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了凡四訓 立命之學) 陳威男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14/8/26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06
各位尊敬的老師、學長,大家早安。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了凡四訓》。剛剛在進來之前,末學跟師父談到,已經十七年沒有來過這個地方了,「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今天是一個很難得的因緣,更難得的是我們有機會一起來學習,到底人有沒有命運這一回事。不知道各位學長以為,人到底有沒有命運?有,大家都點頭,大概善根都很深厚。那到底命運是怎麼一回事?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末學也是有一番特殊的因緣,才了解這件事。末學記得大概可能有三十年了,三十年前,在家裡怎麼有一本《了凡四訓》的書?舊舊的。那時候可能還在小學的時候。稍微把它翻閱了一下,裡面沒有辦法全懂,大概只能夠領略一、二分。但是這一、二分,在後來的三十年裡面,深深的影響了末學的一生。到底怎麼影響?中間有時間我們再來穿插一下。
《了凡四訓》這本書,作者袁了凡先生,這是明代的人,大概是萬曆前後,明代中期的人。了凡先生的一生滿特別的。了凡先生早年,他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過世以後,他的媽媽就希望他也不要去讀書求取功名做官,當個醫生好了。為什麼當醫生好?第一個,養家活口沒有什麼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別人,可以救人濟世。了凡先生就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他的少年就是這樣開始。一直到有一天,有一天在慈雲寺,有一個機緣碰到了一位長者,這位長者也不是普通人,這位長者是皇極術的正傳。什麼是皇極術?有一本書叫做《皇極經世》。《皇極經世》的作者是「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這個人據說仙風道骨。邵子《皇極經世》這本書,據說是從《易經》的道理推演出來的,它裡面富含各種哲理。它有一個附帶的功能,可以用來推算世運、國運、家運,當然包括一個人的命運。《皇極經世》的過程,因為推算實在是太準了,所以傳人很少,最主要是怕被誤用。
從宋代傳到明代,這個都還很正確。了凡先生在這時候遇到了這位長者,就是《皇極經世》的正傳。講到正傳是師承,就是有師承,一代一代很正確的傳遞下來的。當然這位長者他自己也知道,他跟了凡先生有緣,所以藉著這個機會,把推算命運的這套技術傳給了了凡先生,而且把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都給算完了。算完不曉得準不準確?大家想,不曉得準不準確?這套算命技術準到什麼地步?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涉獵過一些算命的東西?中國算命的技術很多,八字、紫微,非常非常的多。但是算命常常講的模稜兩可,說者可能無心,聽者有意,所以怎麼聽好像都對,又好像不太對。但是《皇極經世》的推斷不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直接是問答題,告訴你答案。今年賺多少錢,直接告訴你數字,準確到個位;有幾個小孩,幾歲結婚,父母活到幾歲,都直接告訴你答案。甚至於我們自己的壽命,我們父母的壽命,都直接告訴我們,我們後面會看到。這位長者幫了凡先生推算,推算出來活到五十三歲,準確到幾時幾刻。所以這套算命可以說是非常的準確。
了凡先生在接觸到這位長者之後,這位長者姓孔,孔先生,這位孔先生跟了凡先生說,就命運來看,你應該是讀書求取功名做官的人。了凡先生因為這位孔先生幫他推算得很正確,他就採納孔先生的建議,從這個時候就開始學習,念書,第二年就正式進入國家的培訓裡面,開始求學。在一開始這一段期間裡面,果然照孔先生的推算,一一都應驗了,所以了凡先生對命運愈加深信不疑。可是在孔先生的推算裡面,獨獨沒有告訴他命運是怎麼來的,面對命運該怎麼因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小插曲。孔先生推算的非常正確,到了某個時刻該發生什麼事情都沒有問題。有一個小插曲,有一次本來預言什麼時候才可以升級,但是好像有一個機會可以提早發生,了凡先生這時候就起疑了,是不是推算有錯誤?結果有沒有錯誤?沒有,時間到了並沒有被升級,還是得到原來孔先生推斷的時候才有辦法。了凡先生到這時候,心中一絲毫的疑問再也沒有了,「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這時候完完全全的相信命運,命運真的是有,而且有時節因緣,凡事急也急不得。所以這時候了凡先生對命運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是什麼?澹然無求,就很平淡,沒有什麼貪求。
