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006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看到諸位朋友的氣色很好,代表昨天跟今天早上應該有吃藥,按時服用,早晚一遍,一遍什麼?《弟子規》,三個月馬上見效,馬上會感覺自己德行有變化。自己的德行一有變化,家庭氣氛一定會轉,所以三個月以後假如沒效,請你發e-mail給我,我會負責任。但是一定不可能沒有效,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跟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只是要靠我們勤勞、好學去開發出來。

  我們昨天也提到,人生最難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抉擇當中最根本的是抉擇自己的思想、觀念,因為思想念頭決定你的行為,行為養成你的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習慣決定你的命運。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從根本來解決問題,而這個思想最根源的,我們是一念的仁慈之心處處替人著想,還是一念自私自利,所衍生出來的人生將有相當大的差別。當能念念替人著想,這是理智,這是智慧,那命運將會愈走愈寬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但是我們假如是一念處處是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而不為人著想,那這個叫意氣用事,人生就會下錯很多抉擇,也會與人有很多磨擦、衝突,這樣的命運,這樣的人生,會愈走愈沈重。

  所以我們也要靜下心來,幾十年來的人生是愈走愈輕鬆還是愈走愈沈重?學貴自知,我們有自知之明的時候,才肯用心來轉變自己錯誤的思想跟習慣。學習首先要發恥心,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為我們在杭州講課講到五天課的第三天,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男士,他就走到我們面前來,他就一直說這三天的課實在太好了,太好了,他就一直講這三個字。那剛好他陪我們一起到餐廳,一路上還是:太好了,太好了。我們看他的表情覺得他很喜悅,但是不知道他在好什麼。

  後來到了餐廳他要離開以前,他就對我們說:蔡老師,我活了四十歲,終於知道我人生錯在哪裡,所以太好了。發現自己錯在哪是高興的,因為幾十年來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又不肯認錯,為了這個面子死不認錯,日子好不好過?其實不好過。當人真正對不起,真正認錯,那個心才沒有飄在半空中;當知道錯在哪,人生的下一步才會走的明白,才會走的踏實,才不會再造作自己後悔的事情。他就說道:我知道太太為什麼跟我離婚,為什麼孩子跟我不能溝通,為什麼同事這麼怕我,我終於把問題找出來了。所以人生不能不明不白。

  隔天(第四天早上),剛好這位朋友他又送我們到餐廳去,因為他以前是武警,所以主辦單位派他來保護我們老師。結果第四天早上,他就告訴我,他說:蔡老師,我們在這裡坐一會。剛好菜還沒有出來,我就坐在他的旁邊,他就站起來,然後站在我面前,他就說:我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師。那我一看他的這種態度我已經感覺到大事不妙,我就趕快爬起來,趕快跑掉。結果這位男士很堅定,一步踏到前面來就把我抓住了,你看我這麼纖細的雙手,他又這麼強壯,他就把我按住,他說:蔡老師,你一定要讓我拜。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其實他是非常受教的人,但是在幾十年的人生當中,卻沒有機會聞到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那種心裡的激動很深。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能夠聞到亙古不變的智慧,我們也應該有所定位,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都能因而得利益。

  所以學貴立志,我們要立定志向,成就自己,成就他人,讓更多的人跟家庭不要有這樣的遺憾,讓人生走了幾十年都還不知道如何來經營人生。我們昨天也提到了,諸位朋友,你們立志立好了沒有?這是關鍵,沒有立志天下無可成之事,沒有立志每天都是悠悠放任,得過且過。而日子在過很快,有時候你突然回頭,怎麼三個月又過去了,半年又過去了。

  我們在海口開課程不是對孩子開課,是對家長跟老師開課。一般都會覺得這個經典,兒童經典讀誦是給小孩學的,這個認知錯誤。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己」,教兒教女一定要先把自己教好才行。《論語》裡面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或者老師自己說到做到,其身正,你沒有給孩子、沒有給學生很多規定,他也會循規蹈矩;假如為人長者、父母自己都沒有做到,雖然規定孩子一大堆,他也不肯做。有可能在你面前做了,但是你離開以後保證陽奉陰違。

