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根淨境清  (第四集)  2007/8/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804集)  檔名:29-091-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內淨六根最後的一首偈「意清淨光」,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又放光名意清淨。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所以佛講六根、六塵、六識,這是十八界,講色法有十一個,十一個就是六根裡面的前五根加上六塵,這十一個色法,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心法,六根裡面意根是心法,六識是心法,所以心法有七,講了七個,色法講了十一個。

  佛在大乘教裡面常給我們說,永明大師在《宗鏡》裡面節錄出來的,告訴我們,大乘教裡面佛說「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這首偈又簡單,說得好。一切世間包括得非常廣,我們通常講十法界,這一切世間。總的來說,現在人講精神物質就全都包括,精神是心法,在佛教裡面用一個「名」來代表,物質用「色」做代表。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萬物的真相,佛告訴我們,你把名色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知道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的真實狀況。為什麼?色法,物質,物質包含無情的國土,國土是物質,我們現在講的是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包括在這裡面,色包括這個。名,「收盡有識世間」。有識就是有情。這個情是指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有時候經上也講有情世間,此地用有識世間比有情世間還要踏實。識用得好,識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包括盡了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的世界。

  五陰,就是世間。「五陰即世間故,若了五陰俱空」,那就是出世間。世出世間都從心起。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這個地方講得清楚,又簡單又清楚,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都有,十法界的眾生都離不開,為什麼?有物質的身體,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都有,這叫世間。如果你明瞭五蘊皆空,《般若心經》上念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他用智照,他不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照見,「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是心,真心,心現識變,你這才搞清楚。既然五陰都是心現識變,心就是色,色就是心,色心是一不是二。心是能現能變,色是所現所變,關鍵就是在迷悟,迷了叫世間,覺悟了叫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界限在此地。

  我們說十法界,哪些人真的是覺悟了,覺而不迷,哪些人是迷而不覺?六道眾生是迷而不覺,四聖法界覺而不迷,這是世間跟出世間。這個說法還是相似的,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那是誰?真實來講,十法界眾生都是迷而不覺,只是迷得有淺深差別不一樣。四聖法界迷得淺,六道凡夫迷得深、迷得重。真正覺悟的,覺而不迷的,是法身菩薩,他不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說斷,不是真斷,這些意思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斷是轉變,轉迷為悟,不是斷迷開悟。斷迷開悟佛也常講,對初機講的,隨順眾生講的,給你講真話是轉變,為什麼?迷悟不二,哪裡會有斷迷開悟!迷悟是一,問題就是在覺,所以覺了就超越。就好像人作夢一樣,覺是什麼?夢醒了,醒了之後,夢中境界全不見了。十法界?十法界原來就是一真法界,迷了之後,一真法界變成夢境,變成十法界。所以世出世間不在相上,相上沒有世出世間,迷悟裡頭才分,知道統統都是心現識變的。

  佛告訴我們,我們「意地起貪瞋心,攬三途五陰,罪苦眾生發現」,真的像作夢一樣。所以意就很重要,念頭。這一條就是說我們現前境界,我們心裡面起了念頭,起什麼念頭?貪瞋痴慢疑,起這個念頭。要曉得這些念頭,真心本性裡面完全沒有,這些煩惱習氣從哪裡來的?煩惱習氣原本是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功德,迷了自性,把自性裡面的智慧轉變成愚痴,把自性裡面的功德轉變成煩惱,就這麼來的。那你要明瞭之後,煩惱能不能斷?煩惱斷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也斷掉了,你就明白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講真話,轉煩惱為菩提,就在那邊轉,轉念頭,轉迷為悟,就轉煩惱成菩提了。只一念覺,貪瞋就轉變成功德,愚痴轉變成智慧。覺悟的人有智慧德相,迷惑的人有煩惱習氣,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菩薩看到六道眾生各個都是佛菩薩,原來貪瞋痴慢就是智慧德相,他看的是一樣,沒有兩樣。

