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3/9/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2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上一次我們的課程講到的經句是,「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今天要進入的經文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人還沒有一定的德行根基、定力,沒有不受身邊人事物的影響,所以懂得進退,懂得保護自己清淨的心、善良的心,這是自愛。那說,「可是那些惡少不是很可憐嗎?都沒有人幫助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樣有沒有道理?要幫助別人,首先得先提升好自己,不然要去幫別人,結果自己也沉淪下去了。所以首先要護念好自己,不斷提升。好像又不忍心對方沉淪,那可以送他一些書跟光碟,他假如真正有善根,他就自己會去用功、去深入。因為我們很難不受他的影響,所以都必須懂得應對進退。書已經給他了、光碟已經給他了,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你給他造了一個善緣,這已經是很替他設想,就對了。所以幫助人要度德量力。今天接著講:

  【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屈志』,是自己可以謙卑恭敬的去敬奉老成之人。有句成語叫老成持重,在很重大的事情,老成之人非常穩,非常有智慧能夠去判斷。因為老成之人閱歷豐富,心地又厚道。這個閱歷是有歷練,有經驗不一定有歷練,經驗是他經過很多事情,歷練是他在經驗當中真正體悟到人生的智慧。

  假如他只有經驗,都沒有對照經典,我這些想法、做法對不對,只是說,我以前的經驗就是這樣,就是這麼做。他可能會有錯誤的思想觀念跟判斷,甚至經驗多了,無形當中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想當年我在打拼的時候,你不知道出生了沒有?」其實坦白講,真正人生有歷練的人,他會愈來愈謙卑才對,愈來愈謹慎,而不是動不動就去批評,就去下判斷,這不應該是一個有人生歷練的表現。因為他世面見多了,就怕判斷事情不夠客觀,誤解了別人,這就是歷練。人生的經驗豐富,假如心地不善良,就變成不是老成持重,叫老奸巨猾,所以心地很重要。

  面對這樣的人,『急則可相依』,你有急難,或者你人生有重大的抉擇,會影響你一生,可以去請教他。甚至急難的時候可以去投靠他,因為他很有道義,他會幫助你。「屈志」很重要,因為屈志才有謙卑受教的態度,不然再高智慧的人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很難得到利益。因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老成」不只是人而已,打開《論語》,那是孔子的智慧;打開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是五千年的智慧。但是我們能有多大的收穫,是誰決定的?自己這個屈志、誠敬的態度。所以,每個人學一部經典,收穫不同,跟經典沒關係,跟自己的態度有關係。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常常也會遇到人生的一些疑惑,每次我們把師長的教誨,光碟片一放出來,可能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老人家那些教誨就把我們的問題給解決了。但假如我們在觀看這光碟的過程,自己沒有很真誠,甚至於還有很多一大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好道理就入不了我們的心田。所以態度決定自己的收穫,態度決定成敗,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我們的態度。

  古代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叫張良,他輔佐了劉邦,建立漢朝。請問在座有沒有姓劉的家長,舉一下手好嗎?為什麼這麼問?因為我們現在整個全球華人,都很重視傳統文化的承傳跟弘揚,有一個口號叫「重回漢唐」,是吧?漢朝是劉家的天下,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所以姓劉跟姓李的都要弘揚中華文化,跑不掉,繼承祖先的德風。

  像我們姓蔡的是一定要弘揚傳統文化。你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次我在台灣,剛好跟陳瑞珠老師我們一起參與一個傳統文化的課程,我們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行禮完下來,陳老師就跟我說,我們兩個這一輩子幹這個事情是注定的。我說,何以見得?她說,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在陳蔡絕糧,在陳國、蔡國絕糧,所以姓陳跟姓蔡的一定要弘揚中華文化,要補祖宗曾經做錯的事情。

  《了凡四訓》有教,「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父母的過失、祖先的過失要彌補。「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你們都沒有反應)之急,內思閑己之邪」。「舊書不厭百回讀」,你多讀,心裡會有很多體悟、很多收穫。所以人要認命,我們姓蔡的就得幹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情。

