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7/1/14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12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了,「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讓孩子從小有這些鍛鍊,他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會比較有大將之風,不會亂,他會有條理去處理事情。真的,我在帶班的過程都發現,在家裡只讀書的孩子,派給他工作,他都很緊張,都手忙腳亂的多。但在家裡都懂得幫父母做事的孩子,工作派給他,他那種從容,遊刃有餘的表現,反而讓我們覺得事情交給他很信任。除了做事的能力以外,剛剛講到的,你讓他做了之後,他才會感恩父母這麼多的付出。
我在海口的時候,有個三年級的孩子,他上了《弟子規》懂得要盡孝道。真的,孩子的一念之間差很多,一念心念,以前生日的時候,想到的是禮物、蛋糕,這叫「得乎欲而喜」,那欲望愈來愈多。現在學了《弟子規》,想起的不是禮物、不是蛋糕,而是要盡一分孝心,所以「得乎道而喜」,他那一天會過得很充實、會很歡喜,幫母親做了那麼多事。這個孩子他生日那天,他跟他母親說:我要親手煮菜給你吃。他一個人就走到廚房去要炒一盤小黃瓜,就把油倒下去,那個油濺起來,危及到他的手。你看,孩子在做事當中,他懂得解決問題,他怕這個油燙到他的手,他去找了一個大手套來套起來,拿著鏟子繼續努力。接著把小黃瓜倒下去,油噴得更厲害,他沒辦法,急中生智慧,去把他爸爸的安全帽找來了,套在頭上。所以這道菜得來不易,叫全副武裝,終於把小黃瓜給炒完了。當他端著這盤小黃瓜,很可能在安全帽裡面已經滴了好幾滴汗了。當他走出廚房的那一刻,請問他的人生改變了沒有?他的心境改了,他的人生就改了。當他懂得感恩父母,替父母付出,這個孩子一輩子的福積不完,福田靠心耕。
現在的孩子做家事的現況不盡理想,聽說最近還報導有個研究生不會煮開水,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報導?有!我還聽過,在大陸更讓人遺憾的事情,一個研究生不會煮開水,結果他的父母出去了,他自己煮,煮著煮著就忘了,然後那個蒸汽,水冒出來把火焰給熄滅。一熄滅,那個瓦斯就一直跑出來,他完全因為不幹活,沒有那種做事的警覺性。所以因為瓦斯瀰漫,一條生命,你看研究生畢業,就這麼走了。只因為不會做事,這造成家裡無限的感傷,我們都不希望這些情況發生。有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跟小朋友講:小朋友,這個哥哥讀到研究生,居然連開水都不會煮。小朋友聽了,就開始在那討論,怎麼連開水都不會煮?老師就問:這個大哥哥為什麼連開水都不會煮?小朋友就說:那他一定只會讀書,不會做家事,他可能很懶惰。就討論得滿熱烈的。
接著老師就突然問了小朋友一句話說:小朋友,你們會做家事嗎?突然底下的孩子鴉雀無聲,沒話說。諸位朋友,我們了解到什麼?孩子看別人很厲害,看自己?這叫顛倒。什麼叫顛倒?我們求學問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現在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這樣叫不叫顛倒?這個顛倒誰造成的?那有源頭,我們長輩要負責任,有沒有當榜樣?老師這麼一問,底下的孩子都不出聲了。這個老師非常會引導,告訴小朋友說:小朋友,老師非常不願意十年以後,看到報紙上說某某研究生連開水都不會煮,居然是我們自己的小朋友,老師特別不願意看到這一幕。所以老師這麼一引導,小朋友就知道,不行,我這樣會笑死人。老師有這樣引導了,家長又配合,孩子很好教,孩子也希望他的人生不是這個樣子。
有些朋友聚會,他們也都是有家室的人,所以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孩子也一起聚會。小孩在樓上,大人在樓下談事情,談天。突然聽到樓上有個杯子掉下來的聲響,大人聽到了,就急忙都一起上樓去看個究竟,到底有沒有發生什麼事?因為有一杯果汁掉地上去了,一掉下去的時候,不同家庭的孩子反應都不一樣。有個家庭的反應是這樣,哥哥馬上看到果汁掉下去,就一直在那裡喊著:MARY、MARY!叫誰?叫外勞,叫佣人,在那裡手忙腳亂:啊!怎麼辦?MARY、MARY。這是一戶人家的反應。另外一戶沒有請佣人的人家,哥哥不急不徐去陽台找拖把,妹妹也很自然的走到浴室找抹布,然後很鎮定的就把果汁都把它擦乾淨。所以家長上來看到這些情景,很多家長就說:這對兄妹真懂事,懂得怎麼處理這個情況。諸位朋友,我們的孩子會是什麼表現?會不會還是MARY,MARY?所以現在不會處理事情,那很糟糕。
