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觀(三止三觀、五止六觀) (第九集) 2008/3/19 華嚴講堂(節錄自華嚴經12-17-1936集) 檔名:29-129-00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
偈頌第三到第六首,我們用很長的時間學習了修學重要的綱領,「止觀」。今天我們看看清涼大師在這段經文裡面的註解,我們好好在一起學一遍。我們看《疏》「第二四偈」,第二就是第二段,二住菩薩。這四首偈清涼有一句總的綱領,「了法真性真見佛」,這一句把這四首偈全都說盡了。佛教,學佛在社會上過去如是,現在更如是,一般人總是問佛在哪裡?都想見見佛。佛是什麼?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搞明白,都叫做迷信。祖師大德在此地告訴我們,「了法真性真見佛」,佛是什麼?佛就是真性。誰的真性?一切法的真性,說法把人都包括在裡面,說人不能包括法。所以佛家講法相,一切諸法的現象,這就把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講世出世間萬事萬物一個都不漏,全部包括裡面,這叫法。法相森羅萬象,無量的差別,雖然差別很多,法性是一個,性是什麼?性是空。所以止觀裡面的基礎,這修行理論的基礎,觀是真空觀,止叫真空止。真空是性,這個性是一切法的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從它生的,從它現,從它變。它是能生、能現、能變,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所生、所現、所變。有人說佛法不是哲學,從什麼地方講?就是從能所上講。哲學裡面講能所,有能、有所,能所是對立的。佛法也講能所,為什麼不是哲學?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能就是所,所就是能。
所以古人用金、器來做比喻,譬如我們用黃金做個手鐲,做個項鍊,手鐲、項鍊這是器,手鐲不是項鍊,項鍊不是手鐲;但是手鐲是金做的,項鍊也是金做的,所以從體上講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差別。把金比作性、比作能生,真空;法相這是萬有,像手鐲、項鍊這是相。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我這一隻手鐲,我不想要手鐲,我想把它做個項鍊,可以,你把它做成項鍊還是那麼多黃金。所以這就說明什麼叫不變,什麼叫變,我們拿黃金可以做種種器具,譬如塑像,我可以用這個黃金塑個佛像,它是佛;我用這個黃金做個小玩具,做個小貓、小狗,它是畜生相,其實體是一個不是兩個。在體會變的時候,隨緣,這個緣是什麼?緣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法相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相是一個真性。真性為什麼叫空?這幾天我們都在學習這樁事情,真性,它不是精神,它不是物質,所以我們六根都緣不到,但是它存在,它真有,不能說它無。所以佛法的空,空不當作無講,空是什麼?你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你聞不到,你摸不到,這是說它不是物質。物質我們就能摸到,能接觸到。想都想不到,它不是精神,精神是什麼?我們用思惟能想像得到。
所以說這個體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言語說不出來,我們想不到。心行處滅就是你想不到,沒法子想像,你不能用思想去想它,你不能用言語去說它,所以叫它做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它能生萬法。現在科學家也發現這個現象,鍾茂森居士做過幾次講演,講得很清楚,科學家現在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物質是無中生有。能講出這句話不容易,可是跟佛講的還是不一樣,無中生有,真的無怎麼會有呢?無決定不能生出有。所以佛家這個空不是無,用現在科學家的術語來講,是一種能量。科學家也說宇宙之間沒有物質,只有場,場是他們的一個名詞,場的意思是什麼?能量。能量聚集在一起它會變成物質,散開它就不能夠產生物質現象。這是科學家從實驗當中、觀察裡面,得到這麼一個結論。總的來說,沒有佛法講得那麼圓滿,講得那麼合情、合理、合法。我們要問這個能量,為什麼會有聚?為什麼會有散?你要問,什麼原因聚?什麼原因散?這就說不出來,所以總有問題不能解決。
而佛給我們說,諸法從緣生,佛法講了一個緣字。最初的緣是什麼?一念不覺,這就叫什麼?無始無明,它用的詞句用得好。什麼叫無始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什麼叫一念不覺?無始無明。無始就沒有開始,什麼時候一念不覺?當下。為什麼講沒有開始?你講到開始,開始已經過去,就不是現在,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說現在,現在就過去。所以《般若經》上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三際不可得。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不是真佛,不是真性,為什麼?真性裡面沒有三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真性裡面沒有一法是對立的,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墮落成為凡夫,永遠不能夠回歸自性,永遠見不到真佛,原因在哪裡?對立。所以我們修行,要把這個看為什麼?根本煩惱,根本的根本。佛講根本煩惱講貪瞋痴,講三個,我貪、我瞋、我痴。
