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九集) 2001/2/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19
諸位同學,大家好!《十善業道經》我們講完了將十善行落實在五根。在這一段裡面,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學習有很深的感觸。世出世間法如果沒有根,就決定不能夠成就。植物沒有根不能生長,我們修道的人沒有根,怎麼可能成就道業?我們仔細觀察現前這個世界,也就是講這個地球,無論是東方、西方,中國、外國,我們冷靜觀察思惟,現在人心沒有根,所以社會動亂,災禍頻繁,人心沒有皈依,沒有依靠!可以說是人心惶惶。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居什麼樣的地位,都沒有安全感,世出世法都如是,這是很值得憂慮的。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動亂不安,如何求得自己的心安?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心怎麼能夠安?諺語說得很好:「心安理得。」道理得到了,你心就安了。無論社會怎麼動亂,你的心不動,大家不安,你會安穩。為什麼?你明理,在我們佛法術語講:「你得道了。」道就是理,理就是道,你得道了,你心才安。這個道理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般若經》裡頭常講的「諸法實相」。只要你把諸法實相看清楚、看明白,你的心就安,無論在什麼地方,你是安定的。安定的心生智慧,唯有智慧能解決問題。所以在佛門護法天王西方天王表法的意思:西方是廣目天王,他手上纏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蛇是代表「變化」,右手拿著珠,珠就是「理」、是「道」,他掌握到了,在動盪當中他保持著如如不動,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
天王教我們學習,如何我們能夠見到理、見到事實真相?實在講,事實真相是我們本來明瞭的。佛法稱為「明心」,本來明瞭的。本來明瞭,現在為什麼不明瞭?不明就叫「無明」。本來應該要明瞭的,現在為什麼不明瞭?佛是這樣講法,儒也是這樣講法。你看儒家講的「明明德」。本來是「明德」,明德現在上面還要加個「明」,就是說你本有的明德現在不明了,必須恢復你的明德,叫「明明德」。由此可知,儒佛之道是一不是二。其他宗教裡面也有講到,沒有講得這麼清楚,沒有講得這麼明顯,意思都有,我們要能看得出來。所以我們今天用功夫,真正講到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我們才算是有成就。如果到不了這個境界,不算成就。到不了這個境界,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但是,念佛一生成就的絕不偶然,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這一生當中他什麼都不懂,迷迷糊糊,念佛能往生了,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多,不少,他才能成就。善根福德因緣少的人,遇到這個法門他不相信,他懷疑,不能接受,依舊空過。所以我們曉得,接受這個法門,歡喜這個法門,我們知道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不是普通人。這個話不是我們說的,是佛在經上講的。所以,一生遇到淨宗,念佛往生,也不是偶然的。因此我們縱然遇到、見到、聽到,有不相信的,甚至於毀謗排斥的,我們心裡很清楚,什麼原因?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他還要修很多劫。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阿闍王子那五百人,佛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福德相當深厚,但是還沒有資格往生淨土。聽佛講《無量壽經》,他們生歡喜心,不排斥、生歡喜心,沒有意願求往生,只希望「我將來作佛能跟阿彌陀佛一樣」,不發往生的願。然後你才曉得,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善根福德因緣沒成熟。你才曉得,這一生當中就算是愚夫愚婦,不認識字的鄉下人,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立刻就想求生極樂世界,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我們心裡就知道了,他超過四百億,過去生中供佛超過四百億,他這個緣才能成熟。世出世法哪有偶然的事情?我們這一生遇到了,要知道珍惜。
至於夏老居士會集本的問題。這個時代,楞嚴會上講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當然要排斥,當然要毀謗,我們說它是正常現象。如果不是這樣的,這是善法、佛法最興旺的時代,不會這麼衰微。所以我們看它是正常的現象,一點都不奇怪。只要我們的種子不滅,必定能發揚光大。為什麼?正法,純正之法!有些人說:「這是會集的,居士會集的。」錯了,你這個觀念就錯了,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兩尊佛住世,一個示現出家,一個示現在家,維摩居士是在家佛,這個我們在經上都看到的。你們去讀《維摩經》,維摩居士示現生病,釋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去問候他,目犍連、舍利弗,這都是出家人,都是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佛當年這些出家大弟子,對維摩居士看作釋迦牟尼佛一樣,決定沒有分別,聽他講經,聽他教誨。我們出家、在家這個界限分得這麼清,執著這麼重,你出不了三界!佛在一切經上講的,執著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分別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你還有這麼嚴重的分別、執著,你出不了輪迴。修得再好,出不了輪迴,你修得很好,也不過是三界有漏福報而已。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這一點淺顯的道理要懂!我們的心為什麼不安?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太重,假如果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心就安了,心安理就得,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解決今天整個世界安危的問題,關鍵是在教育。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到,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也不能解決,經濟不能解決,科技還是不能解決。