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宗的修學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19/2/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60-012-0012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這一次,恩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弘法六十週年暨華藏淨宗學會成立三十週年,三天學習的課程,現在是最後一堂課,這堂課的講題是「淨土宗的修學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在開講之前,這裡王老師有提到,這次辦的這個紀念活動的導覽員有兩個問題,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解答。第一個就是三時繫念的三時,為何叫三時?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有何不同?《三時繫念全集》,我們淨老和尚曾經在二OO三年五月,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也詳細講過一遍,現在保留有影音帶,在網路上都可以點播,如果要詳細了解,這是最詳細的一個講解。我們導覽當然是要很簡要的跟大家介紹,特別我們介紹的時間也不宜太長,當然也不能很短,也是需要有一點內容,時間又不要太長。

  此地我們就三時繫念的三時,這個三時,在古印度把晝夜分為晝三時、夜三時,就是白天三個時段,分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上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個叫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分三個時段、三個時辰,晚上三個時辰。初日分就是早上六點到十點,中日分就是十點到下午二點,後日分就是下午二點到下午六點;初夜分就是下午六點到晚上十點,中夜分就是晚上十點到凌晨二點。佛陀時代規定出家人休息睡覺時間就是中夜分,晚上十點睡覺,二點起床,睡四個小時,後夜分就要起來用功了。晝三時、夜三時,晝夜六時。所以這個三時就是我們現在用西洋的二十四小時,我們現在用的時是小時,晝夜二十四小時,古印度六時,晝夜只有六時。在我們中國是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時辰。所以在中國的這個時辰,一個時辰是等於現在我們用西洋的小時是二個小時,一個時辰是二個小時。

  中國這個算法從子開始,子時,就是子丑寅卯,子時開始。子時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個叫子時。在西洋二十四小時,今天它是到晚上凌晨十二點,十二點零一秒就是明天;在中國這個時辰算法,是十一點零一秒就是第二天,這是算法跟西洋不同的地方。在晚上十二點就是古時候講的三更半夜。大家有聽過打更的嗎?更夫。現在沒有看到了,現在沒有人在打更,現在只有演古裝電視劇有打更的。三更半夜,鬼最多的時候就是三更半夜。這是中國的時辰,十二時。印度六個時辰,中國是十二個時辰,西洋是二十四個小時。三時就是三個時段、三個時辰,這個三時當然是以印度,印度如果計算三時,在印度晝三時、夜三時,它一個時就現代的四個小時,三時就是十二個小時。所以做三時繫念,我們過去在華藏圖書館,現在有些地方還有,我們也是做三個時辰,十二個小時。像我們三重淨宗別院,三時繫念就是三時(就十二個小時),就是從早上八點半開始讀《無量壽經》,到下午第三時三時繫念圓滿就八點半,包括我講話算起來到晚上八點半,那就十二個小時,就三時,就三個時段。這三個時段我們有做法會、有用齋、有休息,這十二個小時(三個時辰、三個時段)來進行這個法事。

  繫念,首先我們要看繫念這兩個字,繫就是像繩子把一個東西繫起來,繫在一個地方,給它綁起來。現在這個繫是繫什麼?繫我們的念頭,我們妄念紛飛,心猿意馬,好像猴子一樣,時時刻刻停不下來。我們這個心就是七上八下的,現在念頭雜念紛紜,要把這個念頭繫在一個地方。佛法修定,就是把心定在一個地方,把心綁在一個地方,讓它不要亂跑,繫在一個地方不要亂跑。很多法門,譬如說禪宗參話頭,他就是整個念頭都是用在這句話頭上,日夜參,不停的參。密宗念咒,日夜的念;修觀想,日夜觀想;研究經教,也是日夜研究經教。我們念佛,這個心就繫念在這句佛號上,持名念佛,繫念在佛號;讀經,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我們這個心繫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上面。讀經就是繫念西方極樂世界,繫念阿彌陀佛,繫念諸上善人,心繫在這裡,把我們的念頭集中在這裡、繫在這裡,不要讓它想東想西。我們念佛主要就是繫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心繫在這上面。如果我們沒有用繫念的功夫,這個心亂跑,控制不住。

  往往我們念佛的時候,大家覺得沒有念佛沒有妄念,一念佛,妄念紛飛,什麼念頭都有。那是不是因為念佛才有這麼多妄念?實在是我們沒有念佛的時候妄念就這麼多,只是沒有念佛,我們沒有發現,這個心要靜下來、要念才發現了。好像地上的灰塵,看起來滿乾淨的,好像沒有灰塵,但是掃把拿來一掃飛起來,才知道灰塵那麼多。那不是因為掃了才有灰塵,它本來就有灰塵,只是你沒有去掃,你沒發現,掃了才發現。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你沒有念,沒發現妄念那麼多,一念才知道,原來妄念那麼多。妄念起來不要怕,也不要理會妄念,不要回憶妄念,不要擔心妄念,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不要理會妄念。大家記住這個原則,不要去理會妄念,你要理會這句佛號,這個就叫繫念。你不要刻意要把這個妄念壓下去,你一刻意,又增加一個妄念。