阿賴耶識裡的末那,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痴、我慢,你想想看,全從對立裡頭產生的。如果沒有對立,哪裡會有這些妄念!念稱為妄念,想稱為妄想,你要聽到這個名詞,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妄,妄不就沒有了嗎?就不再想它,問題解決了。這個妄想從哪來?為什麼會有這個妄想?妄上再加妄,妄永遠不能解決妄。如何解決妄?止就解決,止就是到此為止,不再有念頭,妄就沒有了,它是妄的,它不是真的。如果說這個妄是什麼理由真,它有理由那就變成真的,不叫妄了;幾時生的,那是真的,那也不叫妄。《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叫無始無明,這就叫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它叫妄,告訴你根本沒有這回事!你在這上體會到,你就見到真佛了。真佛在哪裡?你睜開眼睛所看的,沒有一樣不是真佛;豎起耳朵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真佛。
宗門大德徹悟之後叫明心見性,你看見性的人,真佛在哪裡?真性在哪裡?真性就是真佛。真性在哪裡?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一不是,心開意解。這個境界,古大德有個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說得出嗎?我喝一杯水,你這水熱不熱?我說熱。你含糊籠統得個概念,熱,熱成什麼程度你不知道,必須你自己喝一口就明白;你沒有喝一口,人家說涼、說熱總是隔靴搔癢。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說佛法是最高的哲學,我學了半個世紀,我補充一句,不但是最高的哲學,是最高的科學。科學,科學的精神是講實證,要有證明。佛法處處叫你證明,你自己不能證實不算數,你是聽釋迦牟尼佛講的,道聽塗說靠不住。釋迦佛值得我們佩服、值得我們尊敬在哪裡?就是他所講的,我們聽了,我們要去證得才算數,我們不能證得不算數,這是科學精神,是大科學家的作風。
這四首偈八十個字,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真的了解,你不再有煩惱,你不再有疑惑,你不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就是用一句話來形容、來稱呼你,你就成佛了,你就是真佛。所以佛這個意思,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覺悟,你真的徹底覺悟、真的明白了。所以人家問我,你們學佛的人,什麼是佛?覺悟的人叫做佛,印度人叫做佛,明白宇宙萬有的真相,這個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在哪裡?你明白了你成佛了,他明白了他成佛了,哪個人明白哪個人就叫做佛,佛不是專指某一個人。我們現在稱佛,通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他做個代表,他明白,他覺悟了。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很重要。本來是佛,你現在不是佛,什麼原因?你迷了,你不覺。不覺就叫做凡夫,你是六道凡夫,你不是佛,覺了那你就是佛。
迷,實在講我們用凡夫的話來說,不用凡夫的話來說大家聽不懂。我們一念迷,第二念又迷,念念都迷了;如果有一念不迷,念念不迷,那就成佛了。迷是自己迷的,沒有原因,世尊在《楞嚴經》上舉個例子,「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像演若達多的事情,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可以見到,我在學《楞嚴經》的時候,老師講到這段經文,我就常常想到做學生的時代,抗戰時期中學生就有軍訓的課程,打仗!我們念初中一、二年級,每個星期都有幾堂軍訓課,緊急集合,一個學期總有那麼兩、三次,訓練緊急集合,時間很短,這個號一吹的時候馬上就要起床,很快就要漱口洗臉,服裝整齊,跑步到操場集合。幾乎常常發生這個事情,發生什麼事情?衣服都穿好,緊急集合,自己突然忘掉,非常緊張,帽子找不到,怎麼找都找不到。問別人「我帽子在哪裡,你有沒有看到?」人家指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這一摸真的在頭上,這就叫迷頭認影,這就是演若達多的故事。明明已經穿整齊了,突然想到我一個帽子不見了,到處去找,這叫迷,這叫不覺。
這個經驗我們自己有,所以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故事,我們印象就很深。你說這個迷有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迷的?沒有原因,就是那一念不覺。從這些經驗當中,我們體會到佛教導我們,迷,覺了就完了,不要再去追求什麼原因不原因,那是妄的,你追求它幹什麼?你追求原因叫妄上加妄。妄上加妄,迷上加迷,愈迷愈深,回不了頭來,六道凡夫。四聖法界裡面迷得淺,容易回頭,好教;六道凡夫,尤其是惡道迷得太重,很不容易覺悟,很不容易回頭。佛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說法,極其深奧的道理,他用很簡單的動作,很簡單的言語。如果我們心地清淨,對佛所說的、佛所行的沒有疑惑,真的,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得。聽到妄想,馬上就懂得,妄不是真的,所以疑慮都沒有了。
