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觀(三止三觀、五止六觀)  (第七集)  2008/3/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934集)  檔名:29-129-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

  我們學習到十首偈頌裡面的第三、四、五、六這四首偈,四首偈給我們講真觀、真止。天台、華嚴三觀我們用了不少的時間,還是簡單的介紹,這一堂我們要學「真止」,然後再對照經文就很容易明白了。《小止觀》裡面說,這天台家的,「若夫泥洹之法」,泥洹就是涅槃。涅槃不僅僅是佛法,在印度幾乎所有宗教希求終極的目標就稱之為「般涅槃」。這句話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生不滅,在四諦裡面,「苦、集、滅、道」,翻成滅。滅是什麼意思?滅就是滅煩惱、滅生死,就是煩惱沒有了,生死沒有了,這叫泥洹。可是每個宗教都在那裡追求,有沒有真的達到?沒有,不但是一般宗教裡頭沒有,在佛法裡面的二乘也沒有,達到的是什麼?叫相似的涅槃,很像,不是真的。在一般宗教,大概到什麼程度?佛法裡面講,六道裡面的四空天。四空天的天人連身體都不要了,確實跟老子所講的很接近,老子所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要沒身體多好!你看欲界有六層天,有身體、有煩惱、有習氣、有生死;色界天,色界四禪十八層天,欲斷掉了,沒有欲了。沒有欲,也就是說煩惱沒有了,煩惱不是完全沒有,我們講情執沒有了,在佛法講見思煩惱,但是他的分別沒有斷,見思煩惱是沒有了,塵沙煩惱還在。他逐漸一步一步再往上提升,到第四禪,到第五、第六,這禪定一共是八個階級,叫八個等級,愈往上去功夫愈深,他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並不是真斷,有定功,煩惱習氣都不起作用,好像是沒有了,誤以為這就是涅槃境界。達到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裡面最高的,壽命多長?佛給我們說,八萬大劫。八萬大劫究竟多長,這要懂得,至少要有這個概念。一個大劫,我們不說整個宇宙,就說太陽系,我們這個星球太陽系成住壞空一次,這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八萬大劫,我們這個地球太陽系成住壞空八萬次,這個時間多長!他有這麼長的定功,定功就是他的壽命。所以把這個境界當作般涅槃,許許多多宗教都是這樣的。

  佛慈悲,如果那些宗教真正可以達到真的般涅槃,佛就不來這個世間了,來世間有什麼意思?這個世間最高的境界你們都可以達到,還來幹什麼?看到這些人想求大般涅槃達不到,佛來教這些眾生,這才是佛出世教化眾生的對象,其餘的就是附帶的,真正教化眾生是教這種人,他們要追求永恆的生命。一般宗教講永生,但是都把四禪天、四空天誤會以為是永生,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是為這個。世間人能解決的,佛絕對不會多事,佛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們能做得到,我來幹什麼?佛來出現,就是你們想做而做不到,佛這就出來,教你,有沒有永恆不生不滅的生命?有,不是沒有,是真有。大小乘教裡面佛都講得很多,相有生滅,相是物質,色法,我們這個身體有生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這個星球的成住壞空一次就是一個大劫;但是靈性不生不滅,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靈性不是靈魂,很多宗教把靈魂誤以為是靈性,這錯誤,靈魂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這個要知道。在六道裡面有靈魂,如果什麼時候覺悟靈魂不是自己,這問題解決了。靈魂不是自己,靈性是自己,大乘教裡面叫明心見性,性不生滅。

  《六祖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講得好,他自己見性了,把見性的樣子說出來,這太難得!釋迦牟尼佛見性了,沒有用這種最簡單的言語把見性的樣子說出來,他老人家說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的,這就是自性智慧德相圓滿的流露。能大師講得簡單扼要,他只講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是一句問話,沒想到自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靈性,第一個他說「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那我們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的是識,是妄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第二句說「本不生滅」,泥洹就是不生不滅。第三句說「本自具足」,什麼都是現成的,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的德能,具足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相好我們今天講福報,無量的福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外頭找不到,外面找都是假的,自性裡面是真的。華藏世界自性現的,西方極樂世界自性現的,本自具足你就看到了。第四句說「本無動搖」,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念頭,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看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念念都是生滅,生滅是動相,波動;真心沒有這個現象,永遠是平靜的。末後一句說「能生萬法」,宇宙現相從哪來的?是自性裡面本自具足,遇到緣它就變現出來,就這麼回事情。二十個字,把這個宇宙、生命、萬物、性相、理事、因果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不容易。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二十個字,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綱領,「大方廣」講什麼?就是講他這二十個字。所以泥洹之法,「入乃多途」。用什麼方法可以能夠證得般涅槃?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能夠證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只要能夠如理如法的去學習,必定證得,這就是入乃多途。

