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6/12/21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4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剛剛我們講到修行就是要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其實師父在教誨我們的時候真的都是時時在護念我們,在指導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比方我記得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師長就講到,就把《無量壽經》變成你人生的劇本。這段教誨大家聽過沒有?我聽到的時候很高興、很輕鬆,都不用自己寫,自己也寫不出來。所以當下我們領受這句教誨,看每句經句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要演什麼慈辯、授什麼法眼?《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在最缺的法眼是什麼?現在眾生迷,是非顛倒了,現在最先要讓他知道是跟非在哪裡。孝是是,不孝是非,要讓他從德行的根本開始認識起,不然他連做人的根基都沒有,那他連人身都保不住,那就甭談當生成佛,修大乘、修一乘那更不可能,他必然要先打這個基礎。而現在道德都淪喪了,人真是搞不清楚黑白、是非、善惡,所以看到這樣的社會情境,一定是演慈辯,一定是把弟子規弘揚開來。
因為在二00四年年底的時候,剛好師父打電話給楊老師講一些事情,那時候我從秦皇島剛講完課,剛到,剛好師父在跟楊老師通電話,我到的時候,楊老師非常慈悲,就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跟師父談一下話。我跟師父談過兩次電話,所以大家不用太羨慕我,才兩次而已。第一次是我剛好從澳洲回來在楊老師家裡住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我還去代課,結果有一天剛好接電話,是找楊老師的,我說:「楊老師現在不在,請問您哪一位?」結果師父說:「我是淨空法師。」把我嚇得發抖,馬上說:「師父好!師父好!」都聽不出來,因為電話的聲音太年輕了,我很難想像是師父。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就是從秦皇島回來這一次,然後師父就在電話那頭提到,他說我這幾年接觸了這麼多的宗教、這麼多的國家,深深感覺到所有的宗教都沒有根,所以現在能推展孝道,任何一個宗教,不管往後的成就是天國、天園、是西方極樂世界,都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都一定要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根基,因為現在這個孝道沒有推展開來,都沒有根,所有的宗教很難成就,所以現在能把孝道弘揚,大力去弘揚孝悌、弟子規,這叫真正大慈大悲。所以我們秉持師長給我們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
我剛剛在講這一段突然又想起《地藏經》一段,你看《地藏經》當中,佛陀幾次摩地藏菩薩頂,然後交代地藏菩薩,我滅度之後到彌勒菩薩來這段時間,你一定不要讓眾生墮到三惡道去。地藏菩薩是護念眾生不墮惡道,佛陀殷切在那裡付囑地藏菩薩,汝之威德不可思議!諸位朋友,當我們在念《地藏經》這一段的時候我們是誰?我們不會站在旁邊看戲吧?諸位朋友,我們念《地藏經》的時候我們是誰?我們念《無量壽經》的時候我們是誰?我們不會在念《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速生我剎受安樂」,我們不會在念這個的時候是「那還是阿彌陀佛,我還是我」,會不會?假如能這麼念我也很佩服,在念經的時候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我還是我,「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那是阿彌陀佛,跟我沒關係。念經當下隨文入觀,經也是佛的心流露出來的真言,我們用心念這一句,我們的心跟佛的心就印在一起了。所以決不能在念經當中又搞分別、執著,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跟阿彌陀佛的心是無二無別,我們也是自性彌陀,我們也能唯心淨土。