佛陀那個時代,沒有現在這些電視、電影,這是一卷八釐米的電影的錄影帶,這是個卡通片,八釐米的。這個東西如果懂得話,你一看這個帶子在放映機裡面,一張一張的,我們現在講的幻燈片,一格就是一張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鏡頭一打開,這一張幻燈片就投影到銀幕上去了,你在銀幕上看到,鏡頭馬上關起來就放第二張。開關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次,就是在一秒鐘當中二十四張的幻燈片,這叫動畫,現在叫動畫,這一卷是動畫,是卡通的動畫。張張不一樣,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人就動作了,你就看到動作。這個東西一看,要是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看,就曉得是什麼?一切法不生不滅。我說出來了,你們大家懂不懂?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說不生不滅?第一張幻燈片,不是第二張;第二張幻燈片,不是第一張。它只是時間太短,二十四分之一秒,太短,我們的頭腦跟不上。我們這個頭腦起一念的時候,它已不知道放了多少張,這跟不上。所以我們常常講電影,你在銀幕上看到的景象,它的速度就是生滅的速度,速度再快,佛經上講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鏡頭一打開,這是成;影像立刻過去,二十四分之一秒,那個時間是住,就是它畫面存在的時間;鏡頭一關起來,這是壞;關起來之後銀幕上沒有東西了,這是滅,成住壞空那是空。這是一個生滅,一個生滅裡頭具足成住壞空,那時間就更短。
現在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彌勒菩薩的報告,釋迦牟尼佛問他,佛說人的想,我們的想,想一樁,一個念頭想起來,想,這想裡頭有幾個念?這個念就是生滅。你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裡有幾個生滅?有幾個現象?現象就是物質,無中生有,現在科學家講無中生有,它有幾個現象?有幾個識?現象是物質,識是精神。就是有幾個物質現象?有幾個精神現象?彌勒菩薩的答覆,我們要記住,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叫真相。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一彈指之間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一彈指。我們把它算出來,三百二十兆,兆,萬億是兆,叫一個兆,萬億一個兆,三百二十兆,這是說明什麼?一彈指有這麼多生滅。我們現在電影,放電影銀幕上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那要是一彈指,我們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乘四。一秒鐘有多少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這個念就生滅,就像我們現在電影機開關的速度,它這麼快。一秒鐘二十四個念,我們已經被迷了,以為這都是真的,都看不出來。現在告訴你,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你怎麼知道這現象是假的?現象不是真的!
所以佛給我們講,給你講真的是空,那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為什麼?永恆不變。現象是假的,現象包括精神,我們今天講唯物唯心,心跟物都是假的。真性裡面,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一念不覺,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講「迷唯一念」,一念裡面它就現象,這個物質現象就出現;物質現象出現,精神現象同時出現,沒有先後。佛講是有次第的,迷了之後先出現精神現象,再出現物質現象。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是物質,物質怎麼來的?物質從心想來的。這個心想是講能變,一念迷的時候是能現,物質現象現前,但是沒有變化。物質現象會產生變化是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物質現象就發生變化。這一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都是分別執著變的。沒有分別執著,是實報莊嚴土,這就是我們講佛的剎土,《華嚴經》上叫華藏世界,沒有分別執著。極樂世界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稱為淨土,這個世界美好。
有分別,沒有執著,也算是淨土,但是不是純淨,為什麼說它是淨土?因為這裡面沒有善惡,善惡是從執著裡頭來的。染淨,淨沒有善惡,染裡頭有善惡,染是六道,六道才有善惡。善現三善道,惡現三惡道,什麼時候現的?記住,一秒鐘裡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這才是事實真相。「了法真性」,你知道這是妄想,你才真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再幹這個傻事,那你就成佛。你本來是佛,成佛沒有什麼了不起,你本來是佛。在這麼快的速度裡面,萬法皆空,善也是這麼短的時間,惡也是這麼短的時間。所以善惡沒有了,真妄沒有了,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我們如果是連這個微細的,我們不能夠理解,我們就用電影的影片,你從這裡看,二十四分之一秒就不可得,你能得到嗎?一秒鐘太長了,一秒鐘就二十四次,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時候就不可得,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得?所以佛在《般若經》上給我們做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四句話講得究竟圓滿。