  我們今天告訴孩子要好學、要讀書,每天都盯著他趕快去讀書,結果我們坐在那裡看電視,這樣有沒有效果?我們坐在電視機前,開始對著孩子嚷嚷:趕快去念書,趕快去寫作業。孩子站起來依依不捨,雖然是往前走,頭還是看著電視,然後要上樓梯以前就抱在樓梯口的柱子上,久久不忍離去。這個母親開始:我數到三,你再不上去我就家法伺候。孩子無奈走上去了,腦子裡在想什麼?想電視,想女主角、男主角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當他坐在書桌前,雖然眼前是書,腦子是什麼?是電視情節,所以這樣讀書有沒有效果?效果有限,他心裡服不服?你叫我讀書,你們都看電視,這樣怎麼會公平。久而久之,他心裡就會有很多不服。

  當我在講這一段的時候,很多家長聽了都在那裡笑,他們為什麼笑?因為他們常幹這種事。這樣的孩子,他讀書絕對不專注也不主動,你還要常常用命令的口吻,甚至於拿著棍子要求他讀。改天你不在,他會讀書嗎?他一定會覺得自由了,快樂了。所以很多的孩子一離開家庭,如脫韁的野馬,那都是被壓出來的,不是真的。我們家庭裡面,從小不看連續劇,不看電視的,吃飽飯休息一下,我的父母就進房間看書。年紀還小,三個小孩有沒有可能坐在椅子上大搖大擺的看電視?那父母都在看書,我們怎麼去看電視,所以很自然三個小孩都進書房看書。習慣成自然,長大以後看連續劇,打來打去,罵來罵去,好看嗎?不好看。每一次很多人看完:氣死了,亂演,明天不看了。結果明天時間還沒到又坐在那裡。

  看連續劇沒有味道,假如您覺得連續劇裡面可歌可泣,有情有義,那看也不痛快,要演,自己把它搬來生活上演出來,那是真正痛快;你再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小時候不看電視,就養成讀書習慣,所以我父母從沒有跟我們說過去念書,沒有。我的母親晚上十一點多,都是上樓來然後對著我們說:去睡覺了,不要再念了。所以身教影響相當的大,我們一開始要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學習不是孩子來學,而是長者、父母、老師先學。所以我們對家長、對老師開課,每個禮拜一次課程,不能斷,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退回來。學習一定要先突破自己的慣性,怠惰的慣性,當你突破這個慣性,你學習就會有快樂,因為你有成長,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昨天也舉一個例子,物理學你一定要突破它的靜磨擦力那個慣性才行。

  昨天也問諸位朋友,您的家風要承傳多久?最少也要多少?也要八百年,跟范仲淹看齊,最好是跟孔老夫子看齊,兩千多年。大家怎麼都搖頭?「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要有志向。我們要立志,當然要先把自己做好,要讓孩子孝順,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孝順。我們第一個立志做一個好兒女,再來還要立志做什麼?在您現在的生活當中您應該立志做什麼?好什麼?好媳婦,來掌聲鼓勵一下。有沒有人要嫁的時候,年輕人,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媳婦。現在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人很不簡單,為什麼?因為這個婆媳問題千年之謎,而且學習最重要的,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從最難的地方克下去,您的進步非常快。

  當然今天也來了不少為人婆婆的人,《論語》裡面說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的女兒出嫁的時候,我們希望女兒她的婆家如何對待她?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希望女兒到婆家受到愛護,受到疼愛;相同的,媳婦也是別人家的女兒,嫁到我們家裡來,我們應該用同樣的心境去結這個良緣。康熙皇帝有一對對聯提到「願天下翁姑」,這個翁姑就是公婆,「願天下翁姑捨三分愛女之情而愛媳」,能捨,就拿三分愛女兒的心來愛媳婦,那這個婆媳問題可能就減少非常非常多了。當我們的心量擴寬,用一分設身處地的心去對待任何人,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所以這個好媳婦。