我們是佛陀的弟子,《無量壽經》還說我們是什麼?「於我法中」,你們怎麼都沒有反應?第一弟子讀完,第一弟子管他去第一弟子,跟我們沒關係。「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要勇於承擔。所以我們當下依《無量壽經》去做,雖然娑婆界是比較濁惡的,但是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真正把《無量壽經》當自己人生的劇本,當下西方淨土這個小小的雛形慢慢的就落實在我們娑婆界了。所以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抽象的,絕對是從我們自己佛弟子身上把大慈大悲做出來、演出來,才能讓人生起真正的信心,那才是真正為人演說,把它做出來。所以諸位朋友,誰是地藏菩薩?你們現在頭頂不會覺得熱熱的嗎?「地藏,地藏」,假如這時候還地藏是地藏,我是我,那我們都白修了,我們也對不起師父。
師父說四大菩薩表什麼?表修德。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四大菩薩表修德,「悲智願行」,佛菩薩的名號表我們的性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這四大菩薩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我們不去做四大菩薩怎麼修?我們在當下,地藏菩薩是地藏菩薩,我是我,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我是我,那當下的分別、執著怎麼契入菩薩的存心?所以諸位朋友,誰是地藏菩薩?你們也稍微回應一下,就是我們自己,誰是文殊菩薩?誰是普賢菩薩?我們自己。有這樣的心境,讀《地藏經》、讀《無量壽經》完全感受不一樣,念起「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那個心境就不一樣。
我們再細細思考,地藏菩薩,為什麼佛陀交代他莫令眾生墮三惡道?因為地藏菩薩表的是孝敬的心,孝敬父母,奉事師長,只要有這個基礎在人不會墮落,所以這是最實質的。當我們能夠演慈辯,留住眾生的孝敬之心,那他的人生就不會墮落,由於有了孝敬之心,是非善惡他也會判斷。所以「授法眼,杜惡趣」,你看杜惡趣不就是不要讓他墮三惡道嗎?「開善門」,孝敬之心開人心地無窮寶藏,孝敬之心通每個人的自性,所以叫地藏菩薩,這個地就是表我們的自性心地,開啟了那個寶藏。所以怎麼開啟自己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福分?沒有別的,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開始。從《弟子規》「入則孝,出則悌」,而這個悌的精髓所在也就是恭敬心。「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對長輩、對老師的恭敬。「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些經句真正領受了,那個心量就不斷的擴寬來了。
我們剛剛也提到印光祖師的這段話,這段話完全沒有離開生活,而這段話卻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具體在生活處事當中的落實。這些高僧大德說的話那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絕對離開生活別無法可修了。所以「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你看禮敬諸佛,「下和」,六和敬,「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行人所不能行」,廣修供養、精進,你看六度、普賢十願都在其中。「代人之勞」,不是布施嗎?不是廣修供養嗎?「成人之美」,不是隨喜功德、稱讚如來嗎?「靜坐常思己過」,不是懺悔業障嗎?「閒談莫論人非」,口和無諍,你看有沒有離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
所以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每天穿衣吃飯、我們每天工作處世都能行聖賢的教誨,都能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做事,那一天都沒有白過,那一天會不會有法喜?一定有法喜。我們為什麼沒有法喜?修行跟生活脫節了,今天工作比較忙,心裡想少讀一部經、少念五百聲佛,生煩惱了,沒有了解到我在工作當中就在禮敬諸佛、就在稱讚如來、就在廣修供養。普賢十願說以此普賢十願迴向西方,臨終的時候可以往生,普賢十大願的力量很強,當下就能實踐普賢十願。當下我們實踐,西方諸上善人都說這個在善果林、這個在娑婆界這個眾生已經在做普賢十願了,阿彌陀佛趕快來接他,你都不用擔心,別人都會幫你提醒阿彌陀佛來接你。
