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11/1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45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接著看這八十六句,孝子從這五方面侍奉父母,從整個生活起居的恭敬,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讓父母身心都非常的健康、歡喜。
【病則致其憂。】
父母生病了感到擔憂,然後找最好的醫生來給父母治療。我們剛剛講到的,在現代,山東棗莊的戴永勝先生,他的母親癌症末期,他走了九個省、兩個市,為他母親找好的藥。真的,至誠感通天地,後來他的母親病好了,現在可以下地幹活。所以孝悌之至確實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都能感通的。另外有一個養女,她是五歲的時候父母雙亡,叫孟佩杰。這小女孩被養母收留了之後,過了三年她八歲,她的養母患了脊椎的疾病癱瘓,沒有辦法動,養父也離開了。所以一個女子,帶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她自己不能動,她就想求死,也不要成為她女兒的負擔。孟佩杰就哭著給她母親講,只要媽媽妳在,我一開門能看到妳,這個家就有溫暖,妳是我活下去的動力,妳絕對不可以死。就從八歲開始照顧她的母親,現在她二十歲了,照顧了十幾年。
後來感動到記者去採訪她,她的母親七十三公斤,她四十四公斤,你看有時候背她母親去上廁所,然後每天仰臥起坐,因為躺著的人她一定要動,不然她的整個肌肉、皮膚都會出問題,甚至長褥瘡。光是仰臥起坐每天要拉她母親,七十幾公斤的人拉二百下。然後幫她這樣搓腿,活動她的腳的肌肉要二百四十次,搓腳板每天要半個小時,這樣的工作做了十幾年。我們想一想,八歲的孩子照顧一個七十幾公斤的母親,這個日子怎麼過來?大家可以想像那孝的力量不可思議。她八歲去買菜,不認識這些菜,孩子自己編個順口溜,「長的是蔥,圓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薑」,就從那些形狀她編了一個順口溜,然後一直唱一直唱,她就不會買錯東西。人的創造力從哪裡來?從孝心、從愛心來的。後來她也考上大學,現在把母親帶到大學旁邊照顧,她還笑著說,其他的同學很久才見到母親,她每天可以看到她的母親。我們看到這個例子很感佩,而且她是孟子的後代,真的,沒有給孟老夫子丟臉。養女做到她養母說的,連親生的都做不到。這是『病則致其憂』。
你說一個小孩,她不懂事嗎?她有一次被獎勵,記者送給她一個很豐盛的餐點,她拿回家就給她媽吃,她媽說這妳吃了沒?她說我在外面吃很多了。事後才知道她碰都沒有碰,所以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她沒有自己的欲望,看到母親吃那麼高興,她就高興。這就像子路一樣,背了百里之遠的米回來,看到父母在那裡吃,心裡歡喜。以後當了大官吃得這麼好,他說寧可跟父母吃粗茶淡飯,更有味道,現在吃這麼多,沒有以前那種快樂,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接著我們看:
【喪則致其哀。】
父母去世了,表示對父母恩德的懷念、哀思,當然也要把父母的喪禮善終好,這也算是父母人生的最後一程。尤其在喪禮當中會講到,這個亡者他的兒女是什麼成就,這就是「大孝顯親」,讓所有參與喪禮的人,都感覺到這個人這一生,對家庭、對社會貢獻很大,栽培了這麼多優秀的孝子賢孫。而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也清楚到,就像孔子在《易經》當中告訴我們,「遊魂為變」,遊魂就是人都有神識、都有靈魂。這身體它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能用多久?長則一百年,短的話可能六、七十年這個機器會用壞。我們的靈魂是借住在這個身體,百年之後,它的神識到下一個因緣去,叫遊魂為變。所以靈魂它是沒有生死的,身體才有生死。古人這些道理很明白,所以他知道要積德行善,一來庇蔭後代,二來人有來世,得要看遠一點,要為生生世世著想,不能貪眼前欲樂,造作太多的罪孽,之後心性就要墮落,就要沉淪了。
