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知恩報恩  (第三集)  1998/1  美國聖荷西  檔名:21-059-0003

  諸位同修:

  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是我們第三天了。昨天介紹到《觀經》的三福,後面這兩條都沒有能夠細說,細說這一個半小時是不夠的,好在這一大段我們在過去曾經講過許多遍,都留有錄音帶,大家可以作參考。在這邊我們只將重點提示出來。

  第二條裡面講「六和敬」,這一條是佛告訴我們,佛弟子,也就是說學佛的這一些大眾,應當如何跟社會群眾相處。佛教給我們,念念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要求別人,應當要求自己。所以佛制訂的這些戒律,為什麼嚴格的教人,沒有受過出家戒律的人,決定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大乘法裡面,又常常講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戒律,這不就是障礙嗎?這怎麼能講得通呢?其實佛不准你看出家人戒律,他有道理在,如果你真的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你什麼都可以看,哪有不能看的。問題是你有障礙,起心動念都為著自己,心裡所想的,身所造的,都是損人利己,這就是障礙。

  所以佛這種教誨真正是大慈大悲,因為你不懂得出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所作所為,在你觀念當中都是善的,出家人都是好人。如果一看戒律,這裡犯戒,那裡破戒,出家人沒有一個是好人。你起心動念看人家的善,這是好事;起心動念看別人的過失,就是你自己在造罪業。不讓你看,就是把你造罪業的機會給你杜絕,意思在這個地方,並不是出家人戒律有什麼祕密。到什麼時候你可以看?你自己有戒定慧的基礎,已經得定,開智慧了,這個時候可以看。為什麼可以看?你得定,你就沒有執著了。諸位要知道,你還有執著,你去打坐絕對不會入定;得定功要把執著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如果你要想開智慧,分別心都不能有。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可以看了。為什麼?心永遠是清淨的,不生煩惱。看到別人這個是非,你對於事實真相完全透徹明瞭,不會起心動念,不造罪業了。這就可以。

  如果讀了之後,看了之後,拿這個標準到處去量人就糟了,你修行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真修不是假修,真修怎麼樣?「不見世間過」,看不到世間的過失。如果說是假修行的,就天天看到別人過失,看到外面的過失,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要懂得這一層的深意。佛的戒律我們明白之後,對他五體投地,佩服到極處;他這個用意太好,只戒自己不戒別人。別人持戒犯戒,與我自己毫不相干,問題是自己要做到。

  別人持戒對我有利益,犯戒對我也有利益。為什麼?別人是菩薩、是佛示現給我看的,他示現順著法性的。講法性大家很難懂,如果講情、理、法,大家就好懂。合情、合理、合法,這個講法你好像是懂了,其實你還是不懂。什麼叫合情?什麼叫合理?什麼叫合法?你還是不懂。情、理、法都是性德,都是法性,這就是把性德詳細的來說明。佛法裡面常講相應,相應跟誰相應?就是與法性相應,也就是我們講與情理法相應。

  情,眾生有情,佛菩薩也有情。佛菩薩要沒有情,怎麼能護念一切眾生?佛菩薩的情跟眾生的情,有什麼不一樣?佛菩薩是覺悟的情,眾生是迷惑顛倒的情,麻煩在這裡。眾生情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那個情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情是真情,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假情,不是真的。所以佛家就不講情這個字,用慈悲兩個字。慈悲就是情,要合乎慈悲,與慈悲心相應。慈悲心要用現代話來解釋,就是愛心,關懷、愛護、盡心盡力的協助,這是慈悲。

  合法,法這個裡面範圍就非常廣泛。如來的教法、一切經論裡面所說的這是法,世間的法律也是法,風俗習慣也是法,道德概念也是法,都能相應,這才叫合法。合理,理一般人很難懂,理是什麼?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相有體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念念當中與這個相應,這就合理。你就不迷,你就覺悟,這才叫與性德相應。

  佛在經上所說的這些大道理,不是我們做不到,我們要做不到,佛就不應該說。佛所講的我們做不到,那佛豈不是對我們開玩笑,吊胃口嗎?佛怎麼會做這種事情?所做、所說的,我們統統能夠做到。為什麼學佛的人做不到?實在講他天天讀經研教,他沒搞懂。經上講得很簡單,與性德相應,他怎麼個相應法都不曉得。沒有能說得詳細,古時候這個說法行,大家都懂,現在人不念古書,不講清楚、不講明白,他不懂。