什麼東西能解決?聖賢教育。所以我們常常想起古老人常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哪些是老人?古聖先賢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釋迦牟尼佛是老人;你不聽他們的話,你眼前就吃大虧了,非常非常有道理。所以居士當中,不少是諸佛如來化身的,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說個實在話,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也是會集的。清涼大師在《華嚴經‧四十華嚴玄義》裡面這樣說的:「釋迦佛一生沒有說過一句佛法。」他所說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跟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沒有自己的意思;古佛是這麼說的。換句話說,他所敘說的是會集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所說的是會集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摻雜絲毫自己的意思在裡頭。
世尊滅度之後,教導我們後人的「四依法」非常非常重要,四依法能幫助後人斷疑生信。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第二個「依義不依語」,這一句重要!「依義不依語」就是意思對了就行了;言語長說、短說沒有關係,深說、淺說也沒有關係,意思對了。佛不要求字字句句要跟他一樣,不是這樣要求,只要意思對就可以了;會集就行了,只要意思對了就可以了。又何況會集不是從夏蓮居開始,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他是第一個會集《無量壽經》的。這個本子收在《龍藏》裡頭,你要說他不應該會集、錯誤的,怎麼可以收在《大藏經》裡頭?凡是佛門四眾弟子的註疏能夠被收在《大藏經》,都是當代一些高僧大德肯定、承認:「這個不錯」,那個時候上奏皇帝,皇帝批准才可以入藏。入藏是代表肯定,這就是說會集是可以做的。
如果說會集不能,會集一定要把它除掉,那也是好事情。為什麼?我們佛門的早晚功課是會集的,你們想想對不對?現在許多道場裡面的懺儀是會集的:《水陸懺儀》是會集的,《梁皇懺》也是會集的,就統統都不能要了。也很好,和尚沒事幹了,好好的念佛、參禪、打坐,好!一切是非就沒有了。全都是會集的。所以你們想想,你怎麼可以把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把它廢除、排棄掉?人家連帶一想,將來所有的懺儀統統都要廢棄掉,為什麼?它是會集的。
我們現在淨宗,我們提倡的,我們的法會很少,每一年只有祭祖。中元、冬至,我們打佛七祭祖,最後一天我們放一個三時繫念。三時繫念也是會集的,中峰禪師會集的。所以這個毛病很多,你仔細想想,不是個單純的問題。如果說會集一定要把它消除,中國佛門裡頭所有寺院庵堂沒事情做!真的,清淨道場,連早晚課都沒有,早晚課誦本都是會集的。所以我們說話不能不小心,不能不多想想。會集是可以的,會集的標準是在能不能信守原譯,他所會集的確確實實保存經本裡面的原譯,這就是正確的。
龍舒的會集本,諸位常常看到的《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疏鈔》,《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半以上是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蓮池大師對這個本子很熟,引經據典一半之上採取它。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第二次會集是清朝魏默深居士,他是咸豐年間人。印光大師批評這兩個本子,不是說不可以會集,會集得不好。最反對的地方,是他把原文的字改動。這個例子,是非常不好的例子。他們來改沒有問題,改得確實比原譯本好。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這個例子開了之後,將來一般人看到,「他們都可以隨便改動經文,我們看這個句子不通,我們來改一下」。你來改一下,他來改一下,到後來這個經本不就面目全非?所以不可以。縱然看到古本裡有錯字,不能改,可以註在旁邊:這個字可能是錯字,註在旁邊,不可以改。希望代代相傳,能保持經本的原來面目,用意在此地。夏蓮居老居士這才花了十年的時間!過去會集都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用心沒有這麼專,時間沒有這麼長。又何況夏老自己修行的功力,他確確實實顯、密、宗、教都通達,他不是一個平常人。梅光羲那麼長的一篇序文裡面講得多清楚,介紹得多明白,我們要深信不疑。
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念佛弘經,講經說法五十多年,他一生心之專,所以他有成就。他早年,好像是四八年還是四九年,他得到這個會集本。尤其看到梅光羲的序文,梅光羲是他的老師;李老師的教是跟梅光羲學的,念佛是跟印光大師學的。看到老師的序文,讀到這個本子無量的歡喜,因為老師,就是梅居士,跟夏老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關係非常密切。這個本子傳到台中之後,李老師自己就講了一遍,做了一個簡單的註解,眉註,用毛筆親自寫的,寫得都很規矩。這個本子我們印出來了,供養大眾。原本在我樓上,你們許多同學都看過了。李老師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有使命依照這個本子修學,弘揚光大。我有使命,我有責任。所以我常說,天下人都反對這個本子,我還是會修這個本子,我絕對不會動搖。
這十幾年來,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許許多多往生的瑞相我們看到了。不要說在別的地方,就是在此地、在馬來西亞這些很近的地區,我們看到依會集本修行往生的瑞相。你們同學大家看到的,是我們居士林的老林長,他就是依會集本修行的,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瑞相這麼多、這麼清楚。這個在佛法講叫「作證轉」,這些人來給我們做證明,所以我們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全心全力,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我們要有信根,「信、進、念、定、慧」要扎根,我們就有成就了。世間不管怎麼動亂,我不動。危機再多,它危我不危。我死了之後,我知道到哪裡去,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沒有恐懼,沒有畏怖,這叫「理得心安」。道理搞不清楚,你的心就決定安定不下來。搞清楚、搞明白,自然就安定了。定能生慧,慧才能夠常生歡喜心,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知道如何修行證果。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