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學習分享(二)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0/2/18 高雄德賢淨宗共修會 檔名:55-115-0006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一起學習到我們《淨修捷要》第十三拜,今天我們從這個第十四拜來交流起。因為時間比較有限,我們就每一拜,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中哪一些黃老或者是師父上人很強調的這些教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第十四拜是「始覺合本」。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這個『無量光壽』是每一個人本覺的理性,就是我們本有的真如自性。那讀到這一段,我們會想到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有講到,「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這兩段經文,應該大家在《阿彌陀經》應該有點印象,這兩段話是舍利弗在聽釋迦牟尼佛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國主提出來的說明。
而這個經文一開始是說:「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那是用無量光、無量壽來詮釋阿彌陀這個名號。而在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他就點出來,說到:《阿彌陀經》,此經是在展示持名的妙行。就是我們持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是非常微妙的行持。所以特別來彰顯、解釋這一句名號,而且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解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因為這樣親自解釋,「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萬德洪名的不可思議在哪?《要解》當中,進一步透過釋迦牟尼佛的解釋要來詮釋,希望大家了解名號不可思議,然後一心來執持,而且不要再有懷疑。
好,那接著蕅益大師開始解釋,大家要了解,蕅益大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再來人,尤其印光大師--淨土宗十三祖,讚歎蕅益大師對《阿彌陀經》的註解《阿彌陀經要解》,他讚歎道:「縱使古佛再來為這一部經做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等於是印祖的這個讚歎已經到了極處了。也是告訴大家這一本《要解》,註解《阿彌陀經》已經到巔峰。大家要好好珍惜,好好去深入。
那我們看蕅益大師接著說到了,「阿彌陀,正翻無量」,阿是無,彌陀是量的意思,所以直接意譯過來是無量,「本不可說」,無量好不好說?無量,不好說。他本來不可說,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光壽二義」,用無量光、無量壽這兩個意義,來「收盡一切無量」。所以釋迦牟尼佛很厲害,在無量當中用兩個意思,把一切的無量收進來了。怎麼說呢?光,無量光,「光則橫遍十方」。光,它沒有邊際的,無量光,是不是所有的空間都在裡面了?所以橫遍十方。壽,壽命,他是無量壽,那是無盡的時間,所以是「豎窮三際」,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光是橫遍十方,整個空間。壽呢?豎窮三際,整個時間。所以橫跟豎,空間跟時間,「橫豎交錯,即法界體」。法界體就是整個宇宙。是不是無量的時間跟空間包含了什麼?整個宇宙。
用兩個無量含一切的無量,含整個宇宙,就是整個法界體,就是法身。所以「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所以念這一句名號,就念了什麼?法界的全體,一點兒都沒有漏掉。那阿彌陀的法身,也是遍虛空法界,所以舉這個法界體作彌陀身土,又舉此體作彌陀的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就是整個宇宙事實上也是我們的什麼?我們本有的真如本性,也是我們本有的法身。所以「持名,即始覺合本」。我們稱這一句名號就開始覺悟了。而這一句名號又是我們本有的自性,就是整個宇宙體,所以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那我們跟著我們老和尚的教導來深入這一段教誨,老和尚說到:「佛在經中特為眾生指示出持名念佛的妙行。」這個是佛在《阿彌陀經》的一個良苦用心,就是要把持名的微妙能夠詮釋出來。所以舉出阿彌陀佛的名號,究竟妙在何處?首先師父上人就說了:第一,只要念一句佛號,非常簡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像這個法門那麼容易的了。那「一句名號即能使人橫超三界了生死出輪迴」,這個是第一個妙。
黃念祖老居士在《報恩談》裡面有比喻:一般的修行是證入無生,這個法門是巧入無生。證入無生,就是要從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一品一品斷。這整個見思惑斷了,出六道輪迴。接著還有塵沙煩惱,然後還要斷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這樣才能入到法身的境界。法身境界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入無生。可是我們這個法門是巧入,不用斷見思,不用斷塵沙,不用斷起心動念。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所有的妄念都放下,這是「應無所住」。然後沒有其他的妄念,可是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又了了分明,「而生其心」,所以這是巧入了無生的境界了。
所以大家喜不喜歡吃巧克力?喜歡。以後吃巧克力的時候就提醒自己:巧入無生,刻勵精進。叫「巧刻勵」。每一個東西都可以表法的,都可以提醒我們要向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連吃東西都要保持覺性來吃。就像我們佛門吃飯以前要念「食存五觀」。其實那個都是用什麼來吃?用菩提心來吃。念施主恩,念眾生恩。那一餐飯有人布施,那一餐飯多少行業忙碌,才有這一餐飯可以吃。所以「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它很不容易,光是米飯不知道要種多久了,還有其他那麼多東西。所以「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用慚愧心、感恩心來吃。「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就是我們時時在心地上下功夫,吃飯要吃出菩提心,不能吃出貪心。要提醒自己,我還有哪一些貪瞋癡,要好好的調伏。「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其實這一句也提醒我們,我們有沒有病?有一個病,每天都發作,最少三次。什麼病?會餓,所以你餓的時候,不要順著這個餓在那裡很痛苦,你餓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這個是業報身,我要換一個什麼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身。所以餓的時候可不可以餓出覺悟來?可以。你比方說洗澡,哎呀,我怎麼身體這麼髒?你洗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要換一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洗澡可不可以洗出覺悟來?你時時可以反觀,時時可以: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那這個用覺性在過生活了。