  這個事情難懂,很不好懂,我們還是從比喻當中說。我們把能現能變的自性、體性,古人把它比喻作黃金,原本這個黃金它是塑了一尊佛像,好!塑一尊佛像,金佛,這是本來面目,它本來是這樣的,覺悟了本來就是這樣。迷了之後,把這個黃金塑造成眾生相,我們說把它造了一個人像,或者是把它造了一個畜生像,把這個黃金佛像重新造成一個獅子像,一個小狗像,相不一樣,體還是這塊黃金。黃金是能現能變,隨緣,眾生想把它變成什麼樣子就能變成什麼樣子,重新再塑造,原料完全相同。諸佛如來跟十法界眾生就像這個比喻一樣,體沒有變,相變了,相是假的,體是真的,真性沒變。體裡面本來具足智慧德相,像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一樣都沒有欠缺。你就曉得,一切眾生是一個性,這我們在經上前面念得很多,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一個性,一個智慧,力無畏亦然,沒有不相同的。我們是不是真明白了?沒有。為什麼沒有?真明白之後,你對一切眾生就跟對佛的看法完全一樣,你是真明白了。

  我們讀經,讀了千遍、讀了萬遍,看人還是人,他不是佛。你一千遍、一萬遍,沒有懂。如果一遍就懂了,那是什麼態度?你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面對一切眾生,就像惠能大師一樣,生智慧,不生煩惱!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眾生還生煩惱,這是凡夫,你沒覺悟。覺悟之後,不生煩惱。就像惠能大師見五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智慧表現在外面是什麼?是大慈大悲,慈悲是愛心,對一切眾生那種愛護照顧,就像照顧自己的父母一樣,像照顧自己的兒女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不分男女老少,無條件的慈悲,叫大慈大悲,這是真覺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沒有做到,所以自己一定要曉得,我還在迷,我還沒有覺悟。天天在接受經教的薰習,這好比什麼?好比一個木頭掉在水裡,泡了幾百年,溼透了,現在拿出來我們用一枝火柴來燒它,燒不燃。聽經教就是點一枝火柴在燒它,燒不燃,它已經在水裡泡了幾百年,這一枝火柴能把它點燃嗎?點不燃要點,要點多少枝火柴?可能要點一萬枝,要點十萬枝,把它燒燃了。

  所以佛經不怕重複,為什麼?不重複決定不能成就,這是佛陀教法跟我們中國聖人教法態度不一樣。中國聖人的教法,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你,為什麼?你太笨了!房子四個角,告訴你這個角是直角,你就曉得那三個角也是一樣的。這個告訴你直角,那個呢?那個不知道,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你,太笨了。可是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不厭其煩,一個一個教你,你沒有聽懂,再教你,無數遍的教導你。為什麼?佛知道眾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並不是他真的笨。佛知道道理,知道這個因果關係,這顯示出真的是慈悲。

  佛教眾生不是一世,你無量劫被煩惱習氣薰習,就好像木頭掉在水裡面去,泡了這麼久,一生怎麼能成就,不能成就。所以教化眾生,生生世世,也是無量劫。一個眾生開悟,成佛了,你要曉得,那個眾生不是說他很聰明,根太利,一下就頓悟了,不是,是過去生中累積的,我們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天天在累積,累積到成熟,那跟他們沒兩樣。這些道理不能不懂,懂了之後,我們的心就定了,對於上上根人不會羨慕,對於自己也不會產生過分的自卑感:我怎麼不如他?好像掉在水裡的柴火,這個柴火人家撿起來,在太陽底下已經曬了幾十天,差不多快要曬乾了,那你從水裡剛剛才撿起來,你才曬個二、三天,怎麼能跟人相比!這就是什麼?緣不同。我們再多薰習一段時期,跟他就沒有兩樣。

