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確的修學觀念和態度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16/11/19 中國 檔名:55-118-0005
尊敬的諸位家人,阿彌陀佛!
我們讀誦《勸發菩提心文》,今天應該是第十二天,這是祖師無上的悲憫,真的感覺是字字都是血淚,希望我們不辜負此生。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又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輪迴永劫太苦了,真的要發起出離心。剛剛大家讀的最後一段,就是念生死苦,「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因為只有這個救命稻草了,所以印光祖師說,十方三世諸佛,捨此念佛法門,六道眾生就很難度了,這個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一定要很好的來掌握住這個機緣。
怎麼掌握機緣?當然是依教奉行。那我們發願出離生死,發菩提心,那下手處還是三福是修學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然後「修十善業」就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個是人天福,就是做人的基礎。
我們剛接觸佛法,了解有生死輪迴,明白這個真相,那此生一定要脫離輪迴。而佛陀出現於世,最重要的也是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假如學佛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那是沒有成就的。為什麼?不脫離六道,又要輪迴在三惡道當中,那就求出無期。所以這一生不出六道,那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一切祖師大德的護念、成就。你看我們這個課程當中,所談到的內容有多少佛經的教誨、祖師的教誨在其中,這些都是恩德。所以,一聽師父講,做到什麼就能往生脫離六道輪迴,好像聽到這一點,耳朵就豎得特別大。
像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你看,往生與否?耳朵就豎起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哪?「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在持名之深淺。但這些話可不能誤解偏了。你說,我信啊。信了每天還貪瞋痴慢,那是真信嗎?信了就要念念求生,「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真信那會一心一意,哪有說信掛在嘴巴上,每天念頭都是跟三惡道打交道,這不是真信。
所以祖師法語很重要,跟大家推薦一本很好的書,這是我的另一個祕密武器,《弘一大師晚晴集》。禮旭曾經在聽黃念老在開示《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面有一句話講到,他說這些大修行人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畢竟人一生差不多八十歲上下就走了,弘一大師好像是五十多歲就走了,你看他的時間是很寶貴的,而且他們都是入境界的人,所以他們入境界之後所做的每一件事決定都是契眾生最急迫的機緣。
所以我們看到夏蓮老為了會集《無量壽經》會集本,掩關十年,下了十年功夫就為了這一件事情,由此知道這個事有多重要。大家現在讀的《淨修捷要》,也是他老人家晚年會集的。還有一本懺儀,專門懺悔的,會集了,完成了,但是好像還想再修,他就已經走了,所以時間是非常可貴的,他們的時間精力都不絲毫浪費。哪一本懺儀?《寶王三昧懺》。我曾經聽師父講,你任何懺法、懺儀,懺不了,這一本可以懺得了。那老人家也是把《大藏經》當中跟懺悔最相契的、最精闢的開示把它會集起來。我們去翻《大藏經》,你怎麼翻?我今天想懺悔,來,我要看哪一本來懺悔?大藏經浩如煙海。
所以人真的要用心體悟,我們可不能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們真可謂是太大福報之人,遇到夏蓮老會集,遇到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為了註這一部會集本,用了八十三種佛經,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論。你看那個下了多大功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那真的是顯密圓融,通宗通教。接著還有老法師每一年把《無量壽經科註》講一遍,《大經解科註》講一遍,你說這種機緣,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都不一定遇得到,都被我們遇上了。
還有一個海賢老法師表演給我們看,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一百一十二歲還可以上樹摘柿子請客人吃,一百一十二歲還縫僧袍。你看那一句佛號修到什麼境界。而且海賢老法師,阿彌陀佛他常見到。每一次,他們河南人叫阿彌陀佛叫老佛爺,他說我叫老佛爺趕快來接我,他不答應。他說你在世間好好再表法一下。你看他想往生的心這麼切,居然活了一百一十二歲,為什麼?佛菩薩叫他留的嘛!不然他都看破生死了,誰喜歡在世間多留一天,趕緊走、趕緊走,所以他這麼長壽命,那是佛菩薩安排的。可是我們就要看懂他怎麼表演,他往生前三天遇到了一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一部書是宏琳法師因為覺得太多的人毀謗《會集本》,毀謗老法師,毀謗黃念老、夏老他們。所以收集很多的公案資料,佛經的教誨,收集起來,幫老人家伸冤。結果老人家看了這本書,老法師看了以後說,我很多我人生的事都忘了,怎麼他比我還要清楚。所以老人家講了一段話非常好,他說世間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你說被人家罵,一般的人說是壞事,結果你看這一本書一出來,老人家很多忘的事,裡面都記載。
再來,真正一心為眾生還被毀謗,消業障消得特別快。《金剛經》當中都有告訴我們,「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所以罵我們的人是幫我們什麼?消業障。不然我們無始劫業障這麼多怎麼消?《金剛經》有講,《了凡四訓》也有講,所以《了凡四訓》還是要多讀,你很多罣礙就沒了。「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是吧?子孫都驟發了,有沒有人讀到這一句說,那我呢?那假如有這個念頭,心量也夠小的。子孫都可以驟發了,那你是當事人,你的果報當然更殊勝,這個以此類推你就知道了嘛!
