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問答匯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7/7/13  台灣中壢善果林(節錄自弟子規問答52-239-02)  檔名:52-359-0005

  我們接著剛剛講到的,在學校推廣老師都很有方法,每班的做法不盡相同。我們看了「如何落實德行教育」,還有下一篇「讀經教育的心得報告」,應該這些原理原則就掌握到了。看完之後,我們從自己班級當中一些程序、一些本來上課的方式,再做個修正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小學教其實也不複雜,就是上課前三、五分鐘都讀經,讓他們把心靜下來,心一靜下來,馬上可以上課。而配合弟子規,他行住坐臥都有規矩,所以孩子上課的狀態就會比較好,不然他沒規矩。孩子上課的坐相真是五花八門,很不雅,甚至心不在焉、不尊敬,這時候就教導他,行住坐臥的時候要「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勿踐閾,不要把腳踩在桌子的橫桿,或者踩在前面同學的椅子上,都不是很好。這些生活的規範配合上弟子規,應該孩子在學習當中規矩就會比較上軌道。學習愈有規矩,上課的效果就會更好,所以我們可以把《弟子規》的經句變成整個班級的共通語言,來產生自我的要求。

  弟子規的教學以至於經典的教學完全是生活的,沒有一句經文離開了生活,透過老師自己在生活當中的實踐,他每天會有悟處,就可以跟同學分享。一個老師真正是個孝子,他談到「入則孝」都不用草稿,娓娓道來。娓娓道來跟我們拿本《德育故事》在那裡念半天,念給孩子聽,效果一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學生一聽到「老師小的時候」,他耳朵就豎起來;「老師以前」,一聽到老師的故事就特別來勁,所以身教重要。甚至於不是上課期間都是機會點,機會的教育,比方說吃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孩子的教育點?是;比方在發考卷,是不是教育點?我們要很冷靜了解到教育是長善救失,長他心的善,救他心的過失,所以任何一刻都離不開心性,任何一刻都是機會教育。

  我們平常怎麼發考卷?拿著考卷,老師改完了,來,發考卷。看到底下,怦怦!有沒有?有沒有感覺到孩子的心在那裡跳?他在那裡跳的時候腦子裡在想什麼?要一百,要一百我就有兩百塊可以拿;不能退步,不能退步,不然我就要被打了。可能他的情緒很複雜,當他接到考卷的時候,其實真正的考試才開始。

  我們冷靜想想,小學哪一張考卷影響你的生命?哪一個分數影響你生命?沒有,可是影響我們的是心境。當我們要發考卷的時候:諸位同學,考試才剛開始,今天假如考卷發下去,你是第一名,而你馬上覺得我很了不起,你們都不如我,你已經被打敗了,你考零分。因為你傲慢,你退步了,這個傲慢會影響你一輩子,走到哪都沒人緣。所以要記住,「己有能,勿自私」。今天你考那麼好,假如有其他同學不懂、不會的,你要主動去幫助同學,這時候你才是真正的一百分,不只是你的分數是一百分,你的心地也是一百分。福田靠心耕。

  當然己有能勿自私,除了要求孩子做,更重要的我們老師先帶頭。假如我們面對一些成績比較不好的孩子,他們又肯學,我們先來教他,很自然的學生們看到這個行為他們也會湊過來,就會帶動好的學生去教導成績比較跟不上的學生。己有能勿自私。今天你考的是最後一名,你是什麼心態?當然那個考得好的我們要引導他,你要感謝父母、感謝很多人給你的幫忙、祝福。最後一名是不是這樣瞧不起自己,然後在那裡頹廢?應該要想到「勿自暴,勿自棄」,應該要想到考最後一名是結果,原因在哪裡?這個態度重不重要?一個孩子的理智從哪裡建立?從時時找原因,找到自己的問題,而不意氣用事。所以你看他考得不好,他要懂得反省。

  大家冷靜來看,我們在發考卷當中引導了哪些心態?感恩,要懂得付出,考第一名不可以太驕傲,不然你就被打敗了,要懂得謙卑。考得不好的、考最後一名的,要懂得反省;人家考得好為什麼?要懂得效法學習,「見人善,即思齊」,要懂得去請教。你看發考卷的時候都在教這些做人的道理,所以什麼時候是教育?時時都是。

