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6/12/20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0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剛剛提到我們要時時記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樣的心態、這樣立身處事的心境,才能走出無怨無悔的人生。因為我們時時想著上報四重恩,才不會做出讓人家埋怨的事情,也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我們剛剛講到口業要非常的謹慎,口業容易破壞團體的和諧。其中提到孔夫子說到「君子有惡」,就是對這四件事要特別的警惕,第一是「惡稱人之惡」,第二是「惡居下流而訕上」,我們在勸我們的領導、上司的時候有一個心境,就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絕對不能在大庭廣眾批評自己的上司或私底下批評,這都不是很好。「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其實「諫不入,悅復諫」那是無愧於自己的心。
所以當今天我們一再的勸誡,勸了不聽怎麼辦?臣子應該怎麼辦?這都很值得我們思考。在經典當中教導我們,「事君數,斯辱矣」,你勸告你的君王、勸告你的領導勸了很多次,他都已經煩了,你可能就會被他羞辱了,所以勸領導人勸三次就好,三次左右。假如領導人的態度是完全不能聽勸誡,這時候我們不只不會批評他,我們當下離開這個公司,這是一個讀書人的氣節。今天假如我講的話你不聽,忠言你不聽,我繼續留下來,那我是尸位素餐,我只是貪這個收入;讀書人絕對不是為了錢而效忠於人,他是為了那分責任、職責。所以當他講的話領導不能接受,代表這個工作上的職責我已經沒有辦法盡了,所以不貪戀這個官位。
范純仁在宋朝是一代的賢宰相,他就曾經講過「言不用,萬鍾非所顧也」,假如我的話君王、領導沒有聽進去,縱使給我萬鍾的俸祿,我連頭都不回一下。你看讀書人那種瀟灑、氣節,絕對不是為了名聞利養才在這裡盡忠職守。所以勸,假如這件事情攸關整個企業,甚至是朝廷政府的安危,勸了三次他還不用,我們要離開,為什麼?假如我們不離開,他做的是大壞事,那就跟他一起造共業了,所以明理的人不幹這種事情。很多人說老闆叫我做假帳,我不做,我辭職,那我沒工作了怎麼辦?所以人真正要相信真理、相信因果不容易。當你面臨誘惑你能夠斷然拒絕,保持你的正直、廉潔,後福無窮。
我們有位老師,他就是在公司裡面,老闆要求他做這些手腳,他人非常正直,他就把它辭掉了,雖然收入也不錯,他就不幹了。後來一辭掉,馬上就跟中國文化的因緣、跟推展聖賢教誨的因緣接上了,他就是我們在廬江第一批的種子老師,現在也都出來負責一些部門的工作。反而接上的是聖賢的法緣,當生成就的因緣,還有同參道友都聚集。所以真正能有捨,真正能抵住誘惑,後福無窮,大家別擔心。甚至於是你今天離開這個沒有德行的領導,往後你就會遇到更有德行的領導,因為你的福愈厚自然你往後的因緣就會愈殊勝。所以真明理的人,只想著但行好事,不會有其他的憂慮、抱怨。
大家說「言不用,萬鍾非所顧也」,很瀟灑,然後給領導講了幾句他不聽,「哼!言不用」,我就走了。這不能亂用,是領導他已經是完全是非顛倒了,那才是這個態度。當我們勸領導,領導態度也很好,但是他是在跟我們分析說你這個看法也不完全對,也抓住這個機會跟我們溝通,甚至於是教導我們一些看事情要有更多的深度跟廣度,結果我們還固執己見:你都不聽我的。領導有時候道德、學問很有可能比我們還高,當人家有雅量聽我們講,又回饋給我們一些看法,我們應該還是虛心的去體會、去了解。不能只是想著你都不聽我的話,就把這段溝通慢慢把它截斷掉了,甚至於還出去外面說領導都不能接受別人的雅言,那就會造更多的錯誤出來。因為不在其位,我們很難體會到在那個位置應該考量的方方面面。所以當上司還是很有雅量的跟我們溝通,這時候我們反而要很冷靜看到原來他考慮的角度還是挺多的,這時候可不能執著上司就是不聽我們的話。也不能說蔡老師說的,勸三次沒有用,我們就走了,那多瀟灑,揮揮袖。所以很多情況都要靠自己用心去體會才行。不是說今天我們學了一句聖賢的教誨,就拿套子套上去,情況是有差異性、個別性在,都靠自己冷靜去觀照。
再來,第三個「勇而無禮」,就是他做事很勇猛但是不照規矩,往往很多人的情緒都被影響。今天其實在團體當中做事情,做得再累都不苦,最主要的就是人與人當中這些溝通、情緒在那裡擺不平,那個就特別累人。工作累,躺一下明天又是一條好漢,但是這種人情事理,由於沒有分寸、不禮貌造成的情緒化,有時候要搞三天、五天,都還不見情緒退下去,阻礙整個事情很順利的發展,這就是人不能勇猛但是不懂講話應對的分寸,這樣就不好。所以說話要有幾分太和之氣,不要很衝,一下子就讓人家心跳加快。