所以老法師講四個字,禮旭非常相信,理得心安。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的心絕對安住了。我們還有煩惱,就是道理聽歸聽,還沒有想通。所以章嘉大師教給師父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看破的人一定可以放下,放不下就是還沒有看破。你說我是看破了,就是放不下,這個邏輯是不對的。
所以海賢老法師他在往生三天前,有居士到來佛寺去親近老法師。結果拿了一本書,就是這一本《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結果老人家一生從來沒有主動要求人家拍照。你們有沒有看過海賢老法師那個光碟?看過哦。裡面有一些鏡頭,禮旭印象很深。比方說,居士找老人家照相,你們看老人家沒什麼笑容。這個也是法,提醒我們居士幹什麼?別太執著。來見了,第一個動作,來來來,跟老法師拍個照。拍那一張照片一回去:你看,我跟海賢老法師拍照。這樣他會不會著名聞利養?對呀。所以這些高僧雖然恆順,但是他們的表情也是有表法的,提醒我們不要太執著,「神光,不要太執著」。
你看人家那個真正求道的人。六祖大師裡面講,有一個叫一宿覺,是吧。他一去了,悟道了,馬上就要走。六祖大師說:你住一晚再走,一宿覺。心中只有求道、悟道,哪還有世間這些欲求。所以海賢老法師他一輩子從來沒有說讓人家給他拍照的,結果看到這一本書,很高興。搭衣,很隆重,拿著那本書,趕緊讓居士給他拍照,好像獲得了他這一生很寶貴的東西。結果第三天就往生了,身體好的不得了,因為往生那一天,幹農活從早幹到晚,所以他根本就是自在走的。那他為什麼接了以後三天就走?因為他任務完成了。可能是阿彌陀佛交代他:你得要拿到這本書照一張相,你才可以走。他終於可以回去了,很高興:趕緊給我拍照。但沒有這樣的高僧很難止住很多毀謗,所以他老人家拍了這個照以後,毀謗就大大減少。其實毀謗少了也是對眾生的慈悲,因為毀謗不得了,斷了人家的法緣。這麼好的一本會集本,你斷了人家的緣,這個因果是非常重的。
所以跟大家聊這麼多,就是大修行人的時間是非常非常寶貴的。而弘一大師他編了這一本《晚晴集》,是根據《大藏經》裡面挑出來的一百句,不只佛經,還有祖師大德的開示,那這等於是佛法的精華。這個又做成口袋書,我們不要有時間打妄想,一有時間,趕快多讀幾行,薰習、提醒自己,更重要的這個教誨要放在心上,會得非常非常大的利益。
剛剛跟大家念到一句就是這一本書上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我們在娑婆界有一個愛放不下,「則臨終為此愛所牽」。這個法語,祖師他們談事情都是一針見血,沒有模糊地帶,想求道的人看這些教誨橫批叫痛快,不拖泥帶水。臨終被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怎麼可以,還不只愛一個,愛一個人、愛一件事、愛一個物。那麻煩了,一個就會牽走了,更何況很多。所以佛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個,地獄那邊就給你註冊了。
結果禮旭當時候聽到這一句話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那我五條都有,代表兩只手、兩只腳,連脖子都套住了,一下就拽下去。所以趕快解諸纏縛,要把它去掉。
好像也聽老人家講,貪戀世間一根草都不能往生。後來遇到一個居士,宿世善根,一遇到佛法非常精進,結果居然念到整個虛空都是阿彌陀佛,很虔誠。結果就在當下,他的面前出現一盤水果,因為他最愛吃水果,愛吃到什麼程度呢?比方說他半夜突然醒過來,很想吃水果,他就到那個水果店,半夜給人家敲門敲醒,一定要買了才走,你就看他愛到什麼程度。就突然那個水果出來,他馬上動念,用手要去拿,結果一下子所有的阿彌陀佛都不見了。這個公案也很給我們啟示,確實你有貪愛的東西,那個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不見了,頻道就接錯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更何況我們有時候是牽腸掛肚,那就更是不可能能成就了。但是現在還不能看破,要怎麼樣?慢慢看淡,「生處令熟,熟處令生」。其實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熟了,其他念頭慢慢就被它什麼?伏住了,這樣就有把握。
弘一大師編這個《晚晴集》,剛剛講這一句,「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怎麼還可以多貪愛呢?而且要生淨土,「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我們念不一不生極樂,所以我們不能妄念紛飛。所以師父就教我們持名念佛,就以這一句佛號取代一切的妄念,你叫我們不起心動念不可能,可是又那麼多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以這一念取一切念,妙法!
所以這一本就舉印光祖師的教誨,「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些法語好不好?以後你們家人相見:今天跟你們分享一句《晚晴集》,「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那大家常常這樣共勉,又互相護念。
像印光祖師他有一個法語講到,學道的人念念不忘此字。哪一個字?(答:死。)我剛剛聽你們的回答,頭皮都發麻,你們的道氣太強,我先稍微……,人一個眼神、一句話有沒有氣場?有。你們剛剛那一句「死」字,上達諸佛聽,念念不忘「死」字,道業必成。所以印祖有一個開示很精彩,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你們貼了沒有?不是真的拿一張來貼,走出去,人家說你學佛的人神經有問題。重實質不重形式。真貼了,貼在心上了。那這有什麼好處?你時時在境界當中,要起貪心了,待會就會死,貪什麼!快要發脾氣了,待會就死了,有什麼好發脾氣的。待會死了發脾氣就到地獄去報到了,馬上那個恐懼的心就起來,念頭就轉了。所以這個是妙法。
所以今天介紹這個祕密武器給大家,出世法,《晚晴集》。弘一大師這一本後面《格言別錄》,世間法的菁華,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世間,人情事理、應對進退要懂。《格言聯璧》太大本了,內容很多,老人家挑菁華,《格言別錄》。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感覺弘一大師的苦心。知道未來我們這幾代人做人做事的道理薰習太少,所以都是把菁華濃縮出來灌頂給我們。
而這個《格言別錄》談的都是世間如何待人處世接物。就像剛剛跟大家講,「淨業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它就是要學會做人。我們昨天跟大家談到五常,這個就是做人的標準。而且老法師講,第一福做到了,以此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往生,這一段你們有沒有聽過?沒有啊。我聽到這一段記得很牢,反正只要講到可以往生的,這個就不能馬虎就對了。大家要知道「受持三皈」這個是小乘福,那是真正入了佛門的修行,小乘福。「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從持戒開始學起,五常就是五戒,我們也在深入這個五戒、五常。
