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社會教育研討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0/6/2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1-0011

  成德法師:院長,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好!

  院長:成德法師好,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陳老師:院長好、德師好,各位仁者、老師好!

  成德法師:首先祝福諸位家人,大家的父親都身體健康、福慧增長。當然我們也祝福師父上人,他是我們慧命的慈父,也祈請他老人家久住世間,他老人家法體安康。也祝福我們院長,院長是我們漢學院的大家長,祝福院長也是身體健康,不要太累。

  再來,蕅益大師說:歸命大慈父,早生極樂國,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閻浮,我們這個地球,這邊退緣太多了,現在遇到大慈父,我們一心歸命,他這個四十八大願的威德力,我們能夠跳出無始劫的輪迴,不要再受這個輪迴之苦了。

  很高興我們一個禮拜一次,大家又可以一起來探討切磋。首先我們請鄭學長,她就《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跟大家做個分享,請。

  鄭同學:尊敬的院長、法師、老師、諸位學長,大家好!學生這次想跟大家匯報的是《太上感應篇》裡面「無故剪裁」後頭這一段。學生在看《彙編》的時候他有講說,古時候紡織的機器沒有發明,這些布都是由自己非常辛苦的用手工織成的,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忍心去隨便剪裁。後面的有講到說「散棄五穀」也是不可以的,學生就有想到《朱子治家格言》也有講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學生自己就想到關於學生父親的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很感動,也是講的要愛惜這些物品、愛惜菜。學生就有一次放假的時候,回到家裡面,有一天晚上炒青菜,結果就沒有注意,炒太過,把青菜炒老了。當時父親到廚房,看到之後也沒有說什麼,就是柔和的跟學生講說,這個青菜從播種到農民來種植,是經過很辛苦的一個過程,才能夠種出這樣的一棵青菜。父親又跟學生說,種好之後,還要經過很多程序,然後通過菜市場,我們才買到家裡面來食用。就跟學生講說,它這麼不容易到了我們家裡面,到了我們手中,本來應該是很愛惜的,讓它成為一道很美味的青菜菜餚,結果如果說因為我們的不用心,把它炒壞了,前面的這些不容易、這些努力都白費了。

  學生其實當時聽到父親這麼描述的時候,心裡又慚愧又很感動,很慚愧的是自己確實沒有用心,比較粗心的就這樣炒過頭了;感動的是父親能夠那麼細心的去體諒一棵菜它的成長那麼不容易,體諒到它能到我們家來,應該是很愛護的來把它做好,也感受到父親他這種愛惜食品的一個心態,真的讓學生特別的感動。然後父親的身教讓學生感受到《太上感應篇》講的這樣的,不管是對待布料也好,不要無故剪裁,或者是對待五穀、食品,不要隨意的拋棄,同時告訴我們不能暴殄天物,要有一種仁愛愛護的心來面對。

  正好今天父親節,學生也覺得很感恩,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回憶父親這樣非常溫和的一個身教,這也是學生這週想跟大家匯報的地方。懇請師父和學長慈悲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鄭同學的分享,這個可能也是佛菩薩安排,本來是上個禮拜讓鄭同學也分享這個,剛好時間上延到這個禮拜,這個禮拜也剛好是父親節,她講的就是父親的例子。就像師父上人在講經的當中也是說到父是矩也,他等於是可以樹立一個家庭的規矩,家風非常關鍵的所在。我們俗話說「嚴父慈母」,而一個家有了嚴就建立規矩,有了慈母,這個家庭就比較和樂。假如父母都嚴,這個孩子可能要離家出走了;假如兩個都很和氣,這個孩子都沒有他敬畏的人,可能就比較會放縱自己。所以我們的成長都是因為有父母的教育、父母的配合,實在我們今天才能走進漢學院,才能看懂老祖先、佛菩薩留給我們的這些教誨,才能真正聽師父上人的話來發這個心。因為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今天我們也感念自己父親的這個恩德。

  當然,鄭同學都能從這些細小的事當中去領悟,這個是可貴的。尤其她提到,當父親透過這個機會在引導她的時候,她生起了慚愧的心,等於是她很容易接受長輩、他人對她的勸諫。我們《百法明門論》裡面講,人有十一個善根,慚跟愧這是最重要的兩個善根。而她的父親也是非常懂得教育,可以「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給她循循善誘。而有一個關鍵點,能夠很感動父親的教導,這個最主要是時時能夠去體會到父親的心,覺得父親是在愛護她,就很容易接受。

  但是假如人自我的感受太強,因為心假如常常放在父母身上,那自我感受就不強了。所以古人說,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大孝終身慕父母。從佛法的理上來講,這個孝心真的打開來,心境如此的話,見思煩惱就少了。見惑首先是身見,假如心都放在父母身上,就不會太在意自己的舒不舒服,自己的感受怎麼樣,也不會執著這個身,反而都是盡心盡力要去奉養父母。自己的感受不強,貪瞋痴慢疑自然就少了。所以開發性德佛門講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法,怎麼開發心地寶藏?一定從孝親尊師,我們的性德就可以慢慢恢復了。謝謝鄭同學今天的分享,阿彌陀佛。

  鄭同學: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我們接下來請楊同學,她也有就《金剛經》的學習,還有《太上感應篇》她都有些領悟,也都是主動要分享供養,我們歡迎楊同學。

  楊同學:尊敬的兩位法師、諸位老師、學長吉祥!學生在最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看到自己的不少習氣,在練習克服這些習氣的過程中,學生從《金剛經》獲得了很多的啟發,所以就想藉由兩個對治習氣的例子,向大家匯報自己的心得。學生也不確定自己的對治是否如理如法,在過程中也有過自我懷疑,所以希望院長、法師、老師、學長們,如果發現學生有任何偏頗不妥的地方,慈悲予以批評指正,學生非常感恩。

