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07/1/17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8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上一節有講到不可以輕慢任何的人,因為本覺本有,眾生皆有佛性,我們不可以輕慢。他不對的行為,不覺本無,我們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跟他對立、跟他矛盾,這樣的一種心境可能就會跟對方結惡緣,會造業。也講到了縱使是一個殺人魔,佛陀還是非常尊重他的佛性,還是稱他仁者。當佛陀回過頭來對著他說:仁者,你止步吧!因為印度的止步跟止惡(止住惡),音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這句用中國話講一語雙關。他跑跑跑,佛陀跟他講:你止步吧!也是勸請,你止惡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實造惡之人,他也不願意這樣,誰喜歡自甘墮落,誰喜歡自討苦吃、自掘墳墓?為什麼他還是造惡了?因為他被習氣控制住,無法自拔。所以真正去體會他那種良心的折磨,我們面對犯錯的人,甚至是已經犯罪的人,不只不會有一種對立衝突,我們更會提起的是一種寬恕、一種愛護,如何讓他從歧路、從錯誤的道路當中能轉到正確的路上來。這個時候縱使我們在監獄裡面服務,我們的心境都是能夠讓這些受刑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非常歡喜的是,我昨天到龍潭女子監獄去講了一堂課。我們深刻感覺到,現在這些監獄裡面的警官們,她們的心境就是像媽媽、像老師一樣,希望讓這些受刑人的思想,能夠轉變到正確的方向,能夠存善心行善事,這樣才能真正轉變她的命運。而不是對受刑人說:你錯了,我要好好的處罰你,好好的關你。不是這樣的心境。假如只是帶著討厭他們,他們就是犯錯了這種心境,受刑人跟警官是對立的,他們關得愈久也不見得能夠有悔改。可是我們這分善意出去了,反而會讓他們感動。

  在海南海口也有很多受刑人,我們現在都是講《弟子規》,給他們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還有幾位老師是長期住在監獄裡面,所以朋友打電話給他說:你現在在哪?他說:我現在在監獄裡,講課。﹙話要聽完,不然朋友會嚇一跳﹚。長期在那裡陪著這些受刑人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他們寫到,我們本來覺得我們是社會上的垃圾,人見人厭,居然現在被這些警官們撿起來,像父母一樣在呵護我們,所以他們的生命開始產生動力。人為什麼自暴自棄?因為他沒有了人生的動力,人生的動力就在這個愛字。當他感覺到有人愛護他,他不願意再讓愛他的人傷心,他就會開始奮發圖強。所以一個人完全放棄自己,自甘墮落,換另外個角度講,就是他生命成長過程沒有感受到真正愛他的人。那都值得我們家庭,我們整個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反思。自暴自棄的人如是,自尋短見的人都是內心沒有生命的動力。

  有個受刑人她才二十歲,因為偷竊被關進去了。而我們冷靜來看,二十歲就犯罪,怎麼這麼不懂事。講這些對自己、對別人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有果必有因,為什麼這麼年輕就犯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了解,這個孩子九歲就離開家,前後被賣了好幾次,十一年統統在外流浪。我們聽到這一段都覺得很傷感,假如那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又做何感受?我們就不會只看到她現在偷竊的這個行為,而看到的是她因為長期失教,沒有溫暖。

  她到監獄裡面去遇到一位張警官,女警。這個女警第一天看到她就問她:妳生活當中還缺什麼用品?就問她,關心她。她長期得不到溫暖,都很冷漠,馬上回答:我什麼都不需要。假如我們是這位女警說你需要什麼?我什麼都不需要。我們馬上怎麼樣?受傷了。我的愛心你都不領,算了、算了。這個時代很多的孩子、學生因為長期缺乏愛,他的冷漠是在掩飾他已經太缺乏愛了。遇到愈冷漠的人我們應該要愈仁慈才對,因為他已經到本來會求愛,到最後麻木、絕望了,才會變成這個態度。