第三福是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師父有講,你把人做好,不求世間果報,以此迴向,可以往生。但是這個人天福就要做的很扎實,不可以僥倖。師父還有講,《無量壽經》做到百分之百,往生上品上生;《無量壽經》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無量壽經》做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
這一段你們聽過嗎?這一段我也很注意。好,大家排出時間來,挑出《無量壽經》百分之二十,一條一條去下功夫。像我們這一次就可以修「恭敬三寶」,你就可以落實這一句,「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人不虛偽,就是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很真心、真誠去做,沒有虛偽,也沒有應付在裡面,佛經都講的很清楚。
「少欲知足,專求白法。」人的欲望就要愈來愈淡,其實實在講,欲望要淡也不是說:好,我今天要修行了,本來吃三餐,我今天就吃一餐。這樣用功也不見得好,因為你的胃會抗議、抗議,你一下子適應不過來,用力過猛會適得其反。但是其實你很自然的嘗到法味的時候,世間這些欲望給你你都不要,世味哪有法味濃!我們真正每天讀經念佛,佛菩薩加持,身心都可以感受得到,跟世間那些縱欲享樂那差多了。
我有一天(元旦)剛好跟一個朋友通話,他前一天才去參加跨年晚會。結果他就跟我分享去參加跨年晚會,然後我就跟他講我在聽經讀經。結果他就說,你過這種日子怎麼過得下去。我心裡想說,你過那種日子我也覺得怎麼過得下去。他們就要去那裡等到,「三、二、一!Happy New Year!」我說世間人實在很可憐,這個叫什麼?苦中作樂。他得去麻痺一下,你知道嗎?去刺激一下。其實實在講,他算完了三、二、一,回來睡大頭覺累得要死,他哪有樂。
再來,睡完眼睛一打開來,啊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他繼續痛苦。所以世間人的樂叫什麼?痛苦暫時忘了,不是沒有,都在。「哎呀,不想它了」,然後去找樂子。有時候看一看也挺心疼的,所以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得明理。
所以我們弘揚漢學要「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你看,我們想一想師父的辯才無礙,人有時候一聽就敲了一棒。你比方有一個女的就跟師父講,說師父你說要節儉,穿那些衣服都穿五年、十年,都過時了,我穿出去笑死人了。師父跟她說:「笑死是他死又不是妳死。」你看人有時候腦子都不清楚,對呀,是他死又不是我死,我幹嘛那麼罣礙幹什麼?而且你細細去分析,那些趕流行的人,她自己累不累?不只有她累,她丈夫累不累?果然是結過婚的人,體悟是不一樣的,她有親身的感受,所以人生有時候要多一些歷鍊,不然事非經過不知難。所以有沒有看到師父那種善巧,在這個境界當中,一敲人家就想清楚了。
所以弘一大師後面應該是感覺我們做人基礎不夠,這個都可以輔助我們真正做到淨業三福第一福,這個《格言別錄》也都是第一福的註解。
那我們昨天跟大家談到「義」,什麼事能夠合情、合理、合法。義所當為要做,還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義,跟義不相應的不可取。也以師長老人家的行誼,分享他的道義人生,我們聽完了起而效法。
仁、義、禮,現在講到禮。「禮」是生活規範、規矩,佛家叫戒。那禮節這個詞就告訴我們,禮就是學什麼?拿捏分寸,有節度,不過也不會不及。心中常常有準繩,不過也不及,這個人身心是安頓的。禮義是做人的標準,忠信是做人的動力。一個人你看他很有目標,為什麼?他忠啊,他知道我這一生,要忠於自己,忠於家庭,忠於團體,忠於國家社會,忠於一個佛弟子的本分。那這個人每天很充實,他覺得他應該做的事很多。這個就是忠,他盡心盡力。所以忠信是動力。你看「信」,我已經答應別人的事,我絕不退縮,勇往直前。所以李炳老說,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只要答應別人了,哪怕這個事很難,撞得頭破血流,他都義無反顧。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要常常互相問自己,我們是不是中國人?沒有把天下放在心中,那不像正統的中國人。老祖先說要以天下為懷,所以以前的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他不輕易答應人家,答應了他一定堅持到底。
那我們看到這個禮,因為李越老師講得比較多了,我舉一個元朝蕭道壽的例子。他非常孝敬他的母親,而且當他的母親要教訓他的時候,就是母親生氣了,因為他做錯了,他已經成年了。他會自己去把家法拿來,跪下來,請他母親責罰,他母親處罰完他,他又恭恭敬敬的道謝,恭恭敬敬站在旁邊,等到母親的表情已經不生氣了,他才安心問禮之後離開。你看這個古人,他時時那種對母親的恭敬都表現在應對進退。
「父母教,須敬聽」,你看他恭恭敬敬接受責罰。反觀我們自己,現在父母才指責我們一件事,一句話,我們回好幾句,那跟古人差距差很多。「父母責,須順承」,我們可不能:老師也打我了,媽媽也打過我了。你講這個話,那心態都有問題。好像說:錯了,我被打了,已經一筆勾銷了。父母打我們多傷身,可不能白打,可不能白罵。「父母責,須順承」,這個「承」字是什麼意思?得把那些教誨、叮嚀怎麼樣?捧在心上,不要再犯了,不然怎麼對得起父母的教導!
所以司馬光先生做到,他有這種孝敬、禮敬父母的心,他這一生有大成就。因為他小時候曾經有一次說謊,剛好他跟他姐姐在把那個核桃皮弄開,結果就很難弄。他姐姐離開了一下,他們家的僕人過來,剛好僕人懂,教他一個方法,他就弄得很好。結果他姐姐過一會回來了:啊呀,你怎麼這麼厲害!他說,「這個是我自己會的」,就被他爸爸聽到了。大家注意,他為什麼會說謊?病根在哪?要名,好勝嘛,這是病根。被他爸爸聽到了,呵斥他,他記住了,不可以打妄語,終身不犯。所以他能做到,「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坦坦蕩蕩。得力於他父親教誨他,他順承。所以《弟子規》你深入之後,每一個字都會放光,要看得懂,要領悟得了,要做得徹底。
你看古人他是這種恭敬的態度,那現在的禮退得太厲害了。不要說古人,就說我們,三十年前,長輩到家裡來,我們都恭恭敬敬的接待、倒茶、伺候。三十年後,現在長輩來了,小朋友的反應是什麼?他坐在那看電視,然後頭就這樣,「嗯——」,繼續看。我講這個例子的時候,有家長說:他能對你笑就不錯了。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不要亂點頭。亂點頭,你共業。所以有時候,不能亂鼓掌,也不能亂點頭,現在似是而非的說法太多了。從現象看說,笑一笑不錯了。可是請問大家,這一句話聽在小朋友的耳朵,他會形成什麼態度?我已經不錯了,不然你還要怎樣?
