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化與生活漫談(九)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18/7/26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19

  尊敬的繫念大和尚上悟下道法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午安,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上一節課,我們有問題還沒有完全的解答完,我們把這些問題告一個段落,我們再進入到《常禮舉要》的課程。剛剛講到這位同學問到壓力大,沒有辦法排解。其實學佛就是排解壓力的,學傳統文化就是排解壓力的。因為我們都聽到我們尊敬的老和尚告訴我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個享受高在哪裡?高在沒有壓力。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沒有享受?因為壓力很大。所以了解最高的享受,你就知道它就是解決我們的壓力的。所以古人沒有抒壓這個名詞,沒有,因為什麼?因為不需要,沒有壓力怎麼需要抒壓?為什麼我們壓力這麼重?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排解。為什麼沒有辦法排解?沒有辦法排解的狀態叫不安。

  你看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他問什麼問題?他說弟子不安,心不安,他找祖師安心有沒有?對,佛法是安眾生的心的。「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為什麼靡不蒙化?眾生的心安了;心安則眾生安,天下安。所以「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你看這是自然現象;「國豐民安」,人事現象,完全都安定了。所以排解壓力一定要學傳統文化,就我們這幾天這些課程,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入心,我相信大家壓力已經去掉九成了。你念念為眾生,你念念想到眾生的感受,你的感受已經去掉九成了。這講的都是實在話。我們講到恭敬、講到撙節、講到退讓,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這幾天都講得很清楚。然後因果的關係都講得非常的明白,知道自作自受,知道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沒有不公平的。你認為不公平,因果會還你公平,所以因果對於任何人都百分之百的公平。所以不需要不平,這叫深信因果。

  在上一節課我們談到,你看胡小林居士,他一個重度的憂鬱症,如何能夠透過沒有醫藥的幫助,能讓他痊癒,他靠什麼力量?就一句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定的,誰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那我自己能定,我自己能不能改?能。我自己定,我自己要不要受?要受,一定要受。受不了,受不了你就別造。可是現在已經現前了,結果能不能處理問題?不能,結果不能處理問題。所以你看,感受怎麼放下?結果不能處理問題,感受就放下了,因為你一定要受。一定要受,你就會怎麼樣?轉心念。

  你看我們念佛,是不是轉心念?對,心,就境是境,心歸念佛。境歸境,心歸念佛。但是這個功夫很不容易,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懂得這個原則,還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所以在座如果有六十歲以上的,真的一定要開始準備後事了。學人講這個話不是詛咒大家的話,我們今天你看我們講這些,我們是希望工程,對不對?我們不是黃昏事業。對!我們是要去往生,我們不是要去死。其實大家都懂了之後,就不會避諱這些問題,因為我們談的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跟生死教育。為什麼六十歲以上就要開始準備了?因為他需要訓練。對!心歸心,境歸境,這需要透過訓練的。心歸念佛,然後你不受這個境的干擾、誘惑跟影響,必須要付出相當多的訓練,要磨。必須在生活當中去歷練,歷事練心,你就能解決生死的問題。這個投資非常的有價值,你看這個投資從有量到無量,從有作到無作,從有為到無為。你看,我們這幾天的課程有沒有串起來了?所以這個投資是這個法界當中最有價值的投資,「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那個快樂是什麼?「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當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有量的無量會接無量的無量。這些道理,大家都要勤於聽經,慢慢就能夠理解。

  所以這個問題問得實在是非常的好,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個問題,不是只有妳有,只是程度有輕有重而已。而他這個壓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父親,因為父親的言語很刺痛她,而父親又沒有身教,很難讓她信服。那這就是什麼?「親憎我,孝方賢」。為什麼親有的愛我,有的親憎我?你要問為什麼,我們上一節課講了答案,因緣。對,就是因緣。所以當我們遇到這些因緣的時候,請問我們在這些因緣上面起七情五欲,有沒有任何的幫助?沒有。也就是說,你遇到了惡緣,你非常的痛苦,你非常的怨恨,請問有沒有解決問題?沒有。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告訴我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是學位,是儒家求學的學位,從君子才能提升到賢人,從賢人才能提升到聖人。所以君子有個什麼特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大家要了解,孔子是聖人,可是孔子在七十歲的時候還死了兒子,他的兒子五十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孔鯉。所以你看,孔子是聖人,到了晚年還死了兒子;堯是聖人,堯的兒子丹朱也不好;舜是聖人,舜的兒子商君也不好。你看,難道聖人沒有好報嗎?難道聖人沒有好的果報,還要由這些命運來折磨他嗎?你看孔子在陳蔡絕糧,在宋國遇到桓魋之禍,差點也是喪命。他那麼樣高的德行,晚年還死了兒子。他的第一個大弟子顏回,也在他兒子死前一年就過世了;他心愛的徒弟子路,被人砍成肉醬,剁成肉醬。難道這些人都是沒有德行嗎?不是的,他們是聖人,是賢人。他們遇到這些生命的困境,有沒有抱怨?沒有。冉伯牛也是德行科的賢者,你看死於惡疾。這些人都沒有怨言,為什麼?因為他們知命。

