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13/5/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09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朱子治家格言》的課程,上一次是談到「莫貪意外之財」,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莫飲過量之酒。】

  我們看到經句當中這個『莫』字,就勸我們這些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我們學習聖教,要形成判斷力,有智慧可以判斷是非善惡,還有利害。什麼東西對自己有利,要懂得親近,懂得掌握;什麼事情對自己有害,決定是要把它放下,要避開它,不能惹禍上身。這個是知好歹,知利害。所以這些句子,很可能我們假如能奉行,那人生避開很多災禍;不能奉行,可能要感召很多災禍。你說貪意外之財,我們上一次講到的,取橫財必感橫禍,「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貪了意外的橫財,一定是感得災禍,不可能有僥倖的。

  那今天講的,『飲過量之酒』,沒有節制的話,其實我們很冷靜來考慮,酒喝多了,人就不理智了。首先第一個,一定會傷到自己的身體,很多病都是喝酒喝出來。包含不只身體受損,很可能一生的名節,因為喝醉酒說錯話,醜態百出,立名於一生,一生的名節就喝了一場酒,胡鬧,就毀掉了。還有包含與人飲酒,父母、家人提心吊膽他的健康、安危,處處在擔心。以至於在歷史當中,很多君王就是愛喝酒,把國家都給毀掉了。

  而古人很慈悲,對於「莫飲過量之酒」,對於酒喝多了的危害,有非常多的提醒,希望我們能引以為戒。像《太上感應篇彙編》當中就有提到,古人他在禮請親朋好友,他喝酒是很有節度的。一開始跟客人敬酒,而且那個酒杯,古代酒杯的製作,它本身那個杯子上面有兩根柱子,等於是說,這個酒喝得太大口了,杯子上面那兩根細柱子就要插到自己的眼睛,所以就是不要喝太多,小心把眼睛都給喝瞎了。這個酒杯當中也帶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不能飲過量之酒。所以,需要冷靜的思考,假如喝酒沒有節度,喝醉了,整個行止瘋瘋癲癲的,包含行為可能不合禮法,包含很可能當下罵人,甚至於講人家的隱私,這都可能跟人家結怨,甚至於引來殺身之禍。在《彙編》的故事當中,都有舉到實際的例子,你講人家的隱私,人家可能恨之入骨,就可能危及你的生命。但是這都是喝醉以後不理智,才做出來的行為。有的喝得不勝酒力,走在路上就醉倒在路邊,尤其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人就因為喝酒然後睡倒在地,之後就喪了生命,因為都是零下的溫度。連命都沒有了,那他家裡的人可能就抱憾終身。

  而現在還有一點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喝酒駕車,他不只傷害了自己,他危及了大眾的生命安全。我們曾經聽到的,甚至於因為自己駕車,傷及很多人的生命,它失控了,車子撞倒很多人,多少家庭悲痛欲絕,就是因為貪喝酒。所以現在法令對於酒後駕車的刑罰都非常的重。

  那當然除了自己不能飲酒過度,當然最好是不喝酒,而也要勸別人飲酒要有節度,甚至於只要大家聚會,開車的人決定不能讓他喝酒,不然到時候他造成的錯誤、造成的傷害,可能都是大家一生的遺憾,這個也是本分、責任。甚至於面對我們的晚輩,都應該教育他「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讓他從小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不要染上惡習。

  喝醉酒的人不理智,可能會觸犯法律,可能以下犯上,久而久之這個飲酒的習性重了,很可能德行就愈來愈差,敗壞了自己的名聲。可能,當官的人,最後都當不成了,他的上司不信任他,或者出了事,就被免職了;然後耕農的人可能就荒廢田地,不耕作了;包含做生意的人,很可能都會做失敗,最後血本無歸。這些都是喝酒可能造成的結果。而且尤其,喝酒一般會讓人的欲望,淫欲的欲望很強。而喝了酒,他本身整個心火就在熾熱,這個時候淫念又發起來,那就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人喝醉酒之後,欲望又增長了,又行房的時候,整個五臟反覆,一定會得病,而且得了病都很難調養。

  這些害處,在佛門《大智度論》列出了飲酒可能造成的過失,列得很詳細,列了三十二條。其實我們看了,能深刻體會到龍樹菩薩非常的慈悲,這三十二條,主要就是人喝酒以後,他就不懂得節制了。

