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二十六集) 2018/4/16 中國 檔名:56-214-0026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上午的內容,往下講,請大家看這幾句經文: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先看下面幾個詞語,『和顏愛語』,「和顏」是溫和的容顏,「愛語」是真誠關心愛護的話。『勸諭策進』,「勸」是勸勉,「諭」是曉諭,「策進」是策勵促進。『諂曲』,「諂」是諂媚巴結,「曲」是歪曲事實。
下面看這兩句經文,『於諸有情,常懷慈忍』。這裡的「諸有情」,還是泛指一切眾生,這有情包括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對待眾生?用慈悲心,用忍力。記得上午我講了,佛菩薩的十種忍力,這裡告訴我們,對待眾生要用慈悲心,用忍力。慈悲心就是愛心,要以真誠心愛護一切眾生。注意這裡的這個詞,一切那就不是挑挑揀揀,是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用真誠心去愛護。這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你不能愛護一切眾生,你又怎麼能去度眾生?對於眾生一定要有真誠的愛心。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高級的眾生煩惱輕、智慧長,你對他慈忍他知道,他會感恩戴德。這裡面提到一個新的詞語,叫高級的眾生,為什麼用高級?我們往下看一對比就知道了。高級的眾生,你對他慈忍他能知道,他會感恩戴德。這裡的高級,不僅僅是指這個世間,包括九法界諸天以上。這回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這裡用高級這個詞,它包括九法界的,諸天以上這是高級的眾生。
再說說愚痴的眾生,沒有智慧的眾生,這是指哪些?是指人道以下的。你對他慈悲他不領情,有時還要惡意的毀謗你、攻擊你,甚至是惡意的傷害。對於這樣的眾生,你還要不要慈悲?回答是肯定的還要慈悲。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注意「更加」這個修飾語。就是你對這樣比較愚痴的眾生,他沒有智慧,你對他慈忍他不領你情,他還要惡意的攻擊你、傷害你,你還要不要對他慈悲?這是重點,就是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這是什麼?這就是我上午所說,佛菩薩的十種忍力,這就是忍力。你要知道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他愚痴,他煩惱習氣很重。你要諒解他,絕對不可以惡意相向,你攻擊我,我就報復你,我也惡意的攻擊你,這不是學佛人所應該做的,佛菩薩不是這種心態、這種行持。這是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你的修學功夫,這個真是非常重要的。你說我學佛功夫得力,或者我功夫不得力,這也是一個鑑別的標準。就是對惡意對待你的眾生,你能不能對他慈悲?能不能對他有那十種忍力?這是考驗和體現你的修學功夫。
比如說我自己就有這種體會,最近就是大家都知道,不是有人在網上批我、罵我嗎?這個我是這樣想的,我想這一生我倆不認不識,他為什麼罵我,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前生前世我倆究竟有什麼過節,我不知道,可能前生前世我這樣對待過人家,這一生這一世遇到了他就來報復一下,那就讓人家報復,罵就罵兩句。因為他這個火藥味比較濃,有時候我真是這麼想的,我說人如果要是火氣大,那是很傷身體的,另外也影響他的修行。所以我一直在心裡勸導,在給他迴向。我是這樣想的,就是一個人一定不要有這麼大的火氣,不要罵人,因為什麼?不管你罵誰都是在造作惡業。那罵人絕對不是善業對不對?所以罵人他造作的是惡業。那惡業,你到時候就得要受惡報。我不希望看任何一個眾生遭受這個惡報,尤其是對傷害我的眾生,我更加不希望他受到傷害。所以我這樣想,把那個罵人的功夫,給他轉化成念佛。那你說念佛不是成佛嗎?沒有聽誰說罵人能罵成佛的,對不對這樣?
