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07/7/8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38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從自己的人生來思考,哪些重要的做人態度才是孩子、家業、事業成敗的關鍵。其實這些心境、這些道理,在我們幾千年的祖宗的智慧當中,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我們叮嚀、提醒。我們看起來好像是有福,因為現在物質生活比以前富裕。換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是比較無福,因為「福在受諫」,能接受聖賢人的教誨,那是最有福的。我們能受諫,能夠把這些智慧承傳下來,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好像在黑暗當中摸索,撞得大包、小包的,都還搞不清楚有沒有撞對。我們現在捫心自問,假如讓孩子跟我們走的是完全一樣的人生,我們願不願意?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像我們自己讀了十幾年的書,我不願意我的學生繼續走我的路,這是一個為人長者、為人老師應有的良知。
我們在念國中、高中的時候,好像是活在題海裡面,都是做題目。題目就像大海一樣,我們在那裡游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靠岸。然後在考試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心性是進步了還是退步?心量愈來愈小,都跟人家競爭。人家考得好就嫉妒,人家考得比我們不好,就幸災樂禍,這種人生態度怎麼會有福?所以十幾年前種的因,後來我出來找工作果報就來了,怎麼幹、怎麼做都不順利,我爸爸說你一年換了十個老闆。有福氣的人,怎麼做怎麼順。能力也好,福分也好,都要從根本的心地下手才行。幸好後來開始學習我們傳統的文化,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的心地轉變了,這個時候命運才有好的轉變。
剛剛講到的,你時時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點。我們當老師的人發考卷,當老師改完考卷走進教室,整個班級的氣氛是什麼狀態?很可能我們教學三年、五年,我們都不曾留意在這個地方。當下幾十個學生,心臟在那裡跳得很快,但是每個人心臟為什麼跳得快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可能有些人想:一定要九十分,這樣我就有兩百塊可以拿。有的是在那裡想:我假如退步了,那我爸爸又是給我一頓打。你看他在要接考卷的當下,他的心態健不健康?我們父母不知道,我們老師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好像只專注到他的分數上面,我們到底感受不感受到孩子心的狀態?他人格的發展我們似乎看不到。
像我考試得失心很重,考得不好就很難過,一個人假如得失心不放下,這輩子再怎麼努力都不會幸福,患得患失,已經跟幸福這條路絕緣了。不過我是滿幸運的,因為我的父母得失心沒有。所以就每次考得不好,自己在那裡哭得很傷心,但是我記得以前考試考得不好,都會站在二樓樓梯口等爸爸回來,好像又期待、又怕受傷害。這個時候爸爸走上來:爸,我考得不好。我爸那個表情就是:加油,好好努力。父親從沒有因為分數的起伏責罵過我,反而我爸爸愈不罵我我覺得愈慚愧。因為當孩子他有反省的心,這個時候你不罵他,他反而愈覺得自己難受,覺得自己要努力。我們家三個孩子,讀書就一種態度,不是為父母讀,讀書是自己的事情。而當我們在分數當中情緒起起伏伏的時候,父母那種平常心的態度把我們的性格慢慢的磨掉,就比較健康了。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德行,真的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分,最大的老師,在指引我們。