我們現在有煩惱、有憂患,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什麼憂患都沒有。為什麼?無論在什麼境界裡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但真見佛,你是真成佛,真成佛才真見佛,見佛就是見性。性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萬物當中,哪個地方不是性!連虛空都是的,虛空是性變的,這樣你才能入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華嚴境界在哪裡?就在當處。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世界,別有一個華嚴世界,錯了,哪有這種道理?當處就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華嚴境界也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過它那裡的相續相是因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的變化不大,很小很小,小到幾乎你都不能發現。這種現象都在我們面前,如果你細心、你很冷靜都看得到,極其微細的生滅相你能看到;變化很大的這些相續,你也看見了;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看得清清楚楚。
祕訣就是止觀這兩個字,所以先必須要止,然後你才有能力觀,觀是你見到了。你不止,止是什麼?止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東西要止住。止住煩惱習氣,首先要止住對立,這是我講了多年,決定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把內心深處對立的障礙化解掉。他跟我對立,我點頭,我笑一笑,為什麼?他還沒覺悟,他還在迷。我不對立,我很幸運我這一關突破,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也是搞對立!所以在六道裡面對立是正常現象;不對立這奇怪了,不對立,六道就沒有了。所以他是六道凡夫,六道我們待過,我們從那裡出來,現在回頭看看,他還在裡頭,還出不來,為什麼出不來?對立,有我、有人就對立了。不對立是什麼境界?不對立是無我、無人,《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只要不對立的話,四相就沒有。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練,天天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去練,這就真正叫依教奉行。不分人我,這日子怎麼過?這社會不就亂掉了嗎?在諸佛世界裡頭沒有人我,六道凡夫有人我。佛菩薩應化到六道來,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說我,我說我、你、他,隨順世間,心裡有沒有這個執著?沒有,這就對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煩惱!法喜充滿,智慧充滿,法喜跟智慧是分不開家的。沒有智慧,哪來的喜悅?煩惱裡頭沒有喜悅,智慧裡頭才有喜悅。所以要放下,我們今天講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你就自在。我們要工作,要認真努力去工作。在佛法,佛菩薩應化要不要?要,但是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拼命努力工作,它裡頭有報酬的,有自己利益的;如果沒有自己利益,他就不會幹了。佛菩薩幹這個叫普度眾生,為什麼要認真努力?是教化眾生。工作是身教,言語是言教,願力是意教,身口意三輪教化不一樣,一點自私自利沒有,沒有我相,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了不可得,這是真佛,真佛見真佛。
所以不了諸法真性,那就是迷惑。見佛,見佛就是見一真法界,在十法界裡頭還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念迷了全是妄,妄心沒有不造業的,所以六道眾生哪個不造業?業裡頭有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心善、言善、行善,《太上感應篇》說得好,一天有這三善,三年,善的果報一定得到。如果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三年一定有災難來了,有凶災,這是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就是:因緣果報雖是假的,它真有;你沒有覺悟,那你還得真受,你不能不受。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從起心動念就要注意,不能有個惡念。為什麼?一個惡念就一次惡報,真的明白了,自然就改掉了。
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是自己自性現的,善是自性,惡也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善惡,善惡從哪裡來的?善惡是從分別執著裡來的,分別執著完全是假的。真正通達明瞭了,善,沒有歡喜心,為什麼?歡喜是煩惱,你的心是清淨的。有歡喜就不清淨,有瞋恚也不清淨,全是染污的。所以善人、善事清淨心對待,惡人、惡事還是清淨心對待,平等。凡夫不平等,為什麼?那是煩惱,他怎麼會平等!佛菩薩覺悟了,平等,永遠平等。所以一切人事物,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諸法實相,他照見。我們凡夫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外面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迷惑顛倒,所以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果報自然現前。這些事實真相真正要通達明瞭,自己曉得怎麼樣回歸自性。