  所以命是什麼?儒家講天命,就是佛家講的因果。所以「君子安貧,達人知命」,通達,你要知道因果,你才能通達。你知道了,你會怨天嗎?不會。你會尤人嗎?尤就是怨的意思。會呵風罵雨,會賭咒別人嗎?會呼天搶地,會叫爹叫娘嗎?統統不會,他只會做一件事情,逆來順受。但是你說他消極嗎?不,他是隨緣消舊業,他才能安住。大家知道嗎?所以你看,這麼多的有道德的人,生命都遇到這麼多的苦難。那我們沒什麼道德,我們遇到一點點折磨,那是什麼?那叫剛好而已。這台語講的,剛好而已。就我也沒有什麼德行,你看連聖人都遇到那麼多的波折,那麼多的困難,那我們如何?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困境的時候,你只能在因果的道理上面找到答案、找到出路,那就是你生命的出路。而妳在那個生活當中,因為妳遇到了這個父親,妳在這個生活當中,妳能不能提升你生命的品質?可以的。如果妳一直怨,妳一直用負面的情緒來對立,有沒有解決問題?不但沒有,妳的生命的品質一直在墮落。然後感召的是什麼?我告訴大家,冤冤相報。也就是說,這一生跟他成為父女,可是由於妳不能夠善了這個惡緣,在不能善了這個惡緣的過程當中,因為妳不能敦倫盡分,又結了很多的惡緣。於是乎,以後妳不但擺脫不了這個惡緣,妳還注定一定會跟他相遇,那叫怨憎會,一定會相遇。為什麼?因為妳們之間的惡緣綁得太緊了,所以妳愈不想見到的人,他愈偏偏要出現,怨憎會。怨憎會苦,怨憎會相會,這種苦、這種折磨怎麼來的?沒有辦法放下仇恨,放不下。所以原諒別人,真的是善待自己,不要計較。父親言語很刺傷我,為什麼我會受傷?因為有我。無我,誰受傷?

  我們把我看得太重了,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你看這幾天我們在談的,就是把我看得很重,自尊而卑人,自尊卑他,自貴賤他,自賢愚他,自讚毀他。所以妳的問題,這裡寫父親言語很刺痛我,這是自讚毀他,已經犯了這個過失了。所以我們古人講一句話,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很多人說,我父母很多不是。你看我已經做人家的父母了,我有沒有不是?我天天犯錯,我不是一個很好的父親,我也經常會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所以我怎麼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這句話有沒有錯?這句話沒有錯,因為我不忍心把父母的過失放在心裡面計較,就這個道理。它並不是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我們都是凡夫,當然會有錯。古人不是用這個角度去看的,他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因為父母有不是,做子女的不忍心把它放在心裡面計較,不忍心。總是有個念頭,怎麼樣?怎麼幫助,怎麼協助,怎麼樣能夠幫助父母離開那個錯誤的折磨?捨不得!所以怎麼會覺得他在刺痛我?不是的,而是會覺得很捨不得,我的父母為什麼陷入到那個煩惱的漩渦裡面,沒有辦法自拔。怎麼幫助他?各位你看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就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你看她們出生的家庭,母親也並沒有很好,母親也沒有做好榜樣,對佛法、對正法時而相信,時而不信,甚至還有毀謗。她們也不是真正長在一個很健全的家庭,可是她們如何成就聖人?孝道。就是婆羅門女跟光目女,有沒有把她們母親的錯誤放在心裡面計較?沒有,沒有的。所以,這就是教育。

  我們學禮,第一個向誰學?父母。所以《弟子規》第一條叫「入則孝」,所謂「入則孝」就是禮行於父子之間,「出則悌」就是禮行於兄弟之間,「謹而信」就是禮行於一切的人事物之間,都是禮,全部都是常禮。常就是不變的意思。所以你看,我們內心真的有別人,這就是尊敬人,你慢慢就能把自己的感受捨掉。妳要觀察你父親的苦在哪裡,妳要觀察妳跟妳的父親的因緣是過去生的惡緣,怎麼辦?放下,不要計較。我們老和尚教我們,譬如說針對一個惡緣,這個人一直針對你攻擊,一直針對你迫害,一直針對你找你的問題、找你的麻煩,老和尚教我們怎麼做?老和尚告訴我們,立他的長生牌位,每天拜。真的,學人告訴大家,依教奉行,立他的長生牌位,每天拜他。我為什麼看你不順眼?我為什麼計較你?我對不起你,拜。照三餐拜,最好就供養完之後,我們三餐都要供養。為什麼要照三餐拜?因為吃飯你不會忘記,其他的事情有的也會忘記。到了吃飯時間,吃飯了,吃飯都不會忘記,所以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跟吃飯連在一起就對了。所以供養完之後,觀想你那位冤親債主,拜他,磕頭頂禮,恭敬的禮拜,責備自己,我為什麼會看你不順眼?我為什麼會計較你對我的言語?我為什麼會討厭你?我為什麼會怨你?拜,真正的跟他說對不起。他迫害你,你為什麼還要跟他說對不起?這樣才能趕快化解冤業。這都是講實在話,這都是方法,為什麼我們不用?