  這裡面最重要的,薰習功夫不能斷。果然不斷,《華嚴經》上跟我們舉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的薰習沒有斷,他什麼時候成佛?一生。為什麼佛常常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斷斷續續,你不是接著薰習,那就麻煩!所謂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的麻煩在此地,搞清楚了,我們也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現在想想,我們每天薰習,在經教裡頭薰習多少時間?兩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小時,薰習時間才兩個小時,另外二十二個小時是煩惱薰習,這一生當中成就不容易。所以在過去的學佛,在道場、寺院庵堂那裡薰習時間,一天至少十六個小時,另外八個小時,照佛家的規矩,睡眠四個小時,再有吃飯的時間、工作的時間,你已經很忙。每天十六個小時,你的心在佛上,聽經、念佛、參禪、打坐,這是佛門裡的功課。

  寺院叢林沒有聘僱外面人來工作,也沒有那麼多的義工,義工是臨時的,所以常住的工作必須輪流來服務。每個人都會輪到,從住持到一般的服務,廚房煮飯的、燒柴火的,這些工作都是出家人輪流。期限一年,你在這個道場至少是服務一年。服務不忘念佛,只是這些工作人員,在一年當中,他不能到講堂聽經,他不能到念佛堂念佛,因為他要工作。但是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忘記念佛,工作時沒有忘記誦經,他的經都能夠背誦,他不需要看本子。除非是用思考的,他要暫時放下,不用思考,用體力的,他用功沒放下,那能成就!

  所以現代人跟古人比差很遠,古人有福報,有這麼好的修學環境,現在沒有了。現在要成就,真正是覺悟、真正是明白了,我們知道自己沒福,沒有這個修學環境,但是在任何環境裡面,我們念佛不中斷,我們思惟佛陀在經論當中的教誨不中斷,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遵照佛陀的教誨,真修行。修什麼你要知道,是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把我們的貪瞋痴慢疑修掉,你不在這上面,煩惱習氣怎麼斷掉!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面不生瞋恚,在境界裡學什麼?學平等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這叫真修行。那你就曉得,清淨平等慈悲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那是真心,貪瞋痴慢這是妄心,自性裡頭沒有的。我們現在是妄心當家,這個麻煩大!妄心當家,就不能不造罪業,罪業造得太重,如果全世界人統統都造罪業,這世界就要毀滅了。諸位要知道,世界的建立是功德、福德的成就,不是罪孽成就。罪孽的成就是地獄不是人間,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佛在經上講得透徹,跟我們這裡講的色跟心,名色,名色就是色心。現前我們這個世間,真的,一切眾生意地可以說是長期貪瞋心,所以眾業所感,感得這些災難,天災人禍!這是眾業所感,西方宗教常講的世界末日。最近我想諸位同學比我知道得更多、更清楚,全球災難,氣候的變異。如何化解?佛告訴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災難就化解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首先要化解自己的災難,為什麼?共業裡頭有別業,這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個災難來了,所謂是在劫難逃,什麼是在劫?具足貪瞋痴的人就是在劫,勤修戒定慧的人他就不遭這個果報,他是別業。

  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因果的道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善因就是你心裡頭是戒定慧,你心裡面是平等清淨慈悲,這是善因;如果自己念頭裡還有自私自利,還有貪瞋痴慢,這是惡因,惡因要受惡報,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貪所感的是水災,瞋恚所感的是火災,愚痴所感的是風災,傲慢所感的是地震。現在人不相信,說這是宗教,不合乎科學,他相信科學,不相信佛陀教誨。佛陀是智慧的教誨,科學是知識的教誨,不是智慧,它是知識。世間人相信知識,迷失了智慧,這是現實的狀況。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的問題是整個世界社會問題擺在面前,科學不能解決。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看到許多科學家他們講的。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因為這個世間人貪瞋痴慢現在達到飽和點,古人常講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現在看,時辰到了。

