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研討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4/1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1-0001
成德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好!
老師:阿彌陀佛,院長、德師好。
成德法師:今天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這是我們寫完論文的同學我們聚在一起,探討切磋一些社會教育的部分。而且剛好也有已經畢業的四位研究員一起來參與,還有像徐同學,在讀博士班的,鄒同學這些,也都是我們畢業的同學一起來參加,還有院長、黃老師、陳老師蒞臨給我們指導,我們也非常感恩他們。因為可能待會分享的同學,包含大家的參與,可能都會談得很精彩,或者很有啟發,所以是想先徵得大家的意見,可不可以錄音,之後再放上平台供大家可以做參考,不知道有沒有覺得有其他顧忌的,也可以提出來,有顧忌的也可以私底下跟成德說一下。首先我們先請院長來給我們講幾句話,給我們護持、加持一下。院長請。
院長:成德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院長:我們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由成德法師來給予我們的畢業生,應屆碩士畢業生也好,已經畢業的也好,跟大家談一談怎麼樣以身作則來做社會教育。德師他從事社會教育已經十幾年了,而且是做得很成功,現在在國內也好、在海外也好,很多地方都一直在播放、在學習德師所講的這些課程。這個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怎麼樣能夠把傳統文化推廣弘揚出去,所以德師的經驗就非常的重要。今天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機緣,時間也很寶貴,勝妙也就講到這邊,我們就請德師繼續來主持跟指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院長,因為院長是秉承老法師辦漢學院的這個弘願,來承擔院長的職務,來帶領大家。所以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院長特別重視大家的培養,也希望大家在未來能更好的弘揚漢學。也感謝院長給成德這一個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機會。成德自己確實也是才疏學淺,也都是秉持師父的威德我們能做一點事,而且過程也有很多不妥、錯誤的地方,也是想說藉由跟諸位初發心的菩薩分享自己這些不妥之處,大家可以少走成德這些彎路;也是想說拋磚引玉,來帶動大家對於漢學的路會感覺到很有意義,而且也是愈走愈寬廣。老人家也說這一條路是康莊大道。
是不是也請黃老師、陳老師給我們講幾句話?請,黃老師。
黃老師:阿彌陀佛,院長好、德師好、陳老師、各位學長好。其實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主要是一起來參加弘道的這樣一個學習機會。因為德師父應該說在整個不管是中國大陸早期,其實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的弘揚應該是德師最早帶起來的,在海南帶起來,所以現在中國大陸出現這麼好的樣子,同時感受到德師在海外也是,包含在馬來西亞來弘揚,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是非常感恩。我們珍惜這樣的機緣,然後學習,非常感恩,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黃老師,整個漢學院從初建,黃老師就一直承擔非常重的工作,在漢學院的因緣也是開國元老,所以很感謝她來莊嚴我們這一次的這個課程。再來我們也請陳老師給我們勉勵幾句話。
陳老師:院長好、德師父好、黃老師好、各位孩子們好。講幾句話,實在不敢當,倒是就是說自己跟孩子們一樣,聽到德師父要帶領著大家來共同學習這門課,大家心裡邊都非常的雀躍。每次聽到德師父在分享到,當自己在整個弘法的過程當中遇到的一些困境,然後師父上人都明白德師父在做些什麼事情,這樣子幾句話輕輕的安慰,心中就有很大的一個感動。每次聽到德師父講到這些事的時候,德師父也都非常的感動,可以感受到的師父上人的那種鼓舞。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透過妙師院長、德師父這樣的帶領我們,就如同也就是師父帶領著我們那樣的感覺。當我們有不足的地方,或者是做得不好的地方,院長、德師父輕輕的點醒我們,但是也輕輕的鼓勵著我們,就覺得那股動力特別的強,繼續往前走。孩子們也因為受到院長跟德師父這樣的一個鼓勵,有時候人生路上難免在事上的處理上會有些還沒有透的地方,但是我們是多麼的慶幸,有院長跟德師父的帶領,能夠在我們受傷的時候給我們很大很大的鼓舞,讓我們可以繼續往前走,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上,能夠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往前走。非常感謝院長跟德師父,還有黃老師,還有各位孩子,大家一起走,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陳老師,最後這句話「大家一起走」,這也是師長老人家的心願。他老人家是九十歲創辦英國漢學院,當時候也對著我們這些參與的同仁說到,我們一輩子就做弘揚漢學的事情,也說到同學們畢業了都住在一起,不要分開。這個是老人家他九十歲用他一生的智慧、威德創辦的漢學院,老人家有這樣的心願,我們做弟子的也是希望能夠依止他老人家的這個心願,能夠做一點事情,所以我們也在院長的帶領之下,希望能夠照顧好大家。而說畢業之後不要分開,我們一定也往這個目標來走,大家是形成一個共同的弘法團隊,依止老人家這個重要的理念來協助這個時代、這個世間。