再來,「惡果敢而窒者」,果敢就是看起來好像下一些決定下得很快速,不容易猶豫,但是問題是他下的決定往往都是他自己的認知,而他的認知,這個窒就是他的認知在理上不通,但是他覺得他是對的,所以他就馬上下決定,也沒跟領導報告,也沒跟上司報告,自己就幹了,結果影響底下一群人,等領導回來說你說錯了,你做錯了。領導也很無奈,你也不是不認真,你也很努力,一下子就幹下去了。但是組織的思想觀念、組織做的事情就好像開火車一樣,你這個決定下下去了,它就好像兩條車軌,下這個「往右」,好,車軌往右了,結果開了兩百公尺,說「錯了,倒車!」你看要怎麼倒?那台火車那麼重,還要慢慢退回來,還要退到交叉口。所以當領導遇到很會下決定但是道理不明白的下屬,一個頭兩個大,常常要幫他收拾殘局。幫他收拾又要顧及他在團體的面子,那真的很累,果敢而窒者。所以一個人,當他掌握了權力,當他底下要帶人的時候,首先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他的知見一定要正確,不然絕對不輕易讓一個人掌權,掌權就是帶領整個團隊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偏了要再導回來很不容易。這是我們剛剛提到口業的部分。
所以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度量、還有口業造得多,所以他沒有功名。當我們的人生能從自己的心地上去觀照的時候,就不會怨自己的命運,就會把問題找出來,從根本轉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相信真理之後,我們能時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且在一切的順逆境界當中能夠歷事鍊心。在順逆境當中把貪瞋痴慢給放下,歷事鍊心,感謝每個人來成就我們的道業。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智慧、德能、福分就會早一點現前。所以一切的人都在幫助我們的智慧、德能、福分早一點現前,那看一切人皆是菩薩、皆是老師。
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告訴我們直截了當的修法。像善財童子這樣的修法,就是只有一個學生,其餘的人都是老師,都在補我們的不足。所以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在成就我們。《弟子規》也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你看它也在幫助我們提升,「有則改,無加警」。所以諸位朋友,當我們看到一個朋友馬上脾氣都起來了,那是我們的大貴人,他把我們最嚴重的問題一下就給點出來了,你馬上去改,馬上往內調伏自己的習氣。真正覺得一切的人真的都是菩薩、老師,從今以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看諸位朋友的表情好像不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看,有時候我們在聽師父講經,這個道理很好,但是愈聽嘴巴愈往下沈,確實耳朵在聽,但是都很自然的把它排到外面去。要隨文入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辦得到,不是辦不到,不要又被自己給打敗了,自己的信心不足。
剛剛我們講到了凡先生,雲谷禪師問他,你自己覺得你應該有這些好的果報嗎?他開始反求諸己,原來命運不好是我自己造成的。他說他命中無子,他自己就說了,因為「地之穢者多生物」,大地能包容各式各樣的生命,甚至於很骯髒的生命大地這個母親都不嫌棄,甚至還養育他們,「水之清者常無魚」,你看那個水清清澈澈的,那都養不了魚。所以這個也延伸到我們,「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對別人很苛刻,挑三揀四的,到最後會眾叛親離,一個朋友都沒有,人至察則無徒。而且我們要很冷靜的是,聖賢的教誨應該守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那個嚴格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我們可不能顛倒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所以我們常說別人顛倒,我們自己有沒有顛倒?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就是修行的方法顛倒了。