有一篇文章叫「企業家會抓狂」,企業家都受不了!現在的孩子大學都畢業了,很多事都不會幹,他們公司都要變成職業訓練所。這年輕人來面試,讓他們寫自傳,寫好交上來,看了一下,接著說:你可不可以簡短說一下,再自我介紹一下?這個年輕人說:我上面都寫很清楚,幹嘛叫我說一遍?人家經理要求他再說一遍,他還說我都寫那麼清楚,你自己看。這樣的對話都凸顯出統統是自我,都感受不到人家的心境。不過這個老板也很有修養,沒有馬上跟他說,你給我走。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家長還跑到公司裡來,還對著主管說:你要多擔待,我的孩子比較不懂事,你要多照顧他。把公司當什麼?把公司當學校!公司,你沒有能力,人家沒有責任要用你。
孩子現在處世、做事的能力普遍都在下降當中,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地方。所以家長要深謀遠慮,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是他做人做事的能力。假如今天叫他幹活,他都不幹了,好了,算了算了,別做了。然後他在那裡很高興,我不用幹了,他那個笑容代表什麼?代表「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他那個是什麼欲?好逸惡勞的習慣形成。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就是要觀察他這顆心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我記得小時候,吃飯時間都是我去叫爺爺吃飯。遠遠的,因為跟爺爺有默契了,都知道爺爺應該是在哪幾個地方,看到爺爺了,跟爺爺說:爺爺,吃飯了。我叫的時候很開心,我爺爺一聽到,他也很高興。不只我高興、我爺爺高興,那聲音一傳出去,我們家那條巷子所有的長輩聽到了,都露出微笑。所以這個喜不只自己喜,還有大眾聽到了這種天倫之樂,都很高興。你看,現在變成什麼?現在不是叫爺爺奶奶吃飯,是爺爺奶奶得出來叫孫子吃飯,還跟他跑百米賽跑。所以現在老人家體力不夠,還真是滿難為的。餵個飯要半個多小時,都快累壞了。
所以跟孩子,教孩子學規矩的時候,就讓他做,守規矩就對了。你還跟他講:好不好?要不要?穿這件好不好?不好。穿這件好不好?不好。穿哪一件好?再去買。孩子抉擇的角度是什麼?是智慧嗎?是體諒嗎?是什麼?是欲望。玩具玩兩天不玩了,那個又不玩了,再買,我們滿足的是孩子的欲望,那不叫平等,那不叫尊重。家長沒有智慧,《資治通鑑》講的,「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你說我們跟孩子平等,那是對他人格、對他性本善的尊重,是我們有一分期許,應該成就孩子這一分德行;但是在人生的智慧、經驗上是不可能平等的。孩子是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我們怎麼要求他,他就往那個方向走。你看很多的大樹,它在那個樹苗剛栽下去的時候,旁邊都要有很多像竹的枝(細枝)把它撐起來,輔助它要正直,要往人生正確的德行發展。等到它長的有一定的高度,可以自己,再把這個支架拿開。假如一開始就沒有支架,它想怎麼長就怎麼長,東倒西歪。
所以現在為什麼五歲、六歲的孩子這麼難養?統統順著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個欲望一打開,不可收拾。孩子小的時候,先教他的是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他做人的原則出來了,他才不會無理取鬧要東西。我們可不能一再的滿足孩子的欲望。我昨天提到了,我要跟我媽媽要東西,我媽媽不給,我在地上打了好多滾,那叫威脅媽媽,可不可惡?很可惡。不過人不學,不知道,那時候我不懂。但是你看,這叫慎於始,當孩子威脅父母,無理取鬧,第一次我們拒絕,我們不去滿足他,他知道沒用,他以後就不用這種不合理的手段。所以第一次,慎於始相當重要。以後我也不會跟我媽媽無理取鬧。現在這都很重要,我們去叫爺爺奶奶吃飯,那是一分孝心;爺爺奶奶叫我們吃飯,那是無理到極處。孩子無視於長輩的辛勞,我行我素去了!