好,那剛剛跟大家說,巧入無生,然後刻勵、刻勵精進,刻勵那就是要真幹、真精進,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那黃老是比喻,就像那個麥穗,麥穗有很多節,大家看過麥穗嗎?南方可能比較少看到麥穗,但是它也是一節一節的,有時候那個麥穗長成了,裡面有蟲,因為那個蟲,是一開始還沒長成的時候就在裡面了,所以等牠出來了,那個麥穗已經長很長,所以牠要出來,有一個方法就是,每一個那種節,牠一節一節咬破,一節一節咬破,最後怎麼樣?出去了,這個是證入無生,一節一節,見思、塵沙、無明都要過。可是這個法門是橫出三界,牠不用一節一節咬,直接怎麼樣?從旁邊咬破,就出去了,這橫超三界,它妙,妙在這裡,帶業往生。
第二,第二個妙,妙在哪?「本經與《無量壽經》均說臨終十念一念即能往生,此乃非常殊勝奇妙」。哇,居然十念一念。臨終眼看就要墮阿鼻地獄的人,張善和他臨終所有的牛頭出現,他一生殺牛,這些牛都要來要他的命了,地獄相現前,可是剛好有個出家人過去,聽到他的喊叫聲,就進來勸他念佛,他也馬上接受,念到第十聲就走了。他一開始念,慢慢那個牛頭就往後退,最後就消失了,念到第十聲,阿彌陀佛把他接走了。所以這裡,老人家有提到「此乃非常殊勝奇妙」。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第三,「只要往生,即圓證三不退。如只說三不退,那即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圓證三不退如非等覺菩薩,也是法雲地菩薩」。那這個地位很高,往生就是三不退,「所以通常修行人到這個地位,是從小乘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證得須陀洹入聖流算起,不是說我們現在修就算起了,是從捨了身見,入了須陀洹果,然後到「起算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圓證三不退」,哇,你看修三大阿僧祇劫。現在是一生,甚至十念、一念就入這個境界了,所以這個很難信。「此真難信」。所以《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以很多菩薩很難相信這個「橫出三界,巧入無生」的法門。那當然我們能信,能真信的話也不是偶然的。所以《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說到:「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如果要問為什麼只念幾聲佛號即能圓證三不退?答案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淨修捷要》三十二拜,有幾拜都在讚歎名號功德?有好幾拜喲。所以「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真的超乎我們的思惟想像。「一心執持」,不要有懷疑,「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而能否往生,其關鍵就在能否恪遵『一心執持,無複疑貳』」。就是不懷疑了,沒有其他念頭了。就是一心執持,沒有貳心了。「這條教誡,若能作到,沒有一個不往生」。
老人家接著有說到,「釋迦佛用光壽兩義來說盡一切無量。佛只說兩種,『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此即等於今日所說的『時空』。」但是光壽兩個字的表達有沒有比時空更有味道?時空好像比較硬,有沒有感覺?光、壽比時空好。而且尤其「壽」字,這個壽命的壽字,因為一切無量,壽為第一。如果有無量的財富而沒有壽命,則財富豈不落空?整個宇宙即是法界體,所以光壽兩字足以代表,由此可以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偉大。它是色心一如了,整個境界事實上就是自己的真心變現的。
所以「阿彌陀即是依法界全體而起的名號,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念法界全體」,一個都沒有漏掉。有些同修問老和尚:從前曾念大悲咒、心經、十小咒,如今專念阿彌陀佛聖號,其他菩薩豈不要怪罪我了?這個,人啊很容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們要多深入經藏,不然有時候我們依自己的意思,不小心就誤會佛菩薩了。曾經有一位朋友,他就對成德說,阿彌陀佛對你比較好。成德當下就很嚴肅的跟他說,說你這一句話會下阿鼻地獄。他說,有這麼嚴重嗎?我說,這一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因為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大小眼嘛,是吧?你看,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誤會佛陀。佛陀是老師,所以我們容易誤會佛菩薩、誤會老師,也很可能我們很容易誤會父母。成長過程,啊,你看爸爸媽媽都比較關心弟弟妹妹。人假如對父母起疑心,容不容易對佛菩薩、對老師起疑心?所以這個很多習氣的根源,還得從對父母的態度來反省起。
所以,老和尚接著說:「此種心態乃是看諸菩薩為凡夫,實大不敬。現在我們了解,原來一句佛號無所不包。《華嚴經》說,情與無情共一體。所以,眾生與佛是一個理性」,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理是理體,性是真如本性」。其實「理體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虛空法界,就是整個宇宙。而法界全體就也是阿彌陀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所以,也是諸佛如來,整個宇宙是阿彌陀佛的身,好,所以整個宇宙是阿彌陀佛。整個宇宙是不是諸佛如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而且也是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有沒有法身?有。他現在為什麼不得受用?但因妄想執著,還沒有恢復而已。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法界全體,也是諸佛如來,也是一切眾生,也是我自己本人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所以「真正的事實,念這句佛號,也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解釋到這裡,《淨修捷要》說: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