你看我們還沒有看二十四孝以前,「我也滿孝順的」,看完以後,太慚愧了。所以標準不能亂改,我們這一代改一點,下一代改一點,第五代就變畜生了。你相不相信?人就不像人了,現在還沒改,就被外在污染影響到,人做出來的行為比畜生還可怕。虎毒不食子,我們現在每一年人類有記錄的墮胎就五千萬了。你說這個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師父講這個話,那都是痛心、悲心,所以我們現在講話都會要負因果責任。所以他這樣一笑,你說不錯了。那再傳他下一代變什麼?變連笑都沒有笑了,變成大人要端茶過去:小朋友你好,你要喝大紅袍,還是喝鐵觀音?那人就不像樣子了。所以禮義是做人的標準,不可以亂改動。
禮旭那時候還沒有學佛的時候,也沒有這些判斷力。常常聽有長輩講一句話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了,我們管不了了。」有沒有道理?阿彌陀佛,講這個話因果可重了。你看我們宗祠裡面立的那個牌子是什麼?天地君親師。君親師跟天地並排,你說這三個身分多重要。哪有說當父母親、當長者的人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不管了,我們管不了」,把本分推得這麼一乾二淨。所以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其中一個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社會風俗就完了。
所以為什麼說「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人沒有先有這個態度,鐵定每天造很多口業,所以我們這一個禮拜讀誦這個很重要,我們想不造業,多積功累德,要先練基本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你們要配合一下。「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我們希望無口過、無怨惡,基本功,為什麼佛門說五年學戒?它就是把這些最重要的教戒、戒律,他五年之內都奉行。最後就像入一個模子一樣,那就成型了,他不會偏離這一些標準。那其實經典都是相通的,你看《孝經》這一段話是不是就像佛門五年學戒一樣,你把以前錯誤的思想觀念一言一行都放下,現在都依經典為標準,他真做了五年,他就不用刻意想,也不用刻意去做,他就不逾越這一些規矩。所以我們現在得要下功夫,扎三根。雖然「始而勉強」,一開始也會跟習性在那裡拉扯,「終則泰然」,做久了慢慢就習慣了。這幾天大家微笑習慣了沒有?還沒有五年,是吧。
智。仁、義、禮、智,我們接著看「智」。師長有講到,理智是不感情用事,做得了主宰,感情一起來就被這個境界給轉掉了。有時候嚴重一點,感情用事會「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個人一生名譽很好,「立名於一生,失之僅頃刻之間。」他就一個決定錯了,一個行為錯了,終生就毀了。所以為什麼古人說蓋棺論定。為什麼曾子會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曾子要走的時候,我感覺曾子很慈悲,他臨終那一刻都不忘啟發學生,這樣的老師真是太慈悲了。他抓住最後一個機會教育點,讓學生看一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沒有亂糟蹋。不只是身體,更重要的是什麼?「德有傷,貽親羞」。身體,父母給我的我沒有糟蹋,我這一生立身行道,也沒有給父母抹黑。「而今而後,吾知免夫」,他終於這一生沒有犯過失有辱祖先、父母。他才安心的什麼?離開了。還沒有到最後一刻的時候,都還不能講絕對的。所以護念自己的名譽,護念自己的德行,古人有比喻,好像你捧著一個很稀有的玉,你可不能大意,不然它一滑掉會怎麼樣?碎掉了。守身如玉,古人這個比喻是很有道理的。
不能感情衝動,不能頭腦不冷靜,要能分辨是非、好歹、善惡、正邪、真妄、輕重、本末,都要能分得清楚。所以理智是覺,感情是迷。俗話有說,人在談男女感情的時候,智商最低。你們有沒有聽過?我知道了,你們都是從小學佛,所以這些沒有聽過。我聽得比較多,我還聽人家講說,一感情起來了,阿彌陀佛就忘記了。這一點我感覺古人很有智慧,有時候我們現在不能理解,都覺得古人怎麼好像很古板。其實古人是看得很遠,看得很深。這個都要透過我們人生比較有閱歷去體會體會,像我已經步入中年,師父說四十歲到六十歲是秋天,你們看我現在是不是有一點老氣橫秋?
我曾經見到一位伊斯蘭教的長老,這個長老我很佩服,他專門研究孔子。他到廬江去,我們接待他。我們廬江那個桌子很大,他很巧,我坐主人位,他坐我正對面,還沒開始吃飯,坐下來。他第一句話問我,把我給驚呆了,他坐下來就問我:請問,你知不知道陳蔡絕糧?哇,我那時候冷汗直流。一位伊斯蘭教的長老、馬來人,第一句話就問你陳蔡絕糧。我心裡想說幸好知道,不然就完了,我這個臉就丟大了,丟自己的臉沒有關係,把中國人的面子都給丟了就麻煩了。
所以師父老人家說,你們再不學,到時候黑人上去給你們講漢學。我看真的有可能。你看去年才聽那個慧禮法師,他在非洲收了很多孩子,有些孩子也出家,三皈依在那唱誦,還背《弟子規》,背這些中國的經典給我們聽。我說真的我們再不努力,以後上漢學的時候,人家外國人走上去講。橫批:知恥近乎勇。大家要好好努力,這些都是佛菩薩來點化我們的,所以禮旭覺得他們都是佛菩薩,不然我們有點麻木了。
他問我第一個問題。後來我們到馬來西亞辦了一個兩千五百多人的校長、老師培訓營,他講的題目就是「孔子跟伊斯蘭教」,有一堂課就是他專講。結果他說他結婚,他說:只要我媽媽喜歡的就可以。你看他也挺老實,他學問很好。但是你想一想,他是孝子。他假如找一個跟他媽媽是冤親債主,他這一生那不是麻煩大了嗎?所以你看他說,只要我媽媽喜歡就好,所以是他媽媽去挑的。以前都是父母幫挑的,以前人結婚,結婚那一天,才第一次見面。我看我們在座的女同胞現在臉都有點不是很放鬆,「假如是我」。有道理的。今天還有攝像,我這個理不講圓,可能我也走不開身。因為已經有錄像作存證證明。
大家要了解,佛門重因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做任何事的動機那個因很重要。我們今天來做漢學院,你在因地上有一絲毫的名利在裡面,那一個念頭,哪怕只有零點一度。請問大家,零點一度走了十年以後,會走成什麼樣?所以佛門很多話,那個理很深。要純,那一天跟大家交流,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則為曲,這些都很重要。
那請問大家,一般男女,他看對眼談戀愛,他的因地是什麼?大部分是什麼?情。甚至於講難聽一點,色;甚至於還有錢、利,種種。只要是這些念頭,這些念頭是隨時會變的。「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這《格言聯璧》裡面的。「以勢交者」,他有地位了,他有權勢了,「勢傾則交絕」。以色、容貌,「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所以現在外遇一大堆。他因為女色才追求妳,那女色能保持嗎?它會變。甚至於,他因為女色而追求,那假如遇到比妳更漂亮的,他能不動心嗎?「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所以應該男女要結合走向家庭,他是用什麼動機?因地是什麼?道義。所以古人他不是因為情感、衝動,然後走向婚姻的。而實在講,人假如重情義,日久,這種情義就厚了。而且都是互相扶持,互相感恩,這個是道義結合。