  「心無節限」,這是第一點,就開始掌控不了自己的行為。第二,「財物虛竭」。很多喝酒的人最後都是窮困潦倒,他愛喝酒都不努力工作了,每天喝酒度日,最後就可能沒有立錐之地,財物虛竭。第三,「眾病之門」。喝酒傷身、傷肝,最後惹來一大堆病。「鬥諍之本」。喝了酒不理智,跟人家起衝突,很多命案跟喝酒有關。喝了酒脾氣很大,之後就互相爭鬥、殘殺,就很難收拾。

  第五,喝了酒「裸露披跣,同於牛馬」。喝了酒,穿衣服不守禮節,裸露身體,甚至於把脫下來的衣服披在肩上,這看起來都沒有人的一種威儀了,就同於牛馬,跟畜生那種形象差不多。第六,「傞舞罵座,人所憎惡」。喝醉酒,在那裡亂跳舞,還罵同座的人,惹得別人的討厭。

  第七,「應得物而不得」。本來應該得到的福報、財物,得不到了。他損了德,福就沒了。第八,「已得物而遺失」。本來是他的財物,常常容易遺失掉,迷迷糊糊,很可能常常遺漏東西。

  第九,「匿事盡說,醒則追悔」。一些隱匿的事情,酒後亂講,結果醒過來的時候,後悔得不得了。他把朋友的隱私講出來,可能好多年的交情就撕破臉了,當然醒過來,非常懊悔。

  第十,「醉中多失,醒則慚愧」。喝醉酒的時候失態了,醒過來就非常不好意思了。十一,「身力軟弱」。他的身體素質愈來愈差,柔軟無力。

  第十二,「面色變換」。喝酒他假如喝多了,必然是傷了身體,他的臉色愈來愈差。而且喝酒的人,情緒掌控不好,常常可能會亂發脾氣。大家有沒有接觸過喜歡喝酒的人?很可能那個脾氣是變化無常。

  第十三,「心志迷惑」。佛家有講,飲酒失智慧種,殺生失慈悲種。人常常殺害生命,他就失了慈悲心;常常飲酒,迷迷糊糊,沒有理智,就失了智慧種,所以他心智常常都是迷惑的。第十四,「智慧蒙蔽」。

  第十五,「不知敬父母」。很多人假如喝醉酒,對父母忤逆,甚至還罵父母,這種罪業是非常嚴重的。有一個讀書人,他很用功讀書,也很用心改過,結果功名還是考得不理想。剛好遇到個高人,告訴他。因為他覺得,我也是很認真行善,怎麼還是不能順利考上功名?這個高人就告訴他,你小的時候,你父親教誨你,你不高興,還瞪了父親一眼,這個罪業不好消。因為我們的身命來自父母,還不知感恩,還狠狠瞪父母一眼,這個要深深懺悔,才能夠慢慢消除掉。所以喝醉酒的人再對父母無禮,這個人的福報就折光了。

  第十六,「不知敬鬼神」。舉頭三尺有神明,喝醉酒的人胡言亂語,都是觸怒鬼神。十七,「不知畏人言」。他失去恭敬心,不知敬畏聖人的教誨,不知敬畏領導,甚至不知敬畏國家元首的話,還亂罵領導者,亂罵國家元首,這個造罪都重。

  十八,「不知畏王法」。國家規定的法律不敬畏,還觸犯。十九,「朋黨酗虐」。就是喝酒感來狐群狗黨,胡鬧酗酒,可能到最後統統犯法,被繩之以法都有可能。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裡面也講,「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你都跟一些壞習慣的人在一起,必然最後很可能你無心犯罪,就被他們一夥人帶去犯了法,也需要被判刑,變成同夥,這個都有可能發生。比方說他們去搶劫,不是你搶,你是同夥,還是要判刑。

  第二十,「疏遠賢善」。好喝酒的人,他就很少能夠主動去親近善良賢德的人。二十一,「無慚愧」。二十二,「易暴怒」,脾氣大。二十三,「不守六情」。這六情是喜、怒、哀、樂、愛、惡,他控制不好自己的這些情緒。

  二十四,「縱色無度」。放縱色欲,不知節制。其實,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真的有孝心的人,真的有情義的人,都能時時提醒自己,傷了自己的身,其實就是傷了父母,傷了愛我們的人的心,不能夠這麼做。