我還記得,那時候讀小學,有校外教學,出去郊遊。其實我小時候很吝嗇,大家看得出來嗎?我小時候不只很吝嗇,還會做生意,人家回外婆家去玩耍,我是去買「八十當」給人家抽蕃薯條那種,我還會去做生意,我很愛錢。但是很奇怪,爺爺奶奶喜歡吃的東西,我都記在心上。所以出去看到奶奶喜歡吃的豆腐乳,我就馬上把它買下來,然後抱在懷裡。高不高興?很高興!因為我抱在懷裡,都還沒到家,我就心裡在那裡想,我奶奶假如接到這瓶豆腐乳,不知道會高興多久?結果真的到家了,奶奶露出燦爛的微笑,覺得很滿足,有這樣的孫子真是不錯。我的奶奶高興多久?她可能一輩子想到這一幕都很欣慰,你看「得乎道而喜」,不只自己喜,家裡人多快樂!「其喜曷已」。真正我們兄弟姐妹給自己的母親好好的辦一場生日會,那個媽媽都不知道到高興幾個月,遇到朋友就講。是!不只是我很高興,我奶奶很高興,我們這個故事講出去,大家高不高興?對!所以大家都高興,這種事最好,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所以這些孝道,這些做人的愛心,真正紮到孩子的心田上去,他一輩子都受用。
我們對於孩子的心性愈來愈敏銳的去觀察。有個爺爺帶著他的小孫女,那個孩子可能三歲、四歲不到,這個小孫女抱著一顆球,在他們的小區裡面在玩耍。結果這小女孩的球不小心掉了,它就跳跳,跳到前面去了。結果這個爺爺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不用著急,不用著急,叫保安撿給你就好了。諸位朋友,孩子學到什麼?這句話省掉了哪個部分?保安叔叔,保全人員。你看,爺爺講:叫保安撿給你就好了,別急。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是對人的不夠恭敬、不夠尊重。為什麼有錢人的孩子都比較傲慢?其實都是無形當中,因為有錢,對人傲慢,直接影響孩子。所以什麼時候教育孩子?絕對不是打開經本,絕對不是在教室裡才是教育,點點滴滴都在潛移默化。我們為人師、為人父母有沒有這個警覺性。
有位書法老師他教一些孩子,有一天,剛好有一個當官的人,他的孩子也在這裡學書法。因為父親趕不來接孩子,就交代老師:老師,你帶我孩子去吃完晚餐,我時間也差不多,我再來接他。老師就帶著這個小朋友到了餐廳,結果這個小孩馬上很熟練,就把服務小姐叫過來:來,給我兩瓶可樂;來,趕快把菜單拿過來。老師看傻眼了,接著那個菜單來:好,這個、這個。就在那裡點菜,你看,他懂不懂得尊重老師?不知道。欲望能讓人整個理智都不見。點完之後,老師就把那個菜單拿來一看,怎麼點的都是比較貴的菜。你看傲慢、奢侈都在帶孩子到這些場合當中傳遞出去了。
這個欲望點燃很容易,欲望要把它對治,讓欲望能夠減除,那不容易。所以司馬光先生講過一句話,「由儉入奢易」,從節儉要奢侈,很容易;「由奢返儉難」,由奢侈再要變得節儉,不容易。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欲望要形成很容易;但欲望要能夠調伏下來,那就不容易。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聖賢人的教誨都強調要禁於未發,孩子的壞習慣還沒有形成就要制止;不要等到形成了,才在那裡跟他拔河,那很累。所以教育就跟中醫師看病一樣,真正高明的中醫師,「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跟中國文化完全相融,所以教育也是一樣,「不治已亂,治未亂」,治孩子壞習慣欲望還沒形成以前,就要把他導正。
