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1/5/2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2-0007

  成德法師:大家參與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一個月一次的交流會,首先也很感謝大家參與。那回答問題,自己確實是沒有這個能力,自己的道德學問、教理的深入都不足,所以是透過這個平台,能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有一些角度供大家做參考。師長老人家,他有回答各種問題。其實我們有問題的時候,首先自己可以靜下來,用傳統文化的經教來思惟,我們說理得心安,很可能這個問題自己想通了。大家想一想,問題是自己想通的好,還是別人告訴我們的好?這個大家可以去感受感受。再來,真的思惟不清楚了,我們可以上網,打問題的關鍵字,然後打上老人家的名字,去搜尋一下他曾經回答過的問題,應該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所以佛門說到,修行是「聞思修」。聞是聽聞,我們聽經,或者聽老人家給我們解答;我們要把教理回到我們自身,回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來思惟,這是思;思惟清楚了,我們要照做,這是修,那我們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也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別人給答案,自己也是要訓練靜下心來思惟。大家也不要把問題想得太難。你看我講到不要想得太難,就有小孩的聲音,小孩子比較單純,別想得複雜了,所以這個配合得剛剛好。修行就是修嬰兒行,愈修愈單純,不能愈修愈複雜。

  那每一次跟大家見面,就是一個月過去了。我看下去,我們都是中年人居多了,我們還有多少個一個月?這警覺性要高啊。那我們回答問題,就幫助我們什麼?看破、放下。因為提出問題就是有煩惱了,我們用教理探討清楚了,別執著了,別自討苦吃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再怎麼苦,也就剩這麼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了,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划算吧?你看我們為了生計,這麼會打算,其實再怎麼算,算的都是帶不走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海賢老和尚有一句法語講得真是透徹,「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其實我們看這些問題,有時候自己的心就隨著這個問題:哎呦,人生真苦啊。甚至於讀著讀著,我也跟他一樣苦啊。別人的問題調動起我們的陳年往事,能被調動起陳年往事,代表心中還有不少事,所以才會被調起來。所以要往生的人要檢查,心上不能有事,心上只能放阿彌陀佛。

  佛陀慈悲,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就是要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了解這個真相就不執著了。不執著好難,對人會執著,順境生貪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生貪愛;逆境生瞋恚,我們一直在被這個外在的境界轉。講二十二年,佛假如講兩年我們就能受用了,佛絕不講二十二年。可是佛在三千多年前要講二十二年,當時候的人才會醒;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要講多久?所以我們得有自知之明,不能有一天不聽經。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三天扛不住。那個佛號忘了,分別執著的念就起來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個我們要認識到,妄念,一不注意它就當家作主了。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修學的人,他老人家說「或三萬」,我當時候看到嚇一大跳,哇,從三萬起跳!其實我們要了解,不念佛就打妄想,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我們得看清楚這一點。《三時繫念》那一句話很懇切,「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個業是指輪迴業。我們遇到聖教的人都知道,不能再搞輪迴了。但是要不搞輪迴,我們得不種輪迴的因,就是身口意不能再造輪迴的業了。而意業是主,有了意業才有身口的造作,所以我們用這個萬德洪名來取代一切的分別執著念,要慢慢能夠伏住它。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能伏住輪迴心,我們現在能伏住,那就有把握出輪迴了;功夫更高的把它斷掉,那就恢復自性了。所以老人家為什麼要講《金剛經》?就希望幫助我們看破世間,不要再糾纏了,不要再貪著,不要再對立了;幫助我們能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我們就問題來做一個交流。而我們在交流問題的時候,大家也不要產生執著,那是別人的問題。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是考驗我們做人做事是不是明理。做人做事明理了,事情都往好的地方發展。心用對了,行為、言語都是跟真心相應了,這個事不會惡化的。面對事情要有耐性,可是我們現在缺耐性,要解決問題一定要有耐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都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有佛法就有辦法,是我們能不能提起真心,不讓貪瞋痴慢疑做主;我們能夠真誠、慈悲去應對,都能解決。但我們面對問題得客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

  諸位仁者,我們今天生病了,你想要根本解還是症狀解?你說標本兼治,那當然很好。可是我們在心態當中,往往都想趕快、馬上就幫我處理好。「解鈴還須繫鈴人」,別人只是個助緣,得我們用對心,事情才能慢慢解決。很多人的心態都是,你一帖藥給我,我藥到病除。他都不會想說,我這個病,我糟蹋身體十幾年。一見到楊醫師,你就給我一帖藥病就好,那楊醫師也只能對你傻笑,是吧?當然也有一帖藥,你肯不肯吃?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從此刻開始念念相續,保證你病好。那我們做不做得到?肯不肯做?因為身體是念頭變現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包含這個身體,念念都是真心在念阿彌陀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依報最近的就是身體,就轉,隨著我們念佛的真心轉變。世間夫妻的問題,父子、兄弟,五倫關係的問題,只要有真心,只要有真愛,慢慢都能夠解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一位同修,她的時間應該是比較趕,我們先來回答一下,就是關於漢學院推薦信的問題。有一個學校的老師,她的女兒想申請英國漢學院,想讓這位仁者幫她寫推薦信。「在二OO九年帶小兒子回國參加三個月的國學學習時,有緣相識了胎裡素的這一位年輕學子和她在執教的媽媽,跟她們一家人。」這個都是有心人,都帶孩子親近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從二OO九年到二O一八年,每年一到三個月的共學機會。」我們在這個時代志同道合,大家可以依眾靠眾,善友為依,不容易懈怠。「我被這個孩子的很多小事深深打動,譬如這個孩子當時候僅八歲,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主動拜佛、讀經,並幫父母準備早餐。孩子學習很刻苦,現在四書五經都已經會背了,書法也獲了一些獎。但我們這幾年沒有見面,只有微信聯繫,不知是否有資格給這個孩子寫推薦信?」

  當然這個孩子有從胎裡就學傳統文化的機緣,這非常稀有可貴。那首先我們給人家寫推薦信,這也是一分責任,就像我們也可能推薦人去工作,那你要真正了解這個人,這些事也不能含糊的。從你客觀對這個孩子的了解,這幾年你是透過微信跟她聯絡。那當然,《了凡四訓》裡面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古人他們看一個人的言語、動作,能看到他的心態,然後就可以斷這個人的禍福,在經典裡面記載不少。那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能力,透過微信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對人對事有沒有恭敬?這也是可以觀察。

  當然我們自己也要觀察,在這些生活細節,有沒有觀到自己用恭敬的心在應對一切人事物。修行也不能小看生活的細節,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所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哪怕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們都沒有應付,都是恭敬的。我們真心,一心入一切境界,那這樣我們功夫慢慢就相續了,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心,我們就不分別、不執著。但假如我們不從這些小事去看,那有可能我們在沒學佛以前的習慣,就是在重要的人面前我們都表現得很好,在我們喜歡的人面前我們表現得很好;但是我們不重視的人,我們印象不好的人,我們對他們的心就是輕慢、對立,那我們就不在修行上了。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沒有任何應付的。所以連我們寫推薦信,我們也是恭敬對待。那我們可以從她的微信判斷,假如還不夠確定,那當然最好是能夠見面,客觀了解她現在的狀態,我們再來寫。假如特殊狀況,現在有疫情,不一定方便,那我們可以用視訊的,透過這個高科技也可以看到對方的狀態,充分的溝通。

  我們遇到事情要冷靜。我自己也反思,自己不夠冷靜。跟大家舉個例子,我記得在十九年前,我到團體裡修學,看到一個比我年輕幾歲的人,他也來修學,我就很激動,讚歎他:「你那麼年輕就懂得來修學。」結果後來過了可能有兩、三個禮拜,有一件事他做得不是很妥當,成德也是委婉的提醒他。結果他馬上臉色非常難看,我當時候就覺得,我之前給他那個讚歎不是很妥當。我們不能看他很年輕,我們就開始激動了。我們也不能看她胎裡素就激動了;或者她煮飯給父母吃很孝順,這確實在行為上是可貴的,可是看事要入木三分。

  我們也遇過很多從小學傳統文化,到最後對傳統文化反感的,為什麼?他不是從內心很歡喜來做的,他可能是被父母逼著做的。其實這一些都觀察得出來。但是有時候我們一看,他的緣很難得,就很激動。激動有時候看事情看得不夠深。當然這一位,成德想應該是很好的孩子,只是說藉這個事情,我們在看一個人或看一件事不要太衝動,要冷靜。甚至於看自己的孩子也要看得準確,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孩子現在都在學傳統文化,學得很歡喜,還是有反感?我們都得看得深入。不能揠苗助長,要循循善誘,要讓他發展是水到渠成,不是逼出來的。尤其我們也是成年才接觸到傳統文化,我們沒有把這個好面子拿掉,我們沒有把這個控制、要求拿掉,看起來是在讓孩子學傳統文化,可是我們這些心態會起作用。假如我們沒有從自己心源隱微處去觀,有時候都是在自己的認知裡面,不見得是孩子真實的狀況。因為我接觸的一些二十歲上下的孩子,也都滿早學傳統文化,但是有滿高的比例,父母、老師的做法也有讓他們產生心理的不理解的、牴觸的,這些我們也都引以為戒。

  在這裡也感謝大家都參與到我們英國漢學院的因緣裡面來,包含你們很用心培養孩子,還有幫忙寫推薦信。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傳承的關鍵三到五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我們學到現在應該感覺到了,中華文明是全世界的瑰寶。老人家說的,身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把中華文明介紹給全世界。現在從身心到家庭、社會、團體種種問題,這五千年的智慧裡面都有解決的方法,全世界都需要啊。所以尤其我們在海外的華人,你們的英文很好,你們的外文很好。比方說你是在德國,你可以用德文把傳統文化、五倫八德的道理供養給當地有緣的人。你學法文的或者意大利文的,都要盡力。大家要知道,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把正法介紹給別人,這個功德很大。《金剛經》經文當中有較量: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比不上跟人家講四句偈的功德。不只比不上,那沒法比。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句偈很可能讓他了脫生死,一句偈可能讓他的命運改變,影響他世代的子孫。而且我們看現在人的痛苦,很少是來自於物質上的缺乏,往往是問題想不明白、想不通,最後鑽牛角尖,造成更大的傷害,有時候傷害自己,甚至還傷害到別人。