我現在念這一句佛號,開始覺悟了,而這個覺悟也就是句句念著自己的本覺。所以「任何經咒均在一句佛號中」,每一個經跟咒,包含不包含在宇宙全體裡面?包含,所以都在一句佛號。甚至於我們昨天第十三拜,「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所有的萬法都在一句彌陀名號當中,所以不可思議。所以「持名即是始覺合本,起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即是『始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我的『本覺』」。所以「始覺合本覺即是真實修行」。
接著,「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相應,老人家進一步解釋,相應就是與理相應,與這個我們的理體相應。再來,也「與事實相應,與法界全體相應」。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法界全體。所以是不是也跟整個宇宙相應?「法界全體的德號即是阿彌陀佛,念念喚醒自己與法界合而為一」。這個一念相應,念這一句的時候,自己跟整個法界合而為一。「與諸佛如來合而為一」。師父這一段開示有沒有味道?很有法味。「念念喚醒自己與法界全體合而為一,與諸佛如來合而為一,與一切眾生合而為一,那就相應了。」
所以師長提到:我們說氛圍,「氣分」,就是「例如阿彌陀佛慈悲,我的心地也慈悲,那我即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氣分相應。今天這一段經文真明白了,你就與阿彌陀佛的氣分相應」。為什麼?因為始本不二了,因為生佛不二了,眾生與佛都是一體的了,不二了,理事一如了,性相一如了。所以「念佛的時候體會契入這個境界,即叫作得到佛的氣分」。
所以這個理如果搞清楚,疑惑斷掉,乃是真信。所以我們今天是藉由,一來是佛對於「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解釋,它是無量光、無量壽;進一步,我們蕅益大師的《要解》,又把它詮釋出來了,這一句佛號就是法界全體。你念這一句就跟整個法界全體相應,跟阿彌陀佛相應,跟一切諸佛相應,還有跟一切眾生相應了。
好,這個是『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接著,這一句:
【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這個『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句話也很有味道,託彼這個「託」是藉,「彼」是誰?阿彌陀佛,託他的什麼,他的依正莊嚴。正報是阿彌陀佛,依報呢?整個極樂世界。能夠顯我的自心。
那我們再來看一段《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裡面,有一段話重複了好多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就是:「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好幾遍吧,我念一段給大家複習複習:又舍利弗,就前面講了好幾次了。「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哇,你們現在有沒有感覺到極樂世界的樣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然後接著佛說:「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那接著蕅益大師就要分析了,這個功德莊嚴怎麼來的,極樂世界怎麼能成就的。所以蕅益大師接著說了,「明上住處生處」。這個「住處」,就是整個極樂世界的大環境。「生處」,就是自己住的那個小環境。這個極樂世界的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所以性相一如。這個這麼莊嚴的相從哪裡來的?從阿彌陀佛自性的大願大德變現的。所以因為是他的大願大行變現的,「故能遍嚴四種淨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而且這四種淨土能夠怎麼樣?「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所以三根普被。連下下根的都能得度,尤其四十八願第一願:「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指的是哪裡的眾生?焰摩羅界,地獄呀。只要他肯念佛,馬上可以從地獄把他救到極樂世界作佛。所以這個是大願大行,「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接著,蕅益大師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我們去體會一下,我們還沒有接觸佛法,我們心裡都在想什麼?五欲六塵、追逐啊,是吧?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我們要知道:功利主義,這個思想,造業呀,而且對自己很不好。孔子說:「損人自益,身之不祥。」就說我們時時想著要自己有利,然後去損害別人,其實這樣的想法都是時時在折損自己的福報。所以大家有沒有觀察現在人的面相。我父親那個時代人的面相,像我爺爺他們耳朵都很大,到我這個時候都要自己拉。你注意去看,台灣面相一直在往下掉,跟心念有關。像我媽媽都不用拉就比我長很多了,差很多了。時代不一樣,我們受的教育掉下去了。我爸爸那個時代,哪有為自己想的,要不就是父母、兄弟、妻兒,都把自己擺後面的,他沒有功利,可是我們現在功利。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在長我們的什麼?自私自利。還有享樂主義,樂極生悲。
我們還沒接觸佛法的時候,在這個世間不墮落,真的不是普通人,遇緣不同,結果現在遇到佛法了,不一樣了。首先老法師把誰介紹給我們?阿彌陀佛。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介紹了《無量壽經》。我們認識到阿彌陀佛「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他又發了四十八願,全心全意去修行,最後四十八願成就了,極樂世界建成了。
我不知道大家念四十八願是什麼感受,那四十八願最常念到的是哪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哇,那個念下來,人的心震不震撼?那種度眾生的大願力。請問我們真的把四十八願念下來,每天念都真心去念,我們的心會不會變?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也是我們什麼?本有的。我們現在是有障礙,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無二無別。但是佛,阿彌陀佛非常善巧,他以他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所以我們念啊念啊,這個善根就被他的願心給帶動起來了。所以叫「託彼依正,顯我自心」。