古人是看得很遠的,為子孫、為自己的生生世世著想。所以我們以前的人,都是要積德行善,都懂這些道理。以前傳統的建築物在門口都刻一把扇子,就是每一個家人出門就看到這把扇子,就想到我們家的家道出門一定要行善。然後家的後牆刻了一片葉子,代表什麼?人要落葉歸根。時時要不忘源頭,不忘根本,不忘自己的故鄉,不忘自己的父母,不忘自己的祖宗。我們假如了解孔子這段話,「遊魂為變」,我們知道神識沒有生死,我們能夠好好的立身行道,對社會有貢獻,功勞記第一功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為我們是父母栽培出來的。所以在《孝經》當中講到的,一個父親他是平常的讀書人,可是他的兒子是大夫,就是國家部長級以上的官員,這個父親以後每年祭祀,國家全部用部長的禮儀來祭祀這個父親。告訴全社會,這個老人家為國家培養了一個部長,每年祭祀他不忘他對國家社會的功勞。我們看到《孝經》這段話,感覺到我們這個民族不忘本,這個人才是父母培養出來的,要感激他的父母。
包含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那是漢明帝那個時候傳過來的,把那些好的教育傳過來,而當時第一個寺廟叫什麼?叫白馬寺。因為路途太遠,那個白馬把經典載回來之後,就累死了。所以第一座佛寺叫白馬寺,彰顯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忘恩,連一匹白馬的恩都不可以忘記,所以叫受人點滴之恩,要湧泉相報,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父母親跟我們這一生的緣分盡了,但是我們這分對父母的孝心沒有減少,希望繼續積功累德、行善,把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祝福給我們的父母。所以有一句俗話叫「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一個人得道,他可以教化多少的人民大眾,那功勞父母最大,甚至祖先承傳的家道都有功勞,所以叫九祖升天。這是『喪則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
祭祀父母的時候,非常的莊嚴肅穆,更重要的緬懷祖德,就是在祭祀當中,讓人的心沉澱下來,非常的恭敬,就很容易再回想到,父母這幾十年來,給我們最重要的諄諄教誨在哪裡。真的,人一恭敬、一靜心下來,很多想不起來的事都想起來。我記得我在安徽廬江那三年,我們的春節都是祭祀萬姓祖先,二、三百人那種對祖先的追思,產生的磁場真的感受非常深刻,感覺到祖宗真的來到身邊。我記得我們這些大男人,在那樣的磁場之下都忍不住流眼淚。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太愛護我們,傳了五千年,代代都是用血汗把文化傳下來,五千年只要一代人不傳,它就斷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文化全部斷了,全世界這麼多民族,現在只剩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繼續傳。它不是偶然的,它不是祖先對於後代的慈愛,它傳不下來的。大家看在文革時期,多少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文化保留下來,把家譜藏起來、埋起來那分心。
所以我們確實很有福氣,能承傳五千年的文化智慧,我們的人生,是站在五千年的祖宗智慧之上去經營,這很大的福報。我們冷靜看,這二、三代忽略了倫理道德、文化的承傳,整個孩子的素質快速墮落。以前傷害父母的例子,一個朝代出一個、兩個震驚全國;可是我們看現在失去了孝道、倫理道德教育,現在常常打開報紙這樣的事情好多。所以文化對人心的影響太大了,不能不傳,一代人不傳,都降到讓老一輩的人寒心。您看現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他看到了這三十年來人心的墮落,擔憂,孩子再不接受教育,以後的社會不堪設想。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確實責任很大,承先啟後,不然這個文化斷在我們手上,那我們真是情何以堪,變成五千年來的不孝子,這種事我們不能幹。只要真發心承傳文化,祖先保佑。所以祭祀要非常莊嚴肅穆,甚至祭祀的時候,就好像父母來到面前。古人祭祀,就是找一個長得最像父親,長得最像亡者的,坐在那裡讓大家緬懷。