  二十五,「恭人擯棄」。本來恭敬我們的人,慢慢很失望,就離開我們。二十六,「無小心畏避」。做事都不小心,然後狂妄不避諱。二十七,「俾晝作夜,事業都廢」。他喝酒喝到白天也在喝,也在醉,事業就廢掉了。

  二十八,「犯名教罪」。名教指儒家,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喝多酒,行為不合禮法,都觸犯了聖教的教誨。二十九,「棄捨善法」,就是不願意遵循善法去行善。

  三十,「遠離涅槃」。就是遠離解脫,他的欲望愈來愈重,就不可能道業有所成就。三十一,「種痴狂因」,他就種下愚痴瘋狂的這個因。

  三十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然後,他這些財物,他本身的名利財物都很容易就破壞掉。這個是在《智度論》當中給我們整理的,喝酒不節制,三十二個壞處。

  而怎麼來提醒自己要節制,不要放縱呢?有一個讀書人叫陳鎬,他本來很喜歡喝酒,他還在山東當提學,結果父親去世前的遺書,就要他戒酒。當然他還有一分孝心,就自己命工人做了一個小酒杯,然後在酒杯當中刻字,刻了八個字,「父命戒酒,止飲十杯」。小酒杯,父親命令他要戒酒,所以只喝十小杯就不能再喝了,那這個是一個節制自己的方法。

  不只自我的節制,包含一個家庭當中,飲酒有節制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家規。在浦江這個地方,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浦江的鄭氏家規,子孫年齡還沒到三十的人不准喝酒;壯年可以飲少許,但是假如喝了酒以後,有產生比方喝過頭了,有酗酒,甚至於有罵人的情況,必然要家法處置,要鞭打;而接待客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真誠的盡這一分主人的歡迎之意,決定不可以勉強客人喝酒;而且所有的婦女,不可以一起上桌喝酒。看到這一點,女性同胞,那不是好像男女不公平?大家想一想,女人喝醉酒很難看,而且女人本身她就是比較有一種含蓄、柔順之美,喝了酒之後舉止無禮不當,那可能就讓人家看笑話了。而人過了五十歲,那就可以隨他自己去節制,人上了五十歲,比較成熟了,他有一定的分寸。這個是治家當中也重視飲酒有節度。

  在教育當中很強調一種防微杜漸,「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從小孩子不貪財,然後懂得飲酒的害處,這個對他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幫助,他才不會誤入人生的陷阱。但是,假如從小沒有這樣教導,他真的喝酒上癮了,那真的是他家庭的不幸,家道鐵定要中落。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這個『與肩挑貿易』,是跟做小販的人買東西,不要佔他們的便宜。小販他謀生活很不容易,我們還跟他討價還價,給他難堪,這就有失厚道,這個是第一個解釋。再來,可以延伸到,比方說我們跟人家合作,做事業,決定不要有一個念頭要去佔合夥人的便宜,甚至可以「與宜多,取宜少」,這是《弟子規》上的教誨。包含《感應篇》上說的,分多取少,「推多取少」。這一點在春秋的鮑叔牙,他為人不佔人便宜,特別厚道。當時候他跟管仲做生意,一起做生意,結果管仲拿走比較多錢,人家跟他提醒,他不只沒有計較,他還說管仲家裡比較窮,體恤他的情況。

  而我們學聖教,一定要從厚道開始學起,我們看厚道兩字,厚,厚德才能載物,而且,這個厚我們就想到大地之德,傳統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載物就是表這個大地,渾厚。而且這個厚,很憨厚、很敦厚,寧肯自己吃虧,不佔人家的便宜,所以厚表這個意思。而且,厚也是慢慢不斷的積累,等於是透過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都來培植自己的厚德,要「德日進,過日少」,這樣才能載物。自己的德愈厚,對家庭、對社會就有更大的貢獻。

  而「厚道」這個道,應該是時時存仁道、道義,設身處地的存心,這是厚道的精神。具體落實,首先第一個,我們說人要積德,首先要從嘴巴開始積起,「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個嘴巴無德就造罪業。所以第一個,不彰人短,不去彰揚別人的短處,有失自己的厚道。

  在春秋時代,楚莊王剛好在宴請群臣,突然風太大了,把燈火給吹滅了。因為大家飲了酒,難免行為有一點不當,就有其中一個臣子,去拉了莊王妃子的衣服。莊王這個妃子動作也很敏捷,她被拉了衣服以後,馬上就把對方的帽帶給扯下來,趕緊去跟莊王講,有人非禮我,拉我的衣服,你趕快把燈點起來,那個帽帶斷的人,就可以抓出來。