對!當下即是,當下肯放下煩惱習氣,當下肯放下師父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當下肯放下。當下敢承擔,提起,提起什麼?「但願眾生得離苦」,提起「遵聖賢教誨,弘仁愛大道;秉彌陀悲願,促寰宇和平」,所以當我們有這樣的領會,那時候我去教書的時候,身體比較累,但是內心很歡喜,你看我們每天教書,不止我們教書,任何一個行業,在工作的當下都可以修普賢大士之德。你看我們看到學生,學生也是阿彌陀佛,所以「禮敬諸佛」,看到自己的同事、校長,都是這個態度。
再來「稱讚如來」,一個孩子有孝心了,我們循循善誘,肯定他、引導他,他這個善良的本性不斷的引發出來,那稱讚如來。我們的同仁非常盡忠職守,而且現在這個時代,盡忠職守默默耕耘的人反而有可能沒有被人家看到,現在做表面功夫的有,紮紮實實做的反而比較少,這時候我們過去說教育界就是有像你這樣的老師,才能又教出對我們整個民族社會的棟梁之材,都是你們默默耕耘做出來的。那個老師本來改作業都已經快要沒電了,突然聽你這麼稱讚,他的那種使命感、榮譽心都來了,馬上「好,繼續幹」。這種事我們每天都可以稱讚如來,我們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不管在道場還是在企業,看到盡忠職守的人我們給予至誠的讚歎。
再來,「廣修供養」,我們每天教書是內財布施,又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告訴學生,法布施,然後把這些道理告訴他們了,他們人生少走冤枉路,他們人生少走錯路,一走錯路會有非常多的恐慌、懊惱,所以這叫根本無畏布施。所以真正的無畏布施不是一時解決他的痛苦而已,是從思想觀念把他導正,他人生思想觀念正確了,命運掌握在他手上,他對命運沒有恐懼,所以我們每天可以廣修供養。不只可以廣修供養學生,我們的同事我們有好的資料馬上歡歡喜喜的給他,而且給他不只是供養他,還供養誰?供養他的學生。像我曾經,因為我們是比較大的學校,大學校跟小學校不大一樣,大學校是去了兩年、三年,可能就只認識同年級的老師,小學校,從校長到所有的工作同仁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所以小學校的氣氛特別溫馨,有好吃的東西一定是全校老師一起吃,好不熱鬧,結果就變成一個大家庭。
我第一年是在小學校,回味無窮,第二年在大學校,有時候不同年級的老師走過來,你對他笑一笑,有時候他還不是很習慣,所以那時候我在大的學校的時候跟其他的年級就比較不熟。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有緣千里來相會,人跟人相遇不容易,要知緣、要惜緣、要造緣。這個造就是創造更殊勝的法緣,互相成就,我們要有這個存心。按照機率學的概念來推斷,人跟人能碰在一起都叫什麼?人跟人,這一輩子被你碰到的人都是奇蹟,都是幾十億分之多少,是不是奇蹟?是。所以既然是這麼殊勝的因緣,我們要好好愛惜,怎麼還可以擺一個臭臉給人家看?那絕對不願意的。
這個奇蹟只是用人算是奇蹟,再把它用十法界眾生來算,我們不要說其他,地球上就好了,那真的是不可思議。諸位朋友,地球上畜生道的人數是人的幾倍?真的,我們這一世相遇,我們兩個都是人,抱起來痛哭,很感動,「我們都當人,真好!」很難得。人身難得!你看畜生道的總數是我們人道的無法計算的倍數,我們舉個例子,在全世界最大的原始森林亞馬遜河,這個森林裡面某一種螞蟻的總數就可能遠遠超過人類的總數,有沒有?你看那一窩螞蟻在一棵大樹下,那一窩螞蟻有多少?數都數不盡。是,只有其中一種螞蟻,全世界螞蟻總數就不知道是人的幾倍,更何況物種有那麼多。所以對他人來講,他能得人身就已經相當殊勝,相當不容易了,我們對得起這個因緣是表演給他看,演給他看,讓他能來接觸佛法,接觸聖賢教誨,這樣我們才是知緣、才是惜緣。我們有了這樣的心境,人跟人就會有一種親切感。
