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二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1-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一頁的後面。昨天講到了了凡居士對於命運他有了信心,也就是對於果報這個說法他相信了,這樣他才發起了念書的志願,發了這個願。那個時候念書不像現在的學校,所謂是私塾,這個風氣在過去大陸是很興盛。私塾裡面教學是以我們傳統的教學法,學生人數大概也不多,少的只有幾個人,最多也不過是一、二十個人。所以老師對每一個學生他都能夠照顧得到。像現在一個班上差不多都是五十人以上,這老師精神實在是照顧不過來。最理想的是十個學生,這最理想的,個個都能夠照顧到。在過去,可以說學校教育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普及,也沒有這樣的發達。我記得我們在抗戰期間當中讀書,一般的小學很少有超過三百個學生的,很少有超過的。中學也是如此,普通一個初中、高中,也都是二、三百人,不像現在學校有幾千人,聽到真是嚇人。在抗戰期間,這是情形比較特殊,那時候國家為了收留流亡學生,所以辦了很多國立中學。國立中學直屬於教育部的,學生都是流亡學生,吃住都是公家的,也等於說給一份口糧。所以抗戰期間,人家稱當兵的叫丘八,稱學生叫丘九,有這麼一個稱呼,所以我們也是吃國家的糧食。

  當時我們覺得那個學校在中等學校裡頭是規模最大的,大概有兩千多人,這個學校就是很大一個學校,有兩千多人,我們老校長是周邦道先生,他主持校務。可是雖然說有兩千多人,實際上每一個部分就是兩百多人。這個學校相當完整,它有高中部、有初中部、有女子部、有附小,還有師範部,分得很多,大概有六、七個部門。六、七個部門一分開,每一個部門也只有兩百多人,最多的也只是三百人的樣子。女子部它是高、初中合在一起。我們還有實驗部,有五年一貫實驗部、有六年一貫實驗部,就是當中沒有高、初中的,五年一貫制就是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六年一貫制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所以這叫實驗中學。所以說每一個部分分開來人數並不多。

  這個時候他們念書是念私塾,他到哪裡去念?他的表兄沈稱把他送到一個朋友家裡去,這個時候有一位郁海谷先生在他的朋友家裡叫開館,開館就是開私塾,招收學生,他這個表兄就把他送到那裡去讀書,拜這個郁海谷為老師。孔先生給他算命,說他「縣考童生」,童生就是秀才,科舉時候叫秀才叫童生,這個命裡面是「十四名」,說「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是相當於省考。在從前政治制度,它是省下面有府,府下面有縣,大概一個府有六、七個縣,管六、七個縣。到民國初年的時候,府沒有了,但是這個制度還存在,我們設的行政專員,那時候的行政專員就等於前清時候的知府。我們曉得,知府他是四品官,縣太爺是七品官,這個巡府,就是省主席,是二品官。省考第九名。

  他說明年他去參加考試,三個地方的名次果然不錯。諸位曉得,真正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的確是有命運。不但是在家人有命運,出家人還是有命運。換句話說,不管是出家、在家,這與出家、在家沒關係,要你自己修持有了功夫這才轉運。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說一出家命運就改變了,沒有這麼便宜事情。了凡居士沒有出家,他命運改了。可見得改造命運不一定要出家,是要在修持功夫上來說的,出家要不修行,還是受命運的支配,沒有辦法超越命運的掌心。

  這三次考試名數都相符合,信心更堅定,於是乎請孔先生給他算命,算什麼?算他一生,「終身休咎」。孔先生給他算了,告訴他,你「某年考第幾名,某年應當補廩」,這個廩就是廩生,「某年當貢」,貢是貢生,這都是科舉時代的制度。到補廩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等於說是國家發薪糧了,國家給你待遇,等於說有薪水,有糧食給你,供給你讀書,你可以安心去讀書,不必為生活而憂慮。「貢後」,這個貢是指貢生,貢生之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大尹就是縣市長,在一個縣裡面,縣長是大尹。所以有二尹、有三尹,相當於我們現在好像是縣市政府的縣長,縣長底下有主任祕書,主任祕書是二尹,再下面的是科長,科、局長算是三尹,在一個地方上他的地位是第三等的。大尹就是首長,就是地方官吏的首長,縣市長。

  告訴他,你做了縣長之後,「在任三年半」,你就得要告假,告假要回家,為什麼?你壽命到了,如果不回家你將來死在任上,死在任上麻煩,所以勸他回家。「五十三歲」,到他五十三歲的時候,「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到這個時候要死,你看連時辰都算得準確,「當終於正寢」,還是一個好死。可惜你命裡頭沒有兒子。了凡居士聽了孔先生給他算的這個,他都是詳詳細細把它記載下來。一生的命運斷定了。你看從此以後,凡是遇到考校,那個名次先後順序完全跟孔先生所算的一模一樣,一點都差錯不了,「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這是他的預言,他所給他算的卦。