剛剛我還收到有同修發來的一個資料,也供養給大家,待會我再發到這個群上面去。我看我請鄧同學待會幫忙發到這個群上面,發到我們這個skype「人能弘道」這個平台上。這是劉素雲老師的一段話。我們感覺到,劉素雲老師雖然沒有說都在老人家的身邊,但是成德可以感受到她是老人家的知己。就像我們在聽「十年因緣」的過程,很多地方都會非常感動,感動老人家跟李老那種師徒如父子的這種情義。成德自己也感覺到,劉素雲老師也是老人家的知己。
她說道:「建立漢學院、創建開辦和諧博士班是一件新生事物,沒有經驗可循。我認為這是老法師智慧的產物,也是諸佛加持的產物。」確實是老法師智慧的產物,因為老人家能洞察問題的根源在人心,不管這個問題是個人的身心,到整個國家、天下的問題,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是人心出了問題。而老人家又很清楚,東方必須靠儒釋道的教育,西方必須恢復宗教教育,人心才得以得到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誨,才能根本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枝末上打轉。所以劉素雲老師說這是老法師智慧的產物,確實如此。也是諸佛加持的產物,因為我們弘揚的是正法,是各個宗教的正法,那一定得諸佛菩薩的加持。
劉老師接著又說:「我還認為這是老法師一生中第三次遇到了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弘法人才的機會,也是最後一次機會。」這個話當中我們看到幾個關鍵字,第一個是「第三次」,所以機會不容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且是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弘法人才,這個又點出來,我們要來做這個事,就要跟老法師的心量相應,才能理解老人家為什麼要做這個事。而且這句話的最後又說到也是最後一次機會,因為代表老人家畢竟已經是九十幾創立英國漢學院,九十一歲創立和諧博士班,這算是老人家一生最後一次機會能夠把東方、西方的聖教弘揚起來。我們不緊緊抓住這個機會一起跟著師父救世的理念來同台演出的話,那很可能老人家一生致力於弘揚正法的這些志業可能就前功盡棄。
成德這句話是深有感觸到,這個時代,眾生要失去信心很容易,要把信心建立起來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老人家住世的最後這些重要的時刻,能夠把老人家為整個世界最重要的這些理念,能推上一個里程碑,能承傳老人家的這些志業,讓老人家欣慰有接班人。所以為什麼老人家九十幾歲,一談到漢學院,他老人家就說現在他最重要的就是傳人。而辦這兩個學,漢學院跟和諧博士班,就是老人家希望能真正培養出承傳不只是經教,也是承傳他老人家救世理念的弟子。真的這些弟子出來了,老人家會非常欣慰的來繼續護持大家。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里程碑建立起來,就像電影「暖春」提到的,這個小花說的,她最喜歡看爺爺笑,成德想到這句台詞,相信我們所有漢學院的同仁還有同學們,應該也是最歡喜看到老法師笑,就是老人家很欣慰,真的有年輕人願意來傳承全世界最重要,又是最根本的志業。
所以劉素雲老師說:「成敗與否,在此一舉。無論建立漢學院還是開辦和諧博士班,都是要人來做,成敗與否,事在人為。有三個問題要引起我們注意,一是老法師畢竟是高齡老人了,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親力親為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一定要遵照師父的教誨去做。」所以劉素雲老師這一段話也是對我們的護持,所以她雖然沒有到英國漢學院,但是她的心跟我們同在,她也在給我們很重要的加持。她提醒我們,我們在做人做事方面一定要依循老法師教的來做。「二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一件震動虛空法界的大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功臣。參與這件事情說明你很有福報,但是千萬要知道,做這件事情要有足夠的大心量,大到什麼程度?大到能裝下虛空法界。」
所以剛剛成德說,劉素雲老師是老法師的知己,您看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她知道老人家做這件事情它的意義之重大。雖然我們是在娑婆界,可是我們正遇到五濁惡世,這麼難的時候居然做這麼重要的事情。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他在我們娑婆界示現成佛,一切諸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所以釋迦牟尼佛做這個事是很難很難的,我們娑婆界的眾生這麼難度,他老人家竭盡全力講經四十九年。同樣的,假如我們跟隨老法師在末法時期,又能夠專弘東西文化的聖教,當然會震動虛空法界,一切諸佛也會說不容易,這麼難的一個地區跟時節因緣,還有這一批人這麼肯犧牲奉獻來做,所以這個是太可貴的事情了。所以這裡劉老師也提醒我們,能來做這個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擴大我們的心量,才能夠很好的來做好這件事情。