  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接下來還有幾個問題。成德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在聽問題的時候,也不要執著那是別人的問題,其實這些應對事情的原理原則、做人做事,我們都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所以學中國的東西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比方說你的問題在後面,結果你在聽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想,那不是我的問題,所以你都一直在等著你的第四個問題,結果前面講了你都沒有專心聽。說不定前面的原理原則你聽懂了,你自己的問題就解開了。我們也遇過,有請教老人家的機會,結果就排著問問題,後面有人就說,剛剛師長在講的時候,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這個是會聽,他不執著,「那不是在講我的問題」。

  最近常常跟大家提印光祖師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可以算總結了世尊四十九年的經教,都沒有離開這兩句話。老人家說,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出因果二字。待會我們回答問題,其實說實在的,你從事上就討論因、緣、果,不出因果兩個字;從理上講,離不開心性。你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妄心?你用的是妄心,當然事情愈來愈糟。你用了真心,依報隨著正報轉,事情才會好轉。所以從理上沒有離開心的真妄,從事相上講,絕對不會離開因果,因、緣、果。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

  劉居士:法師,我來把問題讀一下吧。因為比較長,就不勞煩法師您了。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劉居士。

  劉居士:第一問題是一個同修問的,離異家庭,孩子撫養權不在自己這邊,如何更好的教育、陪伴好孩子?孩子下半年上小學一年級了。婚內被前夫家暴,就忍了。離婚後又被打了一次,也忍了。今年被前夫叫來賣房,住一間屋內,被罵也盡量忍了。前幾天被拿刀趕了出來。請問:如何徹底斷清這個關係?現在問題就是房子、車子還沒有賣掉,協議上是一個人一半。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所以成德也戰戰兢兢來討論這個問題。成德有一個思考,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用一個更大的時空來看,可能就不會那麼糾結了。首先我們看向未來。尤其我們問問題的同修,妳已經聞到傳統文化了,妳跟沒有遇到的人不一樣了。剛剛才跟大家說,佛陀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其中有一句我們很熟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假的,作夢;泡,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吹過那個肥皂泡?一吹,好幾個球跑出來了,不到五秒鐘破了。那個肥皂泡就是我們的一生,就沒了。這麼短暫,要不要太計較?太計較就陷進去了,陷到哪裡?陷到無窮的輪迴裡面去了。所以遇到聖教的人思考問題,那跟沒遇到的人不一樣了。要以這個肥皂泡這麼短的時間幹什麼?不是再去無盡頭的輪迴,要出輪迴,要去作佛。很短啊,別當真。說實實在在話,該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理得這個心才安得了。

  所以人的善根在哪裡看?你相信佛講的,你相信聖賢人講的,他們不會騙我們。「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相信了,你照著做了,你就有功德了。你照著做,你就用真心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們都是相信的,依教奉行做,功德很大。尤其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一號,這個在密宗講,因為四月八號佛誕,所以前一個禮拜、後一個禮拜,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號,在這個時段修行功德增加十萬倍。這是佛門的善巧,知道我們現在人很忙,利用一年這兩個時段,鼓勵我們精進來修行,四月一號到四月十五號,還有臘月初八前後,十二月一號到十二月十五號。

  我們遇到這些人事的挑戰,成德常會想到老人家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大家要不要證無量壽?要看得破,要忍得過。冷靜想想,現在多爭一點、少爭一點,都是帶不走的東西。所以這個理得心安真的是很重要。老人家也表演給我們看,明明就是信眾成就的道場,人家硬搶,老人家也讓給他了。愈施愈多,看老人家晚年福報自在,想要成就什麼因緣,就有人來護持。這個是得到,我們說財布施得財富,得到財布施的自在,財富自在;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礙辯才;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都可以得果。

  我們的祖先,周朝太王,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我們在座有很多同修是周朝的後代,你們有沒有查過族譜?我們的祖先還有佛菩薩,做了很多表演讓我們去體會,我們要體會得到。周文王的爺爺太王,他當時候是國王,結果就有其他的民族要來強佔他的地方,傷害他的人民。他想,我不願意人民受傷,他就趁夜離開了,不想有戰爭,離開了。結果就到了岐山山腳下,就是現在陝西岐山。老百姓感動這樣的仁君,結果統統跟著他過來,他還是當國王。到他的兒子泰伯,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弟弟,跑到江蘇一帶,那個時候還沒開化,跑到江蘇了。結果去到一個不認識的地方,當地的人跟他相處,還是擁護他當國君,「命裡有時終須有」。這都給我們表演,你看周朝都是懂得讓,不能爭,兄弟之間連國家都能讓,還有什麼不能讓?所以我們了解了,就不刻意去爭。這是跟大家說從未來去看。

  從過去來看,還有現在來看,諸位同修,人生只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業力,一種是願力。了凡先生給我們表演得很清楚,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以前,他考第幾名全部都是算準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命數,而這個命數沒有離開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的人生其實一直在因果相續,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一些人這一生善緣多,那是他過去生結的善緣多,相續到這一生來。有些人這一生惡緣比較多一點,那也是過去相續過來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得深信因果,這個心才安得下來,不然會不平,不然會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這個念頭又造了新的罪業。所以深信因果就能夠在當下不去埋怨,在當下很認真的去種好的因,自然未來就會有好的果。所以深信因果,沒有未來煩惱,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那也不會懊惱過去了,因為他相信因果。本來那些在心裡很糾結的事情,「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是我過去生種的惡因現前,還債想。確實是還債,無債一身輕,趕快報掉了就不會障礙我了。

  好像是香港有一個寺廟,進門就有兩句話,「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所以都把這些真相跟我們說了,那我們面對惡緣,我們就當還債想,就隨緣消舊業,不會那麼難過了;遇到順境、善的緣,我們也不貪著了。「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不能增長情執,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不能留戀世間,一起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把這個善緣轉成法緣。惡緣呢,不跟他對立衝突,也轉成法緣。怎麼轉成法緣?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以後,我們的脾氣、習慣都改了,「人之初,性本善」,妳的前夫或者跟妳過去生緣分比較不好的人,結果看到妳轉變了,他也很震驚,最後也被妳給度了,那妳就功德無量了。

  好像馬來西亞拍了一個片子叫「逆緣」,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這個太太很善良,念佛。結果她先生就不信佛,然後還刻意去殺豬,還讓她陪著要抓住豬,讓她很痛苦。那最後她也隨這個緣,都至誠心念佛,幫這些豬超度,最後自己念得功夫純熟了,預知時至,身體很好,也很年輕,就跟著佛走了。結果她的先生就被她震撼了,本來逆緣就轉成法緣了。

  我剛剛跟大家說人生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業力的狀況,業力就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做不了主。另外一種是願力,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了。本來遇到這個情況我會發脾氣的,可是我現在為了孩子,我把我這個當母親的母愛變成一種願力。我一定在孩子面前依照經典去做,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用真誠、慈悲來對待人,那妳的孩子就很佩服妳了。大家要了解,人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一盤好棋,我們能把每一步都下得很好,這個就是我們的功德了。

  今天我們國內兩位對於他們的領域都有重大貢獻的長者辭世了,這個用佛門來看,相當於那個領域的菩薩了。袁隆平先生,九十一歲,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他解決了廣大人民糧食的問題,那不知道救了多少人!所以佛門很圓融吧,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可以行菩薩道。另外一位在醫學界,吳孟超醫師,他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回到國內,他是肝膽外科之父。當時候他研究這個領域的時候非常落後,現在在世界是頂尖,他培養出好多的學生。我們當然相信,袁隆平先生也培養很多學生,這是人生的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我們去觀察,他們都在很困難的年代,袁隆平先生當時候遇到自然災害,都體驗過挨餓,甚至遇過餓死的邊緣,他沒有怨天尤人,他變成什麼?願力。

  所以看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幸,我們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我希望我這個孩子能健康成長,以前發生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從現在開始怎麼用真心來對待人?哪怕別人惡意對我,我也能忍辱、能包容。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小孩以後面對的人際關係,有沒有可能一帆風順呢?不可能。我們現在就能表演出在面對逆境惡緣,我們都能隨緣順受,那就給孩子上了最可貴的一堂人生課了。我們能這樣去做,那可能孩子內心裡最佩服的就是這一位母親。假如我們沒表演出來,那可能這個孩子就不相信人跟人之間能真正化解問題。

  而我們要解決問題,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說了,事情都離不開因、緣、果。俗話又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只有一個人生氣,吵不起來的,一定兩個人都動氣了才會吵起來。同樣的,兩個人會衝突,俗話說「一般見識」,兩個都有錯,可能有錯多、錯少,可是還是有錯。妳盯著他的錯,他也盯著妳的錯。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我們反省自己,才能夠天清地寧。所以我們得扭轉本來跟前夫相處的這個的慣性,不然會惡性循環。比方妳有提到被前夫有家暴的狀況。我記得是小的時候,有聽長輩說到我母親的奶奶,她的先生脾氣很大,可是母親的奶奶她從來不發火,所以先生的脾氣再大,也從來沒有跟太太吵過。當然先生脾氣不好,那是先生他的成長過程的因緣,我們會因為他而生氣,那因也在我們自己脾氣不好,他也只是一個緣而已。所以也不能責任都推了,都是因為他,所以我才生氣的。所以我們也得搞清楚因緣果,生氣是果,別人只是緣,因在我們內心有瞋恚。這個因緣果,我們自己都要很清楚來面對。

