家都稱為「大士」。這個大士,我們要知道,像我們平常稱觀音大士、地藏大士,大士是對菩薩的一種稱呼。稱呼他們為大士,也就等於說,將他們看作是菩薩這樣來尊稱。

  在台灣有一位李炳南老居士,這是家師跟他學經的。這位老居士已經往生有十年了,他是九十幾歲才往生的。李老居士以前在大陸,就是在中國,他是梅光羲老居士的學生,李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在北京有一位黃念祖老居士,這位老居士也已經往生好幾年了,黃老居士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梅光羲是他的舅舅,他們有這樣的關係。黃老居士他同時又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學生,他真正的一個傳人,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在台灣也印了很多次,我們這裡也都有送過來,就是他寫的註解。所以梅大士他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佛門大德,在《近代往生傳》傳記裡面,就有把他記載在裡面。我們將梅老居士簡單介紹到此地。

  他在一開始就把《無量壽經》的本質跟我們說出來,這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經講三百餘會,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所流露出來的。像《華嚴經》、《法華經》,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經中之王,但是還沒有到達極,這個極就是說到極處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才叫做極。

  在唐朝,日本佛門的大德曾經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一個比較。這一比較《華嚴經》是第一,所有的經互相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就把《華嚴》比下去了,比《華嚴經》還高。由此可知,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如來稱性的極談。因為《華嚴經》講到最後面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達到圓滿。這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都是在講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說,這部經就是《華嚴經》的歸宿。《華嚴經》到最後要圓滿,就要歸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圓滿。

  所以唐朝時代,日本一個道隱法師他講得就更好,他說《法華經》跟《華嚴經》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世尊講《法華經》跟《華嚴經》就是要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因為《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引導這些法身大士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說法也很正確。如果以佛經三分來說,《華嚴》、《法華》是序分,序分就是開頭、開始;《無量壽經》是正宗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我們因此就知道這部經在佛教裡面它所佔的地位。

  所以這部經確確實實是如來,不但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今天我們諸位同修真正是有福報,也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蒙諸佛如來加持,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遇到這部無上的法寶。希望我們大家要認真來學習,等到我們把經文介紹完之後,才真正認識到古大德所稱的第一經。

  「眾生本具之化儀」。前面是說「如來極談」,就是如來講這個經,講到最高的。如果只有如來的極談,我們現在是凡夫,煩惱一品也沒斷,這個經我們是不是有辦法來學習?我們能不能在這一部經上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是大問題。如果說眾生本具之化儀,有這句話,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有分了。我們現在是眾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部經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本來就有的,跟如來真性裡面所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也正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高能度等覺菩薩,上自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下度阿鼻地獄的眾生,這個眾生造五逆十惡,將要墮地獄了,這個法門只要他肯相信,他要能接受,佛也有辦法幫助他往生成佛,這個不可思議!所以說上自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我們現在要跟等覺菩薩,要跟文殊、普賢比,當然我們沒辦法跟他們比,但是我們如果要跟地獄眾生比,我們是比他們好很多了。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但是造罪業還沒有造得那麼重,這樣說起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這兩句話聽了之後,我們心就真正安了。

  我們再看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佔的是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分量?說「一乘之了義」。一乘之了義是什麼意思?在佛教裡面,一乘經典不多,一乘就是說這部經、這個法門是教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能夠成佛的,這樣的經、這樣的法門才能稱為一乘了義。在中國,大家所公認的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還有另外一部就是《梵網經》,《梵網經》是別教一乘。殊不知這一部經乃是一乘當中之一乘,為什麼?《華嚴》跟《法華》最後統統導歸極樂,都歸到極樂世界。「萬善之總門」,我們淨土的經論,就是專門講淨土的經有三部經,叫做淨土三經。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本經是專門講西方淨土,稱為淨土三經。佛在其他的經典裡面附帶講淨土的,我們所知道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所以梅大士在此地說「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他這句話說得很好!

