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持戒念佛  (第二十二集)  201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42集)  檔名:29-303-00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二十二頁第二行,「庚二、讚超群聖」。請看經文: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這六句讚阿彌陀佛智慧光明,一切功德超過群聖。群聖是指小乘以上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阿彌陀佛,那就更殊勝了,前面我們讀過,十方一切諸佛都尊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這個群聖就是諸佛如來。唯有這樣的人才具足教化眾生的條件,得稱為『一切天人之師』,他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證得無上菩提,這是真正的超聖。

  現在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佛為法王』者,「《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這一句話是經文,只有佛才為諸法之王,王是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說,真正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障礙,這樣的人被人尊稱為佛陀。佛陀的意思,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所以為天人師。下面這一句是念老的註解,「如來於法自在」,像剛才所說的,於一切法通達、沒有障礙,「故稱法王。《法華譬喻品》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個地方的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佛當著大眾宣布,他於法自在了。於法自在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沒有見性,於一切法不自在;明心見性,對一切法真的自在。這樁事情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與我們識字不識字、念書不念書、學習不學習都沒有關係,有關係是明心見性,心是真心,性是自性。六道凡夫因為有煩惱、有業障,把自性的功德,功是功能、能力,德就是它應當起的一些作用,都障礙住了。煩惱無量無邊,因煩惱造罪業了,變成業障,所以煩惱是根本,業障是由煩惱而興起的。

  無量無邊的煩惱,大乘教裡面把它分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就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在《華嚴經》上,佛說的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佛教導眾生真正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明心見性了。他自己是過來人,給我們做了榜樣。世尊在三十歲的時候放棄參學,過去參學十二年,放棄參學,到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就是菩提樹,在這個樹下入定。入定幹什麼?就是把這三種煩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這叫成佛,這叫證得一切種智。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不離自性。既然明心見性了,自性所變的一切法哪有不知道的道理?這個不必學,自然知道,是自性變的,自性怎麼會不知道!

  我們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懷疑,真接受了,這叫真實的信心。這個信心比什麼都可貴,因為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也就是說,無量無邊功德成就,最初第一個因就是信。由此可知,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不信,信了裡頭還夾雜著懷疑。為什麼你修行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你的信心裡頭夾雜著許多疑慮,懷疑、顧慮,不是別的。這真正是第一個因素,《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頭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長是生長,養是培養,生長、培養一切善根,信心。我們的信心沒有建立,一定要想方法去建立。建立之後,好好的去養護它、保護它,不要受外面境界動搖。信心如果一動搖,我們這一生無論怎麼樣去學習,只可以說在佛法裡頭種一點善根,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殊勝的果報。殊勝果報最低的是超越六道輪迴,這個不能不知道。

  信心怎麼培養?從哪裡生起來?大乘教裡頭佛常說,能生決定信心的,無一不是過去生中培養出來的。佛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遇到佛法,冥冥當中得諸佛威神加持,這信心才生得起來,不是偶然的。那我們今天反省,問問自己,得人身、聞佛法,又聞到大乘,而且聞到大乘裡頭最殊勝的淨宗法門,這就說明我們也像《彌陀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決定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這一生遇不到,遇到也不相信,也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這是一生頂尖的成就,什麼叫頂尖?成佛了,不是成阿羅漢、菩薩,一生圓滿成佛,這是多大的善根、多大的福德,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為什麼到今天,學了十幾年、幾十年了,信心還不能夠堅定,這個問題在哪裡?這個問題在緣,總在遇緣不同。緣遇到了,緣遇到了那就是怎麼?怪自己懈怠、懶散,沒有真正接受善知識教。善知識是經典,佛菩薩教誨、祖師大德的教誨沒有認真去學,所以這個善根一直不能堅定。從什麼地方看?我們自己真的看不出來,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你沒有做到的,你知道了,沒做到,不要以為你自己真知道,你自己並不知道,你自己並不相信。如果真的相信,真的知道,你一定會做到。他說這些話,告訴我,用這個標準去檢驗自己那個信是不是真的,解是不是真的。這個很有道理,許多人自以為知道,沒做到,那章嘉大師說,其實他根本不知道,他根本不相信。這個標準是我在年輕時候從章嘉大師那裡得到的,這是一個真善知識。那怎麼辦?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多次的勸勉學人,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依經教為基礎。為什麼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中斷?這個意思,唯有經教能幫助我們種善根,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你解得愈深,信心愈堅固;你解得很淺薄,深度不夠,你信心會動搖,道理在此地。

