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十集)  2006/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10a集)  檔名:29-051-00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還是把經文先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經文列舉五樁事情,『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清涼大師為我們開示,他老人家舉了十個例子,比經文所說的就詳細多了,我們前面學過的。今天我們接著看大師的《鈔》文,「結」是結語,總結,「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舉十耳」,這是這十句的一個總結。確實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看法太多,說之不盡。至於果報,正如同因行一樣的複雜,不止十個,舉十是把它歸納為十大類。

  由此可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佛在經論當中常常提起這樁事情。常常提起,他就是知道眾生煩惱習氣很深,非常健忘,所以真的很不容易覺悟。使我們想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常常提醒人「誠敬」兩個字,只有真誠恭敬是入德之門,「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人有真誠心、有恭敬心,他的態度自然不一樣;就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你都能感覺到真誠的磁場、真誠的氣氛,與眾確實不相同。也使我想起我在早年親近善知識就是憑那一點點誠敬,而獲得的是分外的加持。

  我跟方先生認識,沒有人介紹,只是慕名。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正好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寫了一篇文章,是自己對宇宙人生一個粗淺的看法,大概有兩千多字,寄給他看,寫了一封信。我寫的字,毛筆工楷,恭恭敬敬,一個潦草的字都沒有。使我想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器重,可能是他一生遇到的學生,像我這樣用毛筆工楷寫字很少。現在我所接觸到,這一生所接觸到的,用毛筆寫信給我的不出三個人(從我出來講經四十八年大概不出三個人),太稀少!多半原子筆寫的字,真正用鋼筆的都不多,原子筆。而且一般絕大多數(十分之八、九)字都很潦草。原子筆寫字還算端正,讓我們看起來很容易看就很希有,都是很潦草的。這使我想起來我們當年對老師的那種心態。當然現在人不會寫字了,恐怕他自己一生沒有拿過毛筆,所以給我用毛筆寫信的,我想想大概只有三個,很罕見。學習的態度,你仔細去觀察,沒有誠意。雖然在聽經,心不專注,聽到哪裡有聲音,他就會去聽;看到外面有什麼事情,他就張頭望,這不誠!雖然在講堂裡面學東西,學不到,哪有我們過去聽老師講經上課那樣的專注。

  李老師曾經給我們講一個故事,鄭康成(鄭玄),他的老師是馬融,馬融是漢朝有名的大儒,他跟馬融學三年。馬融跟學生講課習慣還得聽聽音樂,那時候音樂又沒有錄音帶,又沒有電唱機,他家裡有個樂隊,都是女孩子,年輕的女孩子,有個樂隊。上課的時候,她們也在背後演奏,用布幔拉起來,在布幔後面演奏。馬融是官做得也很大。上課的時候,學生總免不了要往幕後去看一看,馬融只發現鄭康成(鄭玄)這個人,三年從來沒有往布幕後面瞄一眼,都沒有,專心聽課,三年如一日。所以馬融心裡有數,他說我的這些學術有一個人他全部得去了。馬融的心量並不大,還有嫉妒心,總怕將來學生超過他,怎麼辦?就想把鄭康成殺掉。這老師對學生,嫉妒心不得了。

  鄭康成聰明,三年學成之後,拜別老師,回家去。老師就設計,讓同學們明天早晨到十里長亭給康成送行,而且在那邊擺的有酒宴餞別,讓每個學生敬鄭玄三杯酒。同學有將近一百人,估計餞行的時候他喝了三百杯酒。老師認為三百杯酒灌下去,人就迷糊了。路上有人在等著他,這並非好意。所以中國講到飲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鄭康成這樁事情。他三百杯喝下去,他酒量真大,小小的禮節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師講,我們每個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一樣,五戒裡頭不飲酒,釋迦牟尼佛這一條就取消了。但是我們一般人不能跟鄭康成相比,鄭康成的海量在歷史上也很希有,喝不醉的。所以他走了。走了之後,原定的計畫路程是從哪裡到哪裡走,他看老師、同學們回去之後,他馬上就改道,從小路走了,所以在路上等他的人(要謀殺他的人)沒有遇到。這聰明智慧!所以鄭玄確實成就超過老師太多。這兩個人在《漢書》上都有名。

