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示範教學(一)  陳瑞珠老師、陳亭君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14/8/27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10

  陳瑞珠老師:尊敬的上悟下道師父,尊敬的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們,大家早上好。末學瑞珠在此先以無限感恩的心,謝謝悟道師父給與耕心蓮苑全體親師生有這樣一次分享學習的機會,末學在此至誠代表耕心蓮教基金會向悟道師父行禮。今天這一會,對我們來說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心情,不管是瑞珠,還是我的協助夥伴,亭君老師,以及我們所有的孩子們,亦復如是。我們今天抱以拋磚引玉的心,來這邊跟大家做一個學習的分享,如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師長、學長們給我們指導批評。

  學習的事情是永無間斷的,只帶著一分虔誠的心、嚴謹的心,在此做報告。當我們要進入《弟子規》這樣的課程之前,我們必須要談「學」這個字,學這個字,又必須回歸到《禮記.學記》。我們孔子常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樂,無以行」。在教學上,詩、禮、樂是一不是三,所以今天將要分享課程裡面,我們會有禮、詩、樂的教學。

  今天在開始的第一會,我們先談禮,談禮就必須先談學。所以請各位師長、學長們,我們翻開筆記本第一頁,我們來談《學記》。我們請亭君老師帶著大家念,我們在《學記》裡面有標重點的地方,因為這一篇的篇幅,說起來滿長的,我們先重點式的提標。為什麼要這麼做?最主要希望大家了解今天耕心蓮苑在家塾班所教導的方式是依何為憑。我們依的是古德所教導的教育法,這樣的一個出處,我們必須先交代清楚。我們明白到底為什麼這麼教,才會知道說今天孩子們所呈現的這樣教育法。好,我們現在先請亭君老師來帶領大家讀《學記》標黑線的地方,因為有些是古音,不容易習得,我們就一起來。亭君老師請。

  陳亭君老師:尊敬的師長,還有各位可敬的學長們,現在請大家看我們的講義第一頁,我們一起來恭讀《禮記.學記》。每一段最上面都有括弧,裡面標明它是第幾段。現在我們從第一段開始,請大家我們這邊讀一句,接著也請大家讀一句。我們從第一段開始:「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下面,我們請看第三段:「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第五段:「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我們請大家看第四頁,第九段:「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以上。

  陳瑞珠老師:好,謝謝。我們今天在《學記》的重點學習上,我們用導果為因法來學習。我們先看到十三點,「凡學之道,嚴師為難」。你看白話裡面講的是,尊敬教師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師被尊重了,道業才會被尊崇,這是果。我們現在都談到是要孝親尊師,孝親報恩,尊師勤學,這談的是果。導果為因,嚴師為難。當一個嚴父、嚴母、嚴師,首重在願不願意嚴格的要求自己在身口意上面下功夫,先以身作則。所以我們在第十三點,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所有的一個身為教導者、領導者,我們如何的來做為一個以心、以身、以口的領導者。所以嚴師為難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嚴格的做一個師,這個師就是對的、不吝嗇的傳給所有一切與我們有緣的學習者;錯的,我們勇敢的面對,甚至於勇敢的告訴所有的學習者,我曾經這樣走過路,我曾這樣子跌倒過,我曾這樣子流血過,你們不要再像我這樣走錯路。學歷史,看著長輩們,不就是如此嗎?所以一個嚴師者,他能不能可以展現出堯舜禹湯跟著子民一起同甘共苦,嚴格的要求自己的身口意,這樣才能夠真正把一個學習的目標教育給做出來。所以尊師而在於所有的體現,都在於自己先做出來。所以我們第三點談到這裡。

  在這裡再倒過來看第十一點。一個真正會唱歌的人,他知道裡面其中的奧妙,又加上學生願意學習,他知道怎麼樣的延續他的歌聲。同樣的一個善教者,最重要是如何的激起一個學習者能夠心懷天下,利益蒼生,繼這個志。所以一定是教導這個人他有志,他願意嚴格的要求自己,而且是胸懷天下蒼生,他的善意滿娑婆,這樣心念與宇宙之間無量無邊,自然被教導者會慢慢的被他的言行舉止感化而繼其志。

  到第九點,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在談到的,十一點是講的篤行,就孔子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到了第九點,談的是明辨的教學法,這一點就非常有趣。「故君子之教喻也」,當老師的人他非常懂得比喻,不管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十歲的孩子,還是一個高中生、大學生,甚至一個長輩,到年老者,怎麼樣能夠讓他聽懂我們的譬喻。就像今天各位,我們所要做教學示範的孩子裡面,在這邊九位孩子代表,有小學生、有初中生、有高中生,他們怎樣的在同一會裡面能夠學習著《弟子規》、學習著古文,這是我們今天想要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報告的。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去想,我們講的白話的部分(比喻裡面),我們如何的能夠誘導孩子,而不去逼迫他,學生就會和樂的學習。所以學古文的教育,現在很多人說,背經背到最後是陷入瓶頸。但是我要跟你們說的是,假如我問孩子們,你們喜歡背白話文,還是古文?孩子們請:

  孩子們:古文。

  陳瑞珠老師:他們喜歡背古文,他們覺得古文比白話文簡單太多了。甚至於這裡面有孩子說,老師我可以讀《二十五史》的古文嗎?我說《說文解字》的部分學習好之後再去讀古文,才能夠相應,讀書有讀書的次第。我們鼓勵孩子,而不要壓抑孩子。以目前瑞珠在教學上有遇到,在祖國中國大陸那邊有一些校長也過來來問我,我們現在讀經遇到瓶頸,為什麼你們孩子們讀經可以讀得這麼快樂?最重要是一個好學者,如何鼓勵他,而不是去壓抑他。而用他們喜歡的方法嗎?對不起,不是,是用古德的教育法。用古德的教育法,孩子會喜歡學習,我們可以慢慢來剖析,學生就容易的更有發展。當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我們就要引導他,告訴他大意,告訴他讀書的方法,但是不要透徹的去解說,學生如何讓他保留仔細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當中自己找到答案。我們跟他說,對!你說的是真的,這在古德裡面是這麼樣的去解釋的,是這麼樣的告訴我們的。並不是老師說你對,而是古德說你對。孩子會覺得,原來我的想法,我所找到的答案是跟古德相應的,所以孩子會覺得很和樂的學習,自然而然會容易發展。