一直到後來,另一個因緣發生了。後來了凡先生有機會碰到一位高僧,這位高僧,雲谷法會禪師。碰到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對坐了三天,居然一點妄念都沒有。我們不要說三天,三秒鐘都堅持不下去,更何況是三天?所以了凡先生就讓雲谷禪師非常驚訝,怎麼會有這樣的人,能夠三天裡面都不起妄念?一問之下,原來了凡先生是完完全全的相信命運,知道凡事都有時節因緣,所以想要妄想、想要妄念也是枉然。雲谷禪師聽了以後覺得搞錯了,雲谷禪師本來想說,能夠到這樣的境界不容易,能夠定功這麼深不容易;原來了凡先生只是一個凡夫,完完全全受命運擺布,照著命運走的凡夫而已。
了凡先生也很有善根,聽到雲谷禪師這樣講,就請教雲谷禪師,這是什麼原因?雲谷禪師這時候就開始跟他開示命運的道理。請教各位學長,我們在中國難免都會接觸到算命,請問各位學長,命運的道理是什麼?命運的道理,雲谷禪師就開始分析。「人未能無心」,我們人不管哪一個時刻,都不停的在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人因為都是不停的在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造業,有業因,將來就有果報。《法華經》上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起心動念就造業,當因緣成熟的時候,果報就現前。但是接著講,只是一般人有定數,這個數是定數;極善極惡的人,這個數就不定,命運可能跟原先推算的差別就很大。了凡先生從孔先生幫他推算以來,二十年完全照命運去走,所以他只是一個凡夫。
大家知道命運以後,命運裡面通常有吉有凶,大家很關心的一定是如何趨吉避凶。了凡先生接著就問雲谷禪師,既然有命運,我也相信命運,命運有沒有辦法改變?雲谷禪師接著就開示,引經據典。一開始引經據典說,《詩書》上講,「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裡面重點,「我」、「己」。佛經上又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我們知道佛門大戒,妄語是大戒,所以諸佛菩薩會這樣講,絕對是實話。先引經據典,跟了凡先生提示了這個事情。了凡先生當時他還是有疑問,了凡先生,我們知道是學儒的,他說孟子(我們等一下後面可以看到,整個《了凡四訓》裡面引用《孟子》的最多),了凡先生就說《孟子》裡面講,「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曾經說,求得到的是我所能掌控的。了凡先生他自己的理解是,道德能力是我自己可以掌控的,富貴功名有些有很多外在的因素,我怎麼可以求?我怎麼求得到?我想這個是大家在解這段經文常有的,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在解《孟子》都是同樣的想法,都是跟了凡先生同樣的說法。
這時候雲谷禪師進一步為了凡先生開示,孟子說的沒有錯,是你自己誤解了。誤解在哪裡?好,先引六祖的一段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也就是說一切的福田,根源在哪裡?都是在我們自己的心,只要從心上下手,功夫到了一定程度,有感通的時候,福報自然會現前。所以孟子所說求在我,就是說從修身養性下手,不只能夠得到道德仁義,而且外得功名富貴;內得道德仁義,外得功名富貴。所以這種求是內外雙得,而且是求得到的,這種求法對我們所想要得到的目標是有幫助的。
但是現在世間人一般的做法是什麼?不修道德仁義,想發財,就努力想該怎麼賺錢;想成名,就到處去找成名的機會。所以這邊講,如果不是自己好好的修身養性,不反躬內省(躬是向自己,自己來反省自己),只是向外去找賺錢的機會、成名的機會。我們求,有很多方法,賺錢的方法很多,現在市面上成功術、賺錢術這個書太多太多了,也教我們很多賺錢的方法,但是我們照著去做,能不能真的賺錢?這要看我們命裡有沒有;命裡沒有,你就是再怎麼照著書上那些賺錢術去做也賺不到。末學的工作是接觸錢的,末學手上一年的預算大概是新台幣五十個億。末學每年看的公司很多,賺錢的多還是賠錢的多?賠錢的多。大家都說電子業賺錢最容易,末學看的公司裡面,電子業倒閉的最多。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命裡有的剛好。所以這是世間人的一個誤解,把時間很相近的東西當作彼此之間有關係。努力賺錢,去跟人家競爭,結果發財了,他就當成要競爭才會發財,要競爭才會有進步,這是世間人的一種誤解,常常把時間很相近的東西當成彼此有因果關係,這是對因果的一種謬誤。