  古時候人力、物力都非常艱難,著書難,流通也難,讀書也困難。所以古時候的典籍,無論是文字也好,言語也好,都講求簡要詳明,要簡單,簡單扼要,也要詳細明白,這叫好文章,好的言詞。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確確實實語言文字都不多,說得很清楚、很透徹。現在給這些現代人說,聽不懂。所以現在人沒有法子,一定要囉嗦。古人一句話就講完,現在要講一百句,他還未必能聽懂。不這麼細說,真的他不得利益。所以沒有法子,一定要詳細講解。

  六和敬就是教我們入眾與大眾相處的六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諸位受三皈依,三皈依誓詞裡面「皈依僧,眾中尊」。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對阿羅漢、對菩薩尊稱為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尊者怎麼講法?現在中國大陸常常稱人「尊敬的某某先生」,就是這個意思。舍利弗尊者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尊敬的舍利弗」,「尊敬的目犍連」,就這個意思。眾中尊,這個眾是團體,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團體,我們今天講社團。在佛法講四個人,有組織的,在一起生活的,這就是一個社團。家庭是一個最小的社團,家族就是一個大的社團,社團就太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社團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大眾所尊敬的這個社團,就叫眾中尊。這個社團是指佛教的社團,為什麼為大眾所尊敬?因為他遵守這六個條件。

  換句話說,如果它不是佛教的僧團,這個團體也遵守這六條,同樣的它也是眾中尊。所以眾中尊並不是佛教社團所獨有的,那個眾並沒有加上個僧眾,沒有。這個意思諸位一定要明瞭,任何社團能夠做到這六條,佛菩薩都尊敬,別說人天。所以這六條要約束我們自己,不要去管別人。這個社團裡每一個分子都能以這六條來約束自己,這個團體自然就和睦,就是社團裡面的榜樣、社團裡面的模範。

  第一條「見和同解」,這是說大眾在一起最重要的條件、基本的條件,要建立共識,現在講共識。我們大家的見解相同,相同以什麼為標準?佛並沒有說你們的見解都錯了,我的見解是正確的,你們大家都依我,佛沒這個說法,佛高明,聰明到極處,我們大家都把自己的見解放下,不就同了嗎?誰也不要聽誰的,只要你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你就跟一切諸佛如來的見解相同。這才真的叫人心服口服。

  現在有很多人講經說法,說這個話是如來的意思,我不相信,如來哪有意思?我有的時候講些東西,聽眾,像這一次在新加坡,他們開會,我沒有參加,我在看電視,有閉路電視,我在那裡看。看到裡面有爭執,說是法師的意思怎麼樣怎麼樣,他說他理解的意思,那一個人又有一個理解的意思。我看到這個情形,趕緊寫個條子叫悟泓師送過去,我說:「那都是他們的意思,我沒有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我的意思你們都不了解,還能解如來的真實義嗎?不容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如來沒有意思。

  換句話說,所有這些經典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要是說經典有意思的話,你就壞了,你還能講經嗎?你講出來的是什麼?死的,有意思就死了,沒有意思是活的,沒有意思才能生無量義,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決定沒有第二個意思。你看報章雜誌上寫的文章,死的,哪個人說,就是那個講法;佛經是活的,一百個人講一百種講法。我這一個人講,講十遍,十遍不一樣,哪裡會有相同的?為什麼會不相同?因為它沒有意思,你一定要執著裡頭有意思,那你就糟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在聽經,聽了沒有意思,你就開悟了;聽了有意思,你就悟不了,你就上當了。這是佛家經典跟世間典籍不一樣的地方。

  佛法不論是說、是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原則高明,「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對了。離言說相是什麼?你在聽經,不執著,不要去分別執著這個音聲、言語,你不要去分別。也不要去分別名相,《觀經》「三福」名相,「六和敬」名相,你只管聽,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不著心緣,你連念頭都不起。這樣聽經會入定、會開悟。有許多人聽經聽一輩子,愈聽愈迷惑,愈聽愈顛倒,什麼原因?著相,他在聽經的時候分別執著,這就壞了,一輩子不能開悟。