我這裡怎麼只有兩點?沒關係,我再有找到,這裡還說到:「三是老法師這一次辦和諧博士班,不光是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而是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弘法人才。這個意義深遠,這個事情辦成了,全世界近五十億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會受益。正因為這樣,我們萬萬不可忽視這件事情的因果,這件事情辦成了,功德無量;如果人為的把這件事情辦砸了,直通地獄。為什麼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因為你斷了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自然也斷了你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叫做自作自受。我說上面這些話不是批評誰,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這些問題。不說別的,不和,大家想一想,一個不和的集體能辦成什麼事情?和諧,無事不辦;衝突,無事可辦。上淨下空老法師對如何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講經教學的人才,有一套完整的構思,也可以說是精妙的設計,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培養弘法人才三部曲』」。這裡又提到了怎麼幫全世界培養,我到時候把這個檔案再發給大家學習,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因為後面還比較大段。
那就就劉老師剛剛這段話,成德感覺到最重要的,她是跟老法師同心。所以同樣的,我們也要深刻了解老人家辦漢學院的意義之所在。
回到我們今天有兩個問題要討論,當然是先以三位交完論文的同學為先,其他的不管是同仁,都可以一起參與。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學《太上感應篇》?因為剛好成德現在在跟大二的同學分享這門課,這三位已經交論文的同學也有參與進來了,所以這是第一個請問他們的問題。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因為就好像我們知道老人家為什麼辦漢學院,我們參與其中,就跟他的力量是合在一起了。假如我們不能很深刻體會,那就好像一個曲,它好幾種樂器,假如不能合拍,它奏起來就不和諧了;假如都是合拍,那就會奏出美妙的音樂。我們得先理解老法師為什麼辦漢學院。同樣的,我們有了這個心境之後,我們會時時去體恤每個因緣,而不是被因緣推著走,「沒辦法,漢學院就這麼安排,那就上吧」,這個是被動的接受。
而這個課程的設計,是由我們漢學院的前長老院長,周院長他親自定下來,每一個年級,大一、大二、大三,都有一門德行課程。而他老人家也是秉承老法師的理念,來設計漢學院的課程,因為老人家特別強調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而周院長當時候講了一個非常精闢的話,他也是老人家的知己,他提到,我們辦漢學院就是老法師在英國辦的私塾,因為我們辦學不是為了招生、不是為了經營一個事業,我們辦漢學院的目的真的就是培養出儒釋道的傳人。所以周院長是非常理解老人家,這是老人家在英國辦的私塾。所以我們也能深刻了解這些德行課程,還有四書五經的課程的用意所在,我們學的就會很主動、很相應。所以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因為我們要行菩提道,這是願力超過業力。老人家說,願力能超過業力是乘願再來;假如我們沒有願力,那人生只有酬業,就是業力做主。所以我們只要不行菩薩道,那就變成是隨我們的業去流轉、去輪迴了。我們已經知道輪迴苦了,那鐵定是要用這一生跳出輪迴。而且《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一定是要以發菩提心為最重要。那就是以這第二個題目來跟同學們集思廣益,我們怎麼在學術界來行菩薩道。
首先是不是長幼有序,是請楚同學先開始。
楚同學:好的法師。尊敬的院長、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學長,上午吉祥!下面學生來報告一下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
首先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學這門課《感應篇》?學生感覺這門課讓我們知道是非因果。對自己來說是扎下三根當中這樣的一個根,知道怎麼樣跟人事物相處,讓自己的行為有一把尺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還有什麼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果報。這是對自己的修行來說是很必要。再來他受用,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做錯事情,就是因為不懂得因果,如果能夠自己學會了,再把這些道理能夠幫助大家來明理,相信很多人在明白了因果道理之後,應該會少犯很多錯誤。這是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怎麼樣在學術界行菩薩道?
