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 (第二集) 1998/2 台灣嘉義淨宗學會 檔名:21-050-0002
諸位同修:
說到行門,學佛首先要有一個目標,目標要很清楚、很鮮明。然後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目標完成,這才是真實的成就。最正確的目標是求生淨土,因為往生淨土就是成佛。這個道理,許多人讀經都能夠說得出,可是很難真正的體會契入。所以修學依舊有許多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其中,使自己的功夫不得力,這一生達不到這個目標就非常可惜。
必須要知道,生死輪迴的真相。生死輪迴是最恐怖的事情,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如果不能夠脫離輪迴,造作惡業是決定不能避免的。我們一生當中,縱然造了很多善業,細細比較一下,惡業一定比善業多,惡念一定比善念嚴重,果報就可想而知,這是非常恐怖的一樁事情。而世間人迷在其中,變成了麻木不仁,不求出離。縱然遇到佛法,偶而發一念出離的心,可是這個心的力量很薄弱,一轉眼又被世緣、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牽著去了。這些在佛門裡叫做魔障,使你功夫不得力,使你達不到這一生往生成佛的目的,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
怎樣對治習氣,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我們仔細去思惟,他的方法好,妙絕了。他老人家自己也用這個方法,實際上他用這個方法,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他不是普通人,他還用得著什麼修行?所以,一生所表演的,是給我們作樣子,特別是給我們現代人學佛作榜樣。
現代人學佛要想成就,非學他不可。他示現的最大的一個特色,在日常生活當中,極其簡單,沒有一點奢侈,沒有一點浪費,沒有一些營求,沒有!經營求願,他從來不做這些事情。個人在生活行持上,確確實實《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所說的那些過失,他一條都沒有,這是他做給我們看的。
老實念佛這一門上,他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常常念「死」。所以他老人家自己小佛堂裡面,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木頭雕的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掛一個字「死」,時時刻刻把「死」提在心頭上。我就要死了,立刻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世間任何一法,一絲一毫你也帶不走,一絲一毫與你都不相干。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把這個字貼在額頭上,時時刻刻想著、念著,我們對世緣真的是萬念俱灰。這個方法斷貪瞋痴,真是妙絕了。所以,有很多人問:「怎樣才能看破、放下?」印祖這一招非常高明。
你能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所以在這個世間,有一點點能力,有一絲毫的緣分,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幫助這個世間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遮避風雨,足矣!還有什麼要求的?多一分的貪求,就是多一分的業。我們天天念著要消業障,可是業障不斷在增加、不斷在增長,怎麼個消法?
中國大陸許許多多叢林道場,我想在座的同學有不少人到大陸觀光旅遊都看過,那麼大的道場,不是過去這些祖師大德每天在策劃,每天在經營,怎麼樣發展,怎麼樣去做,沒有!大多數最先都是在山上建一個小茅篷,茅篷沒有這麼大,哪有這麼大的茅篷,比這個小多了。一個人在山上修行,以後被人發現了,這個修行人有道德、有修養、有學問,於是就有人來跟他學。這個茅篷就住不下了,旁邊再搭一間。以後名氣愈來愈傳開了,真是所謂「實至名歸」。他並不是好名,不是讓人家去宣傳。親近他的自動到外面去介紹,那個介紹不是宣傳。大概都是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參善知識,而不知道哪一位是善知識,所以親近的人就會介紹給他的同修道友,於是這個道場,人愈來愈多。人多了,自然就有護法的。社會上有很多人想修福,就會找到這個地方來,給你蓋大殿,給你蓋寮房,自然成就的。不是到外面化緣,不是怎麼設計,沒有!叢林道場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
而形成這麼大的規模,那是幾百年逐漸增加形成的,不是一個短時間成就的。這是真正修行的感應,感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大道場就出現在世間了。無論道場多大,無論住眾多少,在中國大陸,大道場住幾千人;這些修行人裡面,真有成就的,有開悟的、有得定的、有證果的,那才叫道場。如果這個所在,修行人一個成就都沒有,那就不叫道場。道場,諸位想想,這裡頭要有「道」才行。什麼是「道」?解脫之道、斷煩惱之道、證菩提之道、了生死之道、成佛成菩薩之道,這才能稱之為「道場」。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古時候的社會,跟我們現代社會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也就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這就說明修學的環境不相同。環境不一樣,修學的方法當然也就不一樣;方法雖然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殊途同歸,這是經上常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原理、原則是相同。