  這個裡頭有個疑惑,「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這是命裡注定的,你看看,他吃公家的糧食吃到九十一石五斗他就要升級了,升格了,由廩生升到貢生,就應該升級了。可是怎麼樣?他食米七十餘石的時候,屠宗師批准他補貢,時間沒到,他心裡懷疑。結果怎麼樣?「後果為署印」,署印就是代理,代理的這個楊先生他駁回,不准,這個事情又耽誤下來了。一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他這個場中備卷,就是以前那個舊的卷子,這位提學大人再把以前那個舊卷子翻來看一看,看到他這個卷子文章實在是好。「嘆曰,五策」,策是策論,就是論文,五篇論文,「即五篇奏議也」,這個論文實在是寫得好,有見地,可以建議給朝廷。所以說是不能叫這樣的人老於窗下,這就提拔他。再「遂依縣申文准貢」,由這個地方再拔貢,就是提拔為貢生,這叫拔貢,選拔出來的。這個時候他算一算,果然不錯,確實是吃了九十一石五斗米,他說公家領的米確實領了這麼多,這才拔貢,提拔為貢生。

  這個幾句話,諸位要好好的把它記住,用紅筆把它劃起來,「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到這個時候才是全程肯定的真正相信有命運,心地澹然沒有求了。為什麼?統統是命運安排的,你想求你也求不到,命裡面有的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妄求,求不到!我學佛的當初,朱鏡宙老居士,這是在民國四十二年剛剛學佛沒多久的時候,我有一個朋友跟朱老居士是同鄉,他們認識,他介紹我認識他。朱老居士那個時候在台北辦了一個台灣印經處,我認識他之後,印經處裡面所出版的書籍他都要送給我一本,我得到他很多的利益。他特別給我介紹的就是《了凡四訓》,我把這部書看了很多遍,想一想是有道理。所以我從一開端就依照《了凡四訓》來修學,命運果然改變了,跟了凡先生一樣非常有效,我的效果比他還來得快。所以這幾句話很重要。

  他拔貢之後就到了北京,這個時候明朝的首都也在北京,就是現在的北平。北平這個宮殿,這個皇宮,是元朝時候建的,明朝時候再加以修理、加以擴大,到清朝的時候那真是金碧輝煌。他在京師住了一年,住了一年他也不幹事,天天靜坐,也不讀書了。為什麼?命都注定了,還有什麼想頭?沒有想頭了。所以這種人我給大家講叫標準凡夫,他的命那是真正確定,為什麼?裡頭連加減乘除都沒有,他又不造善、又不造惡,所以沒有加減乘除了,該多少就是多少。我們平常人這個命不是那麼樣確定的,大致上是差不多,為什麼?你每天這個念頭起伏,有善念,這個命往好的方面轉;有惡念,又往壞的方面轉,它總是轉來轉去,不穩定。他的命運是穩定的,很穩定,因為他不造善也不造惡,所以他是穩定的。我們這個命天天都有加減乘除。

  到第二年己巳年,「遊南雍」,這個南雍是國立大學,在那個時候叫太學,明朝的時候叫國子監,國子監就是國家所辦的大學,當時在北京有,在南京也設了一個,南京設的就叫做南雍。他「未入監」,這個監就是國子監,他到了南京,應當在那裡去念書,在沒有入學之前,他去訪問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很有道行的一位老和尚,他住在南京的棲霞山。棲霞山的道場是一個古道場,在佛教裡頭也負有盛名,也是南京名勝遊覽的一個地區,特別是棲霞的紅葉,秋天,它那裡楓樹很多,楓樹林紅葉非常之美。雲谷禪師就住在棲霞山,他到那裡去訪問。在棲霞山就跟老和尚在禪堂裡頭「對坐一室」,在禪堂裡,「三晝夜不瞑目」,這個定功不簡單。

  你們現在在這裡學靜坐,這不是參禪,是學靜坐,我請劉老師教你們大家靜坐。這個靜坐,諸位要曉得,不要勉強,盤腿能夠雙盤當然最好,不能雙盤單盤也可以。單盤叫菩薩坐,你看許多菩薩,他坐的姿勢是單盤,如來佛他一定是雙盤。所以單盤也可以,不要勉強。坐的時間要長,這個長也是慢慢訓練的,不是一下就一定要坐多久時間,那樣會坐出毛病出來。坐得腿覺得有一點酸痛的時候要忍耐,但是最好這個忍耐不要超過十分鐘,覺得自己的腿已經發麻了,再坐十分鐘就可以下來了。因為這樣坐久的時候,怕腿裡頭瘀血,會出毛病。所以不要勉強,要坐得自然,逐漸逐漸把時間加長,不要用心過猛,一下就求長時間,那樣子會得病。坐的姿勢,腰一定要挺直,不要養成一個壞習慣,兩頭勾在一頭,那個不好,那個姿勢很不好,身體會受傷的。同時最重要的不可以坐在那裡睡覺,你想想看,坐在那裡睡覺,哪有躺著睡舒服?對不對?沒有躺著睡舒服。我看到有許多人好像要修不倒單,其實他是坐在那裡睡覺,這個不好。