  這是說明什麼?專心。三年求學,一點都不分心,整個精神專注,老師看到了。在一般有德行的人,那個老師會對這種學生非常愛護,為什麼?老師一生的願望就是要有繼承人,道能傳得下去。鄭康成確實是傳人,很可惜這個老師的心量不是很大,怕學生超過他,學生真超過他。李老師跟我們講這個故事。

  我們再想一想,我們今天聽老師上課,每個同學得到的都不一樣。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課堂,同一個老師,為什麼每個學生所得到的不相同?誠敬心不一樣。這印光大師講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誠無物,不誠你什麼都得不到。我們今天講的是聽經,出家在家同學都有,聽光碟、聽錄音帶,能不能得益?能,只要有誠敬。十分誠敬肯定得十分利益,不一定老師在面前。老師縱然在面前,天天聽經,好像是畢恭畢敬,其實雜念很多,心不在焉,他就不得利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有人給我說:法師,你有不少真正的好學生,不在你身邊,在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我點點頭,對,肯定有。我還聽說國內有些在網路、衛星電視,甚至於在光碟,聽的時候跪著聽。跪在電視機面前,合掌恭敬在聽,他怎麼不得益?一面在聽經,一面還去管事,這就不行,這不得利益。如果事務太多,要管事的時候不要聽經,聽念佛機比較容易攝心。事情多,或者是電話多,人來訪問的多,這是很不適宜聽經,為什麼?心不能專注,不如念佛。念佛念到功夫得力,這外面境界慢慢的干擾就降低,不能說沒有,降低了。但是聽經不行,聽經小小的干擾都造成重大的妨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所以要聽經,我們讀經也是一樣,展開經本就如同在佛陀的面前一樣,佛陀在講經,我們在接受,你才能得利益。如果沒有誠敬心,天天念經也不得利益,你沒有悟處,你只是讀文字,你不能開悟。

  真誠心就有開悟,真誠到極處就全通了,誠則靈,這是學習的祕訣,學習的不二法門。待人處事亦復如是,就是一個真誠。我在這方面是有點基礎,親近李老師之後,他老人家特別為我加強,他送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勸我講經教學,弘法利生,他說這樁事情不是容易做的,你不但要通佛法,你還要通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圓融貫通,你才能夠自利利他。他就舉例子說,他說佛法,這部《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這一生能通得了嗎?世間法的典籍,其他的我們不算,單講《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我們聽了這個話,心都涼了,真的沒辦法。不要說全部,百分之一我們都做不到。他說那怎麼辦?老師就教我求感應,這就是佛門一般講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才能通。所以這個通要求感通,用什麼來感通?誠,真誠心就能感通。誠上面再加一個字,至誠,至是到極處,我們的真誠到極處,自然就感通,我接受老師這個教誨。

  所以我常常告訴人,我在章嘉大師那裡三年,老師教我四個字「看破放下」;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李老師教我也是四個字「至誠感通」。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我在台中學講經的時候,當年朱斐居士夫妻兩個學講《普賢行願品》。他們經營一個雜誌社,就是菩提樹,工作很忙,要我幫他寫講稿,我也很樂意,學習!講稿是我寫的,等於說上台他替我講。每個星期我要寫八千字的講稿。有時候看清涼的註解看不懂,知道這個經裡面有意思,或者註得很少,或者覺得不透徹,怎麼辦?把經文註解統統合起來,拜普賢菩薩,拜到二、三百拜,意思豁然起來了,像泉水一樣往外湧,趕快寫都來不及,記下都來不及。我這種經歷就很多,常常有。

  所以我不是像別人要去找很多參考資料,不是的,我走不通就拜佛,誠心誠意去拜,什麼念頭都不要想。學《行願品》,拜普賢菩薩;學《地藏經》,拜地藏菩薩;學《普門品》,拜觀音菩薩;學《無量壽經》,拜阿彌陀佛,準有感應。李老師教我的方法,這個方法真有效果。所以學習要把樞紐找到,要把這個訣竅掌握到,就容易了。而後才知道佛法的善巧方便,祖師大德們的真誠教誨,一經通一切經通,哪裡要學那麼多!