  由於煩惱的業障攬三途惡業,這個攬是變化,三途是畜生、餓鬼、地獄,罪苦眾生發現了。發現兩個字好,就像作夢一樣,這夢境現前、發現了。你就曉得,這三惡道是真的是假的?如果你心裡頭沒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就不會有這個境界發現。今天我們看這個世間,現在人活得很可憐,不論貧富貴賤,都活得非常辛苦。現在人尋求快樂,不是真的樂,是找刺激,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比喻,像服毒打嗎啡,對一點點享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不能跟古人比,古人樂是真樂,絕對沒有副作用的。古人的生活,我們從從前文學作品裡面可以體會到,詩詞歌賦裡面可以體會到,他們確實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那是真樂。現在科技發達,人們生活在機械裡面,詩情畫意沒有了,全是機械,呆板,人就變成機器。確實,價值觀改變了,人生真正的意義變質了,這一變質,人就不像人。可以說,今天,特別是住在大城市裡面的、科技發達的,人都變成了機器人。這是什麼?靈性沒有了,一切思惟都是刻板的、都是機械化的。這人苦,跟從前人不能比。

  如果「意地修戒善心」,這是講持戒,善是講十善,我們用佛法講五戒十善,他就能「攬人天五陰,安樂眾生發現」。這是講六道裡面的人道跟天道。我們要注意,真正修三皈五戒十善,你能把這個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得到古人的樂趣。為什麼?你恢復了少分的靈性,靈性它的思惟是活潑的,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靈活、圓融,佛法講的善巧方便,這四個字用得好!是活的。不像現在,現在一般接受科學教育,他的思惟是機械化的,沒有善巧方便。實在講,在科學技術裡頭,確實善巧方便他用不上,這我們冷靜的觀察能夠理解。

  惡要不要斷?不需要斷,修善,惡自然就斷了,就轉變了,惡就變成善,不必刻意去斷惡,修善原來就是斷惡。戒律,我們也通過了長時間的思惟,為什麼今天聖教不彰?不僅是佛,在中國,儒跟道也都有了問題。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受了西方科學教育的影響,另外一個是把中國傳統聖賢教誨拋棄了,造成現在的苦難,這是果。我們明白了,科學技術要不要?不能不要。最好是參照過去湯恩比所說的,科學技術我們只要求便利於我們的衣食住行,就是生活方面的這些服務就夠了。除了生活必須之外,那些科技沒有必要。這個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

  另外倫理、道德、因果,這是人天受樂的根源,如果我們要丟掉了,人生的樂趣就沒了。那麼佛法,尤其是淨土,給我們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產生的?修戒善心達到究竟圓滿,所現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現在我們的三皈、五戒、十善都是有名無實,這很可怕。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總的來說,對內,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調心這個功夫,沒學過!也就是調理我們的情緒,沒想過這個問題。第二個是外面環境的誘惑,已經成了習慣,習慣就變成自然,所以不容易改。諺語所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是習性,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我們從小培養出來的都是不善的,與自性完全相違背,真的是《三字經》上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把聖賢教育丟掉了。聖賢教育是什麼?讓我們的習性保持跟自性不至於太遠,這是教育的目標,所謂是不能太離譜,可以離一點,不可以過分。現在是距離太遠,自性是什麼根本看不見、忘掉了,這還得了!

  為了補救,我們這才學《弟子規》。《弟子規》在過去是一個人生下來接受教育的頭一門功課。誰教的?父母教的,所以父母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第一任老師。你生下來的時候你還不會說話,我們一般人認為嬰兒不懂事,那完全是搞錯了,他很聰明,他很懂事,他什麼都知道。現在外國人明白了,決定不敢輕視嬰兒。他每天都在學習,他的學習可以說沒中斷,除了真的睡眠,睡著了,他只要睜開眼睛,他在學習,他在模仿大人。所以他看到的、他聽到的、他接觸到的,佛法說的,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子種下去了。從出生到三歲,這三年是根,這是教育的根,古人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三年要是教好了,以後教他不費工夫。三年沒有教好,再要想把他教好,那費勁可大!那很不容易。這種教育的理念方法,現在人不懂,外國人尤其不懂。我們迷失了自性,把教育的根疏忽了,總認為小孩沒有成年不懂事,他懂什麼!殊不知讓這個小孩從小就學壞了。在中國歷史上,你看到這些聖賢豪傑他怎麼成功的?儒家講的聖人,孔孟都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你為什麼不能成為堯舜?你沒有認真學習,認真的學習,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人人都可以成為孔孟,人人都可以成為佛菩薩,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如果要是對於這些教誨真正能體會得,那回頭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不能成佛?為什麼不能成為聖人?這一回頭就是覺悟,破迷開悟。從今天學,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尤其大乘教跟我們說的,凡夫成聖,這個成聖是成佛,要多長的時間?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成佛。這不像學世間的技術,需要時間慢慢來。迷悟在一念,一念迷,佛變成凡夫;一念覺,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一念的現象很普遍,問題在哪裡?一念覺很不容易保持,到第二念他又迷了。那一念迷很容易保持,我們難就難在這裡。如何能一念覺保持不變就成功了,這是真正困難點,我們發現了。如何讓這一念覺能長時保存、保留?那你就要把佛菩薩的生活、工作、習慣,你認真去學習,他能保持,我從這個方法學習,慢慢自己也就能保持。這個保持就是持戒,就是行善,對人、對事、對物無不是慈悲善行。你能認真努力這樣學,我們距離佛菩薩愈來愈近。不是別的佛、別的菩薩,是距離自己成佛、成菩薩愈來愈近。