  下面說「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急要就是重要的,我們迫切想要的。八萬四千法門太多了,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們立刻就能契入,這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迫切所需要的。有沒有?有。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見章嘉大師,那是我一生第一次見出家人,我就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我說「方老師把佛經哲學教給我,我知道佛法無比殊勝,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契入?」我就問出這個問題。剛剛入佛門,大概看佛經還不到兩個月,章嘉大師對我很了解,初學如果講止觀,那這個話講不完,他變更一個方法來跟我講,還是止觀,他告訴我:有,看破、放下。這個我聽得容易懂。原來是什麼?看破就是觀,放下就是止,他把止觀用看破放下這個字來跟我講。當時我聽了好像懂,其實不懂,這是講真話,好像是懂。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第一堂課,第一天見面。我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那個時候章嘉大師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告訴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聽話,真的依教奉行。

  學布施不容易,沒有接觸佛法真的很吝嗇,那老師教了,教布施,捨,先捨身外之物。實在講,那個時候我們剛剛到台灣,自己生活非常困難,要學布施沒有這個力量。我自己喜歡讀書,能得一點錢財幾乎都買書。買書很小氣,我買的書都是自己讀,別人借看我都不會借給他,為什麼?因為一般人不愛惜書,借去看,亂翻,書被他翻髒了。還有人喜歡看書看到哪個地方,他就把書疊個角,這個我很討厭,你把書疊壞了,他都不能用一個紙片夾起來,他把它疊角,這是很不好的毛病。外面裡面都給我弄髒了,這是我的忌諱,這不借人看,就是很小氣。章嘉大師教我布施,那別人借的時候,就大方一點借給人看,損壞了也不計較,多半是什麼?我看過的書才借給人,新的不肯借給人。到以後慢慢進步了,我買來的書,人家喜歡看我還沒有看,我可以借給他看,慢慢學布施。真的,學到第五年的時候,認識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建立一個佛教圖書館,台中慈光圖書館,那個時候我還有幾套大書,我有一套《大藏經》送給了圖書館,二十五史、十三經、《資治通鑑》這都是大書,我全都捐了,捐給圖書館。

  真的把這個放下之後,就有感應了。因為老師教給我,這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那個時候我希望將來從事哪個行業比較好,章嘉大師給我選擇的是弘法利生,叫我出家。還告訴我,你發心出家,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不要去找出家人給你剃度。我說那怎麼辦,不找出家人,怎麼剃度?怎麼出家法?他說你要找老和尚給你剃度,那個和尚不答應,你不生煩惱?我說是,那當然生煩惱,那怎麼辦?你求佛菩薩,求感應,這他教我的。果然第六年到第七年的時候有感應了,我心裡就有數,出家的因緣大概是快成熟了。當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有人就問我大概多久會成熟?我想不出半年。沒想到過了一個多月,台北有個寺廟的方丈派人來勸我出家,緣真成熟了,我沒有答應。過幾天他又來,兩個月當中他來找我九次,心很誠懇,劉備找諸葛亮才找三次,三顧茅廬,這個出家人找我九次。我這才跟李老師報告。李老師:你怎麼人家一勸,你就動心?我說:老師,他來了九次,兩個月當中來九次,很有誠意,應該是成熟了。