  以後逐漸契入境界,明白了,特別是講《壇經》的時候,啟示很多很大。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只聽五祖,在我估計頂多是講兩個小時,在半夜。五祖跟他講《金剛經》,那真是《金剛經》的精要,不是詳細一句一句講。惠能大師很聰明,一點就開悟。《金剛經》的大意還沒有講完,講到三分之一,他就開悟。悟了怎麼?悟了就不要講了,全都明白,一通一切通。果然,不但《金剛經》通了,《般若》通了,三藏十二部全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這是我在學《六祖壇經》得到的啟示,肯定古人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一切經並不是專指佛經,佛經之外所有一切經也通了,理是一個。

  所以我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對我跟對一般學生就不一樣,一般學生學經教都一面聽講一面寫筆記,李老師對我不准,就是叫我專心聽,不要寫筆記。我十年,我有兩本薄薄的筆記本,大概筆記本裡只寫了四分之一,兩本都是四分之一,沒有超過一半,十年,等於是沒有寫筆記。他不准我寫,就是要我專心聽。他說你寫那個有什麼用?我說怕忘記。用不著,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這個一點用處都沒有。他這句話說的提醒我,真的境界不斷年年向上提升,提升的時候,前頭就沒有用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所以你遇到一個好老師指導你,你省走很多冤枉路,時間節省,精力節省,知道專注,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學經跟他學只有五部,還都是小部頭的。第一部跟他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都是薄薄的本子,第三部就是《普賢行願品》,朱斐居士學講的;第四部比較大一點,就是《金剛經》,一年的時間;最後一部,是一部比較大的,《大佛頂首楞嚴經》,三年。這是我在台中跟老師學的,十年當中就學這五樣東西。可是我聽老師講經,那不是教我的,教別人的,我們在旁邊旁聽,大概旁聽了有二十多部,多半都屬於小部頭。

  最後我們八個同學啟請,請老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一套《疏鈔》,線裝本的,供養老師。我只聽了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這後面我自己都會講了,所以我就到台北講《華嚴經》。我講的進度比他快,因為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他還有翻譯,我沒有翻譯。那個時候一次一個半小時,三次,就是一個星期我講四個半小時,而老師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他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所以好像是兩年多,我的進度就超過他。《法華經》沒聽過,我在台北講「法華大意」,唯識我只聽他講過《百法明門》。學教你要有祕訣,你要有真誠就不難。

  所以最難的是真誠,實在是難。有很多人講「我已經很真誠」,假的不是真的,真誠是要修養。因為你有真誠心,你一定能感動別人。學生有真誠,感動老師,你的言行舉止自然不一樣。你要問到底怎麼不一樣?現在大家學弟子規,如果是真誠心,弟子規不要學,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拿《弟子規》對照,完全相應。然後你才曉得弟子規是真誠心裡頭流露出來的,自然流露出來,不是哪個人編的,不是哪個人的著作,不是,真誠心自然的表現就是。我再跟你說,《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都是真誠心裡頭自然流露。