  俗話說「兒子孝不如媳婦孝」。媳婦一孝,整個家庭的氣氛非常非常好,當然婆媳問題之間,這個兒子也很重要,你不能隔山觀火。要常常說我媽媽說妳哪裡做得很好,那媳婦很高興;常常又跟媽媽說,媳婦說妳哪裡幫她好大的忙,要從中斡旋,統統都口吐蓮花,很多情況就改善,不要呆呆的站在中間。還有沒有?我們人生難道只有這兩個角色要演嗎?要當好女婿,女婿是半子。現在台灣的現象是怎麼樣?娶一個媳婦是損失一個兒子,嫁一個女兒是多一個兒子,有沒有這種傾向?女兒孝順,所以多一個女婿回來照顧;兒子?寵了,兒子太寵,寵了以後孩子沒有道義,孩子只有好惡,喜歡就愛得不得了,當他愛老婆就都聽老婆的話,所以教兒子不要教出好惡,要教出道義,他才會孝順父母。

  為什麼現在娶一個媳婦是損失一個兒子?因為兒子都寵壞了,所以當父母的不能偏愛兒子,禍患無窮,這是我研究出來的。因為我是獨子,我是長孫,我又是長曾孫,我假如用寵的來教就完蛋了,絕對是敗家子,幸好父母平等對待,我兩個姐姐跟我一樣,所以心裡才不會恃寵而驕,才不會覺得什麼事情都要順著我。所以愛之足以害之,愛子女要用對方法,要用理智,不然你到最後會說我對他這麼好,怎麼是這樣的結果,這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其實人只要珍惜因緣,緣分得來不易,這一分體諒關懷的心就出來了,人與人良性循環就來。有一個老師她跟她婆婆情況不算好也不算壞,後來學了《弟子規》以後,她見到她婆婆都九十度鞠躬,給她問好。有一天在吃飯,剛好她婆婆可能要嘮叨兩句,結果她剛好夾起菜來就往她婆婆的碗裡夾,她婆婆本來話要出來了,突然停住,然後接著說:你學得不錯。她的孩子一歲三個月,什麼學得最好?鞠躬。她沒教他,但是每天看到媽媽在鞠躬,那個一歲多的孩子看到人都會行禮問好。上行下效,好好做,絕對不會白做。

  還有哪個角色我們要定位要把它做好?你這個定位定清楚了,每句經文你就會活學活用;你沒有定位清楚,學一學又把它堆在後面,打包回家,用不上。來,還有什麼?好弟子,要當聖賢的好弟子,要對得起孔老夫子、孟夫子,還有歷代這些聖哲人的教誨,做一個好弟子。我們中心的老師,他們第一次來上課,我們開的是教師班,我會對著所有的老師說,我們的目標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祈求太平、和平很久了,有沒有祈求到?這整個社會跟國與國之間有沒有愈來愈和平?沒有,那為什麼大家都在求,結果沒有得到?所以求要如理如法去求,要循著道理去求。這兩句話有意思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太平是結果,因在哪?因在人要有正確的思想,要有仁慈的態度,處處替人著想。要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必然要繼絕學,他要能接受聖賢教誨,才能夠感得太平的結果,所以我們現在要種這個因,要能夠為往聖繼絕學。

  中國的聖賢教誨斷了三代,再不接上會怎麼樣?會斷!諸位朋友,假如幾千年的寶貴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那我們將愧對列祖列宗,我們將愧對世世代代的子孫。幾千年的文化第一次出現要斷掉,所以我們必須要承先啟後才行。當初我辭掉公職,楊淑芬老師帶著我到海口開始要推展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就跟我說:文化教育工程浩大,這個不容易做,可能一千個人做也沒幾個人能做得成。這樣說對不對?這分析很正確。我接著就跟父親提到,一千個人裡面,有九百九十九個人做錯了、失敗了,有一個人做成功了,那我們要去了解九百九十九個怎麼失敗,還是要了解這一個怎麼成功?應該去探尋哪一邊?當然兩邊都可以探尋,但是如何成功的更重要。所以我們立志,我們的態度就要從找方法去下手,不可以找藉口,你一下決心,你一定會把方法找到。