  很多人開始拜的時候,會怎樣?拜不下去,我為什麼要拜他?他給我這麼多的難受,我為什麼要拜他?你看,當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看到自己的計較,有沒有?看到自己的怨天,看到自己的尤人,有沒有看到?看到自己的惡念那麼的大,善念完全好像看不到。換句話說,看到了自己的黑暗。你看這些問題是不是剛剛都有問過,有沒有?你看同學剛剛都有問到這些問題,怎麼知道自己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你看這個都看得到的。為什麼你拜不下去?因為你還有怨。勉強拜下去,勉強,在心裡面觀想,慢慢的,你拜一陣子之後,你就沒有那種排斥感。再繼續拜,有一天,你一定會化解掉這個對立。這就是修行,而這個時候是不是在生活當中提升你生命的品質?對!你的正報改了,你的依報會不會改?一定會改的,它一定會慢慢的轉變,依報一定隨著正報轉。而當你做到了,你對佛法會起堅固的信心。換句話說,你沒有做,說老實話,我們再怎麼講,你還是打個問號,是這樣嗎?普通話就是說,是這樣嗎?你會有懷疑。為什麼有懷疑?因為你沒有落實,你沒有真修。

  所以這個同修非常的了不起,她可以非常勇敢的把她的問題暴露給大家知道,這就是發露懺悔。發露懺悔,你看那個負面的能量其實已經釋放掉,就是她把她對她父親的這種負面的情緒,能夠勇敢的跟大家說出來。但是要放下,他沒有身教沒有關係,妳要反過來做給他看,做給父親看,學婆羅門女、學光目女,反過來做。他很難讓妳信服,妳最後讓他信服。對!最後妳就會發現,其實妳父親是來度妳的,妳父親是用逆的增上緣來增上妳的智慧。學人要告訴大家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父母把我們生到這個世間,這是古人說的,哪怕是一天都沒有養我們(一天都沒有養你),我們藉由父精母血的因緣來到這個世間,這個軀殼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參與在裡面只是我們的神識而已。我們的軀殼,所有的成分都是來自於父母,就父精跟母血。也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是父母給我們的,這點一定要承認,就是這個恩德,注意!他一天都沒有養你,一天都沒有養你,只有就把你生下來,這個恩德,你生生世世累劫都報不了這個恩德。這是古人說的,經典裡面說的。為什麼?因為你這一生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這一個成分裡面。你為什麼遇到佛法?如果父母沒有給我們這個因緣,你遇不到。你這一生為什麼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樂,統統是因為有這個因緣,有這個身體的因緣。所以這個恩德你就報不了了,你不能怨你的父母。這樣大家能理解嗎?這個不是封建的教條,這是入道的基礎。也就是說,你要對這有認識,就能跟你談道了。如果你對這個沒有認識,這個人是不能跟他談道的,就他聽不懂。所以我們非常感恩這個學員問這個問題,因為現在有這個問題的子女很多,有這個問題的父母也很多。怎麼辦?放下。你不原諒,你沒有出路,你永遠沒有出路。所以我們學禮,一定要放下,因為你做不到,你禮行於父子之間這塊你就做不到,這個做不到,再往深一點你就做不到了。

  所以傳統文化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面,而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面,都是一個字,敬。所以我們講孝,孝敬。「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那個孝裡面就是敬。而孝的表現,順,順就是讓,對父母一定要做到這些,不管你的父母明理還是不明理。這是這位同學她說,要在哪裡修學?當然如果,我們看到有一種父親會家暴,還會打;還有一種父親會性侵,我們都看過,人倫悲劇,這就不是人,畜生。怎麼辦?放下。我在這個家裡,我沒有辦法,他會打我,把我打死怎麼辦?好,暫時離開,找個地方。但是不是因為對立而離開,不是因為憤怒而離開,因為那個緣現在沒有辦法處理,先離開。這樣理解嗎?所以她問在哪裡修學?妳求佛菩薩,真誠的求,真誠的放下,真誠的求佛菩薩,我不能告訴妳在哪裡,因為每個人有因緣。但是決定不能有怨恨,不能有對立。我們這幾天不是講對立、控制、佔有嗎?這些統統不可以有。因為有,你很難出離,就是說你的生命根本不會有出路,那何況是生死!而我們這一生如果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我們就白學了,真的是白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們為什麼把高度拉得這麼高?就是如果沒有拉到這麼高,我們《常禮舉要》每一條都變成沒有意義,都變成教條。所以這個是希望每個同學都要能夠清楚。

  最後,有兩個問題要請教。第一個,「蒙以養正」,從事幼童教學工作,家長和老師在嚴加管教的同時,自己如何不失禮?嚴加管教她後面有個括號,就是譬如必要的打罵、教訓,自己又如何不失禮?