所以至察應該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我們常常看到祖宗很多的教誨都是從天地萬物當中領受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你看,我們每天看山川大地、這些花草鳥獸,我們每天也都看到,奇怪,我們都沒有感悟到這些做人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的祖宗看一切物馬上都常生智慧?有沒有看到我們跟祖宗的差距?祖宗對天地萬物尊重,哪有可能去濫砍濫伐?而且用一顆謙卑的心向萬物學習。所以《無量壽經》當中有一句經文提到,「其智宏深,譬如巨海」,你看,那種志向就像海一樣遼闊,「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你看,我們看到日月的時候有沒有在那裡「好熱!」只是想著好熱而已,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心地光明要像日月一樣,照耀他人內心的昏暗。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你看這些聖哲人在天地當中時時心領神會。你看,我們到合歡山還是到玉山去爬山,看到雪「我看到雪了」,就這樣而已,有沒有馬上回光返照自己的品德、節操要像雪一樣的潔白?「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我們假如想到這一句,脾氣就沒有了。你看大地,你每天給它踩,它都沒有生氣,然後養育萬物,萬物連個感謝都沒跟它講,它還是歡歡喜喜的廣修供養。「清淨如水,洗諸塵垢」,我們要像水一樣洗去自己的污垢、洗去眾人的污垢,讓人潔白。所以從這些經句我們要學到聖賢人的心境是謙虛受教,我們往後的人生就會在天地萬物當中時時有所感悟。
了凡先生說到,第一個因為他太愛乾淨,很多螞蟻他統統把牠趕走,甚至清掉的時候把牠給弄死了都有可能,傷害了生命,所以「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天地太和之氣,結果他脾氣很大,所以「宜無子者二」。他自己「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為人,都是做表面功夫,真正殺身成仁的事,他跑得比誰都快都不敢做,這是「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太愛講話,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他喜歡喝酒,晚上喝酒,這都是會傷害他的身體,「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在那裡打坐,徹夜這樣坐,沒有能葆元毓神,沒有能夠保住他的元氣,「宜無子者六」。然後就說「其餘過惡尚多」,還有很多,我的人生才會有這些不好的果報。當一個人發現問題所在,要解決問題就不困難。所以了凡先生後來痛改前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我們以後都遵遁聖賢人教誨的義理去立身行道,「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一定可以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
當然,對治習氣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十年了凡先生做完了三千善,但是第二個三千善沒幾年就做到了,整個行善就愈來愈澈底。所以後來沒兒子變成有兒子,沒有考上進士也順利考上,甚至於本來是五十三歲的壽命,當了凡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已經是六十九歲了,後來他還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了二十一年。而且了凡先生現在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在講課,他一定都在那裡看著我們,希望我們也能夠好好的斷惡修善,當生成佛,這樣也對得起袁了凡先生給我們這麼寶貴的表演。這是講到我們對於真理要堅信。作善必然能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諸位朋友,當我們看這句話「作不善降之百殃」,我們能不能腦子裡在那裡想「那個人趕快讓他有報應」,能不能去想「那個人行惡,趕快給他惡報」,我們能不能這樣存心?不行,作不善降之百殃,那都是要反省自己的。當我們看到別人作惡,也不能在那裡想趕快給他壞的果報,這種存心也不是很厚道。