  第一件事是有關於粗心急躁的習氣,學生做一些需要耐心和細緻的工作時常常會出錯。上上週學生開始負責一項工作,就是要梳理課程大綱的版本,這個工作需要進行很多文字上的比對、版本上的比對、中英文的轉換。對於學生來說,這個工作難度不大,但是學生很缺乏耐心,所以要想坐在桌子前一動不動對著電腦,還要保持專心和認真,就非常難。而且這些版本確實是很混亂,有時候即使很認真做,還是不一會腦子就亂了。所以整個過程就覺得很折磨,學生每天工作沒有一會,基本上就是很煩躁、很暴躁,很想拖延逃避,所以一開始就是做一會就得停半天降降火。

  後來學生就覺得這樣不行,既然被安排做這個工作,肯定是佛菩薩覺得學生在這方面需要磨,縱容自己鬆懈可還行?得硬著頭皮上,所以就逼著自己堅持。然後有一陣子學生的狀態就像個神經病,要不就是做到很委屈,一邊做一邊哭;要不就是做到很煩躁,每天很想打人。每天最絕望就是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不是星期六;最盼望是終於到了晚上,可以恢復清淨。每天做功課的時候,聽不得師父說我們要努力這種話,就會對自己很失望,覺得自己的習氣很重,克服不了,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產生了懷疑和退縮,覺得自己一開始學佛就是為了多明白點道理,不要遇到什麼事情就輕易生煩惱,可是現在逼著自己磨習氣,跟自己較勁,感覺比不學佛還要痛苦一百倍。有這種想法以後,感覺自己就沒有動力了,有點放任自己的習氣。那幾天做事情就又開始粗心,修改一個文檔,丟三落四,修改三遍再檢查,還是會有疏忽的地方。

  後來煩到不行的時候,學生剛好看到鄧姐姐在群裡發了《金剛經研習報告》的節錄,就想到之前自己也有聽過一點師父講的《金剛經》,確實覺得師父把道理開解得特別透徹,聽完之後就心開意解,所以自己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開第一二集開始學習。果然一上來就覺得挺有感觸,明顯感覺到自己已經退縮的心態扭轉回來了,知道沒有回頭路可以走,這一生的目標一定是了脫生死,求生淨土。

  學生比較受益的地方是本經綱要,寫著「本經綱要」就是「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這幾個字當下一看,就覺得自己找對藥了。其中內容說到:無始無明就是妄想和執著。執著下面就寫著「惑、業、苦」,師父在這裡解釋惑業苦的時候說,「惑、業、苦」就是輪迴的現象。迷惑就造業,造業就會有果報。苦就是果報,六道輪迴是果報。受果報的時候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再受報,這就是輪迴的現象。學生看到這裡,原本想要退縮的心態就沒了一半,自己現前遇到這麼一點苦,就因為受不了而退縮的話,就隨順了自己的煩惱習氣,肯定會造更多的業,將來就是不斷受報,而且果報只會愈來愈重、愈來愈苦。那眼前的苦都受不了,以後假如還要受更重的苦,真的是何苦?雖然學生對於往生極樂世界一直都沒有建立起信心和願心,但是看完這兩段的時候,至少是提起這一生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的正念了。

  後來在開解經題的部分,講義上說:「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學生對這個比喻的體會就是說,自己一直生活在煩惱海中,如果我們不往涅槃彼岸去游的話,可能感覺不到煩惱海的阻力是那麼大,可能我們就是隨波逐流,然後一直在生死此岸這邊徘徊。可是徘徊就是一個結果,愈來愈苦、愈來愈苦。既然想去彼岸,就要克服煩惱海的阻力,所以自然會覺得比隨波逐流要累。但是只要自己的方向是對的,遲早都能夠游到彼岸,就只是辛苦這幾十年,但是真正上岸之後的快樂,肯定是現在想像不到的。所以就覺得雖然現在很難過,但是不是看不到希望的難過,而是目標方向很明確的難過;如果隨波逐流的話,那個難過才真的是沒有盡頭,毫無希望。所以學生看完這一段之後,就覺得自己的信心恢復很多了。

  這個案例是學生上週想分享的,這一週學生繼續負責這項工作的時候,就能夠體會一些做事不是為了做事,而是為了歷事練心的心態了。也能夠提醒自己,無論做什麼事,今生的最終目標是要放下煩惱,求出輪迴。所以在每一個當下就是認真踏實的盡本分,對於工作本身就沒有那麼多的執著了。

  有這樣一個轉變之後,考試就又來了。後來學生終於把這項工作完成的時候,有一位同事對學生的成果就有疑問,列了好幾頁要求學生一一解答。在收到這個消息的當下,學生就沒忍住,又翻了一個白眼。但是很快就調整自己,就覺得他既然問我,我就給他答,無非就是從頭再回憶一遍整個做事的過程,然後一一解釋給他聽。就感覺心態調整之後,就不是執著在事情麻不麻煩了,不執著之後,做事的思路其實也挺清晰的,不會覺得很混亂了。學生感覺恢復了要克服煩惱的信心之後,再面對這個工作,就沒有那麼容易生煩惱了,好像自己只是振奮了軍心,煩惱賊就被嚇退了。這個時候學生就有一點體會到,煩惱確實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和執著在束縛自己。以上是學生分享的第一個親身體會。

  學生第二次體會到學習《金剛經》受益,緣起於另一件小事。就是前不久,學生主動將自己的修學心得發給了一位老師,希望老師有時間的時候能夠給予學生指導。學生知道老師平時很忙,不一定有時間很快回覆,所以第一天學生也沒有特意去等。第二天學生也沒有刻意等,但是發現自己聽經的時候老開小差,手機靜音了就怕錯過消息,不靜音就老惦記著,這麼晚了,怎麼還沒有消息?第三天的時候,學生就覺得該有回覆了吧,然後那一天晚上雖然沒有靜音,但是隔一會就想去看一下手機,特別鬧心。然後學生就覺得這樣不行,回頭沒有等到老師的電話,接連好幾天定課都做不下去了。