總原則是什麼?一般講「三學」、「六度」,這是總原則。在淨宗裡面講,《無量壽經》的經題說得好,「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是永恆不變的原則。我們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修覺悟的心。清淨就是戒,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不被世緣所染污,這是清淨心。平等是定,心有不平,這個心就動了,像水一樣,水在平的時候是定的;起了波浪,它是動的。所以,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得清淨、平等、覺,就是戒、定、慧三學。清淨、平等、覺,也是菩薩的六度。這五個字裡頭,字字都圓滿含攝六波羅蜜。如果勉強的分配,布施、持戒是清淨。布施是捨、是放下,統統都捨掉了,統統都放下了,心清淨了。你心裡頭如果有牽掛、有憂慮,你的心就不清淨,放下就清淨了。所以,清淨是布施,清淨是持戒,布施、持戒修清淨心。
可是世間有不少人,他很肯修布施,他不清淨,為什麼?布施希望有果報,那就不清淨了。佛經上說得沒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他認真修這三種布施,念念希求三種果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清淨,他得的是世間福報、人天福報,他所得到的不是佛法,清淨是佛法。所以,大乘《般若經》上,佛常常教我們「捨得」。布施是捨,捨了就得,這是一個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死的。佛的意思,是你得到的也捨掉。我財布施得財富,我心地不沾染財富,把我所得的也捨掉。「捨得」,捨你所得到的,你才會得清淨心;你要捨,又希望得到,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捨得」的意思很深很深,一般人看得很淺,只看到第一層,沒有看到底下甚深的一層意思。
等覺菩薩要是成佛了,要把成佛的那個念頭捨掉,他才真正成佛。如果他要是不肯捨那個佛,還想成佛,他就成不了佛。正好像我們念佛,很多人念佛要求一心不亂。
他來問我:「法師,我念了好幾年,求一心不亂,還求不到!」
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一輩子都求不到。」
他說:「為什麼?」
我說:「因為你有個一心不亂的念頭障礙住了,你怎麼會求得到?」
你幾時一心不亂的念頭沒有了,真的就得一心了,一心不亂就現前了。有一個一心不亂,就把你一心不亂障礙住了,這個不行。所以要捨得,那個「得」的意思很深!
為什麼叫你把那個「得」捨掉?老老實實告訴你,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你一定要得,你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一部《大般若經》經文很長,佛講「不可得」這三個字,講了幾百遍!這個經從頭到尾看一遍,什麼都記不住,那個「不可得」一定會記住,重複講了幾百遍,哪能不記得?哪裡會忘記?不可得是真的,沒有一樣東西可得。《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三心不可得」,這大家念得很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意思是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是一切法,「萬法緣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告訴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佛才教你「捨得」,這是捨得的真正意思。
你把「得」的念頭統統放下了,你才得到清淨心。所以,布施、持戒是清淨,得清淨心。忍辱、禪定得平等心。無論世法、佛法要有耐心,有耐心,心能不能平等?不能。但是雖不能平等,是平等的前方便,是修平等心的預備功夫。因為你不能忍,你決定不能得定,得定才平等,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初步功夫。這是忍之淺義,很淺顯的意思;它的深義,那就不是這個講法。
忍的深義是對於一切事實真相真正明瞭,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肯定、能同意、能認可,這叫忍。這個意思就深了。你能夠肯定佛的說法,能夠承認佛的說法,你的心自然就定下來,平等就現前了。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定跟慧是一樁事情,互為體用。這大乘經上說得很多。定是體,慧就是用;慧是體,定就是用,定慧等學。你看《無量壽經》的經題,具足三學,具足六度,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就是講的這一樁事情。
由此可知,我們真正想用功,真正想修行,在佛門裡面,代表智慧有二位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大家所讚歎的、所尊重的,菩薩裡面智慧第一。他老人家代表的是「廣學多聞」,佛門裡面所謂的通家。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代表圓滿的智慧。
在我們淨土宗,大勢至菩薩所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大勢至菩薩所表的智慧跟文殊菩薩表示的,在形式上不一樣。文殊菩薩所表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勢至菩薩所表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在《楞嚴經》上讀到的,他老人家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同一類,專修念佛法門。五十二怎麼講?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從初信位一直到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上面等覺、妙覺,妙覺成佛了,這是五十二個位次。