當看人作惡,我們應該是趕快藉一些機會讓他能迷途知返。就好像千年暗室,當他能聽進善言,能斷惡修善,那就好像千年暗室,一燈才照,千年的暗也可以去除。所以我們絕對沒有那種念頭希望別人受惡報,沒有這種念頭。很多人臨終一念悔悟得善終的都有,甚至一念悔悟往生西方的都有,時時都是成就別人的心。你看張善和他一輩子沒有人勸他,他雖然是造惡殺生,臨終的時候惡報現前,牛頭統統在他的身旁,用牛角撞他,他在床上非常的驚恐,在那裡大吼大叫,他的太太看了很不忍心,想要找人幫忙,結果一出去遇到一個出家人。張善和確實是很有福分,臨終的時候剛好這個出家人從他們家門口經過,結果就把他請進來,出家人點一炷香讓他拿著,說你不要再繼續驚恐,趕快念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的念。結果張善和念一句,這個牛就不撞他了,再念一句,牛的頭抬起來了,念第三句,牛退了一、二步,結果他很高興:牠們沒有再繼續傷害我了。這個法師說你不要想其他的,趕快專注的念這句佛號。結果張善和就這麼念,一句接一句,到第九句的時候往生了。這個例子是要告訴我們絕對不可以輕視任何一個人,縱使他現在做很多的惡,都有可能因為一念的覺悟而有當生成就的可能。所以我們對人都是這分期許,這分信任在,因為「本覺本有」,他所造的惡,「不覺本無」,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又跟它產生衝突。
所以子路講,夫子你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為什麼我們現在七天沒飯吃?夫子又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為善的人不是很短的時間他就有好的果報、好的名聲,而作惡的人也不是說他明天就被警察抓起來,就被繩之以法,不是這樣,都還是有他的時節因緣。這個惡人很可能他前世修大福,現在耀武揚威,但是等到他福享盡了,他的惡果就現前。而且夫子接著又說,我們立身行道也絕對不是要人肯定,也絕對不是要希求好的果報。所以夫子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芝蘭的芳香又不是要引誘別人來聞它才香的,它是自自然然它的天性就會散發這個香味出來,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修道立德是我們的本分,絕對不會因為遇到任何境界而改變了我們這個行善的態度。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不會因為現在遇到這些不好的情景而改節,而退了我們這分道心、節氣。子路是聞過而喜,夫子把他不對的心態一點出來,馬上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就退下去了,這也是我們要學習子路的地方,聞過而喜。夫子也把子路這分浩然正氣給提起來了。
接著子貢來了,子貢說夫子,我們是不是道德水平太高了一點?假如我們降低一點,是不是很多的國家君王就能夠接受?當我們七天沒吃飯,學生過來說我們標準定低一點可能就有飯吃了。諸位朋友,標準要不要降低一點?那就有飯吃了。所以聖賢人都是看千秋萬世。假如夫子現在降低一點,然後到了漢朝讀書人又降低一點,然後唐朝再降低一點,請問我們現在所學到的聖賢教誨會降到什麼程度?很可能降到都不如鳥乎了,是吧?都不如畜生乎了。所以做人的真理是絕對不可能降低的。夫子聽到子貢這麼講,也沒有直接回答,夫子很會抓住機會教育點啟發學生,夫子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問了另外一個學生,他跟顏回說道,顏回,你的看法跟子貢一樣嗎?結果顏回就說了,標準絕對不可以降低,我們一定要紮紮實實把聖賢的教誨做出來、講出來,這樣我們無悔無愧於天下的人。這些當政者他不能接受,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但是我們假如下降了,我們就對不起天下人,我們也對不起後代的子子孫孫。
夫子聽完以後很欣慰,就對著顏回講,顏回,以後你假如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當你的管家我都願意。其實我們要從這個話當中可以聽得出來,就是一個好的老師,假如學生願意受教,他會竭盡所能去成就這個學生,甚至不惜自己變成墊腳石他都願意。所以我們在這生能遇到師父他老人家的教誨,師父講經已經四十八年,這分用心都是在成就我們的因緣,講的經典都是對治我們不足之處。所以師長強調教我們從《弟子規》開始學起,這跟當初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大聲疾呼要從《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幾部書開始做起,把做人的根本要紮好,這分悲心是無二無別的。民國初年的人他做人的倫理觀念還沒有喪失掉,所以直接學《了凡四訓》還學得上去,到幾十年之後的我們,連孝順的道理都不懂了,一定要從《弟子規》這個根本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辜負師長對我們的這分慈悲、這分護念。