我們看二十四孝當中,漢朝的丁蘭,他自己用木頭刻了父母的像,然後每天事死者,如事生,就好像親眼看到父母一樣,您看那個至誠感通。有一個朋友喝醉了,到他們家裡來要向他借東西,他不在,他太太就很恭敬的去問父母,問公公、婆婆能不能借,結果一卜卦,不行。那喝醉的朋友不高興了,就用手打他父母的塑像,就走了。丁蘭回到家一進門,一定是先拜父母,說怎麼我父母的臉是痛苦的?你看這個感通不可思議。馬上問他太太,剛剛發生什麼事了?他太太才說到,你那個朋友無禮,打了父母的像。丁蘭聽了打我父母,以最快的速度衝去打他,你怎麼敢打我父母?人家就通知官府,打架!官府就把他抓去,就把這個來龍去脈一講,當地官員覺得不可思議,至誠到這種程度,父母的像都有反應。官府抓他的時候,那個雕像流眼淚。當時的皇帝知道這件事,下令把丁蘭的孝把他畫下來,讓後世的人效法。
這二十四孝的故事傳了幾千年,那都是每一代的皇帝、讀書人,很清楚這二十四孝都是至誠的孝心,他們的行為都能感動每一個人,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每個故事,他每個動作流露什麼?至孝、真情,他心中只有父母而已。您看「陸績懷橘」,他才六歲一個小孩去袁術,袁術那時候大官,大官住的大房子,到他家裡,一個六歲的孩子進去,請他吃飯。吃飽飯要離開的時候要給官員行禮,感謝大人的招待。這麼一鞠躬,放在衣袖裡面的橘子掉下去了,袁術就笑了:小朋友,你怎麼連吃帶拿,還拿了幾個橘子,還偷了幾個橘子要回去。陸績誠惶誠恐跪下去,說大人,我是因為看到橘子,是我媽媽最喜歡吃的,我忍不住藏了幾個帶回去給媽媽吃。他就是那一念心,就是真正沒有絲毫夾雜的孝心,為什麼他是二十四孝?就是那一念心發自至誠。
包含黃庭堅當了太史那也是大官,回家第一件事幫母親洗尿桶。母親愛乾淨,怕底下的人洗不乾淨,母親會不舒服,一個大官親自每天必做的事,給他母親洗尿桶。宋朝的黃庭堅是大官、是大文豪,這麼高的成就,不因功名富貴影響他的孝心,他不染著的孝心、純淨的孝心。這裡講: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這五點都做好了,侍奉父母有盡到圓滿,盡到孝心了。《群書治要》這套書,是唐太宗命魏徵大人、還有當時候的這些大儒所編撰的。而太宗以身作則,又拿著這些教誨去教育他的子民。上一次我們講到,一個守玄武門的士兵而且還是突厥人,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佩服唐朝,來唐朝做子民,都能在用餐的時候,把難得吃到的食物留下來。旁邊的人問,你怎麼不吃?他說我要拿回去給老母親吃。太宗聽到了非常歡喜,孝道哪有分民族,都一樣,人性都有這分孝心,封了這個突厥人一匹馬,還把好食物送回去給他媽媽吃。你看太宗有智慧,為什麼?這麼好的士兵誰教出來的?他媽媽教出來的,當然要賞他媽媽。而且太宗這麼賞,天下人都效法,這有智慧的皇帝!
而我們了解,唐朝一位非常有貢獻的宰相房玄齡,也是跟太宗皇帝出生入死的,他這五點做得非常好。他的母親早逝,他侍奉他的繼母,都做到這五點,和顏悅色奉養繼母。繼母生病的時候,他非常焦急,請來的大夫,房大人都是親自到門口去迎接醫生,看到醫生就給他拜下去,說拜託、拜託,一定要治好我繼母的病。你看他一個這麼大的官,給中醫行拜禮,你說中醫敢不盡心盡力治他的母親嗎?看到一個大人這麼孝順繼母,感動莫名。後來他的繼母去世的時候,他守孝也是吃不下飯,整個就哀毀骨立,都瘦得不成人形。太宗還親自送一些粥,他守孝可能要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品去慰問他。這看到了孝,也看到太宗非常愛護他的臣子,很可貴。
我們接著再來看八十七句,孝順父母除了剛剛講的這五點之外,坦白說人生沒有一件事離開了孝順、離開了孝道。曾子是承傳道統,也是承傳《孝經》的。我們看「曾子曰」,我們一起念一下: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曾子』說到,我們的身體來自於父母,是父母身體的延續。那既然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的延續,那我們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在社會當中處世做人,這叫『行父母之遺體』,就要用恭敬、謹慎的態度,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不恭敬身體,身體壞了,父母擔憂;再來,我們的行為不符合道德,跟人家發生衝突,父母擔憂;甚至有損德行、有損名聲,父母一輩子可能抬不起頭來,所以『敢不敬乎』!我們的行為不符合道德,我們做小人的事情,我們的身體是從父母來的,那不就污辱父母也是小人,我們就代表父母。所以小的時候不乖,人家一講真沒家教,覺得無地自容。這就是我們本有的天性,我們跟父母分不開,人家罵我們父母,我們真是無地自容。