  當然,祖宗的這些風範要承傳,像劉邦他之所以得天下,他得了三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輔佐,他都覺得是他們的幫助,他沒有邀功。這就是一個很難得的為領導者的修養,讓功給大眾,自己不邀功。包含唐朝,是姓李的天下。請問大家,姓李的要學老子的風範,學李世民的風範,李世民什麼風範?人家勸諫他,講錯了他都接受。我們現在變成什麼?講對了也不接受,嘴巴還翹得很高,「旁邊有人還講我」,面子拉不下。所以修行要先把面子賣掉,不然會障礙我們接納別人的雅言跟勸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講到漢朝開國的三傑,其中的張良是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跟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非常尊貴的背景。後來秦始皇把韓國給滅了,他為了報國家之仇,傾家蕩產,找了大力士要去殺害秦始皇,秦始皇也算是暴君,結果沒有成功。當然,刺殺皇帝那是九死一生,所謂是年輕氣盛。年輕氣盛能不能成大事?不容易,會壞事。他人生當中遇到了一個老人,這個高人洞察到他太浮躁,伏不住自己的情緒、憤怒,成不了大器。很多高人都很厲害,看得到這些年輕人的問題。

  結果有一天,這個老人就在一個橋上等著張良過來,那老人看張良過來了,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面去,然後就跟張良講,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張良一想,故意掉下去還叫我拿?火有點要上來了,「算了,他年紀這麼大了,別跟他計較」,他就下去撿。結果把鞋子撿上來,這個老人把腳搖一搖,幫我穿上。因為張良最缺的是什麼?忍辱、忍耐的功夫。一個人的成就跟忍耐成正比。結果張良一想,算了,都幫他撿起來了,就幫他穿上吧。就給他穿上了。老人挺滿意的,笑一笑,可能心裡面想,孺子可教也。年輕人都跟老人計較,心胸就未免也太小了。其實人假如有家教,看到別人的父母就恭敬。為什麼?他有孝道,他一看到別人父母,也想別人當父母也不容易,看到老人絕對恭敬,因為他在家裡就是這個習慣。

  所以,現在年輕人在團體、公司裡面動不動對長輩大聲小聲,無福之相,很可憐。為什麼?沒人教他。尊重長輩是福田,人的福田大分三種,一個是敬田,恭敬長者;一個是恩田,念父母恩,念所有對他有恩的人,這是恩田;還有悲田,憐憫一切人,這是悲田。

  當然,假如現在年輕人都不會尊重長輩,我們在底下一聽,「對啊,我公司那幾個兔崽子,那幾個人,都不懂得尊重我們!」別跟他計較了,要憐憫他,為什麼?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他們身為炎黃子孫,卻沒有學到老祖宗的智慧,他們很可悲,怎麼還跟他一般見識?所以當長輩的人,還得表現出風範跟度量,不要跟他們計較,進而幫助他們。

  「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以祖先的心為自己的心,所有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是一家人,哪有不能和睦的道理?那你這個就是悲憫年輕人,也是後福無窮。坦白講,人世間沒有吃虧的事情,吃虧是福,懂得去付出,施比受更有福。

  結果張良真的把鞋子給穿上之後,老人歡喜的就要走了。走了幾步,突然回過頭來說,明天天亮的時候,你到這裡來等我。他答應了。結果第二天,他很早就來了,老人已經在那裡等,他說,還讓老人等,明天再來!結果第三天他起得更早,那個老人又在那裡,下次再來!又約好時間。最後,第三次,他半夜就到了,不睡覺了,就在那裡等他。後來這個老人就教他太公兵法。這個老人叫黃石公,道行很高的一個長者。最後就因為接受了黃石公的教誨,交給他這本太公兵書,就幫劉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所以「屈志老成」,要屈志下來,才能真正有大的收穫。

  年輕人已經沒什麼東西了,為什麼還屈不下來?想想我們的先祖,周公是聖人,都如此謙卑。我們歷史當中讀到,周公是「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周公吃飯,吃一餐要吐三次,為什麼?一聽到有賢德的人來了,他趕快很謙卑的去請教,飯就不吃了,趕快去。為什麼?念念為了人民,他假如用了一個賢德的人,老百姓就得福了。洗一次頭髮,因為古人留長髮,洗一次長頭髮,時間可能要花一些,洗到一半,有賢德的人來了,趕快先去,不敢輕慢,這個非常可貴。