  如果我們把道隱大師他講的話來說明一下,他說一切經做一個比較,《華嚴》第一,就是《大藏經》所有的經做個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本,裡面總共有四十八章,說四十八品也可以,四十八章裡面,哪一章經是第一?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彌陀佛親自講的,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願是第一?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說什麼?十念必生。就是說念佛,念阿彌陀佛,念十念就往生,往生就不退成佛。成佛難在哪裡?並不困難,十念就成就了,可惜沒有人肯念,還有人不知道要念。所以這個法門諸佛都跟我們說,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說,所有一切諸佛都說,說這個法門是難信易行,就是說我們要相信很困難,但是要修行不困難。相信不容易,但是修起來是很容易,這是講到究竟方便。

  譬如像《法華》、《華嚴》,當然它是講到最究竟,講到成佛就是最究竟,但是不方便,我們凡夫要修很困難,我們做不到。好是好,究竟是究竟,我們做不到,這對我們來講究竟不方便。有些像方等(小乘經典),它是方便,現在我們做得到,但是不究竟。因為方等,小乘只是能教我們成阿羅漢果,成菩薩果,不能成佛。所以它方便是方便,但是不究竟。《華嚴》跟《法華》究竟,它能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成佛,但是對我們來講有困難,不方便。所以一切經究竟不方便,方便不究竟,唯獨淨土三經是究竟又方便,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來修,真正是一乘之一乘,了義當中之了義,非常難得。

  確確實實《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這一本經的註解,換句話說,本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我們知道了,我們就不必要去念八十卷的《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精裝本,這麼厚有五本,我們知道了,我們就不需要去念那麼多,念這本就可以了,念這本就包括那些了。《華嚴經》是《大藏經》的精華,這部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無量壽經》是精華當中的精華。所以這部經就是《大藏經》的濃縮,這部經如果展開就是一大藏教,你念這一部經就把所有的藏經統統念到了,一部也沒有遺漏,一部也沒有缺少。諸位如果真正認識明白了,你在一切經裡面要選什麼經來讀?當然是選《無量壽經》來讀。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這個經是總綱領,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都離不開本經。本經是諸佛如來弘法利生的總綱領,我們今天才得到。

  「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這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部經之中。我們說得更明白一點,說得淺顯一點,這一部經裡面說的是什麼?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說我們自己本人,說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周圍的環境,講的事實真相,在大乘經裡面說諸法實相」都在這部經之中。更難得的是「詳陳苦樂,照真達俗」,這是非常之難得。諸位如果把這個經念幾遍之後,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我們這個世界,他就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講得明明白白,真正不可思議!他給我們指出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讓我們去走,這個樂是真實之樂,是究竟之樂。「是以我佛屢說」,這就是說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這部經講了好幾遍,常常講。世尊當年在世,一般講經都是只有講一遍,沒有重複再講第二遍的,唯獨本經是佛當年多次宣說的,講很多次。可見這部經典很重要,佛才會講這麼多次。佛為什麼常常講?這就顯示出這部經的重要性,所以佛他會多次宣講,不斷的來講。

  下面說,「諸師競譯」。我們中國人與佛有緣,佛雖然沒有出現在我們中國,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這一部經是早期流傳到中國,安世高大師有譯本,我們在《藏經》的目錄裡面有看到,可惜他這個譯本已經失傳了,我們現在看不到了。本經自從漢朝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當中總共有十二遍的翻譯,所以在一切經裡面翻譯最多的無過於本經,這部經翻譯最多次。宋朝以後,這十二種譯本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剩下來的只有五種,剩五種,這五種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五種譯本裡面的內容出入很大,如果是同一個梵文本(就是印度文的梵文本),縱然是很多人去翻譯,但是內容總是大同小異,裡面的內容差別不會太大。像《金剛經》,《金剛經》在我們中國就有六種譯本,但是《金剛經》你拿來看,雖然有六個人翻譯,六種譯本不同,但是它的內容大同小異,差別不大。由此我們就能夠知道,它原本的梵文本是同一本,只是不同的人翻譯,原本是同一本。唯獨我們這本經出入太大了,所以古人依照譯本來研究、來判斷,當年到中國的梵文本,至少有三種完全不同的經本,證明佛是三次所說的,不是講一次而已,所以才有這樣大的出入。以後在《大寶積經.如來會》,《大寶積經》裡面有「無量壽如來會品」,這部分專門說無量壽佛的,這就非常明顯佛講《大寶積經》就曾經講到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佛確確實實是多次宣說,不是只有講一次而已,這就是非常有力的證明。

  「東來最早,譯本獨多。」小本的《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遠公大師(就是慧遠大師)在中國廬山就建蓮社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創始人。所以東林慧遠大師創淨土宗,所依靠的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那個時候淨土宗只有一部經,三經其他兩部經還沒翻譯出來。可見這一部經在淨土宗裡面,確確實實是第一經。