  孩子必須學會是明辨。以目前來講,我們的教學方式裡面,我們台灣的教育,我們台灣的教育包括到中國大陸華人地區,幾乎都緊追著美國教育。可是美國教育到歐巴馬上任之後,他開始做教改。怎麼做教改?他們教改的方式是,希望老師們不要再給孩子出的考卷是選擇題跟是非題。當選擇題跟是非題這樣的考試方式拿走之後,幾乎所有的老師們都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教,無所適從。為什麼?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整合全世界的教育裡面是屬於批判性的教育,你叫他批評,你叫他做一個判別還行。但是你叫他明辨,這個方法,很抱歉,只有從古德的智慧裡面可以學到,因為是明辨。你不能明理,我們怎麼去辨別?何來明辨的功能?談不上。所以在美國裡面,開始希望老師,就像我們第九段所講的,是誘導孩子,讓孩子們提示大意,讓孩子保留思考的空間,再透過思辨、透過申論、透過提問,讓孩子學習。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是一個資訊發達的世代,每個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解釋;google一下,就可以看淨空老法師怎麼說、李炳老老師怎麼說、徐醒民老師怎麼說,都可以找到。事實上他不需要我們再從課堂上重複的說他找到的解說。所以很多孩子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甚至覺得你說的我都預習過了,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點新鮮的。

  傳道授業,傳道授業這件事情,在google裡面都找得到的時候,怎麼辦?就像孩子們學紙雕、學摺紙,甚至於他在學習怎麼樣的去寫一份企劃書,在網站上就找得到了。那到底我們要做什麼?好,解惑。孩子沒有惑是不需要我們的,他不知道這樣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不是開始就侃侃而談,我們告訴孩子學習的方向、學習的大意,你有困難,你有疑惑,你來找老師,老師隨時在這裡。甚至於講的是我們提問了,你答不出來,換老師來說,這個時候解惑他才聽得進去。他無惑,他不需要長輩,因為他已經找到答案了。而且現在孩子們,因為透過知識的發達,所以容易長傲慢。我們怎樣讓孩子們心服口服?所以美國的教育,遇到這樣的瓶頸。可怕的是我們台灣的教育緊追著美國,所有一切都學美國,包括教改的方式,包括到二十年前的建構式數學,都是學美國,這條路美國都發現到行不通了。可是最可喜的是,末學去看了他們的教改,竟然回到了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教學方式,就是第九段這一段,這一段是明辨教學法。他們怎麼教?他們強調是學生學會到深入細節的討論,細節討論之後,然後由老師來檢驗他說對了嗎?他做對了嗎?讓學生本身成小組討論。老師像個主持人一樣,去了解學生討論方向對了嗎?討論當中提出來的答案對了嗎?再跟孩子解惑,讓孩子心服口服,就是第九段這段經文。

  所以我們看到了,現在整個全世界都在開始迎接的是親師生如何面對分數慘跌的適應期,不再用選擇題、是非題來考這個學生能力有多少。包括了這一次美國很有名的前三所大學,所有要申請碩士生、博士生的,他們的主考官嚴重的提出一個警訊,請特別注意亞洲學生。亞洲學生的知能考試偏高,但是在行動部分,如何的去跟人際關係合作,如何的去寫出一份企劃書,如何的去執行一個專案,這種能力是薄弱的,就是我們古人講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他們在去年,凡是亞洲學生分數偏高,但是在行動力方面、人際關係方面考試不合格的,一律刷下。這跟我們古德的智慧教學,「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他們意識到,不再接受這樣的,所謂的學文考試分數偏高的孩子,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轉變的潮流。可是我們台灣卻緊追著美國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們必須在另類教育裡面走出一條血路,回歸到古德的教育,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救我們中華民族的後代。這是末學在不斷的鑑古知今當中,去學習出來一點心得報告。所以假如我們從單一的標準答案選擇題和是非題,要馬上跳到需要陳述主題、邏輯思辨的申論題,學生、教師、家長都必須經過測驗分數的慘跌適應期,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沒有經過慎思、明辨的教育。待會我們做個示範,我們如何的慎思明辨,這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

  請各位再翻回來第三頁,第三頁的第八大段,講一個是教育生信的原因,這講的是慎思。慎思在於哪裡?就是他講的,「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可是現在我們所有教育裡面不是從因下手,都是從分數,從教孩子成名奪利裡面下手,一開始就錯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已經面臨到的,整個孩子教育是錯誤的,整個社會亂象是錯誤的,就是因為教育新制的原因,衰敗、式微了,甚至於到了幾乎難以見得了。所以如何慎思?第一個我們如何的學習古德的智慧來學習預防法。當一個孩子他滿腦筋裡面都裝的是我要待人接物,所學習的一切都從因下手,這是預防法。所以因,因果教育預防法。

  再來及時法。我們現在教育,父母沒辦法跟孩子二十四小時相處,老師不可能跟孩子二十四小時相處。可是在我們古德的家塾裡面是家長(大家庭),所有的在一個要讓孩子讀書的家庭裡面,他的長輩們本身對詩書禮樂都有所涉獵的。再來,請來的老師是二十四小時跟著孩子在一起,所以當孩子一出現因偏離了,錯了,他馬上及時糾正。譬如你教的是晨昏必定省,他跟父母親沒有問好,你做爸爸媽媽常說:你要跟爸爸媽媽問好,又教你要跟爸爸媽媽孝順,孩子覺得你煩。可是有個老師在家裡面看到了,告訴孩子,父母如何如何的辛苦,你要略盡聊表孝心之意,就是一聲問候。當做到的孩子,善根夠的,給他勉勵,給他鼓勵;沒有做到的,適時給他教訓,就在及時法裡面。所以因小果大,從小因就開始糾正孩子,但是不超越孩子的學習程度。

  再來是漸進法,一定要有循序漸進。所以「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就在於不揠苗助長。可是現在怎麼可能?人家學珠算,孩子推去學珠算;人家學的是書法,推去學書法;人家是補數學,推去補數學,不問孩子他的步步踏穩了沒有,孩子沒有從容學習的機會。所以在學校教育裡面適合的是一個中等學習的孩子。優勢的孩子,智商高的,他老師講頭,他知道尾,他覺得你講的我都知道了,他記性好,你講一遍他就記住了,這是金字塔型的孩子。再來是屬於金字塔下的孩子,你講他必須的是:人一之,他十之;人十之,他百之,可是學校裡面沒有辦法陪伴這樣的孩子。所以這種孩子他慢慢就在學校裡面變成調皮搗蛋,甚至於自卑、懦弱、放棄,這種孩子太多太多了。這種孩子都是我們社會裡面普羅大眾的孩子,安分守己的老百姓,可是這樣的孩子都被犧牲了,要成為中流砥柱的精英也被犧牲了。所以現在是一個平庸的教育,這種教育是不可能可以培養出一流人才,不可能可以培養出聖賢的教育,都是齊頭式的。犧牲了尖端的、最底層的,所以這個世界怎麼不亂?甚至於導致領導者不過是中庸之輩,不要說中庸,應該說平庸之輩,怎麼不亂?所以教育必須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這個教育沒辦法快。