  《尚書》告訴我們,「滿招損,謙受益」,謙卑重要,恭敬重要。包含劉備,他去請諸葛孔明,那還是他恭敬的態度,才能啟請孔明出山。所以從歷史當中,可以讓我們啟示到,人要有很多重要的人生貴人,都還是從自己的恭敬、謙卑態度感召來的,這個對自己的一生非常重要,因為人只要不恭敬謙卑,必敗無疑,這裡面沒有僥倖的地帶。

  我們從客觀的數字來看整個企業界,這已經是很多年的數字了,我想這個數字現在更小,因為人現在追名逐利愈厲害,不能靜下來好好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可能面對誘惑的能力更差了。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這個是在中國大陸的數字,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七到八年。才幾十年的光景就倒閉了,更何況一生要屹立不搖,立於不敗,容不容易?不容易。

  孔子有一次在廟堂看到了一個器皿,叫敧器,這個敧器沒有灌進水是傾斜的,灌進了水,灌進適中的水,它就中正,直立,灌得太滿,它就翻了。結果孔子就告訴學生,沒有自滿最後不傾覆、傾倒,最後不敗的,不可能。人一自滿就會敗,人一覺得自己才華很高,他的才華就上不去了,人一覺得自己學問很高,他的學問就上不去。所以孔子感嘆,人自滿就要傾覆了。包含大儒荀子都講,「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所有事情能成就,事業能成就,一定是恭敬去做事,謙卑去接受別人的勸諫。但為什麼最後還是敗了?也是傲慢心起來,覺得不可一世,別人的諫言就聽不進去。我曾經看很多企業界的雜誌,一些全球很大的企業,為什麼最後還是敗?就是企業主本身因為有了這些成就,自滿,最後顧問的話都聽不進去,下屬的話聽不進去,就敗了。

  孔子接著就給學生有講到,人怎麼可以滿而不傾覆?要「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學識很好,但是卻虛懷若谷,不自滿。「富而能儉」,很富有,但是卻很節儉。地位很高貴,卻很謙卑去待人,「貴而能卑」。我有一位長輩,他是做警官的。他的朋友、他的同學被派到部長級這些高官家裡,做保護他們的安全人員。結果就看到這些高官的子弟,比方要出門了,他是安全人員,結果幫他們開電動門的時候看到,高官的子弟很凶,「慢吞吞的!」罵人。然後就觀察,這個大官沒多久就敗了。從哪裡看到?有其子必有什麼?其父。然後發現,超過一半大官的後代子孫都很傲慢。所以人在富貴當中能謙卑、能節儉是很不容易的,那是要有智慧的高官才教得出好子孫。禍福相依,有錢不代表是好事情,你懂得藏富教子才是有智慧。然後他看到少數大官的子弟非常謙恭,每次要出門,「謝謝你的照顧,感恩。」結果一觀察,這樣的大官子弟,個個都有出息。所以「貴而能卑」,尊重別人,不高高在上。

  「智而能愚」,大智若愚,不會耍小聰明,不會用聰明去壓別人。「勇而能怯」,雖然很有勇氣、很果決,但卻不是匹夫之勇,還懂得,這個怯就是謹慎,戰戰兢兢。「辯而能訥」,雖然很有辯才,但是能夠不用口才去壓人,能夠懂得沉默,在必須要把很多道理講清楚的時候,才用自己的口才,一般的時候還是比較恭謙的,這個才華不輕易顯露,不然慢慢就會變得很自以為得意了,這樣就不好,辯而能訥。「博而能淺」,學問很廣博,但內心都覺得自己還很膚淺,其實這些全部都是謙虛的態度。「明而能暗」,很多事看得很清楚,但是對人不苛刻,可以難得糊塗,有時候裝糊塗,不要讓人家沒有台階下。這個是「謙受益」,保持這個謙虛,就能得到很大的益處。