所以,我一直是在用真誠心,想把對方感化過來,我希望我的這位同修能夠天天火氣消、智慧長,每天都有個好心情,你說這有多好。我自己告訴我自己,不管他如何對待我,我一定要從我自身做起,在今生化解我和他的恩恩怨怨。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這個信心是有的,一定能夠化解,今生把這個冤怨化解了,我們都去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我們都去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你說這有多好。是不是這樣?我希望我的同修,能夠把我的話聽進去。最近聽說有人要揭我的內幕,聽了以後真的,我就一笑了之,我心裡非常坦然。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七十多年的人生路程,我所想的、我所說的、我所做的,都是公開的、都是透明的,我一直說我沒有隱私。那我就想,我沒有隱私,何來的內幕?有時候我自己想起這件事,我自己就笑了。我心裡是這麼想的,我說我真不知道要揭我內幕的這個人,他是從哪個星球來的?我今生在這個星球我沒有什麼隱私,也沒什麼內幕,人家既然說要揭我的內幕,那可能以前我倆在同一個星球生活過,那時候我可能有什麼內幕沒被揭祕出來。
這一回人家說要把我的內幕揭出來,我真是這麼想的,我也非常期待,因為我好奇心也比較強,我也想知道、知道我那個內幕是什麼。你看我說到這,我都情不自禁的笑了。有同修在網上看到我,可能說這個傻老太太,人家都要揭你內幕了,妳咋還笑呵呵的?我就這麼想,那不每天要笑對生活嗎?你說我如果是哭咧咧的,人家要不揭了,說只要你哭咧咧的,我就不揭你內幕,這也不好是不是?你讓人家把話說出來。所以我就笑呵呵的面對這個現實,我就在靜等著,我要看看我那個內幕是什麼?那有同修說,這老太太妳心也太大了。就是這樣你說有什麼不大的,大點心有什麼不好?那人家要真的能揭出我什麼內幕來,真揭對了,那是我不知道的,現在我知道了那就改,是我自己錯了我就改,就應該這樣正確對待這件事情。所以這些事情,對我真是沒有什麼負面的影響,我都會坦然去面對的。
下面我們說說,「和顏愛語」這四個字,「和」是和敬,是能夠表現出來的,是與大眾和睦相處這叫和。和就沒有爭論,對不對?和就是處處忍讓,絕對不是競爭,你競爭就不和,對人要和氣。顏就是面容,我過去曾經說過,我說微笑也是一種布施,可能以前我們不知道或者不注意,真的是這樣,微笑也是一種布施。你每天面對大家,你給人家的是不是微笑?你給人家一個微笑,最起碼人家這一天都會感到心裡暖呼呼的;你給人一個臉色看,他這一天心裡都是冰冷冷的。我們希望看什麼樣的?我們希望看微笑對不對?所以你不要吝嗇,每天把你的微笑布施給別人。這個微笑是佛臉;那冰冷冷的甩臉子給人家看,那叫鬼臉。咱們不喜歡看鬼臉,也別把咱自己那個鬼臉給人家看,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和顏非常重要。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因為什麼?好像是大家對我的印象,說這老太太比較嚴肅。實際上我還是比較隨和的,給人的印象不知道為什麼就比較嚴肅?我說是不是因為我個比較高,走道腰板溜直,二目平視?所以給人的印象就是比較嚴肅。我現在也逐漸在改,盡可能的多給大家一些微笑,這是和顏。
再說說愛語,愛語是什麼?是發自內心真誠的、愛護的話。這話不但是愛護的話,而且要是真誠的,前面還有發自內心的。你說說這幾條你對照一下,你做到幾點?這個話要是愛護別人,要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護三條。我們能做到幾條?絕不是那種諂媚和巴結,愛語不是那個,我們平時說溜鬚拍馬,這個話大家比較容易明白,就是我們不要說那些溜鬚拍馬的話,為了討人家的好,討人家的一個笑臉,或者想要得到一種什麼利益,我們就說那種諂媚的話,巴結的話,那個和愛語它是一點不搭邊的。如果是你真正愛護他,即使是你打他、你罵他也是愛語。這可能不太好理解,打人家、罵人家,怎麼能是愛語?慢慢理解、慢慢悟,你發脾氣來教訓他,也是愛語。不要拿這個當作一個把柄,說劉老師說了,打他、罵他,跟他發脾氣,都是愛語,那我就天天用這招,那不行。你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千萬不要錯解了愛語的真實含義。不是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嗎?我們不要把如來的真實義給解錯了。我們是不是有真正敬重、愛護一切眾生的心?記住,敬重、愛護一切眾生的心。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在佛法裡,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和顏愛語的深義。
下面說說,「勸諭策進」,諭是曉諭,就是告訴大家、通知大家的意思,有人不知道,我告訴他。勸是勸勉,講經說法是勸諭,大家在一起共修是策進,進是精進。佛法的修學有三個層次,不可以顛倒,第一個層次入門要專,一個字專,第一個層次入門要專。到了相當程度之後,在教下是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就是一心不亂,修到一心不亂了可以進行到第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到什麼程度,可以轉到第二個層次,前面說得非常清楚,第二個層次叫做博,廣學多聞,博學。有同修就對這一直有意見,有爭論,有些人說要一門精進,長時薰修;有些人說要廣學多聞,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實際我們仔細想想,它也並非是矛盾的,因為什麼?就是第二個階段,同意、讚歎你去博學多聞,但是你沒有第一個專的基礎,你博學不了。
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給他的時間,是五年。老法師五年之後自己又加了五年,他覺得五年不夠,所以他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十年。十年之後,你再去廣學多聞,師父不會干涉你的,因為師父說,你學成了,可以放飛了。是不是這個理念?所以不是說就一概的反對博學多聞,不是這樣的。就是你到什麼時候應該去博學,那你就去博學,這是第二個階段。這個博學多聞的時候,你就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這個博一定要在專的基礎之上,沒有專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能博,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精,這就是博之後再精,就是你博聞了,好多你都知道了,你博聞你就不受外境的影響,因為你有專的基礎。所以你在廣學多聞之後,你再進入到精,這是修學的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專、博、精不可能顛倒,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來做。