我們往往覺得好像考卷發下來了在寫,這叫考試。其實人生隨時隨地都在考試,都是我們心地的考試。我們有位老師開車,路上看到一隻狗已經去世了,這個當下他的憐憫心起來。這算不算考試?算考試。他憐憫心起來,不然這個生命很可能不知道又要被壓過多少次。所以他馬上停下車來,心裡想我一個人不好抬,不知道有沒有人幫忙?他這個念頭一起來,有個高中生騎腳踏車經過,他說同學,幫個忙,幫個忙。那個同學,因為他是善意,他那個時候是對生命的一種善心起來,那個人就很自然的隨著他來,兩個人就很好抬了。怎麼抬?突然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又看到旁邊有個人家丟掉的大衣,不要的大衣,剛好可以撐在下面,他們就很順的搬到旁邊去了。接著又想,那要把牠埋起來,不知道有沒有鏟子?這麼一想,就看到旁邊有個工廠,這一過去,因為我們是善意,好像接觸到的人他跟你就很好溝通,他馬上就把工具借給他。就挖一挖把牠埋掉了。這個老師也很慈愛,他覺得這個生命結束,其實是牠的身體(肉體)結束,牠還有神識,一切眾生都有神識,都有靈魂。
生死的事情對人生重不重要?諸位老師,重不重要?重要。我們教給孩子了沒有?我們教給學生了沒有?他可能隨時要面對生死問題,這是人生隨時會發生的事,我們沒有教。吃東西如何吃出健康,每天都要用,我們也沒有教好。那個考卷一輩子以後都不會再考了,我們一大半的人生時間,十幾年的歲月都耗在跟人生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上。這是智慧嗎?教育跟生活脫節開來,人絕對沒有學習的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所以現在學生打開《論語》,都不相信孔老夫子,第一句他就不相信,怎麼會樂?都是苦。這是我們害的。生命有多長?諸位朋友們,生命有多長?幾十年嗎?我們能保證明天還活著嗎?沒人可以保證。所以生命其實在呼吸之間,我們生命有個事實,它隨時會出現,叫無常!諸位朋友,我們怕不怕死?你們也配合一下,怕不怕死?怕。怕死做什麼?怕它就不來了嗎?所以怕沒有用。但是這個怕從哪裡來?從不了解來的,你愈不了解就覺得它愈恐怖。諸位老師,假如死就跟換一件衣服一樣,你怕不怕?不怕。
孔老夫子在《易經》當中,告訴我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就叫無常是不是?這個時候你就接受它,你不接受它,你就生氣了;你接受它,它還可以繼續好好的用。所以,你不接受死亡,你可能就墮落了。我們很多人生,因為我們至愛的人突然死去,我們可能一輩子心都很難受,都放不開,都很憂鬱都有可能,那都是對生死沒有認識清楚。「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我們體會到了,人有精、氣、神,精是物質,這些肉、骨;氣看不到,但是它確實有,你沒氣就活不了。還有個神識在你這個肉體裡面,住在裡面。但是當這個身體壞到不能用了,這時候神識怎麼樣?遊魂就會變了。就好像這件衣服不能穿了,壞了,要再去拿一件衣服來穿。變去哪裡了?一不小心衣服拿錯了,拿成狗的衣服有沒有可能?拿成豬的衣服有沒有可能?有。
在天津有個老太太,她的兒子去世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也是很難過。但是有一天她夢到她的兒子,說他現在在一個佛寺裡面。媽媽想孩子心切,隔天開始打聽,果然有這個地方,後來就跟著知道地方的朋友到了這個佛寺。因為在夢中她的兒子告訴她,他在佛寺裡面看門,到了以後,她趕快跟方丈談到,說這個佛寺是不是有門房?看門的住門房。方丈說我們沒有門房。那誰看門?方丈說小虎看門。這位老奶奶聽到小虎,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她兒子前世就叫小虎。當下方丈就告訴她小虎看門,但是牠不是人,牠是一條狗。母親馬上說那你帶我去看!方丈帶著這個老太太去了,看到那隻狗,母子抱頭痛哭。這是現在天津真實的事情。後來一大堆人都要去看小虎,害小虎不好意思,躲起來了;反而不知道這件事的人,牠感覺到了才出來透透氣。
