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八集) 2006/8/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09a集) 檔名:29-051-00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第二首偈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前面我們學習到清涼大師《疏鈔》裡面的開示,在十個小段裡面我們學習了八段,今天我們從第九段開始學習。第九段「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之樂由如石泉其樂內薰,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這是第九小段。說這個人,如果他念念對於五塵六欲,我們一般講是六塵五欲。六塵是六根所對的,說五塵就不說意根,就是講眼耳鼻舌身,所對的是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為什麼?色聲香味觸,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染污我們的清淨心,塵是染污的意思。如果說是六塵,那還要加意根,意根對的是法塵。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學佛的人,世間五塵能夠放下,往往被法塵所染污,那還是沒有法子,出不了三界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六欲也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講五欲,範圍就比較小一點,五欲是講財色名食睡。所以這個意思都是相通的。
對於五塵六欲淡薄了,我們講外樂蓋微,這都是屬於外面的,五欲六塵全是屬於外面的。蓋是煩惱,就是外面的煩惱微薄了,我們現在講很淡薄,五欲六塵的享受看得很淡。他歡喜什麼?歡喜三禪之樂。禪定確實有法喜,心到清淨的時候你才能夠感受得到。禪悅之樂就決定不是欲界眾生所能夠體會。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能放得下,心清淨,可是禪悅他放不下,樂此不疲,禪悅的樂。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他為什麼不說四禪之樂要說三禪?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跟我們說,在禪定當中,三禪最樂。三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極樂世界,你就曉得娑婆世界裡面最樂的是三禪天。
三禪是淨、清淨,四禪是福報大,四禪是福天。初禪是梵天,二禪是光天,三禪是淨天,四禪是福天,所以講樂就舉三禪。這也不容易。我們想想自己,再觀察我們周邊的人,有沒有人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講不多,為什麼?欲放不下。欲界六層天,就是財色名食睡,只要這五樣東西一樣放不下就出不了欲界,而且佛還特別警告我們說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一條都不得了,五條都具足,你還能夠逃得出三途嗎?三途,前面講的三惡道。為什麼?你細細去想想,財也好,色也好,這個色是男女之色;名,好名;食,飲食;睡眠,這是五欲,這地獄五條根任何一條都會引發貪瞋痴慢。
前面我們在第一個小段裡面學過,貪瞋痴慢都是三惡道的業因,把它分配在地獄、餓鬼、畜生是從重而說。貪瞋痴慢都嚴重,比較起來,貪更重,餓鬼道;瞋恚最重,地獄道;愚痴最重,畜生道,你就知道麻煩。我們今天在人間,人道要修學的課程也是要把這個東西淡薄,把名利看輕,要能把五欲六塵放下,身心不能再受染污,這樣才能夠超越,超越什麼?超越三惡道,不是超越別的。
倫理、道德、因果,佛教導我們的三皈、五戒、十善,我們達到一定的標準就上升了,就生到天道去了,一般講是好事情,我們在前面看到,修福的、生天的,那一點也不假。欲愈淡薄,你生到天上去層次愈高,但是欲沒有斷,所以就出不了欲界。色界天,像這些學禪的,我們不講三禪,講初禪,他是超越欲界,色界天去了。他怎麼樣超越的?他不是把欲斷掉,禪定功夫深,能夠把欲望伏住,不起現行,也就是說五欲六塵的念頭不起,心清淨,這超越欲界。只要還有這個念頭(我們講習氣)就不行,他就上不了色界天,只能在欲界。
禪定的功夫愈深,到二禪、三禪、四禪,再深就是無色界,這些人有覺悟,覺悟什麼?身是個麻煩事情。在中國古時候,老子就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個意思是說我有很大的憂患,憂患是什麼?因為我有個身體,我要沒有身體多好!諸位要曉得,到欲界的時候,財色名食睡沒有了,不要吃飯也不要睡覺,可是有身體。有身體就要有房子住,要有住處,要穿衣服,他有身,他不需要飲食。那也是個不壞身,壽命很長,四禪就夠得上是長壽天了。
他厭倦,不喜歡有這個身體行不行?行,定功再往上升級就可以把色身捨掉,我們一般人講靈界,他不需要居住的地方,也不需要穿衣服,靈界,無色界。實際上說,他是不是真的沒有身體?要沒有身體那不就完全滅斷了?不是,他還是有身體,不過他那個色身不是物質的色身。我們今天講色身是講物質,它不是物質,它是純粹精神體,我們中國人習慣稱為靈魂,也分等級,四空天也有四個階級,一個比一個殊勝。既然有高下之分就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所以到什麼時候才是真的?一定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人的身體是不可思議的,就跟四空天一樣,它不是物質,那當然比四空天是更為殊勝。