  我們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古人接觸佛法三年五載就開悟、就見性,我們現在搞個三十年、五十年都開不了悟,什麼原因?我們的方法錯了,他們懂方法。換句話說,大家現在念《無量壽經》,他們的用心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就不執著,執著就不清淨了;平等就不分別,分別就不平等了;迷就不覺。所以人家用清淨平等覺心來聽經,聽了他當然開悟,三年五載他怎麼會不見性?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實在講,我們不比古人差,為什麼用同樣的時間,人家有成績拿出來,我們沒有?這時候自己就要好好的反省,毛病到底出在哪裡?你能把毛病找出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不會落在古人後面,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不是說你聽得多就開悟,沒這個道理,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就開悟。「見和同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是真實的基礎,永遠不能變更的基礎。然後從這個基礎上,再講到它的應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團體的交際應酬上。下面這五條是應用,是講事,第一條講的是用心,你用的什麼心,那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戒和同修」,戒是守法,你自自然然就守法。守的什麼法?前面跟諸位所講的,自然就合情、合理、合法。「見和同解」是合理,與理相應。「戒和同修」就是與法相應,如法。後面「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那是合情。情、理、法不都具足了嗎?這才叫相應。如理、如法、如情,面面都圓滿,面面都周到。經典裡面講得簡單,只用「相應」兩個字。這樣的團體當然值得大眾尊敬。如果是家庭,那是所有家庭當中最值得人尊敬的家庭。你開個商店,能這樣做,你這個商店是值得大眾尊敬的一個商店。

  再看下面第三條「三無漏學」,這一條是講佛法修學的原則。換句話說,我們選的這五條,前面兩條,說老實話是世間法,三福、六和是世間法,是做人的基礎。到這個地方,才講出世間法,為什麼?三無漏學,無漏就出世間了。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煩惱斷盡了。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用什麼方法斷煩惱?就用這個方法。

  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第一句是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誓願,後面三句都是完成這個誓願的方法。你要想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你自己的煩惱沒有斷,你怎麼度得了眾生?也就是說你自己煩惱沒有斷,你怎麼可能給社會大眾作好榜樣?你做不到。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還是利己損人,這怎麼能給社會作榜樣?那就不能作師,不能作範。所以佛教給我們,你真的要發心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的意思就是我們主題裡頭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普度眾生了。佛菩薩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所以我們稱佛為天人大導師,最佳的模範。我們想普度眾生,那就是想的時候,我們的言行、起心動念,都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標準、最好的模樣。就是這個講法,這樣講法大家好懂。

  首先第一個條件,必須自己要把煩惱斷盡。煩惱裡面最嚴重的,頭一個是「我執」,執著身是我,這是煩惱的病根。起心動念都要為這個「我」,你還能度得了眾生嗎?因為執著有這個我,所以才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我執造成的。換句話說,沒有我執就沒有六道輪迴,你就超越六道。阿羅漢超越六道,憑什麼?斷見思煩惱,破了我執,所以沒有六道了。沒有六道,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從哪裡來的?分別,他雖然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所以外頭還是有個界限,十法界,那是界限。怎樣再把這個界限破除?分別也沒有了。分別是法執,法執破掉了,分別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這才超越十法界。都是在斷煩惱,持戒斷煩惱,所以稱為三無漏學。