下面說,『恭敬三寶』,佛在經上教訓我們,說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佛。有的同修可能理解,有的同修不理解,這兩尊佛是誰?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兩尊活佛。如果說你對這兩尊活佛不恭敬,你去恭敬外面的佛,錯了,你的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說「恭敬三寶」,含有孝敬父母的意思,不孝敬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寶。三寶廣而言之,就是一切眾生。普賢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就是恭敬三寶。下面說,『奉事師長』,沒有老師教導我們,就是有佛經擺在面前我們看不懂,我們自己學不了。所以學佛必須依止明師,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氣的名。學佛必須依止明師,接受教誨,才有開解悟入的成就。下一句,「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孝親尊師要出於至誠,出於真誠,不能虛偽,不能諂曲,佛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以虛偽諂曲之心求佛道,無論你所用的心機有多麼多,將來的果報都在三途。我們說心機,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耍心眼,就耍小聰明。不管你的心機再多,你如果用這個來求佛道,你最後的結局果報就是在三途。或許在這一生當中,你能得到一點點名聞利養,但是你想沒想到,這一生光景不長,你能享受幾年?將來入三途時間之長不知道要多少劫?這個問題一定要想明白。下面請看這段經文: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下面看詞語,『眾行』,指六度萬行等一切生活行為。『軌範』就是軌則模範的意思。『觀法如化』,是用智慧來觀察世間的萬事萬物,猶如夢幻泡影一樣不真實,變化不停,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叫「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恆常清淨至極處稱為寂靜,這裡是說平常的生活享受,身心永遠保持清淨。『莊嚴眾行』,迴向偈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莊嚴指的是什麼?莊嚴指的是眾行。「眾行」又是什麼?眾行是起心動念不外乎身語意,這些種種行為究竟是善、是惡、是邪、是正?如果是善行、正行就是莊嚴,改過自新也是莊嚴。
『軌範具足』,「具足」,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欠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盡善盡美。為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模範,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的起心動念能做一切眾生的模範嗎?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的言語造作能為大家做榜樣嗎?真正的佛弟子要常常的想想這個,要依教奉行,佛怎樣教我,我就怎樣做。《無量壽經》好比是一個劇本,我們佛弟子就是演員,我們這些演員要把《無量壽經》這個劇本,好好的演出來讓大家看,給大家做好樣子。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要想到能不能夠有資格做大家的模範?我們一念惡,身口意都惡;我們的心地清淨,身口意都清淨、都善。大家要學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必定世界和諧,人民安樂,這是佛法。
看下句,「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兩句經文,前一句,觀法如化是修慧;後一句,三昧常寂是修定。智慧與禪定是佛法的大根本,注意沒有,什麼是佛法的大根本?智慧和禪定。觀法如化,用《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在一切人事物中不要去認真,不要去執著,得過且過即可。這個過去都是被批判的對不對?我記得那時候開民主生活會,每個人都要做自我檢查,有很多時候比如說像老好人、一團和氣、得過且過,這些都是被批判的內容。那從佛法來說,正好反過來,告訴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要去認真,不要去執著,得過且過就可以了。三昧常寂是什麼?是清福,福是福報的福,清是帶三點水的清,三昧常寂是清福。我們世間人講什麼?講洪福對不對?有的時候說某個人洪福齊天,這個洪福就是紅塵之福,這個紅塵之福它裡面有煩惱。比如說我們說某某人有福,有時候就這樣說,你看人家誰誰誰多有福氣,記住沒有,聽明白沒有?福氣,福在前,氣在後。這告訴我們什麼?你有多大的福,你就有多大的氣。那個氣不是好東西是不是?所以你在享福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氣也夠你受,所以這就是紅塵之福,和我們三昧常寂的清福是截然不同的。你要什麼福?紅塵之福那是短暫的,而且後面還跟著氣,它不是清福。所以說這些智慧的語言,真的,非常有益我們修行。