  學人告訴大家,你打罵孩子,目的在哪裡?是宣洩你的脾氣嗎?就因為我很氣,所以我要發洩,所以我打他一頓。是這樣嗎?還是因為陰天裡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是這樣嗎?不是。就你打他、罵他為什麼?教他。對不對?目的是不是教他?是不是傳遞道理給他?有沒有?如果你打完罵完之後,道理沒傳遞給他,請問你有沒有得到打罵的效果?沒有。也就是說,你打罵的目的,注意!目的,目的是傳遞正確的道理給他,是告訴他你這件事情做錯了。是不是?可是如果你在打完之後、罵完之後,對方不但沒有理解到他錯在哪裡,反而產生了一種排斥感,反而產生一種怨恨心,請問你要不要打、要不要罵?不要,因為你沒有達到你的目的,你還惹了很多的麻煩。這樣理解嗎?所以打跟罵裡面有沒有情緒?沒有。也就是說,你打跟罵的時候有情緒,你會傳遞情緒。當你傳遞情緒的時候,那個道理就不見了,因為他會執著你的情緒。所以《常禮舉要》裡面有一條,「凡事要合理智,不要可偏重感情」。所以並不是說你不能打罵孩子,而是一般的人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同時會傳遞情緒,壞是壞在這裡,不是壞在打罵,不是的。

  像過去,學人這個年代的小時候,真的父母就是,做錯了就是抓過來賞兩巴掌,就是批頰,這個講得又太文言了,就是打耳光。對!真的是這樣,我們小時候父母就抓過來,耳光就打下去了,他不給你留情面的。老師,老師也不會給你留情面。記得我們那個老師,那個棍子是這麼粗的,他這樣打下去的時候,這個手會怎麼樣?會麻掉。可是老師在打我們的時候,打下去他就哭出來。我們以後長大了,懷念老師,很懷念老師。不會怨恨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是用愛,他打你,他自己比你更苦。這樣理解嗎?他不是在傳遞他的情緒。但是現在有個命令說,不可以打,然後還有個電話叫做113,對不對?大陸同胞不知道113,不要洩露這個醜事,你們自己打聽。很麻煩,怎麼教?現在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現在在學校,老師不能打學生,學生可以打老師。你說這什麼道理?我告訴大家,有個老師,他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睡覺,他過去跟這學生說,同學不要睡覺。這個同學一起來,打老師兩個巴掌,然後氣沖沖的就走出去了。老師沒有還手,校長在校務會議上面稱讚表揚這個老師,還好你沒還手,不然我們就吃不完兜著走了,還好你沒還手。所以老師不能打學生,一打了就麻煩,就告不完了。學生可以打老師,因為他會被原諒,他只要轉學就好了。這樣理解嗎?怎麼教?沒辦法教。

  所以體罰的問題出在哪裡?體罰的問題是,體罰的時候傳遞的是憤怒,那就有問題。那為什麼過去父母不會這樣,為什麼過去老師不會這樣?因為他們都有素質。為什麼現在的老師不可以?因為他在打學生的時候,傳遞的是憤怒。不堪受氣,這國語還要翻譯,怎麼翻譯?不堪受氣就是,氣不過不夠傳神,大家再去想,就是很令人氣憤。但是問題是他為什麼會氣憤?因為他的水平不夠。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還有一句,「茍志於仁矣,無惡也」,好,這個字要念惡(厄),還是念惡(勿)?如妙答得很棒,惡(勿)對,不能念惡(厄)。就是一個人志於仁,志就是心之所至,就心的方向,就一個人心的方向在仁這個目標,就我們剛剛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有沒有?好像都沒有講過一樣,有!對不對?所以一個人修道是不是要志於仁?要不要志於仁?要。就是你的心要在仁的方向,你的藝才會變成仁術,是不是?所以當你志於仁的時候,無惡。這是台灣的注音,惡念勿,不是念厄。惡是什麼意思?惡是討厭。討厭是什麼意思?討厭就是對立、憎恨。就一個志於仁的人會不會憎恨人?會不會討厭人?會不會有對立感?不會,不可能。但是我們現在還有討厭,怎麼辦?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是我們有討厭,立刻要知道,又來了、又來了,我又來了,怎麼辦?阿彌陀佛。轉,你要趕快去轉這個討厭,是不是?然後你才能保住這個仁的方向,是不是?所以除非你不志於仁,為什麼你不想志於仁,因為你沒有修道的概念。這樣理解嗎?所以當你有個修道的概念的時候,你一定會志於仁,對不對?而志於仁的人不會有對立,不會有討厭人的念頭,對不對?對。如果念成惡(厄),茍志於仁矣,無惡(厄)也,那這個話叫什麼話?這個話叫廢話。志於仁的人怎麼會惡,怎麼會有惡念?不可能。所以不是念惡(厄),是念惡(勿),就是一個志於仁的人不會討厭人,不會對立人,不會的,不會看不起一個眾生,不會嫌棄一個眾生,不會批評一個眾生。這樣理解了嗎?

  可是有沒有矛盾?孔子說,志於仁的人,無惡矣,然後又說,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不是不惡人嗎?不是沒有對立心,不是沒有憎恨人的心嗎?怎麼他可以惡人?有沒有對立?孔子錯了。孔子沒錯,是我們看錯了。他這裡是告訴我們,這個是學仁的人,也就是志於仁,有沒有達到仁的程度?沒有。心之所至,譬如說我要去1O1,你在這裡能不能看到1O1?能看到,你爬到十樓是不是看到1O1在那裡?你到了沒有?沒有。是我現在志於1O1,我現在有沒有到1O1?還沒。所以我現在就要開始怎麼樣?走向1O1。這叫修行,這叫志於仁。而唯仁者,他已經到了仁的地步,他已經到了,所以唯是什麼意思?唯是排除的意思,排他性,就只有仁者,不是仁者不行。所以我們不是仁者,我們就沒有資格好人,沒有資格惡人;是仁者,他才能好人,才能惡人。