  老師聽了還是難過,他說:你為什麼要出家?我就老實跟他講,老師在台中教學十年了,像周家麟這些同學一開頭就跟他學,他們學了十年,我追不上這些人。我說:我假如出家,我沒有工作,我一天可以學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我相信我用兩年的時間就可以追上,就可以趕上。我提出也很有理由,老師勉強點頭同意了。所以我出家之後,依舊到台中跟老師學習,確確實實兩年超過他們,不但趕上還超過。我在台中前後住十年,前面一年三個月是在家居士身分跟他學,以後出家之後,在台中跟他九年學經教。所以我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給我選擇的,我對他老人家非常尊敬。這個行業真的是跟方東美先生指導的原則完全相同,方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放下世緣一心專攻,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得到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對老師念念都感恩,如果不是老師的指導,我想我現在早都不在人間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止觀二法,止幫助觀,觀幫助止;我從章嘉大師那裡得到的是,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看得愈透放得愈多,放得愈多看得愈透。以後漸漸深入經藏,才曉得老師說的話就是經教裡面講的止觀,真的是不出止觀二法。為什麼?「所以然者」,為什麼?「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這說出了止是放下;這個結就是煩惱,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你心裡頭有結。早年我在台灣,我是不看電影的,但是看到那個電影廣告在街道上貼的,說那個電影名叫「心有千千結」,那就是結,心有千千結。怎麼樣把結解開?止,止能解開,這個伏是降伏,所以止是降伏煩惱的初門。你要不能放下,你這個煩惱習氣是永遠斷不掉的。到現在,我們學佛學了半個世紀,到今年五十七年,講經也講了五十年,天天在學,天天在看破,天天在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搞了五十年,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

  佛真正的意思教我們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從急要上來講的。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大乘佛法所追求的目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文音譯,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這是學佛人希求終極的目標,翻成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法追求的是智慧,不是別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講的五句話當中的第三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現在我們自性裡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這是三大類的煩惱。妄想,大乘教裡面也叫做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住了,所以你見不到,你的智慧不能現前。智慧怎麼?智慧變成了煩惱,德能變成了造業,相好變成了業報,變成六道輪迴、三途,變成這個東西,扭曲了。

  佛也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夠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執著的念頭也沒有了,那給你說,你就得到第一個,無上正等正覺你就得到「正覺」。得到正覺的人稱為阿羅漢,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得到正覺。如果再能夠把分別也放下,止是講放下,不再分別了,世出世間法都不分別,那你就提升一級,你得到「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菩薩。再往上提升,連妄想也沒有了,妄想是起心動念,連這個都沒有了,那你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稱為佛陀。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門三個學位,你得到學位,最低的學位現在學校叫學士,在佛法就是阿羅漢;第二個學位叫碩士,在佛法是菩薩;最高的學位,世間法叫博士,佛門叫佛陀。學位的名稱,不是神,跟神仙完全不相干!神仙還是凡夫。你學佛,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回歸自性,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恢復,如此而已。用什麼方法?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現前了。這是我們學佛的同學要常常放在心上,「我還有沒有執著?」如果還有執著,你一定要很清楚,我還是六道凡夫,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還是被障礙、被扭曲,你不能不知道,你不能不承認。

  佛菩薩希望我們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靈性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止,這是降伏煩惱的初門,你不放下,你煩惱習氣斷不掉。從哪裡放起?這麼多年來,我們在教學、講經常常勸勉大家,我說了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能放下,你就入佛門;如果這十六個字沒有放下,你自己一定要清楚,你在佛門外,沒入門。這十六個字,第一句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放下了,你入門了,有沒有證阿羅漢?沒有,你才入門,你上了佛教的學校,讀一年級了。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是小學畢業。這十六個字放不下,你在門外,你沒入門,那勉強說,你現在在念幼稚園,你還沒有念小學一年級;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已經有資格上小學一年級。佛法難,難在哪裡?難在就是十六個字難放下。我們要真學佛,那你連這個不知道,你怎麼學法?怎樣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把念頭轉過來,想,為眾生想,不要想自己;為佛法想,如何幫助正法久住,如何幫助苦難眾生,念念為別人想,不為自己想,自私自利就轉過來了。有一念還為自己想,我為別人想一半,為自己想一半,這個不行,這入不了門;我為別人多想一點,想個六、七分,為自己還要想個二、三分也不行,有一分都不行,為什麼不行?這是迷惑的根本。我們前面說過,你想回歸自性頭一關你要突破,頭一關就是身見,你把你這個身當作自己,你把你的妄想當作你的真心,錯了。《金剛經》上教人,你看你的成就,頭一個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什麼人?小乘須陀洹,一年級。我們原先以為這個應該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你再念念《金剛經》看,須陀洹就不作如是想。這才知道,這要我們放下的、要我們止的。