  我最初學佛的時候,也很想學這個功夫,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商量,他把我罵一頓,他說沒有必要。他說以前修不倒單是有必要,為什麼?像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制度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沒地方住,不需要房子,晚上在大樹底下,大樹底下睡是不方便,而且人家看得也不莊嚴、看得也難看,所以都是坐禪修定,都是坐著的。現在,你看哪一個出家人在野外去過一天?沒有這個事情,都有房子住,而且住得很舒服,你何必去學這個?所以這個沒有什麼太大的意思。我也就聽了他的話,就沒繼續學它。我這個腿子大概也是先天就有這麼一點的長處,第一次人家教我盤腿的時候,我就能雙盤,而且就能盤得很好,盤得很標準,能夠坐五分鐘,雙盤可以坐五分鐘,頭一次教我就可以。大概坐到半年的時候,我就可以坐兩個小時。所以在我還沒有出家之前,我跟懺雲法師在一起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出家,我可以坐四個小時。這個事情慢慢的增加可以,不要心過於切、過於猛烈,不好,會得病。

  跟老和尚在一起,坐了三天三夜不瞑目,這個不簡單,實在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雲谷禪師看到他也很奇怪,這個人了不起,就問他,這幾句話諸位都要記住,很重要的,雲谷禪師跟他講,「凡人所以不得做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這一句諸位要記住。換句話說,你如果要是沒有妄念相纏,你就可以成佛、成菩薩,你的道業就可以成就。我們今天講修行,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佛法的修行都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方法不一樣,所修的什麼?全是定,都是修的禪定,千萬不要認為禪宗修的是禪定,念佛不是禪定,那大錯特錯了,念佛怎麼不是禪定?經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不但是禪定,而且是上上的禪定。你們念《楞嚴經》,叫楞嚴大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怎麼不是禪定?所以搞錯了。你們要學密,念佛就是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統統是梵語,一個中國字也沒有,這一句就是密咒,什麼密咒能夠比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境界更高、更殊勝的?沒有,真正找不到。所以這樣殊勝的法門一般人他不認識,他誤解了,這個吃虧是自己,真正是無上的妙法當面錯過,是很可惜的事情。

  為什麼要修定?唯有定才能夠除妄念相纏,妄念是病,定就是治病的,就治這個病。這一句大家要牢牢記住,這也是教給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他就說,你坐三天都不起一個妄念,你很了不起。讚歎他很了不起。了凡先生就說,他說我這個命被孔先生都算定了,榮辱死生都有定數,我還起什麼妄念?我起妄念也沒有用,所以妄念就不起了。雲谷禪師聽了這個話就笑起來了,為什麼?它不是功夫,他沒有功夫,不是禪定,而是什麼?而是相信命運,命運都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打妄想了。雲谷禪師就說,「我待汝是豪傑」,我以為你是英雄豪傑。這學佛,佛是英雄豪傑,你看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大雄是什麼意思?就是大英雄,大英雄寶殿。什麼樣的人才能稱英雄?一般人所辦不了的事情他能辦,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得到,這是英雄豪傑。的確佛的智慧能力超過一切人,了生死,出三界,證無上菩提涅槃,真的,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所以我們稱他為大英雄。

  雲谷禪師也以為了凡居士三天不動心不簡單,是英雄豪傑一流的人物,哪裡曉得他還是個凡夫,是因為命被人算定了,自己曉得命是有一定,所以他才不起妄想,所以才說他,你原來還是個凡夫!了凡居士就問,問他這什麼緣故,你老人家為什麼這樣說法?雲谷禪師就開導他說,人不能無心,未能無心的時候,這個心是妄心,你還沒有到達把妄心斷盡的時候,你就有命運。就是說「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你這個命就有陰陽消長,就有吉凶禍福,你是有數的,有個定數。高明的人能夠看得很準,能夠推算得很準。

  我們想一想,我們妄念有沒有澄清?妄念要沒有澄清,換句話說,我們是有命運的,有定數的。你沒有碰到孔先生,你要碰到孔先生,他給你算一算,你的一生終身休咎也絲毫不差,高明的算命先生,你沒有遇到這個人。那個江湖術士那靠不住,那是胡造謠言,他的目的無非是把你口袋的錢騙到他口袋,他目的就達到,靈不靈他並不保證。不靈的時候,你也沒辦法去找他。所以他的目的只是要錢而已。所以這些人,確實他的功夫、他的學問都不到家。為什麼說他看得有些準?我也常跟大家說,他看人太多了,經驗豐富,閱人多了,經驗豐富,所以他看得有幾分準確,推算得有幾分準確。談得太多了,見得太多了,並沒有真正的學問。這個孔先生很了不起,他是有真學問的,所以他推算得這樣的準確,而且這樣的肯定。