  念佛也不能一天到晚想,我什麼時候才會念到一心不亂,你這個念頭常常在,這個念頭就是妄念。所以這個念頭,就是說你只要抓住這句佛號一直念、一直念,妄念起來不要管它,你只管這一句佛號就好,就這樣念,這樣就對了。只要這句佛號在就可以了,妄念起來沒關係的,這樣信願念佛都可以往生的。不要怕妄念這麼多往生不了,你只要這句佛號在就可以往生。這句佛號念熟了,它就起作用,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只要這句佛號在,我們就跟佛連線了,我們就上網了,我們上了阿彌陀佛這個網站,就連線了。連線就靠這句佛號在連線,這句佛號忘記了,網路連線就斷了。斷了,發現了,趕快再接起來,這個叫繫念。就是跟阿彌陀佛能保持不斷線,就是靠這句佛號一直念、一直念,只要這句佛號在,佛就在。你就不要想其他的,不要想這個、想那個,那統統是妄念。有很多人念佛念到問題一大堆,都是不老實念,念佛沒有繫念在阿彌陀佛。念佛主要是放下萬緣,然後提起佛號,妄念起來不要去管它,你只要管這句佛號,就是這樣一直念下去,就對了。其他你就不要再刻意去要怎麼樣、要怎麼樣,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好了。念佛人會念到很多問題,都是夾雜。

  有一年,大概二十幾年前,我有一次好像到三重佛學會,陳春芳居士他樓頂上那個小佛堂,那個小佛堂大概坐十個人就客滿了。所以我去講經,七、八個就法緣殊勝,八個就客滿了,因為他佛堂就那麼一點點大。有一次有一個女眾大概四十幾歲,她跑去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她在跟人家學打坐,原來她那個腳不是很好,沒有練過打坐,看人家能打坐很羨慕,她也想要能打坐。後來那一天她也去參加打坐,參加打坐她就念阿彌陀佛,她一面念一面求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賜我力量、阿彌陀佛賜我力量,讓我打坐能坐久一點,不要輸給人家。後來真的有感應,她說以前坐一下腿就酸了,那天坐竟然一點都不會酸;別人坐都爬起來了,她還坐在那邊。但是過了沒多久,她整個身控制不了,在動了,動到最後她自己控制不了,很害怕,跑來問我,她說怎麼會這樣?我說這個有外力干擾。她說我念佛怎麼會有外力干擾?不是念佛有四十里佛光嗎?魔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後來我說那妳怎麼念的?她就跟我講,她說我就一面念一面說:阿彌陀佛賜我力量,阿彌陀佛賜我力量。我說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彌陀經》沒有加這一句,《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彌陀經》沒有說,聞說阿彌陀佛賜我力量,沒有加這一句。我說妳的問題就出在加這一句。她說那現在怎麼辦?她一坐就動、一坐就動,以前都不會。我說妳就不要坐,妳就老實念就好了,阿彌陀佛也沒有規定不會打坐不能往生,妳只要這句佛號,行住坐臥不要忘記,統能往生,人家還有站著往生的。所以行住坐臥都可以往生,妳怕什麼?所以我給她講,就叫她調過來。這就是念佛夾雜,她自己不知道。所以念出問題都是夾雜,都是沒有老實念,沒有放下萬緣,不然就是去在乎那個妄念、去回憶那個妄念、去擔心那個妄念,那妄念不就更多了嗎?本來妄念你不要理會它就好了,你愈理會它就愈多。你不理會這句佛號,你一直去理會那些妄念,這是用功錯了。所以繫念就繫念阿彌陀佛,繫念西方極樂世界,經文裡面沒有講的你就不要去繫念。她是繫念賜我力量,經文沒有講那一句,不要去繫念那個。不要自己去想一個,然後出了問題才怪這個、怪那個、怪經典,經典沒有這樣教你,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所以首先我們這個繫念,淨宗這個繫念就是繫念阿彌陀佛、繫念西方極樂世界,繫念的對象是這個。其他的法門,你修哪一個法門,就繫念那個法門。修觀想,觀想很多種,像密宗的觀想,它有觀種子字,觀的對象很多。像《十六觀經》觀太陽、觀水結冰、觀佛的白毫、觀蓮花,統統是觀,那統統叫繫念。所有的法門都在繫念,包括世間做學問也是繫念,科學家在研究一樣東西,他心不繫念在那邊,他怎麼研究?是不是?你在學校讀書,你做什麼功課,你也要繫念,你心要放在上面,要繫在那個地方。所以繫念它是一個總的名詞,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意思。你把心控制在一個地方,沒有一樣事情辦不了,繫念的意思在這裡。繫念,你繫念什麼?因人而異。有人繫念,我就持咒,我就觀想,修止觀或參話頭,法門可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我們淨老和尚他是繫念經教,在經教下功夫,繫念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就是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繫念西方極樂世界,祖師的開示也是教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三時繫念,課本內容就是勸我們一心繫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主要是繫念這個;包括經典,包括祖師開示,也都是勸我們繫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們是修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就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繫念以及繫念的對象我們明瞭了,我們做法會有三時。你打佛七念佛也可以分三個時,像打佛七,你念幾支香。現在用小時的,你十二個小時念佛,那不就也是三時繫念了嗎?我們現在三時繫念主要是做法會,法會裡面內容有唱讚、有誦經、有念咒、有念佛、有懺悔、有皈依,有祖師的開示,這個內容就比較豐富,也比較不單調,所以三時繫念的法事有這些內容。內容主要還是勸導我們繫念阿彌陀佛名號,主要繫念阿彌陀佛名號。所以三時就分三個時辰,三個時段。