  名聞利養,這是煩惱習氣裡面最嚴重的,貪名貪利,貪圖如何要保養身體健康,如何保護我的名利不要失去,你看哪個人不是這樣想法?這全錯了。所以世尊真的很慈悲,真的是布施一切眾生無量的恩德,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他過這個生活,這是給我們看,這是名聞利養真放下了。每天吃飯外面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挑選的;穿的衣服叫糞掃衣,別人舊衣服丟了之後撿起來,看還有可以用的布剪下來,一塊一塊拼湊起來做一件衣服,佛穿這個衣服。他不是不能過好日子,他的家庭很富有,他不要,他捨棄,他要過這種生活幹什麼?做樣子給我們看,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真捨掉了,真放下了,過那麼簡單的生活。我們今天讀到《釋迦譜》,讀到《釋迦方志》,不能不佩服,為什麼?你就曉得他身體多健康。他如此,他的學生也如此,經上我們常常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學生,常隨眾,生活方式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就是說,佛能做到,他所有學生個個都能做到。

  當然印度是屬於熱帶,所以衣服不需要多,三衣足夠了,佛教傳到中國來就不行,中國有四季,春夏秋冬,三件衣沒有辦法。到中國,佛法是活活潑潑,它不是死呆板的,到中國怎麼樣?可以隨中國的緣分,隨緣,中國人的衣服有春夏秋冬,所以到中國來完全穿中國人的衣服。諸位要知道,我們這裡面是中國衣服,佛的衣服是什麼?外頭這一件,這一件是佛的三衣,你看我們把佛的三衣搭在中國衣服上面做個紀念。我們這個衣服長袍大袖子,叫海青,海青是漢朝時候的禮服,這是中國衣服,印度這些出家大師來到中國也穿上中國的海青。出家跟在家差別在哪裡?在家人這個邊上都繡的有花紋,出家穿的是素色的,不繡花紋,就這麼一點差別。而中國的衣服叫章服,這個章服繡的花紋是代表他的身分,士農工商不一樣,一看就曉得你是什麼身分,代表階級。做官的,這九品官每一品繡的花紋不一樣,一看就曉得他的品級,便於行禮,上下尊卑那就分得清楚。不像現在,現在分不出來,分不出來就沒大沒小,社會秩序就亂了。在世間法,一定要講求這些規矩,長幼有序,尊卑他有禮,便於行禮。所以諸位現在看戲,要看平劇,中國舊社會裡面這些戲劇,表演的人他穿的那個服裝那是章服,你能夠看出來你就懂得。

  所以斷煩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生活降到最簡單。佛教到中國來,穿中國衣服,不再樹下一宿,住房子了,在印度沒有住房子的。因為到中國來,最初來是皇帝把他請來的,佛教不是自己到中國來的,是中國帝王禮請,派特使到西域,遇到印度出家人摩騰、竺法蘭把他們請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皇帝把他看作老師,哪有學生讓老師天天去托缽,那不是被人家罵死了?中國人尊師重道,怎麼可以叫老師到外面去托缽?怎麼可以叫老師住在樹底下?所以給老師建這個居住、教學的場所都跟皇宮一樣,宮殿式的,對老師的尊敬,上行下效。皇帝,帝王孝父母,帝王尊敬老師,所以全國的人民沒有不孝父母,沒有不尊重老師的,上行下效。但是這些出家人講經教學的場所是宮殿,富麗堂皇,那是什麼?是帝王建立的,出家人住的地方叫方丈,住的地方依舊是很簡陋、很簡單,不住他這個宮殿。宮殿後面蓋寮房,寮房是平房,宮殿是帝王建的,講經教學的場所可以,還是分得很清楚。但是現在的方丈不一樣,現在方丈有樓,方丈樓,使我們立刻就能想到古來這些祖師大德,他住的方丈確實只有一方丈,他的臥房就是一丈,一丈房,就那麼大地方。裡面擺個床鋪,很多的時候他擺一個蒲團,他打坐不倒單,確實很簡陋、很簡單,人不能不佩服,他做樣子,放下了。

  佛教還要回到古時候那樣的生活方式,正法才真正能久住世間,為什麼?修行人確實把貪瞋痴慢放下了,你心才能入道,才能契入。否則的話,你沒有放下,你心不在道上,心在哪裡?心在自私自利,心在名聞利養,心在五欲六塵,心在貪瞋痴慢,那是什麼?那叫輪迴心,輪迴心學佛還是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果報在哪裡?果報最高也出不了欲界天,為什麼?你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沒放下,這個放下才能夠到色界天,所以在六道裡面,在欲界。六道裡頭有三界,你出不了欲界,你就知道要不要真修。要真修,你得真放下,真放下好處多,煩惱輕、智慧長。