  再來是如何讓孩子緊跟著父母的正確的身教,建立正確的觀念。如果跟著一個老師是學習聖賢的身口意,而學習到觀摩,他觀摩是正確的,從先入為主裡面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觀念,他一生一路都好走。所以我們到年紀大了,除非是覺醒,除非是真的是覺得我一生的苦吃夠了,我一生的錯讓我受夠了,我到這個年紀,我要回頭了,我不要再迷失了,才會願意學聖賢之道,要不然真的很難。所以我們如何珍惜孩子的童年,這是我們在座,我們所有當今只要關心,真正關心教育興盛的人,我們必須努力的。

  好,我們再看到第六段,第六段談的是博學。現在很多人覺得說我讓孩子一昧的讀經,讀到其義自見。怎麼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可能嗎?對不起,讀書千遍的前面原因是要先《說文解字》。淨空老法師在告訴我們學習次第當中,他談的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有家長告訴我,老師你看,老法師說要「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說請你再看到前面一條,是《說文解字》。古人在每個字裡面,都先把它的哲學、它的義理了解,當你每個字的義理都了解之後,你再去讀書千遍,自然會產生聯結力,他才能夠其義自見。一個字的意思都不了解,學是什麼意思,教是什麼意思,都不了解。它的意思的衍生太多太多了,因為中國每個字都是哲學,中國每個字都是含藏著聖賢的精神。所以《說文解字》裡面,就如此的道破,每個字、每個字學了之後,我們再開始讀書千遍,自然可以其義自見。這是小學。所以我們中國裡面有小學教學法,有大學教學法。

  所以在這邊要講的是「時教必有正業」,所以「不學博依,不能安詩」。這邊講的是要先讓孩子廣博的譬喻,講廣博譬喻不了解這裡面含的意思,它的出處,它的譬喻,每一個經文裡面都含有要教訓人的意思,甚至於說它裡面的典故,假如不了解,讀詩沒辦法讀通、讀透。這就是博學。所以孔子說,他年少多學鄙事,所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再來講,你不學習各種的雜事,你不了解其中的苦,你不能了解到這個當中的滋味。禮這個字是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心念。假如我們不能夠學會到原來煮飯是這麼苦,做家事是這麼苦,他們怎麼知道母親的辛苦?他不知道扛起木頭那種沉重,他怎麼知道父親挑擔子的辛苦?他不知道解惑是這麼辛苦,他怎麼知道老師能夠解惑,是如何不斷的參究、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挑燈夜戰而剖析出來的學問,他怎麼願意認真的學習?就不能學好禮了。

  所以一個孩子,他不能夠知道這個技藝裡面,你去找到自己喜歡學的開始,有所謂的主產品帶動周邊產品。就像孔子他成功了,他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到每個國家,當地的君主不敢用孔子,可是他說你的弟子留給我用吧!所以孔子的成功,這個主產品成功,而帶動了弟子們到各國去出仕,去當官。所以一個領導者的成功,可以如何讓一個世界能夠再次的復興,太重要了。所以我們講的是,對於學問這件事情是如何的在這裡就可以培養的是,所謂的「樂命篇」說,專心謙遜,時時主動積極,所學習就會成就,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希望孩子主動積極,樂觀進取。但是要培養是誠敬謙和,這樣心念才可以利益大眾。所以第六段講的博學的意義在此。

  好,再來我們講第五段,第五段談的是立志,從小讓孩子建立的是立志。立志,而在這邊看到的是,就讓學生能夠從容的學習。所以當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可以隨時去干擾他,他要背個二百遍、三百遍,你常去抽問他,你背熟了沒有?背熟了沒有?我們不做這個事。就像我們在家塾班裡面教學,孩子們要進入古文的提問,我們一定要求孩子,你背熟了,你對每個字的意思了解了,你才可以進教室。假如不是的話,請你離開教室,先到大樹下讓樹神陪你讀書,先到另外的空間安靜的去背書。所以我們講的是,孩子你沒有預習好,你沒有準備好,你是不可以進教室的。可是現在的教學法不是,孩子腦袋空空進教室,昏昏沉沉在教室,然後老師有講,有聽沒有懂,然後又面對考卷滿天飛。請問孩子的學習時光,不斷在浪費,不斷在腐蝕,請問誰要來救他們?我真的要講的是誰要來救他們?我們這個時代,美國在覺醒,一直緊跟著美國教育法的我們,他的覺醒就是看到這個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卻是我們中華文化古德的教法。我們在跟他們學,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我們跟我們古德的智慧學?直截了當。我們認清歸祖,我們不要再認外國人是爸爸了,我們自己該認清歸祖的時代,就看我們了。

  所以在這裡講的,我們學習的時候,是讓學生從容的學習。教師要時時觀察學生,不要過度的解說,是為了讓學生保留一個存疑,有疑問了,我們再幫他解說,像初學者不讓他隨便的發問,讓他有次第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要養他的志。所以「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樣心念是在這個時候就養成的。所以士要先學立志,就在這個道理上。

  我們再看回來第四段,第四段就是「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當我們真正希望孩子是,當他學習好之後,他面對電腦,他會知道自己該蒐集自己要蒐集的資料,而不會隨便的瀏覽在電腦上面上FB,不斷的在打電腦而挑燈夜戰,浪費青春。因為他已經知道我志在聖賢,他就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讓自己滿身的市井氣,讓自己流俗眾,就不會了,因為他是個有志氣、有格調的人。所以當有要這樣的學習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讓人形成一個善良的風俗。所以人看到就覺得你們這樣學習這麼好,像是一個桃花源,學習孩子這麼的清雅,你們相處是這麼的和諧,這樣人家就會來歸附了。就像商湯,就是會有人來歸附他,所以他開始進行的就是安頓了每個子民。