  劉居士:法師,下一個問題就是,有位師兄他知道一個人養一百多頭豬要賣了換錢,養不起了,借了很多的錢。因為每天餵豬的飼料就要兩千到三千人民幣,這每天的消費如同滾雪球一樣,讓他想賣掉這些豬。這位師兄也為這一百多頭豬著急,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就買下了豬媽媽和十三頭小豬。這些豬的飼料,每天也要兩百到三百人民幣,一個月下來六千多人民幣。這位師兄經濟能力也有限,這種消費也堅持不了多久。買了念佛機,讓這些豬聽阿彌陀佛的聖號,應該怎樣做才如理如法,讓這些豬被殺的時候不起瞋恨心?如果經濟能力不足,應該怎樣去對待豬寶寶和豬媽媽?是找個放生園,還是怎樣處理這件事比較圓滿呢?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首先也隨喜這一位仁者,你還是護持了豬媽媽跟十三隻小豬。在《大智度論》裡面講,「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所以放生的功德還是很可貴的。尤其我們求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無量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健康長壽到最高的就是無量壽。所以我們放生也跟無量壽相應,修因得果。所以我們積功累德,放生、吃素,這都是往生的資糧。所謂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做這些功德事是積累資糧,助修。那當然一般我們做事情還是度德量力,我們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不然到時候造成你生活上的困擾。當然你發了這個心不要後悔,就盡力去做,能盡力了,也都是很可貴的功德。

  你有提到,當然我們就能夠把牠安置好。因為有可能你不是專門在做這個的,而且你也可能有你的工作要做,你每天也要上班,這些事情。所以可以找到專門在照顧這些放生眾生的地方,這些放生園,在一些地方都不少,善心會交感。其實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是同體大悲的,不只是對人,對一切眾生他是同體大悲,所以也會有善緣交感來照顧好這些眾生。相信你有這個愛心,應該會感得好的因緣。那你有提到說,這個豬要被殺的時候不起瞋恚,這應該不是你的狀況吧?是不是縱使這些豬,最後我們還是阻止不了了,我們能盡力的讓牠皈依到三寶,能聽到佛號?我們盡力了,牠們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可能未來都會跟你結法緣。但是牠能不能臨終不起瞋恚,這個我們就不一定做得了主,那也要看這個豬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說,我們在面對事有時候也要冷靜,不能太衝動,也要度德量力。

  當然也有人願力很強的。成德也有遇過一位女士,她的悲心很強。她只要發現,比方說一車的羊要被宰了,她也不想自己有沒有錢,就把牠都救下來了。有時候是一群鴨,她把牠收下來,結果她建了十幾個放生園。我看連這個做放生的也有菩薩示現,這各行各業。那她就從來不去想,我會不會沒錢,她這個應該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她看到這些眾生就像自己的命一樣,或者是自己的親人一樣。這個都是真人真事,成德不是想像的。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我們有仁者發來了,瀋陽有放生園。你看這個善心一起,觀世音菩薩自有安排。

  劉居士:第三個問題,成德老師您好,請問如何克服讀經懈怠問題?週二聽了劉居士護送姥姥的事情,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相同點,順境則懈怠。父母前段時間生命危機,我能夠堅持讀誦《地藏經》,但隨著病情慢慢穩定,自己就有些懈怠了。白天沒有時間讀,等到晚上夜深人靜又感到害怕,想著這麼晚了讀也讀不完,就只能推到明天,周而復始。理想的狀態是每天讀完整部經,而現實是殘酷的,只是補缺、念念佛號完成功課。每天會為沒有完成讀誦而懊惱。但凡父母身體有點不好的變化,更是自責不已。請問成德老師,如何克服晚上讀誦的恐懼心理?以及是否應該降低讀誦長度(《地藏經》讀完需要兩個小時),不求多和圓滿呢?我該如何跟菩薩解釋,如果讀不完整部經書?感謝老師開示。

  成德法師:謝謝這位同修問的問題。首先他提到讀經會有懈怠的問題。當然我們在修學過程,這個懈怠也是一定要對治的,精進對治懈怠。但精進要有動力,菩提心就是動力。我們念本師恩、念父母恩,我們念生死苦,要趕快修行,「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菩提心是我們修行的動力。而這一個念恩的心、這一個出離的心要愈來愈強。隨著我們經歷過的事,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念師長的恩、念眾生的恩、念施主的恩,要不斷提升上來,不進則退,那就不容易懈怠了。這個也不簡單,「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俗話又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經典裡面也說,菩薩修行唯一善根就是精進,其實精進的動力真的來自於知恩報恩之心。

  那當然父母前段生命比較危機,能夠堅持,但病情穩定就會有些懈怠。我們一般遇到這些情境會比較懇切,家人身體出狀況了,或者自己身體出狀況了。但是我們要了解,不能掉以輕心。《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所以要珍惜當下,精進修行,把業障消掉。黃念老強調要「善根發動」,我們精進修行,善根發動,「謹防業力發動」。好像看起來病情好一點了,但是那個業還在,不精進修行,情況再出現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掌握不了了,因為業力太大了。成德也曾經跟大家談過,有一位長者跟我母親一樣年紀,他學佛比我母親還要早,但是他忙東忙西的,沒有好好念佛。他學佛很早,但沒有認真念佛,結果最近他就老年痴呆了,身體也壞了。我母親比起他算是比較認真。因為「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所以你愈精進,業消得愈多,你的身心愈不會有障礙。那不認真,等到身心出現情況了,想精進就都精進不了。所以護念自己、護念親人都要有警覺性,不能掉以輕心。而且這個穩定,也都有可能會再起變化的,所以這個都要趁早來做功德。

  而且你這一顆心能懇切,都跟佛菩薩會起不可思議的感應,因為佛菩薩都是至孝之人。《孝經》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所以我們劉居士那一天分享,她也是一心為她姥姥著想,這緣分也都滿她的願。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多慈悲啊,她姥姥就念了好像是一天多,阿彌陀佛就現身了,增長她的信心。那畢竟往生誰決定的?阿彌陀佛是個助緣,自己決定的。我們想去,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加上來了,所以要當事人真信切願,就感應道交了。

  所以為什麼要讀《無量壽經》?他才認識阿彌陀佛、認識極樂世界,他才知道輪迴苦,要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對老人家,能夠讓他聽經,能夠把極樂世界殊勝給他講清楚,能夠把輪迴苦讓他了解,他自己願心發起來了,那萬修萬人去。「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同體大悲,就希望我們當下就可以脫離輪迴。哪有我們肯去,一心求生,他不來接的道理?不可能的。所以有很多工作要做,幫父母要消業,然後要讓他生起對極樂世界的認識跟信心,認識阿彌陀佛,然後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我們不能對無常掉以輕心。

  你提到說白天沒有時間讀,結果到了夜晚害怕。佛陀講《地藏經》沒有說晚上不能念,我們依法不依人,佛怎麼教我們的,我們依佛所說的。你依誰講的,有時候講法都不一定一樣。那佛沒有這麼講,我們不要這麼去想。再來這個經典功德力很大,都感佛菩薩的加持。再來我們剛剛說到了,理上不離心性二字。所以念經最重要的用什麼心來念?真誠、恭敬的心來念,就有感應,功德大。你不要首先就想著讀不完,你心都有點著急,這個讀經的效果、功德力就受影響了。

  那當然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其實也要檢查我們做人做事的不足。我們說歷事練心,讀經是一件事,從這件事有沒有反映出我們在處理事、安排事上還有可以成長的空間?可不可以白天也能夠化整為零,能夠安排出一些時間來,然後可以讀呢?是不是一定都得要到很晚的時候?甚至於讀不完又推到明天,然後自己又覺得這樣是惡性循環。那你真的沒時間,也不要因為沒有完成而懊惱,你看我們一懊惱又是煩惱心。所以用真心才有功德,我們讀經不要生煩惱,有多少時間,真心、盡心盡力去讀都有殊勝的功德。而且也不是讀經才有功德,至誠念佛也有功德,萬德洪名能滅眾罪,這個消業的力量也是很大。你又提到了,父母的身體不好,自己又會很自責。我們不要做讓自己自責、後悔的事情,我們只要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盡力了,就不會後悔。

  其實我們冷靜下來,現在不是因為讀經才讓我們懊惱、自責,它只是個緣。很可能是我們在做事情、做人做事的時候,以前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以前不是佛門的這些事。所謂「強者先牽」,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心態、習慣,都會在一些緣分當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經歷每一件事,是更清楚自己的狀況,進而去改善。老人家對「修行」兩個字,叫「修正行為」。我們看,我們在讀經過程這一些心態,這是錯誤的想法、看法,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說法、做法,在做法上能夠調整到更適合自己的時間安排。所以修行其實就是在這些做人做事當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去提升。所以修行不可能離開我們每天發生的這些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情境。

  那「如何克服晚上讀誦的恐懼心理?」當然看你是害怕什麼,那個沒有必要的害怕把它調整過來就對了。然後「是否應該降低讀誦的長度?因為讀完需要兩個小時,不求多和圓滿」。那還是要視你自己的情況,而且隨著你讀誦的熟練,它可能用的時間也不會那麼長。你慢慢讀熟了,可能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之內就能讀完。你也要相信自己,然後安定心,循序漸進去認真的讀誦。

  然後你有提到,「我該怎麼跟菩薩解釋,我讀不完整部經書?」這個菩薩不會怪你,菩薩是慈悲的。所以你實際的情況怎麼樣,你心念去溝通就可以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常常給自己太多理由、藉口,還是要很認真來對待。因為讀經、念佛、修行這個功德大,能夠消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現在的業力挺強的,所以還是要「善根發動」,每天不空過,精進修行,決定不能等到業力發動才想來精進,那真的就會比較困難、比較辛苦了。我們看下一個問題。

  劉居士:下一個問題,師長在「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文化興世,今正是時」開示講到西南聯大,在「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提到陳鶴琴老先生和《共和國教科書教授法》,對辦一條龍學校有什麼啟發和借鑑?因為國內是屬於一貫制學校。恭請老師給予教誨、指導,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這位同修。這兩段開示是老人家給我們的教誨。當然我們掌握老人家給我們教誨的這些重要的核心、重要的精神,然後我們把它用在實際體制內的教學現況。其實第一篇開示,凸顯出來我們這幾代人有傳承文化的重大使命。我們要了解,在抗戰那個年代,有很多志士仁人把教育很艱苦的辦下去了,才讓這個文化得以傳承。雖然我們現在不是在那麼艱難的年代,但是我們現在的挑戰是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橫行,見利就忘義了,產生很多身心、包含家庭、社會的問題,尤其對老祖先的文化不認識了。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得做榜樣。我們這兩、三代人,真的是要先為人演說,把大眾的信心要立住。