  像這裡三重淨宗別院我們就十二個小時,從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也是繫念,繫念西方極樂世界,一直到下午三時繫念做完,一共十二個小時,就是三時。三時,我們繫念的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另外,不一定到十二個小時,就是根據這個課本,只有做三時繫念,那就是分三個時段。三個時段可長可短,就沒有一定幾個小時,但是最少,像我們最快最快也要五個小時,實際上要五個小時。其他的道場,我聽說他們做三時繫念都四個小時就做完了,我們再怎麼快也要五個小時,有時候慢一點可能五個多小時、甚至六個小時。這個當中它也可以伸縮的,看時間,譬如說,我們要時間拉長,那些讚都是固定的,唱的快慢,你時間不夠就唱快一點,你就不要在那邊拖,在那邊拖拖拉拉的,大家沒有時間;有時間我們就可以拉長一點。所以一個爐香讚,七分鐘可以念完,也可以拉到十二分鐘。我已經都拉給你們看了,你們應該跟那麼久了,這個還學不會嗎?看到上香的人多,我就拉長一點,不然我們三稱南無香雲蓋念完了,香還沒上完。所以要看時間、看人數、看情況,主法就要去調節、調整,要有彈性的調整。所以這個時間可長可短,如果你要讓它長一點也可以,這個經、讚,它這個時間的長短,只是在速度上的快慢來調節時間,那個是固定的。彈性最大就是佛號,佛號你念五分鐘也可以、念五十分鐘也可以,如果有時間我來念個五十分鐘也可以,那就拉長了。所以這個是有彈性的一個調節,這完全在維那、主法大家的默契。所以法會,維那要掌控全場的時間,各方面的。

  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有何不同?在三時繫念法事,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不同的就是時間不同,第一時一點到三點,第二時是三點半到五點,就是時間不同。再來就是課本開示不同,中峰國師第一時開示、第二時開示,開示的內容不同,誦經、念咒、念佛那完全相同,就是開示不同。還有第三時,「阿彌陀佛,無上醫王」那個讚,改成是「彌陀大讚」,第三時最後那個讚不同。第三時還有加個三皈依,前面一、二時沒有,就這方面不同。開示不同,讚不同,第三時多加一個三皈依,這是內容的不同。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樣的解答如果還有疑問再說。我看講太多,導覽人員也沒辦法講,人家也沒耐心聽,大概是這個概念。

  第二,華藏淨宗學會為何起名華藏?意義為何?這個要給人家介紹,為什麼叫做華藏?用別的名稱不行嗎?這個華藏是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釋迦牟尼佛初成道,他先講的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他成道,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在菩提樹下徹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就在那邊打坐入定,有的經典是記載佛在那邊打坐十四天,有的經典是記載二十一天(三個星期),在那邊入定。在我們人間看到的是佛就在菩提樹下,鋪草的座位上,就在那邊打坐,就在那邊入定,其實他那個時候是在講《華嚴》。在什麼地方講?在華藏世界,一真法界,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很大,有《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還有《六十華嚴》,後來祖師大德把有重複的去掉,再合起來叫《九九華嚴》。《華嚴經》講的,針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這個當中有四十一位次的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見性的,最低也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分證即佛的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講?在華藏世界。所以是在華藏世界講《華嚴經》。

  我們人間六道裡面二乘,阿羅漢、緣覺、權教菩薩,我們凡夫如聾如盲,只看到佛在那邊打坐,也不知道在做什麼,就在那邊打坐入定,不知道佛在那裡講《華嚴經》。《華嚴經》講圓滿了,佛看看人間這些人也沒有人懂,他們也不知道,如聾如盲,好像眼睛瞎了、耳朵也聾了,也聽不到,也見不到,不知道佛在那邊做什麼,所以出了定就開始講阿含。等於說成佛,他就先講最高的,然後講阿含,先辦人天小乘,好像先辦幼兒園,再辦小學。阿含講了十二年,小乘經典講十二年,再進入大乘的預備,預科方等,小乘進入大乘,方等經典講八年。方等講了八年,再進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個可以說佔佛陀一生講經接近一半的時間;四十九年,般若就佔了二十二年,可見得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法。後面八年再開權顯實,從前面人天小乘,進入大乘,最後導歸一乘法,《妙法蓮華經》。所以《妙法蓮華經》後面開權顯實,引導入真實,最後一日一夜講《大涅槃經》。