接下來雲谷禪師又進一步問了凡先生,孔先生幫你推算一生的命運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孔先生幫他算,這輩子也考不上進士,也沒有孩子。雲谷禪師在幫他開示之前先問了凡先生,先叫他自己想一想,這是滿好的。有時候教學的過程中,一開始從頭講到尾,學生都不動腦筋。所以我們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老師講得太清楚,學生都不動腦筋,進步得很慢。所以雲谷禪師請了凡先生先想一想,自己想想你的所作所為該不該有,該不該考上進士?該不該有兒子?了凡先生深思以後就回答,第一個,他認為他不應該考上進士。為什麼?能夠中舉的人一般都有福報,了凡先生他自己沒有什麼福報,沒有什麼福報又不能累積福報,從德行上下手累積福報。而且了凡先生不耐煩,常常容不下別人。這個也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不耐煩。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現在這個社會天天都在教我們急,末學從早上到公司,一直到下班,事事都是在逼迫你要急。我們有時候看看現在電梯,大家都嫌電梯的速度不夠快,末學在電梯裡面有時候看,大家在按關門都很急。按一下會關,按兩下會關,會不會多按幾下就關得比較快?不會,大家還是習慣這樣。我們的社會,現在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社會風氣天天都在教我們急。在了凡先生那個時代沒有電梯,他就已經這麼急了,我們現在可能比他還更急。
下面這個缺點,是有能力的人常常犯的。「時或以才智蓋人」,自己有點聰明,有點長處,就想要壓過別人。這就是傲慢心,阿修羅的心,見不得人家比我們好。「直心直行」,這個直心不是《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這個直心是什麼?說話不經大腦,也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自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歡隨便評論。這個事情太常見了,你看我們現在談話性節目有多少?講的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這個是現在社會很大的一個麻煩。這些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了凡先生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薄福之相。我們要常常想,我們如果有這些毛病,就馬上要提醒自己,我沒有福報。反過來,舉一反三,想到正面我們要想到反面,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要有福報,一定要避免這些缺點才行。
接下來,下面講到生孩子的問題,了凡先生本來在命中是沒有孩子的,了凡先生自己反省,該不該有孩子?了凡先生想出了六大原因。第一點,「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我們知道地上很髒,什麼蟲都有;水很清,常常一條魚都看不見。了凡先生說他有潔癖,所以不應該生孩子。愛清潔、愛乾淨很好,怎麼這個會是不生子的原因?原來乾淨得過分變成一種癖好,常常容不下別人。這裡面乾淨整齊是好,我們自己愛乾淨整齊是好,但是要能夠容得下別人才行。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和氣能育萬物」。了凡先生脾氣不好,很喜歡生氣,動不動就生氣。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知道尤其台灣,生育率全世界最低。末學有很多同事為這個事情在苦惱,用盡辦法,但是許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消息,應該要請他們好好的看一下這一段。不能生孩子的原因,喜歡生氣。現在人,喜歡生氣的太多。第三,「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仁愛、博愛,這是生養萬物的根本,殘忍是不能生育的原因。了凡先生自視甚高,所以他常常因為愛惜名節,不能捨己救人。
接下來,了凡先生這個毛病也是末學常常犯的,愛說話,「多言耗氣」。現代人不但多言,還講話快。末學常常在公司一接電話起來,還不知道他是誰,他已經把要問末學的問題講完了。末學還沒聽清楚,他已經全部講完了,結果末學又要從頭再問一次,更浪費時間。末學講話慢,大概在二十年前就注意到,刻意學來的,講話慢。而且愛說話,多言耗氣。下面,了凡先生喜歡喝酒,喝酒傷肝,損耗精神,傷身,又喜歡熬夜,這些都是對身體不好的。這是六大原因。「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算也算不清。
了凡先生先自己反省完了,反省完了雲谷禪師再幫他進一步的分析。雲谷禪師說,不只是求功名,還有生孩子也是,凡事都是有因有果。這邊講,「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這個定,很肯定。有什麼因才有什麼果,有百金這個因的人,你才會有百金的財;有餓死因的才會餓死。很多人碰到命運不好,怪天、怪地、怪人,就是不會怪自己。上天不過是感應我們的心行而已,感應我們的德行而已,從來不會給我們添油加醋。我們該是什麼命,上天就給我們什麼樣的果報,一點點添油加醋都沒有,也沒有剋扣。