  我們現在所看到淨土宗有五經,這五經是怎麼來的?諸位也要曉得,原本只有三經一論。在清朝咸豐年間,咸豐是慈禧太后的丈夫,那個時候有一位叫做魏源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就是淨土三經再加一本,變成四本。這一個做法實在非常了不起,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濃縮,把《華嚴經》附在淨土三經之後,換句話說,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就看作平等了,這三本經一樣。所以古人稱本經為中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所以這位居士,他也是非常有見地。

  到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加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淨土經變成五本。這一章經的經文不長,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要少。《般若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它才二百四十四個字。印祖這樣一拈出來,我們就警覺到了,這一章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實在講是一大藏教的心經;不僅是一大藏教的心經,實在講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的心經。

  我們過去看《楞嚴經》、讀《楞嚴經》,從來沒有發現過,都沒有看出來,印光大師把它提出來,我們才知道。印祖把它提出來,我們就恍然大悟,才曉得成佛之道是這麼簡單,並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困難。你看大勢至菩薩他是怎麼教我們的?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樣才叫「都攝六根」?簡單的意思是說專心,我們說一心一意。「淨念相繼」,就是說這個念要淨,我們的心念、念頭要清淨。怎麼樣才叫做淨?如果你對這個法門懷疑,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如果有夾雜,你的心也不清淨。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相繼是不間斷,不要讓它斷了,這叫做相繼。

  《西方確指》,《西方確指》是一本書,裡面有一篇文章是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說的,教我們念佛的祕訣。他說念佛的人最怕就是夾雜,夾雜什麼?又是念經,我們看到很多修淨土的人,經念很多,念幾十部,每天早晚課經念很多種。為什麼念這多種?怕經如果念少了,會得罪佛菩薩,對不起佛菩薩,所以他念很多種。其實他是掛一漏萬,怎麼說?經不是只有那幾本而已,你看《大藏經》,你算算看,有三、四千部,他頂多能念十部、八部,這已經很多了。如果要說得罪,那得罪的佛菩薩太多太多了!為什麼?《大藏經》沒有完全念完。所以這就叫夾雜,念得太多,念得太複雜,夾雜。

  又要念咒,又要做會,做會就是說一般的法會,我們在佛門裡面也看到很多同修,像在台灣我也看到很多,有一些菩薩,哪個道場如果有在做法會,他都參加,不管什麼法會,只要有法會他都參加,做法會。這個道場有去,那個道場如果沒有去又不好意思,會得罪人,一天到晚這個心跑得亂糟糟的。我就遇到很多同修跟我說,師父,我道場跑那麼多,得罪很多人,有時候不是不要去,實在是時間配合不上,這間寺院在做法會,那間也在做法會,有去這間,沒有去那間,就得罪那間寺院。我就勸他,如果這樣倒不如都不要跑,都不會得罪人,自己好好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心才會清淨。一天到晚在外面趴趴走,這個心怎麼會清淨?心都跑亂了。這是做會,這在台灣也很多。

  還要說一些不要緊的,像吉凶禍福這樣的話,就是跟我們念佛不相干,其實我們念佛是最吉祥的,就不用去問神、去筊杯。在台灣的寺廟都有筊杯問吉凶禍福,感冒也要筊杯,這是很普遍。以前我母親還未學佛的時候(她現在出家了),我如果感冒,她都會帶我到廟裡去拜神,求爐丹。新加坡不知道有沒有爐丹?我不知道。爐丹,吃香灰(爐丹)治感冒,有時候吃有效,也不是沒有效。誠則靈,如果有誠心就會有感應,拜神也是有感應的,也是有效果。但是我們如果真正念佛,念到心清淨就不用了,你念阿彌陀佛,難道阿彌陀佛的神力會輸那些神?不會輸,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我們念佛什麼災禍、什麼災難都可以消除。念佛都能成佛,消災免難是小事情,所以也不用去問吉凶禍福的事。