請問大家極樂世界是從哪裡來的?最後是自己的心變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地獄也是自己的心變的,因為自己的業力變現的。極樂世界呢?自己自性的功德變的。那到底佛怎麼用這麼短的時間,我們在當生居然就能夠用自性變現出極樂世界,這個是大善巧、大方便。所以蕅益大師把它點出來了,佛,阿彌陀佛以他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所以老法師很善巧,知道我們工作很忙,在《無量壽經》就挑了幾品讓我們做早晚課,早課念什麼?第六品,晚課三十二到三十七。其實那個晚課的重點,就是讓我們要持戒呀、念佛呀。尤其那個第三十五品,告訴我們不能,不能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能持戒不造惡;又能念佛,求生淨土就有把握。但是第六品讓我們每天念一遍,什麼目的?大家想,老法師叫我念我就念吧,看起來很乖的,但是要真乖,要像那個鍋漏匠才行。
就好像今天老法師說,一條龍很重要。那我們是真正了解老人家話中的深意;還是我們是覺得,反正老和尚說做就做吧。我們真了解一條龍的重要,去做的時候,都是帶著對老法師的理解,帶著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去做的。因為人才不從小培養啊,很難。而沒有真正的人才出來,怎麼把法傳承下去?所以,大家不是要好多好多人。法能不能傳,關鍵是不是有一個真正成就的人。我們看到禪宗傳到中國來,傳了五代都是什麼?單傳。只要有一個就不會斷了,問題是假如連一個都沒有哇,學的人很多,沒有人成就得道,可能會斷啦。
所以,馬來西亞有一個彌陀村,然後要辦,好多障礙,結果老法師,他們就去請問老法師,還有人建議要賣掉。就跟老法師講,說有人建議賣掉。老法師說對他們說:禪宗等了五代,到第六代才有個傳承出現。一花開五葉。怎麼你們等幾年都等不了?老法師這個話有沒有深意?很有深意。那個時候是唐朝,佛法衰不衰?不算太衰吧。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呢?我們現在衰多了。可是那個時候,真的要把一個宗弘揚開來等了幾代?五代呀。我們現在從佛法的谷底,要再把它振興要多長多久?三年辦不辦得到?五年辦不辦得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老法師曾經跟我們說:「誰想要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很可能造無量無邊罪業。」大家懂不懂老和尚的意思。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事不成。
所以像成德十幾年前,我就想靜下來,一門深入,好好讀書。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現在十七年過去了,還沒有這樣的機會成熟,往後一看,愈來愈沒機會了,一切隨緣。其實成德講這一段,意思就是說,人要看懂自己的因緣本分。成德現在很認命,因為我屬牛,閩南話說:做牛就要拖,做人就要磨;所以我命中要「拖磨」)我沒有那個福報,可以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我認知到,我這一生的使命是做墊腳石。墊腳石,我能夠粉身碎骨,不顧,先把路鋪好就好,給誰走?給後一代、後兩代、後三代的人走。說不定到他們就再出一個像師父這樣的高僧大德就起來了。好,我怎麼講這裡來了。
好,所以這個是跟大家講到,要了解老法師的用意。你看辦一條龍,我們是深刻體會到那個用心,那沒關係,我當鋪路石也要把這個學校辦起來。你愈有這種決心,反而愈能感召更多的力量,志同道合。那成德要跟大家交流這一個重點就是,老人家的話,你要領會得深。他的善巧我們要體會得到,比方說老人家說早課做第六品,我們要不要去思惟一下?老人家為什麼這麼指導我們?就是希望我們念著念著,把什麼發出來?四十八大願給發出來。所以「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所以那個四十八願,你完全恭敬、隨文入觀,念著念著就把自己的心量擴寬了。而且佛,阿彌陀佛以他的大行,你看他的修行很精進。這個「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你看都是大行。所以以他的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大家讀《無量壽經》,讀著讀著有沒有說我也要照這樣子做?有沒有讀出這個味道?還是你邊讀邊,阿彌陀佛,我做不到;阿彌陀佛,我做不到。
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來弘護正法,其中有沒有因為是老和尚走在前面?老人家這麼大年紀了,全心全意不辭勞苦,在那裡奔波,你看我們做弟子的看了什麼感受?哎呀,良心都被他喚醒了,師父,只要能夠給你減一點負擔,什麼事我都肯做。有人就跟師父說:「師父,你帶我、讓我到你身邊,哪怕我掃個廁所都好。」就是師父老人家以他的大行,把人的那種想要去效法的心,效法的行都怎麼樣?激發出來了。所以師父上人如是,阿彌陀佛也是這樣。所以他以他的大行,作善根多福德之緣,什麼是福德?肯幹,真幹的人有福啊。
所以當時候老法師有講,說參加廬江中心那個因緣的人,他有參與進去了,後來這個種子播到整個大陸甚至海外。老法師說,去做這個事的人,修到三百年的福報。後來我觀察,我們廬江回去的人還真有福報。為什麼?因為他做的這件事,影響的人很多,所以有福報哇。再來,會不會影響後世?會呀。所以老法師對我們說,你現在來弘揚儒釋道,你是遇到了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為五千年來還沒有出現過中華文化可能會斷層。以前的人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一斷,影響的就是千秋後代了。所以你能把它接續下去,哇,那這個功德是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
好,所以我們跟著阿彌陀佛的大行,我們肯效法他,「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我們那種大行也被他喚醒了。所以,「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所以「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所以我們效法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而且這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後,成就的一個萬德洪名。他的萬德含攝在哪?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不是修因得果。跟大家前幾天有溝通,不是種麥子幾個月之後才吃饅頭,是吧?我們是直接吃饅頭,叫「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就是信願持名者,就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所以本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稱性功德之成就的。所以現在變成我們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把我們內心的善根福德都喚醒了。又肯念這一句萬德洪名,這句萬德洪名又是從果起修,你一念就攝阿彌陀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所以信願持名的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往生也是自己的心變的極樂世界。因為他在持名的時候,也是念念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如是功德。而且「皆是已成,非今非當」,因為極樂世界已經成就多久了?十劫。不是現在而已,而也不是未來,當就是當來,未來,不是,已經成就十劫了。