  今天你面對考第一名的人是什麼心態?今天你面對最後一名是什麼心態?這些心態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影響大不大?很大。但有沒有人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在過程當中可能很多人格、心態都有一點偏差,而這才是教育的本質。今天你看到成績好的,你要效法他,不能諂媚他,「勿諂富,勿驕貧」,你不可以傲慢,但是你也不用假惺惺的去諂媚別人。面對成績好的同學我們去請教他,面對有錢的同學我們也不應該去諂媚他,從這些心態上去啟發他。假如你考得比隔壁的同學高,你是什麼心態?你考得比他低又是什麼心態?當同學考得比你低,他已經很難過了,這時候要體恤人家,要不要再去炫耀?甚至於是協助他:這題我剛好會,我可以跟你分享。這都是「將加人,先問己」,有那種同理的心、體恤的心。

  諸位老師,台灣大學的校長曾經收到一篇企業的文章,裡面提到台大、很多知名大學畢業生出來,企業界很搖頭,不能用,用得讓他們實在很頭痛、頭大。提到大學生有八個最常見的錯誤心態:第一缺乏謙虛。你看,有沒有教?就在這生活點滴當中,這些心態就教了。假如老師自己的修養都能夠觀照到這些點點滴滴,兩年下來不知道能帶給孩子多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心態。所以我們剛剛講,老師最重要的是修身的功夫,「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賢者以其昭昭」,自然能夠「使人昭昭」。裡面又提到沒有敬業精神,他從小就懂得付出,會沒有敬業精神嗎?又說他身段不夠柔軟,謙卑哪會身段不夠柔軟?懂得反省會身段不夠柔軟嗎?又說在這高學歷的光環之下很傲慢,好學就不會以自己的學歷在那裡耀武揚威,不會的。又提到缺乏時間觀念,沒學弟子規,「將加人,先問己」、「朝起早,夜眠遲」,「事勿忙」,都是這些心態沒有形成,常常會一大堆事情出現,搞得時間都耽誤了,有沒有可能?「置冠服」有沒有影響?有。

  企業界現在是了解問題在哪,但是不知道怎麼解決,弟子規才能解決。所以諸位老師們,再過三年、五年,以後企業徵才,第一個條件先學過《弟子規》。你相不相信?相信。這些基礎沒有紮只會造成團體的負擔,所以現在很多企業家受不了到什麼程度?孩子不受教,生活習慣很差,父母跑來跟老闆講:老闆,你就委屈一點,我的孩子就是這樣,你就稍多照顧些。我這兒不就變成幼兒收容所?現在連家長居然還跑去拜託老闆:你多照顧我的孩子,他很多不懂。你看這個老闆真的是哭笑不得。

  剛剛提到台大校長公布的這篇文章裡的幾個情況,後面兩條是自私。我們在整個教學現況這些機會點懂得引導孩子,他不會自私的;還有一點是找藉口,我們剛剛講的結果是這樣,原因在哪裡?有這樣反求諸己態度的孩子不會找藉口。

  剛剛提到了這整個推展有效的方法,我們寫了這一段,「天下之行事都是循序漸進」。可是我們很冷靜來看,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循序漸進的態度?為什麼現在很多事都辦不好?因為心態一開始就錯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夏蓮居老師有段話非常好,叫「繩鋸木斷,簷滴石穿,瓜熟蒂落」,強摘的瓜不甜,「水到渠成」,下面這句是重點,「矜躁狐疑,欲速轉遲」。很多事情漸漸形成,厚積薄發,假如不是這樣的心態,反而矜,自以為是;躁,急躁;狐疑,這樣做好嗎?這些經典真的有用嗎?真的是真理嗎?一大堆懷疑,想要做得快,反而搞砸了都有。傲慢、急躁、懷疑,一定沒有辦法把事情辦好。

  在廣東有個小學,教務主任先來學習,學了五天,他在那五天抄的筆記比他讀師範院校四年抄的還多。其實人是很肯學的,學習力很好,但是要遇到好的緣。他回去之後又找了三個同事(男老師)都很認同,他們三個人,他本來是在深圳上課,後來飛到海口,剛好那時候是有七天的假期,這三個老師沒出去玩,反而用七天的假期來學習弟子規,學習經典。後來這四個人沒有要求,歡迎同事想來研習的一起來研習,沒有用強迫的,自己先對班上的家長上課,跟他們交流教育,結果這三班的學生表現得特別有禮貌、有德行。校長看到了就很納悶,就來了解情況。所以先做,做出好的榜樣,人家自然就相信、信任,進一步會認同、參與。校長問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你們是下了這麼大的功夫,自己學又帶著家長一起學。校長決定英語課可以先停掉,但不能不學《弟子規》。我們現在能遇到這樣的校長嗎?能不能遇到?你們怎麼這麼沒信心。只要他了解了,我們不要說他們不能接受弟子規,不可能,了解了沒有人不能接受,一般都是不了解。我們不要自己預設立場。