所以我到大學校去也希望跟全校都比較熟一點,怎麼熟?佛法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好用,佛陀講人與人相處要用四攝法,先布施。有一種餅乾沒有加防腐劑,沒有加任何化學成分,全部都沒有,非常健康的胚芽餅。這個胚芽餅也是有來歷的。所以真的是從很多事物當中都可以看得到,「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這個餅乾,當初有一個師姐她去找一家糕餅店,她說我現在要做出絕對沒有加任何傷害人體的調味料在裡面的餅乾,然後那個老闆就說那不可能,絕對做不出來,一口就給她回絕掉了。她在那裡默默哀求,求了很久,老闆實在拗不過她,他說我跟妳講,我縱使讓妳去跟裡面做餅乾的師父見面他們也絕對不會幫妳做,結果那個師姐說好,那你就讓我去講一下。妳去,妳去。她就真的進去做糕餅的現場,就跟做餅乾的師傅講,說你要這麼做,絕對不要加傷害人體的東西。然後那個師傅很生氣:這種餅乾是絕對做不出來的,縱使做出來了絕對沒人要吃。不然你就做做看,沒有人吃再說。還是拗不過她的那種耐性、那種堅持,真的做了。他們想像中那很難吃,結果一吃,淡中有真味,愈咬愈香。
其實不是餅乾這樣而已,你看,我們那個蔬菜不用化肥、不用農藥,那個吃起來都有菜的原味,有沒有?反而現在噴一大堆農藥、化肥以後,水果都沒有它本來的那個香味,好像吃什麼水果就是甜甜的而已,那個味道都不濃。後來那個師傅拗不過她,真的做了。結果一做,那家公司基本上其他都不賣了,光賣這個餅乾就已經做不完了,常常缺貨,因為去買的人都一箱一箱搬,結果這個餅乾就很暢銷。我是比較提倡健康飲食,所以我拿給學生吃的東西也一定要健康,不然我講的話都白講了。所以我就去買了這個胚芽餅,然後我就順便送每一個年級,他們在開早會的時候我就都拿給他們吃。他們吃了覺得很好,有的給孩子買,有的給學生買。因為小孩有的在成長的過程容易肚子餓,甚至於有的父母沒有做早餐,然後就放一些錢給孩子,也不清楚孩子到底有沒有去買早餐,甚至於那幾十塊都拿到電動玩具店去玩了都不知道,所以孩子有時候上到九點多十點,餓得臉色都發青,因為他沒有吃早餐,所以這時候我就拿幾塊餅乾給他吃,給他止止餓。後來我的同事回回來,大家都要訂,結果我就變成送貨的,開著車子搬個三、四箱,很快樂,本來不打招呼,很少打招呼的同仁,我親自把餅乾送到他的教室去,他說謝謝,下次在學校裡看到我,遠遠就跟我打招呼了,這段緣就不斷的愈來愈深厚了。慢慢的人家看你都常常布施,覺得你還挺熱心的,就很樂於跟我們交流,這時候中國文化、佛法很自然就可以介紹出來。所以我們真有去用,真正會有所受用之處。
我剛剛是提到普賢十願就在你當下的生活。所以我們廣修供養不只是對學生,還有對我們的同仁,甚至於是我們把所積累的知識、積累的寶貴經驗,比方善果林現在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有讀書會,來了一百個老師,我們把最寶貴的經驗講出來就利益這一百個老師,也利益了這一百個老師背後的學生,這個法緣就可以這樣結出去了。甚至於是您教孩子、教學生、教孫子,教得很受用、很寶貴的經驗也可以跟我們講課的老師講,講課的老師又可以把這個寶貴的經驗透過網路供養給大眾。
我曾經講過很多小孩子德行很好的例子,結果居然有一個女士寫一封信給我,這封信把她們家的一段故事希望我來廣修供養給大眾,結果居然不是寫他們家的小孩,是寫他們家那隻黑貓,我真的啼笑皆非。她說我們家這隻黑貓居然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其實這位女士非常慈悲,她是要提醒我們,我們教的孩子可以不如黑貓乎?不要教的連黑貓都不如了。她說她們家那隻黑貓,當牠媽媽在罵牠的時候牠都非常恭敬在那裡聽,吃東西的時候,一定是等牠媽媽吃完了牠才上去吃,「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講到這裡我們都覺得很慚愧,以前都還比不上這隻黑貓。所以什麼時候可以廣修供養?時時刻刻都可以。
再來,「懺悔業障」,我們每天教學有不當之處,有起情緒之處,趕快反省,趕快檢討,趕快修正。我們每天早上念《弟子規》一次,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把自己教學的能力、德行不斷往上提升,這就是懺悔業障。再來,「隨喜功德」,每天看到同仁好的地方,看到任何人好的地方,我們都可以隨喜功德。「請轉法輪」,當我們把閔子騫的故事講出來了,孩子的善良被打開了,那在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說不定你教的學生哪個就是范仲淹再來的,你那個故事一講他醒過來了,有沒有可能?有,把他前世那種心境、那種精神就接通了。所以普賢十願在當下生活當中都可以馬上去落實,有了這樣的心境,「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我們剛剛提到了這兩句,諸位朋友,這兩句什麼時候做?第一句,我們剛剛說的,仁愛之心當下就可以做了,第二句?什麼時候秉彌陀慈願,促寰宇和平?假如這兩句話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們想起《佛說阿彌陀經》的一段話,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諸位朋友,「甚難」兩個字是誰講的?一切諸佛如來講的,是吧?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釋迦牟尼佛太勇猛了,在這種五濁惡世當中,自己成就了菩提果,又為眾生說難信之法,當生成就之法,太難了。他在這麼難的環境都能做得到,我們不能懈怠。