  所以仁者的好跟惡是什麼?是教學,是表演。你看,佛的教學有兩大類教學,第一個是攝,攝受;第二種是懾,這是手段。攝受眾生,就是安慰、呵護、關懷,像父母一樣呵護他、照顧他、安慰他。老師有沒有這樣的老師?有。對什麼學生要這樣子做?對脆弱的學生。學人有個老師,以前是教女校的,他告訴學人,他說他們在教女校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女孩的心就像玻璃一樣,一碰就碎,有時候不碰她也碎。所以對這種很容易碎的人,我們要怎麼樣?要呵護她,要關懷她,這就是攝受,這就是好仁。有一類的眾生很惡,黑社會老大,他很壞,你要是關懷他、攝受他,他怎麼樣?他會看不起你。這時候怎麼辦?懾服他,就你壞,我比你更壞;你狠,我比你更狠。不錯,我佩服你。你跟他打麻將,每把都贏他。他問你,你怎麼這麼厲害?我學《弟子規》。這叫懾服,這樣了解嗎?這就是惡人。所以好惡都是什麼?都是慈悲,好惡皆慈。請問他惡人,有沒有對立心?沒有。而是為了幫助他怎麼樣?回頭。所以這是很高的修養。

  這位同學問的問題很有水平,為什麼?因為妳要做到,妳也必須要很有水平。她這裡就講到,家長和老師要嚴加管教。可不可以嚴加管教?可以,懾,惡人,可是必須是仁者。你不是仁者,那你會傳遞什麼?你會傳遞脾氣,會傳遞情緒。可不可以?那就很麻煩。對方就會產生怨恨,所以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後遺症。所以父母一定是要真正的愛護孩子,老師真正的愛護學生。所以過去雪廬老人教學,有打有罵,但是外面都有人看守。為什麼?怕人家看了誤會。老師打罵學生,為什麼可以打罵?因為那些學生都是一流的學生,在老師的折磨底下成長,老師就能出手。

  所以我們現在講嚴格,她講嚴加管教,嚴加管教是嚴格。什麼叫嚴格?格是什麼?格就是格式,就是符合常禮,符合禮。老師嚴格就是有格式。譬如說老師教我們怎麼擦一個桌子,擦桌子有沒有格式?有。掃地有沒有格式?有,灑掃應對進退都有格式。而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我們按照這個格式就叫嚴。所以要不要嚴格?要,要嚴格,學習任何東西都要嚴格。講經說法都有格式,你出了那個格就不行。可是我們現在的父母跟老師不是嚴格,是嚴苛。嚴格跟嚴苛一不一樣?不一樣。也就是他沒有格式,但是亂發脾氣。有沒有這樣的狀況?有。這樣不行的,這樣你的子弟怎麼會教育得好?

  所以妳問的這個問題很複雜,第一個要有高度的修養,還要能夠明理,非常的明理就是怎麼教?格式是什麼?我們現在有斷層,真的有斷層。我們現在所有的傳統文化被顛覆了,格式都沒有了。以前的學生上個廁所都有規矩,上廁所都有規矩,大小便都有規矩。我們能知道嗎?聽都沒聽過。雪廬老人說他小時候在私塾上課,要上廁所,老師這裡有個牌子,叫出恭牌。出恭,出恭就是小便,恭就是那個恭敬的恭。就一個牌子,你要上廁所,好,這個牌子給你,你去上廁所。沒有牌子的不准上,要等這個人回來了,出恭牌,才能再第二個去。規矩,都有規矩,不是沒有規矩的。所以嚴格,請問嚴格要不要發脾氣?不需要。嚴格叫堅定,可是可不可以溫柔?對,溫柔而堅定,可不可以?可以。現在的老師就是缺乏這樣的認識跟修養,父母缺乏這樣的認識跟修養,所以造成衝突。所以妳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妳說要嚴加管教,現在的嚴加管教、打罵教訓都變成了傳遞情緒,變成發洩情緒,那怎麼可以?所以我不能告訴妳可以或不可以,因為會誤會。這些道理都不是很簡單的道理,然後自己同時又不失禮。你看我講出來了,不失禮就是這個。

  所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你看她在斷機杼的時候,我經常看到有演話劇,那個孟母都變成潑婦了,就是孩子來就罵,斷機杼,很生氣的剪。我告訴大家,孟母不是這樣的。孟母說,「孩子你來,你看看媽媽織這個布,積寸成尺,積尺成丈,就像你求學一樣,你看媽媽現在拿剪刀把它剪斷」。「媽媽不要剪!」媽媽還是剪了。「你看,你求學如果中斷了,不就像這匹布一樣,沒有用了。」能不能這樣演?我現在也演話劇,大家沒看到嗎?沒有鼓掌?就能不能很溫柔,然後很堅定,能不能?可以。為什麼要演成潑婦?就是大家要了解,就是說嚴格不是嚴苛。你看我們老和尚在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老師的一個條件,那篇文章大家找來看,內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去貪瞋痴慢疑,外要顯溫良恭儉讓,那個瞋裡面就有這一條,老師不能隨便發脾氣,不能把學生當成出氣筒,不能發洩情緒。可是很多學傳統文化的老師違反了這一條,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讓孩子以後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聽到傳統文化就害怕發抖。為什麼?因為我聽過小孩子橡皮擦沒有擦乾淨,拜三百拜。嚇都嚇死了,以後他看到佛就嚇死了,你還要他學佛。所以嚴格不是嚴苛,要清楚這件事情。所以自己又同時不失禮就在這裡,就是恭敬。你對你的小孩要不要恭敬?對你小孩的恭敬是什麼?就是把他教好,不是朝他磕頭。因為禮節不一樣,儀不一樣,可是理體是不是都是敬?對,都是敬。

  第二,如今傳統文化教學對兒童大多以讀經為主,重形式不重實質。請問幼教老師如何在學堂裡面,引導學生落實經典生活?