  我們有了這個好的態度,再來要會判斷老成之人有哪一些特質。現在的人假如沒有判斷力,比方說接觸一個人,他說,「我跟某某大官很好,我跟某某名人很好」,我們就好羨慕,好像就覺得好厲害。其實一個人常常要去說,我跟某某人認識、我跟誰關係很好,其實他就已經在炫耀了,這個都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的表現。

  反而是什麼?老成之人首先他謙虛。再來,他和為貴。有人生閱歷的人都知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他不會沒事生事,這個才是人生的智慧。而且他會念念為人著想,不跟人結惡緣,這就是和為貴的態度。他假如指導我們,「絕交不出惡言」,縱使人與人這個緣分盡了,決定不要去發脾氣罵人。人與人相處,都應該往遠處看,不要逞一時的意氣。包含老成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為大局著想。

  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候的晉國,晉成公的時候,有一個大臣叫趙朔,他是個大將軍,另外有一個高官,是大司寇屠岸賈,在晉朝發生的事情。結果這個屠岸賈他就要陷害大將軍趙朔,然後就設計,讓君王不相信趙朔。而因為晉國的先君晉靈公昏庸,結果後來被趙家的先祖給殺了,所以屠岸賈就藉由這個罪名強壓在趙朔的身上。就說,他們的祖上把你的祖先給殺了,他也會威脅你,就造種種讒言,就把一個忠臣,不只殺了這個忠臣,還誅了他全族。

  當時候趙朔的太太已經懷孕,他的太太就是晉成公的姐姐,就沒有被殺掉。結果生了一個男孩,等於是他整個家族就剩這一脈了。趙朔有一個好朋友叫程嬰,還有一個趙朔的門客叫公孫杵臼,就知道屠岸賈一定又要殺害這最後一個血脈,他們兩個人就約好,程嬰跟公孫杵臼就要報趙朔的這一分情義。怎麼做?程嬰把自己的孩子給了公孫杵臼,然後讓公孫杵臼跑到深山裡面去撫養這個孩子(是他自己的孩子),然後程嬰就跑去給屠岸賈講,趙朔唯一的兒子被公孫杵臼藏在深山裡面。他就等於去報信了,拿了一千兩黃金。然後屠岸賈就帶著人去把公孫杵臼跟這個孩子給殺了。其實是程嬰獻出了自己的親生孩子,為趙朔的孩子犧牲,而且還忍辱負重了十多年。

  我們聽到古人這種行誼,真的是肅然起敬。為了朋友這分情義,為了留住他唯一的血脈。當時候程嬰在計畫這個事情,跟公孫杵臼商量,結果公孫杵臼就問他,你覺得是馬上去為朋友死容易,還是不死,忍辱負重一、二十年容易?程嬰就說,當然是現在就死容易。以前的人為了義可以奉獻出生命。結果公孫杵臼說,好,那難的給你做,容易的我先做了。他就抱著程嬰的孩子上山去。

  所以程嬰救了趙氏的唯一孤兒,大陸還把這個故事拍成戲劇。其實現在整個中國大陸,用這些戲劇來拍出古代這些忠孝節義的故事,是非常有教化的力量。古代的榜樣讓全國人民去學習,包含現代的這些好榜樣,每兩年都有一次選出道德模範,那全國人民看到這些榜樣,都向他們學習,而且每一次活動參與的人都超過上億。我們雖然沒有參加,光看那些頒獎、那些故事,就感動得不行。所以,假如我們覺得自己的心很硬,建議你可以去看我們中國大陸兩年一次道德模範評選,保證你的心會變柔軟,因為你大哭一場就變柔軟了,那些榜樣很感動人。

  所以為大局著想,這都是老成持重人的特質。為大局著想,就讓我想到,我在九月份剛好到台灣,我們幾個中心的幹部,有我們拿督黃景裕先生,我們先到香港去請教師長,我們對漢學院這些理念的認知正不正確,老人家認可。我們又到台灣去請教常明法師,就是盧叔叔,他出家三年,我認識盧叔叔十一年了。他對於師長漢學院的理念非常的佩服,而且說,這是他的恩師所倡導的弘揚漢學的因緣,他也要盡力的來成就。所以我們還沒去以前,差不多一個禮拜以前,常明法師就開始齋戒沐浴,很恭恭敬敬對待這一次的因緣。整個把心完全靜下來,然後用他幾十年,不管是在企業界的這些歷練,包含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學傳統文化,其實常明法師從小就很有家教,他的爺爺、父親都是讀古書的,還有他深入師長這些經教的體悟跟智慧,來協助我們對整個漢學院的規畫,所以這些老成之人都非常仗義。