你看,我們很多朋友他德行很好,他所處的逆境比我們多很多,結果人家都突破了,他不用跟我們講什麼我們就生慚愧心,我們就生趕快向前的心,比人家差太多了,他把我們的慚愧心給喚醒,他把我們那種承擔責任的心喚醒。所以相同的,因為釋迦牟尼佛行的是最難的境界,這個在難行能行當中就供養了十方一切諸佛國土,所以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讚歎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也讚歎在這麼五濁惡世當中我們還能夠珍惜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知難,無過此難」。所以我們在這麼難的過程當中十方諸佛有沒有在看著我們?有沒有?你們怎麼都沒有反應?有,十方眾生有沒有在看著我們?有,你在這麼濁惡世間開出火中蓮花,這真是廣修供養,其他佛土:「人家那種地方都幹得這麼積極了,我們還偷懶,不行。」我們也是用至誠的心供養虛空法界,讓大家都能勇猛精進,同生極樂國。所以時時察我們的心念,要用不分別、不執著的心來修行。
剛剛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講到學佛要先學吃虧,世間絕對沒有吃虧的事。我們這一輩子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看起來好像吃虧了,事實上有大福,這一生不跟人爭,有好地方去,可以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歷史上有非常多的這些聖哲人留名青史,而確實當他們留名青史當下他絕對不是要做給人家看,刻意做給人家看那不是從至誠、不是從天性、天倫當中流露出來,反而都是做得覺得理所當然,他不覺得有功勞可言。我們就想起許哲女士受到全世界人的肯定、愛戴,但是她都覺得我也沒做什麼,那都是我應該做的事,我沒什麼功勞,人家讚歎她是新加坡的國寶,她笑一笑,說我只是一個會掃地、愛做工的普通女性而已。所以真正偉大的人都從平凡中見出來,絕對不是在那裡要一些虛名,要一些豐功偉業,他一定都是老老實實不斷把仁愛的心散播開來。所以我們講到做人的五倫大道,本乎天性。
在明朝有一個人家姓吳,吳子恬,他娶了一個太太姓孫,吳子恬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母,因為他母親比較早去世,後母又生了一個弟弟,後來他父親去世,他的後母就把千金藏起來,又把田產分成三份,比較好的那兩份就給她自己還有她自己親生的兒子,另外一個最差的土地就分給了吳子恬。吳子恬他就很生氣,他就要去找他的後母,要去把她藏起來的錢要一起跟她分。當然我們可想而知,假如他真是硬要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一定會吵架,一定會變成世間人的笑話。所以家裡只要爭吵起來,這個家縱使多有錢,敗相已露。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說到「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很多教誨我們可以反著看,「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呢?那很快家風就會敗喪下來,所以倫常只要發生衝突,不和諧了,這個家庭凶兆就出來了。
他的太太很賢德,姓孫,馬上就阻止他,你不要去跟婆婆要錢,這樣不好,她先生就平息下來,任勞任怨,就從他自己分的不好的土地開始幹起。後來他的弟弟因為分到比較多田產,比較多錢,然後染上賭博,一下子就把錢給花光了,不只自己的花光了,連他母親的錢也都敗掉了,母子兩個都已經到了流離失所,流浪街頭的地步。諸位朋友,假如你是吳子恬你會怎麼做?我們會不會在那裡「老天有眼,你看你看,這個下場真好」,這個話旁人說了人家不會覺得怎麼樣,自己的兄弟變成這樣子,我們還在「你看,有惡報了吧」,那會給旁人看笑話,再怎麼說都是母子、都是兄弟。