所以變要愈變愈好,人生是有來世的,不是這一世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科學家都已經證實,人有過去生,人也有未來生。大家現在到書局去看,這種前世今生的書,從科學了解到人有過去、未來世的書籍,可能一桌的書都擺不完。這是很重要的人生認識,往往我們都沒有教給孩子。黃泉路上怎麼樣?無老少。而我們沒有把生死的真相教給孩子,當這個孩子他突然面臨人生無常的時候,請問他的靈魂會不會惶恐?他不知道要去哪裡,他很可能會墮落,所以生死教育重要。當孩子了解到人生確實有未來世,他的視野會看得更深遠,他也會更謹慎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不會胡作妄為。
剛剛跟大家講到,其實我們人生有很多很重要的課題,都應該及時的來教給孩子才對。我們剛剛提到,有沒有感覺到孩子,當我們考卷發下去的時候,他整個心態是處於正不正常、健不健康的狀態?《弟子規》的教育,就在這些生活的點滴當中。發考卷只要老師學過《弟子規》,他就知道這個時候是引導孩子很好的時候。比方說這個孩子考了第一名,他成功了沒有?老師引導孩子,你不是考一百分成功,假如你考了一百分,你很驕傲,那你就墮落,你就失敗了。引導孩子時時觀照好、照顧好他這顆善心。這個時候引導孩子,你考了第一名,應該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心。感恩心重不重要?很重要,這都是關鍵所在。
接著跟孩子講到,你今天考了第一名,你有比較好的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們很多同學他們的學習都比較吃力,「己有能,勿自私」,你應該去協助他們。你看愛心出來了沒有?出來了。但老師假如不這麼引導,這個孩子可能考了第一名,他就是傲慢了,考了第一名他可能就是患得患失,他覺得人家不能比我好,比我高。所以當他常常考第一名,而他的心態不健康,很可能以後會瞧不起人,很可能以後會輸不起。我們在大陸聽到很多最知名的大學,讀到了研究所、博士,自殺率很高。那些孩子他心理有病,難道是念研究所跟博士的時候形成的嗎?不是,是他整個成長過程當中,對於成績的心態不對,他輸不起。
老師引導都是往很健康的心態去發展,包含考最後一名的應該是什麼心態?他應該懂得反省自己,考不好你並沒有輸,只要你能夠懂得去效法別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他懂得學習別人,這是很好的素質,他懂得反省,我考最後一名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他有反省,他有負責任的態度,他就能夠在自己人生的一些經驗當中慢慢提升起來。那你不怕他考試考不好,只要這些心態對了,他的成績總有一天能夠拉上來。但是假如我們只看到成績,沒有好好引導他的心境,這個時候老師又瞧不起他,又罵他,那他一定墮落。所以教育不是淘汰人,教育是啟發人、成就人,我們的內心都信任每個孩子人之初,性本善,用我們的耐心、愛心去拉拔他們,這樣才對。
同學們你們面對第一名,你是什麼心態,這也很重要。假如看到成績好的同學,他就很諂媚他,就很巴結他,成績不好的,他就瞧不起,他的心理也有問題。他以後看到有錢人、有勢的人,他也是逢迎巴結,這樣的人,人家最瞧不起,這樣的人生也一定是孤家寡人,他不會有知心的朋友。所以,面對第一名你的心態要健康,是跟他學習,不是諂媚他。我們剛剛講到,你第一名要懂得去付出,去照顧其他同學,當然這個風氣我們老師自己先帶動。老師很不厭其煩的去教導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成績好的孩子你都不用叫他,他慢慢感染到老師那分愛心,他就跟上來。所以家風、班風、校風,關鍵點也還是家長、老師、校長。
有個校長就問,我們學校很髒亂,學生很愛丟垃圾,怎麼辦?諸位朋友們,怎麼辦?校長自己撿!校長的內心裡面就只有看到學生的過失,但卻提不起的一個最重要的教育關鍵,叫身教,以身作則。這個時候當校長一個人,在操場上撿著孩子丟下的垃圾,所有看到這一幕的孩子,這一輩子可能都忘不了。當他下一次要扔出去以前,突然會看到一個影像,校長撿垃圾的背影,他慚愧心起來,他不會再丟了,他覺得這樣是糟蹋校長的勞動。這個我非常有體會,因為我國中的校長,蔡校長,他後來做得很好,非常有愛心,他是升到我們高雄中山高中的校長退休,我的校長現在也是全力在弘揚傳統文化。那時候我到學校去,是禮拜天的時候,走進校門看到熟悉的身影在那裡撿地上的紙屑。雖然這一幕沒有上字幕,但在我的心田裡面自己上字幕,我們感覺到校長做這個動作,他是把這個學校就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愛護。所以那種態度對我們內心,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觸動。校長把學校當自己家的心態感染了我們,我們也不願意再去糟蹋自己的校園。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來沒有丟過了,以前也沒有,大家要信任我。