學生覺得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首先自己的學術水平至少要夠得上世間的學術水平,甚至還要超過世間的水平。
第二是在作學術的時候,就比如說寫論文,是什麼心態寫出來的論文很重要。如果我們是以利他的心、慈悲心,用真誠心寫出來的論文、寫出來的文章,相信別人看了能感受到文章裡面的心態,還有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讀了以後才會有受用、能感動,首先能看進去。
第二是我們寫這個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生想到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幫助現代人能夠正確的理解我們老祖宗的文化。因為發現很多人其實對這些聖賢的文化有很大的誤解,我們要做的就是扭正這種誤解,相當於是拋磚引玉,讓大家首先對文化產生信心,再有興趣去深入的了解。第二是很多現代社會的問題,在古聖先賢的文章當中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且能直接用,所以就有了直接解決問題這樣的一種對策。這是我們寫文章基本的兩個目的。
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作文章,是我們跟別人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是說話,我們說的話首先要自己做出榜樣來,做出身教、做出示範,別人才會相信。所以學生覺得世間不缺乏很會寫文章的人,但是缺乏的是有身教能率先做出示範這樣的人,這是最缺的。
以上就是學生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如果有不妥當的地方,懇請院長、法師、老師和學長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楚同學的分享。我們也從楚同學的分享中可以感覺到,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都能有自他的受用,這個學起來就非常有意義了。而且在學術界行菩薩道,她提到的是可能我們的學術能力還不能輸給學術界的人,不然他們就不佩服,就很難跟他們更好的交流。再來也提到古聖先賢裡面有很多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老法師常常就是講經就提到說,二三歲的孩子遇到問題了,他找誰?找他爸爸媽媽;一個民族有問題了,沒有辦法解決了,那就找老祖宗。
就像《論語》裡面說「溫故而知新」,其實這個知新裡面很可能就是從老祖宗經典的教誨,找到了怎麼解決現代問題的方法。那是老祖宗裡面有很多法藥,這個藥都可以治現在人的病。但是得透過我們去深入《四庫全書》、深入《大藏經》,然後才能把這個藥供養給這個世間。
而且也提到說,不只是要能講,而且還要身教才行。所以院長也很重視我們漢學院在蘭彼得小鎮和諧示範的工作,同學們也都參與其中,也很用心。這些溫馨晚宴都貫注著大家的汗水,包含還有固定時間都有去撿垃圾,這個都為這個時代,包含在英國做出示範,都盡了我們的心力。
謝謝楚同學的分享,接下來是賀同學。
賀同學:院長好、法師好、老師及諸位學長,上午吉祥!關於第一個問題,法師提到說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感應篇》?這一次法師用的是《感應篇彙編》這本書做為教材,學生在學習這本書的時候有看到,《太上感應篇》開篇就是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投射,所以就是要從心地上去下功夫。它不僅僅是各種善惡告訴我們怎麼樣去做,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是說讓我們透過這些去回歸到我們自性本來清淨的這種性德,也就是孟子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感應篇彙編》裡面有說,就是當一個人他的心地很清寧的時候,就能夠給自己的善惡做主、給禍福做主。所以覺得學習《感應篇》,就是告訴我們要扎穩這種心性的根基,要弄明白學問的方向,一定是內求的,一定是要在本自清淨的自性中去求,這樣的話才會有根,所有的行為都會是一種自性的流露,而不是因為迫於某一種外在的力量去做。這是學生對於為什麼要學習《感應篇》這一點的一個粗淺的理解。