下面兩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本來是身口意三業,為什麼在《無量壽經》裡,把「善護口業」排在第一位?這個順序是有很深的意義的。因為口業是我們平時最容易犯的,也是犯得最多的,犯得最普遍的。佛教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說別人的過失,我們要保持口業清淨,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種過。再說一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是四種過,佛告訴我們,一定要遠離。如果你常犯口業又不改過,將來去哪裡?去拔舌地獄。多可怕,你想去拔舌地獄嗎?每當你要說別人過失的時候,你一定要牢記這句話,我犯這個過將來我要去拔舌地獄,可能你那個說別人過的話你就噎過去,就不會把它說出來;然後逐漸逐漸習慣,我念頭都沒有,不看別人的過,不想別人過,這四種過你就都過去了。千萬不要犯這種口業的過。
下面兩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身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這是身業的三種重戒。注意,這三個就是殺生、偷盜、邪淫,這是身業的三條重戒,重戒。在這裡我想說個什麼例子?就是有的人在咱們當前的社會,有一種人就愛犯一種什麼樣的錯誤,怎麼說?這個我還真說不好,我就得說大白話。就是比如說,有的女士專門去搶人家的丈夫,這個在我生活經歷中,我已經遇見過好多次。我對這個我就非常不理解,就是全國有十三億多人口,妳說妳就找不著應該屬於妳的丈夫嗎?妳幹嘛非得去搶別人的丈夫?妳搶人家的丈夫,讓人家的妻子失去丈夫,讓人家的孩子失去父愛,然後妳這個家就好了嗎?據我所經歷的,我覺得我看到的,凡是搶人家丈夫的,她自己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沒有一個是幸福的例子擺在我眼前讓我看。你看,人家搶了別人丈夫,她也很幸福,沒有一個。
妳如果說年輕的時候,因為年齡小不懂事,可能當前社會也比較亂,妳走上了這條路,搶了別人的丈夫,把人家一個完美的家庭給破壞掉了。這是第一過,因為妳初犯,我說尚且可以諒解,我有修飾語叫尚且,不是說妳沒有錯。因為妳年歲小,妳走錯這一步尚且還可以諒解,這是第一過,我放妳一馬過去了。妳現在妳已經是成人了,妳又去搶人家的丈夫,這是第二次搶人家丈夫,也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了是不是?那妳現在已經是成人,妳不知道這麼做不對嗎?妳破壞一個家庭,妳還再去破壞第二個家庭,妳把妳自己家庭也破壞了,妳說妳這叫不叫缺德?我不會罵人,缺德這個不是罵人的話。妳說妳搶了人家兩次丈夫,妳缺不缺德?妳為什麼非得去搶人家的丈夫?而且妳的家庭生活一點也不幸福。所以我說,如果妳犯的第二過絕對不可以原諒,妳將來一定下地獄。一而再、再而三,妳去破壞人家庭,妳不上地獄,誰上地獄?
有的人還沾沾自喜,我就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情。一個女人愛上了另一個男人,人家這個男士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兒;她自己本身有丈夫、有兒子,兩個家庭本來都是很幸福美滿的。然後咱們這個女士就相中了這個男士,就去想把人家的那個怎麼說?就叫一個詞叫撬行。對了,我想起來,撬行,要把人家的丈夫撬行撬過來。因為這個事情,受組織委託說找她談談,開導開導她,別做這樣的事情,因為這兩個人是在一個單位,我就找女士談話去。我也不會談這樣的話,直直白白的就告訴人家,妳這樣做缺德,不能這麼做。人家給我的回答是,現在不是時興競爭嗎?那丈夫也可以競爭,她有能耐,她跟我競爭。我說人家是她的丈夫,不是妳的丈夫,現在是妳跟人家競爭,妳整明白沒有?我說我第一次聽說丈夫還可以競爭,我說妳這也要創世界紀錄了,當時叫我一頓給她呵斥。就是這樣,雖然這個問題後來是平息了,但是內心怎麼想的,我就不知道。所以我經歷這些事以後,我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她不是不知道錯,她知道錯,她為什麼非得這樣做?就是缺德。
但是還有一種人好,好在什麼地方?她知錯了,她知錯她改過了,你這就好。人,可能是這一輩子多少犯點小過。但是如果你不認過,你就一直錯下去;有的人犯了這個錯,認過,改過就好了。我們要給人出路的,不是說一棍子要把人打死。所以我希望就目前還存在這個問題的人,要好好的想一想,妳在犯重戒。妳就不是學佛的人,妳就是做為一個普通的人,妳也不應該做一個缺德的人。如果妳現在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到此為止,把人家的丈夫痛快好好還給人家,讓人家的妻子有丈夫,讓人家的孩子有父愛,妳不要缺德到底好不好?妳聽我一句勸。所以說如果我們把持戒的意義擴大,就是守法對不對?那戒不就是規矩嗎?我們守規矩就是守法。這個守法,它包括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制度、社會的風俗等等等等,它都是包括在內的。所以道德觀念我們要不要遵守?一定要遵守這個道德觀念。這些,我上面說的是屬於身業。
這個儀是威儀,威儀就是禮貌、禮節,禮節很重要,到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禮節,有時候我們現代人懂得不是太多,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就不太懂得禮節。尤其是到道場,不懂道場的規矩,所以這樣有時候就鬧出一些笑話。有時候咱們自己失禮了還不知道,你失禮了你自己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別人討厭你,人不喜歡接近你。那不接近你怎麼辦?最好的就是對你敬而遠之。說敬而遠之已經很不錯了,不願意和你交往,你說這個因為什麼?你自己不知道,是因為你欠禮節,沒有禮貌。如果說佛弟子能把這些佛法介紹給大眾,你說這該有多好?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明白這些道理,你就會讓別人喜歡,讓別人尊重。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顆真誠的心,真能做到真誠,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你都會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這就是我們說的,法緣殊勝。