這些道理,大家慢慢去體會。其實也不只是夫婦這種因緣,人與人,朋友之間,我們是用什麼動機在交?你真正用道義,每一次見對方,就想著對方曾經對我付出了哪一些事情,人與人那是愈交愈厚。《增廣賢文》提醒我們,「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這就是提醒我們,人有時候相處久了盡看對方的不是,就不能相處在一起。這些都提醒我們,人與人相處要念恩忘怨。
所以我們可能對於世間人講到婚姻,古人說門當戶對。我們聽到這句話就特別討厭,而且你們以前可能看很多電影,是吧?麻雀變鳳凰,有沒有看過?「Pretty Woman」。你們沒有看過「Pretty woman」?茱莉亞·羅伯茨演的。我們年代不一樣嗎?你們真的沒有看過這一片?告訴大家很多電影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我們都被那些東西騙啦。什麼,看很多本書,最後都是「從此,王子跟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你說一個人,比方說他的家庭環境好,社會地位高,跟一個從小幹農活的人湊在一起,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可能,幾率不大高。為什麼?他處在一起,他思想要不要碰撞?假如價值觀差很多,那還走一起,辛不辛苦?不容易啊。所以門當戶對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那門當戶對不是看人民幣有多少,那就曲解意思了。思想觀念相近相合,這個才是門當戶對。
那請問大家,一個人要結婚的年齡是幾歲?二十多。二十幾歲的人理智嗎?你們自己搖頭,我沒逼你們。告訴大家,業力甚大。情人眼裡出西施,聽起來很好聽;有另外一個角度提醒大家,一生感情的時候,看人是看不準的。所以一句話它有很多含義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是說,你盡看他的優點,這個很好的。可是你也不能判斷不出來他的問題在哪兒,那你已經不客觀了。所以《大學》又告訴我們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有這種功夫的人很少。
你一覺得他好,你看他就已經不客觀了,所以叫慈母多敗子。她很愛她的孩子,可是她情感太重了,那個幼兒園老師說她兒子哪裡不好,她很生氣,「哪有,我兒子好得不得了!」她看不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乘經講得好:情生智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且告訴大家,父母這麼愛兒女,他幫他挑對象那是攸關他一生,他能不謹慎嗎?我講了半天,你們看著辦。你不要傳出去說,哎呦,那個蔡某某老古板了,居然說對象還是讓父母選比較好。我可沒這麼……,我只是把道理跟大家交流交流。
我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是因為我媽媽。因為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們幾個女同學到我們家做客,結果回去之後我媽媽就說了,某某這個女孩子不行,某某人很好。我那時候一聽,我媽媽講不行的那個,好多人追啊,我也有追啊。你看,結果我媽媽說很好那個,沒人追。可是,後來一觀察,成年之後,我媽媽講那個人非常好,沒有結婚。所以現在男人沒什麼福報,他看不懂,那很有責任。所以現在都著在,可能受好萊塢電影(影響)太大了,都著在那個相上。那為什麼我媽媽能判斷?她人生都多大年紀了,她自己也是女性,她怎麼會看不出來?她就看到這個人端莊,有規矩,應對進退得體;這個雖然看起來漂亮,輕浮,不穩重。後來真的她講的那個女孩,命很不好。所以以自己親身體驗,我覺得古人挺有智慧。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智」,理智。不只擇偶要理智,包含擇業、擇友、擇師、你看的書,都要有理智去判斷。
最後,「信」。師父講,要言而有信。講信用、講誠信。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那在信方面,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季札掛劍」。他那個信不是人言為信而已,他是什麼?念頭動了不違背。季札是泰伯、仲雍的後代,也是吳姓的祖先。所以江南這一帶,吳姓的人很多。他們的祖先有厚德,那很有福報。更重要的,他們要接著繼承他祖先的厚德。這個就是真正「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好子孫。這一念,這個志氣一發出來,他們吳姓始祖這些聖賢人馬上就加持他。所以禮旭感覺,現在發願弘傳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所有祖先的獨生子女,後台很硬。所以一般的人說,我到哪一家公司,現在公司是什麼五百強。五百強也不會比我強,我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以走這一條路,不用怕,不用怕沒飯吃啦。好,開玩笑的。
在這裡順道提一下,因為栽培人才不容易,所以像李炳南老師那時候,收了八個學生,六個老師八個學生。那八個學生很有福報,辦了好幾年,其中八個裡面有成就的,像律宗果清律師就是其中一個學生。那個我們也很佩服,李炳南老師帶著八個學生,跟六個老師行三跪九叩,李炳南老師代表學生家長。所以李老那做的每一個動作,真的讓我們非常非常的敬佩。也覺得不能辜負他老人家每一個表演,他就為了我們後世,啟發師道的重要。而那六個老師全是他老人家的學生,可以想像,周家麟老師、徐醒民老師、師父上人,坐在那裡是什麼感受啊,那真的是戰戰兢兢,鐵定是盡全力教學,不然自己的老師表這個法,那怎麼可以對不起老師的這一份用心呢?
像李炳老,在台灣台中教學三十八年不間斷。到老了,行走都有問題,還繼續講經,學生四個人把他抬上去。老人家的精神,活一天眾生有需要我就講一天。詩言志,李老的詩你一看就知道他老人家的心。「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那這一首詩,不就是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而李老,一代時教,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最少最少有幾百人。大家要注意這個概念,幾百人往生叫幾百人作佛。那是可以知道的,不知道的甚至往後的影響那很難計算。但是他老人家在一個地方教化三十八年,這也是一個教化的榜樣。老人家他的因緣,學釋迦牟尼佛,遊化。但是李老師也是有講到,真正要讓一方大眾受益,教化的時間不夠不行。你看,佛陀的常隨眾常常跟著學,聽了多久?四十九年。而且前面十二年小乘,再來八年方等,再來二十二年般若,最後講法華涅槃,那是研究所博士班,又八年,這樣加起來四十九年。所以從佛陀的示現也可以看到,真的教化的時間不能短,不然很可能他長長、長一半了,沒有水分,沒有施肥了。他得時間夠,他才能根深蒂固,最後才能枝繁葉茂。所以期許大家以後有緣,在學成之後,可以定下來,好好教化一方。
好,這個「信」,前天有跟大家講過,「郭汲亭候」。他連小朋友都不欺騙,都不失約。那我們講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學習的內容,佛法五心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一個部分我們看「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師父會講得很清楚。禮旭在這邊就不跟大家去談,因為師父講的非常透徹。