後面也是一樣,有多厚的德行,家道家運就會多久;絕後的這種人,可以說德行是薄到了極點。這邊末學就做了一個表,左邊是德行,後面是福報。德還要分兩種,有福德跟功德,這兩種又不一樣,我們後面講到再繼續講。總之就是要有德,有什麼德配什麼福。中間有沒有一點點僥倖?有,如果一點點僥倖的話,就應了最開頭的那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福報很大,但是德行有缺,配不上這樣的福報,這時候自己要小心,常常會有莫名其妙的事情發生,把我們自己的福報抵銷掉。前一陣子有學長跟末學分享,他家人掉了一些錢,心裡很難過。末學跟他講,你要高興,你們應該高興,還好是無緣無故掉了,總比生病把那些錢用掉好吧!本來不該有的,不該有的就是要讓它去,強留也留不住。所以我們觀察事情總是要多面,能夠多方面去想,不要專注在那個讓我們不舒服的事情上面,這樣每天過得多難過。末學這幾年總覺得每天過得快快樂樂、舒舒服服。不是沒有碰到困難,末學只是有個優點,一個小小的優點,末學看事情會看很多面,看到好的一面,只專注在好的那一面上,把不好的忘掉而已,如此而已,就這麼簡單的小小的祕訣。
雲谷禪師就勉勵了凡先生,就說好,既然你剛剛自己分析,明白自己有這麼多缺點,你就應該要把這些缺點給改正過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有包容心,一定要能夠和氣,要有仁愛,當然身體也要注意好,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如果能夠這樣做,「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的都過去了;「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們現在人最常見的毛病,就是一直活在悔恨過去之中。過去做錯了就已經很難過了,還緊緊的把它放在心裡,每天再來難過,巴不得自己人生過得更糟糕一點。請問大家,過去的已經過去,好也好、不好也好,好的留得住嗎?好的事情,我們只要繼續把它保持下去就好,留戀它幹什麼?也不會回來。不好的事情,做錯的事情,你再怎麼懊惱,去撞牆好了,能夠重來一次嗎?不行。每天在那邊捶胸頓足,那只是讓自己更難過而已。所以末學對人生的態度,過去好也好、不好也好,好的就繼續保持;不好的,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過錯就好了。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放不下是衰相,心思都停留在過去,怎麼能把握現在?
現在人不但過去的放不下,剩下來時間還要想未來,我十年後退休有沒有足夠的錢?生孩子奶粉費、保姆費準備好了沒有?我明年會不會被公司裁員?都在想這些問題。明天地球還在不在都不知道,還煩惱到十年後。最近有個新聞,末學看到有個新聞,有個女生,還滿年輕的,中了樂透的頭獎。她原來是一個卡債族,每個月都為了還錢的事情煩惱不已。假設她知道她過了幾個月會中頭獎,那她前幾個月會不會煩惱?所以前幾個月的煩惱不是白煩惱了嗎?蔡老師在《弟子規》裡面曾經說,每個人把他的煩惱,對未來的煩惱寫下來,然後過一個禮拜、一個月再來驗證看看,百分之八十都是胡思亂想。所以想過去是衰相,想未來也不可靠。唯一實際的是什麼?現在。現在是什麼地位,有什麼義務我們就好好把它做好。現在的因好,將來的果就好。
所以告訴我們要改往修來。修在什麼時候修?當下修。雲谷禪師說,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做,把過去不對的事情都完全把它改變,從現在好好的去做,這個就是「義理再生之身」。我們現在所作所為合於義、合於理,這個就是義理之身。過去完全受命運擺布,那個是血肉之身。現在的義理之身,義理之身是什麼?合於天道。既然合於天道,能不能跟天地起正確的感應?當然沒有問題。這邊講「太甲」,我們知道商代,商代的國君,他有個很有名的宰相叫做伊尹。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個我們常常掛在嘴邊,也常常聽到的。自己所做的,這個就怨不得別人,好壞自己都要負責。《詩經》上也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讓我們自己所作所為都合於天道天命。福報都是自己求來的,不能歸罪到別人身上。所以雲谷禪師就說,如果我們能夠「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這個是自己所做的福報,自己一定能夠享得到。
很多人都講,講福報、講因果,那是佛教講的。儒家有沒有講這個事情?有。證據何在?我們現在人講話都要求要證據,下一句就是證據。儒家有沒有講?有,《易經》是儒家很重要的經典之一。「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易經》裡面很多是告訴人家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這個以後,我們有辦法為自己趨吉避凶。如果說人的命運是固定不變的,如何能夠趨吉避凶?顯然命運不是固定的,命運總是隨我們的心念一直在變,我們想善行善,命運就變好;想不好的事情,做不好的事情,命運就變差。所以命,我們叫做命數、命數。這有兩個意義,數,代表命運是什麼?有加減乘除,不是固定不變的,做好事命運會變好,做壞事命運會變差。而且隨著我們的心的好壞程度,做好事,真的心又非常的好,用加的還不夠,要用乘的才行;同樣的做壞事,命運用減的,如果這個心還壞到很壞的話,減的還不夠,用除的才行。所以命運,命數有加減乘除。另一個意義,數可以推算,是可以推算。但是前面講,能夠被推算出來的是凡夫。末學小時候,爸爸就幫末學做過多方推算,之前台灣民雄有個很有名的失明的人,家父也去讓他推算過。但是末學一直都沒有問原因,一直都沒有問推算的過程,推算的結果是怎麼樣,末學一直都沒有問。因為學了佛以後,應該不要問這些事情。《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我們學了佛,還不能斷惡修善,改變自己的命運,出去不敢跟人家說我們在學佛。