  剛好我們也邀請,在我們大陸現在落實家文化理念很成功的固鍀企業,固鍀企業的老板吳念博董事長。我有跟大家介紹過吳董事長吧?有。我們兩個緣分很好,從哪裡看?去年十一月,我剛好跟吳董事長住同一間房間,我們是室友;今年五月我們又到法國,又住同一間房。而且法國的消費很高,住一天費用很貴,所以我們找的那個房間很小,比香港的旅館還小,法國的物價很高。因為房間很小,我們兩個更近了,可能差不多三坪、四坪的空間,很小,兩個人,單人床,各睡一個床。

  這一次我們一起到台灣請教常明法師,我們兩個睡同一張床。你看這個都有徵兆,緣分很深。為什麼會睡同一張床?因為本來是要在會議廳裡面,但是剛好旅館的會議廳旁邊就是餐廳,怕不夠安靜,所以我們就訂了一個比較高級的房間,然後裡面還有客廳可以開會,我們兩個剛好就擠一張床,這樣可以省錢。不簡單,吳董事長這麼大企業的董事長,這麼儉樸。從我們兩個睡的距離來看,就知道緣分挺深的。

  結果我非常慚愧,我講《群書治要》跟大眾交流快兩年了,《群書治要》還是《群書治要》,我還是我,所以還沒有能領會聖賢人的智慧。而常明法師他跟我們第一天開會,他就用很多的時間,把吳董事長在網路當中的一百多張PPT全部都仔仔細細看過,了解了吳董事長還有他的企業。所以他跟我們開會的時候就說,「這麼好的領導者,你們為什麼不請到馬來西亞去?你不是在講《群書治要》嗎?」我都覺得要挖一個洞進去了。還念出《群書治要》那個句子,因為我們中心宋老師送了一本《群書治要》英文翻譯本給常明法師,他回去就看,就背起來了,隔天就給我們講這些經句。

  其中《群書治要》裡面講,「無長安之國,無恆治之民」,沒有長期安定的國家,也沒有長期安定的百姓。「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群書治要》講,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一個團體的安定,一定是得賢者。好像之前也有跟大家講,齊桓公用管仲,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且把整個華夏民族團結得非常好,可是管仲沒有了,他就用了三個小人,最後死無葬身之地,「失之者則危亡」。

  所以常明法師這麼一給我們當頭一棒,我們好像茅塞頓開,當時候我們董事拿督,他們夫婦都跪下來禮請,我們看了非常感動。為什麼?因為中心緊接著要發展漢學院的因緣,這麼大的一個因緣,要做很多籌備的工作,而吳董事長他帶領的是兩千八百多個員工,而且又落實整個傳統家文化的理念,他們的人文教育、人文關懷都做得非常好,他很有經驗。

  吳董事長,還有另外一位康老師,康老師是TOYOTA管理的專家,這次我們也邀請他一起到台灣去,他們兩位善知識都答應要來,我們禮請他們做執行長跟副執行長。結果吳董事長馬上下了第一道命令給我,要我胖五公斤。這是關心,我跟吳董事長開玩笑,我說,吳董事長,你是領導,你下的第一道指令,讓我胖五公斤,我得好好努力才行。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這些老成持重之人為大局想,他知道弘揚漢學對中華民族還有對世界的重要性,他們很重情義。吳董事長已經有九家公司了,他還得撥出每個月一個禮拜的時間到我們中心來帶領我們。還包含康老師,他們都很多任務在身,但是大義凜然答應了,兩個人都留一個禮拜。本來吳董事長我們就有邀請到大馬來講課,十月十五號他要分享「《群書治要》在企業中的落實」,他們的企業做得很好,七點到九點半,在我們明倫堂,歡迎大家帶做企業的人來聽。因為他現身說法,完全是為了員工的幸福,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社會的感動來經營事業,完全是義,重義輕利,能把事業做得這麼成功。