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學術界行菩薩道,學生想到的是三點:第一個就是一定要在心性上下功夫。這就是為什麼師父上人一直強調,我們要透過念佛來恢復我們的清淨心、來開啟我們的根本智,唯有這樣的話才可以在學術裡面不至於迷失自己,然後也能夠真正的看清人心的方向、時代的方向。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要扎穩德行的根基。因為孔子就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只有把這種德行的根基扎穩了,才不至於落在空談裡面,人生和學問才會有根,所以師父上人會強調說我們要扎穩孝親尊師的根。所以第二點想到的是德行。
第三點就是真正需要有學問的根基。所以師父上人他就會強調說,希望大家能夠學習《群書治要》,將來不僅能夠彙編,還能夠把它翻譯成各種的文字。學生的理解就是我們對自己學問的要求,要經世濟用,而且是要能夠學貫中西。也是法師經常跟我們講到的,就是說除了在德行上有竭忠盡孝這樣的一分心之外,在學問上還要有治國經邦之學、安危定變之才、經天緯地之文、霽月光風之度,和萬物是一體之仁。
學生的理解就是把這三點都做到位了,才可能說在學術界中真正的去行菩薩道。而每一點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當下,對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心靈的覺照,然後才可能一點一點的去實現。以上就是學生的理解,懇請法師、諸位老師慈悲賜教。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賀同學的分享。她提到學《太上感應篇》,很重視是心性這個部分。《淨修捷要》有強調「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用儒家來講,我們的功夫都是用在恢復明德,恢復「明明德」,然後再由我們體悟的明明德再去供養給有緣的人,那就是「親民」了。
另外賀同學提到的這三點,第一她強調要清淨,強調老人家為什麼勸我們念佛,她這個體會就非常可貴。老人家曾經說,我們這一生往生了,生生世世都可以弘揚漢學;我們這一生假如沒往生,那只能做這一世。其實老人家也是在提醒,我們在弘揚漢學的這個過程,決定不能忘了生死事大,要到極樂世界去恢復自性。老人家也說,因為擔心我們忘了這個事,擔心我們在這個路上可能產生了對世間的一種留戀,就不好了。所以老人家說知止而後有定,這個知止是止於哪裡?止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二點是強調說不要空談,要有德行的根本。這個部分確實是很重要。成德再發一個印光祖師的開示給大家,就是印光祖師提到的,印祖云:「學道之要」,學道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把學道當作學一門技能一樣了。因為這個心態不對了,「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甚」,等於是離開道反而愈遠了,「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印祖這一句話用得很重,但是對於我們後世來講這是振聾發聵,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儒家跟佛家會衰敗得這麼快,根源就在我們學道把它學成藝了,沒有在德行、沒有在對治習氣上下功夫,那就學問愈多,我慢、我見反而增長。結果我們想一想民國初年那些反對文化的,甚至反對文言文,之後他們都還成為著名學者的人,其實可算是過河拆橋。但是他們雖有很好的學識,可是孝親尊師的根基不牢,有孝親怎麼可能去否定幾千年老祖宗傳承的東西?所以民國時期是我們的借鑑,我們現在在辦漢學,我們不能重蹈這幾十年來儒跟釋衰敗的根源的問題了。所以剛剛提的這第二點也是特別重要。
第三點是經世致用。老法師特別強調活的《群書治要》、活的漢學。老法師講經常常說佛法是最現實的,就是你學了馬上可以用,自己可以受益,他人也可以受益。我們不是搞的學術是為了拿到一個教授、副教授,但是對於當世的人沒有益處,那這個就做得不是很有意義了。所以《格言聯璧》這一段話對我們的啟示也非常多。
以上是回應賀同學,我們接下來歡迎鄭同學。
鄭同學:尊敬的院長、法師、老師、諸位學長,大家上午吉祥。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鄭同學:因為最近也有跟著本二的同學在上《太上感應篇》的課,在聽課的過程當中也給自己很多的觸動。
剛剛第一個問題是說,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的目的是什麼?學生通過聽課自己感受到有兩點:第一點就是覺得在這個課程當中感覺非常強調就是要正己,就是它列出來的這些條目也好,它講的這些就非常強調要修己。然後成德法師在講課當中有舉一些例子,包括歷史上一些例子,就會讓學生很深刻的感受到為什麼說要正己才能化人,為什麼說要反求諸己。覺得這個根本如果認清楚說,外界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狀態的一個結果,如果說能認清這一點的話,就像師父說的,就不會去往外怨,就會回過頭來找自身的原因。這一點在以前也經常會有聽到說,在外面的事情不順要反求諸己。但是這個道理就是感覺說要經常的被提醒,要不然的話,可能隔段時間沒有被提醒的話,好像習慣性的就會去往外找原因,而不知道反過來看看自身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所以感覺到學習《太上感應篇》,有個很重要的就是提醒我們要回歸到自身這個點來。