  中國孔夫子教誨,學生問他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夫子回答:有,「其恕乎」。就是這個恕字。你看這個會意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你能夠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他的苦,你就知道怎麼幫他。往往是感覺不到他的心境,硬是要我想怎麼要求他,他就得怎麼跟著我走。這種是控制佔有,而不是如其心的感受。所以當這個年輕人講我不要,張警官也沒有繼續追問,因為她也很有經驗,像他們這樣長期在外流浪的孩子哪有什麼東西。隔天她就拿了一些像牙膏、日用品來,放在她的面前就走了,也沒有多說什麼。對於一個長期沒有得到關愛的人,這幕景象對她的心是一種衝擊,所以她很感動,馬上腦子裡想什麼?警官一個月收入也沒有多少,她還這樣關心我。她很感動。所以這樣繼續相處下來,這個年輕人形成了一股動力。因為她已經出獄了,她曾經就寫到這段時間,她說她只要想到這個阿姨對她這麼關愛,她就覺得我假如不好好改造、不好好改過自新,會傷了阿姨的心。

  你看她的生命動力形成了,對於張警官給予她的每一句教誨她記得很清楚,對於她的每個信任的言語她都放在心上,她愈來愈有動力。比方她期許她,你是很上進的人,沒有人能夠阻止你進步,你是很有愛心的人、你是很熱忱的人,這些話都留在她的心上。所以有一次母親節,張警官也忙得沒有注意到,這個年輕人跑過來,很靦腆、害羞的給她說了一句「母親節快樂」,就走了。自己還親自做了母親卡,你看還用電腦打出來。她只要有這分心,這分愛心,這分恭敬的心,學什麼她會很主動。所以她的善心被啟發了,她後來自願要當什麼?因為她是偷人家東西被抓進去的,所以她後來說要去做一個反扒的警員,反扒手,因為她特別有經驗。但是除了抓這些扒手的經驗之外,更重要的她是有一分心,抓到這些年輕人的時候,她都能感受得到他們的家庭不好。

  我昨天到監獄去的時候,典獄長也說他們大部分來自不健全的家庭。所以我們這個感同身受的心要出來,一個生命的動力就從這裡產生。面對犯錯的人,我們都要有這分同理心。所以佛陀不只沒有輕視他,還稱他仁者,勸請他,你止惡吧!他馬上覺得這幾十年來違背良心,可苦了,當場跪下來就痛哭流涕。

  我的一個學生給我人生的啟示很大。他才六年級,但是常常會違反校規,會打人,會罵人,甚至於還有偷竊的狀況。後來犯了大錯,也被老師給訓斥了一番,就很落寞坐在那裡。剛好那一節我沒課,我走過去就陪他坐了一會,這個孩子就跟我說,老師,我很想死。當然我們都懂自殺的罪報很大,這些道理我們懂,所以我們有機會也要把這些道理跟有緣的大眾講清楚。自殺之後,你怎麼死的,過一段時間循環就要再死一次,而且自殺是大不孝,大不孝這個罪報都會很重。人生要想到所有的這些惡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一切的境界來,我們應該當還債想。既然是還債,那無債可以怎麼樣?一身輕。所以能把這些道理真正明白了,人生就沒有痛苦,因為都是好境界。

  善緣同生極樂國,善緣可不能在那裡纏綿悱惻,那善緣都會變成什麼?互相墮落。惡緣,我們心裡想那是我們前世做對不起人的事,所以我們甘願接受,不起瞋恚心。當我們有這個心境,很可能惡緣會轉成法緣。時時期許我們能夠像這些大德們一樣,涕唾在臉上,人家吐在臉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你看擦口水這麼一擦,可能架就打起來了,不只我們高僧大德是這個境界,古代讀書人都有這個境界。

  古代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婁師德,婁師德的弟弟也當到了一個地方的刺使,也都算是很大的官。兩個兄弟相見的時候,大哥就告訴弟弟:弟弟,你看我們現在官位做這麼大,要很謹慎,不然嫉妒、毀謗都會來。弟弟就跟哥哥講:哥哥,你放心好了,我一定會忍住我的這些脾氣,會戰戰兢兢謙卑待人。假如人家給我吐口水,我都不會跟他生氣,我會自己擦一擦。哥哥說:我最擔心的就是這樣,你還去擦,要連擦都不擦,讓它自己乾。你一擦了,那不就他看了也難受嗎?

  你看接受古聖先賢,接受佛菩薩教誨的,真的修養都很好。人生有了這樣的認知,那沒有關係,咬緊牙關,隨緣消舊業,該還的債統統還一還,不再造新殃就好了。債還完了去哪裡?這樣的事值不值得做?還個幾十年以後就成佛作祖。天底下最好的事被我們遇上了,我們還在那裡不想活了,想死,這是不對的。佛經上告訴我們,「雖一世精進勤苦」,就這輩子好好修行,咬緊牙關,「須臾間耳」怎麼樣?「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我念得很快樂,你們怎麼都沒快樂的感覺?