  《妙法蓮華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個是最前面講,一個是在後面講的,後面講的回歸一乘。剛開始講沒有人懂,到最後一直講,講到最後引導大家入一乘,就是一生成佛的經典《妙法蓮華經》。所以這兩部經在佛教界公認為一乘經典,講一生成佛的經典就這兩部。在中國佛教,祖師大德也成立了華嚴宗(就賢首宗),主修《華嚴》。天台宗主修《妙法蓮華經》,以《妙法蓮華經》為主修的經典建立了天台宗,智者大師建立的。賢首宗是賢首國師、清涼國師,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是講《華嚴》的。所以教下,華嚴跟天台可以說是中國兩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華嚴,一個是天台。後來講經的法師,很多都是依華嚴宗的,賢首大師的十門開啟來講解一部經,用十門開啟。像黃念老《大經科註》,他就採用華嚴宗的十門開啟;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他也用華嚴宗的十門開啟;蕅益大師他註解《彌陀經》,他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解釋一部經典。這兩宗可以說,在教下來講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

  再來就是唯識宗、三論宗、律宗、密宗、禪宗、淨土宗,各宗各派,在中國講宗門教下,宗就是禪宗。中國禪宗,它主要是印度達摩祖師傳來的祖師禪,稱為教外別傳。參禪不許你看經典,大徹大悟才能看經典,跟教下不一樣,教下是先從經典入門,一步一步來學。禪它沒有給你次第的,它的教學法不一樣,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所以稱為教外別傳。除了禪宗以外,統統屬於教下,教內。教外有別傳,教內也有別傳,教內的別傳就是淨土宗,淨土宗是教內別傳。《華嚴》就是講華藏世界,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看不到的,明心見性你才能見到一真法界,才能見到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我們現在凡夫,我們能看到的是凡聖同居土;二乘、權教菩薩,他們看到的是方便有餘土;明心見性的菩薩,他才能看到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

  我們淨老和尚他很喜歡《華嚴》,他當時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方老師就給他講華嚴哲學。我們師父也給我兩本《華嚴宗哲學》,方老師寫的,但是我都沒去看,都擺在書架上面,《華嚴宗哲學》。方老師原來是學哲學的,他怎麼知道佛經?他是在抗戰期間,他生病,有人介紹他到峨嵋山去調養。在山上也沒報紙看,看到寺院都擺佛經就拿來看,看到《華嚴經》,他看得非常驚訝,原來最高深的哲學就在佛教裡面,在佛經,特別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方老師他就是看到《華嚴》,深入了,後來他寫了《華嚴宗哲學》。我們老和尚跟他學哲學,當然他就給他介紹,從西方哲學講到東方哲學、講到印度哲學,再講到佛經哲學,佛經就講到華嚴哲學,最高峰的了,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跟方老師學的是華嚴哲學,所以學了佛、出了家,他就是喜歡講《華嚴經》,他是講到八十五歲才停下來。早期我也聽他講過《華嚴經》,早期講的。他喜歡《華嚴》,所以早期講《華嚴》,在還沒有華藏圖書館他就講,在李月碧講堂我曾經也聽過。剛才連國棟居士也有來,現在好像走了,坐在最後一排。借他們家開的補習班講《華嚴經》,那時候我有去聽《華嚴》。後來杭州南路的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了,我們老和尚也有一段時間在那裡講《華嚴》。所以大家現在如果有到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那個三樓的招牌是寫「華藏講堂」。在早期,還沒有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我們老和尚還住在木柵,韓館長她們家裡的時候,他有成立一個「華藏法施會」,那是最早的。華藏法施會(法是佛法的法、布施的施、開會的會),那是還沒有圖書館之前就有華藏法施會。後來買了圖書館,這個名稱用華藏佛教,早期是用視聽圖書館,後來館長不同意,就改為「華藏佛教圖書館」;後來有了基金會,那個講堂叫「華藏講堂」。