五十二個位次怎麼修?一句阿彌陀佛。修十信位念阿彌陀佛,修十住位也念阿彌陀佛,修十地、修等覺、修妙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就念成佛了。給諸位說,這個智慧不在文殊之下,而在文殊之上。誰知道?依這個法門來修學,將這個法門普遍勸導一切大眾修學,就是觀世音菩薩所表的「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彌陀佛,裡面還摻雜別的東西,那就不慈悲,就不是大慈大悲。西方三聖表這個法門。你們諸位想想看,你是願意走文殊的路子,還是願意走大勢至的路子。大勢至的路子簡單、明瞭,不傷腦筋。文殊菩薩那個可麻煩,就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麻煩透了,什麼都要學。
那麼我們要問:「大勢至菩薩好是好,可不可以我們也能像文殊菩薩,對世出世間法都通達?」這個問得不錯,真的!念到一心不亂就什麼都通達,什麼都明瞭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哪有不通達、不明瞭的道理?這要念到什麼時候?隨著你念佛的功夫,你的智慧漸漸開了。你要是不相信的話,你去念念《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結果他什麼都通達,樣樣都明瞭。許多學教的這些法師,學了幾十年,都沒有搞清楚,向他老人家請教。像法達禪師學《法華經》學了十年,《法華經》的大意不知道,到六祖那裡向他老人家請教。
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他不能說沒看過,他不認識字,他當然不會看),你把《法華經》念給我聽。」法達就念《法華經》,念到方便品。
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
《法華經》二十八品才念二品,不要念了,六祖講給他聽,他開悟了。教下要學嗎?不要學!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要問:「六祖為什麼知道?」實在講,六祖知道,你也知道。你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你有煩惱障,你有所知障障住了。
世出世間法一切都通達明瞭,是我們自性的本能,本有的智慧,沒有一樣不知道。現在變成無知,就是因為煩惱障、所知障,二障障住了。清淨心破煩惱障,平等心破所知障。所以,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地清淨、平等,你的二障漸漸就薄了。漸漸薄了,你的智慧就漸漸開了。不要去看經,聽人家一念經,念經的人不曉得意思,聽的人明白、懂得了。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哪裡要學!學得那麼辛苦。
所以,真正修行在斷煩惱,在破二障。四弘誓願裡,「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在這上下功夫,叫做真修行,你是真幹;你不在這上下功夫,假的。如果你顛倒了,四弘誓願中,菩提心也不發,斷煩惱也不幹,從哪裡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從這裡學起,再「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就成佛?假的不是真的。像蓋四層樓一樣,下面兩層樓沒有,要蓋上頭兩層,哪有這個道理?底下兩層蓋好了,上面兩層自然就成就。
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佛門常講開悟,有很多人問:「開悟是什麼樣子?」說深了,大家不懂,所以我淺說。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就開悟了。這個好懂。你每天去反省,每天去檢點,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覺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這真的是開悟。發現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這是功夫,這叫真修。如果不知道自己過失,這一天就空過了。
念經、念佛、禮佛,那是形式、是樣子,未必是真實功夫。真實的功夫是要檢點自己的毛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修淨土,《大乘無量壽經》就是我們修學的標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上講的相應,就是正確的;不相應,就是錯誤的。佛在經上,哪些事情叫我們做,我們沒有做,那就錯了。哪些事情叫我們決定不可以做,我們要做了,那也錯了。我勸大家讀經,用讀經的方法,發現自己的毛病。你要是不讀經,你怎麼會知道自己有過失。經就像一面鏡子,我們臉上有骯髒看不到,照鏡子就看到了。我們讀佛經,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天天讀,天天反省,天天檢討,天天改過,這叫真用功。用真功夫,才能與佛相應。
修行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出家人做的,形式就是舞台的表演。做這些形式有什麼用處?表演給初學佛的人看,給沒有學佛的人看,去啟發他、覺悟他,讓他看了之後、接觸之後,體會到佛法的好處,讓他來入佛門。這是佛法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佛門常講:「善巧方便」,做法會都是善巧方便。這些形式是勸他來學佛,又不能明著去勸,明著勸不就是去拉信徒!所以,佛法跟世法,古人用心良苦。