  「永拔生死之本」,不要再混了,在那裡沈淪太累了,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如果往生,往生之後說:來來來,我們今天去哪個國土,你當老師,我當學生配合一下,多快樂。「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現在都沒有這些能力,所以一定要往生,因為往生才有更好的能力可以供養大眾,成就大眾。所以念到這些經文,不要再跟人計較了,不要再跟人過不去了,「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不能再等了。

  諸位朋友,我們聽到這一句,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很振奮。振奮一下說:那還要咬好幾十年。會不會又很害怕?其實修道人最重要的是老實,真的我們時時處逆境,隨惡緣,不起瞋恚,這個態度時時保持,咬緊牙關咬多久?不用咬一輩子,咬個三年五載,觀照的能力起來了,就有觀照般若,不容易被境轉。慢慢的境不轉我們,我們就怎麼樣?就能轉境了。這個時候貪瞋痴慢伏得住了,《無量壽經》上講的「遊步三界,無所罣礙」。我們讀到這個都很歡喜,無所罣礙,罣礙什麼?境界來了伏不伏得住,那個最罣礙。無所罣礙了,就「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諸位朋友,這些經句是不是往生才幹?我們讀《無量壽經》讀一遍,這都以後的事,不干我的事。讀經都生分別執著,我們怎麼提升?

  師長叫我們做早課,我記得在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師長說早課念四十八願,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無量壽經》。我們也沒想那麼多,智慧不夠就老老實實的念。念了幾個月之後,突然有天早上念四十八願有一點體會,原來師長叫我們念四十八願,就是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不是念到最後是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變成應付早晚課,那不對了。有應付的念頭那麻煩了,那就是迷,那就是執著。修道,一切時候要從真實心中去作,絕對不能有應付,做早課還做給別人看,那麻煩了。每一句經文讀誦的時候,也都是誠於中,行於外。「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可不能在念這一段的時候說:那是阿彌陀佛,不是我。那每一句經文怎麼隨文入觀?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變成我們的願心,這叫心同佛,願同佛,再來解同佛。整部《無量壽經》就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聽師父的教誨深入理解,解行相應,行同佛,證就可以同佛;心願解行都同佛,就能很快的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不可以懈怠,因為我們晚契入境界,很可能身旁的人就要墮落下去了。我們都可以很明顯感覺到現在墮落的速度比較快,這個願心我們時時要提得起來。

  剛剛我們講到,佛陀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你看這個殺人魔,佛陀都用至誠的言語把他的良心喚醒,所以痛哭流涕跟佛出家了。他出家以後,因為曾經傷害過很多的人,所以看到他很多人就拿著石頭砸他,他常常都是遍體鱗傷,但是他一點怨恨都沒有,因為那是自己做來的,不能怪別人。如是因,如是結果,他反而是感激這些人對他的這個動作,因為幫他消業障。各國了解到他在這個地方,就派兵要把他抓回去,因為他是各國通緝的一個犯人。結果統統都來了,那時候的人尊重聖人,雖然他們來了但是都沒有動手,因為佛陀在旁邊。所以他們就先看看佛陀的意思怎麼樣,順便也是來朝聖看看佛陀。接著佛陀就說了:你們大家看看,這個沙門像個殺人犯嗎?大家看一看不像,因為他已經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修得很好了。所以大家沒說話,跟佛陀也有一點默契,也沒說話,軍隊就自己撤回去了。

  後來他證阿羅漢果。人家殺人犯一念覺醒,當生就脫離生死輪迴了。所以我們能不能輕慢他?不能。我們這一輩子都沒把握,人家證阿羅漢果。不能輕慢任何的人,甚至是十惡的人都不能輕慢,他一念的覺醒都能有很高的成就。再來,這個故事給我們的一種觀照,就是面對惡人佛陀能把他的良心喚醒,我們能不能做到?我記得有一次跟師長見面的時候,師長講了一句話讓我們印象很深,師長講到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諸位老師,這一句話要會聽,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請問我們有問題的時候問誰?問經典,依法不依人。現在我們一有問題是不是問經典?很可能就到處問,問一個還不夠還問好幾個,問到一個頭兩個大。而且都是去問那些很可能跟自己差不多一樣煩惱習氣的人,因為有那種認同感。人的那種認同感很危險,你看犯罪的人都跟犯罪的人聚一起,為什麼?因為我們很怕聽到忠言,一聽心臟病會發作。