  後來講《無量壽經》,夏老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成立華藏淨宗學會。所以為什麼取為華藏淨宗學會,就是我們淨老和尚跟方老師學哲學也學到華嚴哲學,後來出家了又講《華嚴經》,他喜歡《華嚴經》,《華嚴經》講的就是華藏世界。我們現在雙溪山下也買了一塊地,在變更為宗教用地,現在在申請當中,申請的名義,我們用「台北靈嚴山華藏寺」。所以華藏這個意義就是根據《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所以華藏淨宗學會為什麼取名華藏,就是這個因緣、這個由來。我們淨老和尚一生,他最喜歡講的一部經叫《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好像從二OO七年,他回家鄉廬江實際禪寺,他回到家鄉在實際禪寺也是講《華嚴經》,所以廬江實際禪寺的那個講堂也叫華藏講堂,因為他講《華嚴經》。他是一直講到新加坡、到香港,講到八十五歲他才放下。為什麼放下?因為知道這個經部頭太大,年紀大了,來日不多,恐怕講不完,還是要先取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首要、為主要的目標,就又講《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古大德也講,是中本《華嚴》,《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他也講我這個大本《華嚴》沒時間講,講不完,現在我來講中本《華嚴》。所以現在他講中本《華嚴》,講了好幾遍了。《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它也是一不是二。你看不管修什麼法門,修修修,修到最後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去哪裡?就去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到華藏世界就會碰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以十大願王引導我們再到極樂世界,最後還是要去極樂世界,要經過華藏世界再到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從六道凡夫直接信願念佛就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再到華藏世界,我們是這樣走法的。跟一般通途法門走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到最後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到華藏世界,但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報到,再去華藏世界就不難了,我們凡夫要這麼走才方便。如果你要先到華藏世界,再到極樂世界,你要修到明心見性才可以!明心見性不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能辦得到的,但是信願念佛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可以辦到。臨終一念、十念,你真信發願,佛也大慈大悲來接引。到極樂世界,我們再到華藏世界、再到十方世界,那就很方便了。我們是走這樣的路線,我們先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華藏世界,再到十方世界,這樣方便。如果先到華藏世界,再到極樂世界,那這個難度比較高。我們選擇比較容易的,大家做得到的,以這個為主,這是我們淨宗它的特色。所以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其實也是一不是二,只是我們走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華藏淨宗學會為何取名華藏,意義大概是這樣,也不能講太多,講太多恐怕大家也沒時間聽。所以就把我們老和尚他一生弘法的一個簡單介紹,就是他喜歡《華嚴》,跟方東美學華嚴哲學,出家又喜歡講《華嚴經》。以前台中李老師也講《華嚴經》,他講《華嚴經》進度比李老師快,李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二個小時當中有一個小時翻譯台語的,實際上講一個小時,所以老和尚到台北來,進度遠遠超過李老師。李老師是《華嚴經》沒講完就往生了。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回到我們這堂課的主題,「淨土宗的修學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淨土宗的修學法,淨土宗的修學法也有很多種,在我們本宗修學法就是念佛。念佛有四大類,第一種叫實相念佛,念自性天真佛,這種念佛方法跟禪宗參禪一樣的,念自性天真佛,念自己自性佛,這叫實相念佛。四種念佛,實相念佛是第一個,念自性天真佛。實相念佛實在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的,跟禪宗參禪是一樣的,就理念,念成就了證得理一心不亂,那個難度高了。第二類,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具體的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共講了十六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講觀想念佛,從觀落日懸鼓,一直到第十二觀,觀佛像、觀菩薩像、觀蓮花、觀佛的白毫,這當中十二個觀法,觀極樂世界的寶樹,種種的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難度也是很高的,觀想念佛心要定,定功要深,觀想才能成就。心要很定,如果心不是很定,觀想很難成就。第三類,觀像念佛,觀像就比觀想要容易,觀像有個像,莊嚴的佛像給我們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一天到晚眼睛睜開就看佛像,眼睛閉著想佛像,把莊嚴的佛像深深印在我們腦海當中。但是這個要有時間,是比觀想容易,但是到底有多少個人有時間,一天到晚沒有事情,他的工作就是看佛像?吃飯,生活人家打點,這個福報太大了。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福報的人,很少。所以這個方式,一般人也沒有辦法修。但是偶爾看看,看一個階段性的,那是可以。但是要成就,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看佛像,要有時間的。觀像念佛。

  我們現在修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行住坐臥都能念,你工作再忙也能念。最具體的典型就是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你很少看到他在佛堂的,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農地,在耕地、種地,在幹活。他在種菜、耕田,他務農,一天到晚做,做到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在鋤地。他行住坐臥一句佛號沒有丟失過。所以持名念佛是最方便,不管你什麼行業,統統可以修。它也不一定說你一定要在佛堂,有佛堂、沒有佛堂都可以念,有佛堂,你要在佛堂念可以;沒有佛堂,你在任何地方統統可以念佛,你在工作也可以念佛。特別現在有念佛機,裝個念佛機,一面工作,不用頭腦思考的事情,也可以一面做一面念佛;需要用頭腦思考的事情,那就佛號放下,專門去想你的事情,事情處理好了,再放下,再念佛,這個就很方便。所以持名念佛是最適合我們現代人,特別現代這麼忙碌的人。

  在二十年前,有一次我從舊金山回來,飛機誤點,到機場附近跟一個居士掛單,到他家掛單一個晚上,第二天搭長榮回來。那次上飛機都沒有什麼人,飛機空空的,一進去艙門,那個空姐就包個紅包給我,我第一次上飛機還有人供養紅包,很殊勝。後來飛機飛了一半,那個空姐給我講,她說我們要皈依。我說怎麼皈依?現在又沒有佛堂,在空中飛,怎麼皈依?她說我們平常沒時間去佛堂皈依,現在師父剛好你上來,在飛機上皈依最好了,剛好今天沒什麼人。我說沒有什麼人,還是有幾個。她說二樓(那個飛機有兩層的),二樓一個都沒有,我們到上面皈依,她說我們全部這些空服員都要皈依。後來,我說好吧,那就到二樓去。剛好我僧袋背了衣,背上去,還有帶個小佛卡,就放在上面,好,就在空中皈依,這個也滿新鮮的,空中皈依。後來我才想到,原來供養紅包是有用意的,這個紅包也不是白拿的,要皈依。