所以首先抓住最重要的教誨,佛陀教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你要這樣看,你真的要放下。於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這是止;一切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觀。如果我一切都止了,但是一切都不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止,那還是你用一點功夫把它控制住,不起作用,像石頭壓草一樣,伏煩惱,沒有真正止;真正止的時候,他裡頭有智慧,這叫禪定。你看禪定,禪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他清楚。雖然心裡如如不動,他外頭清清楚楚,樣樣明瞭,他不糊塗。如果心地很清淨,一個念頭都沒有了,外頭什麼都不知道,叫無明,無明不能解決問題,無明出不了六道。所以我們在經典上天天在學習,著重在觀,可是佛在經教裡處處教我們放下,我們真的放下這是止。止觀雙運,定慧等學,這就對了,一點都不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不二,定慧一體,這個修行方法才能見真佛,見真佛就是真的解脫了。所以這一句綱領說盡了。佛教初學: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
教我們看一切法。實在講,我們怎麼看法?怎麼看法你看到諸法『無所有』。我們現在從這個比喻當中,如果諸位真正能用上,就是電影的錄相帶你看得很清楚,一張一張的幻燈片。我們從這個現象裡面看出一個事實真相,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攝相機的鏡頭給你照相,時間是多長?二十四分之一秒,它照一張照片。你從東面走到西面,我在這個地方給你照,從東到西你走了一秒鐘,你一秒鐘,我給你照二十四張,你有沒有走?有沒有從東到西?沒有,真的沒有。一秒鐘如果太短了,就十秒鐘,十秒鐘大概可以從牆這一面走到這一面,十秒鐘,十秒鐘照了多少張?二百四十張。你有沒有從這邊到那邊?沒有,有什麼證明?我這個攝相機就是證明,你根本就沒走。
為什麼沒走?你在這裡出現個現象馬上滅掉了,你到這個地方來又生一個相,又滅掉了。你生滅的相,這十秒鐘已經二百四十個生滅,你不相信你看這個記錄,二百四十個相。這二百四十個生滅,就是《楞嚴經》上佛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在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時間裡面出生就滅了,第二個又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的生,又滅了。所以這個生滅,不是活了幾十年你才死,不是,當處就沒有了。這是什麼?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分段生死。你了解這個現象,有沒有生死?沒有,不生不滅。照彌勒菩薩的說法,那個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用電影能想像。那個想像不到,那個沒有辦法覺察到,我們用電影攝影機,能夠檢查得清清楚楚,所以你真的沒生滅。
講到速度快的,我們就用攝影機,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去拍照,飛機起飛,那速度很快,飛機飛起來了,在空中我們去照它,照一秒鐘二十四張,照十秒鐘二百四十張。二百四十張,你看那飛機一張一張,它有沒有動?沒動。連續起來,飛機從這裡飛到那裡,其實每張都沒動,張張都不動,沒有來去。《中觀論》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你就在這個畫面上統統看到,你在電影的影片上就看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中觀很不好懂,一看就明白了,真的。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拿《楞嚴經》上這句話印證,全明白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在這裡面才真正能夠透視出萬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的看出來。這是什麼?這是佛跟我們講宇宙萬法的真相。
了解真相之後,心就是定的,為什麼?自私自利沒有了,是非人我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慢慢自然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像能大師所說的,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自性不生不滅。自性在哪裡?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萬物全是自性,連虛空都是自性。時間是假的,空間也是假的,都能從電影底片裡面看出來,它能夠證實佛經裡面所說的許許多多的道理。現在電視發展出來之後,電影被淘汰,電視沒有發明之前,電影是興旺過一段時期。我在年輕的時候玩過這個東西,我從拍攝到沖洗剪接都自己幹過,所以對這印象很深,在佛經裡面看到這個,馬上就想到,容易領悟。萬法皆空,怎麼空法?怎麼知道空的?從這裡看,完全明白,知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有沒有動?沒有,清淨寂滅相。
到底動的相是從哪裡來?動是人心動。所以六祖當年在廣州聽印宗法師講經,講《涅槃經》,聽眾裡面有兩個人,看到外面旗杆上掛的幡,風吹這個幡。一個人說風動,另外一個人在爭論,不是風動,幡動。兩個人在爭,一個風動,一個幡動,爭論不休。能大師坐在旁邊,給他們解除這個糾紛,告訴他,「仁者」,你看能大師待人的禮節,稱呼人仁者,仁者是什麼?菩薩,仁慈的人,對菩薩的敬稱。「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馬上就服了,風也沒有動,幡也沒有動,是你的心、你的妄想分別在動,這一下就點醒了,風也沒有動,幡也沒有動。我們用攝相機去照的話,它真的不動,那是什麼現象?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根本不存在!