  這個校長後來決定全校一起推。有一天,她的先生看報紙,看到有人說《弟子規》是愚孝,不能讀。其實這個教授讀過《弟子規》沒有?太狂妄了,讀都沒讀過就批評。所以學歷愈高,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狂妄、傲慢,造的業很重。言語要負責任,這句話講了,假如人家聽了你的話,你斷了人家的慧命。《弟子規》明明說「親有過,諫使更」,哪來的愚孝?她的先生就跟她講:妳小心,有人說不能念,妳可不要犯了路線錯誤。大陸這個路線錯誤,就是你假如跟錯了方向,烏紗帽就掉下來。她對她先生說道: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當小學的校長,看到隔壁的初中、高中一大堆女同學,在寒暑假過後一堆人去墮胎,這都擺在我的面前,我能視而不見嗎?我能不努力的把孩子的德行紮好?我可不願意我的學生走的是這樣的路。我們願不願意看到我們的學生是走這樣的路?絕對不願意。但問題來了,他今天的德行、正氣不足,要不走都難!所以這個德行的教育是跟救火一樣的急,只是我們看不到這個急迫性。

  她跟她的先生講到:這些情況我不能視而不見,我必須要好好的推。她先生聽完之後對她肅然起敬,對著她說:我覺得妳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真的,這樣的認知能做國家領導人是國家的福氣。後來他們推得很好,香港教育界組團到廣東省訪問,指名要參觀一些好的學校,廣東省就推薦這所學校給他們參觀。他們學校推展以「孝」為最核心的文化。所以這位教務主任不只是修身,他怎麼樣?齊家、治國,你看連香港其他地區他都幫助到了,而且我還把他講到台灣,下一次講到馬來西亞,平天下。諸位老師們,你們好好的去推行之後,寶貴的經驗希望大家不要吝嗇,把這個寶貴的經驗拿來,我們可以把這個經驗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來這個學校學生辦了一些活動,到校外的風景區去參觀,校外教學。回來之後,旅行社發表了一篇文章登在報紙上,說到:我們經營旅行社這麼久的時間,從來沒看過有一個學校的學生這麼有禮貌,而且還會主動的在風景區撿起地上的紙屑,愛護環境。所以他們很感動,還把它登出報紙來。你看「德不孤」,他們學校都不用打廣告,別人就幫他們宣傳。這個學校的一些過程,也可以讓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經驗。

  推廣當中,落實德行教育我們都很清楚身教重要。我們都跟家長講「教兒教女先教己」,其實教學生也是我們老師要先學好,當務之急還是自己先學,你自己有所領會,帶動就很自然。而且我們今天不是比孩子行,我們都做到了再教孩子,我們是失教的一代。有時候講坦白話,我們跟孩子一起學,我們不見得學得比他好,因為他的壞習慣比較少。我們也不要怕孩子盯著我們看,我們就告訴孩子:老師很遺憾,你們比較幸運,你們這麼小就學了。老師也會好好的學,老師有做得不如法的地方,也歡迎學生給我指出來。可是學生其實對老師都很客氣,他看到你的毛病就會有點不好意思:老師,那個。給你點一下。你這時候說:同學,謝謝你,你是我生命當中的貴人。「聞譽恐,聞過欣」,就出來了!當你真的感謝他的言語出來,這個孩子的內心以至其他同學看到都會很深刻。