《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就「貽親羞」,父母感到羞恥,所以我們跟父母是分不開的。而善於用心的人,自己德有傷不只讓父母蒙羞,我們可能會讓自己的團體蒙羞。像比方我在學校教書,我做不好,人家一說你看那個教小學的老師都是這樣。我一個人讓誰蒙羞?讓所有教小學的人都蒙羞,這造的罪業就大了。大家現在看很多行業都因為一、二個人蒙羞,你說好官那麼多,一個不好的官被報出來,人家說那都不好的官,官員都是這樣。所以每個人在每個行業、每個身分,不能羞辱了自己的行業。包含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我們學不好,人家說學傳統文化的都是這模樣。貽親羞,古聖先賢都被我們給蒙羞了。有這分戰戰兢兢的心,不願意羞辱父母、羞辱聖賢,就不會放縱自己,就會勇猛精進。包含我們踏出國門,我們代表自己的國家,你在外面或者在機場行為沒規矩,人家說那個國家的人就是這樣。你說小朋友到了國際機場吵吵鬧鬧,人家外國人一看:華人就是這樣。這個罪業大了,華人全世界有多少?十幾億,我們的行為把十幾億都拖下水了。所以每一句經句義理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很深遠的。
接著講,哪些行為都要恭敬才是孝?『居處不莊,非孝也』,我們居住的地方,不莊敬、不莊重,我們的行為不莊重、環境不乾淨不孝。第一整潔為強身之本,我們的環境、所吃的這些都很骯髒,都不講求整潔,對我們的身體有損。今天父母來看,你的家怎麼這麼髒?一定擔心,「非孝也」。包含我們的生活習慣,熬夜、打電動玩具打到半夜,跟人家賭博就三更半夜,這都是「居處不莊」。父母一了解我們這些生活,都是不節制的、不節度的,都會讓父母非常的擔心掛念,這就非孝也。甚至包含我們對於欲望都要懂得節制,不可以放縱,父母都會擔心的。在古聖先賢的教誨當中都有提到,比方說男女夫妻這都要懂得節制,因為這都有可能會傷到身體,都要有度。
有一個故事,這都是真實的,有一個考生跟同鄉里的考生一起去赴京趕考,赴京趕考都要走很多天的路。走、走,一群人走,有兩個人太思念妻子,就不想考了。諸位女士,妳的先生因為思念妳,考試不考回來了,妳高不高興?他都想妳,高不高興?諸位女學長,妳們是有見識的人,不是眼光短淺的人。現在很多女的沒眼光,她說只要他對我好就好了,只要他心裡都是想我就好了。他心裡只有妳那叫欲,他心裡都有著父母,那才叫愛,愛心的根源是孝道,連父母都不愛,他怎麼有愛心?這是判斷力。他只有妳那叫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只看到利欲的時候就薰心,他看得很淺。大家注意看,很多人一交女朋友功課一落千丈,那樣的男人是沒出息的、不理智的。一追女朋友了事業也要做不做的,提不起勁來,只想著要跟女朋友散步。這個時候那個女的還在那裡:真好,他只有我。那這女的就太愚痴!能依靠一輩子的男人一定是很有責任感的人,想得很遠的人。
這兩個男人就跑回來,太想太太了,結果回來,他的父親一看到他回來把他綁在樹上打,打完把他綁著,不把他解開來,很狠!隔天傳來一個消息,他的朋友跟他一起趕路回來的,回去之後隔天暴斃死了。他才知道他父親為什麼把他綁起來,因為長途跋涉,他整個精力已經耗損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回來他又沒有節制的話,連命都沒了。他父親懂,所以他父親是愛護他,把他綁起來。包含一個人生了重病之後,不能行房事的,他整個元氣還沒恢復的話,很可能病會更加重。所以以前女子都懂得這些養生的道理,都懂得要愛護丈夫。但現在西方東進,這些禮又沒有學,也不懂,所以坦白講,現在的男人壽終正寢的,幾乎找不到了,都是耗損很嚴重,講難聽一點,都是夭折。就是說本來可以活一百歲,最後只能活七十歲,就是這些道理現在都不是很懂。
大家對這個道理有一本書談得很清楚,叫《壽康寶鑑》,大家可以好好用心讀這本書。其實大家冷靜去看,現在的人從二十幾歲病就很多,不只男人,現在二十幾歲的女孩子病懨懨的,生理期一來就痛得受不了。你說她身體這麼弱,以後當媽,我都先搖頭,可是為什麼?從小對這些養生的觀念都不懂,喝冰水、吃冰淇淋,生理期來照吃不誤。所以不愛惜自己,或者不懂這些道理,想愛孩子都難。你看孩子,他想吃什麼就給他吃什麼,結果二十幾歲病就一堆了。我今天好像有點囉嗦,大家有些部分還得自己看!