  後來皈依完了,她們就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師父,我們皈依了,現在我們怎麼修?一天到晚飛來飛去,要怎麼修?後來我就把我們淨老和尚在馬來西亞教人家的,他看到回教徒一天拜六次,一次大概三分鐘。他時間到,他就去拜;開車也是一樣,車停在路邊,他就拜,一天修六次。我們老和尚想,我們念佛也可以採用這個方式,他說一天九次,比他多了三次。早上起床先念十句佛號,不要一分鐘,十句佛號;要吃飯的時候,再念十句;上午上班之前念十句,上午下班要休息吃中飯的時候再念十句;吃中飯的時候,再念十句;下午下班之前念十句,下班再念十句;晚上吃飯再念十句,睡覺之前再念十句,一天九次,一次不到一分鐘。你開會之前也可以先念十句,我說你坐飛機、坐車、坐船,統統可以念。她聽到我給她講這種念佛的方法,她們就很開心,這個對她們來講最適合的。

  所以持名念佛很適合現代人,特別現代人都很忙,哪有時間?要參加一個佛七,那要排假期,平常大家都很多事情。所以這個持名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可長可短,最方便。而且持名念佛它的效果通實相念佛,這是它的特色,暗合道妙。往往我們看到一些老阿公、老太婆,不認識字的,他只要能老實念,他就暗合道妙。不懂,他就念念念,就跟實相就相應了。所以持名念佛是最究竟、最方便、最圓滿,也最快速的一個方法。關鍵要相信,要有信心,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

  修學法就是念佛。淨宗的修學法,這些道理統統在《無量壽經》,講得詳細的《無量壽經》,還有《彌陀經》,還有我們淨老和尚講的三時繫念,這個修學法統統在裡面。簡單講就是持名念佛,我們就是持名念佛。

  念佛跟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有很多人覺得念佛就不能學傳統文化,學了傳統文化就不能念佛,實際上不是這樣。特別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科註》講得很清楚,不礙世法而行佛法。不妨礙你世間的工作,而可以修行佛法,就是這個持名念佛最方便。海賢老和尚不是表演給我們看嗎?一天做到晚,他念佛沒有影響他的工作。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影響,甚至有些造惡業的行業也要勸他念佛,那更要勸他念佛。在《龍舒淨土文》,宋朝王龍舒居士寫的《龍舒淨土文》,你看勸殺生的要念佛,殺豬、殺雞、殺鴨要念佛,勸妓女也要念佛,賣酒的也要念佛,幹不好的行業,也要勸他念佛。在造惡業,再不念佛,那就更糟了。念佛可以種善根、消業障,以後他有這個善根種子,他才能回頭。

  有一年聯合錄音公司林揚居士給我講,以前我們老和尚錄《華嚴經》都是在錄音公司錄,拿到中廣(中央廣播電台)去播。中廣,我們去年才停下來,因為現在沒人聽了。有一次他給我講,他說悟道法師,現在漁業電台有一個時段要免費提供給我們,他說我們能不能去播佛教的東西?我說太好了!可以。他說,但是那個主要是播給抓魚的、捕魚的,他們一天到晚在殺生的聽。我說沒有關係,就是那些捕魚的才要放給他聽,不然他一天到晚造殺生的業,沒有給他種善根,他將來永遠沒有得度的機會。他說要播什麼?我說播念佛感應故事。我說你就不要播「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不要播那個,播那個他聽了心裡難過;不要播你們要吃素,他幹的就是殺生的行業,你叫他吃素,我說那個不要播。播什麼?念佛感應故事,你這個船出去,保佑你平安,他不念也得念。你不念,你不要平安嗎?我去浙江普陀山,那些島上統統是漁民,統統一天到晚在抓魚的,他們也拜觀音菩薩。他們在幹殺生的行業,他也希望船出海去,不要被颱風吹翻過去。你要從這個地方接引他入門,所以我就說播念佛感應故事,給他種善根,種了善根,他以後這個善根慢慢成長了,他才會回頭;如果你都沒有給他種善根,他永遠沒機會。所以有這個機會太好了,播念佛感應故事。

  所以我們現在勸一般人念佛,你不要給他說去西方,他聽到西方,你就叫我趕快去死,他嚇死了。以前我勸我的父親念佛,我用善巧方便。我父親,我拿念佛機回去,他是不會講國語,他講台語:你是懂不懂?那是什麼時候在念的?我都還沒死,你就在給我念那個。他說我都還沒死,你懂不懂?那是死人在念的,我都還沒死,你就在給我念,意思好像我咒他趕快死。後來也是沒辦法,趕快先關起來。後來慢慢跟他溝通,我說念佛其實不是死了才念,念佛是保平安,這個保平安他就有興趣了。拜拜,燒那個金紙,我不能不燒,不能跟他唱反調,不可以的,我們就要燒。燒可以,我就給他講,燒一張念一句佛號,保佑的力量更強。聽到保佑,都能接受。因為人有個信仰,那就比較好度;如果他什麼都不信,那很難度,你給他講他不信,就沒辦法了。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不管他信仰什麼宗教,比那個完全不信的人好度,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修學法不妨礙我們的生活,不妨礙我們的工作。淨土宗修學法其實跟傳統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在這些年來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樣東西不是傳統文化嗎?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是基礎。可見得我們修學淨土宗,也要有傳統文化的基礎,最少也要有第一福這個基礎。第一福詳細講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講的內容就是第一福。傳統文化講的有離開第一福這四句經文的範圍嗎?沒有,都在這個範圍裡面。傳統文化講的,主要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不是講這些嗎?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不但修淨宗要這個基礎,修任何宗都要有這個基礎。甚至不信仰宗教的,你也要有第一福的基礎,你才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才能得到人天福報。現在有人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要修第一福,不然你人天福報都得不到,都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淨土宗,實在講,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甚至沒有信仰宗教的,跟傳統文化的關係都非常密切的。你沒有傳統文化,你求個人天福報,你也求不到;求個改造命運也做不到,要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也沒有。這個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我們要想超越六道,這個更重要了。要成佛,那是不能缺少的,不然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經》之前,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講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講觀像念佛,十四、十五、十六講九品往生。修各種經典,修大乘小乘,修戒,都在九品,上三品是發大乘心的凡夫,修大乘法的凡夫,信願念佛往生的,上三品;中三品是持小乘戒,還有修十善的凡夫,信願念佛往生的;下三品是造作惡業,臨終信願念佛往生的。十四、十五、十六這三觀就是講九品往生。