那儒家的八德,禮旭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其實儒家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自己的體會,這句話有兩重意思。第一是孝是百善之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我不知道大家讀到《孝經》這一句話是什麼感受,禮旭自己在教小學的時候,真正看懂這一句話,什麼叫,嗟歎之,歌詠之,詠之不足,所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當時候看懂這句話,真的在家裡面跑啊、跳啊。為什麼?我看懂了,我最起碼不會誤人子弟。不然不知道教育要從哪裡開始,你沒有找到開始的,我們幹的是什麼教育?捨本逐末。是什麼教育?急於求成啊。那不是適得其反?所以知道從孝是對的啦。
百善孝為先,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百善接著開。孝心不開,其他的德,他沒根。所以上次跟大家提到,有一個很大的慈善團體,他們很苦惱,跑去請教師父。說為什麼我們資助最多的地方最不感恩?師父跟他們講,他連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感恩心也有源頭活水。師父說老祖先那是通達人性,全世界最懂教育的,真的我們把這些經典真正看懂,不得不佩服啊。而這個孝心開,百善接著開,我們從「入則孝」的經文去體會看看。我們這個萬德,我們就歸納成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悌忠信」是本,「禮義廉恥」是枝幹,「仁愛和平」是花果。捨根本而求花果,不亦愚乎?可是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現在還沒有重視孝道教育,就要他愛人、愛國、愛天下,有沒有?讀了那麼多這樣的書,最後呢?那是沒有根。大家要對沒有根有一個概念。沒有根,現在看起來這個花挺漂亮,最後沒幾天它就謝了。所以今天他學歷再高,他沒有孝道,這樣的員工一用,三天你就搖頭。
所以大家看,「孝」修身,「悌忠信」齊家,「禮義廉恥」治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仁愛和平」平天下。大家有沒有看到,整個八德都跟修齊治平是完全相應的,所以我們老祖先教的東西它都是貫通的。你學知識,你會得不到利益,你會都把它這個就是這個,那個就是那個,都記憶式的,就不能貫通。
我們看「悌」,是不是從孝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忠」,他不忠於父母,會忠於他人?「親所好,力為具」,是不是忠?「信」,「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絕對趕快去做到。現在人答應客戶的都做到,答應媽媽的拖拖拉拉。他真的有信嗎?他是信人民幣了。但是那是假的,有更多錢的時候,他可以不守信哦。所以看事不看深,會被表相給騙了。「禮」,「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這個都是禮。「義」,「喪三年,常悲咽」,你看那種情義之深,不忘父母的恩。「廉」,「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他沒有那種佔為己有的態度,好東西都先讓父母。「恥」,「德有傷,貽親羞」。「仁」,「冬則溫,夏則凊」,你看那個仁愛,設身處地。「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而且像漢文帝,服侍多久?三年,你看那個愛多深,仁愛。「和」,我們現在人與人之間,好像談沒幾句難免都有火藥味上來。
「入則孝」教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他養成習慣了。敬重尊長,《了凡四訓》講,「家之父兄,國之君長」是吧?家裡的父母、兄長,團體的長輩、領導,「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我們在這個實修班大家一家人,都可以落實這一句。「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他變成習慣了,「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他不會跟人家吵架,他已經養成這種「怡吾色,柔吾聲」的態度了。這是不是從孝來的?和。「平」,什麼境界他都不會生氣。從哪裡鍊?從孝順父母鍊的,所以「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他為父母好,父母誤會他,還打他,他心裡沒有絲毫怨。這樣的人格特質一養成,他接觸任何人,他不會把人家的過失、對他的不好放心上,不會。他都是純是一顆道義的心。人有利害,才會有怨,求不到了就怨了,道義人生不會怨人。
好,那這一節課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建立正確的修學觀念和態度(第五集)(下)
蔡禮旭老師 2016/11/19 檔名:16-001-0005
諸位家人,中午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談到,這個孝心開,百善皆開。我們看到這個八德這些德行的根,也是在孝上,跟《弟子規.入則孝》跟《孝經》這句話是註解。《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所以你任何的德跟這個本是相連的。又跟佛經相不相應?相應。佛門的孝經是《地藏經》。地藏是什麼?開發心地的寶藏。什麼是寶藏?每一個人本有的,圓滿的智慧、德能、福報。用什麼來開發?整部經就教我們了,就是孝跟敬。孝以父母為代表,孝養父母;敬以老師為代表。所以在整個《地藏經》裡面,地藏菩薩對釋迦牟尼佛那種恭敬,對於釋迦佛交代的事完全的能夠納受,不負釋迦牟尼佛的囑託。這個都是恭敬師長,奉事師長的表現。
所以一個人的性德是用孝敬把它打開來。所以這一次課程裡面,有安排老法師特別的開示,在清明節「孝親尊師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從這裡下手。所以我們老祖先看到了這些真相,教育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讓父子有親的親愛終身保持;再由這一份親愛,延伸到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這是教育的第二個目的。自自然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就愛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接著凡是物,皆須愛。
禮旭就曾經看一個故事,在非洲發生的,非洲有不少穿山甲。那我們華人去做生意,結果人家接待,就要烤那個穿山甲。其中一隻穿山甲,牠就捲曲著身子,怎麼烤,整個身體都燃起來了,牠居然還很堅固的捲曲著身體,誰拔都拔不開。你看那個男人這樣給牠拔都拔不開。後來他們放棄了,烤不成了,全身已經著火了,就把牠給丟在一旁。結果一丟,那隻穿山甲就整個身體一放開,牠懷裡有牠的小孩,當下那個小穿山甲就跑走了。你說假如我們人類有一點孝心,一聽到這個例子,原來萬物都有靈知,牠們也有牠們的倫常,牠們也有牠們的天性,我們怎麼忍心再去傷害牠們的生命,傷害牠們的家庭。有感悟的人,可能以後就不吃這些肉了。所以有時候很多事情是你有體悟到了,讓你再去做,你也不願意。