  學生自己就剖析這到底是個什麼習氣,然後就對著自己講道理,想把自己給講通了,就跟自己說:「楊同學,妳現在心裡有問題想請教老師,肯定是時機不到,佛菩薩覺得妳還欠點啥,妳得相信佛菩薩,妳再自己悟悟,時機到了,佛菩薩肯定滿妳的願。楊同學,妳這是對善知識有依賴,不能老想著找老師要答案。有人問師父,自己很想知道家親眷屬往生到哪一道,否則不能心安,請師父開示。師父不是說了嗎,『怎麼開示你還是不安,因為你自己沒有見到。』楊同學,妳對善知識不能有情執,這要是別人不回消息,妳也不至於這麼鬧心。」但是講道理也沒什麼用,聽經還是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學生又想起《金剛經》來了,就順著上次的往下學習,看到「生實相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真實狀況裡頭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然後就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相了。」讀到這裡的時候,學生突然就想到,自己在很煩惱的時候,對著自己說教,或者是聽經沒有效果,估計是因為自己已經生起了分別執著,障礙了內心的清淨,硬要去思惟道理,是沒有辦法相應的。這裡說真實狀況裡頭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然後就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相了。這個是不是說想要在煩惱的當下解脫煩惱,不如老實念佛,一字一字很清楚的念,讓原本執著在外界不安的心執著在佛號上,心裡沒有煩惱了之後,自然就看到真相,自然就想通了,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父也總是說,起心念佛就是始覺,所念的佛號就是本覺,始覺合本的話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學生也想到上上週日,鄧姐姐分享學習《金剛經》,就是很想要念佛,有提到師父的十念法,說念佛不能忽忽悠悠的,要心、口、耳一起去念。學生就靜心去試著這樣念佛,果然慢慢就把浮躁的心給壓下去了,然後很明顯就感覺心裡放鬆了,沒有跟自己較勁了,反而自然而然就放下了之前的執著。

  雖然到現在這種狀態也才維持了不久,但是學生覺得自己通過這個經歷,有增長對淨土法門的信心。以前學生總是聽法師講,「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自己的理解這個正念就是正思惟和經教,現在學生覺得自己對正念的體會更深了一點,覺得這個正念是心口耳專注念佛。學生挺感恩這件事的,果然每一個境緣都是好的,只要心用對了,都能夠有所提升。其實過程中學生也想過,與其煩惱,不如直接發信息問老師一聲,但是這樣雖然能夠很快解決問題,終究是症狀解。學生就想,假如換作是師父,老人家一定是很隨緣的,有回覆也好,沒有回覆也好,所以自己就也想去學習這種自在。

  上週有學長知道學生對治習氣的情況之後,給學生分享了一段《感應篇彙編》中的教誨,學生自己也剛好看到印光大師一段開示,覺得很受鼓舞,在此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感應篇彙編》,「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敵,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鬬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第二個就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裡面的,「明對治習氣: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不妥之處還請法師、老師批評指導,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楊同學的分享,楊同學真的是在歷事練心。她剛剛念《四十二章經》,她確實也是「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且也替她很高興,她現在體會六字統攝萬法,她得到了萬德洪名這個總持法門;她也領悟到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只要能把佛號提起來,字句分明,攝住這個妄心,那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了。

  可貴在楊同學學了《金剛經》的教誨,就能夠用《金剛經》來觀照,進而去依教奉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祖師說的,「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聞了經典,聞了善知識的教誨,能夠馬上去做,這樣在修學的路上就不用別人推了。所以真正有福報的人,就是福在受諫,能接受勸諫。經典都是佛勸導我們的,我們願意馬上就去做,這個有大福報了。因為只要依照佛去做,我們煩惱就會輕,智慧就會長。而且依照佛經去做,都是福慧雙增,那是真有福報了。

  楊同學也能夠聽像她講到有鄧同學,還有這些善友給她提醒,她也都照著去做,也都有很大的收穫。所以師長老人家這句「福在受諫」,雖然只有四個字,但是我們受用甚大。所謂能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

  其實我們冷靜想想,要聽老人言,聽了以後都不忘記,時時放在心中,這個是可貴的。而且能這麼做,這個人可能一二個月氣質就變了、命運就變了。舉個例子,像福在受諫,他馬上就會依照師父上人、經典教的去做,這個心一二個月都能保持,他慢慢轉過來了。顏回是三月不違仁,我們真的照師長老人家一句話,好好的去做一二個月,這個心境就會有很大的轉變。像師長老人家有一句妙法,「念念為他人著想」,這一句肯照著做,一二個月之後,這個自我感受、自私自利就會淡很多,自己就會身心輕安不少。

  所以我們修學路上要自我勘驗,到底我把老人家教的、把世尊教的哪一句認認真真去落實它一二個月?很可能我們這麼一反觀,好像一句都沒有。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佛法真實的受用,得要去做才行。明理是看破,照著做才能真正放下分別執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我們修道路上,要這樣去自我勘驗,我們才不會把這一生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給錯失掉了。修道路上最怕的就是不能真實面對自己,變自欺的話,那就自己把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給耽擱掉了,這個是最冤枉、最慘痛的事情。而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我們要打破自欺一關,而且還要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才知道從哪裡去調整、從哪裡去改。

  楊同學剛剛敘述到,她在做一件工作的過程,那種在調伏自己內心也是挺不容易的。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學道的人要「發大勇猛心,立決定志,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分」。楊同學確實她今天的分享,成德覺得很符合夏老講的這句話的意境,她真的是發大勇猛心,尤其立這個決定志是這一生要脫離輪迴,我不能再搞下去了,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是她學老人家《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她很重要的一個領悟點。