  現在還有一些人喜歡神通,聽到那個地方、哪一個人有神通,能夠離地三尺,全身都放光,他就趕快跑去跟他學習,往往都被騙了,這些統統叫做夾雜,這樣心就不會清淨。心要怎麼樣才算清淨?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部《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這樣心就清淨了。上上根的人,我們這一生如果希望能往生,上等的人只念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佛,念一部就可以,依靠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上上根的人,決定往生。不要念得太多,念太多,說實在話,我們也沒有那個時間。所以我們要專,我們念經、修行要專,我們在世間做事業也要專。你如果做一樁事業,專心去做,一定會成功。你如果同時做好幾樣,做十幾樣,每樣都沾一點,這樣做就不會成功,這個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如果這一生決定要往生,要做一個上等根器的人,我們念這一部就夠了,尤其年紀大的老菩薩就不用念那麼多;甚至經文看不懂,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可以?也是可以,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同樣很殊勝,這樣更加得力。

  我們再把下面的文念下去,「小本始譯於姚秦,觀經初顯於劉宋,二經未達乎東土」,這就是說小本的《阿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還沒有到我們中國來之前,「蓮社已建於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為宗尚也。」下面這段說,「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諦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為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這個意思剛才跟大家說過了,《無量壽經》在中國差不多有一千多年沒有人提倡,修淨土宗的經論,實在講,大家都是依靠《阿彌陀經》。像我們平常讀誦,都是讀誦《阿彌陀經》。《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雖然有流通,講的人也少,講《觀無量壽經》的人很少,讀的人也少。你觀察,很少看到有人讀誦《觀無量壽佛經》,都是讀誦《阿彌陀經》的比較多。依照《觀經》去修行的人更少,還沒聽說過。

  淨土宗這麼重要的經典,為什麼沒有人宣揚?那就是因為它翻譯的譯本很多,你如果五種譯本都要拿來看,在過去那個時代是相當不容易的。過去的印刷術也不發達,在古時候要印一本經很不容易,所以要全部讀到很困難。如果你只單單看一個譯本,意思不圓滿,因為每個譯本內容出入差別太大了。這是大經(我們說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不能普遍流通的原因,看一本不圓滿,要全部看很困難,所以大家就乾脆都依靠《佛說阿彌陀經》,依靠這本經。

  所以《無量壽經》才有會集的必要,就是把五種原譯本會集在一起,有重複的去掉,這本有、那本沒有,把它會集起來。五種原譯本,與四種會集本,我們現在都印在一起,這是家師編的。印在一起,我們現在每位同修大家都能夠看到,這就比古人幸運。古人一生都看不到的,我們在這個時候全部都蒐集到了,這個福德因緣確實超過古人太多了!連王龍舒居士,他是第一個做會集本的,他會集這本叫做《大阿彌陀經》,這本有單行本流通,會集得很好。可是印光祖師對於王龍舒會集的這本,跟彭際清的會本、魏源的會本都有批評,所以這個會集本流通就不容易。他批評的對不對?很有道理,序文裡頭有說明,諸位如果仔細看就明瞭。

  會集跟翻譯不同,翻譯裡面你要用哪一個字、要用哪一個詞句,你自己可以決定。會集是別人翻譯的,絕對不能去更改原文一個字,它原來用的哪一個字,就要使用那個字,不能更改。這三位大德當然在他們來講,他們都有把原來經文的字句做更改。在他們來講,他們所改的,以他們的程度是不成問題的,他改的會比原來的文還好。但是印光祖師怕他們開了這個例子,怕以後的人會隨便去改經。這本經我拿來,這句我看不太懂,我把它改個兩句;你看到了,你也看不懂,你也改兩句,這本經改來改去,改到最後就變質了、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是印光祖師他反對的地方。

  這一部經是夏老居士會集的,也是個會集本。這一部經是家師在民國四十八年,西曆是一九五九年,大概在三十七年前,三十七年前家師在台灣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他剛出家的第二年,李老師以前曾經講過這部經,從大陸剛到台灣的時候,曾經講過這部經,同時他也做了一個註解,簡單的註解。他的註解是用毛筆寫在經文的旁邊,叫做《無量壽經》眉註。他將這部註解送給家師,家師當時帶到台北就想講這部經。家師初講經的十年當中,凡是要講哪一部經典都要向老師報告,他要講這部經也跟李老師報告說他要講這部經,李老師當時就阻止他,說你現在還不可以講這部經,因為這部經是會集本,印光法師所反對的,你如果要講這部經,以你現在的身分、地位,一定會有很多人反對、很多人批評。所以家師聽了之後也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把這一部經放在箱子裡,沒有拿出來。他就開始講《楞嚴經》、講《華嚴經》,《華嚴經》也講了十七年。我聽家師講經,第一部經就是聽他講《楞嚴經》。