  我們再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再配這個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你如果做到第一福,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是屬於下輩往生。《無量壽經》講三輩,《觀經》講得比較細,講九品,下輩往生。如果你能修第一福、第二福,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是中輩往生,在《觀經》講中品。你能修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上輩往生。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你再對照淨業三福,這個內容一對照,就很吻合了。這個三輩往生,淨業三福講的都是善人往生的,上三品就是發大乘心這個善,大乘的善。但是凡夫,沒有證果,是凡夫往生的,但是他的心量大,從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輩,中品就是小乘,持比丘戒、八關齋戒、五戒,這樣往生的,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修十善,世間善人,他臨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中品下生。所以中品,中上、中中都是修小乘戒善,信願念佛往生的,中品下生是修世間善法往生的。下三品都是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的凡夫,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懺悔,發願念佛往生的,下三品。《無量壽經》講的三輩都是善人,發大乘心的、發小乘心的,修世間善法的,都是善人,信願念佛往生,沒有講到下三品,《觀經》有講到下三品。

  我們要提升這個品位,一定要斷惡修善。我們希望往生,品位愈高愈好,最好我們把它定在上品上生,如果上品上生達不到,還有個上品中生,還有個上品下生,還有個中品的。如果定在下品下生,達不到那就不及格,就去不了。所以不能定得太低,應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目標要定高一點。這是佛為什麼勸我們要斷惡修善,在《無量壽經》、在《觀經》勸我們修,主要用意也是在這裡,也是勉勵我們,勸導我們要力爭上游,爭取上上品。世間事不要爭,放下,蓮花爭大一點的,上品蓮。現在葬儀社叫上品蓮,他用三時繫念的「上品蓮花為父母」來取它這個名字,也是很理想的,上品蓮。我們爭取上品蓮花。

  所以淨土宗修學法,不但淨土宗,任何一宗一派跟傳統文化都有密切關係。最近我在網路上跟同學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他九十二歲再講《論語》主要是幫助蓮社這些念佛的人。他到台灣三十八年,前十年念佛往生的人最多,第二個十年就比前十年少了,第三個十年就更少了,一萬個的念佛人,難得真正有瑞相的一、二個。後來發現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添講《論語》。《論語》幫助我們在現前這個世間待人處事接物一個準則,一個很好的指導;在我們念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他《論語》沒有講完就往生了,所以他講的《論語講記》,早年講的是教人家懂禮貌、懂禮,他晚年講的是針對蓮友念佛往生的。所以現在《論語》跟我們念佛關係很密切的,我們學了之後,念佛功夫才能得力;不學,念佛念得很久,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傳統文化的基礎。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裡面講,他說他學了佛才真正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他因為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所以幫助他學佛有了基礎。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跟佛法是相得益彰的,就像英國湯恩比教授講的,中國本土的儒道接受印度傳過來的佛法,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中國接受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的確豐富了本土的儒道的文化,相得益彰。所以這個關係也是非常密切、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我們讀了《無量壽經》、讀了《觀無量壽佛經》,我們就知道傳統文化跟修淨土念佛有什麼關係。最具體的就是現在我們在學的《論語講記》,雪廬老人講得很清楚。他主要是講《論語》,當然不是講佛法,但是附帶的有提一下,我們就知道原來中國傳統文化跟佛法關係這麼密切。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有那麼高的成就?因為他們都有傳統文化的底子,有這個基礎,所以一學大乘佛法,三、五年就成就了,在家、出家都有很大的成就。我們現在人學了一輩子還是沒有成就,主要沒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人天善法的基礎沒有,那就很難有成就。

  因此我們淨土宗的修學法,實在講跟傳統文化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還不是一般的密切,是很密切的、很關鍵的。這些我們沒有學習,實在講我們也不了解。所以我建議大家,現在這個《弟子規》,還有《論語講記》、《常禮舉要》,我們現在特別年紀大的也沒辦法學太多,再補充這兩樣也就很有幫助了,對我們念佛就很有幫助。因為我們念佛也不能離開現實生活,也不是說我念佛人我就不用吃飯,也不是這樣;不用穿衣服,也不是這樣,你還是要過日子。那日子要怎麼過?傳統文化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我們想一想,是不是跟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傳統文化講的這些,就是講我們生活上點點滴滴。如果你沒有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認識自己的祖宗,也不知道祖宗對我們後代子孫的恩德,也不知道了。可以說我們接觸、學習之後才知道,老祖宗真的是為後代子孫設想得無微不至!你看《禮記》講的這些,都講我們的生活。包括看醫生也講了,看醫生如果沒有祖傳三代,你最好不要看,你去給他看就是當白老鼠,就給他試驗。