  六祖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講得太好了,所以他一生成就。一生不能成就的人是念念都是外面過失,這不能成就。幾時學到不見世間過,這在理上講很深,真的不見世間過是入不二法門。為什麼?功過不二,善惡不二,是非不二,邪正不二,他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入不二法門就是證得三昧,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的,你已經得一心不亂,一心就不二,二就沒有得一心。得這個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個位次高!這經上世尊為我們介紹的,生實報土的人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他真的成佛,究竟圓滿佛。

  那你要問,我們這一生行嗎?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給了我們信心。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這一生決定成功,沒有一個不成功。尤其是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在這末法時期修行,小道場,真正志同道合,有幾個人在一起修行,各個成就,你說多麼殊勝!印祖說不要超過二十人。我們想想,過去祖師大德,慧遠大師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修行,在一起念佛,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這是淨土宗的開始。進入念佛堂的一共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都發願,在念佛堂念佛求往生,不離開念佛堂,就等於我們現在講閉關一樣的,閉生死關,一百二十三個人各個成就,無比的殊勝莊嚴。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到,小型的十二個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淨土,都往生極樂世界。覺明妙行菩薩,覺明妙行是阿彌陀佛給他的名號,覺是覺悟明瞭,妙行是念佛。

  特別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候,這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當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頭一個不能慌張,不要害怕。災難一來,自己一慌張、一害怕,那就完了,那就是諺語所說的在劫難逃,你在劫數裡頭,你逃不掉。再大的災難來臨,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你生智慧,不生煩惱。用什麼方法來對付災難?念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對自己來講,這場災難就化解。可不能亂,亂了方寸,那就壞了,那你就隨業流轉。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這對一般人講的,當災難前來的時候,專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非常有效!所以稱之為靈感觀世音菩薩。當然念觀音菩薩最重要的,要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慈悲的心愈大,感應愈快、愈明顯。我們常常說,慈悲心要遍法界,善意滿娑婆,要常存這個心。

  迷惑的眾生、不善的眾生要感化他,不能責備他,要憐憫他。為什麼不能責備他?他沒有學過,所以你要同情他。他要學過,故意違犯,這可以責備,沒有學過。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這不能見怪,要怪責我們自己有過失,為什麼?有失於慈悲,慈悲心不圓滿。他學過,明知故犯,這個時候可以責備他;沒有學過的,不可以。現在聖賢的教誨已經疏忽了好幾代。我們展開《無量壽經》,這個經文好像就是對現代人說的,我們要能體會到佛說經的義趣,就是在教我們現代人。再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也是過失很多,我們希不希望別人能夠原諒我,能夠幫助我改進?所以起心動念先要把立場調換一下,問題都沒了。我跟對方調換一個立場,今天我是他,他是我,馬上就明白了。轉迷為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常常替對方著想,我們的過失就會減少。人天教!受樂的眾生發現了,真的是人天樂。