  「起心動念,遠離三毒惡惱」,這是教我們三無漏學下手的功夫,你從哪裡學起?大乘法門修學的方法要掌握這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自自然然的它就有反應,反應就起心動念。如果不起心、不動念,那好,那你已經成佛,你就不是凡夫了。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你就不要顧外頭境界,所以叫什麼?回光返照。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成功了。他這個祕訣就是知道回頭,我們起心動念不曉得回頭。人家一起心動念,他不顧外頭境界,立刻照顧他這個念頭,這念頭是善,還是惡?他就想這個。如果這個念頭不善,馬上就改過來。實際上念頭一回光返照,念頭就沒有了,恢復到清淨心。你們讀《楞嚴經》,《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己說明他用功的方法,他修成佛道的方法就用這個。我們起心動念不曉得回光返照,不知道去觀察這個念頭的善惡,不知道觀察念頭的邪正是非,隨著它發展,那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在起心動念之處用功夫,首先遠離三毒惡惱,三毒是貪、瞋、痴,惡是十惡,惱是煩惱。這五個字裡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之廣,跟經裡面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差不多是相同的。你要能與這個遠離。與什麼相應?與戒定慧相應。清淨是戒,平等是定,正覺是慧,與這個相應。這是宗門的功夫,禪宗就用這個功夫,這是用功的總原則。禪宗是用這個方法,其他任何一個宗派,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方法雖然不一樣,但是原則不能離開。離開這個原則,你所修的就與心性相背。戒、定、慧三學是性德,與性德相應,才能真正得到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才能得這個果報。所以真正用功人,念佛人都不例外。

  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不會念。怎麼不會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念一大堆,佛號不管用,境界一現前,佛號就沒有了,所以功夫不得力。境界現前,我們比禪方便,禪要用這種功夫去觀照,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念頭統統打掉,立刻也恢復到清淨平等覺。這個法子比禪的方法,真的是方便、殊勝。所以一起心、一動念,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全都念掉。不管它善惡,也不管它是非,也不管它邪正,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一掃而光,這叫念佛人。不是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沒用處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用功的方法,平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功夫,都會用功。只要功夫得力,統統叫念佛,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覺,念佛就是念覺、正、淨,念佛就是念戒、定、慧,一句阿彌陀佛這些意思完全具足,圓滿的具足,所以這個裡頭怎麼會有分別執著?

  有這樣的基礎之後,這是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譬如樹有根了,然後根才生芽,才慢慢長成一棵小樹,那就是底下菩薩六度。如何培養這個根本、這個樹苖?菩薩六度,六種方法,成就圓滿的菩提一定要靠這個。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過日子,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條從哪裡來的?從戒、定、慧那個慧裡頭來的。你沒有戒、定、慧,這六條就沒有,所以戒、定、慧三學是根。

  我們今天修學大乘法,怎麼修都修不成功,都成不了菩薩。修幾十年,算你命長修幾百年,你還是凡夫,你還不能成就,道理在哪裡?你沒有根。根是什麼?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起心動念遠離三毒惡惱。你要沒有這個根,用佛家的話來講,很不好聽,你是什麼種性?闡提種性,斷了善根,所以一闡提。我們在經上看到一闡提,都沒想到自己,一闡提大概是別人,沒想到自己。你要真搞通了,回頭一照原來自己是一闡提,所以佛法修了這麼多年,一點都不起作用,天天還是造作罪業。

  雖然念佛,念佛是種一點善根,從前李老師講的,該墮地獄還墮地獄,該變餓鬼還變餓鬼,沒法子!佛天天念,經天天讀,讀十萬遍也沒用處,該下地獄還是下地獄。為什麼?沒善根。諸位要曉得,一闡提就是他起心動念都與三毒惡惱相應。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明白,換句話說,我們自己身體害的什麼病不能不知道,知道才想著去治這個病。自己害的病不知道,根本以為很健康,不去求醫,不去治病,死到臨頭就來不及了。所以必須要清楚、要明瞭。三無漏學就是善根,從這個根上才生出六度。六度是菩薩法,信位的菩薩就好像發芽,十信;十住就好像長成樹苗,十行就變成樹、變成大樹,到十迴向、十地,那就開花結果了。但是從發芽到開花結果,都要修這六條。

  布施,布施是放下,布施是捨。怎麼捨?捨得。我們看這裡有些同修穿的衣服,後面有「捨得」,我看會長昨天穿的衣服「捨得」。捨得的意思很深,你得到的東西都捨掉,捨有得,得了就捨;不是說我捨,捨了後頭有得,那就完了,是叫你捨所得,永遠捨所得。你愈捨,得的愈多;得的愈多,就捨的愈多。決定不能留,一留就壞了,怎麼壞了?一留貪瞋痴就起來了。你要想永斷貪瞋痴,那你就把所得的統統捨掉,你才能永遠保持清淨心,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心,這是性德流露。凡夫性德為什麼不能透露?就是被三毒煩惱障礙住了,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就在這裡,所以他教給我們方法—布施。

