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早餐開示第三輯 (第三十三集) 199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2-0033
這兩天,大家早課上軌道之後,我聽說每一個人都能夠法喜充滿。由此可知,佛法確確實實是能夠幫助人離苦得樂的,關鍵就在解行;解能幫助人破迷開悟,行能幫助人離苦得樂。可是一般人為什麼不解、不行?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信心沒能生起來。你看清涼大師判《華嚴》,信解行證,解行都要以信為基礎。我們這麼多年的修學總算有一點信根,所謂從信根上生出來的解行,雖然還不得力,我們現在有這五根,還沒有五力,已經就非常非常難得了。希望從這個基礎上再增長,由五根提升到五力。
這個提升的方法,就是在不斷的解行。解行要相應才能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大家聽得耳熟,也能說,可是裡面真實義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不但自己沒有體會過,也沒聽人講過。平常所聽的,實在講是皮毛之皮毛,一分都沒有滲透過去。何況這兩句話深廣無盡!要想深入,只有在真實功夫,真實功夫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像昨天早晨,蕭太太提出她公公生病時候,她將佛法所說的能應用在生活上,她就得到很多的好處,這個例子很好。《華嚴經》五十三參,跟這個例子是相同的。要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對人對事對物,你能用一分,就得一分受用;你會用二分,就得二分受用。這是經典上常講的,真實不虛。而關鍵在乎相應,相應是與大般若相應,大般若是什麼?是真實智慧,也就是我們平常講與佛相應。念佛也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念念相應,與什麼相應?就是與般若相應。與般若相應就是與佛相應,佛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佛,是一不是二。
般若是什麼?佛又是什麼?淨宗的經典比其他宗的經典說得更具體,現在的話來說,說得更實在,不像其他經典講得很玄,不容易體會。淨宗經典《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大般若,這五個字就是佛。所以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對物與清淨相應,與平等相應,與覺相應。解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決定能夠破迷開悟;行若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則決定離苦得樂,這是淨宗的殊勝。淨宗所講的我們容易懂,其他經講的,我們不太容易懂。這也是一切大乘經上常講的善巧方便,用這四個字來形容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行為,實在講沒法子形容,不得已用這四個字。善巧,善就是相應,無論你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善;而你所作所為的,那就是巧。巧在哪裡?巧在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巧了。善巧就是佛菩薩的方便。你看《華嚴經》上講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除前面六條大家很熟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四條,第一個就是方便,願、力、智。這方便,方便就是善巧,善巧的別名,善巧才叫做方便。
為什麼一般人學不到?不但一般人學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學不到,善巧方便唯有法身大士才具足。說到法身大士,這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為什麼他能別人不能?這個別人就是包括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這些人被煩惱纏縛了,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被煩惱纏縛了。煩惱是什麼?煩惱太多太多了,佛在經典之中把它歸納起來,總歸納為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只要有這三大類煩惱存在,那就沒有法子了。所以修行修什麼?只是把這個東西除掉而已,因為清淨平等覺是自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我們清淨平等覺不能現前,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這叫障。而離障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禪定,所以佛法的修學是以禪定為樞紐,以禪定為中心。
八萬四千法門,淨土法門也不例外,都是修禪定。只是方式不一樣,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在我們淨土宗,把禪定叫做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一心不亂裡面的功夫有淺深不同,這通常分為三等,最淺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初級的禪定,也就是說功夫得力了。所謂得力,能夠伏得住煩惱,可以伏住,煩惱並沒有斷。到事一心,這個煩惱是完全控制住了,會很自然的控制住,就是不必要作意,不必要勉強。在功夫成片裡頭,還有一點勉強用功;到事一心很自然,見思煩惱斷了;到理一心,那就是見性了,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通常講煩惱障跟所知障破了。而最初方便,這是大家都疏忽掉了,所以功夫不能得力,不知道自己毛病出在哪裡。那個最初方便,最重要的就是不見他人過,祕訣就在此地。
你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一開頭佛那兩句,真正是這個關鍵所在。「不求他過失」,求是伺求,專門看人家毛病,你能把這個壞習氣改過來了,看一切人,看他的好處,不要看他的壞處;「亦不舉人罪」,絕不說人家的過失。你看看佛在經上教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教末法眾生的,末法四眾弟子修行,大毛病就是什麼?一動念就是別人過失。人家沒有過失,他也在那裡猜,他也在那裡幫人家製造過失,你說有什麼辦法?好心都變成惡意了,好心對人家,人家在那裡猜,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他有什麼企圖、他目的何在?你說糟糕不糟糕?人家用善意對待你的時候,你還打好多問號在裡頭,還在裡頭去找毛病,這的的確確我們想,佛說得沒錯,佛說這個話是為三千年後人說的,三千年以後,出家、在家真的普遍都有這個毛病。人家對我們好,我們會懷疑他;對我們不好,我們也懷疑他。這個懷疑就是求別人過失,這是找碴,找別人過失。一般言語交談當中,都是張家長、李家短,這就是連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在這裡。
佛菩薩何以能成佛菩薩?就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沒有過失。誰有過失?自己有過失,除自己之外,別人都沒有過失。人也沒有過失,事也沒有過失,物也沒有過失,所以他成為法身大士。他每天只知道自己改過自新,別人,別人全是善知識。他表現一個好的樣子,是善知識,告訴我應該要這樣做;表現一個不好的樣子,也是善知識,告訴我不應該這樣做。他有沒有過失?他沒有過失。他是幹什麼?他是演戲,就像戲台上表演的,表演一個好人,他是好人;表演一個壞人,他未必是壞人。他是教導我們,無論他演什麼個角色,都是佛菩薩。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心目當中就是這樣對人、對事、對物,所以善財一生圓滿成佛。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最佳的榜樣,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學。
館長這一次生病,所以我說她是維摩示現的,她也是示現生病,不少人因為她生病而覺悟了、開悟了。她這個生病,你說功德多大!沒有這個表演,你們不覺悟,這一表演,讓很多人覺悟了,讓很多人對於許多事理明白了。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幫助我們開悟的,無有一法不是幫助我們契入境界的,這個境界一真法界,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會不會?而關鍵就在自己能不能體會到佛這兩句真實的教誨,不求他過,不舉人罪。你只要從這上下手,你在菩薩道之中的那些障礙就很容易破除。如果這兩句做不到,就非常困難,學佛也只能在佛門種一點善根而已,其他的不容易。希望我們要深深體會,努力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