  我們原本有善根,但是不足,為什麼?遇到淨宗,把它看輕了,以為這個在大乘教裡頭不值得學習的,它層次太低了,總以為《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是高深的佛法,這是如來究竟的大法。我們這個解錯了,有問題。還好,就是沒有把教放棄,這個問題不怕,只要你深入經藏,深入經藏之後,於是我們境界提升了。看到《華嚴》、《法華》最後都導歸極樂,最明顯的是文殊、普賢,在《華嚴經》末後,這兩位菩薩發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並且率領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這使我們感到非常震驚!回過頭來再細細的去觀察,以前看經粗心大意,沒有看到這個門道,再仔細觀察,明白了。

  《華嚴》之所以能圓滿,靠什麼?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一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說別的,單單說這一句就超過《華嚴》了。往生到華藏世界,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但是向上提升要一級一級的上去,四十一個階級,不可以躐等;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四十一個階級,可以躐等,那這個法門就比《華嚴》殊勝。憑什麼道理?淨宗所憑藉的道理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正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初住菩薩就可以躐等,證得十地菩薩,甚至於證得等覺菩薩,可以躐等。這個道理是你的心是佛,完全看你的心,不看事,看你的心。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們的,完全看你放下多少,不在修行功夫長久,與這個不相干。那個人修行,修行幾十年,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還是凡夫;你修行才一、二天,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你成佛了。

  這樁事情,世尊在菩提樹下給我們做例子,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給我們做了榜樣,沒有別的,就是放得下。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沒放下,可以說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當世大法師。惠能不認識字,砍柴的樵夫,什麼也沒學過,經教一天沒學過,修行,禪堂一支香也沒去坐過,根本連邊都沾不上,五祖把衣缽傳給他,憑什麼?憑他能放得下,徹底放下了。放下、放不下,可以從神秀的偈子跟惠能把它刪改這個偈子上看到。神秀修了幾十年,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沒放下,教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完全是著相修行。惠能把他這四句話改了,修正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全放下了。五祖半夜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找到對象了,遇到知心,你說他心裡多快樂,大法有了人繼承,他的責任了了,可以放心走了。全在放下。

  我這一生感謝章嘉大師,第一天就把大乘的祕訣傳給我了。可是我那時候年輕,聽老人家的教誨似懂非懂,我還向他請教,看破、放下從哪裡下手?還問了這麼一句。他告訴我,從布施,跟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有回報,世間人歡喜。回報是修福,果報在六道,如果修的因是善,果報在三善道;修的因不善,果報在三惡道,都享福。惡道裡頭還是有福報,譬如很多修福的人來生畜生道去了,這些畜生一定是主人的寵物,主人非常愛護牠、非常照顧牠。為什麼?福報。為什麼到畜生道的?愚痴,墮畜生道享福。如果是離相,不著相、不求福報,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修這三種布施,不求人天福報,那就變成功德。功德裡頭有智慧,智慧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讓你去選擇,你選擇法門裡最殊勝的一個,這不是一等智慧,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選定了,就定住了,不會再動搖、不會再改變。堅定到什麼樣的程度?就像《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上所說,有一個大善知識,聲望地位很高的這位大德,來告訴你,你這個法門不是真的法門,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法門,你心會不會動搖?如果一動搖,完了。這個人地位高、名氣大,畢竟他還是凡夫,如果來了一個阿羅漢,這證果的,來勸你修個更好法門。你對羅漢也頂禮磕頭、感恩,告訴阿羅漢,我選定這個法門,我就不改,我這一心一意修到底。比阿羅漢更高的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來勸你,告訴你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動不動心?最後諸佛來勸你,你還是堅持不動搖。最後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快、更殊勝,你也感謝阿彌陀佛,我既然選定了,這法門是你說的,我不願意再改,我一直修下去。這才叫真信,這才叫真正不動搖,沒有一個不成就,萬修萬人去。