  但是說「凡人有數」。我們再看,這底下有幾句話,「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善之人,這剛才講了,就是加減乘除,這裡頭加了,所以他的命運轉變了;極惡之人,那個數也拘他不定,專門造惡,本來是好命,結果他變成短命;本來是富貴,變成貧賤。為什麼?他這個福報壽命都被他的惡業消除了。所以這個裡頭有加減乘除的。我們一般人,沒有大善、沒有大惡,小善小惡是天天都有,大善大惡沒有,命運大概差不多能夠算得準;有造大善、大惡,那個命就不準,那是要很高明的人,再從你本來的命運,再由加減乘除來推斷,那個學問就很大,不是普通人能夠知道的。在一般講斷定命運是有兩種人,第一種是在佛門有修行的人,他不要算,他一看就明瞭,為什麼?他是現量境界,這是最準確,一點差錯都沒有。第二種就是精於易理,易是數學,從數學裡面去推斷,能夠推斷得出來,大致上也不會差錯到什麼地方去,大致是正確的。這在唯識講是用比量的方法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可是諸佛菩薩跟有禪定功夫的人,他是現量境界,那是最正確的,不但知道個人,知道國家的命運,知道世界的命運。

  這再給他說了,你二十年來被孔先生算定,不會轉動一毫,你不是凡夫是什麼?所以這種人叫標準凡夫,為什麼?一點加減乘除都沒有,完全照他的命運流年來走,不增不減,這真正是標準凡夫。可是標準凡夫很可愛,他要遇到善知識,他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想做到標準凡夫都不太容易,為什麼?至少他的妄念少了,比我們是減少得太多了,我們一天到晚在打妄念。

  了凡居士聽了這個話之後他就懷疑了,他說數可逃嗎?就是數可以能夠超越嗎?雲谷禪師就告訴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先就《書經》裡頭幾句話來告訴他。為什麼?因為他是讀書人,你給他講詩書,他聽起來非常親切,他自己念的。所以這個你談起來,度化眾生的技巧,不說佛怎麼說的,先說儒家書上怎麼講,不說自己,先說他的,然後再說自己,來做一個比較,做一個對證。說「我教典中說」,這是佛經裡頭講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也,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如果單單說儒家儒書這樣說的,你半信半疑,佛也是這麼說的,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有見過面,兩個人所講的都是一樣,豈不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還信不過嗎?一個聖人講的半信半疑,西方聖人也這麼說法,我們應當要相信。這就是改造命運的動機,命是自己造的,福報是你自己修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佛門裡面常講有求必應,我在剛剛學佛,親近章嘉大師,也跟章嘉大師討論到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曉得,我這個命很薄,業障很重,就跟了凡先生一樣,想一想,了凡先生的命比我還好,好得太多了,我這個命太壞太壞。章嘉大師就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教給我,他說怎麼求?要如理如法的求,一定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合乎理論、合乎方法的求才有求必應。你求的時候求不到,求還沒有感應的時候,老師好,他把我們的疑惑,他都曉得,都預先給我們斷除掉了,他說當你有求,求不到的時候,你有業障,業障消除了你所求的就得到了。業障要怎麼消除?要懺除業障,像普賢行願裡面第四願就是懺除業障。但是用什麼方法來懺除?是不是每天在佛堂裡誦經拜懺?他講不是的,不是這樣的,懺除業障在事上的修學就是後不再造,知道這個事情做錯了,以後不再做,這叫做懺除業障。你天天誦經拜懺,拜完了之後再幹壞事,那有什麼用處?沒用處。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從心地的懺除,換句話說,要改變心理,這個重要。心正了,言行自然就正。心不正,裝出那個樣子,那也不行,你的罪業還是消不了的。所以懺除業障要從心地上用功夫,在內心裡面改過自新,這樣就有感應,這是我們一般佛門講的事懺,事懺就是這個懺法。

  理懺是什麼?理是理論,道理,理明瞭通達,這個時候把業障真是連根本都拔除了,證理了,宇宙人生是一回什麼事情徹底明瞭了,恍然大悟了,這個境界在禪宗叫大徹大悟,在教下叫大開圓解,這個就是理懺。這個時候心思言行決定是正確的,決定是至善的,沒有一絲毫的惡,都是善。這就是要在修學上要達到相當的水準,就是要開悟,我們一般講開悟。真正開悟了,罪業消除。你有罪業不會開悟,為什麼?罪業是障礙、是無明,障礙著你,你不會開悟。業障去掉之後就開悟,開悟當然業障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懺悔法裡頭是最根本、最究竟的,我們留在《普賢行願》這個「懺除業障」再細細給諸位來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只要業障懺除,你將來在學佛道路上真是一帆風順,很少障礙。