  這個問題核心就是幼教老師要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也就是說,他都做不到傳統文化,他怎麼教傳統文化?他為什麼重形式不重實質?因為他沒有實質,他本人就沒有實質,他怎麼教?所以傳統文化的老師,決定不是培訓一個禮拜二個禮拜、一個月二個月就能當老師的,這是誤會。學人在前幾天告訴大家,十年是鋪底的,十年才鋪一個底而已。所以我們現在最麻煩的就是什麼?師資的養成。師資養成教育出現了斷層了。我們現在開始培養老師,幾年才能看到一點點成果?幾年?我告訴大家,至少十年,因為鋪個底,鋪一個底。這是老和尚告訴我們的。過去叢林裡面,講經講十年叫什麼?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還不是首座。那至少三十年,我們現在能等三十年嗎?百年樹人。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做,還要等十年,大家有沒有急迫感?我有非常重的急迫感。就現在開始做,還要等十年。那如果現在不做?沒有希望了,毫無希望。所以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是什麼?培養老師,不計一切代價培養老師。所有的資源都要放在什麼地方?培養老師。因為現在做,還要等十年,最短的時間還要等十年。

  所以妳問這個問題,說老實話,很難回答。大家不是不發心,我們也都很肯定這些投入傳統文化發心的老師,非常肯定他們。可是我們不能對不起他們,他們帶著這麼大的發心來到這個團隊,應該怎麼辦?幫助他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實質在哪裡?實質在經典裡面。我們大和尚這幾天一直告訴我們經香,經有香!如果我們不翻開來踐行它,這個香氣永遠被塵封在經書裡面,塵封。它不能散發到全世界,散發到法界,其香普薰十方世界。所以我們怎麼辦?轉經,一定要趕快做師資培訓的工作,這是我們老和尚一生一直在大聲疾呼的事情,培養老師。培養老師,要後繼有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最缺乏的就是老師。所以我們真的很希望有大富長者出來大聲疾呼。

  我們看最後這個問題。極樂世界的樂是否指無分別、無善惡之靜止狀態?

  其實我剛剛講到那個道的時候,就已經講了這個問題了。不可思議,我說什麼都是多的,所以我應該怎麼樣?把嘴掛在牆壁上,沒有辦法講。樂是什麼?無苦就是樂,無有眾苦就是樂,《彌陀經》已經回答這個問題了。那什麼地方沒有眾苦?三界有沒有眾苦?三界充滿眾苦,三界只有一個字,叫苦。欲界叫苦苦,苦上加苦;色界叫壞苦;無色界叫行苦,都沒離開這個苦。你說釋迦牟尼佛太消極了,人生也有樂,怎麼會只有苦?釋迦牟尼佛不是因為消極而說這個世間是苦,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就是什麼?事實是怎樣他就怎麼說,跟消極、跟積極,跟樂觀、跟悲觀都不相干。他只是做實況報導而已,告訴我們三界統苦是個事實。所以三界裡面有分段生死的苦,四聖法界有變易生死的苦,只是四聖法界的苦沒有三界這麼逼人而已,沒有這麼逼迫,這叫兩種生死。那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兩種生死?擺脫十法界。這在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這幾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所以這個問題學人就不再回答了。

  他下面還有個小問題。他說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他還括號,就是他也不太確定,但我還是被束縛著。因為我從小被父母教說不用信宗教,所以想請問老師,如何生起對極樂世界的信心?

  好,這個問題很複雜。他說第一個,他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但是他還被束縛。這句話有沒有矛盾?這句話矛盾很大,因為你知道是假的,你就不受束縛了;你受束縛,就是你還不知道它是假的。什麼意思?有沒有做過夢,沒有做過夢的請舉手?這樣我才比較好講。譬如說你昨天晚上作夢,對不對?昨天晚上作夢,你今天跟人家講得活靈活現,說你夢到這個、夢到那個。人家跟你講拿出來,拿出來!你拿不拿得出來?昨天的夢能不能拿出來?不能,對不對?請問那個夢是真的還假的?假的,對不對?可是你當場在作夢的時候,認為它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因為夢裡面如果有老虎在追你,你會怎樣?冒冷汗,你就會一直跑,會很驚嚇。如果你知道,你當場知道這是夢,注意!假設你正在作夢的時候,你當場知道這是夢,你會怎樣?你會捨身餵虎,好,讓你吃。了解嗎?你當場就會捨身餵虎。然後,你當場知道是假的,你就能穿越高山,能夠跳過大海,那叫什麼?遊戲神通。譬如說你當場知道這是夢對不對,這裡有座高山,你能不能跳過去?可以,當然可以。明白嗎?為什麼你跳不過去?因為你以為它真的。