那我們看,老人家就這一段,做一個解釋,我先把這個這一段《要解》老人家是怎麼開解的。老人家說到:「西方世界的住處是大環境,生處是小環境,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十方諸佛從理上說」,從理體上說,「智慧德能才藝都是平等的,度眾生之本願亦相同,而接引眾生的方法並不相同」,因為緣不同。那「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特別有緣,緣與願有關係」。這個緣還跟願有關,「雖然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天天念」,但是心量有沒有到盡虛空遍法界?或者只是想度本國的人,這個國度的人,這個國土的人,所以還是有限的。「一尊佛以一個大千世界為教區,唯獨阿彌陀佛的願力無量無邊,沒有界限」。
因為「在因地上發願不同,一切諸佛與某個世界有緣,即到該世界去度化眾生。但是所教化的世界原來有的」。就是他這尊佛在這裡教化,這個世界是什麼?原來有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到娑婆界,娑婆界有的,但是他進到這個濁惡的世間去度眾生,所以是非常勇猛。那因為這個世界原來就有,所以要到這個世界度眾生,「必須遷就該世界既成的事實」。而西方世界是什麼?是重新創造的一個世界,阿彌陀佛所創造。「凡欲往生的」,因為他是重新創造的,「須具有信願持名心中清淨之條件」。有信願持名可以往生,沒有信願持名,往生無望。他創了一個世界,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去。老和尚講經的時候比喻,要把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辦好,我們辦好沒有?上面寫了信願行,真信切願。
那「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廣大弘深,積功累德,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就成就了極樂世界。那「我們這個世界在理上講是稱性的,但在事上講不稱性,因為我們本性有障礙,有見思、塵沙、無明」,所以才現在是這個五濁惡世。「事事物物確實是稱性的,但是透過這三種煩惱,就變質了,與真性不同」。我們現在整個世界是變了質了,所以當時候佛在的時候,學生就說,哇,那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國土這麼濁惡。釋迦牟尼佛他用他的腳在地上一點,整個都是七寶、七寶琉璃,一真法界呀。所以事實上事事物物是稱性的,但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看到一真法界?因為被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給變了質了,不是別人造成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干別人的事。
所以「西方的稱性功德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守護,所以十方往生的人,人人均得自在,均能自度」。因為都有四十八願的威德加持。「所以西方三種煩惱不生,一切稱性沒有變質。同時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以及每一個念佛往生的人。所以一切諸佛剎土中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永恆保持了稱性功德,沒有一絲毫變質,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社會很亂,風氣敗壞,貪贓枉法,比比皆是。所以聰明人真正覺悟,一切放下。」昨天還有一個朋友發來,說我們二〇二〇年,才過了四十幾天,結果發生了好多重大的事情。光是病毒事件,非洲也有,巴西也有,而且那科學家都傻眼了,用顯微鏡一觀察,大部分不認識它的狀況。哇,那個地震不知道多少個地方,颶風、還有那個火災都很厲害。所有這些現象也在給我們說法,所以師父說聰明人真正覺悟了,一切放下,求生西方。
所以「彌陀大願大行,創造一個美好的修學場所。四種淨土普遍莊嚴,圓融無礙,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得往生。佛也要往生。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除圓教佛外,其餘藏通別三佛的果證尚未圓滿,也要往生。」包含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求往生。因為那裡是快速成為究竟圓滿佛的國土。所以「有願必須有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均已圓滿,他已成佛十劫,證明每一願均兌現,同一個道理,我們現在是在因地」,我們也在因地修,所發的願也要兌現。「盡心盡力去作,絕不能說空話,真有智慧,方便善巧,應能與佛相應少許了。經上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此法門學的人很多,往生者少,仔細觀察,善根福德不夠。」不夠,怕不怕?不怕。
師父上人接著說,「念佛是把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變成自己的,如何去變,是一個問題。《無量壽經》說,善根福德成熟之人,他肯接受,未成熟的,送給他,他也不要。善根福德成熟絕非偶然,所以《無量壽經》中,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這段經文大家有印象吧?「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也要如阿彌陀佛一樣,並未發往生之願」。所以求往生,那也是很有善根福德。「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尚不夠,未能啟發他真信切願」。所以「有些人一聽到念佛法門,立刻接受,認真奉行,信守不渝,多是鄉下的老阿公、老阿婆之流。這樣的人無始劫來供養了無量諸佛如來」,所以「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已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都放下了。
所以「一念相應與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相應,本來自己的善根福德成熟了,同時又將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接收過來加到自己身上」。因為他願意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念佛。這個善根已經怎麼樣?很深了。供養四百億佛,這個求生的心還不一定發的出來。再加上他肯念,又把佛的功德怎麼樣?變成自己的功德,加在自己身上。所以「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成熟的表現是真正第一歡喜」,就是很喜歡念佛。其實很喜歡,前提就是非常相信。他相信了一點懷疑都沒有,哎呀,一定能去一定能去,一念相應就一念佛。這心裡,因為他很歡喜,「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歡喜的事」。其實這個就是看破世間了。