誰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老法師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下面說,『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佛弟子要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這是修學的根本。我們要低姿態,如教修行,不搞談玄說妙,我們要依照《無量壽經》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實,句句落實。這就是我們佛弟子要「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走的這條路。看下面一段經文: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看下面這幾個詞語,『國城』,「國城」是什麼?是國都,或者是大都市,都可以稱為國城。『聚落』是指小村莊。『教化安立眾生』,「教」是教導,是把生活修學的方法,傳授教導給社會大眾;「化」是教學的成績,幫助眾生化惡為善,轉凡成聖,「安立」是建立,指建立菩提心。『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是安住於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上。
前面經文講的是莊嚴性德,這一段經文講的是成就眾生的德行,經文中教我們放下。這裡面所說的「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些都是比喻,比喻我們的身外之物。這一段經文是教我們無所著。這個本來無一物你著什麼?是不是這樣?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這叫什麼?這叫捨己。『恆以布施』這是為人,就是要捨己為人。「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裡面要重點再說一說無上,無上是什麼意思?前面我們講過,在這裡又不完全一樣。無上真正之道就這部《無量壽經》而言,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不退成佛,這確實是無上真正之道。以前我們聽老法師講經的過程當中,勸勉大家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學上,老法師說這是真正之道。注意這句話,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學上,這是真正之道。後面接著說,但這不是無上真正之道,缺這個無上對不對?唯獨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才是真正的無上之道。這兩個有區別,第一個是真正之道,第二個是無上真正之道。看下一段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先說說『寶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寶藏」就是指福德、智慧的寶庫,叫寶藏。『發應』是開發顯現,就是無量積集功德妙寶寶庫感應的顯現,自然開發。『長者』,這裡的「長者」是指年長德高、有財富的人,叫長者。『居士』,這個大家都知道,指在家學佛的修行者。在這裡一會下面我們說,這個居士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居士還略有不同。『豪姓尊貴』,指豪門貴族。『剎利國王』是王族的通稱,王族的通稱叫什麼?叫剎帝利。「國王」即是一國之主。
下面看這一句經文,『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是指「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所說的。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裡的無量寶藏是什麼?是依報。這是從人心變出來的,眾生心善,都造善業,果報就善,風調雨順,一切珍寶自然現前;如果眾生的心行不善,珍寶就沒有了。所以說環境跟我們的心念,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無量寶藏包括哪些?它的範圍非常廣,如豐富的礦產,無盡的資源,五穀豐盛,山川秀麗,所居的環境之美,這些都屬於寶藏之列。境為心轉,眾生向善,感應寶藏自然發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有的喜歡看風水,實際哪裡風水好、哪裡風水不好,是因人而異。所謂的風水不好的地方,有人去住風水就轉了,變好了;有的風水很好,有人去住了風水就變壞。所以還是這兩句話有道理,就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看下兩句,「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這就是世間常說的有福德之人,也就是說有大福德之人。這裡佛經上所說的長者,它包含三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年長位尊,這是長者的第一層意思;第二個層次,是有道德;第三個層次,有財富。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就被人們尊稱為長者。佛經裡對這個長者,曾經說過十個條件,我們在這裡就點它兩個,第一個條件就是大富,第二個條件是大智(智慧)。你單單有財富,沒有智慧,不算長者,要有德行,要肯幫助苦難之人,這是最重要的條件。絕對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受,這個人家不尊稱你為長者。有福與大眾共用,社會才能尊稱你為長者。再說說「居士」,居士按我們現在來說,就是在家修學佛法的人,就叫居士。在這裡,就是在這部經裡的居士是什麼?是在家修道的人,這是一個層次。另外一個層次,就是有隱士的意思,就隱居的人士,隱士,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第四個層次,這樣的人不肯出來做官,但是他不一定有財富。就是這種人他是有學問、有道德,但不一定有財富,這種人不希望出來做官,所以說有隱士的意思。所以這個居士,比起我們現在所說的居士,它的內容就廣泛得多一點。