  問:下一個問題,蔡老師您對人工受孕,求子、求女,這種做法的看法。

  答:真難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我實在不太懂是什麼情形。人工受孕是先生的還是別人的?自己的。我就比較外行。其實我們要很了解福田靠心耕,求男女可以得男女,求孩子不是難事。成佛都不難了,求孩子只要如禮如法去做,一定求得到。而且要求到好的,「好子好遊玩,歹子不如無」。是不是?你求個孩子把你折磨得個半死,何必?所以現在要求子,請看《了凡四訓》,再來還要加一本《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裡面對居士的開示如何求到一個再來人、聖賢人,求得到。現在我們這些祖宗、古聖先賢在天上:哪一對夫妻跳下去比較安全?文化現在岌岌可危,我一定要下去,可是也要保險一點的,不然我自己都遭殃。結果要找個肚子,找半天也找不到,怎麼每個女人脾氣都這麼大,不敢下去。所以今天我們定位夫妻要當天下人的榜樣,孩子也是要奉獻給社會,保證求得到。有這樣的心境求不到再來找我,我會告訴你哪裡還沒做到位。所以我們在修學的路上,不能檢討真理,不能檢討經典,只能檢討自己。因為那是不會變的真理,一定是我們有做不到位的地方,不能懷疑。

  問:下一個問題,我跟母親處得不是很好,做的事情常讓她老人家不愉快,一點小錯可以講得似乎很嚴重,好像不能解決一般。雖然不甘願,但是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似乎不管怎麼做,她老人家還是會挑毛病,也因為這樣,家裡氣氛都不是很好,在這裡學了弟子規,我該怎麼做才好?

  答:「親憎我,孝方賢」。我們人生第一重要,「學貴立志」,我們不要在情緒當中翻轉。請問我們這一生的目標在哪裡?我們下一輩子要去哪裡?我們這一輩子是要開智慧。有這樣的定位就不會小鼻子、小眼睛,有這樣的定位誰都是我們的老師,誰都是我們的恩人。印祖說的「看一切人皆是菩薩」,我們佛弟子,目標一定就是我這一生要成就,當生成佛。諸位老師們,我們佛弟子有沒有說我這一生不當生成佛,以後再說?你這一生都保證不了,你能保證來生嗎?既然要當生成佛要學誰?學釋迦牟尼佛是吧?歌利王割截身體都不生氣了,還有什麼好說的?是不是?那不是目標嗎?再來,《華嚴經》當中有一位修行人當生就成佛,誰?善財童子。他怎麼修?五十三參,各行各業任何的人都是他的老師,都在提醒自己不足之處。

  今天講到我們的智慧德能被什麼障住了?被這些習氣,貪、瞋、痴、慢。所以我們看到誰脾氣就上來了,他是你的貴人,他提醒你,你的脾氣有多大,你這一輩子不要再空過了,趕快回光返照。感謝媽媽提醒我,我脾氣不好;感謝某某人提醒我,我太傲慢。我們的目標是這一生只有一個敵人,就是自己的習氣。所以每個人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習氣在哪的時候,你會感激他,你會謝謝他,你會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看我講到這的時候多麼的興奮,你們也配合一下。這麼好的道理,沒有師父跟我們講,我們還這一生不知道要撞成什麼樣,大包、小包的,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這麼好的康莊大道都跟我們講了,我們還不走,入寶山空手而回。

  所以我們假如「一點小錯可以講得似乎很嚴重」,這句話就流露出我們認錯的態度還不夠,因為我們專注點沒有在自己的反省,反而還在嫌我又不是犯什麼大錯。媽媽若聽到這個態度,不抓狂才怪。我們覺得小事,很可能在年長的父母眼中並不是這麼認為。真正年長又有這種家道承傳,他們反而覺得這些生活細節都是關鍵,你這些都做不好,你以後能幹什麼。我們反而沒有去了解到父母、長輩這種人生的閱歷,還跟他衝,這樣就不好。不管母親的反應如何,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先做對,自己先做好。等你真做好了,母親還是對你很兇再說。我們自己都還沒做好,就有很多期待、很多要求,這能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嗎?不容易。所以「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要放心上。

  「恩欲報,怨欲忘」,要以誰為榜樣?以佛陀為榜樣、以善財童子為榜樣、以大舜為榜樣、以閔子騫為榜樣。這時候你的後代子孫會很感謝你,因為他將有一個最好的榜樣。所以人生志向大,心量寬了,任何障礙都沒有了,往往問題都在我們心量不夠寬廣。