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教給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要這樣,你這種看法這是佛知佛見,你什麼煩惱都不會生起來。也就是說你不會在這裡頭產生分別執著,到最高的境界你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心動念,無明就沒有了,妄想斷掉。起心動念叫妄想,分別執著是造業,分別造的業輕,執著造的業重。怎樣才不造業?有止有觀不造業,那是智慧,真實智慧。所以佛教導我們,這教初學,你怎麼樣能夠看到萬法皆空?緣生。我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在攝影機上,緣生,很清楚的看到是緣生。緣生的時間很短,非常之短,所以它沒有自體,它現個相馬上就沒有。難得現在科學家看到物質現象無中生有,而物質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所看到的物質是什麼?是短暫的相續相,就像看電影。所以你看電影銀幕裡頭什麼都沒有,正在放的時候也什麼都沒有,它是幻相的一種相續相,根本不存在。從這裡看出來它的自性空寂。底下兩句:
【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
這是你看它的生滅,生滅時間那麼短,所以假名,你可不要認真,這是隨俗,隨順世間,你見到真相!後面兩句中觀: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
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在哪裡?就在現前,真假空都在現前。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在現前,是我們的生活,不是書本。書本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告,他的生活報告。「大方廣」就是整個宇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萬法就是大方廣。覺悟的人那就是「佛華嚴」,佛是覺悟,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在萬法裡面他得大自在,他不會起心動念,他不會有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佛法還有個名詞叫解脫,真正解脫得大自在。所以要曉得,體是真的,體是真空,相是假有,真空不可執著,假有你何必執著?所以你體真止,你自然就放下了。中觀不偏於真,也不偏於假,真假是一不是二,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性相理事都不可得。所以我們凡夫有得失心,這是非常嚴重的煩惱,患得患失。人要是把得失的心、念頭放下,大概他可以得自在的百分之七、八十,應該可以得到,這百分之七、八十的煩惱他都沒有了,他都盡了。最嚴重的煩惱就是得失,沒有的想得到,有的又怕丟掉,這真是勞累身心,這真的叫負擔,這個負擔是虛妄的,為什麼?根本得不到。再給你說,根本也沒有失掉,沒有得失,你說多自在!這個話是真的,但是很難接受。為什麼難接受?不了解事實真相,迷了,我要是今天不得到錢,我明天怎麼過日子?事實真相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之前,命被孔先生算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心是定的,他什麼都不求了,在一切法裡真的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但是他不明瞭,只知道命有,算得真準確。是個讀書人,每年參加考試第幾名,命裡注定的,一點沒錯,二十年一點沒錯,每年收入也是一點都沒錯,所以他一念不生。在雲谷大師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心、不動念,雲谷禪師很佩服。一個凡人,三天不起一個念頭,這是很了不起的功夫,就問他:你參禪多少年?你功夫怎麼得來?了凡先生說老實話,他也沒有參過禪,也沒有用過什麼功夫。為什麼你能不起心、不動念?命被人算定,想也沒用處,想也想不到,乾脆不想。不想,在無明裡頭。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凡夫。」了凡先生聽不懂,這話怎麼說?雲谷禪師才給他一個開示,告訴他:命運是有,是你前生的行業,這一生得的果報。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你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你怎麼求求不到;用什麼樣的手段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所以乾脆不用了。懂得因果的人,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拼命去追求,追求所得到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而且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的,他得到的東西打折扣了。本來今天可以能賺一千塊錢,因為用心不正,結果只賺了五百。自己以為了不起,我今天賺五百了,其實他命裡今天該賺一千的,為什麼?用心不善,打折扣,就冤枉。所以教他斷惡修善,改造命運。他聽明白了,真的就發心改造自己命運,積極行善。這個心一發,真幹,他不是假的,他真幹,真的依教奉行,第二年參加考試,命裡注定的是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收入也增加了。從此以後,孔先生給他算的不靈了。