  我常也跟學生提到,人生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因為要找藉口,一百個、一千個理由都找得到;但是只要你下定決心,義無反顧,你終究會把方法找到,會把事情做成。我們就可以來了解一下這個人如何成功。假如他成功必須有很多的財富,他必須要有很多的社會關係,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那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因為我也沒錢,我們家都是教書的,也沒有達官顯要,所以假如必須這樣,那我也不能做;可是假如都不需要這一些,那我可以考慮一下。我就舉我自己的師長釋淨空教授,他沒有錢,他也沒有達官顯要的親戚,隻身一個人把聖學的教誨弘傳到全世界去。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能夠做到?他沒錢沒權,憑的是什麼?憑的是一顆好學的心,真誠的心,因為好學,所以感得很多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因為真誠希望利益眾人,所以也感得非常多的人來一起協助他,把聖賢的教誨弘傳到全世界去。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好學的心?有沒有真誠的心?這個又不求人,俗話說「登天難,求人更難」,那這個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我這樣跟我父親講,他就沒有再反對。

  我接著也跟我父親說道:這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弘揚,我不渴望中國文化在我這一代開花結果,我們這一代只要中國文化不斷根,我們就心滿意足了。真是如此,要把它護住,不然我們會成為幾千年的罪人,所以要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中心的這些老師,除了學校上課、公司上班,禮拜一到禮拜五晚上,跟禮拜六、禮拜天,幾乎都在學習,都在教學,因為有這一分使命感,所以進步得也很快。學了幾個月以後,也開始大江南北跑,因為他用心,所以他教學的經驗體會快速成長。一個人有志向,一個老師有志向,教書三年可能勝過人家教十年,所以用心重要,用心可以讓一個人很快的變得很專業。

  有一個老師,她本身在海口航空站上班,不是讀師範院校出來的,我記得在去年的元宵節她來第一次上課,上課的時候很專注。其實諸位朋友,我們教書,底下的學生專不專注我們清不清楚?很清楚,那是我當老師站上講台才知道,一目了然。小時候在底下,都藏在書桌在那裡做壞事,還覺得老師看不到,真是愚蠢。我們感受到這位女士學習認真,聽課過程聽到好的例子馬上都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以後,她走向前來對我說:蔡老師,這個聖賢教誨太好了,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家庭受益,所以我決定回我的故鄉(她的故鄉在文昌,海南的文昌),我要回故鄉教這些小孩,而這些孩子往往都比較少機會讀書,她就回去教。俗話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她發了這個志向,她跨出那一步,雖然有點搖搖晃晃,但是旁邊的人馬上站上來把她扶住,深怕她倒下去。所以我馬上送她一套《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多個聖哲人的事跡,其餘我們中心這些已經教學好多年的老師都過來把經驗跟她分享,所以發心重要,一發心助力就來了。

  後來她回去也教得非常好,很認真。有一次在教《弟子規.出則弟》裡面最後一句經文,提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就提到,我們學了「入則孝」,知道父母非常辛苦,父母養育教育之恩很大,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不只對家庭付出,每天工作也服務這個社會,所以別人的父母同樣值得我們尊敬,別人的長輩我們一樣要有禮貌。講完以後,這個老師回去上課帶了一籃的荔枝,一講完課說馬上我們就要去敬老尊賢,去尊敬長者。就發給所有的孩子荔枝,讓他們拿著荔枝去給村裡面的這些長者吃。諸位朋友,那一天他們整個村裡面散發著什麼樣的氣氛?敬老、愛幼。尊敬長者,長者歡喜,也很疼惜疼愛這些孩子,所以就看著孩子到處在那裡送荔枝。

  隔天這位老師的父親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對她說村裡面很多的老者都打電話到家裡來提到:從來沒有嫁出去的女兒對自己的故鄉這麼關懷,這麼付出的。諸位朋友,她父親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是什麼感受?非常欣慰、光榮,這種喜悅可以持續多久?不會斷的,父母只要想到女兒這麼樣付出,這麼樣對社會有貢獻,歡喜得不得了,這個跟包幾百塊紅包給父母那不一樣的,那個心境是不一樣的。她的父親還對她說,妳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替妳高興。所以這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讓父母希望服務社會的志向能夠在孩子身上成就,他會覺得很安慰、很快樂。