  問:下一個問題,請教老師跟隨老和尚學習的歷程及最難忘感動的事情。

  答:我們給這個老師掌聲鼓勵一下。為什麼?因為我自己到了法國,剛好那時候是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老和尚的秘書處理很多的事務,現在是我們悟梵法師,剛好那一天我們有機會一起出去。見到悟梵法師我們就非常歡喜,法師是跟在師父旁邊,這時候他一定有很多寶貴的體會,他一定看到師父很多日常的行持都是我們的學處,剛好我又坐他的對面,趕快給他挖寶。法師就說到,師父不管在什麼情境,比方幾十個人、上百個人一起到飛機場去,一般都覺得兵荒馬亂有點昏頭了,就會看到師父在那裡,某某人有沒有跟上、某某人在不在?梵師就覺得很佩服,為什麼師父都能記住這些人,最重要的是那些最不熟悉狀況的人,師父都能夠記得他們有沒有跟上來。可以感受到老人家是心包太虛,那種心量就是時時都把大眾放在心上。

  有個大陸的居士第一次到澳洲去,所以師父一要離開哪個地點的時候,就會:誰有沒有跟上?他第一次到澳洲時,抵達的時候是比較晚,半夜十二點左右才到達師父住的地方,一進去就看到師父坐在客廳的位置:你來了!來來來。還張羅一些事情,老人家才安心去睡覺。真的就好像我們的大家長一樣的風範給我們看,對待自己的學生,對待自己的客人,都是表演得讓我們佩服。

  我兩年前到澳洲淨宗學會有幾天的課程,有機會跟師父坐下來談話。大家不用太羨慕我,我只有在那幾天而已,就是在那十天左右的時間。坐下來,有一個女士,她也年齡比較長,應該五、六十歲有,那是師父的客人,我們就看到師父如何盡心竭力去招待一個客人。她沒學佛,招待她,到了淨宗學院,師父自己給她解說,給她講解萬姓宗祠。我們在旁邊很感動,這些事情大可交給我們的弟子去做,可是師父覺得那是我接待的客人,我就應該盡心盡力。十天下來,賓至如歸,這位長者很感動,後來自己說:師父,我要皈依。師父披上袈裟,拿起引磬,楊老師說:跟師父這麼久的時間,二十年,從沒看過師父拿引磬。這種誠意,那個呵護一個人的因緣如此的無微不至,我們都當場看到一個人對正法生起決定的信心。師父袈裟披起來,引磬一拿,這位長者的眼淚就沒有再停止過,就一直這樣掉眼淚到儀式完成還止不住,很感動師父對她的那分愛護。

  那幾天我們是跟師父一起坐車,從HIGHFIELDS到淨宗學院。有一天一起坐車,我坐在司機旁邊,我坐第一個位置,因為老人家坐後面寬敞一點,也有很多我們的同修們可以照料。當然說實在的,師父的體力比我們還好,記得有一次,階梯比較高,差不多這樣,師父一步就上去了,有夠柔軟。所以師父是給我們做表演,修行這個法門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我的心裡想待會讓師長從後座下車,先過去了我再下來,因為我一下來,車門很大,會擋到師父的路,所以我就坐著等師父過了再趕快下車。結果師父走向前來,一看到我沒下車,馬上幫我開門。我們感受到什麼?感受到師父的平等心,感受到師父就是時時看到別人的需要在哪裡。連一個當他孫子都綽綽有餘,年齡上都是他孫子的晚輩,他還這麼樣去體恤我們,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有個什麼,好像就不可一世,這跟師長的差距太遠、太遠。這個繼續談下去,可能今天就談不完,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交流。

  問:請問學習經典時,除了熟記之外,要如何融會貫通,才能像老師一樣,隨意引經據典,流暢無阻礙。

  答:我有時候還是會講得很不順,大家特別疼惜我,捨不得嫌棄。講話流暢最重要的,我們在家裡跟自己的家人談話的時候流不流暢?你會不會跟你爸爸講話:爸,等一下!我來拿草稿。不可能的。在心態上就是跟我們的家人在談話,你就不會有緊張、得失心很重;再來很重要的一點,「誠於中,形於外」,不是在那裡琢磨這句怎麼講、那句怎麼講,而是我們的心境能否感受到聖賢人的存心。你看《德育故事》,這個聖哲人他的心境你完全體會到了,你一定講得出來。你好像當下就跟他神交一樣,你把他的心聲都可以講得出來,而且邊講的時候他還會加持你。