  我們看老人家,他效法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這條路走通了,大家才有信心。所以我們要從我們自身落實傳統文化,我們真的格致誠正、修身,修身,可以讓人有信心;齊家,可以讓人有信心。因為有了信心,人家才進一步願意去學。所以我們在當前這種情況,也是要有孟子「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之心來傳承文化。

  老人家談到「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其實很核心的,主要還是在強調我們當老師的要有德行。其實這一篇開示跟老人家另外一篇「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這個內容還是有很多相應處。老人家在這一篇開示裡面有提到,我們內學釋迦牟尼佛,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外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我們有這樣的德行去陪伴孩子成長,那潛移默化當中都給孩子最好的影響。最近我們在學習一本清朝一位私塾老師寫的書,叫《村學究語》,裡面談到很多怎麼陪伴孩子學習,談得很詳細,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而我們教學的內容,也是盡量能夠順著我們當前體制內編制的課綱,因為現在把很多傳統的經典也都編進課程裡面了,那教學的內容就可以有不少經典的內容。那我們老師的身教,能去帶動整個班級的境教,那更好的,你能夠去帶動家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的環境,都有傳統文化落實的氛圍,這個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很大了。

   陳鶴琴先生他運用《共和國教科書教授法》這些教材,不只契傳統文化、五倫八德之理,應該也契合當時候教學的現況,契機。所以我們也是要與時俱進,契理、契機來護念好有緣的學生。當然老人家在這些開示裡面也特別強調,給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扎好孝親尊師的根。他能孝順父母、尊重老師,我們說「百善孝為先」,孝心開,百善跟著開了。所以這個大根大本我們要抓住。所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那他能「親親」,進而「仁民」,仁民愛物,這個是孟子給我們的教導。每個人都有這個根基,那這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就能夠安定下來了。所以老人家這些開示我們能領會到了,進而再結合當前我們體制的狀況,以至於一線老師教學的現況,我們活學來活用。以上僅供參考。

  劉居士:下一個問題,老師您好!我有時候做事情的過程中會覺得即使這次做得不好,之後還可以補救,甚至以「以後補救就可以了」為藉口,放任自己犯下一些錯誤,導致事情的結果不好。應該持怎樣的正確的心態?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們一開始提到學佛是心去作佛,所以我們要在一切境緣當中用對我們的心。所以李炳南老師說修行就是改心。我們藉由每一件事情來認識自己本來的一些心態、習慣,比方說這個問題提到,在做事的時候就想,反正做不好還可以補救,那我們在當下就不能全心全意去做事情了。這個就不是用真心了,甚至是變成有點找藉口或者逃避了。因為心態不妥當,鐵定後果也不會太理想,你用的心是因,最後呈現的情況是果。

  那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對治呢?把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最後一次來做。因為一切事情都是因緣聚了,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了。我們現在很認真的去把它做好,你就不會遺憾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把每一個因緣都當作最後一次,或者說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那這樣做每一件事我們就會盡力。因為我們假如覺得還有下一次、還有明天,這個就很難全心全意去付出、去做事,就有可能隨順我們自己的習氣了。所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就是不能應付事情。善導大師說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是很專注、很盡心去做,不要有那麼多念頭,進而變成藉口,這些我們慢慢都能夠把它轉過來。就像黃念祖老居士說做事情,「處事時,廓然而大公」,就是大公無私去做,「物來而順應」,事情到了不要去推脫,不要去逃避,好好去做,「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也不要懊惱,「事未至勿將迎」,事還沒到,也不要擔心害怕,「坦坦蕩蕩,鑑空衡平」。其實這個就是安住當下,用真心盡力去做,這樣也不會留下遺憾。

  當然這裡我們也考慮,你答應別人事情也要冷靜,不要衝動,「事非宜,勿輕諾」。就是我們經歷一件事之後,都能夠從這一件事看到自己做人做事或者存心上可以再提升的部分。那我們就「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每一天都有所提升。

  這六個問題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成德法師:在座有很多都是我們在歐美的同胞們。你們在歐美的這個環境,你們教育孩子的經驗還是很豐富、很寶貴的,所以大家待會都可以提出你們寶貴的經驗。因為剛剛同修問到的,是現在在歐美教育孩子的問題。那從教理來講,不管是東西方社會,我們傳統有一句話叫英雄所見略同,而這個英雄指的是東西方的聖哲人,他們都有很好的教誨。而且這些教誨都不離開五倫八德,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應該東西方不會不同。

  所以老法師說現在問題的根源,東方忽略了儒釋道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在恢復,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那理上講,五倫八德,倫理、道德、因果是相通的,那當然事上,我們不離開身教、言教、境教這幾個大的範疇。身教,我們自己以身作則;言教不是囉嗦,言教在一些機會點上都能給予適時的引導、提醒;境教就是家庭或者學校,甚至於是社區的一種氛圍,或者是家族的氛圍,那都屬於境教。比方說您剛剛提的問題,可不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事例,覺得什麼情境很難教?方便嗎?

  緣慧居士:我覺得現在,譬如說,現在小朋友們經常參加那個童子軍,還有社區的活動。有的時候我覺得特別難教的就是孩子,就是……

  楊醫師:請您的聲音稍微大一點,聽不太清楚。謝謝。

  緣慧居士:就是孩子的人文理想特別難教。因為我們這個小朋友是在西方長大的,他好像沒有特別強大的……因為我們前段時間也參加了《弟子規》的班,這個《弟子規》班上,他們也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是非常好的古代聖哲的發願。但是我就沒有感覺加拿大或者是其他地方有這種……他有很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這種願望。反正沒感覺我們家孩子有什麼特別強大的願望。我覺得這個人文理想,感覺孩子就是覺得,我要生活得快樂,我想要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我也不覺得生活有多麼辛苦,沒有強大的願望,無論是為國也好、為自己也好、為將來也好,人文理想這個地方特別難教。而且就算遇到困難,他可能就覺得我不需要承擔那麼大的困難,我為什麼要去擔當什麼東西?就是好像沒有特別強烈的責任感或者願景。這個事我不知道怎麼來處理。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您提的這個情況。成德先談一下自己的一個思考,那希望諸位老師、家長,你們都是很有經驗的,再請你們就具體的一些情況分享。王偉傑老師在嗎?

  王老師:阿彌陀佛,法師,在。

  成德法師:王博士在,我們老師們是這麼叫你的。首先,我是感受現在全世界都有一種氛圍,就是這種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其實像成德的成長環境也是在城市裡面,我從小在高雄,連農田長啥樣沒見過。然後在成長過程中,整個社會的氛圍,就好像你要去享受的這種氛圍。所以老法師說,我們古代是大家庭,他在這種大家庭裡面,他很自然的就覺得,他有責任照顧好父母,然後有責任照顧好這個家族。

  剛剛有同修問到那兩篇開示,老人家在裡面講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論語》也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傳統的教育,其實不管是東西方,應該都是開顯本性裡面的性德。這也是佛門地藏菩薩的表法。教育不從這裡,那不叫教育。這個不是我講的,《孝經》裡面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那假如沒有教孝道,那不叫教育,那叫知識傳習,你把一些知識給他而已。我們看「教」字,古人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其實第一個叉就是父母、長輩做的,老師做的,左邊是上行下效;右邊是一個手拿著一個樹枝,就很有耐性,耳提面命,要有耐性,不能揠苗助長。「育」,「養子使作善也」,才叫育。就是「學而時習之」,他是要學做善人,進而再提升到君子、聖賢,最起碼他要是善人。那善裡面百善孝為先。

  從佛門講,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共業,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王老師他們賢伉儷在分享的時候,他就說:「我們上一輩,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特別有情義、道義。」那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價值觀的狀態。不要說上一代、上兩代,成德自己帶的班級,我教小學的時候,自己的感覺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已,一年不如一年。這個就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外在的染污、誘惑力太強。不要說別的,光是一隻手機就很厲害了。所以面對現在的社會狀況,這個小孩從胎教、三歲以前、七歲以前,這個根基一定要打牢。我們成年人在修行,都抵不了誘惑,都不進則退了,那孩子他還沒有形成定性,很難不受環境影響。所以我們的家庭要護好孩子的善根。我們辦的學校,像在歐美有些環境很好的,可以全日制用傳統的教法,有些只能是體制內課後班,我們也得順著這個時節因緣,然後盡力去做。盡力做,孩子都能感覺得到我們在用心。盡力去做,佛菩薩、祖先都會加持,我們也要有信心。

  所以您剛剛提到的那一些,其實都是從孝再延伸開來,從孝親尊師,他就會延伸開這些好的品德。您冷靜去觀察這個「入則孝」,比方說,八德有兩個說法。悌,「兄弟睦,孝在中」,所以還是從孝能夠開發的性德;忠,「親所好,力為具」,盡心盡力去做父母希望的。就像王老師他女兒十九歲,送貨那個車子很大,她考了駕照,她就主動要去送貨,她就希望父母能夠減輕一些負擔,這不是盡力嗎?她克服恐懼,開貨車,是吧?那我們去觀察,像我母親那一代,我母親她是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弟弟、妹妹還不是很能走路,都是她背著,她照顧的。你看她能力不只照顧自己,那麼小還可以照顧弟弟妹妹,那就是她有孝心,她會盡力替父母分擔。信,「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情,趕快去做。孝悌忠信。

  禮,「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很有禮貌。義,很有情義,「喪三年,常悲咽」。我們看古代像歐陽修這些讀書人,他的父母都離開好多年了,每一次看到比較珍貴的食物,他就流眼淚了,「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母親不在了,她吃不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很有情義。禮、義。廉,「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廉也是從孝的態度裡面延伸出來。恥,「德有傷,貽親羞」。

  仁愛和平。仁,「冬則溫,夏則凊」,很設身處地為父母想,那他為父母想內化了,他就會為家族想、為人想,延伸開來會為動物想。有一個小女孩,到人家家裡看到那個貓很可愛,然後就有長輩問:「妳要不要抱回去?」她說:「抱回去了,這個貓媽媽會很傷心。」她也是同理心,是吧?仁。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那種心境。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因為孝會開啟我們的性德,性德一起用之後,你不只是對父母會這樣,你對其他的人也是這樣。「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時發脾氣了,我們也不會覺得委屈,也不會放心上。這個人處世就跟人能和睦、和平相處了。

  那當然也是有一些機會點。比方說,今天我們兩位在那個領域真正是利國利民的老人家去世了,我們也可以藉這個機會,很自然的跟孩子談談這兩位長者對國家、民族的貢獻,這個就是一個機會點。「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能真心去跟孩子引導,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我自己聽到范仲淹先生的故事,我很感動,那時候我已經初中了。甚至於我當時候還聽了孫中山先生的故事,我已經初中了,十多歲了,十四歲了,我還跑去看孫中山先生的電影,我自己一個人去的。後來,我高中還念三民主義,結果全班第一名。因為我很佩服他,然後我就會很想學。所以人其實是有善根的,遇到緣他會被喚醒的。看看其他的為人父母、老師,有沒有可以提供我們緣慧仁者?