  至於別人怎麼說,不要批評,各人因果各人承當,不要攪和到那個圈子裡頭去。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自己要有目標,不能因外面人的閒言閒語動搖了你的信心,這是最可怕的一樁事情。對於一切法門,要像善財童子一樣,禮敬、稱讚、供養,感恩戴德。為什麼感恩?感佛的恩,佛開這麼多法門,度無量無邊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代一切眾生感恩,自己學的這個法門如如不動。像善財五十三參,善財是學念佛法門,真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出去參訪,參訪就是接觸,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這一天當中接觸多少人事物,這就是五十三參,天天五十三參。我們五十三參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會被別人打閑岔,縱然沒有改變我們的修行方向目標,可是讓我們修行功夫時時中斷,這就是受干擾。

  什麼時候才真正不中斷?我們看到有不中斷的,鍋漏匠的功夫不間斷,他不跟外頭人接觸,就像閉關一樣,沒有閉關之名,他有閉關之實,實在他是閉關。他每一天所幹的就是念佛、拜佛,他沒有別的事情。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幹,他真用功,不懈怠,三年如一日,他成就了,他真放下了。他什麼也沒有,有的不過是兩套換洗衣服,出家了,師父舊的衣服給他。沒人認識他,所以也不會有人供養他,師父供養。他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六個字,成功了。這六個字真正了不起,這六個字就是真正修行人。有人問劉素雲,妳怎麼修成的?劉居士就是告訴他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她完全做到了。這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人成功的祕訣,我們知道,但是沒有做到。這個原因就是煩惱習氣太深了,每一天生活是跟著煩惱在兜圈子,沒有把煩惱放下。那些功夫得力的人,煩惱放下了,不能完全放下,他天天都放一點,放個十年,大概差不多全放下了,功力現前。這是一個門路,而且很快,非常有效。

  第二種是經教,這就是印祖所說的,我們的信心不能堅定是對於這樁事情認識不清楚,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對阿彌陀佛認識不清楚,對我們現前娑婆世界認識也不夠清楚,所以信心、願心都不能建立。怎麼辦?經教。經教也是遇緣不同,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他遇到的善知識一定只教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要能真幹,會成就。劉素雲就是走這個路子,她告訴我,一部《無量壽經》一天聽十個小時。十個小時怎麼聽法?實際上是聽一個碟,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聽十遍就十個小時,她是這麼聽的。十遍,聽懂了,三遍、五遍還不懂,還不清楚,這就是長時薰修。每一天,這一個小時薰習十遍,十年不間斷。這一部經聽完了,從頭再來;聽完了,從頭再來,就這個聽法,就一部,一點都不雜,專到極處。這樣十年,她得念佛三昧,她開悟了。無論講什麼,她講得頭頭是道,她不需要預備的。除《無量壽經》之外,人家請她講《金剛經》,請她講《地藏經》,也講得頭頭是道。為什麼?開悟了,真得受用。這是一種善根深厚有大福德的人。

  第二種遇到經教,他採取的是廣學多聞,這是什麼?知識分子的習氣。我年輕的時候想走一門深入,沒有機會,沒有人護持,所以與大眾廣結法緣。廣結法緣就得恆順眾生,這個人喜歡聽《金剛經》,那個人喜歡聽《楞嚴經》,所以我沒有固定的住所,足跡走遍全世界,人家想聽什麼經我們就得講什麼經。大大小小經典講了幾十部,不是一門深入,是走廣學多聞。我沒有福報,到老了,講經教學五十多年了,累積一點福報。這一點福報,我很想幫助年輕人,我希望我能照顧大家。你們真正發心,我們有個小道場,就能夠培養你。你學一部經,專講這部經,除了聽經、學教之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要,一切放下。四事供養,我不會讓大家缺乏,這個四事,飲食、衣服、臥具,再就是醫藥,其他都不需要了。