世間有沒有真正的樂?沒有,都是苦苦、壞苦,沒有真正的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要看清楚這一點。隨時我們修行人最怕的都被無常吞,一個無常來,整個人六神無主了,甚至整個家都亂了陣腳。其實我們只要不留戀這個身、不留戀這個世間,一心就是求生淨土,歡喜念佛。不管什麼時候這個生命結束,鐵定可以往生的。所以對世間沒有留戀,沒有其他歡喜的事,就念佛歡喜。所以「如此念佛即能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增上善根,把阿彌陀佛的大行變成自己的增上福德」。
而且「『是非今非當』,就是阿彌陀佛功德已經圓滿成就,不是現在修的,也不是當來修的。所以令信願持名者,念念可以成就如是功德。此刻念佛人尚未往生」,但是「正在修行的期間,我們能『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所以我們剛剛這樣針對《阿彌陀經》來學習,我們有沒有覺得,我們念這一聲佛就是念法界全體,就是念一切諸佛、一切眾生都交融在一起了。而且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變成我們自己的大願大行。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把佛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如果相應,即與佛心同」。
接著,《要解》又說:「此則阿彌陀佛」啊,他「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就是做我們的增上緣。所以「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做我們的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所以極樂世界誰變的?自己的心變的。所以是用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然後他的依正莊嚴,把我們的自心本有的願行跟莊嚴都帶出來了。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我們讀到這裡,極樂世界誰成就的功德莊嚴?也是自己哦。那師父講解道:佛法的經論宗派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宗--性宗跟相宗。一個從性上講,一個從相上講。亦即空有兩宗,那此處蕅益大師所說的阿彌陀佛種種莊嚴,皆為阿彌陀佛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就是極樂世界是他的真如本性變現的。那這個是屬於性宗,從本性說的。那作增上本質,作增上本質就是做增上緣,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作我們的增上緣,帶起眾生自心種種的莊嚴。這個是屬於相宗,就是這個相,帶起我們自心種種莊嚴。
那接著進一步解釋,師父說:所說的本質與帶起,可以舉一個例子作比喻。如照相機內的底片,以前那個膠捲大家都有印象,即是本質,這個底片本來是空空洞洞的。照過一張相之後,影印出來就是一張照片,所以就是帶起了莊嚴。這個是從膠捲它一照,它就可以洗出一張照片出來。所以我們讀了三經一論、五經一論,本來心裡沒有極樂世界,聽經以後,心裡就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印象產生了。所以是不是它的依正莊嚴,作我們的增上本質在帶起我們自心的種種莊嚴。
好,那我們說增上緣,這講到一個緣,萬法因緣生。事實上,更常講的是萬法緣生,那個因有時候還不講。所以什麼最關鍵?緣。因為一講到因緣就會談到,緣有四種: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親因緣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與一切諸佛無二無別,自性具足無量功德莊嚴。這個是親因緣,本性中含攝的種子,無所不包。所以我們這個阿賴耶識裡面有多少種子?太多太多了,而且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所以我們那個因不缺。我們可以變三惡道,我們也可以變佛法界。所以「本性含藏的種子,無所不包,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的種子都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都有啊。「一切萬法皆是自己性中所變現的」,所以這個是本有的。但單有這個親因緣,而沒有後面這三種緣,也沒有辦法結果。有因還要有緣,才能結果。就像我們一個綠豆,它得要有澆水、施肥,最後才能長成,要結一個果,果實。所以「佛家所說的因果,其實是因緣果,一切法皆屬緣生,而非說因生」,有因無緣沒有辦法生。所以現在第二個緣,重要的緣是稱為無間緣,就是沒有間斷。我們比方說念佛,我們都沒有間斷。這個是無間緣。生與佛,眾生與佛不同。因為佛沒有妄念,所以他的正念永遠不斷,所以他沒有間斷。「我們有妄念,剎那在變」。所以為什麼會強調「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有佛種子,但是得要配上緣。緣是什麼?淨念相繼,無間緣。
「第三個是所緣緣,就更不相同了」。因為佛所緣的他所親近、所緣的是什麼?是常寂光。我們所緣的是千變萬化的世界。你看一下子我們看個什麼,注意力就被它拉過去了。或者突然看到一朵花,五年前的哪一個情境就拉出來了,有沒有?一回過神來,哇,不知道多少個念頭飄出去了。你們都沒有這個經驗?我常常觸景生情。然後就,哎呀,怎麼這麼容易就被拉過去了,就打妄想了。所以雖然自己有跟佛一樣的真如本性,因上不缺。緣呢?得要所緣,得要憶佛念佛,不能再去想其他的東西,這個是所緣緣。
「第四個是增上緣,我們想貪瞋癡慢,妖魔鬼怪給我們作增上緣。」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以前跟現在的磁場不一樣。現在好像動點什麼不好的念頭,好像整個人就被拉下去了,好像以前沒有那麼強烈,因為現在魔的力量愈來愈強了。所以佛菩薩跟魔在搶人,我們這個念頭一不對呀,這個妖魔鬼怪就拉過去了。所以「想佛,佛給我們作增上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阿彌陀佛變現的種種莊嚴的淨土,是非常殊勝的增上緣,把我們其他、其餘的三緣引發出來。就他的依正莊嚴讓我們無間,讓我們所緣,讓我們增上,使我們的性德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性德完全流露出來。阿彌陀佛作一個榜樣,是本質。例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質,我們熟讀四十八願,了解四十八願,然後我們依照阿彌陀佛也發如是大願,引發我們自己心性的願變現出來了。
好,那現在大家對於「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是不是透過這個師父、還有蕅益大師的講解,有一些體悟。