  我們講的是,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大學之道倡行了。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絕對不能夠躐等。現在的學習真的最可怕的是不能一科一科來。我們教學上,目前家塾班的就是一科一科來,先學習語文,語文學習好之後再學數學,數學學習好再學自然、再學社會,到心性穩定了,他比較穩定了,開始讓他們可以接觸電腦。但是接觸電腦的時候,是親長、師長要坐在旁邊,因為他還不穩。所以心心念念都會為了孩子的心性穩定而努力。所以這在第四段的一個主因。

  再看第三段裡面,我們所有的人,假如今天我們願意回過頭來看古德的智慧,就會發現到我們自己是如何的困。我們現在都是大人了,都是領導者,都是一個教學者,都是為人親長者。假如我們真正回過頭來看到我教育孩子是錯的,我是有困的,我們是不足的,我們才願意「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心悅誠服的,五體投地的在聖賢、在佛菩薩的懷下,說佛菩薩、聖賢,我需要你的智慧。因為只有誠敬才能讀懂經典之學,經典之學不是記問之學,都是在誠敬而入學。

  當入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又看到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現在孩子的教導是不可以打、不可以罵。很抱歉,孩子的根器有上善、有中善、有下善,甚至有劣根性重的孩子,劣根性的孩子屢勸不聽,都不用打、都不用罵,不可能。很抱歉,這時候適時的必須拿出教鞭來,給孩子了解痛的滋味,他才會收攝。所以現在提倡,尤其外國人提倡不打孩子,現在我們所有教育現場的師長們不敢打孩子,父母過度的干預,都希望孩子快樂學習。老法師在剖析當中太透徹了,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

  可是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對不起,中國人的教育理念是少年培福,中年造福,老來享福。這個培福,一定要了解什麼是苦,什麼是磨。所以講的是如切如磋,切,怎麼不痛?如磋,鑿子釘下去,怎麼不痛?到了如切如磋之後,要開始如琢如磨,細細的精雕細琢。就像建一個房子的時候,大興土木,你看那工程多大,鏗鏗鏘鏘的,什麼堆土機、吊鋼架都來了,可是到了裡面要裝潢的時候,你聽不到聲音了,裝潢之後大家說真雅緻,你家裝潢得很有文化水平。就是這個理。所以我們的教育假如離開了天理、離開了人理,我們不可能教育出真正的好子弟。

  最後是到第一段,我們所有一切的人,假如說我自己不想學,我想要任用善良的人,還是沒有辦法感動人的。那我這樣子好了,我去禮賢下士,我找來做,我自己還是不做。對不起,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效果的。所有一切真正的教育效果,「其必由學乎」。今天太多人是,我把我孩子送給老師:老師,你幫我教吧!然後爸爸說:孩子交給媽媽吧!媽媽說:我教不動,爸爸你來吧!你推吧!推啊推的,孩子的童年都推掉了,長大了都不成樣。老來開始,我孩子怎麼長成這個樣子,怎麼變成啃老族了?怎麼變成宅男宅女了?嘗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現在都看到了,我們還要繼續的沉迷下去嗎?我們再不覺醒,我們老來怎麼辦?怎麼可以享福?所以回到第一段,我們講的是學,所有的一切,求不得也,反求諸己,只有不斷不斷的要求自己,學一句做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記得末學在跟老法師報告說要做家塾的時候,我也請教老法師,我說我們都是失教的一代,也沒有看過家塾學校到底是怎麼做,我們該怎麼辦?老法師說:你看看孟子。孟子的時候是戰國,亂到不行,孔子不在了,他私淑孔子。這個時代要找到好老師不容易了,跟聖賢學,只要願意真正下功夫,求佛菩薩、求聖賢加持,一定會能夠心開意解。就帶著這樣的信念,撒下去,做下去。最後老法師用一句話,是瑞珠每天每天耳提面命的,就是「天天學,天天做,天天改,一定會天天進步」,還是一個學字。所以要好學,好學。這個好學在於自己意念上好學,言語上好學,行動上好學,都是學。所以今天裡面先談的是《弟子規》,開宗明義講的就是學。末學在這學當中,只能用簡單時間跟大家做一個提綱挈領而已,不足之處,或是有言差的地方,還請各位師長、學長們給末學知道。

  我們現在進入到《弟子規》,大家請翻開《弟子規》。請大家先把《弟子規》的一之一,我們從「入則孝」開始,這段經文請一起來念一遍,請: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今天教這段經文,想跟各位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牧師跟一位神父,他們是教品格教育的。外國人品格教育怎麼教?他教的是誠懇、負責、勤勞、服從、謙卑。他說你們的品格教育怎麼教?我說我們教《弟子規》。他看一看,他說「父母呼,應勿緩」裡面,這裡面教什麼品格?「父母命,行勿懶」又教什麼品格?這樣教出來到底可以培養怎樣的一個德行?他這麼一問,我就回去推敲推敲、參究參究。「父母呼,應勿緩」,這裡面到底要教的是什麼德性?到底培養的是怎樣的德行?就好像過去小學都有中心德目,這裡面德目德目,這個品德讓人家來目,眼睛看得到的是什麼?「父母呼,應勿緩」,整體要學的精神中心的體現是什麼?我問了半天,想了半天,後來我剖析出來之後,我去找我們這個神父、牧師朋友,請教他,你說我們這樣子,你覺得如何?他說,這樣我就了解了,這《弟子規》很重要。所以現在《弟子規》已經在輔仁大學的,他們阿里山的山上有一群原住民的孩子,就在學《弟子規》,是用我們現在剖析出來的方式學,他們就這樣學通,他們覺得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好,我想把這個時間交給亭君老師,妳來剖析剖析,請妳把我們「父母呼,應勿緩」裡面的因果關係,由妳來說明。我相信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很多次了,也請妳來複講,交給您了,請。我想各位,因為我們今天年輕的老師也好,還有我們所有的孩子,今天坐在這裡,坦白講都很緊張,您願意給我們掌聲嗎?謝謝!