誰敢說一句「我是善知識,我是一個好老師」,沒有人敢講,佛也不說他是善知識、他是好老師。真正善知識、好老師到哪裡去找學生?現在學校辦學是招生,招生只有現在才有,中國古時候誰敢招生?釋迦牟尼佛不敢招生,孔老夫子不敢招生。招生太誑妄、太自大,誰敢做!所以說「只問來學,未聞往教」。學是來求學的,求學你要認識老師,老師也沒有人給你介紹,你怎麼認識?佛法用這些方法,善巧方便,觸動你的善根,讓你覺悟,讓你發現這個地方有好老師,我應該去求學。所以,這些表演是佛弟子的事情。我們已經有好老師,我們想把老師介紹給一般人,但是老師決定不准我們去拉信徒,「我那個老師好,你要來親近」,這個話不可以說。只可以用讚佛、歌讚、表演種種,讓他自己覺悟。「釋迦牟尼佛這麼好!」他要說這個話,我們就可以點頭,「不錯!」這樣來接引他入門。所以,這個形式的目的在此地,形象一定要非常的圓滿,才能讓社會大眾生起信心。
今天,我們四眾弟子形象不好,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說我們是迷信,說我們是消極,說我們不合現實,說我們是落伍。為什麼會有這些說詞?都是我們自己表演的不好,沒有一個好的形象讓大家讚歎,這是我們作弟子的過失,重大的過失。我們今天發現了這個過失,就應當認真努力來改進。
去年年底,新加坡召開淨宗聯誼會,李會長來問我:「我們的大會精神如何來標榜?」我就針對現在社會的弊病,我們修學的病根,給他提了十二個字,「知恩報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十二個字就是此時此處我們修行的重點,要有作師、作範這個意願。師是表率,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不可以為社會大眾的表率;表率就是標準。我一切修學所做所為可不可以給社會做一個好樣子;好樣子就是模範。如果我們四眾同修都有這個理念,「我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我要做社會大眾的模範、表率。」你的修學自然就如法。
你常常還有妄想,常常還有煩惱,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能做社會表率嗎?能做大眾榜樣嗎?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可以起心動念,就不能夠去做。所以《無量壽經》是標準,要好好的讀,好好的研究討論,依教奉行。把《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道理、方法,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才叫做依經修行,我們才真正是彌陀弟子。
這樣的形象,我相信社會大眾會對我們佛教另眼相看。不但沒有批評、沒有毀謗,我相信一定是讚歎。不但是讚歎,一定是嚮往羨慕,要跟我們學習,這就是利益眾生。所以,弘法利生先要修自己,自己修好了之後,這個樣子建立之後,就能影響社會大眾,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你把自行、化他分做二截,那完全錯了。因為要化他,我們自己要作好樣子,化他就是自行。自己做個好榜樣,又利益一切眾生,你看是不是一樁事情?
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頭,一再提示我們的,真幹!不能幹假的,要幹真的。幹真的快樂,幹真的自在,幹真的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滿,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的加持,自己能感覺得到,佛菩薩加持,龍天擁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殊勝利益功德,我們為什麼不去做?
不肯去做,當然原因最重要的,是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明白、不了解,這就是緣不足。如果有人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了,還不能去做,那是你善根、福德不足。善根,是聽了之後就明白、就相信,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肯幹,肯幹的人有福。我也聽懂了、也明白了,有善根,但是我做不到,沒福,沒福報。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三個都具足,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念佛要緊!依照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這個方法,「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功德利益非常殊勝、非常希有。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穩當,沒有這個法門踏實,沒有這個法門快速。所以,我們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現前生活幸福美滿,一句佛號念到底,死心塌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不必再尋求其他法門來幫助,用不著,所謂禪淨雙修、密淨雙修,那是祖師大德有特別的因緣,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因緣無比的殊勝,用不著夾禪,也用不著夾密,一句阿彌陀佛,禪教密淨統統具足。
諸位同修緣分很深,這個道場也很清淨莊嚴,也相當殊勝,能在這個地方一心老實念佛,我相信人人都會有成就。好!今天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