接著講到,『事君不忠,非孝也』,一個人稱之為人就是有孝有忠。《格言聯璧》裡面有一句話講得好,它說「竭忠盡孝謂之人」。這些教誨,現在我們把這《群書治要360》翻成英文,很多外國人一看:你們的這些古聖先王,怎麼有這麼可貴的心境,這麼精闢的道理!他們是聞所未聞,看到堯帝有一個老百姓挨餓,堯帝說是我的責任,我沒有德才感來旱災,讓老百姓沒飯吃。他們那些官員一看想都沒想過,聞所未聞,很佩服,一個好的領導人像父母愛子女、像兄長一樣愛弟弟。所以我們現在很容易看到這些教誨,太容易都不珍惜;外國人一看不可思議,這麼好的經典。
「竭忠盡孝謂之人,萬物一體謂之仁」,仁民愛物的胸懷,「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假如世界的人都能聽到這些教誨,都有仁愛心,戰爭沒有了,野生動物也不會被人類殘害到滅絕了這麼多。甚至現在連地球還能夠用多久,都是個問號,大地是母親,怎麼可以這麼糟蹋?天為乾,表父;地為坤,表母。大地母親長養我們萬物,不可以不敬。所以有忠有孝才有人格,不忠不孝連人格都立不住了,不忠不孝行的行為,古人講的就是畜生的行為。所以事君要忠,忠於國家,忠於領導,當然這個忠我們之前講,忠於家庭,忠於另外一半,還有忠於自己不要自甘墮落,不要自暴自棄。您看古人為人父母的人,都希望孩子在社會當中,能頂天立地,要做個忠臣。
在漢朝時候,劉邦跟項羽他有打了幾年的仗,叫楚漢相爭。從很年輕就跟劉邦在一起的王陵,他年齡還比劉邦大,當時兩個人在一起,劉邦以兄長對待王陵,劉邦那時候也不知道自己之後是天子,後來王陵就輔佐劉邦。楚漢相爭,項羽把王陵的母親抓起來,然後剛好王陵派人就去看望母親。項羽的意思就是要透過王陵的母親,讓王陵來投靠他,背叛劉邦。王陵的母親就知道這個情況,對來的人說,你一定要交代我的兒子,好好效忠劉邦,他是個仁君,他會興旺的,叫他不要擔心我。話說完抽起佩劍他的母親就自刎死了。你就看這母親多麼忠義,她決定不能讓她的兒子背叛他的主子,她寧可捨生命,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古代女子的這種貞烈,真令人動容,這個故事,在《八德須知》裡面有記載。而且大家看不只忠,有智慧,她一看就知道,劉邦是好的君王可以興旺。有勇,不只忠,有勇,視死如歸!結果項羽實在是太不像話,面對這樣的一個女子,他居然還生氣把她用水煮了。假如項羽當時候給她厚葬,可能歷史都要改寫,代表項羽尊重忠臣;你把忠臣的母親拿來煮,讓天下人寒心,項羽瞋恨心太重。項羽有很大的福報,就因為瞋恨心、傲慢,把他大福全部都給折完,最後沒辦法自殺了。
另外三國時期,劉備的一個智囊團,等於是輔佐他的一個重臣徐庶,徐庶輔佐他幫了很大的忙。曹操寫了一封信,說他的母親在他那,徐庶很孝順,看了慌,就趕緊報告劉備:我母親在曹操那裡,我一定要趕回去。劉備也是知書達禮之人,人家孝子為了母親,他也不好再挽留他。徐庶也很忠心,他也是很痛苦,這麼好的領導,他也很想效忠,可是遇到這個情況。後來本來人已經離開,又跑回來推薦了諸葛亮,讓劉備去找諸葛亮,這是徐庶推薦的。過了幾天劉備去找一個隱士,也是很有智慧,談到徐庶回去了,因為他母親在曹操的帳下。這個讀書人一聽,他說完了,為什麼?他說這鐵定是曹操的計,他不回去,他母親還不見得會死,徐庶一回去,他母親必死無疑。為什麼?因為他母親看到他棄明投暗,他母親說你不忠,他母親會沒臉見人,鐵定自殺。真的,他一趕回去,他母親根本就沒有在曹操那裡,中計了。他母親說你怎麼可以幹出這樣的事情來?最後真的自殺。所以徐庶抱憾終身,一輩子沒有給曹操獻過一個建議,徐庶很冤枉,一慌了考慮不到母親的心,做了這個事後悔終身。而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感覺到,古代女人有傳統文化的薰習,那種忠貞、那種忠烈真的令人動容。「事君不忠」就是「非孝也」。
『蒞官不敬』,「蒞官」就是你當官,身任官職,是代表國家愛護老百姓,怎麼可以不恭敬負責?要把本分的事盡心盡力做好。春秋戰國時候,是戰國齊宣王有一個宰相叫田稷,下屬送了二千四百兩黃金給他,這算賄賂了。他拿回家,他母親非常生氣斥責他,說君王這麼信任你,封了你那麼高的職位,還給了你那麼好的俸祿,你怎麼可以幹這個對不起君王的事情?田稷很丟臉,趕緊隔天去給齊宣王請罪,這是「蒞官不敬」。齊宣王也很有見地,非常佩服田稷的母親,還是讓他做宰相,但是彰顯了他母親的德行。所以我們蒞官除了愛民之外,決定不可以貪不義之財,為什麼?國家的錢財是老百姓的納稅錢,爾俸爾祿,所有公務員的俸祿哪裡來的?老百姓的血汗叫民脂民膏,不可以貪污的。
接著,『朋友不信,非孝也』,跟朋友相處不講誠信,孔子講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領導者失信於人民,這個國家就危險;一個人失信於人,他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所以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他沒有了信用,他也很難在社會立足。而且一沒有信用,父母抬不起頭來,人家一講到自己的孩子,都是那些不好的,都是敗壞家風的,那父母真的生不如死。所以「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去打仗那都攸關國家的存亡,怎麼可以不盡心盡力?所以在古代有一些人去打仗,退縮了逃回家裡來,被母親罵回去,怎麼可以這麼做?國家有難要盡忠誠。所以「戰陳無勇」也「非孝也」。