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讀過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過的,依正莊嚴都不是物質。雖然它講金銀七寶,也不是物質,如果我們把它想成物質那就錯了,七寶池、八功德水統統都不是物質,我們無法想像的,那個境界才叫永恆。《中觀論》上講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佛用這些言語來形容,怎麼樣形容也只能形容一個彷彿,沒有辦法形容得恰到好處,超越六道眾生的常識,所以這是唯證方知,你沒有契入那個境界,你沒有辦法想像。而實在講是不能想像,你想像決定想錯,愈想愈錯。什麼都不想也許你能見到,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果我們的功夫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達到色界天的境界、無色界天的境界,我們要問,我們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四土,我們生在哪一土?給諸位說,還是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你煩惱是伏住,這叫什麼?帶業往生,你沒斷。西方淨土再上面一層方便有餘土,誰去往生的?小乘人,我們來講的話,不是凡夫,他們見思煩惱斷了,也有三輩九品,斷煩惱的功夫不一樣。像初果須陀洹,只斷見惑,未斷思惑,他要往生那是到凡聖同居土,不是方便有餘土。我們真正能夠有四禪的功夫,有四定的功夫(無色界天四定的功夫),凡聖同居土裡面上輩往生,上上品往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我們要爭取,世間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一概要放下,這是累贅、是麻煩,沒有別人找你,是你自己惹來的。明白了就曉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徹底放下,記住世尊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兩個星期前,國內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說出一件奇怪事情,石頭講話。我就告訴他,能不能把石頭所說的這些內容寫成文字,傳來給我看看。前天我才看到這個文字的報告,講的是什麼東西?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真的是石頭說的。這個石頭在山東,兩塊大石頭,康熙年間的,有好幾百年。聽說它說出來,希望別人不要拿髒的東西塗在石頭上,不要糟蹋石頭;然後說出三惡道的因果,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勸大家一切要放下,求生淨土。這一、二天我們會把它印出來,同學們可以拿到做做參考。這年頭怪事很多,能不能相信?能,為什麼能相信?因為它講的跟經上沒有差別,所以我們的標準是用經典來做印證。它講的跟經典上講的是一樣的,可以相信,如果講的不一樣,太離譜了,那不能相信,那就是妖魔鬼怪在造謠。這個我看,它不是造謠,它說得很好,說得很有道理。
總而言之一句話,最重要的要離欲、要放下。許多念佛人到最後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總有那麼一、二樁事情他牽掛在心裡,他放不下,那就是這一生這個緣就錯過,這一生的修學只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去不了。這樣的情形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錯過這個機會太多次,絕對不是這一生。根利的人,聰明的人,明白的人,他什麼時候抓到這個機會,真的徹底放下,他就成功。這個法門真的叫易行道,太容易了,難就在放不下,就是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有貪瞋痴,你不肯放下。過不在別的地方,在自己,沒有人障礙你,自己一定要曉得。這個機會太難遇到,遇到之後不肯抓住就真的太可惜,百千萬劫難遭遇。
你就曉得我們這個靈魂在欲界裡頭待了多久?無量劫了,都出不了欲界,甚至欲界天都沒有分。欲界天人要修上品十善,我們做不到;要修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最難的就是捨,捨就是放下。這一生我們得人身,難,人身難得,這一生得到了;佛法難聞,這一生也聽到了,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聽懂?真懂了嗎?不多,為什麼?真懂了,他一定會真幹。沒有真幹,你就要謙虛一點,你沒有聽懂,不要自己以為聽懂了,那就錯了。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就跟他老人家討論過佛法的知跟行,就是解行。老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這個說法跟孫中山先生的說法相同,中山先生的主張也是知難行易。所以你做不到,換句話說,你知道得不夠透徹。你要知道得透徹,你怎麼會做不到?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來說,飲食,素食,你為什麼不能夠放下葷腥採取素食?你對素食的好處不知道。一般宗教裡面講,佛教、道教裡面講,吃牠半斤,將來還牠八兩,沒人相信。
我學佛採取素食很快,不是這個思想,而是知道素食對健康的好處,趕快採取。我在沒有接觸佛教以前,那是在初中念書的時候,我有個很好的同學,他是回教徒,我在他家住過一段期間,所以我對他們的飲食習慣懂得一些。他雖然是肉食,他有選擇的,很多他都不吃的,什麼原因?他要保護性情。我從這裡就體會到了,以後一學佛,這才明白。我們一般人只懂衛生,講究衛生。衛生是什麼?保護生理,保護這個肉身,保護生理,吃東西要乾淨。
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真的,一點不錯。所有一切衝突誤會都是說話不謹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造成誤會,誤會愈來愈深就變成衝突,小是兩個人,大是國家,所以言語很重要。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待人接物總是要真誠恭敬,尊重別人,所以禮就很重要了。但是現在大家不學禮,也沒人懂得禮,你用禮貌對待別人,他根本不懂,這就難。活在這個世間不容易,唯一的方法,修忍辱波羅蜜才能得輕安自在。
所以飲食懂得衛生。現在的飲食跟衛生真正是對立,為什麼?這些化學的東西決定不衛生。肉食,幾乎全是用化學飼料,讓這些動物都帶著嚴重的病原,你吃了之後會得很多奇怪的病,現在人發現了。蔬菜也用化學肥料,用農藥,都是違反衛生的。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健康、多病?從飲食來的。伊斯蘭教注重衛生,還著重衛性。你看這些動物,凡是性質不好的他們不吃。我那個時候年輕,向他們道長請教,為什麼不吃狗肉?為什麼不吃豬肉?奇奇怪怪的這些動物他們都不吃。他們給我的解釋,牠們的性情不好,豬懶惰,狗瘋狂。我才懂得,他們的飲食除了懂得衛生之後,他懂得衛性,保護我們善良的性情,我很讚歎。