  你要曉得,疾病、生死都是從煩惱來的,煩惱輕智慧長,你病就沒有了,真的能轉我們的業報,壽命自然延長了。這是一般世間人夢寐所希求的,希望什麼?健康長壽,佛門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真的得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應都是煩惱障礙,你有煩惱,你有業障,所以你所求不應;業障要是消除了,有求必應。佛門裡面常講,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沒有求不到的,連求作佛都能求得到,何況那些世間小事?世法裡頭,這李老師常講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佛法裡面的求,這也是章嘉大師教我的,因為年輕的時候太苦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第一次聽到的是章嘉大師教我的。他教我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所以你不要怕捨,愈捨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他教我一生要認真去做。我也真幹,確實把命運轉過來了,我轉得比了凡先生徹底,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我的壽命四十五歲,今年八十二歲了,我延壽三十多年。沒有求延壽,沒求壽命,我們學佛一生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其他的統統都沒有求,沒有這個念頭,求消業障,煩惱輕智慧長,依照老師教的方法放下,天天放,真有效果。

  觀是斷結之正要。你看前面止只是定,只能伏,石頭壓草,它不起作用,就是煩惱不起現行,沒斷。要怎樣才能斷?觀就斷了,觀是智慧,轉煩惱為智慧,煩惱就沒有了,不是伏在那裡,是真斷了。所以要斷煩惱,那要開智慧,你就曉得戒定慧三學的重要。現代人修行可以說,至少可以講這半個世紀以來的修行,無論在家出家跟從前人比差太遠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把戒疏忽掉了,所以想止止不住,止是定,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止觀是定慧。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也認真去思考,認真的去觀察,這才明白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是扎根的教育疏忽了。

  中國人說實在,在全世界是最優秀的族群,這個話是外國人講的。我第一次接受沈家楨老居士邀請到紐約去講經,一九八三年第一次到紐約,沈老請我吃飯,同桌差不多三分之一是美國人,當地的這些人士。吃飯的時候,有個人站起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過去我們對中國、對東方不了解,產生很多誤會,他說現在我們知道、明白了。一個一個比,全世界這些族群一個一個比,中國人第一;兩個兩個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三個比,日本人第一。這是當時美國社會他們的看法。末後他問,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一個一個,中國第一。我當時也就答覆他一句話,我說是上帝的安排。他很吃驚,怎麼是上帝安排?因為他們都信基督教,我就說是上帝安排。他問為什麼是上帝的安排?我說中國人要團結起來,你還有飯吃嗎?大家一笑了之。真的,你看外國人在諷刺我們中國人不團結,一個個的自私自利,不像日本人,日本人真是團結。我給他答覆沒錯,所以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不一樣。

  通過湯恩比這些人,西方的學者專家,大師級的人,通過他們平常所說的、所論斷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評價很高。湯恩比是直截了當的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在中國,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這是真正出自於英國第一流的學者專家之口。所以我常常也說,也討論這個問題,中國孔孟學說能救得了這個世界嗎?四書五經、十三經管用嗎?學這些的人很多,大學裡頭有這個課程,有這些學系。大乘佛法能管用嗎?在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很多,能救得了世界嗎?我也曾經參加過聯合國的國際和平會議,我見到的這些學者專家,東西方學術都能通達的很多,這個世界是愈來愈亂,使這些學者專家都有嚴重的疑惑,疑惑什麼?這世界還有和平嗎?這世界還有前途嗎?這不是出自於普通人的口。

  湯恩比的話有沒有說錯?我們要深入的去反省,我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而是一般人對於孔孟、大乘了解不夠透徹。我常常講,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儒家的花果,大乘佛法是佛法裡面的花果,花果從哪裡來的?從根生的;你不要根只要花果,那怎麼能得到?我們從這個地方才得出一個結論,儒釋道的根在哪裡?把儒釋道的根找到了,我們從根來培養,將來就會有花果;不從根上去培養,那個花果是插在花瓶裡面,很好看,死的,沒有生命的。儒的根,我們找到《弟子規》,道的根,我們找到《感應篇》,佛的根,找到《十善業道》。那我們要問,現在學儒,哪個人去學《弟子規》?現在學道,哪個人去學《感應篇》?現在學佛的,哪個人去學十善業?這樣一觀察,你就恍然大悟,為什麼孔孟救不了世界?為什麼大乘佛法也救不了社會?不是孔孟、大乘之過,是我們錯認了。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是什麼?迫切需要是要根,我要好好的來栽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花果就現前,世出世間聖賢人就培養出來了,有聖賢,社會才有救,沒有聖賢是不行的。所以有這三個根,紮這三個根,這就有聖賢的條件,有聖賢的基礎。我們今天從這個地方去培養,從這個地方去學習。這些年來,我們在全世界每個地方都大聲疾呼,希望大家把三個根紮穩,從根本上學習,然後一門深入,專攻一門,古人講的「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十年專攻一樣就變成大聖大賢,你才能自行化他。