命運決定是有!你每天的行業,起心動念都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幅度不大,所以這個命一般講還是很準確。如果你大善,不靈了,變了;大惡往下降,也變了;小善、小惡大致上都很準,這個道理要懂。所以真正懂得因果的人,他造不造惡?不造,為什麼?造惡對於自己命運有減損,不幹這個事情。不行善,也不造業,就跟了凡先生一樣。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他心是定的,沒有過分的希求。明白道理,通達因果,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對自己的利益太大,不但這一生命運改了,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更殊勝。廣結善緣,你照顧別人,別人照顧你;你能夠包容人,別人包容你。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遇到善人,算命的講遇到貴人,幫助你的人很多。所以,人何必要為自己?為自己的人是世間最可憐的人,佛經上常講的,我們常看到「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是誰?為自己的人。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損人利己,這是世間最可憐的人,果報不好,他自己不知道;佛菩薩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做。尤其是你的行為,如果對社會安危有影響,那造業就更重了。佛教人沒有別的,教你開智慧,教你了解事實真相,教你通達因果報應。然後無論是什麼境緣當中,你的處置都是正確,你能夠化解業障,你不會再去造業。
諺語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生活在人間,跟人接觸、跟環境接觸,稱心如意的太少,不稱心、不如意確實十之八、九,這個日子怎麼過?你要曉得,都是自己造的業,自己應該要受的報應。遇到別人真的無緣無故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一想,這一生沒有結這個怨,過去生中有這些業,現在現前了,好事情,報掉了。逆緣裡面沒有怨恨心,這個結就化解,以後就是好朋友了。如果我們不能忍受,不能接受,還要去反駁,還要去爭,甚至還要跟他鬥,這個結愈結愈深。不但這一生受苦受難,來生果報比這一生還要慘烈,雙方都痛苦,這何必?這錯誤的。所以我們就承受、接受,歡歡喜喜接受,就化解了,這是真實智慧,在六度裡面是忍辱波羅蜜。
佛法裡面告訴我們,「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你不能夠忍恥,身心不安;不能忍辱,你的生存就有問題,這是佛陀的教誨。所以這些現象遇到不是不好,我過去這些行業果報現前,好事情,不能有怨恨心,不能有報復心,而且要有感恩的心,我們把惡緣轉變為善緣,把冤家轉變為親朋好友,這是好事情。以前不懂得,迷惑顛倒造的業,現在明白了,要把它轉過來,使我們自己心裡常生歡喜心,沒有怨恨,沒有對立,身心安穩自在,知道一切法是自己心現識變的,知道整個宇宙是跟自己息息相關。善緣、惡緣都是自己結的,問題都要從自己本身去解決,不在外面,從外面解決問題是永遠沒有辦法。
聯合國想化解世界的爭端、衝突、矛盾,促進世界社會安定和平,天天開會開了三十七年,世界愈開愈亂,為什麼?問題在外面就永遠不能解決。我們有這個緣分進入到聯合國,告訴大家解決問題從內心,從我們本身才能解決問題,這是給他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很難得,那些專家學者很多能接受,能重新思考。我們在湯池做的這個方法,就是給聯合國提出一個好樣子,化解衝突要辦班教學,說明人是教得好的。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靠教育。不是靠開會,更不是靠武力的鎮壓報復,不是的;中國人是用倫理、道德、因果,把問題化解。所以我們把這些經驗貢獻給聯合國,貢獻給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的善心人士,我們歡迎他們到湯池來參觀,到這邊來考察。這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一條光明大道。
清涼大師後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諸法如即是佛,如無生滅,佛體本常,觀稱於如,則佛常現,況三觀一心,則佛之體用,無不現矣」。這幾句話說得好,在這裡重要的一個字,如,諸法如,「如」是什麼意思?法是相,「如」是什麼?如其性。我們還用古人這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這個器,器怎麼?看這金鐲子,金鐲子就是金,它跟金分不開,離了鐲子沒有金,離了金沒有鐲子,金跟鐲子是一不是二。從這個比喻上你去體會,所有一切現象如其性,為什麼?心現的。性在哪裡?性跟相結合成一體,離了性沒有相,離了相沒有性。所以你要見性,在哪裡?相中見性。相是幻相,幻相裡有真性,沒有真性就起不了幻相,所有一切相都是一個性。諸法如,你曉得一切法就是真性,那你就是佛了,為什麼?佛才見到。凡夫,見不到的人叫凡夫,見到的人叫佛。我們要學:在相中見性,在生滅當中見到不生滅,在染污裡面見到清淨,在迷惑裡面見到智慧,在自私自利裡頭見到慈悲。你不是佛,距離成佛也不遠了。
「如無生滅」,如是性,真性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生滅,怎麼沒有生滅?它存在的時間太短,你找它的生滅找不到。你想想看,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你把生滅找出來,找不到,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找不到!連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我們都沒有辦法找到,何況一秒鐘裡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你怎麼會找到!所以你就曉得,本無生滅,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佛體本常」,常是永恆的,就是沒有生滅,沒有染淨,沒有來去,沒有一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觀稱於如」,你的看法能夠與如相應,你就見到佛了,那就是宗門大德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則佛之體用,無不現矣」,佛的體有事有理,體有兩種,理是法性,事是法相,用是什麼?用是享受、受用,受用自在。所以「大方廣」三個字,大是從體上說的,方是從相上說的,廣是從用上說,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的,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大自在的體用。他們這個大自在體用都在現前,我們問題就是會不會?會不會要問你覺不覺?你要覺了,跟他沒有兩樣。所以今天難得,我們在走上始覺,剛開始,這始覺很可貴,始覺不異本覺。