當初古代有一個名醫叫扁鵲,他因為常常給很病重的人能夠治理的病情減輕,所以大家都說這是神醫、是名醫。就問他:你們家三個兄弟,誰的醫術最好?結果扁鵲說:我的醫術最差。大家很驚訝,他這麼厲害,怎麼醫術最差?他說:我的大哥醫術最好,因為人家還沒生病,他就已經教他如何調養好,給他養生常識的人,都不生病。接著是他的二哥,他的二哥就是人家才有一點點小病,他二哥馬上揪出來,就把這小病給化掉。而他的醫術最差,但是他都是治那個已經快要扛到棺材裡面,然後又把他救回來,人家就以為他的醫術最高。所以治病跟教育小孩是一樣的,我們要能洞察得到孩子的心性,這樣就能把孩子教得很好。
這保安叔叔這個恭敬的詞不可以省掉,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想著給孩子做好的榜樣。有一個人到英國去,算是留學,他是住在英國人的家庭裡面,英國也是很有文化的一個國家。結果他收獲最大的,就是看到這對父母在教育孩子,他印象很深刻。比方在吃飯的時候,這比較遠,媽媽幫這個孩子要弄這個菜,要弄的時候,就問孩子:這個菜你要不要?這個孩子說:Yes。媽媽馬上說:這樣講話很沒禮貌,要說Yes,please。大家聽得出來,我英文還不錯。你看,才差一個字,心性差多少?差很多。要不要?好!要不要?好,謝謝。沒有加「謝謝」、沒有加「請」,孩子是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有加了這個字眼,這個心性他就開始形成這種有禮貌的態度。所以諸位家長不要小看,我們在處事待人當中,不經意的,「真是謝謝你,請,對不起」,孩子都在學。假如這個孩子不要,他說No,他媽媽說:你這樣很沒禮貌,要說No,(很緊張,怕唸錯了)thanks。你看這就是真正懂教育,抓到了一個教育的圓心點,就是這顆心。教育小孩真的要學。而古聖先賢,以至於現在很多致力於教育的人,都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意見。
我前不久看到教育的刊物,有提到一段教育孩子的挺好的給我們的一些啟發。他提到,「多一些身教,少一點言教」。我記得小時候看到一些長輩教孩子,教的時候都罵孩子,但是自己還是打麻將,那孩子服不服?不服氣。所以罵到最後,自己的德行都沒有做好,左耳進,右耳出,不只話聽的沒反應,甚至於打得都沒反應。我們之前說,真正父母的威嚴,那不是靠打打出來的,真正的威嚴是德行的威嚴。我們的印象當中,我的父親沒有打過我,當然我也不是很守規矩,還是有些不對,有些造次的時候,我父親瞪我一眼,我就收斂。而那個瞪我一眼就收斂的背後,是因為父親他做人做得好,我們很尊敬他,這叫道德之威。
曾經有朋友問我:假如小孩不打,能不能教?這是我們有一些偏頗,就是覺得威嚴是打出來的,不見得。最重要的是德行,當我們有這一分德行,孩子都知道,縱使我們處罰他,都是愛護他,他心甘情願接受。我這輩子被我母親打過一次,因為那時候出去玩,玩了忘記時間,回來的時候,已經全家總動員找半天,找不到,都很焦急。後來我的母親在我的房裡打了我手心兩下。真的,母子連心,那個棍子下去的時候,我都可以感覺得到我的母親眼淚已經出來了。雖然我母親只打了我兩下,我這輩子都會記得,「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有這分感受,真的不願意再讓父母為我們的事這麼樣的焦急,這麼樣的難受。教孩子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
「多一些讀書聲」,我們來到孔廟的諸位朋友、諸位家長,都是懂得請古聖先賢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多一些讀書聲,「少一些麻將聲」。「多一些精神上的關懷,少一些零用錢」,聽說華人的(尤其台灣、大陸華人)下一代的零用錢比日本、韓國多。日本的經濟比我們還要好,但是他們孩子的零用錢卻比我們少。而當孩子的零用錢愈多,反而他的欲望會愈開愈大。我那時候在教書,看到(我教的是六年級)這些孩子在九點多,十點左右,我們在講台上都看到他們臉色有點發青,在那裡好像很餓的樣子,一問之下:來,早上有吃早餐的舉手?差不多只有一半,一半都沒有吃早餐。那你媽媽?媽媽還在睡覺。