  陳亭君老師:尊敬的師父,還有各位可敬的學長們,現在請允許亭君站著為大家來分享我們《弟子規》前面這幾句它的含義。前面這八句,如果我們都可以聽明白了,也都能夠做到的話,其實《弟子規》的後邊,它要做起來就很容易。我們現在先看開頭,我們中間畫一條紅線,那是因為在紅線以上都是因,而紅線以下都是果,也就是當父母呼對了,孩子就能夠應勿緩;當父母命對了,孩子就能夠行勿懶;當父母教對了,孩子一定能夠恭敬的聽;而當父母責備對了,孩子一定能順承。我想這邊八句,剛剛經過我們這樣一個很簡要的說明之後,其實我們都會反推到現在的教育現場,不就是孩子當長上一給了呼喚之後,孩子的動作還是拖拖拉拉的,然後常常不管是老師或是父母都給氣得半死。然後再來是父母或者老師給了一個任務之後,結果這個孩子他覺得最好不要找我,然後能推的就推,能拖拖拉拉的就拖拖拉拉。再來,我們會感覺現在孩子在禮貌上面很需要加強,然後現在的孩子,我們感覺怎麼要讓他聽話這麼困難?我們現在先看看在《弟子規》裡頭,它確實為我們現代的教育瓶頸找到了最好的一個,它算是最好的解藥。

  現在我們看「父母呼」,呼,要必須要能夠合乎天理,也就是父母的呼喚能夠服天理的時候,孩子他的回應也就能夠不緩慢。所以父母服天理,孩子就能夠從仁心,仁心的仁是仁慈的仁。好,這是我們開頭這兩句。那透過這兩句,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中心德目,孩子們,請問是什麼?服從。父母服天理,孩子從仁心,培養出來的是服從。然後當一個人能服從的時候,他原來是從家教開始。所以在徐公泰老師他的講課當中有提到,家庭是教育子弟最好的場所。就是所有的聖賢都來自於他有非常好的家教。那一個國家他的優秀人才能夠非常多,也是因為他的家教給它打下非常紮實的根基。

  下面「父母命,行勿懶」,這個命我們通常會聽到命令、命令。令這個字,我們在古代這個令字,它有美善的意思。所以當父母他的命令,他的命能夠合乎天命,就是合乎大自然整個運行,合乎真理,而他的令又合乎一個美善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孩子他的一個行動,就會非常的積極。所以孩子們請問,這一條所培養出來的中心德目是什麼?勤勞。所以當我們現在看到如果有年輕人,有孩子是,我們給他任務,他就能夠立刻一肩承當下來,而且非常勤快的,甚至是能夠提早就把任務確實做好,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孩子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下面我們再來看「父母教,須敬聽」。這個「教」字在我們《說文解字》裡頭,它是這樣寫的。我們中國字,如果是在一個天真的孩子的眼睛裡頭,他會覺得這很像一幅畫。確實中國文字它的美,就美在於它一開始是具有流線型,包含到現在也是如此。這個教的左上角,我們看到是兩個叉叉,這兩個叉叉其實就是代表著老師跟父母所教給孩子的東西。而左下角這是一個子字,我想這是大家很容易就明白。右上角我們看到很像一個攴字,它其實是一根棒子,也就是教鞭。所以也就是古人他們在教育的一個智慧裡頭,他們就認為夏楚收其威,剛剛在我們的《學記》裡面也有談到。右下角就是一隻手,也就是爸爸、媽媽、老師手拿著教鞭教導孩子他應該學習的內容。還要一手拿著教鞭,代表孩子心性未穩,所以一定要能夠透過一些處理。我們現在常常聽到處罰,其實我們把它講成處理,是讓孩子他後續還能夠跟著明理。這個是一個教字,所以當父母他教導子弟的內容是正確之後,孩子就能夠恭敬的聆聽。

  我們剛剛談到教導,其實這個「導」字,我們看它在最上邊是一個首字,這個首代表的是我們的頭腦,所以我們講首領、首領。首在古代的意思是講頭,這個頭代表的是我們教導孩子的過程當中,可以能夠先建立他的正確觀念,簡單叫做正念。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聽到正念分明,也就是不管是家教,還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所有培養年輕人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他的觀念開始建立。再來是一個辵部,我們中國字凡是跟辵部有關的,都跟行動有關。也就是他有正念之後,他經而能夠正行,他能夠正確的去做。最後當他能有正確觀念,然後又能夠行動的時候,他還能夠不斷的回歸到寸,這個寸就是分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戒律,儒家講規範。所以他所有的一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可以合乎禮,就如同我們在《論語》裡頭常常談到的禮字,「克己復禮為仁」。

  這是我們剛剛談到教導。導的話,其實現在我們如果要去細分,導,一開始是教導。教導的過程當中,其實現在因為在學校裡頭,它的課程確實很緊湊,所以老師很難耐心的引導,因為也沒有那樣的時間。引導之後,還得要訓導。所以我們談到這個訓導的時候,現在如果學生是突然被訓導處廣播,說要請他到訓導處去,一般的孩子是會覺得緊張的,我又犯了什麼錯?其實在中國古字裡頭,訓這個字我們看,它左邊是一個言,而右邊是一個川,所以是代表在訓導人的言語當中,他是能夠川流不息的言語來啟發引導一個人的內在智慧出來。所以能夠真正懂得訓導的人,他所教導的孩子,都能夠很快的明理。因此這個訓字又跟罵不一樣,我們看這個罵字,罵人的罵,罵人的罵上面很像四,其實它是一個網子,一個網子下面又有一匹馬,代表要把這一匹很不溫馴的馬,要把牠活生生的控制下來。所以罵,其實會讓人覺得不自在,會覺得他是被控制的,他不是心甘情願、心服口服的,所以跟訓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因此我們剛剛談到教導,然後再來引導,接著是輔導,輔導之後接下來是訓導,訓導最後是督導,還得要確實去看他有沒有做到。所以包含教年紀很小的孩子,比方說讓他去洗抹布,然後我們有家長就發現,這個孩子,特別是如果他本來規範的基礎沒那麼好的,你可能做了示範,結果你轉身一走之後,他所做的跟我們所教的是截然不一樣的,哪怕只是最後兩個動作,他能省則省。所以現在的孩子,確實要叫他老實,還真得要爸爸媽媽,還有老師,要下非常大的功夫。所以我們剛剛談到導的藝術。我們再把它重複一遍,第一個是教導,再來是引導,接著是輔導,再來是訓導,最後是督導。當父母他能夠有正確的教導之後,孩子就能夠恭敬的聽。這個敬代表的是不草率、不隨便,他能夠非常嚴肅、莊嚴。我們常常談到恭敬、恭敬,這個敬的本身還包含有嚴謹的意思在裡頭。