  她也相信,她發心了,這佛菩薩安排。所以她覺得這個時候有《金剛經》給她學習,是佛菩薩安排。她覺得一切,她就不順著煩惱走了,她就想這是佛菩薩安排,到底讓我修什麼?她就能反觀自己的內心在這個境界當中的狀態。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態度了,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善知識了,都是來成就自己的,當下是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而其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楊同學說到,她在那掙扎痛苦的時候,自己感覺比沒學佛的時候痛苦很多。這個在每個修行人當中,大多會有這個感覺產生,但這個我們得冷靜。沒學佛以前,好像煩惱沒現在這麼痛苦,因為沒學佛以前是在消福報,剛好福報現前,境界都比較順,甚至連父母都得順我們的話,那當然沒有太多痛苦。可是一來福報一點一滴折損了,更重要的在享福報當中都會造業。比方說連父母都得順我們,那我們會沒有忤逆的言語嗎?我們會沒有傷到父母心嗎?那跟父母相處是這樣,出去跟同學、同事,甚至對老師、領導,怎麼可能會沒有這些貪瞋痴慢現前?而一生當中造的這些,因為在享福當中造的新業,這個在三惡道就不知道要花多久的時間,才可以把這些業再消掉。所以師長老人家說,三善道是觀光旅遊,就是把福報消完了;三惡道是老家,我們又得回這個老家去消罪業了,所以三惡道是消罪業的地方。師父這一段開示非常精闢,我們真正看破了,那就真正藉由這一生脫離輪迴了,不再搞輪迴這些沒完沒了的事情。

  因為發願向道,必然魔考會多。「達摩祖師傳」那個電影拍得很好,二祖他一開始學佛的老師就告訴他:學道之人,必遇魔障,道心堅固就能夠突破。做個比喻,就好像我們生生世世欠了不少人錢,然後突然我們一發願要求生淨土,那就是要離開這個世間。這些冤親債主我們欠他錢,其實我們去了西方會更好的還他、利益他,但他不懂,他看我們要走了,全都要來給我們要錢。所以發願的人,很可能他這些業力、業報會提早現前,但是我們最重要的道心堅固。尤其師長老人家給我們表演,他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所以菩提道上進少退多,進一個退九個。而很可能這九個當中,就有不少就是覺得我學了之後好像煩惱更多更痛苦,那他就可能會退心了。

  所以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有一段很重要的開示,就是「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雖然是勤勞,但是也是幾十年就過去了,甚至於是精進勇猛,有可能三五年這個煩惱就比較降伏下來,後面的人生可能就是師父說的人生最高享受了,「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所以這個勤勞勇猛也不一定是要幾十年,所以勤勞暫時,但是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那就不知道何日才能出離輪迴之苦了。

  所以祖師這些話語皆是苦口婆心。我們也得善觀己心,因為這個心念一偏,自己沒有察覺,可能就愈偏愈離譜了。所以像祖師說的,「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其實這每一句都對治我們可能在修道當中會偏頗的念頭。所以我們觀照自己的心念,只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性德不相應了,我們得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拉回來。就像楊同學講到《金剛經》當中提的,本經綱要就是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只要這個念頭跟真心不相應了,趕緊萬德洪名提起來,我們就慢慢慢慢生處就令熟,熟處就令生了,這妄想執著慢慢就淡了,佛號就隨時能夠提得起來。非常感謝楊同學的供養,謝謝,阿彌陀佛。

  楊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接下來再請鄧同學。

  鄧同學:尊敬的兩位法師,諸位老師和學長們好。學生今日分享關於《金剛經》的學習匯報。學生以前在學習《太上感應篇》「施恩不求報」這句話時,僅僅是知道施恩求報是不對的,所以平日裡遇到境緣都會有所警惕,但是也會遇到不得力的時候。因為人的第一念往往都是善念,第二念就會開始思前想後,各種糾結,之後那個第一念的善念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老法師說看破重要,我們看破之後才容易放下。如果我們對於那個道理不明白,可能在境緣中就比較難放下。學生這週在整理學習《金剛經》的時候,對於「施恩不求報」這句經文的理解有更深一層,在這裡分享供養大家。

  《金剛經》註解上講說:「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滿。」老法師告訴我們,世間許多人都有這個心態,告訴我們布施一定要離相,才符合無住生心的要求。學習到這個內容時,學生就領悟到,《感應篇》施恩不求報這句經文背後的原因,我們為什麼會施恩求報?就是我們在施恩於人時,皆因住相,故有所求。我們住於什麼相?住於我們在做布施、在做善事、在施恩於人的相。而所謂善有善報,我們就很容易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做了善事,心中就存有希求果報、希求別人讚歎、希求別人感恩、希求別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同樣伸以援手的期待,等等這些念頭都會固結心中,而一旦未能達到我們的預期,就會生煩惱,會退失善念。而其實往深處去看這些希求的念頭,學生覺得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歸於「名利」二字,希求那個名聲,希求那個利益。而其實《感應篇彙編》告訴我們,上天考察我們的善惡,都是從心源隱微處去考察記錄的,並非只看表象。

  《感應篇彙編》中就記錄這樣一則故事。明朝有一個人姓周,他信奉三寶,而且很努力的行善,凡是救人患難,成就別人好事的,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大家都以善人來稱讚他。後來他生病過世,來到閻王面前,心中非常不服。閻王就讓冥官抬出記錄他一生善惡的冊子給他看,打開一看,上面大大的寫著「名利」兩個字。他一生所做的所有善事,或是記載在「名」的下面,或是寫在那個「利」字下面。這個人看了以後非常慚愧,然後他就回陽,醒過來,告訴大家說:「閻王要我遍告大家:『為善者,宜真誠迫實,淨掃心地。』」經過五天以後他就死了。