  你什麼時候才知道它是假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你醒來才知道是假的。結果你這個問題的描述是說我知道是假的,可是我還被束縛,你不是自相矛盾嗎?就是你這個問題是個糊塗問題。就是說我們問問題,沒有理清楚,這樣理解嗎?所以凡是你知道假的,你就不會受它束縛了。你為什麼受到它束縛?因為你把它當真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場景,大家現在在這裡聽課,是真的還假的?是不是夢?是還是不是?如果你認為是,你就解脫了。你會不會有感受?不會。你會作夢中佛事,你就是法器,你只受用清淨平等覺,你所做的作為統統都叫慈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我們這次的課程,就是我們所講的都是一個體系,決定沒有矛盾。也就是說,這些問題你要都清楚了,你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所以下面你說,因為我從小被父母說不要信宗教。你看這又是一個糊塗話。宗教是什麼?是重要的教育,是主要的教學,是尊崇的教化。請問你怎麼能不學?還父母教你不用信,不用信那是因為父母怎麼樣?不了解。在過去成德法師他說過,他說有人來告訴他,她說我先生反對《弟子規》,就一個太太跟法師說,我先生反對《弟子規》。法師怎麼跟她說?妳先生沒有反對《弟子規》,妳先生是不了解《弟子規》。了解嗎?就是說,反對就是他知道了,他清楚這個東西不好,所以不要。他是不是這個狀態?不是,他是因為不清楚,所以他說不要。所以他並沒有反對,他只是不了解。所以你的父母是不是叫你不要信宗教,就是他反對?不是,是他不了解。就是說你沒有搞清楚這裡面的關係,並不是你父母反對,你父母要知道這是最重要的教育,是最尊崇的教化,是最主要的教學,你父母會不會叫你學?肯定會。你父母會不惜一切代價,會犧牲他的生命都要讓你學,你信嗎?為什麼?因為他愛你。他為什麼叫你不要學?因為他覺得這個東西是迷信。這樣大家理解嗎?所以不能糊塗,你要去理解你的父母。可是,你的父母不理解宗教。所以要不要去學?要。所以你說我怎麼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聽經,沒有別的,聽經。你道理明白了,你信心就起來了。換句話說,你為什麼生不起信心?因為你道理不明白。你那個信叫什麼信?叫迷信。

  你說我現在這個還不明白,那我怎麼信?仰信。注意!信仰倒過來,不是叫你信仰,是叫你仰信。仰信是因為仰慕而相信,仰慕。譬如說我為什麼相信極樂世界?因為我最尊敬的老和尚教導我極樂世界。他老人家,我的德行跟他差那麼多,我的智慧跟他差那麼多,他都相信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肯定他老人家不會騙我吧!對不對?我有信心,我有信心他老人家絕對不會騙我。我因為對他老人家的仰慕,所以怎麼樣?他相信的我也相信。雖然我還不知道裡面的道理,但是由於我對這個人的信任,這個人絕對不會騙人,這個人的人格,他一生的人格已經禁得起考驗,他一定不會騙我。由於他的相信,所以我也相信,但是我還不知道道理。可不可以這樣?可以。你看這個世間有多少了不起的人求生極樂世界?你把淨土宗的祖師全部找出來,十三位祖師。這十三位祖師的著作你都去看,你會發現什麼?他們如果像高山一樣,都像喜馬拉雅山一樣,我們就像是很小很小那個螞蟻築的那個土堆,這樣了解嗎?他們那些人都求生極樂世界,我能不求生極樂世界嗎?這叫仰信。可不可以?可以。一開始是仰信,因為仰慕這些人而相信,仰慕而相信。但是為什麼現在連仰信都沒有?我跟大家講,因為這些祖師的著作打開看不懂,看不懂文言文,就麻煩在這裡。就是說為什麼現在的人,他的眼界這麼的狹窄、這麼的幼稚?因為他讀的書太少,他沒有染過經香。所以大家要了解到,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要真正懂文言文,你擁有那把鑰匙,可以打開智慧的寶庫,你會看到宮室之美、百官之盛。你真的會非常的仰慕,你就會生起信心。但是這個信心還不夠穩定,這叫仰信。但是因為這個仰信,所以你會去求解,你會去求解、去了解。你看,為什麼這些祖師德行這麼樣的高大,智慧這麼樣的宏遠,他還相信極樂世界,他還求生極樂世界?你就會去了解。然後,你會從這個了解去落實,最後你能分分證明,你能分分的證明,而這個證明出來之後,會幫助你把這個仰信慢慢提升成正信。換句話說,你說我該不該相信極樂世界?因為你沒有接受這個過程,你當然做不到。所以你一定要先接受過這個過程,你慢慢才能夠契入。