接著蕅益大師又說,「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這個意義廣大無邊,沒有止境。譬如說「全事即理,全性即相」,這個意義皆同義。如契入此境界,不但煩惱沒有,生死也沒有。悟此道理即佛菩薩,迷此道理即凡夫。其實剛剛那些詞都是我們入了什麼?不二法門,一真法界。悟了即一真法界,迷了即十法界,迷得愈深愈往下墮。所以老和尚說「全佛」,這個全佛即眾生,這個「全佛」就是指佛的本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依報正報種種莊嚴。每一往生之人,其性德並未顯露出來,但是見到阿彌陀佛的境界,自然就把它帶出來了。
我們剛剛講那個底片,一印就印上去了,我們自心的這個跟極樂世界的一樣的那個莊嚴,就帶出來了。所以「全佛即生」。「西方世界如此,我們現前的世界何嘗不如是,我們今天是以大家的業力作增上本質」。你看師父馬上拉回來我們現在來了解這個道理,「今天大眾的想法看法作法,均非善業,我們自己本來是善良的,在娑婆待久了,自然就染了許多惡習氣,此是環境使然。」所以孟母要三遷。大家念到這一段有沒有感觸?我們是小時候比較可愛還是現在?你看「自然染上許多惡習氣」,所以我們要覺悟,不要再緣這個世界,不要所緣、不要無間、不要增上這個世界了,要怎麼樣?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每一天《淨修捷要》念一遍,「託彼依正,顯我自心」,真的是如此。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圓圓滿滿的自性,以此種性德作我們的本質,因此到達西方不久即可渲染成殊勝的品德,西方世界與其他世界不同之處在此。」所以,事實上是以誰為我們的本質?「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大家要讀懂,剛剛說,每一尊佛度化的範圍一不一樣?不一樣,跟他的願有關。那請問我們往生的人,他度化的地方是多大?你們怎麼沒有反應?往生的人度化的範圍多大?「願己與國無異」,每一個往生人的願跟誰都一樣?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往生就是法界逍遙遊,跟著阿彌陀佛到虛空法界去度眾生。所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把我們,他的本質把我們的整個願都喚起來。我們的願也是廣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的願也是一切皆成佛。接著解釋全他即自,這個他就是指阿彌陀佛了,就是自己,就是自性彌陀,這就是果。所以他成就的如是功德莊嚴,最後變成我們自心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好,
所以這一句,「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所以這是最快成佛的方法,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但是要小心:
【暫爾相違。】
我們一不念佛,哇,就打妄想了,輪迴心就造輪迴業了,就便墮無明。所以「三時繫念」提醒我們,須臾背念佛之心,我們違背了,這『暫爾相違』。「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不能再動輪迴心了。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心修什麼法都不能往生,所以我們對於念頭要有警覺性。
之前有講到安世高大師前世有個師兄,都是出家人。結果他是明經好施,經教還滿通達的,還有聰明智慧,而且喜歡布施,心量也大,但是脾氣不好。有一天去托缽,結果那個飯菜不滿意,他就生了一個瞋恚心了,臨終就因為這個瞋恚心,就墮到畜生道去做龍王了。所以一念一輪迴,我們得要慎重。所以「暫爾相違」:
【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這個『絕待』就是沒有對待,我們都是活在相對之中。沒有對待,那就是不二,這種不二是離思惟、想像。因為我們的思惟裡面太容易去分別,太容易去執著了。所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絕待圓融』。這個得大家老實念,慢慢就會體會到了。
好,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三際同時,沒有先後。這個是夏老的一段法語,意思是這樣,這一段法語讓我們來體會「絕待圓融」。下一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
我們看到劉素雲老師,她本來紅斑性狼瘡,那個比癌症還難治,她念好了,她確實愈念這身體很好。去年成德還見過她一面,哇,整個臉圓圓的,然後還泛紅,真的是福慧增長,她現在都持續在講《無量壽經》。而且老人家請她講,她都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都是給我們表法。
【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
所以佛菩薩放光照我們。
【令心不亂。】
不是我們自己念到一心不亂,不是。當然能念到一心不亂更好,但是我們有信願就感應道交,佛菩薩臨命終時就放光照我們,這樣我們的心就不亂了。在《大經解》裡面都提到,佛放很特殊的三昧,我們就心不亂了。
【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接著,這四拜都是講極樂世界的依報。
第十六拜:「依報殊勝」。
這幾拜,我們就在想想,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這個為我們的增上本質。你看讀這幾拜下來,哇,極樂世界的影像都在前面。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花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
你們念到這裡,有沒有感覺那個八功德水?你想它到哪它就到哪,哎呀,很清涼啊。林樹,哇,你看在那個菩提樹下,哇,那個十方國土都現在我們面前了。「泉池林樹,寶網靈禽。」
「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都在給我們說法,你現在想聽哪一部經,他就給你說哪一部了。這依報殊勝。所以:
【色光聲香。】
你看「色光聲香」都在說法,都在增長我們的善根,六塵說法,這個很殊勝。
【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
就不斷的把他的善根福德,整個都顯發出來了。所以:
【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接著第十七拜,黃老在這一拜強調是「住正定聚」。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當生成佛,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攝阿彌陀佛功德為自己功德,所以接受諸佛護念,從果起修。但這個是正修,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呢?第二個條件,第一個是接受諸佛護念。第二個,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助修。我們每天的行為跟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相應。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去應酬也是功德,當然不要亂喝酒,你要藉由這個應酬的時候,帶起他們的種種善根,那這個應酬就是功德了。處世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這植眾德本。這四件做到了,就是當生作佛。第三是什麼?住正定聚,要入正定聚。正定聚意思是很專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所以往生的人之前就是入了正定聚,他還有沒有想世間的,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沒有。所以這一拜很重要,要入正定聚。「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不能多愛喲。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念頭不專在這一句佛號,臨終被這個不一的念頭所轉,所以不能有很多念頭。這句法語很重要。