  說到有求必應,確實是事實,我從民國四十二年學佛到今年七十一年,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當中的確是有求必應,感應大概比一般人都來得殊勝。這些好處全是章嘉大師傳授的,我是依教奉行,果然不差,就跟袁了凡試驗孔先生的一樣,試驗得很正確,我在佛門所求的亦復如是。所以如果你要是不信,那這個功德利益是自己失掉。所以首先我們要相信。了凡先生他聽了之後還有懷疑,孟子說,他這舉孟子的話來說,「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你說求道德仁義,求之在我,這是我們相信的,凡是讀書明理的人都相信,決定沒有懷疑。如果說功名富貴,像前面講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這能求得到嗎?就懷疑了,給諸位說,確實求得到,只要你自己能夠相信,求成佛都可以成佛,這些世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雲谷大師就給他解釋了,「孟子之言不錯」,你自己錯解了,你誤會了,那就是說,求則得之,不但道德仁義求則得之,功名富貴你求也得之。這個裡頭就是要如理如法,不是妄求,是如理如法的去求。「汝不見六祖說」,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所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方寸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心地,福從哪裡生的?從我們自己心地裡面生的。「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教你求,到哪裡去求?像章嘉大師教我們求的,他教我們懺除業障,從心地功夫做起,不是在外面求,你供養佛菩薩形像,天天給他燒香叩頭,求他來賞賜你什麼,那求不到的。為什麼?那你是向外求,求不到,於理於法都錯了。所以現在多少在佛門裡面求,他怎麼求?他就是每天燒香拜拜的時候,求泥塑木雕的這些佛像,佛菩薩形像,求它,所以有求不應,不靈。不是佛菩薩不靈,是你搞錯了。求觀音菩薩要從自己大悲心裡面求,與觀世音菩薩才能感應道交。自己沒有慈悲心,希望觀音菩薩賜福給你,哪有這個道理!求地藏菩薩要從自己孝敬心中求,才會得感應。這是在這兩天《行願品》裡面,這些大意都跟諸位說過,一定要記住,要曉得求的理論與方法。這個幾句話很重要的。「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這是從六祖大師所說的理論。

  因為《六祖壇經》在從前念書人沒有不讀的,你說讀其他的經典,他也許沒有讀,就一般講《壇經》、《楞嚴經》、《法華經》這些經典,讀書人都念,為什麼?文章也好,第一流的文章,《金剛經》,這四部經幾乎沒有人不讀的,真是家喻戶曉,所有讀書人對這些經都熟悉,特別舉《六祖壇經》來說。《六祖壇經》一般流通的版本是有很多問題,有很多錯誤,我們圖書館也翻印過幾次曹溪的原本,這個版本非常好,我們所採取的這個版本(原本)就是《普慧大藏經》版本,曹溪原本。大概這個書還有多,將來你們每個人回去的時候都可以帶一本回去,你看看《六祖壇經》,很有趣味。

  下面教給他方法,「若不反躬內省」,躬是身體,就是反求諸己,自己要認真的去反省反省、檢點檢點,向內去反省。你要是不曉得反躬內省,「徒向外馳求」,一昧的向外面去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這是講我們現在大多數的人在佛門裡面求都是這個求法,你求,求得到了,得到是什麼?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有的你求得到,那不是求的,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求,你求,得不到,內外雙失。我們今天見佛門拜佛的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這個求法,不應,有求不應。懂得佛法道理的人是向自己內心去求,其結果?內外都得到,內得的是道德仁義,外面得的是富貴功名,沒有一樣得不到。所以諸位,佛法跟孔聖人教給我們的求都是從內心去求,不是教我們向外頭攀緣。向外面攀緣這個是無意義的,真的是求人不如求自己,求自己是內外雙得,求人是內外雙失。這個裡面的利害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這幾句話可以說把這個求的道理、方法都告訴了凡居士,都告訴他。

  然後問他,他說這個孔先生算你的終身怎麼樣?給你算的命,你的一生怎麼樣?「余以實告」,他就老老實實一五一十的把孔先生給他算的這個流年,哪一年該怎麼怎麼,說到五十三歲,這個命就終了,都告訴雲谷禪師了。雲谷禪師說好,你自己揣摩揣摩,你應不應該得科第?得科第就是在從前科舉時代考中進士,進士及第,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那個時候考進士,所謂是天子門生,那是皇帝考的,叫殿試,進士是殿試,這個主考官是皇帝,皇帝也不見得真正的,名義上的主考官是他,皇帝要看。進士及第,這是在學位上是最高的,好像我們現在學位裡頭博士的頭銜,這是最高的學位。就問他,你自己揣摩揣摩,你應不應該得進士?你應不應該有兒女?

  了凡先生他的好處就是老實,很誠懇。「余追省良久」,老和尚這一問,他就反省,想了很久,這才說出來不應該,就是不應該中科舉、不應該有兒女。為什麼原因?想一想自己業障太重了,這個自己一反省,一內省,確實就能夠察覺得到,我們這個前途該不該,能想得到。你看底下說的,「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想一想都是自己的缺點。「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到這是答覆,自己想一想,不應該中進士,不應該有功名。為什麼?這個到現在也是如此,諸位要曉得,凡是那個做官的,從前科第出身,他後來他就是做官的,做官有做官的命,都是有福的。俗話說得好,說一對夫妻,夫妻的緣分是三世修來的,夫妻能夠到頭,白頭偕老,是三世修來的。你看很多結婚了,幾天離了婚,那都是過去世沒有三世的基礎。做官要做一個大官,像省主席、部長一類的,不但是自己要累世的修行,他的祖宗最低限度也要五代到七代積德,積陰德,家裡頭才能出一個這樣的人,不偶然,這個事情我們叫陰德,祖先積的陰德,家裡頭才有這樣的人才出來,哪有那麼簡單!