第二個學生感受比較深的就是它是扎德行的根本。師父也有講到這個德跟才,有德才可以說這個才的關係。然後法師還舉了《資治通鑑》的故事,就是一開頭它就列舉了一個家族他因為選擇繼承人,他以才為主,而沒有考慮他德的方面,最後導致這個家族的滅亡。這樣的一個例子也是非常觸動學生的。然後學生也想到,就是以前聽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法師也提到過說,如果他去學中醫的話,他相信他會學得很快,很快能夠掌握中醫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學生就能知道法師的意思是說,其實當你懷著一顆想要救人的心的時候,你去學這些才你就很快。
學生也想到之前有看《德蘭修女傳》,德蘭修女的故事也非常的觸動學生。她當時為了服務窮人,她就考慮到說一定要掌握一些藥物跟護理方面的常識。她就去一家醫院學習,別人每天如果說學習八個小時的話,她會花十六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甚至更多,因此她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把應該花兩年時間才能學到的這些護理常識她都掌握了。
這個案例,包括法師他講的這些課,就讓學生會感受到,其實一個人他真有這樣的德行,他真的能把大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的時候,他去學這些才華、才藝,他也會很快。這是第二個觸動,就是關於德跟才的這個關係。然後也感受到,學習《太上感應篇》,它為什麼注重我們要修自己的德,它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第二個問題是說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這個問題其實之前在課程當中學生自己也有思考這個問題,包括這次寫論文也有很多的感觸。就是以前對於學術方面的這些事情都不是太清楚,比較模糊,但是也通過這些學習,然後自己慢慢也感受到,學術它其實學生感受到的一點就是說,應該也是在明明德的一個過程,因為很多東西就是要自己弄清楚了,你才有可能告訴別人,讓別人也清楚。學生之前也有一次看到網上有一個人,有個國外的人他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就說中國有那麼多錢給其他國家投資,為什麼不拿這些錢來發展中國自己的貧困地區?就是帶有這種比較挑釁的這樣的一種口吻發的這個問題。當時有一位劍橋的博士,他就回應了這個問題,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許。學生當時本來是想學英文來看他這個回應的,結果看了之後發現自己對於學術也有多了一分了解。像這位劍橋的博士,他就從非常有理有據這樣的一個角度來闡述、來回應這個問題。譬如說他就先列舉了,他界定了中國最貧窮的地方,然後他又根據地理的常識來分析它為什麼貧窮,它的地理有什麼特色,而導致了它的貧窮。接著他就又再說明中國政府針對它的地理形勢,而會給予怎麼樣的一個幫助來幫助百姓致富。譬如說修路,然後根據當地的特色,譬如說通過他們的風力來發電,來使百姓致富。他也不僅是有數據,而且他還通過網路有照片,最後怎麼樣真正使百姓走向富裕,這些數據非常明確的列出來,來回應這個提問的人。當時學生看了之後自己也很震撼,就覺得這應該也就是一種學術的態度,他就是通過數據來說話。像學生寫論文有的時候也會比較偏向於比較感性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就覺得這是對的,指導教授就會說,妳不能太過於主觀,妳得通過一些實際的數據來說明。學生感覺這其實也就是說,妳要通過學術它的一個標準、它的一個規範,來表現我們想要講的這個理。所以學生就覺得這個東西應該也就是說你自己真的很明白,然後通過能讓別人接受這樣的方式,它應該也是學術的一個特點。
另外也是感覺像這次寫論文,學生就會發現自己前後會矛盾,前面可能自己覺得這個道理講通了,後面又沒有講通,然後指導教授也會說妳前後要一致,妳自己都沒說清楚,妳怎麼能讓別人信服妳?後來學生也發現這其實也涉及到明德、明白,就是如果說自己其實這個理都沒有弄清楚的話,你是很難說讓別人聽了就很信服的。