  那大家想一想,自己的妃子被人家拉衣服了,一般男人可能就不能包容,就要把這個人的錯誤當眾羞辱他。但莊王畢竟是一國之君,很有度量,他說我既然宴請大家,應該讓大家盡興,不能全了妳的意,掃了這麼多人的興,而且,因為喝酒有點失態,可能也是會發生的。結果莊王就下令,今天大家盡興的喝,然後一定要喝到把帽帶都扯斷,這樣才痛快。結果大家聽了以後就都把帽帶給扯斷,燈一點燃,就分不出來是誰了。

  後來楚國跟晉國打仗,戰局比較危急,結果有一個人馳騁沙場救了莊王。結果後來,戰爭勝利之後,莊王就對著這個人講,往日我也沒有特別照顧你,怎麼你不顧生死來幫助我?結果這個臣子就說到,我就是當初帽帶被扯斷的那個人,就想著怎麼來報莊王這個恩。

  所以我們看到,不彰人家的短,是種下這個因,感得別人救他一命。假如莊王當時候彰他的短,那後面,可能他這一次的危難就躲不過了,甚至於當事人都會懷恨在心。所以人一個處世的態度,正確了是福,偏頗了就變成禍。所以,不彰人家的短,為了不讓人難堪,能夠掩蓋人家的過失。

  了凡先生的姑父沈心松先生,他做得非常好,他還等於是幫人家掩過。因為有一次,他帶著僕人一起參加酒宴,結果他底下的人反而都喝醉了,本來他們回來的時候都要划船,下人都喝醉了,變成他主人親自划船把他們給載回來,讓他們的太太趕緊把他們都帶回去休息。隔天,沈先生睡得特別晚,他的太太非常好奇,也很納悶,沒看過他這輩子睡這麼晚,就去叫他,你今天怎麼睡這麼晚?其實他已經醒了,他就是不起床。他說我起得太早,那底下的人一看到我他會很難堪,不好意思。昨天喝醉酒了,還讓主人親自把他們送回來,因為他喝了酒,今天一定晚起,又看到他不是更難過?他說我等他們都出去工作了,我再起床。所以,柔軟到不讓人家難堪,不讓人家沒面子。

  那我們看到這些故事,反省自己,以前不懂事,不懂厚道的處世態度,有時候跟人家爭辯什麼事,講話講到人家都對不上嘴了,都講不出話來了,我們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口才很好,逼到人家講不出話來,其實那個都是傷陰德處。所以人明不明理,對自己的人生命運影響很大。

  還有明朝一位讀書人叫徐文貞,他請人家到家裡吃飯,結果剛好有一個客人起了貪念,把金色的金杯想據為己有,結果就放在自己的帽子裡面。然後,因為這個客人也喝醉了,走路有點顛倒。底下人都在找,那杯子怎麼不見了?結果這個客人自己倒在地上,杯子掉出來。徐文貞已經知道了,他下人在那裡說,怎麼找不到,他說我收起來了。結果看這個人倒下去,杯子又露出來,他趕緊過去把那杯子放在他的袖子裡面,就不願意讓他當眾出糗。所以厚道的人,重義輕利,這杯子也是身外之物,把這個客人他的面子甚至於他的操守就因為這樣毀掉了,他也不忍心。但我們想一想,這個人回到家裡,醒過來的時候,咦,杯子本來在帽子上的,怎麼會在袖子裡面?慢慢他搞明白了,很慚愧。所以古人都是厚德做到讓對方自自然然生起慚愧,而不是用言語去壓別人、去羞辱別人,讀書人不幹這樣的事情。

  厚道,第一個不彰人短,再來,不佔人家便宜。這不佔人家便宜,實在講,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特色。比方我們歷朝歷代各國給我們中國送禮,我們一定都加倍還禮給他,這個就是不佔人家便宜,而且又特別好客。我們印象當中,小時候比較窮,但是只要客人來,家裡面比較好的東西都拿出來給客人吃。