孔夫子跟學生七天的絕糧,後來脫困了,楚國派軍隊來解圍。就在解圍之後的路上,子貢就跟夫子講,夫子,這七天真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不幸,我們真是期望往後的人生絕對不要再有這麼倒楣的事情了。夫子馬上對著子貢講,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樣,今天遇到陳蔡七天絕糧,真是我跟所有的學生最幸運的一件事。子貢聽了都傻了,餓死我了,還是幸事?你看,那個就是歷事鍊心,有沒有真正的道德、學問,在這裡真的看得出來了。夫子接著就說,「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我們常說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能把自己的道德、學問往上提升,所以夫子說君不困不成王。留名青史的這些聖哲人,哪個不是在艱難當中歷練,成就他的道德、學問?所以孟夫子曾經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為什麼要這麼做?「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增進他還不足的智慧、能力,趕快考驗他,讓他成就了,他才有能力出來幫助眾生。不然空有那個願心,我想幫助眾生,結果能力都沒起來,佛菩薩哪敢派工作給我們做?能力、智慧、定力不夠,到時候派工作給我們,我們做到一半,然後說:佛菩薩,我不幹了!然後就坐下來耍賴皮:不玩了!那怎麼行?做到一半,已經帶動一群人了,到時候人家何去何從?我們總不能走路走到一半,然後說我不想走了,然後後面一堆人他們說我跟你那麼久了怎麼辦?你們自己看著辦。那太不負責任了。所以一定是智慧、德能我們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了,佛菩薩才會派工作給我們,所以在還沒有派重要工作給我們以前會有很多的歷練,動心忍性。我們假如承受不了挑戰,最根本的原因是慈悲心還不足,不願意承擔責任,不願意提升能力,所以一遇到困難馬上退回來。這時候假如我們馬上觀照,我的慈悲心去哪裡了?當下我們又能鼓足勇氣再面對困難、挑戰。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
周文王演周易就是在被紂王關起來的那段歲月當中把影響中國最深遠的《易經》闡述出來。假如周文王被關的時候在那裡怨天尤人,我們中國文化可能就差很多了。因為夫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文王跟周武王),以他們為表率。諸位朋友,我們聽故事不能白聽,對吧?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禁得起磨難、挑戰,這樣的精神也將影響你的世世代代,子孫跟我們是一體不可分的。當下我們不能接受挑戰,頹廢喪志,你的後代就完了。所以這是我們從陳蔡絕糧當中給自己的反思,行善是我們應盡的,絕對不是去希求果報。
還有一個例子也可以讓我們冷靜的來思考一下。在明朝有一個生意人,他賺了不少錢,後來他臨終的時候對著他的兒子講,兒子,我今天能賺那麼多錢的方法我要告訴你,就是我們家那個秤我把它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人家賣貨給我,我都是重入,我把東西賣出去都是輕出,所以在這個重入輕出當中我有很多的暴利,所以我才賺那麼多錢。結果他的兒子聽完,父親去世以後,他就把這個不公平的秤給毀掉。他的兒子也很有善念。過了沒有多久,他的兩個兒子都死掉了,他不願意跟著父親一樣,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但是兩個兒子卻死了。諸位朋友,假如是我們的話會不會怨?我都行善了,怎麼兒子都死了?所以在境界當中都可以考驗我們到底是真信還是假信。