禮旭自己吃素,是因為有一天切柳橙。我們台灣叫柳丁,漳浦叫柳丁嗎?沒有這麼叫?但是柳橙很光滑,是吧?我有一次負責切,結果一不小心那個刀滑掉,就切到我的食指。那個傷口差不多一公分,我痛得頭皮發麻在那跳,很痛啊。突然在那個當下,我說我才切一公分就痛得我已經呼天搶地了。突然腦海裡浮現那個豬要殺的時候,它那個刀有多大?那個一刀下去多痛啊。從那一刻開始我不想再吃肉了。就是有時候是你真的有領悟了,你就真的不願意再這麼做了。所以我們能感同身受,就能推己及人,甚至於及物、及一切萬物,我們都懂得愛護跟尊重。
那這個八德,禮旭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師父的行誼也都是圓滿在落實八德。比方以孝,看師父,事隔幾十年,才在香港見到母親。結果母親想吃魚。因為她都苦一輩子了,你看師父老人家很善巧,還是交代做給母親吃。所以孝下面有哪一個字啊?順。很多事情是要水到渠成,不是靠要求來的。所以李炳南老師有三不勸:不勸人吃素,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那些事都是要當事人他真正完全明白了,很歡喜自然去做的。你一有勉強,他也很難過,甚至最後看到你不好意思最後就不見你了。反而你操之過急把緣分給弄壞啦。所以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往往犯的就是不夠柔軟,看起來是對他好,事實上是拿著道理壓下去了。結果,老人家很柔軟,順。那一次以後,老太太就不再碰葷的東西了。
禮旭想一想,這個母親也知道,兒子是一代高僧,兒子對她那一份心她能感覺到。其實大家要了解,當我們的家人能真正感覺到我們對他的愛,對他來講是一股不竭的動力,而不是感覺到你拿道理壓他,那有反效果。你說,孩子為我做到這樣,我鐵定要好好修學有成就,所以老人家成就也很高了。當然應該老太太以教育栽培師父的功德迴向應該就能往生了,這功德太大了。所以大家慢慢去體會這些公案,裡面有很深的意境在裡面。
禮旭自己也感覺那種順,甚至於一種鼓勵的力量是很大的。指責,本身我們是不是已經起瞋恨心了、慢心了?那因地不真,鐵定果招迂曲。所以禮旭對於生命當中,自己表現不怎麼樣、不好,很真心鼓勵我的師長,那個景象包含表情都還歷歷在目。所以別人的信任是一種動力。
而師父這個不只是對父母的孝,延伸到對祖宗的孝。師父有講,犧牲自己生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下去,因為老人家說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他的恩德太大了,這是老人家對祖宗的孝心。那這個孝,對父母如此,對於佛陀、師長也是一樣,「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禮旭感覺老人家,看了各個宗教的教誨,他也很恭敬去學習,進一步希望透過漢字、文言文,把所有宗教、所有民族的文化,都能藉由這個載體傳下去,所以師父的孝已經打開到一切的因緣了。所以禮旭自己都感覺師父現在弘揚漢學鐵定得到所有宗教,所有全世界民族祖先的加持,這一件事必成。
那從邏輯推起來,雖然必成,但畢竟它是從谷底上來,鐵定會有挑戰。但是挑戰好不好?好啊。因為李炳南老師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教誨,李老師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所以你煩惱來的時候,你就要提起正能量說,來,放馬過來!你「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你不要以為煩惱是真的,所以佛門很有智慧,那一個字裡面就有玄機。妄心,妄,真的假的?假的嘛。所以達摩祖師說,你的心不安,來、拿來,我幫你安。你看慧可大師說,我找不到那一顆不安的心。最後他開悟了。覓心了不可得,原來它是假的,你別把它當真了,你就沒有被它轉。
所以古人有一個比喻,煩惱叫賊,叫煩惱賊。那賊他心虛,他沒有實力的。就好像小偷,爬上你們家的牆壁了,他要到你們家來行竊,他在爬的時候他也作賊心虛,是吧?你這個主人,心裡很有主,知道小偷來了。你只要桌子一拍,嘴巴一震「呵!」他馬上嚇得就掉下去了。有沒有道理?有嘛,所以煩惱是賊,它是心虛的,它不是真的。你只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所以我們已經幹了幾十年,甚至幹了無量劫,幹什麼事?認賊作父。這樣的事不能再幹了。我們要真心做主,不能再讓賊來做父了。不是很複雜,怎麼做主?任何境界來,好的,阿彌陀佛;不好的,也阿彌陀佛,平等平等。慢慢很多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就不會障礙你、牽動你了。這個是孝,傳承文化會有挑戰,但是孝心堅定必能突破。「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
第二,「悌」,師父的悌,有看到他對自己的弟弟非常愛護。包含對老師的孩子非常愛護,方教授的後代,年齡還比師父長,老人家都是安排把他接到身邊來照顧。但是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所以我們佛門是什麼?你盡力做了,其他的也要隨緣。而且別強求,你盡心盡力了,對方不接受,你也別難過。所以佛法是圓融的,發意圓成,你的心是真心就圓滿了,不一定要在事相上一定要怎樣才行。就像衛仲達,「君之一念,已在萬民」。那這個很圓滿,很可貴了。現在我們漢學院長老教授,周春塘教授八十二歲,你就看師父這無微不至對他照顧,師父在做悌給我們看。
再來,「忠」,我們現在漢學的弘揚,是師父領軍。郭子儀退回紇軍的時候是幾歲?郭學長,幾歲?你們家老祖先。不知道幾歲的時候就說,當時他的鬍鬚都是白的了。我們看那些故事,你看《德育故事》,有時候你看到他那一念可貴,眼淚就忍不住就下來了。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古人,他在收集一些故事的時候,都是發掘那種自性的光明。你看,《了凡四訓》裡面有沒有?很多啊,舉的那個例子。裡面提到,有一個人,包憑,入贅袁家,是吧?到一個寺廟裡,結果看到那個寺廟屋頂破洞了,那個水淋到觀世音菩薩身上,他把十金拿出來,錢不夠啊,這工程太大,他把新衣服全拿出來。「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你看那個讀到這裡很感動啊。你看那個法師,我感覺這些記錄都讓我們感覺到,以前出家人的水平多高,真的都是拿度碟不容易啊,道德學問。所以留了一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世間人解決不了的方法都要上佛寺去請教。尤其是那些大官,也讀了很多書,但是真的解決不了,趕緊上去請教法師。所以真的是世間的三寶,住世三寶。所以我們看到當時候那出家人,個個人都能啟發人家的心光。你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太難得了。你能為了佛菩薩的莊嚴,自己赤身裸體都在所不辭,布施!
包含那個故事裡面,還有看到監獄裡面那些人沒飯吃,結果回去問他老婆,還有沒有米啊?她說已經都沒了,只剩自己吃一點了。你看她的先生講,他們已經餓不知道多少天了,給他們吃吧。更值得佩服的是他太太,你不要只看到主人公,有時候一個片子裡面,好多人值得學習。你會用心感受的人,你不要只看男主角,有時候男配角也很重要,統統都是學處。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達摩祖師」裡面那個少林寺的方丈,妙善,是吧?你有沒有注意他每一個言語都是法。你看他第一次見達摩祖師,他很恭敬,達摩祖師沒有反應,是吧?他旁邊的弟子馬上:哎,我師父叫你呢!就要去碰達摩祖師。他說:「不得無禮!這一位修行者,他可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修行。」你看他不懂的東西他非常尊重,這都是做人。修養不夠的話,他的徒弟幫他說話了:嗯,這個徒弟很好,幫我出氣。是吧?假如你今天,你身邊的人說:你怎麼可以對我某某人無禮?你還在那裡挺高興的。所以修養不夠能不能帶人?不行啊,應對進退可能給旁邊的人都學錯啦。你看當下他的應對,「不得無禮」,把恭敬、把謙虛教給他的學生,不得無禮。所以大家從他弟子說,「哎,我師父叫你呢!」他有高下,看起來他尊重他師父,可是對達摩祖師無禮。事實上,對師父也不恭敬,恭敬不能看表面。