  現在的人不相信這個道理,胡作妄為,所以他自己的身家能保到他一生就很少,兒女那更保不住,這個原因在哪裡?不曉得積德,不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以為這什麼?以為這叫迷信,實際上是他迷信,不是我們迷信。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迷信,而是他自己迷信。所以修福非常重要,你相信了你才肯幹,你肯幹,你的命運就能夠改變。諸位這十天在此地真正能把這個道理明白了、相信了,能夠依教奉行,你這個十天就沒有白來。為什麼?這個十天就改變了你一生,你沒有福就變成有福,你沒有壽就變成長壽,這十天就功德無量,沒有功名可以得功名,真是有求必應。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你在一生當中會樣樣都滿你的願的,真可以做到事事如意,不是做不到的。

  這是講他想一想自己,自己沒有福,福太薄了。下面是舉幾個例子來說,從哪些地方看自己薄福?就是不能夠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就是不曉得修福,不肯積福。你看到後面的時候你就曉得,了凡先生是個很放任的人,是個很隨便的人,不拘小節,不重視積德,不重視修福。換句話說,好事情他不大願意做,他這個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再好的事情還是無事好,他不幹,不肯修福。同時你看,他不耐煩,修福的人要耐煩,要忍耐,不能忍耐那就不能夠培福。凡是修福的事情是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謀幸福,熱心公益,他對於公益、慈善事業不熱心。為什麼?不耐煩,事情曉得那是好事,可是太煩了,煩了怎麼樣?就不願意做了,讓別人去做,哪個喜歡做讓別人去做,他自己不肯做,這都是沒福的相。不能容人,這是薄福相,就是度量很淺,不能夠包容人,嫉惡如仇,看到人家一點過失,馬上就要說出來,很容易得罪人,這個也是沒福之相。還有一個毛病,這個毛病也不小,他自己文學不錯,你看這個文章寫得不錯,常常以自己的才華蓋別人,就是處處在文人相聚的時候,他總要鋒芒畢露,要把別人壓倒,這個裡頭也得罪人。

  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古德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凡是有學問的人處處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這種人縱有學問也有限,沒有度量,就跟袁了凡一樣,沒有度量。這是我們要曉得,學問深的人一定是謙虛,禮賢下士,這真正有學問,有修養。學問是什麼?變化氣質,氣質沒有變化,學問沒有到家,沒有能發生作用。所以諸位要看這個人真正有學問,那就他有修養、他穩重、他厚道,這是真正有學問,又有學問又有福。凡是輕薄浮行,這沒有福報的人。諸位要是《了凡四訓》你要是念個二百遍、三百遍,你就會看相了,你交朋友的時候,什麼好人、壞人你一看就了解,你也就有這個能力,哪一種人可以交,哪種人我們對他敬而遠之。自己學得渾厚,不得罪人,縱是惡人,我不得罪你,我對你很有禮貌,很恭敬,可是咱們少往來,沒有必要的時候不與他往來,這個就叫敬而遠之。要是好人,有學問、有道德,我們親近他,於我們有利益的,我們可以常常親近他。就能辨別了。讀這個東西,我叫你讀個三百遍、五百遍,比研究什麼看相算命的書高明太多了,那些東西靠不住。念這個東西念熟透了,看人靠得住,非常之穩當,自己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又能夠看人。

  這個地方的直心直行,底下有註解,不是佛法裡面講的直心直行,佛法裡講的直心直行那太好了,直心是道場,它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叫心直口快,有什麼就說什麼,都抖出來,就是一種放任。這個也是毛病,也是很容易傷人,就是言語沒有分寸,欠考慮,輕言妄談,這個就是直心直行。這些都是薄福之相,沒有福報。沒有福怎麼能取科第?這是他自己認真反省反省,確實能夠看出自己的毛病、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裡面講發露懺悔,這就是發露懺悔,一樁一樁事情檢點,統統說出來,我有哪些哪些地方不對,哪些地方錯的,這發露懺悔,在一個老師、在一個善知識面前,這才求人家指教。你要沒有這番誠意,人家才不教你。你能夠這樣誠心誠意認真去反省,知道自己的毛病過錯,這是一個可教之人,是一個可造之才,他當然要教你。這是講他為什麼不宜科第。