這時候他的太太,你看,有一個好太太真的旺三代,很多的危難,甚至很可能讓他一生名節掃地的危機,太太都把它化解掉。他的太太馬上告訴他,你趕快去把婆婆接回來、把弟弟接回來。接回來以後就認真用心奉養他的後母,然後又教導他的弟弟這些做人處世。其實說實在的,他的後母跟弟弟非常無禮,沒有分寸,做了這些事情,事實上他們自己的心中知不知道自己錯了?知道,人的良心都還是在的,只是他的良心拗不過他的貪欲而已。所以今天他已經落得這般田地了,結果吳子恬夫婦不計前嫌,還盡這一分孝道、盡這一分悌道,所以他的弟弟非常感動,就浪子回頭,後來兄弟處得很好。他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中進士,那也很不簡單,生三個兒子三個全部中進士。進士是全中國考試,才錄取不多名額,而他們卻有三個孩子都上了。而且我們想想,他們也不是官宦之家,也是農民之家,為什麼下一代馬上這麼顯赫?都是這分孝悌、這種德行感召來家風快速的成就。所以吃虧是福,這是老祖宗非常深切的人生哲理,我們要懂得去感受。這是在明朝的一個例子。所以我們現在在五倫當中都覺得但盡我的本分,我們別無所求,這叫真正安分守己。對方怎麼對我們,我們不管,我們只管自己應該做對什麼事情。
在宋朝有一位女士叫鄒瑛,這位女士她是妾所生的,她的母親是她父親的妾,而哥哥是她父親的夫人生的,她的哥哥娶了一個太太,也就是她的大嫂。因為她的母親脾氣比較大,常常會虐待她的大嫂,這個小姑非常善體人心,假如她的母親太少食物給她的大嫂,她會把自己的食物再拿給她大嫂吃,比方母親派很多重活給她的大嫂,她會默默的去幫她幹。你看那種感覺會讓大嫂心中非常的溫暖。甚至於她的媽媽在責罰大嫂的過失,她還會跑過來自己說我也有錯,讓母親對大嫂的責罰減少。諸位朋友,現在這樣的小姑多不多?假如現在還有這樣的小姑,那這個小姑她的子孫會很興旺。所以人絕對沒有吃虧的,人欠你,天會還你。
這個小姑後來年齡也到了,就出嫁了,結果就嫁到一個書香門第的人家去,她嫁過去了也是相夫教子,所以家裡的人跟外人對她都非常的讚歎。她生了一個孩子,結果抱回家才幾個月,她的大嫂看了很高興,就把這個孩子抱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去,這麼一抱,一不小心,這個孩子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掉到火爐裡面去,結果因為燒到額頭,小生命就去世了。她的婆婆非常的生氣,準備責罰大嫂,結果鄒瑛馬上就趕過來,她說:「媽媽,這是我自己抱到大嫂的房間去的,所以這個不干大嫂的事情。」你看她馬上引為自己的過失。她的大嫂就很難過,飯完全吃不下,結果你看這個小姑馬上講,她說:「大嫂,我前幾天作夢,就已經夢到這個兒子跟我無緣,他將會死去的夢,我已經夢到了。」她有沒有做這個夢?你看那種善解人的心到這種地步,太不容易了,這個假如聽到念佛法門一定往生,都沒有自己了。然後就勸她大嫂要吃飯,然後跟她大嫂安慰完之後說妳不吃我也不吃,所以她大嫂勉強吃了,她也就跟著她大嫂去吃飯。後來她活到九十五歲,生了五個兒子,四個中進士。我們明白作善降之百祥,人真的沒什麼好掛礙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福分自自然然會回來。但是我們能不能以有求的心去處世待人?不行,都要以一顆至誠的心把人生的道義、情義、恩義時時放在心中,在電視裡面、電影裡面的好戲就會搬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來上演。
我曾經有個朋友,我遇到她的時候是她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真的,我聽她的敘述,她那種人生、父母的不幸,自己很多的人生挫折,我聽了覺得我沒有遇過比她苦的人,自己懷孕了,懷胎十月,結果臨產的時候胎死腹中,都是那種人生很大的傷痛。結果從頭講到尾我沒有聽到她有一句對人的責備,只聽到她常常補一句「都怪我沒智慧,都怪我沒做好」,所以我們聽了深深感覺她雖然人生受了很多的挫折、苦難,可是她那顆善良的心沒有絲毫的改變,我們面對這麼善良的人,真是兩肋插刀都要幫忙她到底。所以那時候,我是在補習班認識這位老師,她現在是教得很好的老師。她本來是讀文科的,所以對數理不熟悉,我已經「這樣的人一定要幫」,我就每天拉她來學物理、學化學,學得她對我是又敬又恨。因為沒辦法,時間不夠,就一直逼她學。後來她考試考的成績也不錯,補習班還請她回去講課,還教大家要怎麼好好學習。因為她也吃素,所以大家想吃素怎麼成績這麼好,都陪著她一起吃素。也真是,要考功名,你看以前讀書人都知道考功名以前要齋戒,多吃素、多積陰德,因為能不能考上跟陰德有關。所以人真的有肯吃虧、肯無私付出的心,那會是佛菩薩、聖賢人照顧的人生。好,這節課先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