媽媽做早餐,傳遞的不是只有那一杯豆奶,不是只有那一個麵包,而傳遞的是精神上的關愛。我們的印象當中,自己從房裡下樓來,睡眼惺忪的時候,都看到母親在那裡很用心的幫我們準備早餐。我們會想,我才剛起床,那媽媽什麼時候起床?又想想,媽媽除了做早餐以外,還洗了衣服。對母親那種感念自然就提起來。而這些影像都已經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這些都將成為孩子人生當中源源不絕的動力。你看,母親這麼愛護我們,我們以後要好好的有成就,讓母親覺得以我們為榮。
結果這些孩子沒吃早餐,那你媽媽沒有叫你吃嗎?他說有,就拿了幾十塊錢放在那裡,那幾十塊叫早餐。諸位朋友,那幾十塊變早餐了嗎?那幾十塊就在走向學校的路上,進了電動玩具店去了,或者進了買一些零食去了,根本沒有買真正有營養的早餐。所以現在孩子的體質愈來愈下降。真的,要冷靜,一個孩子體質不好,他這一生又要花多少醫藥費?對孩子的精神,對孩子的生理、身體,對孩子的人格,我們現在的付出都是影響一輩子。所以我們為人父母這個算盤要會打。我們用心付出幾年,孩子一輩子都受益。但是我們這一段時間不用心教育孩子,不用心照顧他的身體,那他一輩子都會很難過。現在因為我這段時間沒有在台灣,在北京耳鼻喉科一天要看幾百個孩子,然後都要看到超過半夜十二點,你看排隊排多少?那孩子的身體都一直在下降,孩子的德行在下降。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心裡想想,在我們的眼前有一個天平,天平的這端是孩子一輩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另外一邊是我們一輩子能賺到的,多賺的錢。比方說是一千萬,諸位朋友,一千萬比較重,還是孩子一輩子健全的人格?到時候一千萬能買回來健全的人格跟健康的身體?這我們要會秤。而且說實在的,這一千萬耗在多少醫藥費、耗在多少孩子品德不好惹出來的禍當中,我們不知道要擔憂多久?聽說還有一個家長,孩子不認真學習,他必須請兩個家庭教師,一個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另外一個是體育老師,跟在旁邊,因為他的孩子很強壯,一個不注意就跑到網路店去了,所以這個體育老師是專門追他回來的。你看有再多的錢能留得住嗎?多一些精神上的關愛,少一點零用錢。
「多一些激勵、欣賞,少一點打擊、指責」。孩子犯錯了,我們再給他落井下石,他很難受。所以孩子做錯了,「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都是做人的態度。我的師公曾經講過一段教誨,讓我的印象也很深,這一段是講到,「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當我們跟人相處,在公司裡面、在學校裡面服務的單位,人家表現得好,我們就酸溜溜的,還批評、還嫉妒,旁邊的同仁看到,更瞧不起我們,認為我們的心量太小。所以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讚歎。