  再說到,世間人對子嗣非常重視,特別是在那個時代,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沒有兒女,後代絕了,這個在過去講這是大的罪過。他自己想一想,我應該不應該有兒女?下面這個就是講自己反省這個問題。「地之穢者多生物」,這是舉比喻說,這個地不是乾淨的,生長植物容易。「水之清者常無魚」,清水從上面一看到底,魚不到這來的,為什麼?怕人家抓牠,牠沒有藏身之處,魚不來!他舉出兩個例子,反省自己,「余好潔」,他有潔癖,潔太過分了,好潔怎麼樣?潔癖怎麼樣?「宜無子者一」,不應該有兒女,他這個反省,反省得相當之深。「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萬物之生,的確和氣才能生,暴戾不能夠生,他容易發脾氣,稍稍不如意,肝火就上升,這個都是沒有兒女的相。縱然有兒女,兒女也不好,好的就很少。為什麼?他天天在這個環境裡長大,從小耳濡目染,他心情能好嗎?不能好的。小孩最容易模仿大人,特別父母就是他的榜樣,一天到晚生活在一起,他就模仿。

  所以諸位要是為兒女著想,就處處都要替他想到,不要讓他養成一個壞習慣,玩笑開不得。看那個小孩很小他就會騙人,他很聰明,他會騙人,將來長大之後大老千一個,大騙子,從小學會的。可是現在小孩,我就看到很多,一、二歲的,現實得不得了,見到人怎麼樣?不理的,你買點糖帶給他,我有東西給你吃,他馬上就叫你,叔叔伯伯叫你了;沒有東西給他吃,不開口,看到就像沒有看到一樣,東西一拿出來的時候,親熱得不得了,太現實了。這種人長大了還得了,一、二歲就是這樣,長大還得了!大人不曉得,這小孩很聰明、很乖巧,現在很聰明乖巧,到長大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後悔來不及了。為什麼?對父母也現實。父母有財產給他,他歡喜,統統給他完了以後,再沒有了,再沒有就不理你了,從小養成的。所以像這些小小的地方,我們都要向深遠處去著眼,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孔老夫子講教小孩,胎教開始!已經一、二歲的時候再教,孔老夫子認為都太遲了。現在真是養子不教,父母之過。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的老年人,有沒有女兒?有兒女,兒女都在外國,自己在此地孤苦伶仃,沒有人照顧,甚至於死了,打個電報給兒女,兒女說我工作太忙,還不能回來,你說成什麼話!追究追究這個緣由,教育方面有欠缺,鼓勵兒女到外國去,鼓勵兒女做外國人,當然他是外國人,你是中國人,你死了他不回來奔喪,應該的。大錯特錯,這個真的說得不好聽叫數典忘宗。現世招的這個果報,叫現世報。這種情形在社會上,今天可以說處處都看得見。

  外國真的比中國好嗎?我不相信,我在外面走了一遭之後,回來還是台灣好,為什麼?他們太緊張了,簡直不是人過的日子。你看在美國,甚至於他連煮飯洗衣服的時間都沒有,多可憐!每一個星期天假日的時候,煮一個星期的飯,一餐一餐分配好,放在冰箱,到時候拿來吃。衣服也是一個星期洗一次,每天換的衣服堆在那裡堆一大堆,可憐!那個人是叫機器人,已經沒有生命了,哪裡還有什麼樂趣?機器人,外國人的機器人,人的樂趣已經沒有了。哪裡能像我們中國古人,他生活在詩情畫意裡面,你看多美、多麼的悠閒!我們今天雖然進到工業社會,比起其他的國家,我們還沒有人家那麼緊張。你說台灣人你要到香港去一下,馬路上一走路,人家就曉得這台灣來的,為什麼?他走路不緊張,他在逛街的時候他好像在散步,這一定是台灣人。因為香港人是小跑步,走路是用小跑步,匆匆忙忙,好像發生了什麼大事一樣,馬上趕得要去,個個人都是那樣,看到這個社會有什麼意思?再想一想,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那個地方太平,那個地方安穩,那個地方自在。

  實在講,為生活也不至於忙成那個樣子,社會有進步,物質繁榮,什麼東西都有,而且價格低廉,生活很容易過。只要你不跟人競爭,日子很好過;你要天天跟人家爭,人家有新東西,我趕快也想買,那你就苦了。不必與人家競爭。就像做一張桌子,這張桌子至少可以用個十年、八年,你看到家具店裡天天有新花樣,唯恐自己跟不上時代被淘汰了,前天才買的,看看現在新樣子不錯,趕緊自己要換一個,那不叫自討苦吃嗎?所以說花費那些都是不必要的錢,你又何苦!賺錢不必要多,生活過得去就自在,你就有閒暇的時間。如果說是你拼命在賺錢,錢賺了又捨不得花,到死了之後一文又帶不去,這是悲哀的事情,這個人真是太愚痴,實在是第一號迷惑顛倒的人。這頭一個講,他容易發脾氣。

  其次是,「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這個忍是講殘忍,不是忍辱。想一想他自己,他自己很愛惜名節,因此不能捨己救人,遇到別人有急難他不肯幫忙。為什麼?要顧慮到自己的身分,就是顧慮的事情太多了,明明應該幫他忙的,為了名節的關係他自己不肯下手。譬如說一個,我們講一個,男女授受不親,這在那個時候,看到一個女子掉到河裡去快淹死了,應該伸手把她拉出來,救她一把,他又不行,男女授受不親,她死了,可憐!這有什麼用處?這叫殘忍,這個時候還顧什麼名節,救人要緊,他就能狠心。所以這是沒有兒子的原因,應當要絕後代!