  一直到李老師往生,李老師是十年前往生的,他才從箱子裡拿出這部經,拿出來印。這部經印出來,當時是要紀念老師的,同時也開始講這部經,那時候再講這部經就沒有人有意見了。因為他過去大經大論講了很多,就沒有人反對了。所以這部經弘揚到今天已經有十年了,在全世界海內海外接觸到這部經的人都非常歡喜,受持讀誦的人非常多。

  宣揚這部經,剛開始只有家師一人,他自己一個人在國內,在海外,自己一個人弘揚。以後有一年在美國華盛頓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他是從中國北京去美國,在那裡遇到,兩個人談起來,黃老居士他說他在中國也在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家師才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兩個人見面非常的歡喜。

  由此可知,會集不是不能會集,實在講會集是決定有需要的,就是會集不能隨便去更改原譯本的文字。原來它用的字,就要照著那個字,不能去更改。前面三家的會集都有改動原來的經文,有改經文的字,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其次就是會集的取捨,取捨是知見、是學問。取捨是不是非常妥當?這是個人見地不同,個人的境界不同。如果說不該會集,第一個會集的人是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往生的時候,他是站著往生的,《龍舒淨土文》前面有一個畫像,那個像就是龍舒居士往生時畫的,他是站著往生的,立畫像。由此證明,會集是應當的。會集得好或不好?那是另外一椿事情。由於前面三家的會集本都有弊病,都不是盡善盡美,所以夏蓮居居士他才發心重新再校對,重新來編排,做一本新的會集本,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經。

  會集所具備的條件,梅老居士在這裡說,我們看第二頁,倒數算來第三行,看最後一句,「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這就是說前面那三個人的會集,不是盡善盡美,都有缺點,所以後人有批評。「誠如黃超子居士所云」,這在前面第一篇序文裡頭跟我們講出來,「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下面他說了六個條件,說要會集這本經不是很容易,要具足這六個條件才有資格來會集。

  「一須教眼圓明,照真達俗。」這就相當不容易,這一句話要拿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一定要有修有證。有修沒有證,沒有證就是還沒有證果,有在修行還沒有證果,不行,要有修有證。在禪家講明心見性,在淨土講得理一心不亂,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二須淹貫群籍,深於文字。」就是對於一部《大藏經》都能夠通達,你如果不是通宗通教,這不行。「三須於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這部是淨土宗第一經,你對於淨宗要是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你做不到的。這個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不亂,而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實際上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這樣的地位,所以這個決定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四須於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於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這就是說過去這三家的會集本,他們的好處、缺點,你全部都明瞭。「六須於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

  諸位想想這六個條件,太難了,尤其前面的三條,前面三條是功夫,後面三條,現代人努力一點還能做得到。前面三條太困難了,前面三條是要法身大士才能做得到,阿羅漢還做不到,連權教菩薩都沒分。由此可知,夏蓮居老居士是什麼樣的人。夏老居士如果不是等覺菩薩,最起碼也是十地菩薩再來的,是佛菩薩化身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他來我們這裡做什麼?就是來會集這一部經,他的使命就是會集這一部經,度末法千千萬萬的眾生。確實如果沒有這部,《無量壽經》我們要持誦很困難,你要去看五種原譯本很難讀,我們讀起來很不順,這一部經才是《無量壽經》之集大成,確實是盡善盡美。依照這一部經來修學,感應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接著看,「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這是梅光羲居士所說的話。梅老居士到晚年還拜夏老居士做老師,這件事情很少人知道,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私下告訴家師的。是梅大士對他這位師兄佩服到了極處,非常的佩服,不僅師兄,到最後還拜他做老師。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第三頁第四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秦譯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小本的《彌陀經》,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我們現在一般都是用鳩摩羅什這本。「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這是一般修淨土的現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諸位如果讀這幾句就可以了解了。這個法門古人講「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往生。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一萬個人修,只有二、三個人往生?道理就在此地,對於這個法門並沒有完全徹底的理解。

  所以下面梅大士的話說,「理既未明,信何能深」。道理不清楚,你的信心當然不夠,願更談不上,行是或有或無,這樣修淨土,只可以說與西方極樂世界結一個法緣而已,這一生往生是不可靠的,所以下面有幾句話講得很好。「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這個話都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把理論徹底的明瞭,然後一門深入,才能夠自利利他。