  緣慧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我忽然想起來,有的機遇我沒有重視。想起前兩天我兒子他們班上那個老師,她休產假了,她要生孩子,他們這個老師要跟他們告別了。結果全班二十幾個學生,他現在是六年級,二十幾個學生,因為現在上網課,全部都哭,就在網路上。這個時候,我就跟他談了談,也沒有當回事。那麼您今天說到機會教育,又說到孝親尊師……

  成德法師:對。

  緣慧居士:我就忽然想起來這個事情,我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還是做母親的對於善根的挖掘,沒有把握住機會。

  成德法師:對,對,敏感度要很高,「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妳抓住每個機會把他的善根引發出來。妳看妳的孩子還有他們班的人都很有情義,是吧?老師要走,他們都流眼淚。王老師要不要講兩句?

  王老師:法師好!各位老師好!剛才聽到緣慧老師說,如何讓孩子發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心,我很感慨。為什麼感慨呢?我想現在這些在座的老師都是我們中華兒女,然後我們基本上都是來到異國他鄉,有這分心,自己荷擔如來家業,我們把祖志、把聖賢的心傳承下來。我們又能夠想著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我們先賢的智慧傳承下去,難能可貴!特別是我們來到西方,我曾經說過,每個人身後都有一本厚厚的書,都有很多心酸、苦難。我們在這種情況下能有這個心,我真是向大家鞠躬。

  具體談到如何讓孩子生起這個心,學生剛才稍微寫了一下。我想我們還是按照老祖宗的教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這個順序來。首先在家裡,我們做父母,我們要自己以身作則,盡自己的本分。我們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如果連自己的本分都做不好,我們怎麼去給孩子說「你要為別人奉獻」?第一條,我們做母親的要做到、盡到母親的職責,做父親的要盡到父親的職責,做孩子的要盡到孩子的本分。其實,中國人說話「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我們不從小處入手,僅僅念兩聲「為天地立心」,念多了就是讓人覺得我們是空談,空談反而害了孩子的善根。但是如果我們給他提醒了,「為天地立心」,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我做為一個母親,我用盡量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做一些可口的飯菜,對父母或者是公公婆婆盡到了孝道,孩子自然會感到家庭的溫暖,他自然會信賴我們家長,信賴父母,他自自然然從這個地方去入手。

  就是剛才成德法師講的,時節因緣到了,他的心就自然打開了。那麼歸根結柢,還是我們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讓孩子有一個學處。就等於我們實際上是孩子的老師,我們是孩子的老師,我們做好了孩子就是跟著,導師導師,導就是在前面走、在前面做,孩子就跟著過來。這是我們做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條,實際上也就在這裡面了。我們只有家庭和樂,我們才能夠真正培養孩子完整、健康、向上的這種品格、性格。如果我們家庭每個人都盡職盡責了,我們家庭自然就和樂了。孩子在健康、和樂的家庭當中成長,他自自然然就有愛所有人的心。如果我們家庭不和睦,我們和先生、和太太總是有些齟齬、有些不愉快,孩子對我們的說法、我們說的這些東西他就會很厭惡。我們大人說一套做一套,他內心實際上對我們的教誨很鄙視,所以說身教是最重要的。那麼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主要的一個環境,雖然他在學校受學生、同學影響,但是我們家如果把這個緣護好了,他自自然然就會愛父母、愛兄弟、愛祖父母,那麼將來他「為天地立心」,這個心就很好起來,很容易了。那麼反過來也是,我們如果做得不好,孩子不會聽我們的說教。

  第三條,就是我們承擔這個聖志或者是祖志。我們學佛了,我們就要荷擔如來家業;我們學傳統文化,我們就要以聖賢為師,這個我們也是用身教,也要配合上言教。我們用身教,我們自己去為社區做些奉獻,我們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當然一定要在我們把家庭這個本分盡好的前提下。中國人的這個智慧,一定是修身、齊家,才去治國,才去平天下。那麼我們把修身、齊家做好了之後,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們帶著孩子去到社區做一些奉獻,慢慢的滋養他的善心,這樣他的心量就會慢慢大了。從一個家庭,愛家庭成員,他就慢慢擴張開,愛他的同學,愛他的社區,愛所有的人。這就是一步一步的,那麼這個是後學的一個感想。

  再一個,就是緣慧老師說,這些同學對這個老師都很尊重,或者很想念這個老師,這都是孩子善心的發現,那就說明您孩子這個班級這些孩子心都很善良。但是我想說一點什麼呢?我們家長一定要注意,就像緣慧老師她孩子這種比較善良的這種孩子的群體有,也有一些不是那麼很好的同學,這種情況確實也有,我們也要警醒和注意提醒自己。那麼我們盡可能的,我們盡自己的能力,盡可能的離惡緣遠一點。要告訴孩子,要教導孩子,我們自己要離,我們提醒孩子,和孩子一起離惡緣遠一點。

  那麼離惡緣遠一點,其實還是有一個辦法,就是說我們是最親的因緣,父母是最親的因緣,我們多給孩子愛,多給孩子關懷,孩子他就很少、不太願意去和這個,我們山東叫不三不四的這些孩子接觸,他就自自然然的遠離。因為什麼?他心裡充滿著愛,充滿著關懷,和那個有不善心念的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不在一個頻道上自自然然遠了。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的,因為小孩子他像一個小苗,受風雨、受外界環境影響還是滿大的。我們成人要好一些,但是我們成人,剛才成德法師講,我們三天不讀經,我就覺得一天不讀經我都是……我們稍微好一點,孩子這個問題就嚴重一些。我在這提醒大家,我們當然也不要太罣礙,我們要隨緣,盡量的告訴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讓他離惡緣遠一點。小孩子受社會影響比較大一些。其實最終還是我們自己做好。

  我們弟子規學會,加拿大多倫多弟子規學會這些老師,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這個心,我們把能夠團結到的同修、同參、善友團結在一起,讓孩子加入這個班。大家也不要太著急,這是要有一個過程。其實我們加入這個班,我想也是一個因緣,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父母要警醒,我們父母要上心。在這個班一個星期讀一個小時、讀三個小時,我們和孩子處的時間要比這個長得多,我們給孩子的影響要比弟子規學會老師給他們的影響可能還要大。他們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了我們這一堆木頭,我們這一堆木頭不燃燒,我們永遠得不到溫暖,但沒有這根火柴,我們這個木頭也著不了。我們不能寄希望於這根火柴給我們帶來冬天的溫暖,但沒有這根火柴,我們也沒有溫暖。根本還是我們自己去帶、去引,導師導師,去導著孩子走這個路。不能說有弟子規學會了,都交給他們了,和我沒關係,這是個錯誤的。

  我太太,孩子讀書,參加弟子規學會,她都坐旁邊全程陪著。為什麼?其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她也在學。《弟子規》不是小孩的規矩,是我們所有修學人的規矩。那麼孔老夫子是老師,我們都是弟子。並不是說我們的孩子要學《弟子規》,我們也要學。我太太就是榜樣,每次都跟著從頭到尾學,學完了還和我分享。所以這個《弟子規》,實際上最該學的是我們這一代。我都很慚愧,一說起來,「哎呀,自己又沒做好」。為什麼?我們那個年代沒有《弟子規》,是吧?我們不知道。所以說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在家裡做好,用弟子規學會這些老師的薪火相承的理念,把我們家裡這一堆大木頭點著了,我們就有溫暖。這樣我們才能夠「為天地立心」,把我們中華傳統的文化傳播到西方,然後還能夠傳下去。

  你光傳播來了,你沒有傳人啊!儒家講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不是說我們沒有兒子,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傳承者,我們的文化斷了。我們如果沒把孩子教好,沒把我們這個文化在西方大地上扎下根來,我們就是不孝。不是別人,是我們,所以說這個責任很重要。所以說我都很感念緣慧老師,還有各位家長,能夠有這個發心,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這個發心一定能變成現實,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王老師!我們今天提了好幾次,就是因、緣、果,從事上不會離開這三個字,世間所有的事這三個字就包括了。而教育孩子,我們都是他的緣。所以小孩子,影響他最大的就是父母,這個是緣分,他投生做你的孩子跟你的緣很深。再來,其實在家庭的時間還是相對比較多,所以我們都要認知到,我們對孩子是一個太重要的助緣。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說,交給老師了。老師也是個助緣,而且老師能夠發揮多少也跟父母有關。父母去讚歎老師,父母去引導孩子尊重老師,那孩子受益取決於他對老師的恭敬心,那這個也都是父母要很好的教育他。