「見人有惡」,見到人家有不對的地方,有缺點,「不批評」,要規勸,你看很厚道!因為《弟子規》教誨我們,「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面對同學、面對同仁,他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只是私底下還說他的壞話,都沒有去規勸他,我們為人同事的道,這分道義沒有盡到,這損了自己做人的分寸,折了自己的福。「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這守默就是不講,他為什麼不講?因為對方對我們的信任還不夠。所以孔夫子講「君子信而後諫」,信任以後才規勸他。很多人很熱心,常常會規勸他人,但是人家都很難接受,他都覺得你看我那麼有愛心,大家都不體諒我。那很可能是別人對他信任不夠,他太早規勸。「未信」,對方還沒有信任我們,他會覺得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則以為謗己也」,就覺得你是在毀謗他。
所以規勸他人有一個前提,就是建立信任。有沒有人第一天去上班,然後上班一天之後,寫了一張紙對著老板說:老板,我告訴你,我是很難得的人,因為我很正直,我有魏徵的古風;所以今天上了一天班,我發現公司有十個問題,我跟您提出來,您看一下。才工作一天,領導信不信任?很難!所以領導看完之後說:不錯,不錯,你明天不用來了。人情練達皆文章。所以君臣關係是這樣,朋友關係亦如是,應該是守默。這個「守默」不是視而不見,這守默是我當榜樣,我自己先做好,對方看了很佩服,自自然然我們就好規勸他。所以不管是規勸或守默,都是一分要成全他人的心。我們可不要看到的是一個是勸,一個是不勸,不是的,連守默都是為了要當榜樣給對方看,讓他跟我們的緣愈來愈成熟。
接下來提到(這是考驗我的聲量能不能讓大家都聽到)。所以人生都會有變化球,變化球來了就要接。也讓我們突然想到,當初在南宋的時候,朱熹朱夫子講學,幾千個人來聽,聽說那個白鹿洞書院旁邊有一個湖,因為來聽課的人太多了,所以那個湖都喝乾了。那時在書院聽課的人,有幾千個人,結果人家都不用麥克風,這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我們的能力一直在下降。能力假如保持了,根本不用麥克風。
真的,我們在這個時代(這個麥克風通人性)。其實,我們冷靜的來看,不要說古代,三十年前跟三十年後比較就知道,我們現在的食物比起三十年前比較差還比較好?你看三十年前,那紅蘿蔔、白蘿蔔多香?現在連物質都退步了。人的能力也退步,以前的古人,孔夫子在教學的時候,哪還要帶小抄,是吧?引經據典,「詩曰」、「書曰」,都不用查,能力這麼好,你看我們能力都下降。連身高都下降,孔夫子九尺六寸,周文王十尺。在秦朝的時候,那個兵馬俑都是依據人的身高做的,他們那時候身高都很高,我們都退步了。依據經典來講,人為什麼會愈活愈矮?因為心境上愈來愈傲慢,所以傲慢就長不高,因為傲慢會得內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地方。
剛剛講到了,我們在學聖賢教誨,都應該去體會聖賢人立身處世的態度,不要只是看一個動作,規勸跟守默不一樣,不對。(我現在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人要多積陰德,不然連麥克風都會得罪)。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所以規勸也好,守默也好,那個存心是一樣的。所以用麥克風也好,不用麥克風也好,都是希望大家都能聽得清楚,都能受益,不要聽得很吃力。因為這個麥克風有一時沒一時,大家聽了也心裡不舒服。