  現在人天不樂,現代人很苦!天上怎麼樣?天上也沒有從前那麼樂。我們是聽說,好像從前有人講,韓國的山神他們想學佛,想找個老師,找到之後,師父就問他,你們做山神做了多少年?他說做了三千年。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為什麼不去跟佛學?他說那時不知道,現在才曉得。緣不一樣,現在才知道。而且說,人間太苦,作山神也苦,到天上去看看,天上也不盡如意,還是極樂世界好,這才能發願求生淨土。這些山神我們能理解,他到天上看到哪些境界?肯定是欲界天,不會是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恐怕也只是下面二層天,四王天、忉利天,上面他恐怕就去不了。山神跟土地是一類,鬼神裡頭有福德的,我們一般稱為大福德的鬼王,這個我們要知道,他們也選擇了西方淨土。

  再看下面這一段,「意地證人空心,攬無漏五陰,真聖眾生發現」。這個意思我們要懂,這是講的小乘,聲聞、緣覺,他們證得人空。佛講二空,法空,他人空,法沒有空,他認為法是有的,人是空的。人是什麼?人是五蘊和合,五蘊是有的,人是假的,所以他所攬的是無漏五陰。漏是什麼?漏是見思煩惱,無漏,這五陰裡頭沒有見思煩惱,他還是五陰身。見思煩惱就是,見是見解的錯誤,思是思想的錯誤。佛教初學,把它歸納為見惑五條,思惑也說了五條,這好說,容易講。見惑是見解上的錯誤,頭一個身見,你看六道凡夫哪個不把身當作自己,這錯誤的。身不是我,小乘人不會執著身是我,身不是我,這是頭一關。凡夫都把身當作我,都是以「我」為本位,只要有我,四大煩惱常相隨!頭一個就是錯誤的認知,認為身是我,叫我見,執著身是我,稱為身見。第二個我愛,愛是貪心。第三個我痴,愚痴。第四個我慢,瞋恚。那你就曉得,愛、痴、慢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末那識與生俱來的,你就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不是後生,是前世帶來的,生生世世都有這個煩惱,六道眾生統統有。

  阿羅漢覺悟、明白了,所以他把這個東西放下。《華嚴經》上講這個境界講得更簡單,妄想分別執著,這屬於執著。他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身是我,我既然沒有了,哪來的我慢、我貪、我痴!所以他把這個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放下,雖有五陰身,有色有心,因為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三大類的煩惱,他放下一個,執著沒有了,這個管用,為什麼?他成正覺。佛法講無上正等正覺,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三個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正等正覺是菩薩,正覺是阿羅漢,他證阿羅漢果。十法界裡面,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了。

  從這些事上你去觀察,執著的害可太嚴重了。因為你有執著,所以才有六道。六道從哪裡來的?是自己變現出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所以他的果真聖眾生發現,這是小乘偏真涅槃,小乘的聖人。四聖法界裡面,聲聞法界、緣覺法界,發現了,小乘聖人。學佛可以說真得受用,真佛弟子!我們應當學,生活裡面學不執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都是執著。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也是執著。頭一個在生活裡,對於衣食住行,現在人所說的不必那麼樣計較。所以佛給我們做的示範,我們看到之後,無盡的感恩心生起來,他是這麼慈悲。佛穿的什麼衣服?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別人破衣服丟到垃圾堆裡面去的,不要的。佛把它撿回來洗乾淨,還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不能用的這才丟棄掉。剪下來,多剪幾次,慢慢就能縫成一件衣服。所以這個衣服質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縫起來之後染色,染成咖啡色,叫雜染。正色,紅黃藍白黑五色,這五色叫正色,用這五種染料把它染成,我們叫咖啡色,佛一生穿這個衣服。印度天氣熱,所以三件衣服足夠,晚上這三件衣服放在一起當被子蓋,夠了。地下鋪一個我們現在叫具,具不是拜佛用的,是晚上睡覺鋪在地面上的,佛過這個生活。