  而了凡先生他這個姑父,有一次,他的姑姑、姑父人都很厚道,他舉了一些跟人相處的細節,其中提到他姑父生病,剛好他們底下一個農民主動的來探望他的姑父,結果來了之後他的姑姑就說到,這個農夫是坐船過來的,所以把船費給他。再來,擺了很豐盛的食物請這個農人。因為人家這麼關心她丈夫的身體,這個是非常有情義的人,請他吃了豐盛的一頓。然後,衡量他拿來的禮物,再加倍送還給他。所以禮尚往來,也是一種厚道的精神。

  這個讓我想起我父親,就有專門在記錄給親戚朋友包這些婚喪喜慶包的禮,比方我姐姐出嫁的時候人家包多少,都把它記下來,等人家女兒出嫁了,再厚一點包還給人家。所以我們上一輩,甚至爺爺奶奶輩,他們處世,你在很多細節當中去留心,都跟厚道有關。

  比方說設身處地,小的時候都有記憶,在路旁,家裡的老人、鄰居,都煮一鍋開水放外面,那是能為那些趕路的人著想。那都是不認識的人,但是能為他們想,趕路口渴,到時候水分補充不足,昏倒了怎麼辦?甚至於是吃飯時間,都很有人情味的,來來來,來我家吃飯,這都是很厚道。

  而這個設身處地,我們看到孔夫子,他假如剛好參加人家的喪禮,在有喪事的人身邊,他都能感同身受,自己替他們悲傷,都不會吃飽飯的,就表達那種時時都能體恤別人的心情。

  包含《了凡四訓》舉的十個行善的例子,讓我們印象很深。第一個,明朝楊少師榮,楊榮,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是以擺渡為生,划船的。剛好當地做大水,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惟救人,所有的貨物都沒有拿,當地的人還笑他們愚笨,這麼好得一筆橫財的機會都不拿。這就是時時那種厚道,就是體恤到人家有生命的危險,就拼了命的去救。甚至於救完人,對於死去的人他也趕緊把他們撈起來,因為能替去世的人的家庭著想。假如這個尸首找不到,古代的人會抱憾終身。所以,其實整個《了凡四訓》那些故事,我們最要學的,就是他們行善的那個設身處地。包含另外一個讀書人,他就是在大雪當中,發現一個人凍到半僵,都快死了,趕緊把他救回去,感同身受。

  再來,這個「厚道」第三個點,是能夠知恩報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養自己的厚道,時時不忘這一生當中誰對我們有恩德,要常常能夠感念,進而能夠常常去報答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曾經照顧我們的長輩,在春節、重要節慶都可以去看望他們,感謝他們。念恩,還有念舊,人很念舊,不忘這些老朋友。喜新厭舊,人就不厚道,刻薄了。

  再來第四,能夠不計較,多承擔,這樣的態度。第五,能夠多包容、多寬恕別人,這也是養自己的厚道。在宋朝,宰相王旦,宰相肚裡能撐船,當時候他的同事寇準打他的小報告,常常在皇上面前批評他,他不只沒計較,當皇上聽了寇準的很多批評,最後可能有一點看不下去了,就給王旦講,你看這個寇準,實在有點不妥,常常都批評你,結果王旦不只沒有不歡喜,反而對皇帝講,他說,寇準是愛國,我當宰相這麼多年,一定有很多過失,所以皇上你應該能體會他是忠於國家。我想這皇帝聽了以後更佩服這個大臣。而且他是宰相,是整個朝廷的表率,他有度量,其他所有的文武百官不就跟著效法?所以王旦包容寇準,光是這一念心,功德無量,帶動了整個朝廷寬恕、不計較的風氣。

  那我們反過來看,一個人在一個團體當中位置很高,不能包容,一聽別人批評了就跟人家對立,甚至於搞一派一派,那這個對團隊的負面影響很大,這個造的罪業就大了。所以,人位置愈高,愈應該有一種態度,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該讓這個團體的風氣愈來愈好。所以公門好修行,當官的、在高位的人好修行,因為他影響的面大;同樣的,另外一個角度看,公門好造業,他態度不對了,帶壞底下的人,帶壞風氣,這個罪孽就深重。這第五點,包容、寬恕。