  學生讀到這個故事就很感慨,名利二字真的害人匪淺,一生行善,只落得名利二字,哪裡有逃過上天的鑑察?而我們施恩求報的那個存心,從根源上去反省,是不是也都有那個名利二字在?既然我們知道,上天都是從心源隱微處記錄我們的善惡,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默默洗滌自己的心源隱微處,而無住生心四個字不就是妙方嗎?此時就能感受到,老法師勸我們布施一定要離相的含義,了解《金剛經》教我們無住生心的重要性。我們施恩於人時,能夠常常提起《金剛經》「無住生心」四個字,用無住生心去練習、去落實施恩不求報,若能心無所住,無為而為,隨緣盡本分,這不就是在讓我們洗滌施恩求報那個不善的存心,救我們免墮三途水火之中嗎?這是小的果報來說,是免墮三途;究竟來講,我們都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能有一絲牽掛,所謂一真一切真,難道我們只是念佛時讓自己不能有一絲牽掛嗎?施恩於人時,也要練習無住,練習不能有所希求果報的心念,而所得果報就是往生西方,成就佛果。

  學生今天的匯報就這麼多,懇請法師和老師慈悲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鄧同學的分享,從她的分享也可以感覺到,對於師長老人家他用這麼多的時間、心血來講解《金剛經講義》的節要,就是幫助我們看破,因為看破之後才容易放下。師長老人家一生修學,他有二十個字是綱領,從心上講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老人家墨寶上還說,諸佛教導我如是存心;另外十個字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是老人家修行的精要,就在這二十個字。菩薩就是這樣表演的,就是表演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而在行持方面,看破是擺在最前面的。怎麼看破?那就要了解諸法實相,《金剛經》就是精華。般若是精華,《金剛經》又是整個般若濃縮,所以學習金剛般若對我們就非常重要。能夠了解老人家苦心,我們在學的時候就會非常珍惜。而《金剛經》,就像佛陀在《金剛經》一開頭:「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其實就已經在給我們表法,就是整個圓滿的智慧就是在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當中展現出來。尤其所有的行持不離六度,六度是萬行。而其實六度再濃縮就是一個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六度都含在這其中。

  所以今天鄧同學分享的,就是施恩於人皆因住相,有住在我有布施,誰接受我布施了,我布施了什麼東西,故有所求,就會求未來人家有沒有讚歎我、我有沒有得好報,就是都有這些希求想法。所以她的反思也非常深刻,就是有沒有希求果報,希求別人感恩、別人讚歎,希求別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同樣伸以援手的期待,等等這些念頭。

  我們聽師父講經為什麼佩服?因為老人家都是把他修學的真實心得功夫和盤托出來護念我們,真的是希望我們少走彎路,這真的是父母的心。當然我們肯聽話,真的少走很多冤枉路。像師長老人家常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其實這個控制的念頭延伸開來講,我們有要求的時候就是想去控制。所以對一切人事物都沒有要求了,因為一有要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所以我們會感覺到委屈,那一定是我們在付出的時候,裡面已經夾雜著要別人讚歎、別人認可,我們才會產生那種委屈。所以當我們生起委屈或是生起這種情緒化的時候,我們當下一定要提起來,不能把責任推到這個事或者相關的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自己無始劫的習氣遇境逢緣它出來了。所以我們是感謝這個境界的提醒,從我們心源隱微處去把它調伏掉,這樣我們自性的光明才能一點一滴透出來。

  鄧同學又舉了一個《彙編》裡面非常深刻的例子,一生行善,而且很積極,最後全部落到名利二字。所以我們真的也是依照《金剛經》的教導,無所住來行於布施。就像鄧同學說的,無住生心這四個字,不斷在生活處世當中去練習、去落實,能夠無為而為,隨緣盡本分。而且她也提到,我們以無求的心去布施,更重要的終極目標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只要有求了,就是留戀娑婆,就出不去了。甚至於是有討厭什麼,也是留戀娑婆。這是黃念祖老居士重要的提醒,喜歡什麼是留戀娑婆,討厭什麼也是留戀娑婆。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情見,都是我們的情執起作用,這個是要很謹慎的地方。所以只要真正是團體為正法、為眾生需要的事情,沒人肯扛責任,我們不挑境界,我們願意去扛,這個就非常可貴了。

  所以我們時時不忘蕅益大師「淨社銘」告訴我們的,「淨土為歸」,這個隨時不能忘了往生極樂,師父上人也說知止就是要止於求生淨土;再來「觀心為要」,今天幾位仁者的分享,都是時時能觀照這個念頭,而且觀照得很深入,去調伏,這個是重要的;還能「善友為依」,互相護念;那「持戒為本」,都能從孝親尊師,都能從調伏身口意三業來下功夫,這是可貴的。以上回饋鄧同學。

  鄧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接下來進入第二個部分,剛剛是我們所深入的經典學習分享,我們現在就教與學來做個交流。當然雖然題目是三個,但是它也是交融在一起的,就好像剛剛幾位仁者其實也都講到她們這些學習的態度,甚至也都有講到師父上人跟佛陀他們的表法,也都在她們的分享當中了。好,我們請楚同學來分享一下。

  楚同學:好的,法師。尊敬的院長、法師、老師、諸位學長,大家上午吉祥!因為學生這段時間在跟德國的師兄們分享《弟子規》,就體會到把課講好特別的不容易。然後剛好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跟大二的同學們一起學習《感應篇》還有《禮記》,在課後就有同學們的分享,然後法師和老師都有給予點評反饋。學生就利用這個時機,好好的觀察了法師講話的方法,就想著可以拿來現學現用。