  我聽王老師剛剛這一席話,我的腦海裡浮現很多景象,我自己小時候。因為我們王老師說的,你要為天地立心,你要回到敦倫盡分。我就想到我很佩服我爸,佩服在哪?他工作真的是一絲不苟。我都到他的單位去看過,都對他肅然起敬。所以對父親那種崇敬終身都沒有變過,這真的是人生的幸福。包含我爸爸五十歲左右,單位派他去考試,就是要成立證券交易所,還要考專業,沒辦法,單位派去了。其他去的都是三十幾歲的人,就他年紀最大,五十歲,開始上補習班讀書。結果單位派了好幾個人去,只有一個人考上,就是我父親考上了。你說我能不佩服嗎,是吧?好學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包含母親,她小學老師也很辛苦的。幾十個學生,那都是責任,安全問題都要掛心的。我母親教的那個年代,一個班是五六十個人,回到家還有三代人要照顧。有時候晚上都還在那洗衣服,這就是我的記憶。你說那種,都是在盡自己的義務,盡自己的情義、道義、本分,你說對我們有沒有影響?隨時都在影響。

  好像我們就沒有看到在計較什麼利害,「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父親五個兄弟姐妹,我沒見過他們吵架的。所以好像我們跟人相處,也不會去談利害。所以我的同學都很喜歡跟我一起出門,因為吃飯都是我去付錢,所以他們特別喜歡跟我去。你讓我提出來AA制、各付各的什麼,這個話我講不出來。當然沒有吃虧的,這個人緣也會比較好,常常出錢比較好,感謝人家讓我修福報的機會,這是後來學佛才知道的。

  還有就想起《禮記》那一段話太有道理了,「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別在分工,互相扶持,互相感恩。這個家沒有你不行啊,太感謝你了,夫妻互相感恩,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這些話都告訴我們了,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面。所以我們要為國家、民族做貢獻,我們要為人類做貢獻,根源在哪?根源在夫婦的和諧。所以剛剛王老師這個分析是很精闢的,確實是這樣。不然他連父子有親都出不來。

  老法師當時候到了澳洲,全世界那時候只有八個和平學院,專家、學者討論怎麼樣促進和平,用經濟、用外交、用武力啊,很多方法。後來他們都講完了,最後請老人家講話,老人家說,你們要解決問題,就跟我們中醫治病一樣,你得找到病根才行,病根在家庭。他夫妻都不和了,你說他怎麼跟人和?他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不和的,你說他怎麼和?所以結婚,對於我們中華文明,對於一個家庭、家族是最重大的事情,它有道理的。那我們就可以感受,夫婦的和睦是所有家庭後代德行的根源,就從這個和諧當中延伸出來的,不管是孝道還是對國家的忠,都是這樣延伸出來的。

  那剛剛我們王老師又分析,也是一個緣分,就是你不要有惡緣。所以孟母為什麼要三遷?而且他強調有一點,你要先把他德行的根扎穩,所以三歲看八十。胎教、三歲以前太重要了。他扎了根,不好的磁場,他一接觸就不相應,我們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他就不相應了。但是根基不牢,可能遇到不好的緣就很受影響。那都要父母、老師好好來護持孩子。還有沒有哪一位仁者要補充一下您具體的教育經驗的?劉居士,還有沒有問題是希望今天回答?

  劉居士:還有一些問題,但是不知道有沒有特別著急的,如果特別急的就……

  成德法師:看有沒有寫說,能不能今天回答的?

  劉居士:那我看一下。

  楊醫師:法師,李老師有段話,她是最後講的,但是我覺著在這裡可能給大家講講比較好一點。還有十分鐘的時間。「弟子在分享《弟子規》,在講到五倫關係中『夫婦有別』關係時,應該怎樣面對離異的學長,怎樣與他們分享?感恩。」

  成德法師:這個「夫婦有別」我們了解到,等於是夫妻一起來承擔家庭的重責,那不是離異的一個家庭狀況。那假如是離異的,那當然一來,我們講這個「夫婦有別」,對他來講,也是可以反觀他之前走過的情況。我們王老師上個禮拜給大家講了一堂,他們夫婦的相處。因為五倫是道,不是說我們刻意要去要求誰,這五倫道理跟我們自己的明德是相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不是說哪個佛菩薩、哪個聖哲人他自己想出來要要求人的,這個都是性德相應,性德流露出來的教誨,佛佛道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都是大自然的法則。

  那對於他來講,他能夠反觀走過的路,那也有可能他未來還會再走入婚姻,那他沒有總結過去的這些經歷,同樣的問題會不會再發生?一定會再發生,我們不能僥倖來面對人生。其實我們一般的心態就是,在五倫關係裡面都會覺得,換一個人,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別人只是緣,我們會起煩惱,因在我們自己內心有這個煩惱習氣。所以我們真正明白道理了,問題都不關境界,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裡。所以我們沒有真正對自己內心這個習氣去調伏、去對治,你換了一個人或者換了一個環境,可能同樣的情況會再出現。所謂「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看我們怎麼去面對;「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不知道考題是一樣的,雖然人不同、事不同了,其實考題是一樣的。

  我以前看過《前世今生》那一本書,那個主人翁叫凱瑟琳,她在我們地球轉世了八十幾世,經過了幾千年,她說在學同一個東西還沒學會,她就一直要來投胎。那當然,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他真聽明白,也認知到自己的問題了,有可能他一轉變,他這個離異還有可能復婚也說不定。孩子假如還小,能夠復婚,那這個對孩子來講可能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那當然就看實際的情況怎麼樣。

  在沒有夫妻配合的情況,比方說現在只有我自己帶孩子,或者我自己當母親,那當然也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因為我們也要接受,我們已經走到現在這個樣子了。而且一定不能去抱怨另一半,因為孩子他面對父母都是他最愛的人,他假如從中在那裡,這個父母都互相批評,其實孩子的內心是很痛苦的。哪怕已經離婚,沒有辦法挽回了,我們今天也要養孩子的善心,還要去肯定對方對孩子的付出。都要把孩子的心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往正向的方向去引導,都不能感情用事,輕易的去批評他的父親、母親,對他影響都很不好。

  看看大家有沒有其他的考慮,也都可以提出來,大家集思廣益。你們應該也有遇過離異的家庭,那怎麼去在當前跟他談夫婦的一個展現給孩子正向的影響?李仁者,妳在考慮的這個問題,可不可以也把妳的想法說一下。我覺得這個提問,假如這個問題可以公開來(這個提問的人講),我們這樣探討可能會比較準確一點。

  李同學:阿彌陀佛,感恩,感恩法師給弟子這個機會。那弟子其實是在複講《弟子規》。然後講到「夫婦有別」,那我就想到,因為在班裡還有一些離異的學長,我想如果要是講到「夫婦有別」的話,那目的就是要想讓夫婦和諧,有個歡樂的家庭。那麼我想,如果弟子講到這裡的話,可能弟子還要講一些事例,怎麼樣家庭和樂。但是弟子就是有顧慮,如果是離異的學長,他們聽到的話,他們的心裡可能會不太好受,因為已經離異了。那麼弟子想在後面再說一些可以補救的或者安慰他們的話,讓他們也有個信心,覺得離異了也可以補救,是這樣的。

  但是剛才法師有開示,您講的如果以後再走入婚姻的話,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正自己,有可能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由此而生,弟子想,那他如果說是雙方沒有走到一起去,最後離異,那都是有雙方的原因、雙方的責任。那麼他一定不只是對另一半有這個習氣,有可能脾氣不好方方面面,可能他還對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因為這也是孝道有虧。所以,可以勸諫他,雖然是已經離異了,但是在以後對子女、對朋友、對家人也要反觀自己的這個習氣。這樣的話即使離異了,那麼他也還會跟其他人相處得很好,尤其是與父母還有子女。這是弟子的想法,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李仁者還是很體恤已經離異的家庭。那我想人生,我們剛剛一開始也講到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盤好棋,但是你每一步要給它下得很真心,下得有聲有色。前面已經下的,那已經過去了,當下下的每一個棋要下得很正確。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在前面夫妻之間的這些情況,因為我們那時候也不懂倫理、傳統文化這些道理。可是我現在懂了,然後我以非常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我的過去。其實對你的孩子來講,你正確的心態就已經在給他很好的影響。你沒有去指責對方,你在反省過去自己的問題,你甚至於還在講另一半的好在哪裡。

  其實人他都有本善跟良知的,你的孩子他也伴隨著你們經過了,假如你都是反省自己,然後還講對方的好,我相信你的孩子會很感動。甚至於對方是感情背叛,我也遇過這樣的家庭,可是這個母親面對了,然後她很用心的去帶她的孩子。因為我有同學,也很優秀的同學,他也當老師了,他的媽媽就是面對感情被人家遺棄了,然後他母親也很樂觀,把他們撫養。然後我這個同學他就是一個態度,我趕快要教書,我有薪水了,我就讓我媽媽享福了。對呀,那代表他的母親在面對她的這個婚姻,她是很正向的,那孩子也在她的這個正向的心態下慢慢成長起來了。好像剛剛有……

  劉居士:法師,寧老師,應該是寧學長。

  成德法師:我們有請。

  劉居士:寧師兄,妳把……

  寧同學:我打開了。

  劉居士:OK。

  寧同學:說到這個問題,我太有發言權了,所以我就說一下。因為我是離異多年,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的。首先我想說一下,就是針對剛才那位老師說的,我想說,法師成天教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假設說在講課的時候,把離異的人群分離出來,其實就是在分別的看待他們。我覺得無論面對離異還是沒有離異的,應該首先是平等的心對待他們,不要說把他們挑出來,然後用另外一種態度來對待他們。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和朋友們打交道都非常的愉快,也沒有人說,她是離異的,要特殊的去照顧她的感情,或者說話的時候要對她特別的注意。假設是這樣的話,我想我和朋友們相處的時候不會太愉快,把我當成一個正常的人就好了。