  六祖惠能大師說,「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弟子規》也講「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改過必生智慧」,你看六祖每句話對我們的修行很重要,「護短心內非賢」,去袒護自己的過失,心已經開始墮落,自己沒有察覺。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我們都要依循佛菩薩、依循師長的教誨,不能亂問,真正期許自己,不斷的要跟佛菩薩看齊。這是師長告訴我們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儒就要學孔子,一定要直截了當跟聖人學習。

  聖人的風範是連殺人魔王都能夠用一分至誠心把他喚醒,所以今天身旁的人我們沒有辦法勸諫他們,沒有辦法喚醒他們的善,我們要反省我的德行還不夠,還差佛陀很遠。這時候我們想起《了凡四訓》這一句話,「德未修」,怎麼樣?「感未至」。我們看到古聖先賢,他們那都是無悔的人生,為什麼?他們盡心盡力無愧於人。你看佛陀面對殺人魔,他也是盡心盡力,無愧於這個因緣,無悔。看到古聖先賢孝道的故事,大舜他的父母,繼母跟父親還想方設法要害他,他完全沒有那種怨恨,只是反省自己我做得還不夠好。其實鄰里鄉黨都已經憤憤不平這個父母太不像話了,但是這些鄰里鄉黨要來譴責他的父母,他去阻止說不是他們的錯,是我的錯。舜做到了,他成為聖人。

  所以古聖先賢已經告訴我們就要這麼學,面對父子關係,面對君臣關係、夫婦關係、朋友關係、兄弟關係,都是只問自己有沒有做對,絕對不責備對方的錯,應該是自己做對來讓對方感動,這都是榜樣。結果現在是朋友、親人都沒有像大舜的父母一樣,我們就受不了,我們就被貪瞋痴轉了,我們就結惡緣了,沒有辦法成聖成賢。所以一個人至誠的心、反省的心就把一個家轉了,不只把一個家轉了,把一個國家的風氣都轉了。你看整個大舜底下的子民,他想不孝順父母,一想到大舜的父母這樣都懂得孝了,我父母都對我好我還不孝,那我太不像話了。所以他的風範就讓所有子民自我反省。

  春秋時候的閔子騫,你看後母沒有用心照顧他,他沒有怨,他的心上還是父母,他的心上還是兄弟,他沒有自私的心。有天出去,幫父親駕車,天氣很冷,冬天冷風颼颼吹,因為母親是用蘆花幫他做衣服,幫其他兩個親生﹙後母親生﹚的弟弟是用棉花做的。蘆花做的衣服看起來很澎,父親想你穿那麼多衣服了,還發抖,讓其他人看到了都誤會後母虐待你。所以父親看了很生氣就拿鞭子抽他,這麼一打下去把衣服給打破了,蘆花就飛出來了。父親看到這一幕才知道,原來是後母虐待了自己的兒子,非常生氣,回到家裡就要把後母給休了。而當下閔子騫就是那一分「都是我的錯」,轉了一個家的命運。假如後母對他不好,他記恨在心,很可能在當下還插一些話讓父親更生氣,就把後母給趕出去了。

  我們慕賢當慕其心,要能感受得到這些聖賢人對家庭、對人的心境都是一分成全。當下不只他沒有怨恨,當下誠惶誠恐跪下來跟父親講:父親,你不能把後母趕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去三子單。母親走了以後,那我兩個弟弟都要一起受凍挨餓,所以時時你看又想到家庭,又想到自己兄弟。當場那分至誠,他父親聽了脾氣就下來了,他的後母看到一個孩子,她這樣對待他,他不只沒有怨,還時時為她、為她的孩子著想,當場她的良知也被這分至誠給喚醒。你看閔子騫這分孝心、這分對兄弟的愛心,整個家庭的命運就轉了,後母之後對待他就像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

  孔夫子在《論語》當中提到,他說閔子騫那種家庭的和樂跟團結,任何人都不可能給他的家庭進讒言,他那分至孝人家看了感動,都不敢亂進讒言。今天我們的家庭,人家還會進讒言,我們要反省,代表我們家人所傳遞出來的不是那分團結和諧,人家才有機可乘給我們進些讒言。所以家庭受影響,不能怪別人進讒言,「讒不自來」,讒言不是自己來的,「因疑而來」,我們自己心上有懷疑、有對立了,人家進讒言才進得來。家庭是這樣,企業團體都是這樣,所以真的任何境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佛陀這些聖賢人用至誠的心、盡心盡力的心,所以他無愧無悔於任何人,這就是無悔的人生,無怨無悔。