諸位朋友,我在三年多前準備再重新考進小學任教,我去考試的時候,高雄縣、高雄市統統都有考進複試、決賽,甚至於我們家對面那個學校,去考試的有一百九十一個老師,複試錄取二十一個人。離我們家才兩百公尺,我那個如意算盤都打好了,我這輩子就在那個學校教書,學生畢業以後隨時都找得到我,我都已經算好了,然後就去參加複試。我要走進去以前那個學校的老師、工作人員就說我們學校最缺男老師。後來我一走進去面試的時候,三個校長坐在那裡,看到我說:這次考試還有男老師進複試!因為二十一個人,只有一個男的,其他二十個都是女老師。我在那裡想,十拿九穩。結果考試結果還是備取。也沒有很傷心。後來高雄市、高雄縣,幾千個人考都還是進複試,後來都沒有錄取。最後高雄市確定沒錄取,我也沒有很難受,只是覺得這段時間為了考試,該送的法寶也沒送,所以考完試那天下午我就載著楊淑芬老師寫的書法《弟子規》課本,我就到很多淨宗學會去送,害我這幾天都不能做這些應該做的事。所以人為了求功名很累人,就趕快去送書了。最後確定沒考上,我們也很泰然,等著以後因緣的安排。
我雖然不難受,但是有很多人挺難受的,因為很多朋友非常照顧我,非常祝福我,他們都幫我念佛,希望我能夠考上,可能是他們念佛的功力太強了,一下把我打到大陸去了,所以很快的,過沒多久我就到大陸海口開始推廣中國文化,推展《弟子規》去了。所以在境界當中,我們真的不能不相信真理,你只要好好行善,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但是你有好惡的心,你可能當下就生煩惱。當我們遇到境界,說怎麼沒有給我好的果報?一生煩惱就是業力身,業力身就隨業流轉了。但是我們只是行善,不求好的果報,只是想著如何為佛法、為眾生,這是願力身;只要是願力身,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都沒有壞事的。所以一念,整個命運差很多,一個是隨業流轉,一個是佛菩薩照顧我們、栽培我們。
所以當下他生了煩惱。而天神也非常慈悲,就託夢給他,看他已經生煩惱,那麼難受,託夢給他,然後在夢境當中就告訴他,他說你還是要堅持你人生的信念,好好的行善。你這死去的兩個兒子是當初因為你的父親違背了做生意的公德心,本來他命中就是大富之人,他因為用不正當的手法賺錢,其實他的財富已經折掉一大半,他自己不知道,他還沾沾自喜,不知道。折掉以外還有惡報要現前,所以有兩個要來破他的財富的孫子來了,結果因為現在你已經把這個不好的方法把它去掉了,你現在做生意都是憑著良心在做,所以你們家的命運轉了,你們家的兩個災星已經走了,接下來會有很多孝子賢孫到你們家來。後來果然他又生了孩子,都挺有成就、挺有出息。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念,《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我們上次也提到,我們會怨別人,甚至於別人怨我們,其實說實在的,我們怨人,人一定怨我們。人與人的相處就像一面鏡子,你對著鏡子哭,他也對著你哭,你對著鏡子埋怨,他一定也是埋怨我們。當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錯了」,鏡子也回應我錯了。鏡子就好像是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所以能正己就不會去指責別人、埋怨別人,由於自己正己,感化他人,人家無怨,甚至於會起而效法、學習。
上次我們提到有位幼兒園的園長,她開始從自己做起,夫妻關係改善了,孩子統統都來參加聖賢教誨的講座,也都變得很乖巧,當然,因為她事父母也很孝順,所以她的孩子本性就很善良。還有她的整個同仁,對她都很愛戴,甚至於是幼兒園學生的家長,因為她而家庭都改善了。還有她的朋友,本來在企業界做生意的人、做事業的人,他們常跟一些朋友喝酒、應酬,聊一些可能跟自己人生也不是很相關的事情,但是她學了之後,她跟這些朋友聚會不一樣了,他們在那裡漫天的談,她也默默不插嘴,朋友談那些其實都覺得很無聊的話,好行小惠,對人生沒什麼幫助的,愈談,她沒有回應,他們也就靜下來了。結果就問她說妳最近在幹什麼?她說我最近在學中國文化、在學《弟子規》。他們都很驚訝。她說我學了之後覺得我太太沒做好、我園長沒做好、我媽媽沒做好。大家聽了都很吃驚,怎麼講這樣的話,跟以前談的都不一樣,都反省自己,不批評別人。
談完之後,她要回去,這些朋友送她,其中有個朋友,一位男士就跟她講,他說我好希望下次我們聚會的時候,我把我太太帶來介紹給你認識。他也希望假如他的太太跟她一樣,他的家庭就有福分了。所以朋友聚會是難得的因緣,要互相成就智慧、成就德行,而不是互相增長貪瞋痴、增長欲望,甚至於吃完之後還損傷了彼此的身體,甚至於在應酬當中還讓對方的家人擔憂、難受、抱怨。人生不要還讓親朋好友的家人抱怨我們,我們這樣做人就太失敗了。所以不只是想著朋友,也要顧及到他家人的感受,這也是人應該有的厚道之處。我們這節課就先上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