  再來,老成持重的人,他在引導我們的時候,完全抓根本,君子務本,他會提醒我們要回到孝道、回到修身、回到自己的心地,不要去要求別人,他會提醒我們正己化人。不能感動別人,不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這個是他們時時都是務本。像常明法師就教誨我們,你們自己做好了,自然能感召很多的人來;自己做不好,怎麼可能去感召人?自己的團體幸福,才有可能帶給別人幸福,自己的團體假如不幸福,不是給人家看笑話嗎?都是要務本。

  人這一生能夠遇到老成持重之人,要好好珍惜,珍惜不是在口頭上,一定要珍惜他們的教誨,依教去奉行,人就會有更大的福報。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

  這句經文從字面上來了解,就是人在聽別人講話,這個話當中可能有對人的批評、毀謗,進了一些讒言,這個時候假如沒有判斷出來,很可能就受影響,會做出衝動的事情。這個時候應該什麼?『忍耐三思』,要冷靜去判斷、去思考,不然,聽了讒言,對於人與人的關係,可能會有破壞性的情況產生。

  比方有一句格言就講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可能人生的災禍就因為聽讒言產生了。「君聽臣當誅」,領導人聽了,可能忠臣就要被殺了;「父聽子當決」,父親聽了讒言,可能要跟兒子訣別;「夫婦聽之離,兄弟聽之別」,夫妻、兄弟就要離別;「朋友聽之疏」,朋友聽了讒言,可能就會疏遠;「骨肉聽之絕」,父子骨肉聽了,可能就決裂了,這個在歷史當中很多。「堂堂七尺軀」,比方說一個大男人,要有智慧判斷,「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很多家庭破碎了,可能都是讒言造成的。

  但是我們要了解,讒言是緣,有因有緣才會有惡果。因是什麼?因是自己沒有智慧,因是自己懷疑心太重,才讓人家趁虛而入,還不能怪到緣分上面去,還是要反省自己。所以古人提醒我們,「謠言止於智者」、「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要冷靜。我們在聽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判斷他講話客不客觀;要判斷他有沒有不良的目的;要判斷他是不是對那個人本來就有成見,所以講話就已經偏頗了;要判斷他是不是嫉妒心作祟,才講這個話;或者他是傲慢才會這麼講話,這個是要有判斷力。

  尤其,假如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一個團體最怕什麼?最怕這些是非、讒言。所以團體的領導人有責任,聽到一些讒言,馬上要去找出來,這個話從哪裡來的?然後對那個講讒言的人要規勸他。見有惡,要規勸他,要為整個團體負責任。師長曾經就講到,韓鍈館長聽到這些讒言,馬上去調查這個話從哪裡出來的,馬上教育他以後不可以這樣子。因為講讒言的人、講批評話的人,他的造業非常重、罪過非常重。首先第一個,他自己的靈性在墮落,他的傲慢在增長、嫉妒心在增長,第一個他對自己有損害;第二,講這些批評、讒言,對於付出的人他沒有鼓勵,反而還批評,冷嘲熱諷,把人家的積極性都破壞了。

  現在做好事容不容易?不容易。常常都受打擊,不就讓這些善人都退心了嗎?這個話本身都會影響到整個軍心,因為他話講出去了,造成聽的人又對這個當事人又有成見,又破壞人與人的緣分,這個都是造孽,很可能一句話講出去,造的罪業太重太重。所以一個人不能去講讒言批評人,團體領導人要特別嚴防團體裡面這種是非讒言的情況,要制止,然後形成大家都可以開誠布公講真話,不要私底下在那裡批評別人,帶動一個光明正直的風氣。