  前年我們從巴黎聯合國總部辦了這個活動之後,我就訪問英國,去看牛津、劍橋跟倫敦大學,特別去看他們的漢學系,我把我這個理念介紹給他們。因為他們還是搞的佛學、儒學、道學,我為他們說出,把這個翻過來,學佛、學儒、學道,這是走聖賢的路子。如果是佛學、道學、儒學,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你也不能幫助苦難眾生。之後就有很多人問我,他說你能不能把學佛、佛學,學儒、儒學,學道、道學講清楚一點?我也做了很多次的解釋。因為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有正確的行為,行為就是修行,還是講到止觀,要從根本上下手。所以我們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看作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基本的戒律,必須從這裡學起。

  在古代這個課程是在小學,不是學校,是家教。人生在這個世間,從你出生,你睜開眼睛,你豎起耳朵,你已經在學習了,雖然你不會說話,你已經看在眼裡,聽在耳裡,阿賴耶識裡頭就落印象。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做父母、大人做出樣子來給嬰兒看,讓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傳統文化的正面,負面的東西決定禁止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這個樣子把他養到三年,他就學了一千天,根深蒂固,就把他養成聖賢的根基,聖賢的條件了,然後再上學。所以每個人第一任的老師是父母,這要知道,父母教得好,樣子做得好。送到學校,以前學校是私塾,老師做學生的榜樣,也就是老師必須把這三個根做出來給學生看,加強學生的信心。除這個之外,再教他讀誦聖賢的典籍。只教讀誦沒有講解,為什麼?這個時期也就是十歲以前,記憶力最好,古聖先賢東西需要記住的,這時候天天念、天天背有好處。天天念、天天背是什麼?他戒定慧三學都完成了,守規矩,這是持戒;專心念一部書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沒有念顛倒,這是根本智;以後遇到老師給他講解的時候,一講就明白,叫後得智。沒有根本智,你決定沒有後得智,有根本智,後得智很容易啟發,它是智慧的教育。

  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疏忽了,至少疏忽了一百年,所以現在變成亂世。亂世之由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怎麼樣來拯救?拯救就是我們首先要拯救家庭,家庭再恢復到古時候那是不可能的,那家庭的功能我們如何來補救,這是現前的大事業。中國古代家庭不是小家庭是大家庭,一個村莊、一個聚落往往就是一個家族,一家人口少的是幾十人,六、七人是少數,多的二、三百人,這個家族。一個家族就是社會,所以能齊家就能治國。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很有道理。不是像現在小家庭,小家庭沒有能力治國,要大家庭。可是現今都是小家庭,大家庭不可能了,那我們如何來組織大家庭?所以我們想到老人樂園,人老了,回家,這是社會,這是大家庭,把過去家庭的功能恢復,養老。小孩,現在父母不教了,三、四歲就可以入幼兒園。父母不教了,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做育幼,小孩從三、四歲,我們可以辦幼兒園、辦幼稚園、辦小學。幼兒園的學生太小了,他還離不開父母,跟父母合作,跟家庭合作,來傳授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到小學就應該住在學校裡面,老師肩負起家教的責任,老師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表演給學生看,三、四歲還行;教到六、七歲他上小學,小學繼續要教倫理、道德、因果。社會上這些小學課程的功課也可以同時來教學,但是教學的方式要改變,不能一天上很多堂很多科目,學生學了都學亂掉了,要遵守古人的一個原則,「教之道,貴以專」,一門一門的學。譬如小學六年,六年都有國語,都有算術,我把六年國語的這個課程一年教完,這一年當中是一年全部學國語,學語文,他每天想的是一樁事情,成績決定比現在學生好;第二年全年學數學,他一年就是一門功課,他想的是一門,他能得定,他開慧。第一堂學國語,第二堂學數學,第一堂還沒有吸收完,換了一門功課,他什麼都學不到。同樣這麼多課程,我們用同樣的時間,我們教學的方法不一樣,一門一門的教,同時不學第二門,心是專心,學的人很快樂,不複雜,學的人會很歡喜,讀書樂!很多功課混雜在一塊,讀書不樂,他沒有吸收。這種方式我都跟劍橋大學的漢學家麥大維教授談過,我說中國古老這種教學方法比你們現在大學好,這裡頭有戒、有定、有慧。所以教跟學都要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同時混雜很多科目,那是決定錯誤的。調劑學習的情緒可以摻雜什麼?書法、繪畫、音樂,這可以能調劑,主要功課就一門。所以副科是調解情緒的,使他裡面有樂受。