  說到離異這個問題,要怎麼對待呢?首先我覺得,它只是人生的問題當中的一個,可能在別人的身上發生別的問題,他本身沒有離異,可是他可能婚姻狀況有很大的問題。那麼離異,也只是他人生當中的一個問題。那這個問題,你去解決就可以了。通常來說,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法:一個是選擇離婚,一個人過;一個可能離異之後再婚;或者說他根本就不離婚就那樣過。那這個選擇,我覺得怎麼去選擇都是要平等的去看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其實我很年輕的時候就離婚了,你說不能找到其他的人嗎?很多人也追求妳,對吧?但是根據我自己的性格,我覺得我比較適合一個人過,因為我非常的愛安靜。我從小就這樣,我逛街喜歡一個人逛,做什麼事我都喜歡一個人,我去美術館、博物館,如果有很多人跟著我一起,我就沒有心思去看,我都喜歡一個人逛。所以我自己這種性格,我覺得既然我喜歡一個人,我就選擇一個人帶著孩子過。

  那麼選擇了這種生活怎麼樣呢?我常常對自己說,既然我選擇了一個人過,這種生活方式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但是我選擇了這個生活方式,那就怎麼樣呢?我就要把這種生活方式過好一點。我就一個人帶著孩子,我可以過得快樂,也是一樣的,對吧?這只是說他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好歧視的,我是這樣覺得。所以基於這樣,我也不會覺得,我的朋友因為這個來歧視我,來分別對待我。我是從來沒有感覺這樣的,大家都是把我當成一個很正常的人,而且欣賞我的朋友還不少。就這麼說,至少他願意跟我玩,成為我的朋友,他也是欣賞我的,他並不會因為我生活是這樣一個狀況,有什麼不一樣的對待。

  這是我這樣感覺,我把我的感受告訴這位老師,妳也可以知道,離異的人他也不是說就有一個不正常的心態。他自己也覺得,他跟有家庭的、夫婦圓滿的人沒有區別,我是這樣感覺的。我是想,不管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再差的人如果想再嫁或者再娶,都是可以找到另外一個人的。那他目前沒有去找,說明一個是他緣分沒到,一個是他選擇不走那條路。所以我就覺得,正常對待他們就好了,就是這樣想。

  那還有一個就是牽涉到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我的孩子,他現在二十多歲,今年馬上就成為一個正式的醫生了,至少他的心理、生理健康各方面,我都覺得還是正常的。那從小怎麼樣呢?做為一個單親的母親,實際上是身兼兩職,這是肯定的。這個話說得就很遠了,反正就是說,自己首先要給孩子有一個樣子在那裡。他兩歲我跟他父親離婚,一直到他十六歲,我從來沒有說過他父親的任何一句什麼,從來沒有說過。直到他十六歲的時候,因為某一些問題,我才跟他說,當初為什麼跟他父親離婚,把這個事情跟他說清楚了。所以就像法師剛才所說的,你不要在孩子心裡種下一個仇恨的種子,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然後怎麼說呢?有問題就解決,跟孩子之間肯定也有問題,有問題就解決。昨天有一個事情,就是他來問我,他說:「媽媽,妳能不能給我朋友的媽媽推薦一些書?」我說:「推薦一些書?」他說:「我朋友的媽媽和她關係不太好。」她也是離異的,也是離異多年的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女兒這麼過的。他說:「媽,我們以前不是也老吵架嗎,妳是怎麼改變的?」因為我們以前確實也老吵架,尤其是在他叛逆期那個時候。就是說在單親家庭裡,可能這種問題有時候也難免吧,因為你一個人承受了太多的壓力,有的時候確實是對孩子脾氣也控制不住。

  但是我覺得在家庭當中,孩子和父母的矛盾肯定是父母的責任。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自己盡量的去改。每一次如果我發了脾氣,馬上我就會後悔,我就會主動去跟他道歉。我就說:「對不起,剛才對你凶了,但是你這個問題,這個你沒改正,我真的很生氣。以後你能不能在這方面好好的注意一下?然後我也盡量的控制我的脾氣,我會改好一點。」反正我每次跟他道歉之後,就是說有一個反省,然後也在一步一步的,就是一步一步的控制自己,慢慢慢慢這樣改過來。到最後我兒子忽然發現,我媽不指責我了,我們已經很愉快了,我們都沒吵過架了。他反而就是覺得,我可以去給他的朋友的媽媽介紹一些經驗,這樣子。他說:「媽,妳怎麼改變的?」我說,你看到我是改變了,我只是學會了怎麼去順其自然。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我一朝一夕改變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這麼修鍊的過程。那你朋友的媽媽,我也不是很了解,不好有什麼建議。我就把成德法師講的那個「幸福人生講座」推給他了,我說你把這個轉給她媽媽,我的很大的改變,有很多的感悟,也是從這裡來的。我就把法師的那個推給她看了,至於她會不會看,看了以後會怎麼樣,那也是另外一種緣分了。因為我並不認識她,也沒有直接跟她交流。

  這就是我自己的一個感慨。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那離異其實也是修行當中的一種,按照法師所說的,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拿來當成你修行的途徑。我覺得選擇了這樣一條路,也是做為一種修行方式吧。大家可以通過別的,通過工作、通過其他的途徑去修行,那通過一個人生活帶著孩子這種人生來修行,我覺得也是一種吧。

  這是我當下的一些感受。謝謝大家,耽誤大家時間了。

  李同學:感恩,感恩寧老師的心得和分享。末學受教了,讚歎寧老師坦蕩的人生態度,的確是末學這個分別心要消除,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兩位同學!就像剛剛寧仁者她有提到,她在面對跟孩子的關係,她也在調整自己,最後她的調整也讓她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改善了。甚至於她的孩子還覺得,他母親的這個經驗可以去利益到別人的家庭。所以因為人非聖賢,不只是別人,我們也是在修學的道路上。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怎麼去面對,比方說我們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所存在的情況。我去面對它、我去改善它,都是在修行,都是在提升。那最重要的就是心態要對,心態不斷往對的方向調整,慢慢慢慢它就在改善了。那同樣的,她是選擇了她人生的離異的狀況,但她也用平和的態度、正確的態度來繼續經營她的人生,所以她並沒有去批評孩子的父親。所以等於是說,我們心一定要用對,它才會往對的方向。那當然這個也是她對於一些事情,事後她的心態都比較平和,這個是可貴的地方。

  那我們李仁者,她可能是顧及到有一些人的心態,不一定像寧仁者這樣健康,有時候他會太敏感。那我是感覺,大家心境都很可貴。

  劉居士:王老師舉手了。

  成德法師:王老師請。

  王老師:法師好!大家好!不好意思,剛才聽到寧老師講的這個,我也很有感慨。寧老師能夠這麼豁達的對待人生,也是十分難得的;又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大夫,也確實是難能可貴。我也不知道寧老師是在海外還是在國內,如果在國內,可能有些親友幫助還好一點,如果要是在海外,那真是令人敬佩。

  寧同學:我是在英國。

  王老師:在英國,在海外,確實是無依無靠,很難得。但是學生在這想簡單說一下,從孩子這個角度的一些感想。剛才李仁者講的,我們在面對這些孩子或者家長的時候怎麼去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有一些人心理比較強大,或者說我們修定修得比較好;那麼我們不能夠否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或者小的時候,他心靈並不一定那麼強大,並不一定那麼堅定。而他們內心的那種感觸或者是創傷,我們未必能夠感覺到,那麼對他們的人生的影響也會有的。當然如果母親引導好,像寧老師這樣,那也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們更要顧及到,還是我們芸芸眾生多、普通人多。那麼在學生這個角度來考慮,學生也見過,在學生的同學、朋友當中。首先來講,離婚這個問題,我曾經講過,我父輩那輩沒有,也就是說八十歲以上的這些人沒聽說過,那是近些年才有的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也要認真對待它。

  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僅從大人的角度考慮和僅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都不對,但是從容易受傷害的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應該多為孩子考慮一點。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說是,現代這個社會,你說全為孩子考慮也可能不盡人情吧,大家可能都是這麼想。我有幾個同學離異了,其中有一個同學,這個孩子現在上大學了,學習成績是十分十分的優異,在我們那個地方都是很好的學校的、最好的學校考頭幾名。但是你一看到那個孩子,我沒有見過那個孩子,看到那個孩子的照片,你就能感覺出來,他那個神情不對。雖然是他很優秀,但是他那個心智的發展是一個壓抑的狀態,他把所有的身心都放到學習上,實際上是用這個學習來壓住他內心的恐懼、內心的創傷,他不是真愛學習。

  這只是我看到的一個現象,沒有普遍性,我只是說有這種情況。那麼還有一個情況,就是離異的時候孩子比較小,父母可能也沒有那麼豁達,在這個離異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或者是說造成了很多對孩子的傷害。不理智,家庭生活也不理智,離異的過程也不理智,對孩子傷害很大。我們去他家吃飯,我母親是一個比較多愁善感的人,他那兩個小孩坐在那,我母親一看就知道那個孩子很傷感,我母親的眼淚嘩嘩往下流。我一看那兩個孩子,我心裡都很酸,那兩個孩子坐在那,就像兩個小木偶一樣,沒有任何表情。如果我們不是很細心的去體察這種情況,可能都感覺不出來孩子這種變化。她母親和父親可能也都比較粗枝大葉,所以說這種傷害對孩子那是太深重了。我們說業障深重就是這個。

  所以說,在學生看來,如果我們還有迴旋的餘地,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考慮一點,如果我們心胸沒有那麼大,修定沒有那麼高,我們沒有把孩子能夠健康撫養成人的這個能力,我們還是慎重考慮這個問題,慎重考慮這個離婚問題。這是一個。

  第二個,剛才就是李老師講的,就是說其實離異的家庭,或者是說家庭不完整的這種情況,老實講對孩子會有影響,但是也並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我們舉個例子,因為在古代很少有離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不完整的。例如我們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父親大概在孔老夫子幾歲的時候就過世了,那麼孔老夫子的母親帶著他同父異母的哥哥這些。由於孔老夫子他的姥爺也是學問很深厚,孔老夫子她母親生活在這種家庭,她那個心態也是很平和,她帶孩子也都是循循善誘,那麼培養出來一代聖賢。並不是說一個家庭不完整,我們的孩子就一定不行,不是這樣。

  還有就是孟老夫子。我們總是說孟母三遷、孟母三遷,那孟父呢?孟父在孟子小的時候就到別的國家去了,那麼不久孟子的父親就過世了。孟子也是在一個單親的家庭成長的。那麼「孟母三遷」本身就說明孟母她的修養、她的涵養、她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她自己靠自己的力量,當然肯定也有她家族的力量,仍然能夠把孩子培養成聖人,培養成聖賢。所以說剛才李老師說,我們對這些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我們仍然去努力,自己發憤圖強,我們把這些惡緣看作激勵我們的因緣,我們去努力,我們一樣能夠成為聖賢。但是古代,當然這個情況還是有一點差別的,他雖然是家庭不完整,但是他那個是對孩子沒有什麼創傷的。那麼時代變了,我們也是應該循循善誘,這個原則是不會變的。希望這些能夠幫助李老師,阿彌陀佛。

  李同學:感恩,感恩,感恩王老師,謝謝!