  下面,最後「父母責,須順承」。這個責,我們常常聽到責備、責備,其實責在它的本意裡面,它有談到的是要求,有本分的意思。所以當父母親他在教導孩子,他在責備孩子的時候,他所發出來都是孩子你要能夠做到你的本分,他的責備是符合孩子的能力的,這時候孩子他就很能夠去順承。如果我們教導孩子的是不符合孩子現在的能力,這個孩子會覺得壓力很大,不免在無形當中,他的反彈就會出現。這裡順承,因此我們談孝順、孝順,孝順是整部《弟子規》在教導我們的核心。孝,最重要是要能夠先懂得順,而順要回到前頭來,是要能夠先服。所以我們剛剛第一條談服從,第二條談勤勞,第三條談的是負責。當孩子能夠很恭敬的,聽到指令了,然後能夠立刻去做,又把它做到好,不是做完而已。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場狀況,常常是孩子會跟爸爸媽媽或老師說,我的作業寫完了。結果我們去檢查的時候會發現,他十題裡面可能錯九題,因為他有時候可能趕著我要打電動,有時候趕著我要跟同學出去玩,所以他的寫完不代表他寫好。因此我們強調一定是他做到好,每一個細節都能夠非常的注意,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所以第三條談到的是他能夠培養出的中心德目是,孩子們是什麼?負責。而最後一個是謙卑,當一個孩子他能順了之後,他自然而然就能夠非常謙卑。

  這四個中心德目,其實我們現在整個談下來,會發覺古人確實他有他非常高妙的智慧,因為一個孩子又服從,又勤勞,又負責,這樣的孩子,請問大家,有沒有覺得他會人見人愛?對!那這樣的孩子他出去一定會得到非常多掌聲,這時候他該怎麼樣能夠讓自己不長養傲慢之心?他就必須要能夠時時擁有一顆謙卑的心,這樣才能夠護住他所有的福田。因為謙卦,在昨天各位師長跟學長們上的那堂課,《了凡四訓》裡頭就講到謙德之效,剛好跟我們今天《弟子規》一開始的課程,是也能夠連上關係的。以上是這八句簡單的說明,謝謝大家。

  陳瑞珠老師:好,謝謝。這邊末學再次的把它做一個解析一下。就是說在讀《弟子規》裡面,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深信因果,因在這裡,因對了,果一定好。所以父母呼喚的語言,有沒有符合天理?有沒有符合聖賢的教誨?假如我們呼喚是對的,孩子絕對是應勿緩,結果一定是美好。現在的《弟子規》確實面臨到一個瓶頸,《弟子規》都是孩子做的。所以我們的孩子們,像我們教的孩子們現在都大了,他說老師,為什麼叫我們爸爸媽媽學《弟子規》?我說當然要學,他才會教你們。他說我每次要是沒有做到,他說你《弟子規》學到哪裡去了?結果變成又是一個新的壓抑法出現。真正《弟子規》還是一樣,教兒教女,先教己。所以,所有的一切,當我們在責備孩子的時候,我們在怒罵孩子的時候,這問題就出來了。所以因不對,果一定不對。

  命,我們講命一定要命中,我們講的話有命中孩子的需求,不是討他的歡喜,討他的欲望,而是為人子的天理的本分。所以我們在訓導孩子的時候,我們讓孩子明理、服理,他自然行動就會快。你看因,教,要敬聽,因為教對,他的耳朵才會打開來,才會聽得進去,聽得仔細。當然有些孩子從小已經沾染了惡習,這部分就需要時間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個一磨,少說又是五年、十年。

  最後講的是,這以上,假如責,你只是讓孩子,知道是他本分,在他本分之內該做的,孩子覺得這是他可以承受的壓力,他當然可以順天理而承擔。包括到我們後面的學聖賢教育,這是絕對順天理,當然能夠承擔。所以我們在開宗明義裡面看到的,孩子們學習的,到了父母願意服,孩子一定可以從,從仁心。到了父母命的是對的,這是什麼?勤勞,我們孩子的勤勞就會出現。再來這邊「父母教,須敬聽」,這裡呢?負責,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教出負責的孩子。再來是什麼?謙卑。一個人他可以服從、勤勞、負責、謙卑,這在家庭裡面就養成良好的德性。這四個德目可以做到,請問我們孩子有沒有人見人愛?我們自己做到,會不會到哪裡都受到人家尊敬?對不起,不可能。他不尊敬我們,我們怎麼辦?我們保持謙卑,至少不得罪小人。得罪君子,君子遠離我們;得罪小人,小人加害我們。所以這都是一個保命法。

  我們現在已經把德目都給整理出來了,請各位翻到我們的故事一。孔子教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所以我們在教導上非常注重,注重孩子的德行,注重孩子的言語。在您翻開故事第十頁的時候,也請你們翻開《常禮舉要》第十八頁,我們先看第十八頁。因為一個好弟子在家裡面,到底服從什麼,服從的範圍是什麼,我們必須回歸到《常禮舉要》。因為禮,我們講禮儀,禮就是處處為人著想的心念。整個中華民族的禮,都是培養處處為人著想的心念,這心念都是我為人人。儀就是時時體現恭敬的態度,這個恭敬就是不草率、不隨便。禮儀、禮儀,它的整個的本意在此。所以常禮,五常、五倫這個禮從哪裡學起?從居家。

  各位看到「居家篇」裡面一共有十二條,第一條到第三條講的是如何為人子,如何當一個人的孩子,一到三條;四、五、六、七是講如何的去跟長輩相處;到了八、九條,是如何顯現你的威儀,你的禮儀;到了十、十一、十二是講如何的飲食。飲食這件事情會覺得非常重要嗎?對。在我們台灣,我曾跟一些有知名度的上市股票的董事長他們一起吃過飯,我請教過他們:你們注不注重飲食?他說:當然注重。我說:你們怎麼注重?他說:我假如聘請高階經理人的時候,我請他吃飯,吃飯的時候我就可以決定我要不要用這個人了。他專業度沒有問題,都是碩士、博士,還有雙博士,這有些都是在機構裡面當到了副總、總經理的都有。他說吃一餐飯,我就決定這個人我能不能用。他怎麼說?吃飯的時候,他看他會不會跟服務生說謝謝,然後他會特別刻意的交代服務生上菜上慢一點,然後再看說他能不能在這個菜上得慢當中,怎麼跟他聊天。因為他是長輩,你這樣壯年是要造福的時候,你懂不懂得怎麼樣跟我聊天;而再來,你懂不懂得,真的是願意把耳朵借給我,仔細聽。他在看這兩個。另外他看菜沒來的時候,他的焦躁態度,沉不沉得住氣?所以發現到,然後有服務生,他就特別好像在,因為為了讓長輩早點吃飯,他就會特別請服務生過來,請你們菜趕快出,過沒多久又菜趕快出。他覺得這個人,他不適合在他機構裡面工作。