  我們讀過一個故事,印象特別深刻,這個包容的心到這種程度真是令人動容。就是一個司徒,馬森,司徒算教育部長,他的父親四十歲左右才生孩子,生了一個兒子,家裡很寶貝。結果婢女有一天不小心,抱的時候失手,這個孩子跌下去,當場就撞到額頭去世了。他首先發現了這個情況,他趕緊讓這個婢女離開,趕快回家去。他一個父親四十歲得子,當下遇到的是喪子之痛,他居然沒有動怒,馬上為這個婢女著想,讓她趕快走。結果自己主動說,是自己不小心,孩子撞死了。結果他的夫人看了傷心欲絕,控制不了情緒,撞他的身體撞了好幾次,突然問了一句話,那個婢女去哪裡了?結果她已經走遠了。

  這個婢女回到家,她的父母了解這個情況,每天向上天祈禱,這麼好的人,你不能讓他沒有子嗣。每天拜天地,祈求神明保佑他還能生貴子。至誠感通,沒多久他的夫人又懷孕,生下來這個兒子就是馬森,當了教育部長。而且,這個馬森生下來頭這邊有一個胎記。大家知不知道什麼原因?

  剛好我當初在澳洲淨宗學院學習,有一起參與科學家研究輪迴轉世的課題,是科學家研究的。他們觀察到一個現象,一個人生出來有胎記,他前世是什麼原因?比方說他被人家打,這個地方打得很嚴重,打死了,那身體壞了。人有靈性,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身體是工具,壞了,再換一個工具。但是他的意念很強,這裡很不舒服,相由心生,生出來就有胎記。有些人,天生就怕水,你一讓他到游泳池練游泳,嚇得一身冷汗。奇怪了,別人不怕,為什麼他怕得要死?了解到前世溺水死的,所以就很恐懼水。所以人的靈魂不會死,但是他會產生一個很深的印象,心理的作用,就會影響。談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什麼事情很恐懼的?放下吧,那都是過去了,不要再折磨自己,是吧?還是你這一生想到什麼事就氣得發抖,那就是自己討苦吃,都已經過去了,厚道、包容、寬恕,寬恕了別人,也是解救了自己。

  第六是設身處地,剛剛跟大家提到。其中有一個例子我的印象也很深,有一個讀書人,楊誠齋的夫人,她七十幾歲了。家裡有一些僕人,結果冬天很冷,她都一大早起來煮熱粥。孩子很不忍心,您年齡那麼大了,還起了大早在那裡煮粥,怕她太勞累。她給她的孩子講,天氣這麼冷,傭人起來勞動,肚子裡沒有點熱氣,特別傷身體。等於是所有的傭人也都是父母的孩子,他傷了身,父母難過,所以這個態度是所有來到他們家的人,跟她有緣的人,她都應該用親人的心來照顧他們。我想,她這樣的領導者一定很得她底下人的愛戴。我們看以前,很多富貴之人把底下的婢女都教導得非常好,為她一生著想,因為把她教懂事了,以後她出嫁,她的人生會幸福,她用心調教底下的人。

  第七,不指責,不給人難堪。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在那邊又大罵他一頓,傷了自己的厚道,同時也讓對方更難受。韓琦是一代名臣,他有一次晚上看書,旁邊幫他執燈的士兵一下有點不專注,分了神,把他的鬍鬚稍微燒了一下。當下,他頭也沒轉,順手就把這個火給滅掉了。過了一會兒,他可能發覺有點情況,他轉頭一看,那個士兵已經被換掉了。他說,剛剛那個執燈的人呢?他底下的人就說,他把將軍都燒傷了,已經把他換掉了。結果韓琦說,你把他找回來,他已經知道怎麼不燒到人家,不要把他換了。

  大家想一想,這個士兵假如真的被調走了,鐵定先處罰,鐵定被打,那以後他就很難發展了。所以他不忍心,一點小錯誤,不願意責罰人家,要把他叫回來。大家想一想,這個士兵一輩子,我想都死心塌地跟著韓琦。而不只這個士兵,我想這個故事,這個士兵一定到處講,所有聽到自己的將軍這樣的包容底下的人,那一定無不感佩將軍的度量,這麼愛護自己的士兵,那不是整個軍隊士氣都大增?所以我們在想像,以前這些留名青史的讀書人,為什麼可以統領大軍?一定都在這些每一個跟下屬相處當中,都讓下屬感覺到他的厚道,「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而這個不指責、不給人難堪,在韓劇「醫道」許浚許大夫身上,表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他有一次要去考醫官,剛好發現有一個地區有病人,他繞路去醫治,把這個人治好了,突然要出門的時候,當地的很多沒錢看病的病人又來了,他又耽擱自己趕路的時間,幫忙這些病人。結果已經治到約定的時間了,他又打開門,人更多。因為不只這個村落的人,其他附近村落的人聽到有這麼好的醫生,全趕來了,他真的就不忍心離去。後來留到真的已經沒辦法再留的時候,正要趕路,被其中一個村民萬石,把他硬押到家裡面去,脅迫他到家裡面去,因為他的母親病得很重,就押到家裡去。