  吃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而且真正做到平等。你看看,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世尊的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他自己一個,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出去托缽,每個人都去托,托回來之後,統統放在一起,然後再分著吃,所以說一缽千家飯,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這一缽飯,一千多家供養的,一千多個人出去托缽。不是說我托了我吃,你托了你吃,不是,那就不平等了。你托的那一家供養的飯菜好,他的飯菜差,他都混合在一起,那是佛法裡平等。不是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個失威儀,不好看。托完之後回來,再一起吃。所以有托空缽的,沒有托到的,沒有關係,回來分一定能分得到。再有多餘的,供養鳥獸,不可以留在明天再吃,不可以的。所以每天出去托缽也是一堂功課,必修的功課。

  這裡面你仔細想想,托缽的時候,六度、四攝、四悉檀統統包括在其中。接受齋主的供養,齋主對出家人財布施,財物,出家人接受布施,一定要給他說法,至少要給他囑咐;不能說拿到就走,不可以的,一定要囑咐,要跟他說法。如果他有問題提出來,要幫他解答,所以出家人的回報是法布施。這是你能夠真正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心清淨了。我們的心不清淨,就是因為執著太重,執著放下清淨了,分別放下平等了,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所以阿羅漢是清淨心現前。

  由此可知,六道是染著,裡面不清淨、不平等,愚迷沒有智慧。所以佛菩薩對六道眾生真的是非常慈悲,憐憫,沒有責怪,即使造五逆十惡罪,佛菩薩看在心裡,也是生憐憫心,沒有責備。他受報,受報就是消業障,自作自受,他消業障。業障什麼時候消完?在他覺悟,他一念覺悟,果報就沒有了。這像作夢醒了,在地獄裡面覺悟了,地獄沒有了;再看他的念頭,念頭還是達不到善的標準,那可能就是餓鬼道的境界現前,畜生道的境界現前。六道輪迴的原理我們明白了,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設定,不是別人主宰的,十法界全是自己做主,自己業力變現的境界。十法界如是,在我們現前,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所受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亦復如是,同樣一個道理。真正通達明瞭,那你就應該自求多福。這個自求沒有別的,以真誠的善心善行待人接物就對了。如果懂得提升自己的靈性,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要超越十法界。

  遇到淨土法門,確實是希有難逢,為什麼?一生當中能證得無上菩提。遇到這個法門就得真幹,每個同學都想真幹,可是煩惱習氣放不下。那你就曉得心裡想真幹,實際上沒有真幹,真幹一定要放下煩惱習氣,心行要一致才行!心裡想的跟自己所做的相違背,這不是真修行。心行相違背,現在的名詞叫佛學,搞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決定心行一致,所以佛法講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心行一致。形式做得再好、再如法,心行不一致,這是樣子好看,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不得受益。但是諸位要曉得,樣子做得很如法,自己不得實益,有的時候別人得實益,這個例子自古以來就有,不但有,而且很多。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學成超過老師。老師是在觀行位,就是做得很如法,心裡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放下,做得很如法。學生,學生跟老師學,心裡放下了,跟老師學,學得一樣如法,心裡面不執著、不分別,學生成羅漢,成了菩薩,老師還在六道裡頭打滾,這個事情很多!所以能不能成就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

  緣都是講的助緣,四種緣裡面講叫增上緣,最重要的親因緣,親因緣大家一樣,平等的。實在說,真正最重要的是所緣緣,這個最重要,所緣緣就是你所緣的這個緣,也就是我們這一生學習的方向跟目標,我這一生所緣的就是成佛。惠能大師一生能成就,沒有別的,你看他到黃梅去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要什麼?他說了一句話,我想成佛。這就是他一個很單純的目標,他所緣的是成佛,只要這個緣不間斷,他就決定能成就,所以五祖給他的是增上緣。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目標是不是訂在我作佛?作佛就要像佛,作菩薩就要像菩薩,作羅漢要像羅漢;羅漢沒有執著,菩薩沒有分別,佛沒有妄想。我們今天學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那我們學的是什麼佛?天台大師講,名字即佛,這是有名無實的佛,這還是搞六道輪迴,這一定要知道。所以緣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要真幹,不搞假的,搞真的才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