  成德法師:好,寧同學請。

  寧同學:我主要是想謝謝兩位老師和法師。剛才王老師說的,我完全同意。其實就我自己來說,我離婚之後,有些朋友遇到婚姻問題會來問我,想離婚什麼的,我都會跟他說,以我過來人的經驗,我建議他不要離。我生活在國外,我覺得倒有一個好處,首先生活比較簡單,其實相對來說比國內的話也有這個好處。雖然很辛苦,沒有親友在身邊,沒有親友幫忙,但是在社會關係上,各方面所要處理的東西都比較單純。而且孩子小的時候我也問過他:「你沒有爸爸,你會不會覺得不好啊?」他說:「不會,沒有,同學當中也有很多爸爸媽媽分開了的,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首先他心理上,他會覺得很正常,這個可能在國內的話都達不到這樣。國內可能就是說,有些小孩可能會歧視他,還是怎麼樣的。就是無論從生活方面還是各方面,其實在國外的話反而好一點。一般,如果朋友碰到感情問題,就我的經驗,我還是勸他們去解決問題,不要輕易的離婚。我是同意這一點的。

  然後我就想起來,我常常會想起法師說的,在「幸福人生講座」裡面講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一點,就是說你要一開始就選對人。我們回到這一點來,因為我那個人是真的不離不行。那就是說,我就會想到,每次想到法師說的,你要從一開始選對人。等於說,以前沒有人教過我要打開眼睛來選對人,慎重一點,我結婚是稀裡糊塗結的。所以因為這樣草率,所以就造成了此後一生的遺憾吧,就是這麼說吧。

  那後來一直沒有選擇再婚,我覺得應該也有小時候的一些創傷。因為父母親整天吵架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童年的第一個記憶就是父母在吵架。因為這一點就根深蒂固在我腦子裡,就覺得,婚姻當中這個事情是很難幸福起來的。就是說有這個問題在這裡,這也是回到了怎麼做父母的問題,就是說我的父母他就沒有做好父母。

  那至今為止,前段時間我還在想,我童年的最初的這個畫面,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突破。我就在想,我要怎麼樣的去突破我這個創傷,等於說我這點創傷還沒有被治好。我還是不敢去接受,就是說雖然是自己情願選擇這條路,實際上也還是沒有去接納,幸福是可以在婚姻當中找到的,沒有去接受這一點。等於還是這樣一個情況。總而言之,我就是想說,不管是從我自己選人的草率,還是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一些創傷,還是回到那句,真的就是,先好好的打開眼睛選人,結婚的時候慎重,然後好好的做父母,不要給自己的下一代再造成創傷,就這樣。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寧同學。老法師說,「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在這幾代人,老祖宗的東西我們接觸得很少很少。那因為接觸少,或者上一輩他們也不懂,而且他們所面對的人生挑戰也很大,確實都在那些特殊的因緣、年代。所以相信只要我們現在學了傳統文化,明理了,我們面對很多事的心態都是很平和的、很正向的,那這個負面的影響就會終止了,就不會再繼續延伸下去了。我們說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當然寧同學也提的很重要,要「慎於始」。所以黃念祖老居士開示的時候,他很有人情味,這些都教了。你要找的首先他是明白人,講理的,寧肯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塗人說話。他是明白的,他是善良的,他誠實,他男女關係是正派的,這些比較重要的原理原則。當然你不能要求十全十美,太高了那不好找了。而且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她在養育她的孩子,也是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她能養育出學醫的孩子,也是很願意服務奉獻社會的孩子,都跟她用心在陪伴孩子內心的成長,是有絕對的關係的。

  在我們內地同修,你那邊已經一點了,你們還沒休息,我有點於心不忍。您請說。

  賈同學:諸位學長好!學生在這裡分享一點個人經驗,因為我兩歲母親帶我,然後我母親帶我也不是很容易。有機緣能夠接觸到傳統文化,從三十歲開始在網路上見到淨空師父上人講經。其實我內心,我知道是有創傷的,我媽媽也知道。但是這就是人生嘛,就像法師今天講的,人生這盤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面對的那個情形下做的選擇,有時候局外人是不知道在那種困難的情況下怎麼做出選擇。我對我母親是非常敬佩,她雖然在那個年代接受的教育不多,她盡到最大的努力。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有時候我會覺得,為什麼別人會很輕鬆,因為有父有母。但是我就得一個人去應對很多事。那當然會覺得,為什麼老天會讓你這樣?後來想,這可能讓我對人的那個敏感度會比較高,對人的面部表情觀察得比較細微。我想就是因為我從小的那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比較強。我也接觸過不少離婚家庭的孩子,我能感覺到他們內心,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就是大家都會變得,我們都是一樣的,其實內心有些東西是比較渴望,但是又不足以為外人道的。我是覺得,如果說世界上都有美好的姻緣,就像蘇東坡理想的,那就是很好了。「此事古難全」嘛,過去就過去了,往前看就好了,遇到佛法也算是人生一大福報。非常感恩,阿彌陀佛。

  剛才這兩位女士、兩位老師對我都有啟發。一個是李老師,她對於他人的那分真心的顧及。其實這分心,我是非常感恩。實際上,如果有時候你講真話,是會冒犯別人的。再一個我們對別人講話的時候,有時候會想像的過多,其實也是因為自己看得太重。因為我在泰國,我之前剛來泰國的時候,也遇到有緣人讓我去看到芭提雅。它那邊有很多小孩,剛生下就被丟棄,就放到基督教的那個學校的門口,就是生下來孩子不要了,棄嬰放到那裡。然後有很多人去收養,就是有的孩子會被收養。自己帶自己的孩子,和你自己沒有孩子、沒有能力去生孩子去收養那個棄嬰,有時候父母的關係不見得是血緣。就像成德法師今天講的這盤棋局,有一男一女遇見了,然後他們想要孩子而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去收養了一個跟自己沒有血緣相關的孩子。這個孩子我可以肯定他會成長得很好,因為他是在有大愛的兩個個體結合的家庭裡長大。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本質上,無論是否有血緣,就是兩個獨立個體如果組建家庭,首先內心必須要有很明確的對婚姻的認識。第二,是否對人生和世界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還有要有愛,就是對他人的關愛。所以還是回到孝道,對親近的人要有愛,就像法師今天講,對自己父母有孝、有愛。還有王老師講的,擴大到更大的社區,他的愛有傳承。那麼即使沒有血緣,也會有孩子,也會見到他,讓他很好。我希望這個世界會更好。這是一點淺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賈同學的分享。我們也很感謝諸位仁者參與到這個因緣的討論,我感覺討論得挺圓滿的。那我看最後,我們當媽媽也不容易,我看有一位媽媽提到了,說女兒十四歲,看了英國漢學院的影片,認為品德非常重要,所以意志堅強,放棄眼前的學業而選擇讀聖賢書。我對妳女兒肅然起敬。但是妳的先生極力反對,他認為孩子以後很難找到工作。

  我們首先要相信事事無礙,妳不要首先把他對立起來,她的父親是為孩子考慮。我們要解決問題,要能達到很好的溝通,首先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所以這個父親是在為孩子的未來考慮,所以我們得要,妳不能說,他怎麼跟我意見不一樣?那就跟先生有一種牴觸的情緒了。妳說:我知道你是為孩子好,你考慮得很遠,都考慮到她的未來了。先理解對方。那至於接下來怎麼做,得看著辦,因為妳先生跟妳的互動關係是怎麼樣,說實在我不是很清楚。但是首先不要讓他產生反感,大家要知道,一產生反感,要再去除不容易,這個先入為主。

  我們面對事還是要柔軟,要敏銳。先讓先生在我自己還有孩子的身上,看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提升、轉變,那他就會生歡喜心了。所以妳也要跟妳的女兒好好溝通,妳肯定她的發心,讓她理解父親是為她考慮,然後跟女兒能建立這種,就是很知心,然後我們怎麼來面對家庭這個情況,母親怎麼護持妳,水到渠成,可以到英國漢學院讀書。那就順著,看妳跟妳女兒、跟先生之間的互動,妳們所展現出來,孩子的父親對妳們學傳統文化之後的一種觀感,然後假如都挺不錯的,妳再順勢的進一步跟他去討論。

  其實漢學在當前跟未來,實實在在講都是趨勢了,不至於找不到工作。那當然,這個就要透過妳先生能理解的這些角度去給他分析清楚。像讀漢學,那以後漢學會成為全世界的顯學,所以全世界的大學裡,中英文教漢學應該是會很多的。再來,在國內現在傳統的經典都編進去教科書了。你看全中國,甚至於東南亞的華人,馬來西亞華小就有一千二百多所,獨中就有六十多所,包含現在歐美的華人,都慢慢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了。再來,這五千年的文化是解決身心、家庭、甚至是企業團体問題的良藥,你都貫通了,你都可以去幫助他們。我們也有傳統文化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到企業去幫忙解決企業問題,把傳統文化融入企業,成為他的企業文化。這樣的老師、朋友,我們身邊都有。所以這個路會愈走愈寬廣。您看看,妳不要現在態勢就是要說服他。什麼事情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不要操之過急,弄巧成拙。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您還有沒有延伸出其他的考慮、擔憂的沒有?那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