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要幹的是什麼?要幹的是時時處處一切事緣當中,要給還在迷、不覺的眾生做出覺悟的最好榜樣,那你就是救世主。從哪裡做起?你們諸位同學人數不多,十來個人,真幹,那你們就是十幾尊的菩薩。天天反省,天天懺悔,天天改過。一個人能見到自己的過失非常不容易,看別人過失很容易,這是六道凡夫的通病。幾個人能夠看別人過失,反省自己?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我看到他的過失,立刻回頭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是有,趕快改;我要是沒有,我要小心防範,我不要犯這個過失。這個犯過失的人是佛,他來教我,我對他要感恩,我不能把他的過失記在我心裡,記在我心裡變成我的過失。常常記一切人的過失,我的心就變成一切罪惡的垃圾桶,這是世間最糟糕的人,最可憐的人,最不幸的人,但是不是沒有,真有這種人。學佛的人不是這樣,見到別人過失,感恩他,他沒有過失,他做給我看,他是菩薩,他是故意表演給我看的。你能作如是觀,這是真佛弟子。他是不是真的表演給我看?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是這樣心想,他就是真的。他在我面前是菩薩,在別人面前那是凡夫;凡夫的心看他,他是凡夫;佛心看他,他是佛;菩薩心看他,他是菩薩。外面沒有任何,外面現象隨自己心在轉,你才成得了佛。要不是隨自己心轉的話,被外面所轉,那沒有一個人能成佛,永遠成不了佛。這個道理,大乘經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清楚。
明白這個道理,成佛不必要來世,這一生就辦妥了。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華嚴經》善財給我們示現的,《法華經》龍女給我們示現的,都是一生圓滿成就。所以懺悔業障,太重要了!普賢菩薩這十個修行的綱目,那就是成佛的祕訣。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是什麼?除我之外,一切人是佛,佛來給我表演,給我示現。一切萬物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對一切人的恭敬,就是對佛的恭敬;我對一個人不恭敬,我對佛不恭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對一個人不恭敬,我對一切佛都不恭敬。我對一樁事情不負責任、不認真,我對一切事情不負責,就是不恭敬。然後對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不是真佛,這個禮敬諸佛才圓滿。
「稱讚如來」,如來是性德,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就是惡的,惡的人、惡的事我們見到不稱讚。要學習,要反省,學習是什麼?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反面的教材,善人善行,佛是正面教材,正反都要學,才能成就自己圓滿的性德。所以說懺悔這個法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能有一天捨掉,天天要修懺悔。懺悔從哪裡懺起?從《弟子規》,從十善業,從《感應篇》。我們天天拿著這東西,都不長,拿來對照自己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大家果然真的能這樣做法,惡的要改就是止,善的要學就是觀,都在這中間裡頭。三年,《太上感應篇》上說的,你的心善、言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祥,吉祥。
我給蔡老師講,真正修懺悔法門三年,天天認真改過自新三年,你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君子,聖賢教育第一個學位拿到,君子。《學記》裡面講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七年小成是賢人,九年大成是聖人。聖賢君子十年完成,真幹。堯舜是人,聖人,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孔孟學堯舜,學到了。我們今天學孔孟、學堯舜,十年之內肯定做到,沒有別的,就是不善的是自己、善的是別人,常常存這個心。世間所有一切人沒有過失,過失是我一個人,我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他們在這裡表演,做一面鏡子幫助我,我藉這面鏡子來照自己,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自行而後能化他;自己不能行,沒有辦法教人,人家不相信,你不是個好樣子。自己是個好樣子,自自然然感化別人,不要有意,無意當中,無形無意自然感化很多人。你說佛感化多少人?堯舜感化多少人?孔孟感化多少人?這不都是我們的榜樣嗎?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我們起心動念都要想想,我這個念頭對社會大眾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好的影響這個念頭要起,不好的影響不可以起。我這句話,對別人有沒有好的、善的、正面的、負面的,都想清楚,不善的、負面的不說。決定不能夠讓社會大眾接觸我,生起負面的想法、說法、做法,那就錯了。我們要做個好樣子,起心動念是好樣子,言語造作是好樣子,我們自己心安理得,這就是夫子所說的「不亦說乎」,你心多舒暢,多快樂,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對自身不說別的,對自己的健康就是第一保障,人為什麼衰老?憂能使人老,他有憂慮。人為什麼會有病?貪瞋痴慢會生病,是疾病的根源。你能夠捨貪瞋痴慢,修禮敬、修讚歎、修供養,你說你多快樂!孔顏之樂,佛菩薩的歡喜,我們全能得到,得到才像學佛的佛弟子,才像聖人的學生。古人講作聖之徒,徒弟就是學生,聖賢的學生。
我們立志就是向聖賢,向這目標,向這方向。而且剋期成就,三年懺除業障,我們達到儒家君子的標準。七年達到賢人的標準,孟子是賢人;九年達到聖人的標準,孔子是聖人。認真努力,他能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只要肯放下,肯放下自私自利,肯放下名聞利養,肯放下五欲六塵,肯放下貪瞋痴慢,沒有一個做不到。所以這個事情不要爭,沒有競爭的,競爭做不到。用平常心,平等心,長是長久的心,永恆的心,平等心,自然就做到了。為什麼?你本來是聖人,你本來是佛。「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聖人、是佛,所以佛講的話沒有一點過分,佛講的話全是真實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