  不明白這些事理的人,布施非常困難,認為布施了之後,我自己生活怎麼辦?他還想到明天,還想到明年,還想到後年,糟糕不糟糕!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這些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講得透徹。你要真正契入這個境界,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上跟我們講事實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決定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個錯覺,不是真的。真相,佛講的剎那際,剎那際是生滅同時,所以也叫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為什麼叫個不生?它確實有生滅,那個時間太短暫了,你說生,已經滅了,太短暫了。《仁王經》上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佛的粗說,不是細說,這是佛隨順眾生凡情說,讓你們知道時間之短促。實際的真相不可思議,哪裡有生滅?既沒有生滅,哪裡還有什麼明天後天,明年後年,沒有。

  你統統捨盡了,決定餓不死,決定凍不著。為什麼?你命裡頭的福報是存在。如果說凡夫,把《了凡四訓》多讀一些,我常常教大家,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然後深信因果報應。你財布施,愈布施財愈多;不是財愈儲蓄愈多,沒這個道理,那是死的,愈儲蓄愈完蛋,貨幣貶值,不能存。所以財要散、要施,愈施愈多,愈想有愈得不到,你要它幹什麼?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為什麼不肯施?

  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搞清楚,理要深思,事要細心去觀察。讀古人這些記載,那是看看歷史,是看過去人他們的果報,因緣果報。你看報紙、看電視,看現代人的因緣果報,在這裡面增長學問、增長見識。然後你對於佛這個教誨,才能深信不疑,才能肯定,真幹,沒有絲毫疑慮。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現在大家,佛叫你布施,你為什麼不肯布施?佛叫你持戒,你為什麼不敢持戒?對佛所講的話懷疑,雖然講信,不是真信,很勉強的相信,決定不能去照做。縱然去做,做到幾分就覺得很不錯了,不能夠圓滿的去做。信心不足,就是你了解的不夠透徹,對這個事沒有觀察得清楚。理要明白了,事要觀察清楚了,你會很歡喜的去做。果報不可思議!真是經上常常說的殊勝莊嚴。佛菩薩能得到,我們又何嘗不能得到?佛菩薩真幹,我們沒幹,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要問布施從哪裡下手?我們應當怎麼作法?其實就在你生活當中,就在你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都是布施,念念都是圓滿。在美國,一般年輕人打工的很多,我們以打工作一個例子。他每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這就是布施。不遲到、不早退,這就是圓圓滿滿的布施。老闆給他一份工作,他盡心盡力去做,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勞力。用他的智慧,是法布施;用他的體力,財布施。對公司行號,他是布施;對一切社會顧客大眾,也是在做布施。你看他布施做得多圓滿!天天在做,不曉得做的是布施,你說糟糕不糟糕,冤枉不冤枉?

  所以菩薩來做這個工作,菩薩就是打工,他這個心與戒定慧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真的是全心全力的付出,不計報酬。不是說報酬多我多做一點,報酬少我少做一點,那就不是布施,那是買賣。報酬多,我也是全部精神付出,報酬少,也是全部付出,那是布施,不是在計較報酬。不計較待遇,也不計較工作的地位,不計較這些,完全是服務這個公司,服務社會,那他存的心是布施的心,這是菩薩行,他所做的是菩薩行。並不是講布施,一定要到寺院、到佛菩薩道場去捐一點錢,那錯了,大錯特錯。所以布施供養,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給社會大眾,特別是給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同仁,作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就是行菩薩道。