所以在這邊,《易經》裡面就隱含了因果的道理。《易經》裡面趨吉避凶的原理何在?還是根據因果。所以《易經》才會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才會有福報;後面又講,「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常在外面可以聽到,這個人是大善人,將來會福蔭子孫;或者說某某人多行不義,這個人將來一定禍延子孫。這個要如何理解?自己做得不好,子孫倒霉;自己做得好,子孫享受,這個有沒有違背剛剛前面講的命運的道理?都是自己所作的。這個給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習作裡面有這個問題。
凡事不離因果,因果講得更正確,因、緣、果。因,自己所作,祖先或家人無非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緣。所以這邊講,積善之家有餘慶,我們為子孫創造一個好環境,也要子孫有這個善因,他才有辦法享受得到。我們如果做得不好,給子孫創造了一個不好的緣,子孫也要有惡因,他才會有惡報。所以歸結還是在自己。《易經》講,這些因緣果報的道理,一家人的道理,無非是什麼?物以類聚。前面講,「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保之」。我們有什麼樣的德行,感應跟我們有相同興趣嗜好的人來跟我們在一起,原來就是物以類聚。
了凡先生很不容易,完完全全的相信雲谷禪師所說,「拜而受教」。我們今天學習聖賢教誨,怎麼樣可以入得聖賢教誨之門?聖賢教誨學習的次第沒有例外,信解行證,入聖人之門就是這條路。第一步要信,而且信要信得深。我們常常覺得我們也學了一陣子,也信佛,也信孔子,我們自己有沒有信?這個不用問別人,別人不知道,問自己,我們自己勘驗自己有沒有信。書上講的我們有沒有做到?有做到,真信;做到三分,信只有百分之三十。所以這個事情不用問別人。
了凡先生相信了,受教了。怎麼樣是真正受教的狀況?能夠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做,這是真正受教。了凡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往日的過錯在「佛前盡情發露」,發露就是把它講出來給人家知道。我們現在人犯錯很難改的一個原因就是自欺欺人,不承認自己有錯。自認為沒有錯,怎麼會去改?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先認錯,承認自己錯在哪裡。發露是很好的承認自己錯誤的方法,第一步絕對要認錯。不認錯人家就不知道嗎?人家還是知道。不認錯是自欺欺人,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認錯。我們每一天反省、提醒自己,重點在這裡,一定要承認自己錯誤。
而且「為疏一通」,發露的時候,他把它寫下來。我們在腦筋想,可能閃一下就過去了,把它寫下來印象更深刻。這個疏通常是上告天地鬼神之用,把它寫下來,完完整整的把它念出來。然後第一步,他就要先試驗了。他不是叫別人試驗,我們聽到什麼叫別人試驗,這個不是好方法。我們學佛覺得不錯,希望別人也能領受到聖賢教誨的好處,怎麼辦?自己先做,做給人家看。所以了凡先生先拿自己來試驗看看,第一步他先求功名,立誓要做三千條善事,「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這個很好,我們現在人都只想到自己,了凡先生想誰?祖先。沒有祖先哪有我們,是不是?所以了凡先生的想法很對,非常對,非常正確。
又用功過格、持咒來輔助。十二頁後面這邊講,有一個書符袐傳。道士不會畫符會被鬼神笑,沒有真本事,沒有真本事還敢在那邊做形式騙人。符要怎麼畫才會靈?這個袐訣只有一點,說破了也很簡單,第一步就是心要清淨。萬緣放下,心才會清淨。心清淨的時候,一筆把這個符畫成,中間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我們念佛念咒要有效,是不是也是同樣一個要訣?念的過程中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所以聖賢的學問,條條道路通羅馬,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一段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祈天立命」,就是我們想要改變命運,或者是向上天祈求什麼事情,要有感應的話,一定都要從這邊開始做起,「無思無慮處感格」,就是要從清淨心做起。