好,第十八拜,「一生補處」。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隨文入觀,嚮不嚮往?『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一聽阿彌陀佛講經,『獲無生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手中常出無盡之寶,可以到虛空法界去供佛,你看多麼自在。好,很快就到了,這一生很短,我們好好正助雙修,萬修萬人去,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
第十九拜,往生的菩薩。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一拜念下來,是真的,極樂世界得大自在、大圓融。
第二十拜跟二十一拜就是告訴我們,念佛人是得諸佛如來的加持。第二十拜,「禮讚諸佛」。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
這一拜我們就感覺到,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都在稱讚阿彌陀佛,還有他的國土不可思議。讓我們都能聞他的佛名,然後建立不懷疑的清淨信心,然後好好念佛,所有善根都迴向,這樣隨願都能往生。所以我們這個在做《淨修捷要》是一切諸佛都在加持。
下一拜第二十一拜:「普禮諸佛」,就「禮拜十方佛」。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
我們也是感恩這個一切諸佛,都在加持我們念佛人能夠順利的往生。
好,這兩個是禮拜十方佛。再來,是稱讚《無量壽經》,「禮讚大經」。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
我們看這裡最後一部經了,「止住百歲」,而且未來九法界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所以我們要有責任哦。
【遇斯經者。】
真正遇到了肯信了。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禮讚大經。
接著二十三拜,禮讚淨土法門,「禮讚淨法」。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我們隨著黃老講的那個橫出三界,像那個麥穗直接咬一個洞就橫出了。這些經文,我們念著念著都有那種願力在。這兩個是讚歎經典跟法門。接著就是禮拜,也是觀察、也是效法諸大菩薩。
我們看下一尊,「禮讚觀音」。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那觀音菩薩,我們要學他的大慈大悲,聞聲救苦,尤其現在災難很多,我們自己要念,我們也要勸世間的人,只要有急難恐怖,念觀世音菩薩,決定可以逢凶化吉。而觀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這個反聞其實我們佛法是內學,叫反觀,就能覺悟。絕對不能向外去追逐,就著相了,向外去指責,這個就與道相違背。所以觀音菩薩是反聞、反觀,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用功。
下一拜:禮讚大勢至菩薩。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大家讀下來有沒有信心滿滿?你看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隨時在我們身邊。要『攝取不捨』,而且『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再來: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普賢王,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我們每一天禮拜,這個普賢王加持我們,更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普賢行。『德為眾尊』,我們效法他老人家,我們真的工作生活都是功德,都把普賢行表演出來。
下一拜:禮讚文殊菩薩。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繫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他給我們的方法。『繫心一佛,專稱名號』。這樣老實念下去,『即於念中,得見彌陀』。好,這個應該是契入佛境界最快的方法。
下一拜:禮讚彌勒佛,彌勒菩薩。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我們念到這一品,就想到《無量壽經》最後,釋迦牟尼佛在交代彌勒菩薩,當來經滅,我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這個「付囑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就交代給彌勒菩薩了,所以『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那諸位同修,大家這一會有沒有在場?忘記了?說不定當時候我們也在場。不能忘了,當時候答應釋迦牟尼佛,「囑以弘揚淨土法門」。好,那有承擔的話讀這一部經,這個也是佛對我講的,我也要盡力的弘揚《無量壽經》,「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好,那最後,「禮讚法會聖眾」。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賢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好,這是第二十九拜,禮讚法會聖眾。
接著第三十拜,我們前面也跟大家講過了,是「禮拜蓮宗諸師等與本身的諸師」。不只淨土宗的祖師,還包含我們自己在修學過程對我們有恩德的老師,這個是念師長恩。
第三十一拜,是「遍禮三寶」。禮拜常住三寶,也是禮拜護法菩薩,禮拜天龍八部,不忘護法恩這個三種根本。成就的根本,本尊;加持的根本,上師,就是我們親近的善知識;成就的根本,護法。
最後,第三十二拜,「普代懺悔迴向」。我們最後也以這一拜來將我們六天一起學習的功德隨著這一拜,一起來迴向,也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南無阿彌陀佛。】
好,那感謝大家這幾天的參與,也祝福大家天天能夠法喜充滿,闔家平安,光壽無量,當生成就。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