身教的效果非常大,我們今天讓孩子來學《弟子規》、學德行,重點「教兒教女先教自己」,父母要先學,老師要先學。不先學,孩子不服氣,學生不服氣,老師、爸爸你都沒做到,憑什麼要求我?所以威嚴不是壓迫下去的,是用德行來感的。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父親這麼尊重?現在的孩子是一言九頂,你給他講一句,他跟你回九句。我們這輩子哪有這種情境發生?我們打從心底非常敬畏父親,哪有可能做那樣的言行出來?但那個敬畏不是因為父親很凶,是父親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我們是打從內心的尊重。
剛剛跟諸位朋友講到發考卷的這些情境,包含隔壁的同學考得比你高,你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考得比我們低,你應該怎麼面對。人家考得比我們低,他也很難受,「將加人,先問己」,這個時候你要安慰他,你可不能再踹他一腳,說「你看我都隨便考一考,就比你高了」。現在孩子講這種話的機率高不高?很高!跟誰學的?跟電視裡面的,隱惡揚善,誰我就不說了。公眾人物要對社會負責任,你講的話到底是給社會往好的走,還是不好的走?但是我們話又說回來,這些公眾人物他顧及不到社會的風氣,原因在哪?原因在也沒人教他。假如這些比較低級的演藝人員剛好是我們的學生,這個時候老師要學廉頗,廉頗負荊請罪。要披個荊棘,後背要流血,然後走到學生的面前:我對不起你,讓你講話這麼刻薄,讓你講話這麼沒良心,是老師對不起你,你不能再這樣了。可能這個學生會回頭,你們好像都是不相信的眼神看著我。
所以很多生活的情境,完全可以啟發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心態,問題就在老師有沒有這樣的修養?父母有沒有這樣的修養?有這樣的修養,才有可能提起這樣的引導跟觀照。我們發一個考卷當中形成的這些正確態度,就是現在企業覺得這些年輕人最缺乏的心態。在台大校長公布的這篇文章裡面提到,這些大學生有七個態度很偏頗,第一個缺乏謙卑,不謙虛。在發考卷當中他懂得去見賢思齊,他懂得己有能,勿自私,他就不會傲慢。再來,身段不柔軟,因為高學歷的光環,這其實都是傲慢的表現。再來,找藉口。假如孩子考試考不好了,怪東怪西的,就從這裡找藉口來了。但是假如孩子成績不好,他會覺得自己要負責任,反求諸己,然後檢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下次可以再進步,他就不會找藉口。而當他在這個當下,他能夠去顧及到別人考不好的心情,這個時候他就不會自私;他成績好也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幫助別人,他就不會自私。現在企業最希望的是懂付出的人、謙卑的人、反省自己的人、會找原因的人,會向人學習他的優點、長處的人,這都是企業家覺得最需要的人格特質。
我們剛剛念的這些心態,什麼時候教?就在發考卷的時候教。結果在發考卷的時候都沒有這些提醒,孩子的傲慢,孩子的氣餒,自怨自艾,孩子的幸災樂禍,很多都在這點點滴滴當中發展起來。我們剛剛說的這些心境,在吃飯能不能教?可不可以?可以教。剛剛說的孝心,吃飯的時候可不可以教?可以!他時時都會想著父母有沒有吃飽,很恭敬。你看以前吃飯,孩子會用餘光看看爺爺,好像飯快吃完了:爺爺,我再幫你盛一碗。好孩子!吃飯當中,孝心,時時看到別人需要的這顆仁愛心,都提起來了。現在孩子吃飯是什麼樣子?這一盤自己最喜歡的,夾三分之一、夾二分之一,統統夾過來。旁邊的媽媽還說多夾點沒關係,孩子的心性就在生活點滴當中在墮落,我們都渾然不知。然後等他二十歲的時候,說我比較歹命,孩子我也很努力教就是教不好,這個時候就不能只是怪命運。人生沒有偶然的事,只有智慧才能真正讓我們愈走方向愈正確。