接下來這一段,這一段或許較難理解,十三頁第二段。孟子在談立命之學的時候(這一篇叫「立命之學」,立是建立,命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套學問),說「夭壽不貳」,短命跟長命是一樣的。短命跟長命怎麼會一樣?當我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的時候,怎麼還會去區分什麼是短命、長命?更仔細的分,「豐歉不貳」,豐收跟欠收是一樣的,「然後可立貧富之命」;困窮跟通達是一樣的,「然後可立貴賤之命」;短命跟長命是一樣的,「然後可立生死之命」。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能夠把我們的執著放下,對這些短命長命、困窮通達、豐收欠收的執著、分別、妄想放下,心就清淨了;心清淨才生智慧;有了智慧,我們在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本分之下,好好的去盡這個地位該有的義務和本分,我們的命運就掌握在手中,原來是在講這個道理。重點就是我們不管在什麼情形之下,《中庸》也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不管在什麼情形下,他的心都是清淨的、都是定的,心定才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所以命運都在自己手中。這裡面最重要的,人生命最重要,沒有命還談什麼修行?命運都掌握在手中,生死都自在了,其他的都是小事,小意思。
後面接著提醒我們,「修身以俟之」,這裡面兩個字,一個修、一個俟,積德祈天一定要做到修跟俟這兩個。什麼叫做修?修是修行。我們尊敬的淨空老和尚告訴我們,什麼叫做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跟這邊講的完全一樣。「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改變自己錯誤的行為。什麼叫做俟?俟是等待,完全沒有非分之想,沒有將迎。沒有將迎就是末學之前講,不要想過去,不要想未來,把握當下,沒有將迎,這些非分之想都應該要把它斬斷。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這個就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才是真實的學問。
前面講,我們在改變命運要感通,要有清淨心。清淨心有好幾個層次,從放下執著到放下分別、到放下起心動念。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無心,沒有辦法不起心動念。雲谷禪師就教了凡先生一個輔助的方法,教他持咒,幫助他把心定下來。這個持咒的道理,跟我們念佛的方法完全一樣。不過書上講的是有相當功夫了,我們初學應該要怎麼樣?有記有數,初學有記有數。有記有數第一個,幫助我們不要懈怠。一開始無記無數還不行,一開始有記有數,像印祖十念法是不是有數?有記有數,幫助我們把妄念減少下來。一開始要有記有數,功夫更提升到一層才「無記無數,不令間斷」。剛剛講持咒、念經、念佛,要訣都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間斷是什麼間斷?中間有妄念插進來就是間斷。
到能夠純熟的時候,功夫又更上一層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我們念佛也常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什麼意思?事實上我們現在講這個都不老實,沒有那個程度在想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要想的是執持名號。不過既然這邊講了,什麼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我們念是事相,無念是我們的心,這個功夫已經到相當的程度了,念而無念。持,嘴巴上持,心上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第一步要先放下執著,第二步再放下分別,再放下妄想,這是心上的功夫,嘴巴上念不念沒有妨礙。我們說心上放下,事上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事上是因時因地制宜。我們在一個場合裡面,大家都在念佛,我們陪大家念,沒有妨礙;我們在公司裡面不方便念,也沒有妨礙。事相上沒有一定,總是因時因地制宜。
了凡先生你看,他開始做,開始做馬上就有轉變。第一個心上一轉,我們的感覺就差很多。有些人覺得我現在過得很辛苦,那是因為我們把念頭都一直專注在這個不舒服上,當然不舒服。碰到不好的事情,我們能夠歡喜接受,馬上感受就大大不同。所以了凡先生從此以後就不一樣了,從此以後他的態度是什麼?「終日兢兢」,就是每天都很謹慎,跟以前都不一樣,以前「悠悠放任」,日子該怎麼過就隨便過。而且「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你看人家細心到這種程度,暗室屋漏。哪個地方是最隱微,人家最不知道的地方?我們心裡所想,我們心裡所想是最隱微的地方。了凡先生現在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在起心動念處用心,這是什麼?從根本修。而且表現在外,遇到人家對他不好,他也能夠「恬然容受」,不受影響。