什麼是對師父恭敬?依教奉行。我們去見到老法師:師父喝茶,師父什麼,師父擦手。看起來很恭敬,事實上離開師父之後,該怎麼跟人家發脾氣還怎麼跟人家發脾氣,那根本沒有尊重師父。尊重師父、佛菩薩,表現在哪?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恭敬。善知識哪需要我們去恭維呢?他需要你恭維,他已經不是善知識了。他希望的就是我們能得利,眾生能得利。所以,恭敬眾生,即是恭敬如來;讓一切眾生歡喜,即是讓諸佛如來歡喜,這是《華嚴經》上講的。
所以這個妙善,「達摩祖師傳」裡面每一個人都是學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那個住持,那一群盜賊是不是去搶他的財寶?他出家人慈悲為懷,不跟任何人對立。你看,他把那個錢拿來說:施主,你假如真的需要,你就拿去吧。你看這個出家人的慈悲。那個盜賊頭,很慚愧啊,走了,沒有拿。所以不只達摩祖師在啟發這個盜賊的善念,那住持也在啟發他的善念。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那大迦葉這些、阿難,一起配合啟發眾生的善根。這是談到忠,盡心盡力。
我們剛剛提到郭子儀,他退回紇軍,禮旭那時候看得真的是很感動。一個人那麼大年紀,他可以單槍匹馬去見十萬回紇軍,後來這些人一知道他是郭爺爺,都跪下來拜他:你還活著呢!軍人他最佩服的就是這種忠臣嘛。還有他的功業都很佩服,他們以為郭子儀死了。所以後來就退了,一個人退十萬大軍,不簡單!他的後世非常好,他好像是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婿,最後這十五個人在唐朝都有很大的功勞。武將後代很好的很少,郭子儀number one!你們有機會《資治通鑑》可以研究一下,郭子儀。那我舉這個郭子儀,主要是讓大家想像一下,郭子儀應該是六、七十歲吧,那個年齡去退回紇軍。我們現在漢學復興,老人家是九十歲領軍。這個忠肝義膽,現在是一個九十歲,一個八十二歲,周院長。我說我們這些當他們孫子都可以的人,還能懈怠嗎?所以師父跟院長他們都給我們做表率。這是「忠」。
「信」,師父說他答應老師學釋迦牟尼佛,這個信就終身不改。師父在七十九歲的時候,這個故事再請李老師在課程當中給大家講,她的記憶力特別好,師父講什麼她都記得,我年紀也有一把了,是秋天哦,四十到六十。而這個故事為什麼我們印象很深?我們在當場。師父是先在廬江發高燒,後來又到了北京,當時候禮旭也在廬江,後來也跟著到北京,那一次很危險,昏睡了幾天。老人家七十九,差點走了。當時候真的在夢中有一個老者問:你還有沒有要見的人?老人家說:沒有。有沒有放不下的事?沒有,阿彌陀佛現在接我走,我就跟著他走。那師父說,但是假如這個世間需要我留下來做護法,他老人家也願意。所以,老人家留在這個世間,他有承諾過做什麼?護法。所以大家現在想想,到英國辦漢學院容不容易?人力、物力、財力,不簡單。我們姑且不論了,老人家九十歲了,到英國的飛機都飛了幾次了,對呀,現在人又在馬來西亞,英國漢學院的校長要到馬來西亞去看,老人家都親自陪同,所以師父很守信。
老人家說他給發心的人做護法,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那吳董事長很孝順,他知道師父有這個心意,他全力支持,所以在各地以後要蓋大飯店,大家去弘揚漢學,連當地的鈔票都不用換。你看,你們有沒有過過三十天不用花錢的日子?這一次因緣就感受到了。真的,禮旭當時候走上這一條路,突然有一天想一想說,我好像好久沒有拿鈔票用錢買東西了,可能這十幾年真正自己拿錢買東西,可能算算得出來。所以你看,你真發心了,都有人護持,不用操心。這是師父的信,做得非常徹底。連我們的後路都給我們想好了。當時候英國因緣還沒出現,在馬來西亞,師父就想好,淨宗學會認養,我們就都安心了,其實實在沒有人認養,心也要安。安了沒有?相信真理,「我沒有飯吃,只要我發的是真心弘法,我沒有飯吃,韋陀菩薩撤職查辦」。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
「禮」,禮這個部分給大家舉了不少例子。接待導演、接待索達吉堪布,都做得非常盡心盡力。像張發廳長去了,師父整個接待親身給他解說,帶他去看六和園,然後還親自給他夾菜。那他哭了好幾次,軍人是不容易流眼淚的,很堅強的。這個禮。
「義」,師父八十五歲左右,剛好到了印尼,結果親自,你看八十五歲的人,坐車到偏遠的地方去祭拜瓦希德,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瓦希德是印尼總統,去世了。師父這個情義,忘了自己已經是八十五歲的年齡,那坐車不知道要顛多少個小時,就為了盡這一份情義。
禮義。「廉」,師父很節儉,我們看師父用衛生紙非常節儉。包含您看老人家到哪一個道場,所有的供養給常住,自己都不拿。這都是給我們表法。
「恥」,羞恥心。師父講,我們沒有把佛法傳下去,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這是老人家的羞恥心。
「仁」,仁愛。師父也在落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以我們現在以師志為己志,我們現在邁向社會的目標是什麼?讀書不用錢,看病不用錢,養老不用錢。你們眼睛要發亮看著我,你們這種眼神讓我感覺我有點孤獨,要回應;回應不一定要有言語,眼神就是回應。
仁愛,師父是愛後世,愛天下各個民族、各個宗教的人,所以他才會全心全意要把漢學復興,把漢字、文言文成為全世界文化傳承的載體。
「和」,師父一生,真的沒有冤家對頭。那個毀謗他最嚴重的人,他把他立牌位每天講經功德都給他迴向,不跟人對立。普天之下沒有他老人家不愛的人,沒有他老人家不能原諒的人,這個胸懷我們要學。
「平」,整個都是平等,都是心平氣和。所以師父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對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平等恭敬,不起貪瞋痴。這個平很重要。甚至於是什麼?是身邊的人不平,老人家給學生磕頭,平伏他們的怒氣。不然有時候太多的人不平,會出事的。所以師父這個平、這個忍辱修到這個地步啊。那為什麼要磕頭?為了學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門的形象。佛門形象被破壞了,眾生誤解佛法,斷了眾生的慧命。
師父對佛陀的教導深深的領悟。師父講,歷史當中有三個皇帝要滅佛法,佛弟子沒有絲毫的反抗,所以這個皇帝因為造的業太大了,他很快就下來了。下一個皇帝一來:這個朝廷錯了,佛弟子居然還順承,這樣善良的佛弟子去哪裡找。馬上又把佛法給興旺起來。所以佛門做事考慮得很深遠。你假如這個朝代的掌權者錯了,你一抵抗,所有後世的掌權的人都說:哎喲,佛弟子會抵抗朝廷。那流弊有多大!所以師父講,佛教我們「此法本無爭」,佛哪有教我們一個爭字呢?「爭即失道義」,我們一起對立、一起要爭什麼東西了,道心已經沒了。師父做這個和平,這個「平」字做到家了。
所以,以這些行誼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好,那這一節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