下面說「豪姓尊貴」,就是古代講的豪門貴族。比如說生在王族,生在帝王家,將來繼位當國王、當皇帝,他們的福報是不一樣的。同樣是皇帝、當國王他的福報不一樣,比如說中國的清朝,清朝一共有十個皇帝,十個皇帝的福報不同,福報最大的是誰?乾隆。他的祖父是康熙,他的父親是雍正,都比不上乾隆的福報大。乾隆一共是做了六十年皇帝,而且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是五代同堂,他自稱是十全老人,就是十全十美的意思。現在書畫有一枚印章,那個章就是「十全老人」,就是指乾隆。
下面說,『轉輪聖帝』,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沒有見過有這麼大福報的人出現。「轉輪聖帝」,轉輪王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金轉輪王,金轉輪王他是管轄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金輪王;銀輪王,他是管轄一個太陽系的四分之三;銅輪王,是管轄一個太陽系的四分之二;最後鐵輪王,是管轄一個太陽系的四分之一,這就是四種類型的轉輪王。我們這個地球有史以來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有這麼大福報的人。下面說說,『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國王,這是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在三界六道裡福報最大的是大梵天王。我們知道,人的福報是哪裡來的?是修來的。有這麼一個說法,就說一個人他四十歲之前的福報,多半是前生修來的;四十歲以後的福報,多半是今生修的。一個人如果他晚年有福報,這個晚年的福報是今生修的。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有福報,不要光去羨慕,你好好修你也會有福報的,到時候福報也一定會現前。看下面五句經文: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先看這三句這是什麼?這是善的習氣。他對於諸佛菩薩,對於聖賢之人,能夠自然生起仰慕之心,喜歡親近、喜歡接觸、喜歡聽聞。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是有人教他嗎?不是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前面講的是自然發應。為什麼我們有人喜歡親近善知識,有人遠離善知識?這個佛經上都是有教導的,這都是自然的一種發應。「尊重供養」,什麼供養為最?大家都知道,法供養為最。你說哪一種修行方法福報最大、最殊勝?比如說我們希望得到財富,我們希望得到智慧,我們希望健康長壽,有沒有方法能讓這三種我們都獲得?方法肯定有,答案是肯定的有。什麼方法能把這三種,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修得來?一條法布施。只要你做法布施,這三條你都會得到的,這叫一舉三得。還有什麼供養,比這個供養更殊勝?就當前來看怎麼辦?弘法利生,培養弘法人才這是最殊勝的供養。
「未曾間斷」,從兩個層面上來說,第一個是心願不間斷,就是你的心願是念念護持正法,弘揚正法,培育僧才,續佛慧命,這叫心願不間斷。第二個不間斷是事相上不間斷,有這個因緣,我就努力去做;沒有這個因緣,我就等著有因緣再做,不去費勁巴力的去找這個緣。這就是我經常告訴大家,一定要隨緣不要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煩惱。在這裡我想糾正一個就算是錯誤的觀念,什麼?就是我們一看到出家人,以為都是聖人。我這麼說,我不知道又得挨多少批,就是一看到出家人,都以為是聖人,不管是真出家人還是假出家人,在有些人的眼目中都是聖人,這個理念有點不妥。因為什麼?其實這樣實事求是的說,出家人也是人,也有貪瞋痴慢,也有爭權奪利,與世間人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是這樣認識的,出家人裡有聖人,但不完全是聖人。我認為這樣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比較貼切的,就是說出家人裡有聖人,但不完全是聖人。
比如說有的出家人,在沒有名的時候,他的心是比較定的,他的心是在道上的;一旦有聞名利養就墮落,墮到三途去了。是誰把他送到三途去的?是這些「好心」的供養把他送進去的,這個「好心」得加個引號。就是因為供養得不如理、不如法,把這些本來很有前途的法師們,送到三途去了特別可惜。所以我們居士一定要正信,你要像賢護等十六正士那樣護持正法,在家居士要有這個責任。今天的佛教缺乏一個良好的制度,如果有制度,那是法治,沒有制度是人治。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好的制度,什麼制度?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道場都是在家居士的。像大家所熟悉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財產道場是給孤獨長者的,他沒有把這個道場捐贈給釋迦牟尼佛。按現在的話怎麼說?就是佛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是給孤獨長者禮請佛在這裡弘法利生,這是供養,這個做法就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的居士請法師到道場來弘法利生,也應該是這樣來做。法師講經說法講得好,請他多住幾年;講得不好,請他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做好。為什麼?每個出家人都有一種緊迫感,必須要修德,要求學問;如果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人請你講經,你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有個緊迫感,這個辦法是對的。