  在觀察的過程當中,學生就總結了法師講話的一些特點,譬如說第一個,法師會把抽象的概念具體解說,這樣就避免迷信。舉個例子來說,譬如劉學長有一次說到,聽法師說過,每一個來到漢學院的人都是有來歷的。然後法師針對「有來歷」這三個字解說到,每一個來到漢學院的教職員工,甚至同學們,沒有放下世間許許多多的追求,是不可能來到漢學院的。法師又引用了蓮池大師的話,「凡人造業者百,而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堅持到最後的才是真道人。法師就說,我們從這句話看到,每一個來到漢學院的家人,他已經有向道之心才會來到這裡,那已經是萬中三五人了,所以當然都是有來歷的,才會放下世間的追求。

  還有法師有一次講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這一句話的時候,就說到「妖孽」這個詞,法師說,這就是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怪現象、偏頗的現象,然後又舉例說明。另外法師還講到至誠感通,解釋「至誠」這兩個字,為完全為對方著想。還有解釋「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就把「誠敬」解釋為依教奉行,以及聽到法的時候非常珍惜的心態。

  學生就想到自己聽到「有來歷」或者「妖孽」這樣的詞彙的時候,就容易把它想得很玄。社會大眾他們大家多數接受的都是科學教育,很多人就很排斥聽到有宗教信仰的人說一些這樣玄乎的東西,就認為這是迷信。學生聽到法師這樣解說,就提醒自己要以現實的角度去理解經教。然後自己也學著練習,怎樣以大眾能理解和感知的思惟去解說抽象的概念,這樣才能幫助大眾感受到佛法和傳統文化就是現實的生活。

  第二個特點,法師在講解的時候,還會說了左邊補右邊,這樣就避免聽者產生執著點。法師有一次聽到同學分享的利用課餘時間幫助學院做事情的一些體會,就點評說,「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對這位同學肯付出的精神給予了肯定。然後緊接著又說,當然了,聽了這個話也不能執著,也要客觀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忙得過來,如果真的有壓力,也要跟老師溝通。學生聽到法師經常這樣講話,就感受到法師生怕大家聽了某句話產生執著,而偏執一端,所以總是說了左邊補右邊。還有法師在講解經文時也是這樣的,譬如說就問到我們,怎麼樣理解「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和「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兩句話是否有矛盾?然後聽了法師的講解以後,學生就意識到,「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提醒我們觀察到眾生有需要,就要主動去幫忙,這是破掉我們不肯付出的習氣;而「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是修掉我們好為人師的習氣,這兩句話是破掉我們不同的執著點。學生自己就是很容易聽什麼執著什麼的人,聽到法師這樣的講解,就體會到佛陀、師長等善知識講的每一句話,原來都是緣生的法,都是在某種境緣下,善巧的幫助我們打破各種分別執著。所以聽話和聽經,依義不依語就很重要。

  還有第三個特點是,法師在解答同學們的問題的時候,總是回到心態上,幫助同學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法師面對同學們的提問,首先會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具體的分析和解答,然後針對同學所提問題反映出來的心態再予以開解。譬如說,有一次陳學長對於如何在學術界行菩薩道說到:古人已經把事理說得很透徹了,現代的很多教授、學者知識的淵博也是自己難以企及的,就感覺到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法師在解答了陳學長請教的這個問題之後,就很自然的轉到心態的點撥上。法師啟發同學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要觀到自己容易沒信心、容易懷疑自己。後面法師就說到,看到同學們就感受到後生可畏,說到大家的善根都很好,每個人的成就以後都會超過自己很多。大家的發心、緣分都很好,但一定要突破沒有信心的問題。愚痴的核心是懷疑,疑心一起,作用的不止是自己,它會擴散出去,會懷疑到其他人事物。信心要無間斷的保持,不然懷疑相續的障礙就很大。學生就感受到,法師幫助大家都是從根源處、從心上解決問題,這個方法很理性。

  第四個特點是導而弗牽,不給人壓力。學生觀察到,法師點撥同學們一般不會說你的問題就是什麼什麼之類的話,而是自然的引用佛經的話語或現實的例子循循善誘,讓聽的人自己領悟,這樣聽的時候心裡很放鬆,沒有壓迫感。譬如針對莊學長分享的「自己容易理直氣壯,講話不夠柔和」這個問題的時候,法師說,莊學長修學很認真,自己要學習莊學長這樣認真的態度。一個人在修學沒有到達中道之前,的確很容易產生執著,能夠發現自己的執著點,又放下執著,談何容易?所以世尊才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般若就是真心。法師就引導莊學長把認真用在恢復真心上。而且法師講的時候,都是引用大家熟知的佛法循循善誘,這樣聽起來就很輕鬆,入情入理,同時也方便自己學這種方法去練習為別人開解。

  然後學生自己也有試著去跟同學一起分析解決問題,但是自己就發現,講出來的話就沒那麼柔和自然,所以自己就去體會法師是怎麼用心的,為什麼能讓人這樣放鬆又專注的去領悟?學生就看到自己有看別人過的念頭,還有控制的念頭,就想到法師說過,幫助別人的同時,要護念好自己的心,這是根本。學生想,護念好自己的心,應該就是要保持覺而不迷的至誠心,這樣達到自他感通。

  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特點,今天就分享這些,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法師和老師、學長們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楚同學的分享。她最後提到,她在跟人談話或者是在講學的時候,她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見人過、有沒有控制的念頭,那等於是在因緣當中,不住在一個教的相上。因為假如住這個教的相,就很有可能好為人師的習氣就會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去觀察老人家,他講經都是「諸位同學大家好」,老人家非常的謙退,而且老人家說,我講學,聽的人都是監學,我給大家做報告。老人家他確實是學《華嚴》,確實是落實普賢十願、落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懂得去觀察善知識他在講什麼,他講話的時候他的用心在哪,他講話當中他一生這些做人做事我們的學處在哪,我們能這樣去聽老人家講經,就會有很多的受用。