  剛剛我們是提到許浚,他為什麼研究醫術非常的努力用功,都不會退?因為他能時時的想著師長的恩德。我們也提到修行人要時時念四重恩。諸位朋友,父母恩要報,誰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聽聞聖教,確實就像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既然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所形成的態度是什麼?是非常知緣,惜緣,造緣。造緣就是我們依教奉行,人家說那個修道人很好,非常有德行,對人很有愛心,我們應該也要去學佛,學中國文化。這個是造緣,依教奉行是造緣。

  惜緣,珍惜這個緣分,學一句我們要去做一句,這個叫惜。惜緣不是每天讀經讀很多部,但是也沒有幾句去落實,這不叫惜緣。是真正學了之後去做,體會得,我們就去做,這才是對我們念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那是真正念到心上去了。我們心裡要想,佛陀所說的話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能聽了宇宙真相,然後還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那就很難得利益。宇宙的真相是什麼?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就有深義了。是用一分對天下人都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心境來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用這樣的心境來修淨業三福第一福,往生就有把握了,那就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我們還會看誰不順眼?會不會?就不會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往生,因為都沒有六神通,假如我有六神通多好,現在就放一場電影大家一起看,一看完說:你是我媽,你是我爸。馬上心裡就不一樣了。所以很抱歉,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們聽了這一句,有沒有真信?假如沒有真信,這些徹法底源的道理最後會變成左耳進右耳出,到頭來不落實的話會變成玩弄佛法,消遣佛法。

  這些教誨是李炳南老師說的,那不是說別人,是說我們。玩弄佛法、消遣佛法,那都是佛教徒才有可能做,不是佛教徒有沒有可能這麼幹?不可能,他又沒有學佛。所以每句體會得,要用這個心境開始去立身處世。師長曾經說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在我的心目當中,一切的人都是阿彌陀佛。這段話大家有沒有聽過?我們應當學,這很重要。當我們有這種心境,一切皆成佛,念佛喚醒自己的佛性,也喚醒一切大眾的佛性。我們念佛迴向都是希望大眾的佛性能夠被喚醒,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這分心,人家都能感受到我們那分真誠的心,所以上報四重恩不會退轉,而父母恩我們要用這種心境去領受。

  師長恩,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娑婆界已經是第八千次了,真的是不疲不厭。有一次我在禮拜佛陀的時候,突然這個道理﹙佛陀已經是講經四十九年,是第八千次來﹚,突然自己覺得很慚愧,老師都來八千次了,我們還不聽話,還在這裡墮落,流了懺悔的眼淚。當我自己從事教學的時候,我自己在帶這些小孩,我絕對不會去責怪他們怎麼講一次不聽。講一次也不聽,講兩次都不聽,講五次還不聽,我沒有資格罵他們,因為我是講八千次都不聽的學生。所以我自己慚愧,我沒有資格罵他們,我沒有資格罵他們怎麼不聽話,因為我自己也沒做好。

  再來又學到佛陀的耐心。你看八千次的不疲不厭,還講了一輩子四十九年。我們剛剛講,學佛要跟誰學?這句話有沒有放在心上?「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放在心上時刻都不敢忘。所以我們一遇到境界要發脾氣了,學佛要跟誰學?釋迦牟尼佛,一想不行,不能發脾氣。你看這個志向真正提起來了。顏回很好學,我們就要像顏回一樣學習的態度,我們就得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耐心愛心,我們也要學,所以我們對大眾、對學生就有這分愛心。人家八千次都勸了,我們才幾次而已。大家不要聽完以後開始算了,一次、二次、三次,算到一千、二千。勸人都是我們本分,還在那裡記。