  所以我看到的是,因為有這樣機會,我可以有機會跟著台灣一些知名度這些上市股票老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太有趣了。像我十一月會跟幾個老闆,我們去竹山,去看個小地方。我發現到他們現在注重是,你憑什麼實力來告訴我你可以幫助這個社會。他會不斷在觀察我們所言所行,因為他希望把這樣的棒子交給年輕人。所以他為什麼會跟我說破?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他發現到我會佈菜,我會耐心的聽他講話,甚至於我會提出我的疑問。他甚至於說:瑞珠,我發現你很會提問。我說:對,因為我常常請教孩子,待會我們就要做一個請教孩子的學習法。所以飲食的十、十一、十二,絕對不容小覻。看似尋常,如何?孩子們大聲說。是!培養一個好子弟,在一個家庭裡面,就要培養出來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頭,當「父母呼,應勿緩」,呼喚是什麼?都在十二條裡面。第一條,「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養成什麼?勤勞的習慣,養成了服從、勤勞。再來他自己會不晏起,一個孩子不偷懶、不晏起,會培養的是一個會控制欲望的能力。現在人都覺得懶睡沒有關係。有關係,他連個自己準時起床都控制不住,後面不用講了;他連自己的棉被、自己的衣服都摺不好,後面再說什麼,對不起,天花亂墜。所以看一個人,他衣服有沒有摺好?棉被有沒有摺好?衣服能不能自己洗?東西有沒有放好?所以物有定位,人有定性,這培養了敏銳的眼光。所以「少成若天性」,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這個自然練習是一心不亂。我上一次有緣分,聽悟道師父介紹,認識了果清律師。他離開道場的時候,他是把棉被跟人家洗好來,衣服都把它摺好,乾乾淨淨的還給道場。這怎麼不重要?從這些細節處,就看出這個人他到底是不是可以承擔大任。

  所以在學習規矩裡面,練習著收放,收斂跟放,所以收放自如,收放自如就在於做家事開始。現在孩子「執虛器,如執盈」,碗一拿,亂甩一通,砰,破了。像我們家塾班的孩子,都是用陶瓷的碗、陶瓷的盤子、陶瓷的碗公,為什麼?打破呢?打破當然就有得練習了,就練習著執虛器,如執盈。可是現在教育現場,都是用鋼碗,家裡也是,小孩子怕他打破。打破才有危機感,打破才有學習的機會。都在怕孩子打破碗,愈怕孩子愈不能學會。我們從這十二條再慢慢的去玩味、去品嚼,這是好子弟從居家開始。

  好,我們現在就回到了故事,故事一這邊。為什麼我們耕心蓮苑會花時間要編教案?因為我常常遇到很多家長很可愛,他說:老師,我怎麼看你跟孩子講話就有效,我跟他講話就沒效?我說:你是用比較是批評式的語言,比較指責式的語言,你用罵的,不是用訓的。他說:罵跟訓有什麼差別?講了之後還是不懂。我說好,所以我們就開始用《弟子規》來編言語,言語裡面可以看到,它編當中有些透過戲劇來展現。現在看到附件一,故事的附件一,孩子們,我們要請開始了。因為孩子們在言語上必須先練習的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第一個讓他練習這個。再第二,他練習如何把話說好,就是應對進退。孩子我們請翻到附件一,故事文本,孝悌傳家的孔家。我想請同學來看看,一到三段,誰來朗讀朗讀?好,采君,一到三段。四、五、六,誰來朗讀?好,承志。到七、八段呢?好,詠欣。請。通常來講,我們非常注重孩子的口語的訓練,現在的孩子們再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講話比較容易模模糊糊的,甚至於含顆滷蛋,或是低聲細氣的,這都是需要時間的。我們請孩子們把孝悌傳家的孔家,請示範。

  采君:附件一,孝悌傳家的孔家。放學的致和、明倫,進門就聞到陣陣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廚房。致和說:媽媽,我們到家了,飯菜聞起來好香哦!媽媽笑著說:肚子餓,吃什麼都香!晚餐煮好了,你們先去洗手。德馨幫忙擦餐桌,致和端菜,明倫擺碗筷,然後去樓上請爺爺奶奶用餐。三兄妹:好的,我們馬上去。晚餐後,爸爸說:媽媽忙了一整天好辛苦,等等誰來洗碗?爸爸,包在我們身上。明倫接著說:爸爸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您跟媽媽在客廳休息吧!德馨說:爸爸媽媽請去休息。爸爸說:很好,你們真懂事。來到廚房,明倫問致和說,哥哥,請問我跟妹妹要做什麼?致和說:粉紅色的籃子給你放沖乾淨的碗,記得水不要開太大。德馨搖著致和的手說,哥,那我呢?致和摸摸德馨的頭說:看到這條乾毛巾了嗎?德馨說:是這條嗎?致和笑著說:沒錯,妳先去把手洗香香,等等明倫哥哥把洗乾淨的碗放進粉紅色的籃子時,妳就來找明倫哥哥,明倫哥哥就會拿白色毛巾給妳擦碗,懂嗎?德馨說:哥哥,我知道了。那擦好的碗要放哪裡?致和說:擦好的碗,先放在這個黃色籃子,等妳都擦完了,我會幫妳搬到桌上。

  承志:在大家的合作下,碗很快就洗好了。但明倫在遞盤子時,沒注意德馨還沒接好,不小心盤子就掉到地上,德馨以為自己打破盤子,嚇得哭了。而致和馬上把妹妹跟弟弟帶到安全的地方,並檢查他們的手腳。本來在客廳喝茶的爸爸媽媽,聽到德馨的哭聲,就來到廚房。媽媽抱起哭泣的德馨,爸爸說:致和,怎麼了?致和說:弟弟拿盤子給妹妹時,沒注意妹妹還沒拿好就放手,結果打破盤子,所以德馨被嚇哭了。爸爸說:明倫,要等妹妹拿穩了再放手,知道嗎?現在你先拿掃把來,爸爸掃一次碎片給你看。明倫說:爸爸,對不起,下次我會等妹妹拿穩再放手,我馬上去拿掃把。爸爸說:致和,請去拿膠帶來。