  眼看他根本就趕不上路了,然後,再讓自己沒辦法考功名了,他還是盡力的幫他母親醫治。然後還把自己身上的銀兩拿出來,給這個萬石,因為他知道他家裡很窮,說你母親體力很衰,要給她買一些有營養的東西吃,她才能再吃這些藥。當下這個萬石感動莫名,然後就痛哭流涕,都是我害你沒辦法考試的。結果這個人在那裡懺悔,許大夫很厚道,看他已經這麼難過了,還反過來安慰他,他說,你放心,我這麼多天沒有睡,我媽媽告訴我,人死後可以好好的睡,所以幾天沒睡沒有關係,只要我再加快腳步,還是趕得上。其實是趕不上了。

  所以光是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很感佩他為人的厚道。厚道的行持舉不勝舉,因為我們中華民族代代都出聖賢人,只要大家能從古人的行持去體會,包含從親人、你身邊親朋好友的行為當中,你能留心,都能「見人善,即思齊」。

  下一句講,『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見到窮苦的親人、鄰居,都應該盡力愛護他們、幫助他們,體恤他們的困難,這就很有情義。鄰居也是,鄰居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俗話講,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我們成長的記憶當中,鄰居之間的感情非常好,親人不一定住在一起,但鄰居,每一天有什麼需要,都是盡力的來幫助我們,那當然這些恩我們都要記住,哪一天鄰居們有困難,都要竭盡全力去幫助。

  其實做人,時時要能夠盡自己的本分,五倫關係都是本分。「兄友弟恭」,你所有的這些親人,你也有責任;「父慈子孝」,這個父再延伸開來,叔叔、伯伯、長輩,我們都應該孝敬,同輩親人都應該友愛。「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以祖宗的心來看我們所有的親人,那不都是祖宗的骨肉嗎?我們應該代祖宗來愛護他所有的骨肉。

  而且坦白講,我們今天有能力幫助別人,那是福報,那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那是祖宗的福。祖宗給我們福,我們應該有一種責任,幫祖宗照顧好他所有的骨肉。范仲淹先生明白這個道理,范公一生最精通的就是《易經》,《易經》裡面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他面對他的孩子,就說到,今天我能夠這麼飛黃騰達,完全是祖宗的德蔭,所以我不可能拿著祖宗的德蔭去揮霍,應該拿著祖宗的德蔭好好的照顧親人。所以,范公照顧的親人,幾百戶人家,在「義田記」裡面都有講到。

  不只照顧親人,還照顧鄰里鄉黨,以至於一些貧困的讀書人,他把他們照顧好,培養他們,很多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太多太多了,我們就光舉一個大儒,張載,都是范公培養的。張載的那句話,我們弘揚文化的人都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是范公培養出來的人才。「為天下得人謂之仁」,幫國家發現、培養人才,教化一方,多少老百姓受益,那是真正仁慈的人。

  所以他跟這些孩子們講到,也讓孩子懂得,照顧好所有的親人,讓祖先在天之靈安慰。所以真的,范公的後代,青出於藍勝於藍。范公那時候的義田是一千畝,到清朝的時候,他的後代的義田有四千畝,所以,有道義的家道傳承下去,這個家族怎麼可能會沒有福報?

  范公之前,春秋的晏子是好榜樣。范公常常都引五代竇燕山,竇禹鈞先生的例子勉勵他的孩子。所以您看,留名青史的聖哲人,對整個民族的貢獻非常大。像晏子也是,在「義田記」裡面也是提到,照顧幾百戶的親人,而自己穿的衣服,皮衣,三十年都沒有換,特別節儉。范公是到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上,因為他不留錢,一有,馬上去幫助人,但是,留下來的是「施貧活族之義」,幫助貧窮的人,養活了整個家族,這樣的道義傳給了他的孩子。他四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包含他的二兒子范純仁,當的官比他還大。