  像常明法師指導我們三天,預定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到晚上八點,每天五個小時,最多延到九點,六個小時,三天。結果後來都是到半夜二點、三點,這真的是竭盡全力在教育教誨我們、幫助我們。三天,三十個小時左右,這些善知識為法忘軀、為道辛苦,都不辭勞苦。三天,最後常明法師說,我們三天的這個會議因緣,你們每個人要講出我一個缺點。他自身就把謙卑演給我們看。一個領導者都這麼能接納雅言,那整個團體哪有底下的人批評來批評去的風氣?常明師父對我們領導人的期許,講了一句很通俗的話,很容易領會,很有道理,「獅帶群羊,羊亦獅;羊帶群獅,獅亦羊」。你們沒有聽懂?獅子帶群羊,最後群羊都變獅子;羊帶群獅,最後群獅也變羊,牠不會發威,牠會「咩」,麻煩了。所以領導人會帶動整個團體的風氣。

  所以看到這句「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對自己、對領導人都有很好的啟示,因為讒言對家、對團體,甚至對一個國,殺傷力都非常大。假如用重要的幹部,決定不能用會講讒言的人,因為不管他才華再高,會批評、會講讒言,決定會失去人和,人與人就不互相尊重、恭敬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人很厚道,從來不批評人,都是包容人,他能聚人才。

  從師長的風範,比方人家要給他講讒言,假如關係已經很熟悉的,他會制止他,你不要說了,我只記他的好,不記他的不好。大家想一想,假如這個話傳給那個講批評的人,對方會感動,這麼有修養。

  請問大家,我們有沒有能力,比方某某人來告訴你,我跟你講,你知道那個人怎麼說你嗎?你會怎麼反應?「他怎麼講?他怎麼講?你趕快跟我講!」我們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可能聽完別人的批評,心裡痕跡都不落?有這個功夫嗎?一聽完,晚上睡不著覺,「我明天大早一定找他算帳去」,人要心平氣和才能講話,這樣講話絕對衝突會愈來愈大。既然我們不可能不落印象,最好不要聽。

  所以師長,「你不要講了,我只記他的好。」不然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就好了,不要聽。關係比較還不是很熟的,你一下說「我不聽了」,怕對方不歡喜,善巧,「我知道了,我已經知道了」,他就不講了。或者轉話題,「那件事很好」,趕快講到其他的話題,就不要讓他繼續講,或者很善巧的講,「那個都是誤會,其實他對我挺好的,多溝通就好了」,就把話給轉掉了。

  所以師長這些人生智慧非常重要。師長說,只要人家要批評他三位老師,他馬上就離開不聽。不然聽了以後對老師不恭敬了,那就大損失,就不能接受這三位,當時候是台灣最有智慧的高僧大德,那個機緣不就壞掉了?這個是「輕聽發言」,所以不能輕聽,要冷靜去判斷才好。

  人不只不要常常去批評別人、毀謗別人,更重要要常常去讚歎別人、欣賞別人,去掉這個嫉妒心。東北王善人有講過,「找好處」,都是去看人的好、讚歎人的功德。「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關上了地獄門」,找別人的好處,都認自己的不是。人找好處,時時都能肯定別人、感恩別人,源頭在哪?要找父母的好處。現在人愚痴到什麼程度?連對父母都抱怨、都批評、都埋怨,這不妥當。為什麼?父母真的有不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父母是有本善、有明德,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養父母之智慧。去成全父母都來不及了,哪還有去批評父母,看父母的過的道理?

  為什麼要成就父母?因為沒有父母哪有我們?沒有父母生我們、沒有父母養我們,就完全沒有我們。所以我們的生命可以為父母都捨掉了,還有什麼不能為父母去付出的道理?所以人能靜下來,想想自己成長過程,父母對我們點點滴滴的付出,感父母的恩就流露出來了,心就變得敏銳,心就變得知恩報恩,馬上就懂得去感謝別人的恩德。所以百善孝為先,孝心一開,慢慢那些百善接著就開。

  我們有一位學長,因為我們有推行「述祖德」,就是回想父母、爺爺奶奶,祖上的恩德,還有「道己過」,把自己對父母的過失都講出來,對自己一生,對親人、對別人的過失都可以反省、懺悔,進而去改過。結果一想父母的恩德,眼淚就像泉水一樣流出來,然後他再看到任何人,他都很恭敬。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是父母養育出來的,他們都是父母的子女,他們父母養他們太不容易,所以對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尊重,不要去對立、不要去傷害。然後一見到長者也非常尊重,因為長者都是別人的父母,當父母太不容易了。所以《孝經》講,「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去討厭別人、傷害別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尊重父母的人,他那個恭敬心已經喚醒了,不會去對任何人傲慢。