  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公司行號的規約章程,守規矩。可是我遇到一些同修來問我:法師,我們學了佛受了菩薩戒,知道一定要奉公守法。我那個老闆逃稅怎麼辦?他一定要叫我做逃稅的時候。我說:那你不能做。這不能做他開除。開除也讓他開除,另外再找工作。你會不會找到?你一定會找到,三寶加持。所以決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做違法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現在很多人有個錯誤觀念,認為要不逃稅就不能賺錢,想盡方法去漏稅。漏稅這個罪過很大,盜取一個國家納稅人的財富。這個偷盜,他負債是全國納稅人,都是他的債主、債權人,麻煩大了,還不清,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對於老闆的話,真正你能夠做得很好,奉公守法做得很好,老闆愛護,這個員工到哪裡去找?你去影響他,你把這些道理常常用機會教育,佛家講善巧方便勸導他。決定要守法,嚴持戒律。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給諸位說過,新加坡有一個菩薩商人—傅來成,這一次有很多人去的時候都見過面。這個人什麼本事都沒有,什麼能力都沒有,小學畢業,英語也不通,跟外國生意人往來請人翻譯。為什麼歐洲這些公司大老闆都看重他?老實。沒有一句假話,從來不做騙人的事情,就憑這一點,人家賞識他,請他做代理。代理他不會做,他去找人,找人幫他做。他說我不是找伙計,我是找老闆。找的人要告訴他,決定要真誠、要老實。他憑這個起家,一年也能賺一千多萬新加坡錢,生意做得不錯。納稅決定是百分之百,還賺錢。所以他相信《了凡四訓》講的,命裡面所有的,一分都漏不掉;命裡沒有的,想盡什麼方法,還是命裡所有的,你說這冤枉不冤枉?絕對不是說你逃稅的時候多賺一點,沒這個道理,那你的本事大了,因果律都推翻了,那還得了!諸佛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遇到一個奉公守法老老實實的一個商人,不自欺不欺人,學了佛之後,樣樣都依教奉行。自己生活非常節儉,賺來的錢都做社會福利事業,做的沒有人知道,不願意讓人知道,佛門裡面做事情也不讓人知道,默默的在做。在學佛人當中,我沒有看到第二個。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奉公守法。

  忍辱就是有耐心,對人、對事都要有耐心,特別是對人,所以才能成就。精進是求進步,日新又新。禪定是自己有主張,不會隨外面境界所動搖。人家用名聞利養來誘惑你,現在商人實在是很困難,商業競爭,這個老闆給你多少待遇,我多給你一些待遇,你來,馬上就跳槽了,沒有主張,沒有定力。要有定力,不計較待遇,我在這個工作崗位,作一個好榜樣給大家看。他有定力,不受外面誘惑。個人是一切人的榜樣,將來他的公司做好了,公司是所有一切公司的榜樣。他不是在行菩薩道嗎?他就在修六度萬行。智慧,他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諸位要曉得,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身分,就在他自己本分的行業工作上修六度萬行,那就是菩薩行,就是學佛,學佛哪裡要改變身分。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天天念經敲著木魚作樣子,裝作修行的樣子,還是妄想分別、貪瞋痴慢,那叫造罪業,不是修行。那個叫修行的話,那是修三途的行、修六道的行,不是佛行,不是菩薩行,一定要懂得。我們是什麼身分,在這個身分上作好榜樣,從事哪一個行業,在哪一個行業上作好榜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三學六度,圓圓滿滿貫徹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不能修菩薩行,沒有一個人不能成菩薩道,你說這個意思多麼圓滿,多麼究竟。

  末後這兩句話是《無量壽經》上的,「教化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當中,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他的起心動念、一切所作所為,都與三學六度相應,這就是無上真正之道。由此可知,佛法都在生活裡頭,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然後再從這個基礎上,提升到普賢十願。你能把三學六度修好,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真實的果報,這不是假的。宗門裡面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你真的成佛了。但是成佛之後,並沒有圓滿。這個成的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家叫做「分證佛」,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但是沒有圓滿。

  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層次?因為妄想厚薄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這裡面雖然沒有講四十一個位次,但是講四土三輩九品也差不多,四土,每一土九品,四九三十六,跟四十一相差不了多少,這是分法不一樣。也就是無明沒有破盡,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要用什麼方法去修?十大願王。修十大願王是破無明的,能夠斷盡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

  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五條前面兩條是六道凡夫修的,當中兩條是四聖法界修的,末後一條是一真法界修的,我們都要懂得。我們今天修「禮敬諸佛」,不是普賢行,為什麼?我們沒有三無漏學,沒有六度。前面沒有做到,雖然修,那是樣子,裝裝樣子而已,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建立在三學六度的基礎上,那就是真的普賢行。