絕對不能把房地產、把道場捐贈給出家人,如果出家人有了房地產,有了自己的道場,他辦道的心就沒有了,這會害死他的。這回聽懂沒有?我們在家居士怎麼樣護持法師,怎麼樣護持道場,道場有兩種人,一種是真正修行的人,一種是真心要學講經弘法的人,這兩種人我們都應該供養。不能講經說法的,他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成就他;如果學講經說法的,我們要護持他。兩種人,一個是成就他,一個是護持他,盡量給他們創造、提供良好的修學環境。哪種人不能供養?劉老師說話嘴黑,說了兩種人要供養,這又說哪種人不能供養,這種人聽了肯定會生氣的,那沒辦法,我得說真話。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能供養?就是天天打妄想,搞人我是非的人,這種人道場絕對不能容納。因為你容納這樣的人,影響整個道場,影響其他人的修行,就說一條魚攪了一鍋湯,真是這樣的。所以我在這裡鄭重的告訴道場同修們,就是搞是非人我的人,道場堅決不能容納,不能讓一條魚攪了一鍋湯。古人曾經這樣說過,「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這兩句話大家聽懂了,就是說什麼?道比廟重要,你光有廟沒有道那不是空廟嗎?甚至是被邪門歪道給佔佔據對不對?所以我們要重視這個道。
下面再說說,什麼樣的人能護持道場?有的人可能說,這劉老師淨說那帶骨頭的。對,我們修行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這些問題,怎麼辦?就得說。什麼樣的人能護持道場?深信因果的人。因為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做事會非常的謹慎,所以,我們要請那些不要名聞利養、不爭權奪利的人,出來護持道場。現在我們各個道場為什麼不平靜?不就是爭權奪利嗎?建道場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都是菩薩;建完了道場,都想當頭,都想說了算,菩薩都變成了羅剎。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實就是這種情況。
下面說,『如是功德,說不能盡』。就是功德無量無邊,它的影響力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所以今天的佛法極需立法和守法,這是當前非常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對於我們淨土宗來說,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裡這樣說,如果你出家盡可能走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之路,這是對出家眾有這麼點希望;在家要盡全力擁護、護持正法道場。就是出家最好是選擇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在家要全力護持正法道場,尤其是要護持好,講經說法、弘揚正法的年輕法師。注意,我們有一批年輕法師,很有前途、很有潛力,就是我們怎麼樣護持好,讓他們成熟起來。將來一大批弘法利生的法師會出現,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事情,我們要為佛門培養更多的法器。看下面一段經文: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看詞語,『栴檀』,是古印度名貴的一種香木,『優缽羅華』是青色的蓮花。『八十種好』,就是八十隨形好,這就不一一細說了,我們在《教乘法數》裡可以查得到。由於菩薩們廣修不可思議的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感得的果報也就無比殊勝,不可思議,這說明修因必得果。前面是積功累德,講的全是積功;這一段是講累德,德是他所得到的果報。這個果報是什麼?第一個果報,「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身放香,口放香。有的咱們祖師大德念一句佛號口裡一朵蓮花,念一句佛號一朵蓮花,就是各種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身上有香氣,這個香氣不是用香料、香水塗抹的,它是自然的。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虛雲老和尚,他一年是理一次髮,理一次髮可能就洗一次頭,但是他身上是有香味的,接觸過老和尚的人都這麼說,這是虛雲老和尚。「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優缽羅華是蓮花,它的香味是清香味。這種香莊嚴是菩薩的大行,所以香氣是普薰法界的。西方極樂世界一般都叫香光世界,一個是香,一個是光,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兩個非常殊勝的特點。這香氣是哪來的?這是性德之香,性德之香當然是遍法界的,這個香是性德之香。
下面幾句,是「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色相端正莊嚴,相貌屬於什麼?相貌也屬於性德。這是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修行人的相貌和體質會愈變愈好。下面一個詞,是『悉皆具足』,這裡是說依報,依報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活環境。『手中常出無盡之寶』,手中出寶說明這個雙手萬能,誰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雙手想要啥就出啥,所以說是手中出寶。比如說人和動物相比,因為有手,所以能夠創造;而有些動物有聰明的大腦,但牠不能創造,因為沒有手。所以這裡實際上是指多才多藝。所以佛經裡的一些詞彙,都非常奇妙,你要是把它悟透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一個字是廢的,全都有用。
下面『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這是三句。這三句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生活,就是沒有一樣不能創造出來。創造這些物質財富不是為自己享受,這就是佛菩薩與凡夫的不一樣。佛菩薩是什麼?『利樂有情』。可能有人會問,那佛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咋不多變點出來?那不雙手能出寶嗎?你讓他出,出得愈多愈好。把出來的寶不就可以救貧苦的眾生嗎?說佛菩薩你看到眾生苦,你又有能力變寶,你又不伸手救援,說這能談得上是慈悲嗎?這又是一個誤區,認識的誤區。我在這裡怎麼跟大家來解釋?說你不知道,就是佛菩薩把福報給你享,你也得有福報你才能享受到。我這句繞口令聽明白沒有?就是說佛菩薩把福報給你享,你自己得有福報,你才能享得著;你沒有福報,你享受不到,是這個。不是菩薩不給你,是你自己沒有福,如果佛菩薩把福報給你,卻是害了你。