  我要有緣分,晚年能夠住在一個寺廟,我不當住持。這個住持要是菩薩,我們能夠密切合作,我就會勸他要照顧下一代、保護下一代,把下一代帶起來,帶上十年、二十年,成就了。這個十年、二十年最好他不下山,他不出寺院的大門,等於閉關一樣,他心是定的。所以他能得定,他能開智慧。道業不成就不出來講經,這個標準就是,我沒有開悟我不出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再出來講經。這真正培養人才的方法。早年我訪問日本,日本前後去過七次,應該是在第四次的時候,我特地訪問日本的比叡山。這是佛教聖地,日本十三個宗派祖師,開山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日本人稱這個山是佛教的母親,人才都是在這裡訓練出來的。他們的主持人接見我的時候,我向他請教,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這山上修行,至少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訴我,最少的十四年。我說長的?長的有三十多年。真成就之後,名聲外面傳出去,自然有人來禮請,下山建立一個宗派,領眾薰修。這些大德都通宗通教,有不少顯密圓融。

  古人這些教誨、這些方法不是偶然得來的,像這經上所說的,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我們要想正法久住,佛教再興旺起來,不走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佛學院行不行?佛學院培養佛教的學者,不能培養祖師大德。因為佛學院不是以開悟為目標,佛學院崇尚廣學多聞,不是崇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不是走這個路子的。這是兩條道路,我們要走哪一條?祖師的道路很辛苦,但是這裡頭有真正的法喜,會學得很踏實,活得很快樂。不開悟不下山,這真正參學。我們看到經文,於法自在。於法不自在,不能出去講經教學。

  「群聖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斷惑證理之諸聖人」。這個地方大乘初地以上是說的別教,如果是圓教那是初住以上,就斷惑證理,證理就是見性。「佛為九界導師,眾聖中尊」,故云『尊超群聖』,大家對佛的尊重,超越羅漢、菩薩。「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這是說見性的功德。為什麼要見性?見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統統現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相好全都顯現。這是什麼?淺而言之,《華嚴經》上說的華藏世界、淨土法門講的極樂世界就是。那是什麼?智慧、功德、相好之圓滿成就。在極樂世界,我們可以稱得上圓滿。諸佛如來的世界,我們不說圓滿,為什麼?有些地方還有欠缺。

  極樂世界為什麼是圓滿?極樂世界經過挑剔、經過選擇,諸佛世界沒有這些手續。所以極樂世界是集諸佛剎土真善美慧之大成,所以它不一樣,稱得上究竟圓滿。諸佛剎土裡面好的,極樂世界全有;諸佛剎土裡頭有些不善的,極樂世界沒有。譬如三惡道不善,諸佛世界有,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道跟天道。諸佛剎土裡面,六道裡頭有阿修羅、有羅剎,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些不善。阿彌陀佛精挑細選,不好的都不要,好的統統採取,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集諸佛剎土真善美慧之大成,集大成。所以這個世界超勝諸佛剎土,是這麼超勝的。因此,彌陀的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彌陀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一個剎土是在彌陀佛光之外的,沒有,阿彌陀佛全都照到,而且全都通達。彌陀通達,極樂世界往生的每一個人也都像阿彌陀佛一樣通達,這個意思我們要能想得到。彌陀通達,極樂世界往生的人不通達,極樂世界不是究竟圓滿,還有缺陷。所有往生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智慧、神通、道力不可思議的成就。所以這個經上講『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又《淨影疏》云: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這是自己修的福德,「達空無極,自智殊勝」。前面一句說福,是照有,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照了。後一句所說達空,空是自性,前面是從事相上,這是從理性上。雖然色相無邊,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礙幻有,幻有也不礙真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稱無極。「無極」,底下還有一個意思,「名感十方」,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感應十方諸佛剎土,「有緣斯攝,名無窮極」,名號功德無有窮極。有見到阿彌陀佛像的,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都是有緣。一生當中哪怕只聽到一次一句名號,跟阿彌陀佛都結上緣了。這個緣的力量很薄,雖然不起作用,但是已經有了種子,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因為這個種子,你再遇到的時候,這個種子就有根、就有力了。