  人生學習,誠是寶,真誠心裡頭決定沒有輕慢。凡夫輕慢的煩惱很重,自己不知道。你看佛把這個慢列在三毒煩惱的後面,貪瞋痴後面就是慢,障道,障智慧,障善心,障善行。你只要有這個東西,善心發不出來,善行做不出來。自己以為善,不行。而真誠心自然的流露就是純淨純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再看下面的《鈔》文,「今疏欲具此十非」,這就是我們讀過的十非;「故於經文委曲而取耳」。這是上面我們讀過的,大師引用的經論,我們也都看到了,後面我們念念就行了。「文中分二」,就是分成兩段,「先總明,即瑜伽意」,前面的十條都是《瑜伽》裡頭的意思,「後文中不求五事下,正釋經文,配成十非」,後面,我們在第二首偈子裡面前面半首,就是前面的兩句,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不能有。就是「五欲」,五欲六塵的享受決定不能貪求,隨緣。「王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領導。做領導很苦,不要去爭這個位子。做領導是要有福報、要有智慧,很不容易,那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富饒」,財富不求,不求「自樂」,不求名聞,「大名稱」就是今天講名聞,我們世間人所謂知名度,地方上的名人,國家有名的人,世界有名的人,不爭取這個。這是清涼大師從《瑜伽師地論》裡面舉的這十條,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是正釋經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爾,故致多言,以隨一煩惱,有三途因故」,這一句重要。給你講了那麼多,實際上只要有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三途的因。這個什麼煩惱?貪、瞋、痴、慢、疑、邪見。佛在經上把煩惱歸納到最後,根本煩惱有六個,六大類,你只要有一條,那就是三惡道的因。在五事當中,這五樁事情,這很細,你對於五欲裡頭有沒有六種煩惱?貪瞋痴慢疑邪見,有沒有?你對於想爭取領導的地位,你有沒有這六種煩惱?你對於財富,你對於自樂,你對於名聞,這是舉出五樁事,任何一樁事情裡面你這六種煩惱有一種在,因為它是根本煩惱,它是嚴重的煩惱,三途就有分,地獄、餓鬼、畜生,你說這個事情可不可怕?這個事情障道(障是障礙)、障智慧,你有這個東西,智慧就沒有了。

  不生煩惱才生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很坦誠的向五祖報告,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聽了笑笑不說話,這就不是普通人。常生智慧說明什麼?他沒有煩惱。惠能大師,諸位也許在黃梅,此地到廣東很近(我們這裡也是屬於廣東),南華寺不遠,他老人家的肉身相還在。你們去看看,其貌不揚,又沒有念過書,也沒有住過什麼道場,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就對他輕視,瞧不起他,毀謗、諷刺、羞辱,太多了,他天天要忍受。得到衣缽之後,那是禪宗的傳人,第六代祖,到獵人隊裡面躲十五年,替獵人看守獵物,替獵人燒飯,做廚房的工作。一代祖師,菩薩再來的,他沒有一樣不能忍受。如果他要求往生,他隨意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為什麼?為苦難眾生。為什麼要受這麼多折磨?我們現在曉得,他是做這種示現,這是教我們後代人,你的修行要想成就,你不受折磨怎麼能成就?做樣子給我們看,身教,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

  釋迦牟尼佛捨棄榮華富貴,用帝王身來弘法利生不是一樣嗎?是可以。你看,維摩居士就是以在家長者身弘法利生,那也是一尊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幹那麼苦?釋迦牟尼佛是身教,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凡夫修行要像我這樣子,你才能成就。維摩所示現的那是特殊現相,那是已經斷煩惱的。已經斷煩惱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的。我們常講(我畫了一個圖,諸位都看過),對世出世間法執著沒有、分別沒有了,可以現維摩居士那個相。釋迦牟尼佛現的相是給我們凡夫看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怎麼學法?學釋迦牟尼佛就對了。分別執著斷掉了,還有妄想,學維摩,行,沒有問題。六祖在中國做的這個示現,就是我們平常一個凡夫要想修行證果,那你就得學他,他就是最好的榜樣。對於經上講的這五樁事情要是不能忍,不行,那怎麼能成就?好,這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是第二首前面兩句。現在我們休息幾分鐘,再從下面經文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