另外剛才楚姐姐跟賀姐姐講到,光是理論上講明白還是比較空洞的,也需要自己在實踐當中去實踐自己講的這些教誨,你親身有體驗之後,你會更清晰聖人講的這些話,然後你再通過學術的這些規範來把它呈現出來的話,就是更加有這種說服力。
這是學生比較粗淺的對於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不妥當的地方,懇請院長、法師、老師跟諸位學長慈悲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鄭同學的分享,鄭同學在講到《太上感應篇》為什麼要學習,她首先提出來就是要正己,這個也是《太上感應篇》的經文「正己化人」。而且感覺到要一再的有提醒,才不容易在境界當中失去了反求諸己的態度。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是提到修行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我們遇每一件事,向外去著相,甚至是指責,這個慣性是比較強的,怎麼變成向內來反思,這個必然有透過一段薰習,甚至是對治的過程,才能夠達得到。這是第一點。
第二,她又提到說德行是根本,也舉到《資治通鑑》一開篇講的才德的這個論述,司馬光先生也是很有見地,德者才是才之帥也。我們剛剛發在群上有一個資料,是《彙編》四百四十一頁,有一位教書先生,他這個見地應該也不是代表他,而是整個我們有道統的學者都有這個見地,就是倒數第四行,「學者先心術而後文藝」,他整個心術,等於是他的存心,要是用真心的,然後也呼應三位同學一直在強調的,就是心地要清淨、要無私,然後才是文藝。所以這個都是強調本跟末,「先敦本而後施仁」,這個敦本應該是孝悌是本,包含真心是本,而後是施仁,這個次第是非常關鍵的。就好像剛剛提到,他的才能足以在學術界響叮噹,為什麼又在否定自己的文化?那就是他在孝順父母跟尊重祖先上有了虧欠,之後就會造成這個後果了。這一位老師他說:「如孝悌有虧。雖才華震世。不足重也。」這個話也是講得很中肯。
另外鄭同學又提到在行菩薩道當中,首先自己要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這個也很重要,我們是先覺悟了,才能夠去幫助別人覺悟。就像孟子強調的,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可能以其昏昏能夠使人昭昭。
然後又提到這一位博士回答問題,就讓成德想到孫中山先生說:「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個也是為政在人,時時以人民福祉為先,就有很多好方法出來了,所謂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再來她還提到因為熟悉了學術,所以就是不能以自己的觀點,而能夠要有一些佐證、事例來讓人家認可。所以整個學術界也有它的一套遊戲規則、規範。佛門也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來到西方做東西文化交流使者,當然也要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他西方學術界的遊戲規則。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應以學者身得度,我們就現學者身而為說法。
感謝三位同學的分享,因為時間也已經到了,最後想請院長給我們總結、給我們指導。阿彌陀佛。
院長:非常感謝成德法師的指導,也感謝我們三位碩士生,她們也都講得很到位。我們覺得說漢學院辦學,很重要是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知行合一,能夠學以致用,所以我們這樣子的一個研討就非常的重要。我們培養人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老師來帶領,雖然我們大家都道理知道,也很努力在做,但是如果沒有一個人來帶領,大家很不容易匯成一股力量,所以在這個時候,成德法師扮演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所以我們希望這樣子的一個活動能夠繼續的來做下去,大家互相提醒,就像剛才鄭同學也有這麼講,這個必須要有人常常來提示,大家常常提起正念。非常感謝成德法師,勝妙就講到這裡。
成德法師:謝謝院長給我們的指導。院長公務確實是繁忙,他承擔的工作也很多,有時候還要香港、其他地方都還要開會。所以應該是院長來帶領大家,來怎麼成為一個漢學家、怎麼來弘揚聖教。當然,院長有空了就多指導我們。也感謝院長信任,成德就先拋磚引玉,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今天感謝院長、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們的參與,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