  底下講,「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這個話好。止是定,定他就有慈悲,這個愛是慈悲;養心,這個心是識心;善是最好的,這個資就是滋養。所以止是養心,我們今天講最好的養分。這句話要是不好懂,換句話大家就懂了,養心莫善於少事,事情愈少,你的心就愈清淨;事情愈煩,這個心愈煩,心就得不到滋養,你的心就很苦、很煩躁,心神不定,古人講「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所以修行,儒釋道都不例外,養心要靜。你真的能靜下來,靜下來,那你一定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麼能靜得下來!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肩負起繁雜的事業?你定慧成就了,雖然遇到很複雜的事情,你心不煩,你是用很冷靜真實智慧來處理,沒有一樣做不好。所以做事情,小定做小事,大定辦大事,沒有定不能辦事。沒有定,心是浮躁的,叫心浮氣躁,你辦事不會把事情辦好,裡面產生的副作用很多,你自己也不知道,別人知道也不敢跟你講,這是肯定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一定要靜。

  觀,觀是慧,策發神解之妙術。這裡頭著重一個解,解是明瞭,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通達明瞭,叫神解。用什麼方法?觀,觀是什麼意思?觀是看,怎麼看法?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就叫觀。我們今天眼看耳聞有分別、有執著,不叫觀,可以叫看,你的看法怎麼樣,你聽了怎麼樣,不叫觀。觀是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才叫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觀,他那裡面是生煩惱,就是你有很多意見、見解摻在裡頭,不是真實智慧。沒有分別執著,你看你聽,你跟一般有分別執著的人決定不相同。有分別執著,他的見解是複雜的、是錯誤的,沒有看到問題真正的因素,看不出問題。只有放下妄想執著,你才能看出問題的根源,你才能解決它,你才不至於看錯。這是策發神解的妙術。這句話簡單來講,就是你得到真實智慧的方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你心是定的。不要像現在,一看馬上就反應,反應得好快,那個反應是什麼?是煩惱,是習氣,往往是錯誤的,這是現代人跟古人不一樣,古人確實他是靜的。

  你看看近代的,不要說太遠,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的家訓,他的家書,他是怎樣教導他的下一代,他自己的兒女,他的姪子們(兄弟的兒女),每一封信、每個教訓你去看,幾乎大部分都是教他要學靜,要學緩慢,走路要慢,說話要慢,樣樣都教你慢。跟現在人怎麼?現在講效率、講快,快裡頭有錯誤;慢,他心是定的,心是靜的,他沒有錯誤。我看老一輩的這些人,我只看到章嘉大師一個人,真的像佛法裡面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看他這個照片,他就是這樣的,就在定中,他走路很慢,說話很慢,言語動作都慢,我們跟他在一塊,感覺到我們太快了,速度太快了。我講經教學這麼多年,就有很多人說:法師,你說話太慢了!還嫌我太慢,我覺得我已經很快了。你要是遇到章嘉大師的話,恐怕你就不耐煩,一個小時講不了幾句話,你就掉頭而走了,你不願意接近他,真善知識。

  所以我們遇到任何事情不能忙,忙中有錯,要定,愈是重要的事情愈是冷靜、愈是定,才能處理得非常恰當。稱自己心意的要控制住,不能生歡喜,歡喜會出錯誤;不合自己的意思,不能有瞋恚,瞋恚往往會無意跟人結了冤仇,要冷靜。稱自己意思的時候,不小心會被人利用,只有保持心平氣和,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佛法裡面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保持心平氣和。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沒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不容易保持,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很容易保持。世間人忘不掉的,利害,佛法頭一個就是捨自利,自利捨掉了,自然就不會遇到災害,所有一切災害與自私自利有密切關係。這是真智慧從觀來的。