到以後接觸佛法,佛法採取素食保衛慈悲心,我立刻就懂得這種飲食是最完備的,為什麼?衛生、衛性、衛心,它這三方面統統顧到了。伊斯蘭教對於保護慈悲心還沒有,它只有保護善良的性情。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採取素食,五十五年了。不吃眾生肉真的是養自己的慈悲心,用現在的話說,培養愛心。不但愛人,愛動物,愛這些蚊蟲螞蟻,愛花草樹木,愛山河大地,培養你的愛心,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你的心情多麼快樂!所以佛法的飲食你才知道是大學問,你沒搞清楚不會接受,搞清楚之後,非常樂意接受,而且永恆的保持,身心健康。
我們一定要懂得養生之道,自己身心健康,你就能夠接引很多人,影響很多人。你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好?為什麼這麼快樂?這些話,問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這麼快樂?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為什麼?什麼都放下了,到一無所有的時候是真快樂。本來無一物,不應該背那麼大的包袱,本來無一物。要向古聖先賢學,要向佛菩薩學習。
三禪之樂由如石泉,這是比喻,就好像泉水一樣,你看山裡面的泉水從石頭裡面冒出來,源源不斷。這裡說其樂內薰,它不是外面來的,這快樂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己內心裡面出來的,這個內心是愛心、善意,愛心之樂、善意之樂,在佛法裡面講是智慧之樂、慈悲之樂,智慧、慈悲是真樂。這裡只有清淨,只有清淨心的樂,這是發梵心。梵是從印度名相裡面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清淨。所以他行的道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的層次,沒有比這個更高!
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我們希不希望生色界、無色界?不希望,為什麼?沒有出六道。既然沒有出六道,他壽命長,長還是會到頭的,壽命到了之後,他不能再上去了,他也沒有辦法留住,那只有往下墮落。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了很多,他墮落的時候必定墮地獄,什麼原因?因為這些修行人,他們的目標無一不是希求般涅槃。這些人不是普通人,全都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的就是求得永恆的不生不滅,而他們把色界天跟無色界天誤會,以為那個地方就是不生不滅,就是大般涅槃。
像最高的,最高的這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佛給我們講他的壽命多長?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我們很難理解,不知道它多長,可是從一個比喻裡頭你曉得,一個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個世界到底是指地球還是指太陽系?都不是,是指一個銀河系。銀河系是個小千世界,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們講是個單位世界,我們不講小千、中千、大千,就以這個來算就不得了。銀河系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那個時間多長!那個世界壞掉了,他到哪裡去?他到他方世界,還有世界沒有壞的,他有能力,等於說移民到那邊去。這個世界將來又形成了,他又可以回來。
無色界沒有身體,真的得大自在,那個神通能力也非常之高,五種神通都達到很可觀的境界,就是漏盡通沒有。漏盡是煩惱沒有斷,統統是伏住,伏得很好。可是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他就伏不住了,他的定功只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到八萬大劫之後,他的心,煩惱起現行,就是心又煩了,靜不下來了,他就知道壽命到了,於是講「聖賢人講的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已經修到涅槃了,怎麼還會生煩惱?」這個念頭起來,這叫謗法,毀謗聖賢,自己走錯了路不知道。這個地方不是涅槃的境界,這是無色界天的境界,誤會以為是涅槃。所以這個念頭起來之後,毀謗聖賢的罪過墮地獄,從地獄再慢慢修、再慢慢修。你看爬到最高掉下來,掉下之後,慢慢再往上爬、往上爬,爬到上面又掉下來,不知道多少次!這個現象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輪迴的現象,我們搞這個把戲不知道搞多少次了,這些一定要懂得。還需不需要繼續再搞?累死了。
佛在經上講,說我們這些眾生在六道裡頭叫生死疲勞。這話講得很有味道,生死疲勞。我們如果真正明白了,聽到佛說這個話應該要生慚愧心,應當要明瞭這才是真正的恥辱。人家都成佛了,多少人我們在一起修行,生生世世,都成就了,都脫離六道輪迴苦海,都脫離了,我們還在裡面打滾。真正想到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捨棄所謂身心世界,一心求生淨土這個意願才真正能夠發起來。
蕅益大師跟我們講得好,《彌陀經要解》裡頭說的,能不能往生淨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哪個不往生!今天你們接觸淨土法門,時間不算短,有沒有真信?有沒有切願?你自己要好好想想。真信切願從哪裡看?從放下看。我常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放下,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放下,貪戀五欲六塵的念頭沒放下,貪瞋痴慢沒放下,你的信靠不住,你的願更靠不住,這就是你往生的障礙。所以什麼叫真信切願,我說的這十六個字你全放下,你真信,你真的發願了,你就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是你功夫的淺深,但是淨宗法門是平等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蕅益大師說下下品往生也是最究竟圓滿的成就,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印光大師佩服到五體投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