勤儉,吃飯的時候能不能教勤儉?他連吃飯的時候都不幫忙排排桌椅,趕快出去叫爺爺奶奶吃飯了,都不勤勞。只有做一個動作,坐下來吃完、離開,都沒有他的事,那他能勤勞嗎?節儉,我們到大學院校去,很心痛,坐在那裡吃一頓飯,沒有看到一個學生把飯吃光,都是剩菜剩飯倒下去。甚至於這些大學生的心態,都覺得吃光光很沒面子,能倒掉,好像我家有錢。而我們了解到學費很貴,那個都是父母的血汗錢,他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辛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曾經帶了一群孩子,一開始問他們,請問米飯從哪裡來的?小朋友說,從廚房來的。沒有錯。廚房的米從哪裡來的?超級市場來的。超級市場的米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沒看過。生活體驗沒有,我們覺得他應該知道的事他不見得知道。後來帶著孩子到鄉間去看人家種田,幫人家收割,或者是去插秧,讓他們親身體驗。
一群小朋友都六、七歲而已,看到農民站在水田裡面,第一個人就說,踩下去會不會死?第二個小朋友說,那個底下有水泥地鋪著。第三個說裡面會不會有螞蟥?他完全沒有體驗。後來要踏下去的時候,有的都在那裡尖叫。然後真的讓他們插秧,插、插,大顆汗、小顆汗,體驗過了,那天回來聽說睡得很好,很好睡。因為真的去幫忙,知道累了,中午飯吃得特別多。就在吃的時候老師就告訴他,你們今天插的秧,在經過幾個月之後,只能收成就像你這碗飯一樣。他以後吃那碗飯會想到什麼?我在那裡種得那麼多,才這一碗而已。他會不會糟蹋食物?
這個我很有感受,因為我種過菜,很慚愧,因為我是屬牛的,早應該去種種田。我是從小就在高雄市長大,打從我有記憶,四歲、五歲我就在高雄市,所以這些農活都沒幹過。自己種菜,種胡蘿蔔,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種了個把月好不容易給它收成出來。因為胡蘿蔔很甜,我就拿給朋友,說你吃吃看,好不好吃?他咬一口下去,好甜!接著就把我們一個多月的努力,他在三十秒鐘之內就把它消滅掉了。我種空心菜也是種半天,因為那個時候我住在台東,我們七、八個人,十來個人一起,很大盤一起來,也是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全部被消滅掉。這個時候就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吃飯當中的勤儉。
還有假如有客人來,我們在接待客人吃飯的時候,真不真誠?能不能時時替人著想?看他一開始很客氣,先幫他夾些菜。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個禮,度很重要,節度。你不要說蔡老師說要幫人家夾菜,結果下一次吃飯的時候,幫隔壁一直夾。他已經吃不下去了,你還一直夾,都夾過來了不吃不行。結果吃完回去之後,撐得不行,他說下一次不敢來你們家吃飯,或者絕對不敢坐在你旁邊。所以夾菜也是在替人設想,一開始幫忙夾一些菜,量不要太多,盡到我們這分心意,之後就隨著每個人他的喜好去夾,就可以了。
再來像謹慎的態度,夾菜的時候我們的舉止也不是很放縱,都是很文雅的,很謹慎的。有的時候吃頓飯,筷子掉下去了,湯匙掉下去,有沒有?這都是動作太粗魯,不夠謹慎。夾菜的時候要先夾前面的菜,你不要狼吞虎嚥,一站起來直接就攻城略地,到對面去了,這樣感覺上很粗魯。現在也很好,都是轉盤,我們假如是東道主,怕人家沒有吃好,我們懂得幫他轉,不要自己吃得都忘記招待客人。現在很多年輕人這些事都不懂,沒有待客之道,所以跟老闆一起去接待客戶,不只幫不上忙,還幫倒忙,好吃的菜都轉到自己前面來,這都是沒有觀照的能力。這些心態,吃飯的時候都可以引導。
我們父母、老師,假如能夠真正體會到教育的核心,「長善救失」,這都是從心地下手。當這些心地、這些正確的心態,孩子都有了,你還在執著學歷有多高幹什麼?所以人都放不下,累了自己,也把孩子搞得很累。但大家不要回去說,蔡老師說成績不好沒關係,我沒這麼說。這些心地有了,他成績也不可能不好,他會自愛!我們要能啟發孩子這些心地,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他那個錯誤的心、壞習慣,放心就是違背他本善的心的這些態度、習慣要把它糾正過來。這個才是學問,學歷不代表學問。從這些經典當中的提醒,我們找到了根本,找到了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德育教育,心地的啟發。