第三句「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當人一犯錯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念頭起來:你在幹什麼?他已經做錯,很難過了,我們又踹他一腳,不厚道。這時候不是指責他,先協助他,把錯誤的事情先善後。比方我們辦一個活動,倒一杯水要拿給貴賓,他一不小心把它打翻了,假如當下我們在當場指責他,他打翻了已經很難受,又指責他,那他不是都想找個洞鑽下去了。這個時候我們不只沒有指責,馬上陪他趕快收拾一下,我去倒,他會覺得很溫暖,他會覺得我任何事情都有這麼多好朋友幫忙。他對我們如此信任,等事情過了以後,我們再告訴他,如何在辦這些事的時候都能夠處理穩妥。我們協助完之後,再告訴他做事的方法,他直覺感覺你處處都是在為我著想。所以不只是對自己的同仁下屬,對自己的朋友,甚至對自己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先是協助,不要指責。之後,我們協助好了他,再告訴他:這下一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這個過錯,我們學到了經驗,我們有所成長,那以後你就會做得更好。有些孩子因為父母老師指責太多,所以不敢做事。因為他一做事他就怕錯,所以他那個自信心就一直下降,都有可能,怕這個又怕那個。所以這是多一些激勵、欣賞,少一些打擊、指責。
「多一些與老師交流,少一點與賭友交流」。賭友,大家聽不懂?牌友。這個也告訴我們,當我們跟家長多溝通,老師對孩子的情況愈熟悉,他愈使得上力。像我們在教學當中,那些家長常常來跟我們溝通的,我們對他的孩子都比較了解狀況,比較能用一些因材施教的方法幫他的孩子。我們這一點一滴的用心,都在成全我們的孩子。但是很奇怪,大部分的家長,整個學期過去了,老師長什麼樣有時候還不知道;甚至於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念幾年級、念幾班?所以有個大明星他去小學接他的孩子,結果居然遇到孩子的老師:你兒子都念國中了,你還來這裡幹什麼?那就太誇張了。
「多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一點社會應酬」。多一些跟孩子相處,孩子都能感覺到我們那分愛心。真的,當他覺得父母很愛護他的時候,這樣的孩子絕對不會自卑,有愛的孩子絕不自卑。自卑的孩子都是時時需要愛的時候,要不到,他愈來愈沒信心。我們家,我父母是公務員,家裡的經濟情況不算很好的,很普通的。但是我們從小到大都覺得我們家很幸福,甚至於我的同學統統都覺得我們很幸福。我們家很幸福,不是因為我們家很有錢,也不是因為我們家當大官。是因為我們的孩子的心中都覺得,我隨時有什麼情況,父母都會來幫忙我們,都會來愛護我們,所以很有自信。一回到家裡就覺得什麼事都化解掉,就覺得天底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這都是從父母的這一分關愛來的。
有一個家長,他跟我們交流完之後,他就想:對!我再怎麼忙,也要每天花個一、二十分鐘講講《德育故事》給我孩子聽。結果真的有效,他才打開孝道,講了前幾個故事,講到閔子騫,「閔損蘆衣」。結果講完的時候,他的孩子就掉眼淚,父母問他:你怎麼掉眼淚?這孩子才三年級,他說:閔子騫他的後母這樣對待他,他還這麼樣孝順。爸爸要把後母趕走,閔子騫馬上跪下來,爸爸不能把後母趕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我兩個兄弟都要受寒。所以他聽了太感動了,他說人家閔子騫這麼孝順,結果我還給父母頂嘴,我實在是太慚愧了。你看花了時間,孩子的善良都被喚醒。所以多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一些社會的應酬。所以人生要學會拒絕,要學會取捨,真正靠大吃大喝,得靠上一些聲色場所才能談下來的生意,那種生意不會長久的,做生意還得看得深遠。好,這個父母教育孩子「十多十少」,我們下個月大家再一起來研究。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