  所以這些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問題。學人是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要有一個什麼精神?我告訴大家,真的要有個冒險犯難的精神。對!佛法那麼好,你為什麼不進去冒險一下?因為有這麼多很高尚的人都學佛,我們年輕人為什麼不去體會體會?我們為什麼要去聽信那些人說,那是老套,那是八股,那是教條?你為什麼要聽那些人的?那些人的德行也沒有很高,那些人也沒有智慧,你為什麼要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一樣要被牽著鼻子走,你為什麼不讓聖賢人牽著鼻子走?對!所以,我們來到這裡,來學這些學問,你看我們大和尚是個耆老,我又年近半百,我們兩位在這裡賣力演出,至少年輕人也要賣個面子。你說我也來學學看,好像你看已經年紀這麼大的這些長輩,都這麼樣的有興趣的在這裡專研一輩子,這樣不離不棄的為這個學問在這邊專研一輩子,那恐怕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從這裡產生信心,仰慕的信心。

  我們騙大家做什麼,是不是?來這裡也沒有收大家一分錢,後續也沒有擺出什麼產品。已經快到尾聲了,我們產品還沒擺出來,表示我們不是來賣東西的。這些人是不是笨蛋?他又不盈利,又不從你身上撈點什麼,恐怕不是騙人的。對!所以大家從這裡去仰信,好不好?從這裡再慢慢去探索,恐怕有它的道理。這樣理解嗎?所以你的問題我只能回答到這裡。這些都不是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是都是很普遍的問題,我們不能長話短說,我們只好短話長說。但是有沒有耽誤時間?沒有,因為這些都跟《常禮》有關係。

  我們翻開《常禮舉要》第八面,今天才開始講。前面都是鋪墊,但是有這個鋪墊很好講,非常好講。你看第一條,「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你看這個就不用講了,為什麼?生命的品質。你要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你必須要怎麼樣?敬業。為什麼不晏起?晏起是什麼?晏起是晚。為什麼不能晚起?大家想為什麼不能?為什麼不能睡到自然醒?沒有壓力,睡到自然醒不是很好嗎?因為違反自然。因為一年有四季,一天都有四季。早晨是一天的春天,中午是一天的夏天,傍晚是一天的秋天,像我們現在就進入秋天了,半夜是一天的冬天。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的規律。所以春天要不生,春天是應該生發的時間,你在睡大覺,那就是春天不生了,那就違背自然。所以春天就應該醒來,萬物滋長;夏天就應該茂盛,精力很旺盛的時候;到了傍晚秋天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下班了,收了,要收斂了對不對?所以不能再去過夜生活,不能去唱通宵。因為冬天就要藏了,藏就是睡覺,要把自己藏,藏起來,就要睡眠。所以為什麼不能晏起?就是告訴我們,這是養身之道。這就是禮,順應自然,這就是恭敬,恭敬你這個身體,不要糟蹋你這個身體。衣被自己整理,這前面講過了。晨昏必定省,這都講過了。

  看第三條,「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這是恭敬,這是心裡有父母。你看心裡有別人對不對?這就很好講。第五條,「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為什麼走路的時候要走在長輩後面,不走在長輩前面,為什麼?恭敬。可是有沒有例外?有。什麼時候例外?帶路的時候。因為長輩不知道路的時候,你叫他先行,他要走到哪裡去?所以這個時候要帶路要怎麼樣?跟長輩稟報,末位先行。末位,就是我是個幼者,末位先行。而長者有序齒、有序德、有序爵。序就是排列,序齒就是年紀,依年紀來排順序;序德就是依德行、學問;還有個序爵,就是官位。所以在官場上要序爵,在學術機構要序德,在鄉里要序齒,長者是這個。我們看到在佛經裡面,有德齒俱尊,這就是長老。所以這都是告訴我們,就是排順序應該怎麼排。所以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末位先行例外,所以不能夠呆板。這個我們都不必要再講了。

  第十一面,「寅,處世。」第一條,「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所以這個就是前面告訴大家的,不批評,絕對不能批評。我們年輕人要修學,先做三年不批評。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不能炫耀自己的優點,所以不能自讚。因為自讚已經過失了,何況毀他?所以不可以自讚,不要說自家的好處,自家的好處要掩藏幾分。

  第十三面,第十條,「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就是我們要跟善人來薰,要薰善人的這個氣分,我們慢慢就會變成善人。而且要久敬,久了,不管多久,還要恭敬。因為久很容易把敬給放下,容易變成狎昵,那不行。就是對善人,與他交往,不管多久,都要恭敬,換句話把自己要擺低,要把別人抬高。

  第十一條,「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所以要考慮,答應別人的事不能夠隨便,因為你只要答應,一定要做到。所以,「事非宜,勿輕諾」。你做不到,不要逞能,那就不要答應。這是說到恭敬。

  往後第十四面,「卯,聚餐。」第四條,第十五頁,「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主人親自烹調,你要說謝謝,跟主人道謝。這些學人沒辦法一個一個講,沒關係,明天還有一節課。

  時間太少了,這個《常禮舉要》裡面稱呼,我講一條就好,稱太太叫賤內。你們有沒有覺得很奇怪?誰賤?我賤,不是太太賤。所以賤內那個賤是指誰?我,是我這個賤的內。了解了嗎?拙荊,是我這個拙的荊。不是罵太太賤。所以很多人都搞錯,因為這就是文言文他沒看懂。所以稱太太賤內,不是罵太太,不是,是我很賤,我這個賤的內,是這樣,了解了!這裡面還有一點文言文的東西,我們了解這樣就可以了。

  我看明天的時間,《常禮舉要》我再選幾條,然後《群書治要》這個也要講,我們明天再說。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