  我們過去生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種下善根,生生世世次次提升,才有這一生的機會。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緣成熟,皆得往生。不要計較品位,我只求往生,要有蕅益大師那樣的認知。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你往生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感到滿意了?他說,我只要能夠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表示自己沒有一點貪心,沒有絲毫傲慢,還要跟別人競爭的念頭一點都沒有了。我們想想他往生的品位,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部經我們讀得很熟了,用這個經的標準,他應該是在什麼品位?決定是在上輩上生。上輩上生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頭的人有計較、有分別、有執著,人家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我們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分這個幹什麼?聽說別人高品位往生,我們歡喜讚歎,沒有嫉妒,自己要成就的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悟,覺而不迷,這就對了。

  「兩解合參」,一種是淨影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另外一種《法華經》,兩種解釋我們合起來看。「則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故云殊勝。普度十方有緣眾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大智大悲,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分別執著過,這叫法爾如是,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如來從體起用」,體是真如、是自性,本經所說的實際理體,叫真實之際,這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起作用的時候,「悲智並運」,慈悲心裡面有智慧,智慧心裡頭有慈悲,智慧跟慈悲融成一體。凡夫不是,凡夫慈悲心裡面是情識,感情用事,他有分別、有執著,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雖然有慈悲,歡喜、討厭,裡面就有差別。如來跟諸菩薩沒有,平等的,真平等。為什麼真平等?這些見性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然現象也不可得。

  佛家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現象,現象的本體就是自性,自性跟一切法根本分不開。他真的明白了,真的認知了,山河大地、一切眾生、花草樹木、泥沙微塵,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種認知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法身,法身什麼意思?一切法就是我身,我身就是一切法,這叫法身。誰見到法身、證得法身?明心見性就見到了,明心見性就證得了。我不以為我跟佛菩薩是一身,但是佛菩薩認為,我這個身跟他身是一身,不一樣。這個就是覺跟迷,覺悟的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後頭還有,「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完全平等,一個心、一個智慧,力是力用,經上常常學的十力,如來的十力,無畏是四無畏,都是如來果地上的,眾生跟諸佛平等平等,毫無差別。

  「悲智並運,故妙用無盡,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讚歎佛德」,這個地方讚歎阿彌陀佛。三皈依裡頭,「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此地的福、智這兩個字,足是圓滿、滿足了,沒有欠缺,就是福報滿足、智慧滿足了,這個人稱作佛。不要佛的人就是不要智慧、不要福報。不要福報,沒福報的人貧窮下賤,沒有智慧的人愚痴。誰願意貧窮下賤?誰願意愚痴?都不願意。都不願意,又不要佛,那怎麼辦?佛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所以求福報、求智慧,一定要跟佛學。為什麼跟他學?他是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

  「又佛十號之一曰天人師」,這是解釋「一切天人之師」,佛十號裡頭有這一個號。「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這個地方的遊步是比喻,實際上是應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變化無量無數。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處、一切時他都在。我們起心動念佛都知道,統統都有感應。感應有顯有冥,顯,我們覺察到了;冥,我們覺察不到,但是不能說沒有感應。

  請看下一段,「心得開明」,經文: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註解,『今得值佛』,「值」是遇到。我們這一生雖然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本人,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生在其中,時當末法第二個一千年;換一句話,後面差不多還有九千年。「人身難得佛難值」,我們得人身、值佛法,「是一大慶也」。佛門弟子遇到生日的時候,在慶生會上,要把這個意思向大家宣布,提醒大眾,我們為什麼要慶祝、慶生?因為太難遇到了,我們遇到了,非常值得慶幸。如果不是這樁事情,人活在這個世間迷迷糊糊,生不知道從哪來,死不曉得到哪裡去,這個人生毫無意義,不值得慶祝。值得慶祝是真正遇到佛法。遇到大的功名富貴不值得慶祝,為什麼?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你必得到的果報,那有什麼好慶祝的?可是這一生當中遇到佛,這可是大大慶祝了,為什麼?遇到佛,可以得大福報,這個大福報是了生死、出三界,是成佛作祖;遇到佛,開真實智慧,這是真正值得慶祝的大事,不是小事。