所以『五者不遂』,就是這五件事你不把它做成、做好,「遂」可以當成的意思。『災及於親』,「災」就是這些不好的名聲,會殃及父母親,甚至於行為太嚴重觸犯國法,可能連父母都要被判罪,就殃及其親,所以「敢不敬乎」。確實在漢朝末年董卓亂政,那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太胡搞瞎搞,最後被定罪。董卓被定罪以後,傷害太多老百姓,把他的棺木挖出來,把他的肉撕下來吃,就恨之入骨。結果又把他埋進去,下雨打雷,他的棺木又被雷給劈出來,所以這個死無葬身之地,那這是天地不容,幹出來的事天地都不容,連葬都葬不了,董卓真的是造孽太大了。而他被判罪,連他九十幾歲的母親都被判死刑,你看一個九十幾歲的老人還要走到刑場去,那是多麼悽慘的事情,「災及於親」。而我們這一生有德行,父母得到的功德最大,我們無德,父母也要背這個罪過,所以不能以身辱父母。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句,這一句是在第二冊一百六十六頁,我們來看一下,因為這一段句子還有前文。談到孝,曾子的教誨很多,他是孝子。我們看從第六行開始,「樂正子春」,他姓樂正、名子春,這個讀書人「樂正子春下堂」,他下堂的時候走路不小心,「而傷其足」,可能就扭到了,「數月不出」,好幾個月都沒出門,「猶有憂色」,他臉上都有這種憂愁的面容。「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這個字念抽,就是代表痊癒的意思。大家注意看這個字,它這個部首叫疒部,都跟生病有關,大家注意看病字是不是也有這個,疾也有這個。「瘳」就代表病好了。他的門弟子說,夫子你的腳已經好了,幹嘛幾個月都不出門,而且臉上還憂愁著?病都好了幹嘛還這樣?「何也」,為什麼?
樂正子春說,「曰:吾聞之曾子」,我曾經接受曾子的教誨說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父母把完整的身體給了我們,我們這一生要走的時候,要完完整整的保護好,不損害它這才叫孝,不敢毀傷。曾子很不簡單,他生了重病要離開世間,他感覺到壽命不長了,把學生都找來,然後告訴學生,來來來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啟予足,啟予手」,告訴他的學生,我的身體保護得很好,我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但是我不敢傷害到我的身體。因為這身體是父母給我的,我用戰戰兢兢的心,保護我的身體、保護我的德行,不能羞辱父母。曾子一來是孝心,二來慈悲,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學生,為國家培養人才。
我在想說,我這個生病都在那裡哎喲、哎喲,你看人家大聖大賢,連命終的時候,都是抓住機會利益他人。在「泰伯第八」,曾子講了幾句話真感人,包含一個大官去看他,他已經病得很重了,還是抓住了勸一個大官的機會,因為一個大官影響力大,這話他假如聽懂了,老百姓就有福。你看曾子還講,「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都快死了,你就聽我幾句!我們看這些文體會到聖賢人的心很感佩。而樂正子春也很有福氣,為什麼?他跟在曾子身邊,看到曾子很多行持,所以他終身不忘。你看他看到了,他就印在他的心上,馬上就想起來了,您看他說「吾聞之曾子」。
我記得在二00三年,我也很有福氣,我在台中有去蓮社學習,當時我們周家麟老師、徐醒民老師,他們每個禮拜都有講經、講課,我們會去學習。剛好那一次有安排採訪李炳南老師的學生,所以我們也參加採訪周家麟老師、徐醒民老師,幾位跟隨李炳南老師幾十年的弟子。其中有一個弟子還是開書局的,我看那個長者從一開始講李老師到講完,他眼淚沒有止過,可見得老師的德行,感動他的心地有多深。老師都已經離開了二十多年的歲月,那種感激,甚至於談起來,那李老師一幕一幕的行持,他們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們這些弟子親近善知識這是很難得,而且他又不忘記。
回想到這一段話,接著又說,「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不損害身體,不以行為侮辱父母、侮辱自己這樣才能稱為全,就這個孝道比較圓滿了。「故」,所以有這樣的心境,「君子跬步」,這個字念「傀」,就是指古代是兩步,左右兩小步叫一步,跬步就是半步的意思。就是你一舉起腳來,「跬步弗敢忘孝也」,時時刻刻不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現在我忘了孝,我沒有時時刻刻保護好身體,扭傷了腳,「予是以有憂色也」,所以想起曾子的教誨,覺得自己做得太差,很慚愧,才有憂愁的臉色。
接著這一段就是我們擷取出來的句子。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為什麼?『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因為怕身體受損傷。
【是故道而弗徑。】
就是走路走大道,絕對不敢走偏僻的路,因為怕會有危險性。不走捷徑,有時候捷徑爬繩索,有時候坡度太高了會造成危險。
【舟而不游。】
就是你有船的時候,決定不要游泳,因為有時候河水河面它變化起伏,有暗流你說不準。縱使是坐在船上也要謹慎,不要亂動、亂跑,這樣翻船了都會有危險。『舟而不游』,決定不敢做有危險性的事情。但是你看,我們現在好多人說找刺激,要有冒險,他去那邊happy好幾天,父母在家提心吊膽,不只膽吊起來,肝都吊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人自私到只有自己的感受,體會不到父母的心;古人是心中只有父母,沒有自己。我想到一句閩南話,叫怎麼差這麼多?差太遠了,生慚愧心!