  其次,「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他喜歡講話,喜歡發揮他的高論,朋友在一塊的時候,他是個很健談者,多言傷氣。這是從生理上講,是他一個很大的損耗,傷身體的。第五個他喜歡喝酒,喜歡喝酒,酒常常喝醉,傷身體,傷元氣,這也是不應該有兒子。他還有一個嗜好,「好徹夜長坐」,這個長坐不是禪定,這就是不知道保養身體,「不知葆元毓神」。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的時候,的確不應該有兒女。其餘的過惡尚多,「不能悉數」,他一想自己的毛病太多太多,真正是一個老實人,發露懺悔。

  這個小註裡頭,這一段希望大家要好好的看一看。這裡頭發揮什麼?就說明他這有幾樁事情,特別重要的就是長坐,靜坐。大家看這是在末後的小註的幾行,這裡頭有幾句我念一念,希望諸位要特別注意到。從倒數算,一二三四五,倒數第五行,倒數第五行是小字,小字裡面的第一行,從當中看起,當中的底下,這算是最後一句,「大修養人」,從這個地方看起,希望你們注意到。「大修養人」,也就是大修行人,「私欲淨盡,心境空明,更無陰氣足以覆蓋,常在定中,智光湛然,永斷睡相,此聖境也。欲以凡俗而遽翼此,戕害生機實所不免,此乃為致病致弱之因」。這幾句話希望大家記住,我提出這一點,也就是奉勸諸位,學佛要老實,不要好奇騖怪。看到人家不倒單,這個很了不起,我也去學了,你要學不倒單就是了凡居士這樣的,把你自己身體會傷害,致病致弱,將來搞一身病,或者身體衰弱,都從這引起。為什麼?你的功夫不到家!人家心裡面一點私欲都沒有了,斷盡了,這樣才行。我們自己心裡頭坐在這個地方,一天到晚還打妄想,為什麼要坐?說個不好聽的,為了名聞利養,大家一看到我不倒單了,別人對我就恭敬了,我這個修行人是第一了,搞這些名堂,用心就錯了,他會有什麼成就。

  所以學佛人要老實,我們功夫沒有到,你每一天靜坐一個短時期是好的,可是靜坐的時候,諸位要注意到這個靜字。這個坐,你能夠盤腿坐可以,很好,不能盤腿坐,就像你們一般的坐,姿勢坐得很端莊,規規矩矩坐在那個地方。重要的是什麼?這個時候把心裡頭所有的念頭統統要捨掉,一念不生,你要是每天早晚能夠坐十分鐘,你這一天精神就飽滿,為什麼?真正的休息,睡覺不見得休息,睡覺你會作夢,你還是沒有休息。所以這個搞久了變成腦神經衰弱,很容易得這個病。所以著重在靜,靜是什麼?是一念不生,不管什麼煩雜的事情,什麼重要的事情,在我靜坐的時候統統放下,養生之道。

  話雖然這樣說,坐下來的時候,那個念頭更多,你們有沒有這個現象?不坐好像還沒有這個念頭,一坐不曉得哪來的那麼多的念頭。實際上跟諸位說,你這個念頭本來就是那麼多,不坐的時候沒有發覺,這一坐的時候才發覺,才發覺你的妄念有這麼多。可是妄念這樣多的時候你不要害怕,不要去注意它、不理會它,多,我曉得這麼多,隨它去,盡量的自己求靜。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通常一般的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我們把整個的精神集中在佛號上,目的就是要把這個妄念把它甩掉。妄念不要理會,如果你要愈理會,妄念愈多,妄念根本不理它。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或者你持咒,集中在咒上,或者你背誦經典,集中在經典上,你所背誦的經典上,這樣妄念自然就少了。

  要想能夠說是做到,像過去印光大師與一些人討論這個問題,在一支香,一支香普通的是四十多分鐘,就是我們點一支香大概是四十分鐘的樣子,說一支香裡面還會起四、五個妄念,這就是相當好的功夫。真正肯用功如法修學的人,大概總要三年到五年的工夫,才能夠靜坐在那裡四十多分鐘的時間只起四、五個妄念。所以我們在靜坐,坐下來妄念紛飛,那當然的道理,那完全沒有功夫,像這些理都要懂得的。學不倒單那是要到功夫成就了才行,就是你這個妄念確確實實是斷得差不多了,譬如能夠在一個鐘點裡頭起一個妄念,兩個鐘點起一個妄念,這時候才有資格學,才有利益。如果你妄念除不了,妄念很多,你要學不倒單,那是自討苦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