  而佛家,在《四分律》當中有講出我們對於親友的責任,列了七條。第一,「難予能予」。予是布施、給予,雖然自己也很困難,但是不忍心看親友痛苦。這一點就讓我想到當時候我們在了解林文忠公的行持,林文忠公就是林則徐先生,他小的時候,剛好他的伯伯家裡特別難,他的母親知道了,就把家裡僅剩的一些食物大部分都拿給了他的伯伯,然後交代林公,這個事絕對不能講出去,因為怕講出去,他的伯伯會很難過。寧可苦了自己,也不願意看著親人受苦,有這樣的母親,才教得出這樣的棟梁之才。假如他母親斤斤計較,怎麼可能教出胸懷這麼大的兒子出來。所以真的,天下太平之根本,是女教。真的我們只要有機會去了解歷史,所有聖哲人他的母親都是非常有德行的,尤其都是識大體,很有度量。

  第二,「難作能作」。別人不肯承擔的,主動去承擔,不計較。就像「少娣感嫂」,她是第五個媳婦,前面四個大嫂吵架打架都有,她主動的去承擔很多工作,她說我自己比較小,應該我來服務。也是難予能予,從娘家拿回來的好東西,都是先給大嫂、先給姪子,難作能作。

  「難忍能忍」。住在一起難免有一些摩擦,甚至被誤會、被指責,甚至無禮的對待,都要能夠修忍辱,能不計較,包容起來。實在講,人欠你,天會還你的。所以一個女子,時時以整個家族的和諧為重,可能她幾十年受到很多的侮辱、不合理的對待都有可能,但是她都能夠時時想著整個家庭,這樣的女子後福都會很大。

  我母親,她是做大嫂,她嫁到我們家的時候,嫁過來隔天我爸爸就去讀大學了,還在讀書,還沒賺錢,我母親的薪水就充公。當時候上有爺爺奶奶,下還有小姑小叔,請問諸位女士,假如是這個情況,妳是嫁還是不嫁?先生還沒有賺錢,還讀書,還要花錢。嫁過來之後,上要養老,平的還要養小姑小叔,然後自己還要教書,那時候教書一班六十幾個人,很辛苦的,然後還要煮早飯,還要打理家裡面。我看假如是現代的女孩子,我看沒人願意嫁。所以我們整個家是非常感佩我母親的,包含我的姑姑、叔叔,包含我的爺爺奶奶,對我母親都非常愛護。所以人不要怕吃虧,也不要怕付出,我母親晚年命很好,退休一、二十年在家裡都可以聽這些傳統文化的經典,她有後福。

  第四,「密室相語」,人難免遇到一些事情,心裡面很苦,想找一些親近的人,可以讓他吐一吐真言,憋得都憋出病來。所以親戚朋友一些內心的事情告訴你,你好好的安慰他,引導他,其實也感謝他對我們的信任,但「不相發露」,不能把人家的私事要去講給別人聽,到時候他覺得無地自容,很沒面子,那我們就糟蹋了他對我們的信任。

  「遭苦不捨」。親戚朋友有苦難的時候,決定不捨棄,見義勇為去幫助他。「貧賤不輕」。他很貧窮,但是決定不能輕慢他,反而這個親友對我們的好、恩德,縱使我們今天當了高官,很有地位,那一分對他的感激跟恭敬,絕對沒有絲毫的改變。所以面對貧賤的親友,一來要幫助他,再來,更要提攜他,讓他能有更好的發展,這個都是我們的本分。

  「有此七法,名為親友」,把這七點都能夠做到位了,這才是盡了我們親友的本分。所以敦倫盡分,敦睦天倫、人倫,盡到我們的本分,都要從這些教誨當中去落實,「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刻薄』剛好跟厚道反過來,我們剛剛一直在談論厚道,是積德,刻薄就損德了。而用刻薄的方法成就的事業、成就的家庭,那個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不會長久的,所以不可能『久享』。因為上天,「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刻薄剛好跟上天好生之德相違背,曰巧,巧就是耍小聰明。厚道,不會耍小聰明,反而對人很敦厚。而『倫常乖舛』,其實這一句話都在告訴我們家道的興衰關鍵,要厚道成家,不能刻薄成家。而且,只要倫常關係乖舛,就是違背了倫常之道,比方父子衝突、夫妻無義、兄弟衝突,『立見消亡』,這個家很可能隨時都有可能會崩潰掉,敗喪掉。下一次我們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大家再來體會這兩句對家道非常重要的教誨。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