  『復聞無量壽聲』,這更難了,「經云信慧聞法難中難」,有智慧,能信、能聞佛的說法,你聽懂了,生信心了,這是什麼?這是你成佛的緣成熟了,真太難太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怎麼會這麼巧讓你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是彌陀「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要學習他最極精微、微妙的大法,我們才沒有白遇到。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哪一法能比這個法門更巧妙、更簡單、更容易、更穩當、更快速,一下就超生到如來地?你不通過八萬四千法門,你不知道這個法門的微妙,你全了解之後,才知道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尤其不可思議的,不管是你什麼身分,男女老少、賢愚不肖,有智慧、沒智慧,只要你聽到了,只要你學習,沒有一個不成就,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你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你還能找到比這個更超勝的方法嗎?找不到了。大乘經好,它太高了、太深了,我們程度不夠,學不到。這個六字洪名,這一聲佛號容易,誰都能念。只要念念相續,不要間斷,放下萬緣,你的成就會比那個通宗通教成就還要高、還要殊勝,你跟他相比,你有信心,他不相信。為什麼你比他高、他不如你?就是因為他不相信,你相信,你超過他了,他修行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你修行很短的時間,超過他太多了。這是什麼?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佛是老人,勸你這個法門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好,找一個你相信的,難修難證,這個相信,這了不起的法門,你慢慢去學去。這個人沒有知識、沒有智慧,你瞧不起的人,他一天到晚老實念佛,三年成就了,比你高太多了。你往上看,看不到它,沒看見,它太高了,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法門太殊勝了。這三句話,一乘願海,一乘是成佛的,四十八願是度一切眾生成佛的,不是成菩薩,所以最極圓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階級。《華嚴經》上凡夫成佛要經歷五十一個階級,淨宗沒有階級,所以不可思議的妙法。

  「《彌陀要解》曰」,蕅益大師的話,「不論至心散心」,講得好。至心是什麼?一心念佛,散心是散亂心。至心念佛的人少,一般念佛全是散心,行,散心可以。「有心無心」,有心是求生淨土,無心是沒有想求生淨土的心,也行,不往生淨土念佛的人得無量福報。「或解不解」,沒有關係,經的義理懂不懂不要緊。「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只要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你真聽進去了,只聽過一次,聽進去了。「假使千萬劫後」,當然善根種下去了,這一生不能起現行,可是畢竟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你將來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往生都在你自己遇緣不同。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的一經於耳,這句名號聽到阿賴耶識裡頭,肯定是千萬劫之前我們種的這個因,生生世世它都在增長。所以,大乘經上說,說得好,說得不錯,真正肯念佛的人,這一生往生,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你為什麼這麼相信?為什麼這麼拚命去幹?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

  我們要記住,瑩珂三天成就,在我們眼前的黃忠昌,兩年十個月成就的。他有一本日記給我,寫得很詳細,搬家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留意把它找出來,整理一下,把它印成書。因為他在關房裡頭,每一天用功、感應,他都有記載。在頭一年也是散亂心,心不能集中,第二年、第三年,慢慢心就定下來了,這都是經驗之談,非常好的參考資料。真用功的人都會遇到這些境界,最重要的懺悔。為什麼心力不能集中?那是我們自己業障很重,煩惱習氣很深,一定要懺悔,求佛菩薩加持。希望這一生往生淨土,這個心要堅定,不能懷疑,要勇猛,這一生決定成就,不要等到來生後世。成就之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應。

  「故令會眾,歡喜慶幸。開發佛智,明悟自性」,故名『心得開明』,所以這個「心得開明」就是開悟了。明悟自性,這是開明到極處,跟六祖惠能大師一樣。也有開明達不到這個境界,都好。所以古人講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等級不一樣,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總而言之,一個最高的原則,我們要記住的,就是放下。為什麼不能開悟?因為你放不下。自己去想,總有東西放不下,這個東西障礙了。把這些障礙排除掉,像念佛堂堂主常說,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念,這就對了,問題就解決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