  所以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都能夠知恩報恩,都能夠時時都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個家風、團體的風氣非常好。《朱子治家格言》正面的要效法,反面的要警惕,接著再把它轉成正面,就有很多的受用。接著下一句經句: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人與人因事情產生爭執、衝突了,很可能是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需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去反省、考慮。這個『暗想』就是要靜下心來,想一想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不是自己還是有不妥當的地方。人與人的衝突會不斷加高,就是覺得都是對方錯,自己沒有錯。其實這句話已經有爭了,怎麼可能我們沒有錯?俗話講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又有一句成語叫,一般見識,半斤八兩。吵得起來就是程度差不多,還有什麼好在那裡爭的,爭高下的?就有人會講,那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完全沒有錯,另外一個人完全錯,然後又很凶?有沒有這個情況?有。那個完全沒錯的人都被人家罵,那他不是很可憐?告訴大家,那個完全沒有錯,還被人家罵的人,最後變聖人,他怎麼會可憐?他一點都不吃虧。

  我給大家舉例子,舜王,大舜,他的父母錯誤,還要殺害他,他還覺得都是自己不對。他完全沒有錯,還反省自己不對,最後他吃虧了嗎?沒有吃虧,德行成就了,福報現前,變成天子。所以學傳統文化,首先學吃虧,不要跟人家吵架,大度能容,要包容,不要爭。像我的師長,他不跟人家爭,人家罵他,他不回嘴,那個人不高興還打他,他也不還手,那個人打他,他就躺著給他打,最後打不下去了。為什麼?兩個人都動氣了才會愈打愈火熱,一個人都不動氣,最後他也不好意思,打不下去,結果隔天那個人還給他道歉。然後師長說,打考績他都是最好的,因為都不跟人家吵、不跟人家起衝突,然後上級就覺得,這個人懂得團結同事,哪有吃虧?

  所以我們的父母,上一輩的人很懂這個道理。現在當父母的人不懂,孩子在學校吃點小虧了,拿這去罵人。我們一些學長們回想,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怎麼教的?看到孩子跟鄰居吵架,都不用問,直接就打了,處罰。人家到家裡面來了,你們的孩子怎樣怎樣,馬上打。怎麼事情都沒問清楚就先打了?會起衝突,就已經是錯誤了,先打。要忍辱,合理都得忍,更何況都已經跟人家起衝突了,你還有什麼理好講?打。

  看起來好像很無情,事實上很有智慧。為什麼?自己打有輕重。有沒有?有,會有輕重。假如都不能忍耐,小事就要跟人家衝突,他一出社會怎麼辦?所以古人都要學什麼?要學忍讓、要學謙讓、要學禮讓,不然人生會遇到很多的衝突。

  我記得有一個長輩很有智慧,他的孩子跟人衝突,他一定處罰他,他說,自己打有輕重,以後出社會給別人打,不顧死活。想得很遠。話說到這邊,你們捨得嗎?當然,我是以這些古人,甚至於是也離我們只有一代的人,他們都有這些教育的智慧。你們聽了體會就好,回去不要說,蔡老師說要打。我沒這麼講,每個孩子要因材施教,你們自己看著辦,但是一定要讓他懂得,不要跟人家衝突,要忍得住,只要跟人家有衝突,就是自己修養不夠,該處罰。

  忍一時才能風平浪靜,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那這句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想一想,夫妻這個月有沒有吵架?誰對誰錯?只要吵都錯。而且要先反省自己,人與人其實心會互相交感的,我們一方先反省,另一方也會感動,也會反省。各自責,互相反省,天清地寧;各相責,都是要爭個對錯,最後會天翻地覆、會天崩地裂、會日月無光,愈來愈嚴重。所以家裡吉祥還是災禍,可能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要深思,要平心暗想。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