  所以好弟子,聖賢弟子,炎黃子孫的弟子,我們也要盡一分心力。怎麼盡心力?從哪裡開始?很多朋友就說:蔡老師,你能夠做,我們不能做,我們還有工作。工作就是在落實聖賢教誨,我們就是聖賢人的好招牌,所以《大學》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在不同的工作行業當中,都能夠先把自己的身修好,能夠依據《弟子規》教誨去做,自然而然身旁的這些同事、朋友會受感動,就能夠起而效法。所以弘揚中國文化,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的家庭、工作之中開始開展。當更多的人有這樣的認知,那整個文化的價值就會快速傳遞開來,每個投入文化復興的人就好像在同一個大海裡面,我們都是一滴小水滴,只要我們肯把這個小水滴弄破,融入大海,那我們就是同舟共濟;這個小水滴一直不願意弄破,那就自己畫地自限。其實我們跟社會本來就是一體,不可分的,所以也不可以小看自己的影響力,這是好弟子。

  還有沒有?人生要先定位好,好公民。好公民從讓座位開始,好公民也要從勸導別人有公德心開始。因為假如我們對於沒有公德心的人都沒有去規勸,這叫做姑息養奸,他們就會肆無忌憚,所以當應該展現正義感的時候,我們也要當仁不讓。當然勸別人也要有智慧,也要態度好,你不能看他丟紙屑你馬上罵他:你怎麼這麼沒有教養,年紀那麼大了還丟紙屑。他會怎麼樣?他剛好那一天心情不好,你可能回家的時候這邊就黑一圈了。所以勸別人,《弟子規》有教「親有過,諫使更」,這個親不只是父母,四海之內皆兄弟,見面就是緣分,我們應該要用好的態度去規勸他。所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怡吾色,柔吾聲,就是方法、態度。

  我到海口的時候,坐在公車上有一個男士在抽煙,那明明車子上都貼著禁止吸煙,他還在抽,為什麼?沒有人管他,所以他視而不見。他不知道「有心非,名為惡」,沒學過《弟子規》,不能怪他。我就過來跟這位男士說:這位先生,對不起,我有氣喘,你可不可以不要抽煙。我有沒有氣喘?這叫方便妄語。我有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結果這個男士可能從來沒有人勸過他,他也不知道怎麼應對,想罵我又不想罵我,所以講話有點口齒不清。後來我看他不大高興,我也沒有臉色大變,我還是對他微笑,然後慢慢再把頭轉過來,繼續拉著桿子。然後我閉上眼睛就開始用我的意念,因為思想有能量,我用思想告訴他「人之初,性本善」,他一定有本善的心,我們要把他喚醒,我就開始在那裡祈求。差不多過了幾分鐘,我聞一聞,沒有香煙的味道了,後來我就下了車子。剛好有兩位老師一起跟我坐車,他們就說這個男士瞄了我兩次,看看我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看我神態自若,他就把香煙弄熄了。所以社會風氣也有賴大家去維繫。

  後來我們中心有一個女老師她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人在抽煙,結果她走過去第一句話說什麼?你們怎麼不知道?要善學。「先生,對不起,我有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結果這個先生不好意思,把它弄熄;結果上來的客人又在抽煙,她又爬起來走過去:先生,有我氣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煙?把它弄熄;結果上來第三個又抽,這個老師說莫非是上天要考驗我的決心,所以第三個把它弄熄,結果第四個又抽了,到了第五個,第一個抽煙的人,這個老師還沒講第一個說:不要抽煙了。這是帶動社會風氣,社會道義。所以這個好公民很重要,不好的要規勸,好的我們要當榜樣,常常很有禮貌,常常看到老人要進門我們主動開,旁邊的人看到都會生歡喜心;看到老人上來馬上讓座,一定會帶動整個風氣。所以這個好公民也很重要。

  再來,還有沒有?你有好媳婦,假如沒有好丈夫就不公平,現在男女平等,我們要很謹慎。要當好丈夫,好太太。這個部分我們在夫婦關係再來詳細說明,這是必修科目。還有沒有?對了,這個沒有就不行,好父親,好母親;再來,好兄弟,好姐妹,我們都定位清楚、看清楚了,我們人生有這麼多目標,所以要趕快努力,每天不能打麻將了,每天不能再看電視看好幾個小時,不行,這樣人生不夠充實。