  普賢行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普賢」這兩個字,你要懂得。普是普遍,也就是說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才普;你有執著、有分別,就有界限,就不普了,普的意思就沒有了。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大,那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叫普。賢是什麼?賢是與性德完全相應,與性德不相應這就不是賢。怎樣才與性德相應?念念之中,行行之中,都圓圓滿滿具足前面所講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念念都具足,圓滿具足,行行具足。一起心、一動念、一抬手、一舉足,無一個動作不與它圓滿相應,那才叫賢。普賢大士之德是圓滿性德的流露,那是不可思議,說之不盡的,所以古德稱《華嚴》為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的經典。世尊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普賢大士之德歸納為十個綱領,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性德歸納十條,這好講話。

  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從自內心真誠的禮敬。禮是講奉事,事上講的;敬是從心上講的,內心真誠恭敬。在事上面所做的都是如法,就是我們講的合情、合法。敬就是合理,你所做的都是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稱性之行。諸佛,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凡具有佛性的,都是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也有佛性,但是經上不叫佛性,叫法性。但是要曉得,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因為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換句話說,對有情眾生我們禮敬,對無情的眾生也要禮敬。我們住的這個房間,房間要是凌亂,對諸佛不恭敬了。我們這裡設張桌子,桌子骯髒,沒有把它抹乾淨,沒有把它放整齊,對它不恭敬了。這一條不容易修,所以學佛的人不能不注意。無論是出家在家,你的生活起居是社會大眾的榜樣,你那個房間一進去看的時候,亂七八糟,氣味難聞,人家還肯學佛?學佛是這個樣子,不能學。你就把人家法身慧命斷盡了。學佛要作個好樣子,人家看到之後才能夠生起羡慕之心。我們常常講要普度眾生,行菩薩道,從哪裡度?就從這個地方做。你能做得乾淨俐落,就是度眾生,就算你行菩薩道了。

  菩薩道到哪裡去修?離開了生活,沒有修行的地方,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起居之間。特別是我們出家,出家是佛的一個代表,我們要是所做的不如法,我們天天在毀滅佛教,在侮辱世尊,還以為自己有功德,自己將來入阿鼻地獄還不曉得怎麼去的,那才叫冤枉。所以我不大勸人出家,道理在此地。怕的是什麼?你不出家不墮地獄,出家之後就墮地獄。因為你出家,你一定要作大眾的榜樣,作大眾的模範,你自己做不到,不要輕易去造這個業。特別是我們過去講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這個出家人如果真正念了這部經,那寒毛直豎。如果你寒毛不直豎,你就麻木不仁,你是木頭、石頭。這一定要懂得。

  所以這個敬,敬人、敬物、敬事。事是什麼?認真負責,全心全力把事情做好,是對事的恭敬。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統統都與三學六度相應,這才叫普賢行。所以這五條,愈往後面境界愈廣大,愈往後面愈深,後面可以包前面,前面不包後面。我們初學做起,要從三福六和作基礎,然後才能夠提升到三學六度,圓圓滿滿達到這十願。

  十願的第二條「稱讚如來」。第一條講諸佛,第二條講如來,如來跟諸佛意思不一樣,這個要清楚。如來是講性德,是從理上講的,從心性上講的,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事相上我們要以清淨平等心來看一切事相,所以這個恭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惡。佛菩薩我們對他恭敬,羅剎、惡鬼我們對他也是這樣恭敬,這裡頭沒有增減,不是我對佛菩薩多一分,對魔王少一分,那你就錯了,平等的恭敬。但是稱讚就不一樣了,稱讚這裡頭有善有惡,與心性相應的我們稱讚,不相應的不稱讚,這裡頭有區別。也就是說修恭敬,人人都要修,應當這樣修。稱讚呢?好的,我們稱讚,不好的,我們不讚歎,恭敬不讚歎。這才能化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華嚴經》五十三參,你看善財童子參訪,有一些有禮敬有讚歎,有幾位有禮敬不讚歎。體會這裡頭的意思,這個意思很深很廣,不可以不知道,然後才知道我們怎樣作榜樣給眾生看。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雖然沒有講圓滿,但是在新加坡講的這一段,講得簡單,沒有這麼細講。大家把這幾次講合起來聽,就可以圓滿,意思就都聽到。好,謝謝諸位,大概七、八月這個時間,我還會到此地來一次,跟大家再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