  楊淑芬老師當初在澳洲,她看《四庫薈要》常常都看到痛哭流涕,止不住眼淚,感受到祖宗德行的風範,感動至深。老師每次上台也沒有稿,上台之前,古聖先賢、觀世音菩薩、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部請過來,這也是我們的師承。李炳南老師說講經要「至誠感通」,等你開悟再來講可能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體會一分,供養一分,而法布施得什麼?聰明智慧。在學習當中還是那一句,「慕賢當慕其心」,而且我們今天也提到要放下分別執著,智慧才會顯,絕對不是台上才叫講臺,什麼時候是講臺?什麼時候是法布施?隨時隨地。

  今天我們在跟親朋好友講話,有時候幾句都是隨便的話,突然上講臺了變得很正經,行嗎?有時候會很難受。我們一些老師以前的習慣就會揶揄人家兩句,調侃人家兩句,這時候我都會勸他不要這樣,因為你這樣的心態跟經典不相應。你在處事待人當中完全跟它們相應的心境,你看也好、講也好,都覺得很自在,所以要言行一致。在弘揚文化的過程當中,我們時時想到師父一段重要的教誨,說了不一定做得到,那還要不要說?要。可是在說當中要有警覺性,我做到沒有?慚愧,我說了,我還沒做到,我要更努力,有這個警覺性。

  「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不能行,他很努力要去實踐,還沒有達到,但是他那個精神值得我們尊敬。當然假如說一套做一套,那絕對不行。能說不能行,他還沒有契入,可是他很努力,這時候也是值得我們尊重。「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做到了就一定能說。我們希望能夠左右逢源,最重要的還是要解行相應,你如果有悟處,自己有悟處,那是如數家珍,不會有障礙。

  問:下一個問題,請問蔡老師要如何在大學、高中教導大學生和高中生學《弟子規》,如何引導他們落實《弟子規》的教誨?

  答:當然還是在跟學生接觸過程當中,我們也要把《弟子規》演出來,把我們實踐的這些心得跟學生分享。因為他們都是比較大的孩子,這時候分享,我們是真感情好文章。而我們也要去關心高中生跟大學生他現在心裡面最在乎的是什麼?最困惑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這就是契機。你從這方面去跟他交流弟子規,交流文化,交流這些做人做事的態度,相信他的接受度會高。當然讀誦也是必要,許可的話,還是在上課前都可以讓他們讀誦。讓他們的視野能深遠,看到以後的家庭、看到以後的事業,跟他現在應該紮什麼根基。先擴寬他的心量跟視野。

  問:在物質生活高度進化,人心嚮往物欲享受的今天,初始的發心立願很容易的就退了、或忘了,如何時刻警醒、惕勵自己不忘初心?

  答:我們再來讀一遍這個題目,在物質生活高度進化,這一句對嗎?我們現在是飲苦食毒,怎麼會高度進化?我們還是要對一些情況有比較深的了解。縱使物質高度進化了,但我們的心靈在退步、在墮落,假如道理明白了,我們不會隨波逐流。所以我們今天在境界當中容易退心,聽經聽的不夠多,薰習的不夠,正念提起不來;薰習多了,不想再糟蹋自己了,不想自掘墳墓。因果很恐怖的,我現在假如再隨波逐流,以後怎麼辦?再提升,更有使命感一點,我總不能虛度這一生,要給我的家庭,給我的社會、民族應該做些貢獻。人往往抵不了誘惑,是因為自己沒有志向、沒有這種願力。沒有願力,一定被業力牽著走。

  其實我們要了解到,這個習性是真的還是假的?以後我們的習氣起來了,要想起哪一幕?你的心不安嗎?來,我幫你安。你看刻的達摩祖師的像,大家最常見的是哪個姿勢:來啊,拿來我幫你安。回光返照,假的,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了。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能玩弄佛法。每天念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當我們遇到誘惑的時候,你只要能想到父母,這個誘惑馬上沒有;你只要能想到老師,想到佛菩薩,想到眾生的苦,當下就不見了。所以要常念四重恩,放在心上,願力就會強,就能突破這些境界。

  人心嚮往物欲享受。我們不大嚮往,覺得那個好累。諸位老師,你覺不覺得吃飯很累?假如一顆丸吞下去就好,多好,還有時間趕快讀經、看書多好。所以我們真想做到法喜,欲望的力量就下去了。我們老實心修學,等你嘗到味道,這個感覺就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