後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原來算的命準不準?不準了,原來算的命不準了,命運開始變好了。但是一開始,這是我們都會有的,剛開始做,凡事起頭難。所以我們希望別人好,一定要給人家時間,慢慢引導人家,不要太急。我們常常想要幫助人,都犯在一個急字。我們自己覺得很容易,別人不見得容易。我們常常有這個毛病,自己覺得容易,認為別人應該也容易,沒有應該這件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家的經不一樣。
了凡先生說他一開始「行義未純」,剛開始做,不純。依教奉行,百分之三十,一開始百分之三十而已,所以效果比較慢。而且常常有做錯的,錯有哪些?錯的,每講到錯的地方,末學都會放慢,因為這些真的是我們常常會犯的。第一個,「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沒有辦法見義勇為。我們看到善事先想想,這個錢我等一下要去吃大餐用的,給他我就沒得吃了;去救他,救他我自己會不會受傷?救他花好多時間,我等一下還要跟誰誰誰去玩,我們總是在想這些事情,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剛剛講的那些都是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雖然很勉強去做,但是嘴巴還在那邊喋喋不休,「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做?剛剛是不是捐得太多?應該先拿一些起來」,口有過言。身勉為善,從這邊我們就知道身勉為善沒有關係,總比不做好,人總是勉強出來的。這邊有些學長,我們一起共學過就知道,末學常常在講,《孔叢子》裡面有一段孔斌跟魏安厘王的對話,孔斌告訴魏安厘王,人都是勉強出來的,「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誰開始不是勉強出來的?一開始人都是勉強出來的。我們常常說學習聖賢教誨要什麼?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聖賢教誨,我們一開始很生疏,怎麼把它轉熟?勉強自己去做,勉強自己坐在這裡不要打瞌睡,都是勉強出來的,到養成習慣,做起來就自然了。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是勉強做的,怎麼樣?鼓勵他、讚歎他,這樣他就會更努力去做。
所以了凡先生一開始,三千件善事花了多久時間?十多年。後來第二次他又許願,他許願要行三千件善事。那這三千件善事還需不需要十多年?不用了,因為勉強到最後漸漸養成習慣,這次四年多就做完了,愈做就愈有信心。我們行善也是這樣,一開始布施,不要目標定得太大,一開始目標就定得太大,做了以後回家常常後悔,把布施的功德全部都減掉了。有沒有?常常捐了以後回家,後悔剛剛捐那麼多。所以我們做事,凡事都要循序漸進。我們常常做事不得要領,就是沒有掌握到中庸中道之義,不是過就是不及。何謂中庸?何謂中道?不落二邊。哪二邊?過跟不及就是二邊。無過無不及。我們常常就犯了這個毛病,做善事不是不做,一做就想要做很大,做很大回家生煩惱,功德完全漏光,這就是我們的毛病。
第三次,了凡先生發願要做一萬件善事,多久時間?一念之間,一念之間這一萬件善事就成就了。我們也體會到一點,善的大小,我們後面會講到,善的大小不在我們所做的事相的大小,在我們心量的大小,「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所以了凡先生到這邊,改變命運的效果是什麼?第一個求功名,有沒有功名?有,考上進士。本來不該考上進士的,考上進士了;本來沒有兒子的,有沒有兒子?有,還生了一個很好的兒子。了凡先生有沒有求壽命?沒有;壽命有沒有增加?有。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歲的壽命,結果了凡先生活到七十四歲,他沒有求。這邊又告訴我們一點,你有那個德行,自然有那個福報,不用求,用求功夫還差了一等。
《書經》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太深奧,一般人是很難相信的,很難相信並不代表沒有。命靡常,人的命運是沒有一定的。為什麼?操之在我,哪有一定?又說「惟命不于常」。一樣的意思,命運是沒有一定的。都不是胡說八道,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了凡先生就說,「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聖賢之言,聖言量,聖賢之言是根據什麼說的?宇宙人生真相說的。「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末學有機會都會跟身邊的人分享。末學有次坐計程車,也跟計程車司機分享,計程車司機說:這個命運可能跟名字有關。末學說:那缺錢的改名王永慶就好了;不會念書,名字就改名為丘,跟孔子一樣。名字是假的,各位桌上都有名牌,名牌擺著,不進來上課有用嗎?進來上課,名牌跟旁邊的同學對調以後,聽到的會不會不一樣?進來上課不要擺名牌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名字是假名,名要符實,我們後面會講到,名要符實。