  再來第二個學貴力行,學習態度很重要就是學了以後一定要怎樣?一定要做,假如不做,學了之後不只不得受益,還有副作用。《弟子規》裡面提到,在餘力學文第一句話,「不力行,但學文」會怎樣?「長浮華,成何人」。有一個孩子經典背得很多,他的母親糾正他的過失,他對他母親說:母親,你有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嗎?假如沒有,你也沒資格說我。你看辯才無礙,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之氣,這不只小孩子長浮華,大人學多了不做,還是長浮華。

  有一個朋友研究所畢業,剛好在家裡幫忙做一些家事,結果做的不是很理想,他母親就對他說:這一點小事你要謹慎一點,怎麼這樣都做不好,真笨。結果他聽了以後很生氣,對他母親說:我都念到研究所畢業了,你還罵我笨。諸位朋友,研究所給他什麼?給他不能罵我笨,當這個態度起來了,他很多學習的機會,很多長者可以給他的教誨,都斷送掉了,所以傲不可長!重要的叮嚀,傲氣一起,學問就不見了。中國的學問是「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愈高應該愈謙卑,結果現在為什麼念書念成這樣?因為那些書不是真學問,那些書是知識技能而已。

  我記得第一次在海口辦課程,我們的手冊寫著《兒童經典教師手冊》,有一位母親四十來歲,走進來,她可能也不清楚我們在上什麼,剛好走進來,她就往桌上一看《兒童經典》,講給小孩聽的,她就走了。你看,這樣的認知把這個緣分斷送掉了。我上台去就跟老師講到一個故事,唐朝時候白居易先生晚年喜歡學佛。諸位朋友,學佛跟佛學不一樣。什麼是佛學?是把佛教的教誨當學問來研究;學佛是學習佛的存心,佛的言語,佛的行為,叫學佛。學佛自己才能得受用。他就上了山,請教當代的一個高僧,鳥窠禪師,他就問到:禪師,怎麼樣學佛?禪師對他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白居易聽完之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對,三歲小孩都知道,壞事不能做,好事要多做;結果禪師接了一句話:八十老翁做不得。所以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我們能不能落實?不見得。以前《公民與道德》大家都九十八分,一百分,真正走在街上能不能遵守?不行。

  可是假如學問的態度是學一套做一套,那完蛋了,人就虛偽了,人就華而不實。《弟子規》雖然是教小孩的,但是《弟子規》裡面的內容卻是所有聖賢教誨人做人的綱領所在,我們可能到八十歲還不見得能把《弟子規》統統落實,所以我們往後學習的態度,學一條做一條。而面對孩子,學習態度一定要一開始就正確,一開始錯誤,他就不得其門而入。我第一次到深圳,有一群孩子平均差不多六歲,他們的老師就請我跟他們上一堂課,我一進去我就跟學生說:今天我們來上《弟子規》。所有的孩子異口同聲:老師,我們上過了,我們都會背了。很有自信,都會了,都會背了。所以孩子還沒有落實,還沒有做到,已經先長傲慢。

  我接著在黑板上跟他們寫了一個字,學習經典真正的目的是要做一個有道德之人,諸位小朋友,你看這個「道」字,中國字,會意,一個首,一個辶,辶是代表實踐的意思,前進,首先能夠落實、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諸位小朋友,《弟子規》哪一句話你做到了?結果他們一想,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本來頭是抬起來的,結果慢慢頭怎麼樣?低下來了。我就一句一句開始從生活面結合很多故事給他們引導。有一個孩子回去在他的日記本上第一句話就寫到,今天蔡老師給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拿來背而已。他能寫在日記本上,代表他的記憶深刻,那往後他面對每一本經典他的態度是什麼?落實,做!

  諸位朋友,歷史上禍國殃民的人書念得多不多?宋朝時候,秦檜讀的書幾個人比得上他,但是只要他的德行根基不夠,愈有才華,愈有學歷,為害更大,所以必須要謹慎。慎於開始,讓孩子面對學問的態度一定要落實,當然我們自己要先做好榜樣。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