  末後還有一段說,在第三頁最後一行,我們從當中看起,「且蓮公此本」,就是說這個本子,這本會集本。「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於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家師就是看到序文這幾句話,發心編印《淨土五經讀本》,將五種原譯本、四種的會集本統統收在一起。而且將《彌陀經》,《彌陀經》也有三種本子,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兩種譯本的會集本),所以《阿彌陀經》也有三個本子。《無量壽經》總共有九個本子,統統印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來供養諸位同修。家師看到這一段才想起來確實有這個必要,為什麼?使大家對這個會集本,能夠產生真正的信心。

  這本《讀本》你拿來看,你就可以去對照,以前印光祖師所反對的,所指出的毛病,這本會集本都沒有。很可惜,夏老居士這本會集本流通之後,印光祖師已經往生了。如果印祖還沒有往生,拿去給他鑑定,印祖一定會點頭同意可以流通,可惜印祖已經不在了,只好把所有的原本都擺在諸位面前,讓大家自己去看,去做個比較,你才知道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是很好。過去三家的缺陷,這本都沒有,我們對這個會集本才能產生信心。如果有懷疑,利益就得不到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是梅老給夏老的一個簡單介紹,使我們對這個人多少有點認識,這一段文在第五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從當中看起。「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三十年。」這是梅老居士跟夏老居士,他們也是老朋友,他們同在一起做官有十年,同在一起學佛有三十年,是三十年的老同參。「同受皈戒,同參叩於宗門耆宿;同受灌頂於密宗大德;同於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於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這是他這一生最敬重的一位老朋友。此地所提的慧老法師就是慧明老和尚,他有一本書叫做《慧明老和尚開示錄》,這本在台灣印了很多出來流通,流通得很廣,就是慧明老法師給他們兩個印證。

  下面就是介紹當年他會集這本經的狀況。「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掩關就是我們講的閉關。夏老居士會集這一部經是閉關十年,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不是很草率就成就了,用十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為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點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於成。」這是說他會集的時候認真負責,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這個稿,初稿完成是閉關三年,以後不斷的再修訂,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是定本。初版是在民國二十五年流通的,慈舟老法師曾經在山東濟南講過一遍,而且還有做科判。慈舟老法師有兩個學生在台灣也都很有名氣,一位是道源老和尚,已經往生了。另外一位是懺雲老法師,現在人還在台灣埔里,這都是慈舟法師的學生。

  慈老的科判,這是家師到北京找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拿給他的。他拿回到台灣之後,將科判印在《無量壽經》後面。從慈老的科判裡面,我們就能看到初版(最初)的面貌,跟現在我們所讀到的定本有不少的差別。這是夏老以後他增訂了不少,而且再分章目,分四十八章,初版的時候還沒有分。

  下面一段,我們念過去就可以,我們從第六頁第五行看起。「故其於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這是五種原譯本。人家把它的字數都算得很清楚,五種原譯本總共是有九萬五千七十個字,可見得夏老居士心很細,這是一般人都疏忽的,你看他將這個經的字數都算得很清楚。「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這一段是梅老居士對於會集本的評語,這個評語決定不過分,才知道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會集的是真正不容易,不是再來人決定做不出來的。因為會集,說老實話,比譯經難,甚至於比講經還難,佛當年講經沒有重複,整理會集才困難。

  蕅益大師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再來的,他老人家作的《要解》,你看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在我們來想,他若不是阿彌陀佛親自來的,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大勢至菩薩怎麼會這樣讚歎!我們中國人很有福報,確實是諸佛菩薩再來,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替我們整理這些典籍,重新建立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度,這樣的大恩大德,的確是粉身難報。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浹旬累月而不決」,這是指取捨。五種譯本裡面,為了要採取哪一個字,旬是十天,累月是一個月,往往為了一個字的取捨,最少十天,最長要一個月,一直到完成,用了十年的時間。你看這個本子並不長、並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以他自己的學問,修行的功夫,還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日日禱於佛前,時時縈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這都有證明,親眼看到的。

  「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徵,茲恐駭俗,姑不具引。」這幾句話非常的保守,他的感應實在是多。你看我們印黃念祖居士的註解,註解裡面有一張夏老居士的照片。這張照片曾經多次的翻印,不太清楚了,但是還可以看得見,看到什麼?他頭頂上有一尊佛像,鞋子底下放光。如果我們沒有注意看,你不容易看到,指出來給你看,你就看得很明顯,原來的照片上就很明顯。原來這張是光面的,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張光面的,他送家師的是布面的,光面的就很清楚,所以他的感應很多,而且不可思議。