我聽過這樣一個例子,就是說有個單位,有某某領導同志,一心巴火想當一把手,就在各單位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說一個廳局只有一個正職,有幾個副職,有三五個的、有七八個的,要是廳局比較大的,可能副職數就比較多。副職都想將來當一把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各個廳局真是都有這種現象。比如說就五個副手,就一個正手的位置,那誰來當這個正手?那就得競爭。不時興競爭嗎?爭。爭爭,張三爭這一把手,李四爭這一把手,最後王五這一把手爭到了。快要下任命狀,就下令,下令不就上任嗎?上任的前幾天突然死了。你說怎麼解釋?位置爭到了,但是沒等坐上去人死了。你說人死了,這個位置還歸你嗎?那肯定不歸你了。這就是沒有那個福,他擎不了這個福報,他沒有當這麼大官的命對不對?
我記得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舉過一個台灣的例子,好像是說台灣的。說有一個人將軍升了一個格,升了一格挺高興,請親朋好友來聚餐慶祝,就在聚餐的時候死了。比如說本來是少將升為中將,中將這位置沒等坐上去,人沒了,就像世間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這說明什麼?你本身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你扛不了這個福。人不說厚德載物嗎?你的德不夠,你載不了這個重物,就是這麼個道理。是不是這樣?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舉這些個例子教誨我們,那都真是慈悲至極了。看最後這幾句經文: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因為這一品經文,是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的具體成效,經過無量劫的積植功行,累積萬德,依正二報具足了殊勝莊嚴。大眾見光聞法,信心增長,一切眾生由此感發無上的成佛之心,這就是這品經文要告訴我們的。下面,把這品經文的幾個要點,跟大家說一說,第一個要點發願不能發空願,願後必有行,這是修學必經的程序。行的過程,就是把經典中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現前就得到真實的利益,幸福美滿的人生,快樂自在的生活,就是現前的真實利益,將來的利益更為殊勝。第二個要點,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及天人大眾面前發弘深大願,安住於真實慧中,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建立的極樂世界,廣大無邊,殊勝超過諸佛國土,超勝獨妙。獨妙在五乘齊入彌陀報土,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眾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為獨妙,這是獨一無二。這是第二個要點。
第三個要點,學習法藏比丘發弘深大願之後的殊勝妙行,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真實慧是「清淨平等覺」裡生出來的,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都要修自己這顆清淨心。勇猛精進是什麼?是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覺悟。念佛法門妙絕了,真正是殊勝妙行。第四個要點,在修行的過程中要不斷積植德行,修行要發長遠心,有了長遠心,心是定的;沒有長遠心,心是浮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德行的根本大法,是真正的修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人要少欲知足,欲望是修行人的大障礙,把欲望減到最低,才能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第五個要點,佛法是一切苦難自己承當,一切功德、幸福與一切眾生共享。要把心量拓開,讓我們的心跟佛相應,讓我們的願跟佛相應,讓我們的行跟佛相應。於一切眾生,心常懷慈悲忍讓之心,對於毀謗你、攻擊你,甚至惡意傷害你的人,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要諒解他,絕不可以惡意相向。這是檢驗和體現你的修學功夫。
第六個要點,認識修學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入門要專,到了相當程度之後,可以進行到第二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博,就是廣學多聞,這個博一定要在專的基礎上,不能沒有專就先博了。第三個層次,精,在博之後還要精,選擇一個法門,深入修學,直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修學佛法的三個次第,不能顛倒。第七個要點,在家居士有護持正法的責任,護持正法要有智慧注意以下幾點,一,不能把房地產和道場捐贈給出家人,可以請法師來道場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出家有了道場,辦道的心就退了,這樣是害了他。第二,道場有真正的修行人,我們要發心供養,給他創造好的修學環境,幫助他早日成就。三,道場有發心講經弘法的人,我們要發心護持和供養,給他創造方便條件。第四,不能供養天天打妄想、天天搞人我是非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動道人心,影響大眾的修行。
這一節課就到這裡了,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