我們剛剛一開始,跟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夫子在《論語.學而第一》,就給我們非常寶貴的教誨。裡面提到一個人追求他的道德、學問,他整個學習的重點,學習的次第,在這段話都點出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弟子規》的編撰,就是以夫子這段話為基礎。夫子講到了這七個,一個人德行最重要的七個重點,還是從孝悌開始扎根。而我們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他再針對這七個綱領,然後對照整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的情境,把它編成了《弟子規》。所以每一句都跟生活、跟處世分不開,這個叫實學,學了馬上能受用,學了馬上能去實踐,這才是實學。
只要我們照著《弟子規》去修學,這整個古聖先賢五千年的智慧,我們就抓到了綱領,抓到了下手處。《弟子規》教「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些都對治我們現在家庭,還有團體、工作單位,以至於人與人的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關係。所有這些問題,《弟子規》裡的教誨都能夠化解,都能夠解決掉。大家相不相信?不相信就學不來,信心是很重要的基礎。我們現在來看看,家庭有哪些問題?親子關係,夫妻,婚姻問題。只要夫妻都學過《弟子規》,就可以白頭偕老。我們現在政府單位應該要做一件事,還沒結婚以前先上課,要上《弟子規》。不然等到已經大打出手了,再叫來,聽不下去了,這個要時間點,慎於始很重要。他的觀念對了才去走這條路,他會反省;他沒有這些觀念,一起衝突一定是責怪對方。
夫妻關係當中,最容易衝突的是講話很衝,所以《弟子規》說「言語忍,忿自泯」。很多先生、太太勸對方,我是好心,他都不聽,他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弟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他就曉得原來問題出在這裡。夫妻不和,錢財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因素。還有不尊重對方,不尊重對方的父母,或者家人,在言語當中揶揄,甚至輕慢、輕視,那一定沒有辦法接受。你去批評他的父母,那誰受得了?「將加人,先問己」。「恩欲報,怨欲忘」,現在都是記住他的不好,他的好忘得一乾二淨,這些心態都是關鍵。
我們八月初要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全國的華校,華小的校長集體要跟師長、跟楊老師簽個合約,我們長期派老師去教他們《弟子規》,去教他們中華文化。他們是全國的,我們的炎黃子孫在馬來西亞這麼積極在學。我們真的,在大陸、在台灣的炎黃子孫,覺得很汗顏,很丟臉。馬來西亞兵役,他們有時候一段時間要去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服兵役,學什麼?學《弟子規》,我們很感動。還學「認識佛教」,這些宗教的經典,這才把教育抓到根本,愛的教育,如何自愛,如何愛人。
假如把「入則孝,出則弟」教了,父子之間的關係就轉了。企業裡面現在很頭痛,就是因為沒有孝道,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你看看現在企業說要有執行力,這些員工要積極一點,而且交代的事情應該要努力去完成。問題來了,喊了半天改善了嗎?中國五千年來,沒有團體、企業在那裡喊企業倫理,都是近代幾十年才有這個名詞,叫企業倫理。為什麼中國沒有企業倫理,但是卻有很多朝代、很多公司可以幾百年?因為企業倫理的根本在家庭倫理,他有家庭倫理,他移孝作忠;他對兄弟友愛、恭敬,他自然對公司裡面的長輩也是恭敬的態度。所以,有家庭倫理,自然就有企業倫理;沒有家庭倫理,他對父母都不恭敬,他怎麼可能會去恭敬別人?父母交代的事他都不做,怎麼可能老闆交代的他會馬上去做?所以所有整個社會的點滴問題,都從這本《弟子規》扎根了,就可以解決。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