最後了凡先生勉勵他的兒子,他說你的命不知道是怎麼樣。講這句話可見了凡先生有沒有替他兒子算命?他要學到孔先生那套算命的技術,有沒有幫他兒子算?沒有。為什麼不幫他兒子算?算了如果一樣的話,那就是被命運控制住。他希望他的兒子是凡夫還是豪傑?既然要做豪傑,還算它幹嘛?這句話我們就知道。了凡先生說,你的命是怎麼樣不知道,我也不幫你算,但是有幾點是你應該要有的。這裡面末學說六思六想、六想六思,六種想法。哪六種想法?顯貴的時候,你要想自己是不好的;順利的時候,你要想自己是不順的;豐衣足食的時候,你要想我是貧窮的;人家都很尊敬我們、很敬愛我們,我們要自己有恐懼,受寵若驚;我們即使家世很好,家世望重,我們也要常常想我們不如人家,我們比不上人家;即使你的學問再好,你還要常常想自己不足。這邊總括一個原則就是什麼?不能自滿,不能少得為足,常常都要想自己的不足,要自謙尊人、自卑尊人,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想法,六種想法。
後面還有六種,另外六種想法,所謂「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這邊只有一個想到自己,不好的事情想到自己,要改過的想到自己,好的事情都想別人,想大眾、想天下國家。第一個,遠思揚祖宗之德,這個很重要,這是講孝道。我們知道孝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是學習聖賢教誨的根本,聖賢的教誨就是從孝親尊師開始。第一個,遠思揚祖宗之德,沒有祖先哪有我們?那我們該做的是什麼?承先啟後,遠思揚祖宗之德。所以拜拜的時候該怎麼做?現在拜拜的時候就說,拜託祖先祈求我要賺大錢,我身體要健康什麼。末學都勸家人,在拜拜的時候是怎麼樣?拜拜的時候,如果有晚輩在場,有子孫在場,要跟子孫講,我們的先人是怎麼樣努力,胼手胝足、蓽路藍縷,我們今天才有這麼一點立足之地,我們如何把祖先的祖德發揚光大,拜拜的時候應該是講這些。如果我們不用努力,祖先就能夠保佑我們升官發大財,那因果定律還何在!
近思蓋父母之愆。楚國有一位葉公問孔子,他說我們這邊有個人很正直,這個人正直到什麼程度?他的爸爸偷了一隻羊,那個兒子就出來作證,我爸爸偷羊。你看這個人多正直,毫不循私。孔子說不好意思,我們魯國這邊正直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魯國這邊正直的,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犯了過錯,兒子幫他隱瞞;兒子犯了過錯,父親幫他隱瞞。為什麼?不隱瞞,出來作證,宣揚給大家知道,以後還做不做得成父子?五倫關係破壞掉了。五倫關係根本中的根本,父子關係,沒有父子關係,沒有五倫關係,這個社會還能長治久安嗎?你看聖人考量的點是這個樣子。也有人問孟子,假設大舜當了皇帝,他的爸爸殺了人,大舜會怎麼做?如果來問末學,末學一定說,那你要去問舜,怎麼會來問我?這種人通常是來跟你鬥嘴的,所以當然是這樣,請他去問舜。我們講是,他也不滿意,講非他也不滿意,沒有孟子的本事。那孟子的回答是,他說舜,想當然爾,舜一定連夜拋棄他的王位,背著他的父親逃到天涯海角,跟他父親快快樂樂的過一生。這是近思蓋父母之愆。但是父母也是常人,父母會不會犯錯?父母也是會犯錯的。父母犯錯,我們應該何以面對?我們說無犯有隱,對不對?《禮記》是不是告訴我們要無犯有隱?我們對父母的勸諫要「怡吾色,柔吾聲」,但是對外要隱瞞,私底下找適當的機會好好的勸告。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到這邊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是什麼?要改過,不是想到自己要福報。改過的時辰是怎麼樣?「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每天要有每天的功夫。我們如果能夠做到這樣,跟誰的程度一樣?湯王,成湯。「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要有這樣的程度。「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最後這句話提醒我們,「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種可惜了。所謂曾文正公講,「棄天而佚,是及凶災」,「一息尚存,永矢弗諼」。天賦這麼好,還不肯努力,這種人一定有災難,一定有災禍。我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緊緊的把這件事情記在心裡,千萬不要讓因循耽擱我們一生。
雲谷禪師所傳授這個立命的學問,真的是「至精至邃」,真的是非常精深的學問,「至真至正」。他勉勵他的兒子要「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好好的了解學習,深明其意,然後要勉行。做不到,那個都不是真知,知行絕對是合一的。鄭玄學問一開始固然知難,但是最後還是要靠行。我們也希望了凡先生勉勵他兒子的,我們也來勉勵我們自己,不要再荒廢時日下去。這節課的時間,剛好時間到,我們就到這邊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