  而老人家天生就非常的謙退,而他在教學又是這樣的態度,成德自己感覺,這真的是老人家在表法,而且是在護念往後最少是三到五代人,修學也好,走弘法利生的路也好,老人家這個表法都是非常慈悲,深遠的慈悲。因為畢竟接下來的幾代人,不可能有老人家的根基,老人家的一種家庭、社會對他人格塑造的緣分,可能沒有他這麼殊勝。但是法又要人傳,能夠保得住道業,就像《了凡四訓》說的謙德之效,謙卦六爻皆吉。老人家又做出來,會感動我們這些徒子徒孫,就在講學的路上不至於偏到好為人師上去了。

  而我們再仔細去觀察,像老人家講法,他常常會引用科學的證明,真的都是隨眾生心。現在的人都受科學教育,所以一講量子力學、講這些科學報告,大眾很容易認可。包含老人家說佛法是最現實的,當下就可以用。老人家一開解經文,都會很自然的延伸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現代話講叫接地氣,他學了馬上可以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我們聽老人家講經,也要善聽、善去思惟,這樣我們就能聽出弦外之意,自己就能得很大的受用。

  而《了凡四訓》上也講到,有從心上改者,有從理上改,也有從事上改。同樣的,我們在護念大眾,我們可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可是假如我們「執下而昧上,則拙矣」,那等於是我們在護念大家的一種學業、道業的時候,也能回到心地上。

  所以我們看師長老人家,就像剛剛舉到他老人家一句法語:「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都是從心地上去下功夫。而我們觀察老人家的教學,其實都可以從佛經上、從經典,像儒家的《禮記.學記》,《禮記.學記》上講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的教學法,還有「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就是一個比喻就讓人馬上把抽象的東西一下領會得很具體。就像師長老人家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講太陽光你把它透過放大鏡,最後這個熱全部在一個點上,就能夠把東西給燃燒起來,整個就是非常集中、專注。

  所以我們在從事這個社會教育的時候,時時能思惟,佛陀怎麼教的,孔子怎麼跟學生互動的,以至於師父上人,那我們就可以在做中能夠觸類旁通,能夠左右逢源。尤其要很感謝大眾給我們這個磨練的機會,這個念眾生恩。以上回饋楚同學。

  楚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最後我們也請院長來給我們做指導。

  院長:感謝成德法師、各位老師還有各位同學。我們從我們幾位同學的反饋當中,我們也非常的感動,因為大家都能夠很善於來體會,從境緣上反觀內心,而且善於觀察這個境緣。特別是自己遇到煩惱的時候,能夠通過聽師長講經,然後善於思惟,真正的來試驗,真正的來實踐,而且能夠真正達到效果,這個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我們知道有很多人學佛很久,師長老人家也講,念佛念了二三十年,遇到境緣的時候還是起煩惱。所以說這件事情確實不容易,很多人,甚至是學佛人,他是有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看到黃念祖老居士,他是佛化家庭,他的長輩也是大居士,他年紀小的時候學佛,後來他不學。為什麼不學?因為他看到這些大居士習氣毛病還是不改,所以他不學。當然他善根很好,因為他大學的時候讀《金剛經》,親身感受到那種醍醐灌頂、那種安樂、那種殊勝,所以他還繼續學佛。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到,就是說你要真學佛不容易。

  所以師父上人受戒之後去感謝雪公,雪公就強調,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怎麼樣才是真正信佛?從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就是你要真正拿來用,而且是真正能夠降伏你的習氣,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產生信心。所以說我們的同學能夠真正這樣降伏自己的習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是善根很深厚。善根很深厚,首先她是不放棄,她願意降伏自己的習氣,而不是被習氣所轉,自己就放棄了,那樣的情況下,就不會真正有所長進,就屈服於自己的習氣。

  願意來降伏自己的習氣,這個已經是很難得了,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人,他是被習氣所掌控的。因為我們的業力、我們的業障其實是很深的,多生多劫,加上這一世所遇到的因緣,所以你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常常是會被習氣所轉,因為這是我們所習慣的,我們很難會考慮到說我們要轉自己的習氣。哪怕是我們明白道理,哪怕是我們能夠反省自己的內心,但是真正遇境逢緣,習氣現前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敗下陣來的,這個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說你真正能夠去挑戰自己的習氣,而且也是挑戰得很苦,還不放棄,然後去找方法,那麼能夠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然後又真的找到方法,自己照著用,產生效果,真的降伏了自己的習氣,這個就更不容易,這個就是已經比很多人進了好幾步。

  所以這個也就證明說,經上的話、師父所講的真的管用。師父上人講,現在科學時代,很重要就是你要去做實驗,你要拿出證據來,大家才能產生信心,不然現在是信心危機。其實這個信心危機不是現在才有,現在只是更廣泛。其實自古以來都有,所以才講說信為什麼那麼重要,而且那麼難。你不是真正信佛,那麼你學的佛法就是不能產生真正的利益,講難聽話,就是你拿佛法來消遣。這個是講的很難聽的話,但是這是事實,很多人是落在這種情況。

  所以說能夠真正把經教用上,能夠真正得力,產生力量、得到利益,這個確實是很難得。所以有這樣的善根,我們要珍惜,要真正一步一步在實修上繼續努力,能夠得到更多的突破,能夠真正實證,真正實證佛法,這個才是佛教徒裡面的中堅分子。

  勝妙學佛是從解門入,認為深知佛法非常的好。那時候學佛的人也愈來愈多,但是自己總是覺得佛教還是很危險的。為什麼很危險?不是說講經的人不多,不是說信佛的人不多,而是覺得實修實證的人太少了。所以很多人他信佛,是一個信心在那邊支撐,他並沒有解決自己真實遇到的問題,生活上的問題。所以很多人去朝山,朝山的時候,這個帶領朝山的人就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就是生活上的問題沒辦法解決。去問師父,師父說你要去降伏你的習氣,你要念佛,你要怎麼樣你要怎麼樣,但是卻用了沒有效果。所以問題很多,問題很多而且解決不了,問了師父,師父用的方法、告訴的方法你也解決不了,讀經也解決不了,就都來問這個會長。這個會長他也覺得很痛苦,他也覺得很困難,孩子怎麼教教不好,自己的家庭相處不好,自己的習氣改不掉。所以勝妙非常擔憂的就是,要真正實修實證,真正有功夫的人,他才是佛教真正的後盾、真正的支撐。你遇到再怎麼難的問題,至少也還有真修實幹的人,他真正能來化解這個問題,大家的信心才能夠建立起來。