  下面就說得更清楚,「止是禪定勝因」,勝是殊勝。你要先修禪定,先要學放下,放不下的人決定不會得定。我前面跟大家講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你決定不能得定,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放下,你才真的心定下來,有一個字放不下都是障礙,你得不到禪定。所以放下是止,你才能得定。「觀是智慧之由藉」,止到一定的程度,六根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煩惱。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叫七情,他不生這個;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他不會起這個念頭。這一點我們要留意,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會不會起這些念頭?如果有這些念頭,那你就曉得,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一點功行都沒有。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裡面許許多多的教訓都是幫助我們降溫,煩惱要先伏,先降溫,要想斷,一下斷斷不了,再慢慢來。所以有《弟子規》的基礎,有《感應篇》的基礎,你才能持戒,什麼戒?小小戒,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你才能做到;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不容易做到。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快要斷滅了,或者是已經斷滅了,怎麼樣幫助它復甦,幫助它再活過來?那就是要真幹,從《弟子規》、《感應篇》可以把中國文化起死復興,叫它再醒過來,再生出來。

  末後這一句話,「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沒有定慧,自利都談不到,你怎麼能利人?這是真話,一點都不假,很重要。該放下的應當放下,該提起的應當要提起,提起是什麼?觀慧所照,佛法講照見。放下是自利,提起是利人,自利利他最基本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做的示現,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做出來給他看。現在人不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長,我們要做出孝順父母、尊敬別人,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叫自利利他。父母在,要常常去看看父母,要照顧、要關懷、要幫助他;父母不在了,念念不忘,家裡面不能供一個牌位,也要供照片。見到父母的照片,早晨在他面前深深的一鞠躬,晚上睡覺之前,也在照片前一鞠躬,養成這個習慣,教你的下一代,下一代會孝順父母,底下一代一定是以上一代為榜樣。

  尊重聖賢,佛弟子供佛菩薩的像,意思一定要懂,不能迷信,供佛菩薩的像是尊師重道,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也是老師,表法的。釋迦牟尼佛是根本的老師,這個教學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他是始祖,所以有報本反始的意思,報答根本的老師,我們得到這麼好的教誨,念念不忘老師的恩;見賢思齊,看到老師希望我這一生能做到像老師一樣。菩薩就非常具體,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所以供養觀世音菩薩怎麼供養法?把自己的慈悲心供養出來,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一切眾生,那你真的就變成觀世音菩薩;供養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如果不孝父母、不敬老師,供養地藏菩薩叫白供了;供養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求智慧,所以你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你就沒有白供。供,早晚要不要禮拜?要,至少也要對他行九十度的鞠躬禮,這是什麼?這是尊重道。拜觀音菩薩,我尊重慈悲,學習慈悲;拜地藏,我是尊重孝敬,我要學習孝敬,是這個意思。看到佛菩薩的形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如同老師在面前一樣,肅然起敬。這就是你自己這樣做,就是利他,別人看起來,從前看起來點頭讚歎;現在人看見你這麼做覺得奇怪,他一定會問你,他問你,你給他解釋,他就明白了,機會教育。這是把修行契入佛菩薩境界的方法,簡單扼要的介紹出來。

  觀,前面我們將天台三觀、華嚴的法界三觀說出來了,雖然沒有詳細說,也講得相當清楚。說到止,有三止,天台大師「對於三觀而立三止」,也有三種,三止講三種放下。第一種,「體真止,諸法(一切法)由因緣而生,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這是在三止裡面的第一止,體真止。因為第一觀是真空觀,這是修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那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不是實在的。所以三觀裡面,觀真空,觀假有,然後你才能用中。止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首先曉得萬事萬法是因緣和合而現的現相,這個現相不是真的。相是有,叫幻有、假有,體是真空,體是真的不是假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體是空,為什麼?六根接觸不到,但這個空不能當無講,空有,它是有,它不是沒有,它能生,它能現,它能變;能生、能現、能變,那我們就能夠覺察到,我們六根可以覺察到。但是所現所變的這些萬法,六祖講的「能生萬法」,這些萬法是假的,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有,但是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般若經》上所說,你必須要知道。因為你知道這個,你自然會放下,根本不存在,幻有,妙有,你自然就很樂意的像諸佛菩薩一樣,自然放下了。

  真正懂得透徹的,他一下就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一時放下,那就立刻成佛。所以從理上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念頭一轉變就成佛了。有人做了榜樣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做了樣子,一下放下了;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也是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所以凡夫成佛不難,難在看破,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法是知難行易,我們一般講行難,它不是的,它知難行易。為什麼?放下就是,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了,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放不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搞清楚自然放下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