  這個體會,我們再進一步去思考,佛陀來八千次了,但是一佛出世,千佛擁戴。好,八千乘以一千多少?其實說實在的,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這個千佛是不是告訴我們是一千尊佛?不是,那是表法的。佛陀來演說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大事因緣要有多少古佛、聖賢人來做配角配合!我們看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的,更不用說四大菩薩,這些諸大菩薩。你看,八千次有多少佛菩薩來幫我們?所以這些能體會得到,師長恩難報。我們怎麼樣回饋這麼多的恩德?「不如堅勇求正覺」。不是每天在那裡,謝謝佛菩薩,謝謝佛菩薩,那個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感謝佛菩薩,就了解佛菩薩最大的歡喜是眾生離苦,我們能成就,這是佛菩薩最大的安慰。所以我們提升道業,我們能去幫助眾生,那才是真正回報師長恩,回報佛菩薩的恩。有了這樣的心境,不容易退轉。

  國家恩,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那都是歷代聖賢人把它承傳下來,其中有一代不傳後代子孫就接不上去。所以有全世界唯一五千年不衰的文化智慧,是我們的福分,承傳也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我們這一代傳得怎麼樣?現在要找孝子都不容易找了,現在要找到很尊敬老師、很用功學習的學生都不好找。中國文化三股最重要的力量,孝道、師道還有因果。現代人對因果的態度愈來愈薄弱,造惡都沒有顧忌了,所以墮落得很快。孝道、師道沒有了,人的本善啟發不了。很明顯的在這二、三十年來,整個社會風氣快速下墮。三十年前誰不孝,鄰里鄉黨都會罵他,三十年後人家不孝沒人敢說了。你看那個墮落的速度很快。所以想到這裡,我們假如沒有把這個文化承傳下去,國家民族的恩德我們都沒有報到,我們對不起幾千年的祖宗,也對不起生生世世的後代子孫。對不起後代,對不起祖宗,後代就要埋怨我們,我們就不可能過無怨,也不可能過無悔的日子。所以人到了中晚年,假如孩子沒有教好,會很後悔我當初人生的輕重緩急取捨,沒有看清楚。對家如是,對民族都是這個態度。我們現在不把承傳聖賢教誨、承傳民族文化的責任扛起來,我們到晚年,看到整個民族都沒落下去了我們也會後悔,當初我沒有義無反顧的來為人演說。看到眾生墮落,我們心裡也不好受。所以要過無怨無悔的人生就應該承擔責任,盡心盡力去做。這是國家恩。

  眾生恩難報。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多少親朋好友的照顧提攜,甚至於老師的一句鼓勵,都成為我們人生生命的動力,甚至一個朋友的鼓勵都是這樣。所以這分對我們的至誠信任,我們要放在心上,不忍心讓所有信任我們、愛護我們、幫助過我們的人,到頭來會遺憾、會傷心難過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對他們就有愧了。一想到這麼多人都在幫忙我們,我們希望他們這一生都能歡歡喜喜,因為我們的道德學問、我們的提升,他們覺得我們那些付出太值得了。

  我在中國大陸這三年多,真的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大眾,對我們的護持,我們都要記在心上,不敢忘懷。有對老夫妻到我們中心來,來的時候捐了一些錢,錢裡面還有五角的、一塊錢的,都是一些小鈔。但是看得出來,他雖然捐的錢不是很多,但他是盡其能力都捐出來了,還把當季收成的麥子、穀類運給我們。他說這個穀類很新鮮,諸位老師們都辛苦了,要吃好一點。你看從河南坐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把這麼重的東西送來,還把他的積蓄盡心盡力拿來護持。接著我們的老師說:您就留下來吃頓飯。這老夫老妻說:不行,我要留下吃,又增加了中心的負擔。所以我們不能再增加你們負擔,我們馬上就走。就連一頓飯都沒有吃,又坐著車子趕回去了。這樣的老人家太多太多了。

  在東北還有老人家每天吃鹹菜,吃白粥,把省下來的錢寄到中心來護持正法。還有在上海一些教授和一些都是比較好的社會地位退休下來的。師長說「生活夠用就好」,他們真幹,一個月目標花一百塊人民幣就好。到菜市場去,都撿賣剩下的菜來吃,後來這些賣菜的人很感動就說:不用錢,你們拿去吃。也不忍心再拿他們的錢。結果他們真下來花差不多一百塊人民幣就夠了,又把剩下來的錢護持正法。他們是用至誠的心來護持,我們應該用什麼心境來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的工作?這樣才無愧於眾生的恩德。所以能時時念四重恩,我們的道心不退。我們能時時期許自己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這也是《華嚴經》的教誨,無愧於我們這一生能聞佛陀的教誨,聖賢的教誨。這一節課我們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