【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
不敢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做任何危險的事情。甚至於父母都不在了,這個態度絲毫不減少,因為父母在天之靈,不能讓父母擔心。
【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您看考慮得多麼的細緻,『壹出言』,你這講的話是不好的話,人家說沒家教,那羞辱父母;話講錯了誤導別人,這就有罪過。或者是講話罵人,得罪人,人家鐵定會來報復,最後這不好的話又回到自己身上,那父母不是最難過的嗎?所以其實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而且不只自己最後會得到別人的惡言跟惡行,因為天地是有自然循環的,你打了人,人家這個怨找到機會一定要報仇的!不只自己會受損傷,父母每天擔心我們到處得罪人遲早出事。所以一開口決定跟倫理道德相應,不然就是不孝!一開口一定是正知正見,一定是給人歡喜、給人利益、給人讚歎的,絕對不可以這裡講的忿言,不能講惡言,不能發脾氣罵人。
『惡言不出於口』,是因,『忿言不及於身』,是果,你不罵人當然不會被人家罵。「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是因,人敬是果;愛人是因,人愛是果,世間所有的事決定都是因果。你的孩子現在受到領導的賞識、同仁的擁護,一定是你小時候教他要尊重長輩、友愛同學,所以才感這個結果。都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有因才有這個果的,世間沒有事是偶然,也不要存有任何僥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有這樣的態度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一言一行,就『不辱其身』,不羞辱自身,也不會讓父母蒙羞,所以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這樣子才可以算是孝順,『可謂孝矣』。我們今天看到這三段,對孝的理解整個廣度、深度,透過曾子、孔子,有充分的一個領會、理解了。
最後一句也是孔子的教誨,九十一句四十三頁講到的。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悖德』就是違背性德、違背天性,父母跟子女的愛沒有人教的,天性。我們看一、二歲的孩子,那種依戀父母,看到父母那種高興,好像一看到媽,他就全天下最幸福的人。那首歌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你看母親在呵護嬰兒、呵護孩子,那種細膩、那種體恤也沒人教她,沒教就會,這本來天性就會的。可是「苟不教,性乃遷」,你沒給他好的教育,慢慢污染上很多欲望,見利忘義,只想到自己的欲望,把父母放在一旁,這個時候他就違背德行了。教育太重要了,讓人的孝心終身保持,還能把這個孝心,推展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的人、對鄰里鄉黨,以至於愛天下人。您看歷代多少忠臣,都是胸懷整個天下的老百姓,都是從孝教起的。所以我們古聖先賢有智慧,順著人性成就了一個人無私的人格。
可是現在不愛其親,然後對別人很好的很多,對朋友好得不得了,回到家一進門擺張臭臉給父母看。甚至於對兄弟姐妹也直接叫名字,我曾經聽到人家直接叫兄長、姐姐的名字,全身不舒服很難過。兄弟姐妹也是天性,從小一起長大,姐姐牽著我們,背著我們。像我是連大學的時候,還要姐姐熬藥走半天路,才端來宿舍給我喝,這麼樣的慈愛、愛護怎麼敢忤逆!還直接叫姐姐的名字。現在還有孩子直接指名道姓叫自己的父母,差點沒昏倒,這是違背到所以然處。可憐,不受教育,人都不像人,沉淪得太厲害!所以這句話提醒我們,愛的原點是孝。做慈善事業的人,真正要解決人民的苦難,還得靠教育教孝道。他一有孝道、他一有孝心他就會勤奮努力去工作,他就自立自強承擔家庭。他才不會你愈幫助他,他愈依靠,還視為理所當然,最後變貪心就麻煩。
而這一句我們真正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把孝道用心徹底去做,不然德行上不去。好多修行人,感覺好像心性提升不上去,就是沒從根本做起,就是要孝!家道也要從這裡做起。包含您是一個單位的主管、老闆,這句話對你太重要了,你要看懂這句,就知道怎麼選棟梁之才、怎麼選忠臣。日本人還懂這個,他要提拔一個重要幹部,一定先做家庭調查,他在家,對父母有沒有恩義,對太太有沒有情義,調查清楚了才用。『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尊敬父母而尊敬他人,這也都是違背禮法、違背性德。我們看《弟子規》一開始,都是在培養對父母的恭敬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一叫,趕緊:媽,有什麼事嗎?「父母命,行勿懶」,對父母交代的事情,畢恭畢敬不敢拖延懶惰,趕緊去辦。