  我們現代有很多人都在求感應,喜歡神通的人,就更多了。所以黃老居士對於這些事情一字都沒提,這很有道理。感應、瑞相決定是有,可是也不要去理會它,這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我們心清淨,這個才要緊。經題上面講「清淨平等覺」,這個重要。心地清淨,覺而不迷,這個等到我們講到經題的時候,再跟諸位詳細的介紹。我們從序文裡面看到老一代的人很保守,絕不以神通感應來施展、來炫耀!所以老居士的事蹟,一直到今天,黃老居士往生了,還沒有公布。這就是說老一代的人跟我們現代人不一樣。我們現代的人,如果沒有瑞相,他也要說一點,為什麼?比較不會被人看不起,這就是造謠言。過去的人有這些事,他都不肯講,也不會跟你說,這才是正確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話就重要了。「是以及其告成也」,就是說會集成就了,這個本子完成了。「文約而義豐」,文是文字,文字很簡約,經文不長,而且文字並不深,幾乎人人都能看得懂,這就太難得了,真正不容易,意思很圓滿。「理顯而詞暢」,理你看起來並不很深,都能看得懂,這個詞句非常通暢,讀起來很流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確實是《無量壽經》最善之本,這是真的。

  黃老居士在世時,他有一些學生(他的學生不多),這是老居士在末法時期一再提倡的。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同修貴精不貴多,所以他不主張熱鬧,他主張清修;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形式香火很旺盛,信徒很多,不重視這些,重實質;修行重一心不亂,重在淨念相繼,不重感應,不重神通,這些東西都不要緊,念念教我們真正修行。所以他雖然是密宗的上師,他說大陸這四十幾年來,十幾億人,學密他所知道的只有六個人成就,這太難太難了,不是那麼簡單。

  凡是跟他學密的,他有要求三部經必須要讀,第一個就是《無量壽經》;第二是《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部經學密的人要認真讀誦,這樣他才願意收。《無量壽經》也是他主要讀誦的。他的學生,聽說如果身體不好,生病,都持誦《無量壽經》,念觀世音菩薩,也不去找醫生,也不吃藥。確實這部經很多人持誦有這樣的效果,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心清淨,身就清淨,我們的心清淨,身體就沒病,所以念《無量壽經》的效果非常好。這部經可以治病,這個我們可以相信。

  所以我們這些年來提倡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大家所希望,所要求的,求什麼?第一個不老,第二個不生病,第三個不死。不老、不病、不死,我們要不要?相信大家都想要。古時候做到皇帝的,他也是求這個。秦始皇也是求長生不老藥,他也想看能不能不老、不病、不死。大家都想求,但是在世間法裡面求也求不到。在佛門裡面才求得到,真正要做到不老、不病、不死,只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要是肯相信,你也能做到!這部經的功力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如果能相信這個話,照這個話去做都有效果,而且這個效果很快,實在是不可思議。三個月就見到效果,六個月(半年)你就有堅定的信心,你的業障消除了。

  什麼叫業障?業障我們自己感覺不出來,你每天精神提不起來,頭昏昏,腦鈍鈍,頭腦不清楚,遇到事情,糊裡糊塗,也不知道怎麼處理。這部經你持誦三個月之後,精神飽滿,耳目聰明,就是六根聰利,你的頭腦很清楚,人不會糊裡糊塗,這樣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心裡很清涼,沒有煩惱。我們如果業障重的時候,心很煩,沒有事情,自己也很煩,這樣就是業障比較重。有這種現象,趕快來持誦《無量壽經》,這個效果最好。你如果持誦三個月、半年,精神就好起來。原本要睡很久,現在睡三、四個小時,精神就很好,這個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有很多人讀誦這個經,得到這個效果,這是真實的功德,經中所講的「惠以真實之利」。

  諸位會問,這部經是在講什麼?簡單來講,經上講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講這個;「住真實慧」,你念這部經、念阿彌陀佛,你的心住在真實智慧裡面,就是般若智慧;「惠以真實之利」,這個經是佛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在一切經裡面,講三種真實的很少,唯獨本經統統具足。

  我們今天的時間很快兩個小時這樣就過去了。下面還有一點點,我們就留在明天,明天晚上再繼續跟諸位來介紹,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