  所以說真實修行者,勝妙也一直是希望自己能夠真實修行,但是經過二三十年,自己也沒有達到。那麼我們也很希望能護持別人真實修行,達到真正有實證功夫,但是也是不容易。今天我們看到我們的學生當中,有真正能夠用佛法來降伏自心,那我們真的覺得非常的安慰。

  這個不只是佛教,這個是在其他宗教也是這樣子。勝妙在香港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女士,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到山上來,跟我們談。她是很虔誠,她本來要去當修女的,她是非常虔誠。他們天主教,天主教徒,天主教他們有專門閉關的,來培養修女,培養那些靈性特別好的修女。他們的閉關房都是很嚴格、很嚴謹。他訓練這些修女做什麼?她說這些修女就是去要派到那些大教堂,大教堂的後面有一個地方,是專門靜修的這些修女住的。神父他是對大眾的,神父對大眾他會遇到問題,特別是那些被魔附身的、被附體的,神父他沒辦法幫人家驅魔。最後沒辦法怎麼辦?到後面來找這個真的有修的修女,她真的跟上帝感通,她才有辦法藉上帝的力量來處理這些特別困難的問題。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真修實幹,你真正有實證功夫的人,他才是真正靠山,他才真正能夠支撐起。你任何一個宗教都是一樣,你一定會遇到特別困難的問題,你單是靠懺悔、單是靠這些儀式,你都解決不了,你沒有一個真修有實證的人,那人家怎麼能夠維持對你這個的信心?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當下修學的層次上,我們來努力,來提升我們信解行證的功夫。對於自己善根更好的人,自己就應該更珍惜,因為自己是很有機會能夠來實證佛法,你真正的實證佛法,你是真正成為佛教裡面的中堅,真正是中流砥柱,就像師父上人,這個是非常非常難得。

  我們一般佛教界,以前台中蓮社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他就給我們分析,古來的大德,佛教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個是教,教理;第二個是戒,你的戒行;第三個是你的行持,你能夠開悟,能夠實證佛法。通常的大德,當然這三方面都需要,但是他會在某一方面特別強。有的大德他教理講得特別好,他特別深入經藏,他智慧也很好,當然他也要持戒,當然他也要修行,但是持戒跟修行不會成就非常的高,他都有,但是他成就最高的是在教理。有的大德他成就最高的是在戒,他戒學特別深入,那麼他也能夠把戒學講得很清楚,甚至他有非常重要的著作留世,他當然也要懂教理,他當然也要修行,但是他的教跟行,他不會同時有很深的功、很大的貢獻。同樣道理,有的大德他修行非常好,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是他的戒跟教,他不會同時也有很重大的貢獻,他當然都有,但是他不會同時有重大的貢獻。能夠同時在兩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人,這個已經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如果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那是奇才。

  我們的老師有舉蕅益大師,他在修行方面,他參禪是開悟的;他在戒的方面,他很深入,而且他有重要的著作;然後他在教理方面,他經教也很通,也講經說法,而且有重要的註釋留在世間。那麼這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太難得。

  我們的同學,我們發現說有行持非常好,真的是有很好的善根,他能夠真正用佛法來降伏自己重大的煩惱,這個就是非常難得。一般這種人通常他在教理上不一定有很深入的研究,就像一些老阿公、老太婆,他們真的是修行非常的好,但是他的經教他可能就不能跟你講很多的道理。反過來有的人可以講很好的道理,但是你講他的行持,他念佛有沒有功夫?不容易,不容易有功夫。甚至於念到說,你煩惱起來,他一念佛就能降伏煩惱,這個是不容易的。不是說他不修持,他也很努力來行持,但是要修到有功夫真的是不容易。我們今天看到我們的同學,在佛法上,他是知識分子,而且他能夠用佛法來降伏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是很難得的。

  所以希望繼續努力,就是有機會成為就像師父上人這樣子,就像黃念老、就像夏蓮老這樣,這種大師級的人物,就是有這樣的潛能。因為你是知識分子,你又能夠用佛法的道理來降伏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是表示善根非常的深厚。所以如果說我們的同學他本身在經教要深入已經不難了,因為你是知識分子,又能夠用佛法來降伏煩惱,那麼以後很有可能你是可以成為佛法的中堅分子。所以是特別希望在此,就勝妙個人所知道這些微薄的一點認識來跟大家共勉。勝妙就講到這裡,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院長這段苦口婆心的勉勵、教導。因為院長出家也是三十多年了,而且他剛剛給大家的勸勉,這是飽含他人生的閱歷。包含院長看到佛門一些情況,他也是發願做一個實修實證的修行人,所以他這一分心境跟在修學上下的功夫,也都是在帶領我們。所以大家聽完這一席話,應該也都要有一個志氣,做佛門、做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而剛剛院長也很具體講到了怎麼來用功,要信解行證,要真正把佛經的教誨、師父上人教誨拿來用、拿來落實,然後調伏習氣,這樣我們產生的這個信心才不容易動搖。而佛法講,初發心成佛有餘,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我們也不辜負院長這一番苦口婆心的話,我們一定保持好我們的初發心,甚至是不斷的來提升自己,來真正給這個時代表好法。

  所以最後感謝院長的護念,也感謝諸位老師跟同學們的參與,謝謝大家,節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