父母在教育我們、訓斥我們的時候都要恭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現在不教麻煩了,不恭敬父母,父母講一句,一言九頂,頂九句。其實我們看到這個孩子,你真的不能怪他,他不懂是結果,原因是什麼?父母、老師沒教,你怎麼可以怪他?他才幾歲怎麼把責任推給他?那就是我們這些成人不明理了。不明理要讀經就明理了,經典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教書的,教小學的有責任,孩子讀過小學、讀過初中、讀過高中都不懂,到時候閻羅王調資料,一個都跑不掉。責任,每一件事都有責任歸屬,所以經典寫了我們賴也賴不掉,天理如此,人要盡本分。你沒教他,所以我們看到孩子、青少年不對,我們不只不能生氣,要憐憫他。你看他現在不敬父母,他以後人生怎麼過?第一個無福,而且每天折福,講一句忤逆父母的話折大福,他不懂,他還要繼續折多少?再來,他對父母不敬,他以後怎麼讀書讀得好,他對老師就不敬;他去單位又對領導不敬,他怎麼會有好發展?
所以我們從他一生去看,你真的氣不起來了,盡力迷途的羔羊趕緊把他牽回來,這樣的心那才稱得上叫長輩。沒有慈愛的心,長輩這兩個字掛在我們身上,也叫糟蹋,掛了長輩的名不盡責任也叫折福。以前的人懂,以前的人當叔叔、當伯伯,姪子他都覺得要用心教,為什麼?都是父母的延續,是他的第三代,他們不好,父母晚年怎麼安心?盡孝。再來,對自己的家族負責任,我是長輩我有責任教。以前很多人父母不成才,可是孩子成才,所以有一句閩南話講,「歹竹出好筍」。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父母不好,孩子好,很可能是他姑姑教的,他叔叔、伯伯不忍心這個孩子不好,還有再加上祖宗有福報,陰德庇蔭,還是有原因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每一句對修身、對齊家,對整個團體的發展,甚至對整個民族國家,都是精闢的教誨,都是抓到根本,要從孝開始。我們現在看到一些也很欣喜的現象,北京大學,這在華人算第一學府,數一數二的,北京大學立規定,不孝的人不可以進北大,進了北大調查不孝,退學,這做對了。這麼有知名度的學校帶頭,那這些學生裝也要先裝個樣子,不敢太囂張。還有現在很多地區的官員選拔,都有一條明文規定,要升官一定要調查,是孝子才能升官,考核的標準都列孝道;不孝不能升官,甚至還有可能被辭退。我們聽到這些消息,無限歡喜,覺得祖先在天之靈保佑,還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有點睡醒了。東方這一條大龍,這龍的傳人快要甦醒過來了,不能不醒了,再不醒後代都完了,再不醒這個世界沒救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為被功利主義給污染,人跟人爭權奪利,國跟國衝突,把大自然因為自己的私欲,破壞成體無完膚,現在天災人禍不斷嚇死人,天災的速度快速上升。
我們現在一翻開一些資料,每天地震、火災一大堆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人心感來的。這些道理誰講得最透徹?儒道釋三教的聖人講得最透徹。化解整個天災跟社會的危難,現在最完整的智慧就是中華文化,我們現在中華民族的兒女,手上有救世界的法寶。這還不是我們看懂的,還是一九七0年代的湯恩比教授,人家一個英國人,他了解了全世界的歷史文化,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能靠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就是只能,只能靠中華文化。而且湯恩比教授說,假如有來生我會在中國。你看這個老者他還給我們表演,人家那種慈悲以天下為懷,比我們更像中華兒女。我們老祖宗的經典一打開,「天下為懷」,人家是我們祖先真正的弟子,真正的好子女,我們還不配,還比不上他。老人家走了三十年左右,你們現在只要看到一個三十幾歲的人,談起話來都是中華文化,通報一下。可能是湯恩比轉世,那一定要請他來漢學院,那個學識一定很淵博。我們聽到這些話也期勉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民族,以至為世界奉獻我們的至誠至孝之心。今天就跟大家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