  詠欣:媽媽抱著德馨說:德馨乖,碗不是妳打破的,明倫哥哥也不是故意的,原諒明倫哥哥,好嗎?德馨點點頭說好,德馨不會怪哥哥。爸爸說:爸爸教你們處理碎片,要注意看哦。三兄妹很認真的看著爸爸,掃完大碎片後,再用膠帶把地板上看不到的小碎片黏起來,才不會受傷。媽媽接著說:雖然我們有穿拖鞋,但是碎片要清理乾淨才安全,懂嗎?三兄妹齊說:爸爸媽媽,我知道了。媽媽點點頭說,能承認錯誤並改正過來,是很值得稱讚的行為,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笑著說:你們把剩下的碗擦乾、擺好,就到客廳。三兄妹開心的說:是的,謝謝爸爸媽媽的教導,我們會努力改進。

  采君、承志、詠欣:謝謝老師的肯定,謝謝大家的掌聲,我們會繼續努力。

  陳瑞珠老師:好。因為孩子在學習當中,我們通常一堂課都九十分鐘,那九十分鐘的上課方式,當然會有一點小娛樂,娛樂方式我們都用五德掌聲。什麼是五德掌聲?就一二、一二三,這是我們研發的五德掌聲,五次,五德掌聲就是溫良、恭、儉、讓。我們大家來玩一次五德掌聲,請:一二、一二三。好,不夠整齊,我們可以再一次,預備,請:一二、一二三。太棒了,我們今天就已經團結成一氣了。各位可以看到,我們在這裡面就可以看到的是服從、勤勞、負責、謙卑。我們把一個孩子假如犯錯該怎麼去指導他做對,這樣的語言方式,我們編下來之後,因為目前來講都是有人到我們蓮苑來,我們就會把這套教學提供給他做參考。這是在言語上,這是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去編寫出來的,希望能夠融入到生活裡面,練習著話能怎麼講得比較貼切一點。但是這篇這麼淺白的課文裡面,就是現在白話文學,白話文學裡面,如何含藏著是深厚的人文底蘊,這裡面有沒有含藏著《弟子規》、含藏著《常禮舉要》?

  現在我們又想,我們帶孩子當中,他們把課文讀熟之後,請他們反推,逆著推會講這句話的人,他的人文底蘊是如何?他為什麼想得通要這樣的去講話,要這樣的教孩子,他態度是什麼?所以我們從淺白的白話文裡面,反推到充滿著智慧的文言文。這部分是讓孩子們自己來做,他們做了之後,他們提報,提報之後我們來檢視對了嗎?好,孩子們,我們先看一到四段,我希望各位也可以一起來跟我們做這樣的一個研習,一個研討。一到四段裡面,這樣的一個,這麼平常的對話裡,含藏著深厚的《弟子規》的智慧、《常禮舉要》的智慧。孩子們,你們找到了嗎?找到的請你們舉手,來回饋給我們,我們來檢視檢視對了嗎?好,我們請有詮,請:

  有詮:報告老師,有詮找到三條,請老師指導。

  陳瑞珠老師:好。

  有詮:報告老師,第一條是在第一段,「媽媽笑著說:肚子餓,吃什麼都香啊!晚餐煮好了,你們先去洗手」,這符合到《弟子規》謹的「便溺回,輒淨手」。當在學校裡面有很多的細菌,所以吃飯前要先去洗手。所以吃飯前要先去洗手,這符合到《弟子規》的「便溺回,輒淨手」。第二條,是在第二段和第三段,明倫所說的話,明倫做到了《弟子規》有符合到信篇的「凡出言,信為先」。明倫說,「爸爸,包在我們身上」,在第三段,明倫就有認真的去做,還去向哥哥請教該做什麼事情。第三條是第一段,「放學的致和、明倫,進門就聞到陣陣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廚房。致和說:媽媽,我們到家了,飯菜聞起來好香哦!」這符合到《弟子規》入則孝的「出必告,反必面」,他們進家門有先向媽媽報告,沒有進自己的房間裡頭去做自己的事。報告老師,以上。

  陳瑞珠老師:好。有詮,你現在講到了這三段的三個經文的條文。誰可以來複講一下?芃萱請,複講經文。

  芃萱:報告老師,有詮哥哥所講的第一條經文是「便溺回,輒淨手」。第一條的出處是在《弟子規》的謹。第二條是「凡出言,信為先」,是在二、三段,在《弟子規》裡面的信。第三條是「出必告,反必面」,出處是在《弟子規》的入則孝。

  陳瑞珠老師:好,中不中?中。好,給芃萱,她很緊張,我們給她一個五德掌聲鼓勵鼓勵。

  芃萱:謝謝老師的肯定,謝謝大家的掌聲,芃萱會繼續努力。

  陳瑞珠老師:好,芃萱妳先請坐。我們來看有詮找的這三條,誰可以來說看看,你覺得他們中不中?承志請,為什麼中?

  承志:報告老師,承志覺得這三條都是中的。因為有詮所說的第一條,是在《弟子規》謹,「便溺回,輒淨手」,這在第一段文句中就有說到,「媽媽說晚餐煮好了,你們先去洗手」,這條就有符合到《弟子規》謹,「便溺回,輒淨手」。接下來第二條,在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明倫所說,「爸爸,包在我們身上」。他們三兄妹在答應了爸爸,說要去幫忙媽媽洗碗,打理家事,在第三段就有說到三兄妹認真幫忙媽媽洗碗的狀況,因此三兄妹有做到了《弟子規》信,「凡出言,信為先」,答應爸爸媽媽的事,就是努力的去做。接下來第三條是在第一段的,「放學的致和、明倫,進門就聞到陣陣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廚房。致和說:媽媽,我們到家了,飯菜聞起來好香哦!」這一條有符合到《弟子規》入則孝,「出必告,反必面」,三兄妹在一到家的時候,先會到廚房向媽媽報告我們回家了,讓媽媽能夠放心。報告老師,以上。

  陳瑞珠老師:好,謝謝。大家假如覺得中的,可不可以給他們五德掌聲?大家說你們中了,那我們就說中嗎?我們下堂課再來分解說他們不中的地方在哪裡。所以這就是一個複講的訓練,慢慢所有的人多聽幾遍之後,就愈來愈熟悉,包括到運用。好,我們這堂課就分享到這裡,我們先休息之後,我們下堂課繼續分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