  有時候我們還是要當白老鼠,給實習醫生學習,不然他學不會。我在二十幾年前,這兩顆門牙掉了,那個時候到台大醫院。慈光佛學社請我一個星期去講一天,裡面有一個洪醫師在蓮中蓮社,現在退休了,另外一個江醫師是牙醫,有時候他們兩個人就是做維那。有時候講經,那些護士、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台大醫院生意很好。忙,不能來聽,江醫師有時候他做維那拿引謦,聽眾就他一個。我講經講到聽眾只有一個我也講,人多我也講,人少我也講。我說我牙齒掉了,你能不能幫我看?他就給我介紹,你要去掛號,去哪個部門看,不是他本人看。結果去給誰看?學校出來的實習醫生,一個女生,然後給我弄個假牙套上去,我走到門口就掉下來了,都還沒有出大門就掉了。後來我就去找一個小診所,去找小診所裝。後來我想一想,還是要給她實驗,不然她永遠不會,我們只好做白老鼠了。

  所以老祖宗照顧子孫無微不至,你看中醫,他三代,有家傳的,那個有經驗,你給他看比較保險。學了三天就來看的,恐怕小病就醫成大病,再大病給他醫就沒命了。你看《禮記》裡面講這些。還有傳統文化,教我們怎麼吃,要吃季節菜。現在我們人不懂,亂吃,夏天吃冬天的,冬天吃夏天的;你本地的蔬菜水果不吃,吃外國進口的,外國人也吃我們的,亂吃一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包括我們整個生活,《弟子規》講的就是生活,生活這些方方面面都是,看醫生。你看《論語》講,夫子三慎,齋、戰、疾。齋戒、戰爭、疾病,他很謹慎,現在的人對這個都不謹慎的,醫生也亂看,也亂吃。飲食非常重要,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一點都不假。吃季節菜、吃季節水果,還有煮菜也要會煮,要把那個味道煮出來。以前我們在圖書館,老和尚教我們煮大鍋菜。煮大鍋菜也是傳統文化,你不要以為在那邊念《弟子規》就是傳統文化,念了你要在生活上怎麼去做,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

  我們念經也是一樣,念經是要你在生活上修行的,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經是經,我們的生活是生活,不相關,念了你怎麼會有受用?要懂得在生活上怎麼去修、怎麼去行,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行,包括我們生活方面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是修行。你念佛人,念佛人就不用吃飯了嗎?你出來就不用坐車嗎?你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這些統統需要,傳統文化就教我們怎麼坐車、怎麼走路、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有病怎麼看醫生?這生活上點點滴滴都是傳統文化,還有育樂,禮樂。現在這個音樂,我們人也不懂,樂它是調你的心。我們有七情五欲,老祖宗就教我們用樂來調,調到中和,「喜樂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凡夫都有情緒,喜怒哀樂還沒有發作,這是中;發作了你要調節,不要太過,就和。我們台北這邊有個中和、有個永和,什麼叫中和?不懂。中和那兩個字,永和那個就是傳統文化。怎麼達到中和?就是樂來調心。現在我們不懂這個樂。以前有樂,還有作詩。這個樂,太過高興不行,樂極生悲,太過悲情也不行。

  我今天聽老和尚講的開示,配的那個樂比較悲情。悲情城市,我們台灣話講「悲情」,已經很悲傷,還要悲傷得更嚴重。那個配樂不是配那種,應該配古琴,讓人家心平靜的。古琴,讓他心沉澱一下。本來就七上八下,然後再來一個喜怒哀樂,心情怎麼會好?這個都有學問的,這個都是傳統文化。這個有沒有幫助我們念佛?有沒有?講到懂,鬍鬚都打結了,這個講不完的。總是大家要學習,它幫助我們念佛。你看李老師,外儒內佛。人家怎麼過日子,怎麼待人接物,怎麼生活,你年紀多大,要做什麼規畫,都教!這個傳統文化重不重要?還有你去遊玩,你也要懂得去欣賞,觀那個水,觀瀾,你要懂得欣賞。有一年我們到馬來西亞馬六甲,我看到台灣高雄有一個旅行團,「帶我們來這裡看那顆石頭!」他都不懂得欣賞,我花了那麼多機票費,那麼辛辛苦苦跑到這裡看一顆石頭、看一口古井,那個導遊就沒有給他講這個歷史、那個文化。有的導遊會講,講得你覺得很不寂寞的。我到西班牙,西班牙淨宗學會陳會長還在世時,開車去遊歐洲,他是讀歷史的,歐洲歷史,一面開車一面介紹,我一路上毫不寂寞。現在沒有人給我開車,沒有人再給我講了。所以要懂,懂得怎麼生活,懂得怎麼過日子,才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就大圓滿了。

  好,時間到了,我們這三天的課到此就圓滿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