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四集) 2008/7/5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在上次我們提出這個題目,可以加一個小標題,副標題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今天我們從第四段看起,第四段是修四種行德,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段。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
我們先把這一小段的意思說明一下。這篇文章雖然一共有六段,它是一貫的,它是一樁事情,它是不能分割的,也就是《華嚴》常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這篇文章,一即是六、六即是一,為了說明方便起見分六段。我們總要把前面記住,第一段裡面告訴我們,顯體,體是什麼?一真。這個一不是數字,不一是一二三四的一,這個一是個代表字。性體的真相,沒有法子形容,也不能說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夠體會,不能言傳。不能言傳,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用方便法為我們說出,總要我們細心去體會,才能契入境界,才能得到受用。像惠能大師為我們說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沒有生滅,現在有沒有生滅?現在還是沒有生滅。現在有沒有染污?現在也沒有染污。我們見到的生滅、染污,實在說那是一個幻相,那是一個錯覺,不是事實,事實決定沒有。所以體,祖師在此地這個綱領,六條綱領是杜順和尚華嚴宗第一代祖師他老人家提的綱,「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在前面給同學們報告過,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身土是一不是二,這是根源。我們迷失自性,流浪在六道,其實六道是像一場惡夢,也不是真實的。可是我們把這場惡夢是當作真實,所以回不了頭。現在祖師教給我們,我們要把妄給它斷盡,也就是徹底放下,還源。還源就是回歸常寂光,真的還源了,這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什麼!
我們要回頭,就先知道我們的根源、我們的本源是常寂光,是真正的一真,連法界兩個字都安不上。可是這一真迷了,什麼理由迷的?沒有理由,什麼時候迷的?沒有時候,這個要知道。你要去找原因、要去找什麼時候迷的,那叫迷上加迷,那回不了頭。知道是妄,不是真的,你要找什麼?譬如你昨天晚上作夢,你一定要去問,我這夢是什麼原因有這個夢,我這個夢是幾點幾分幾秒才起來的,你不叫自己找自己麻煩嗎?那個夢,實在講也沒有原因,夢什麼時候起來的?也沒有時間。不要去找自己麻煩,這種麻煩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永遠解不開這個結。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叫迷上加迷、結上再加結,你怎麼能解得開?所以佛用這個妄字用得好,妄就不要再追究了,就不要再過問,用不著去研究它。妄,反妄,反,回過頭來把妄捨掉,真就現前,真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到自性清淨。圓明是什麼?後面四句就是圓明,圓是大圓滿,沒有生滅、本自具足、沒有動搖、能生萬法,這是圓明體,它不是死東西,活活潑潑。所以我們一念不覺,這個一念非常微細,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這一念起來的時候,念就成形,就是物質現象發生,形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現在科學講物理、講心理,在佛法裡面講叫色法,物質是色法,精神方面叫心法,色法跟心法變現出來,這是第二段所講的。
第三段特別給我們說明色心的真相,也就現在講的宇宙人生,物質、精神的真相是什麼。他講了三個特色,第一個是「普周法界」,這都不可思議境界。佛在經上講依報,依報是環境,講環境裡面的一微塵,就像現在的科學家講基本粒子,舉這個做例子。這個東西雖然很小,肉眼看不見,它的信息周遍法界。就像近代科學家發現全息照片,這個道理接近,再小一粒微塵,它裡面是整個宇宙。第二個特性,它雖然很小,它變幻無窮,「出生無盡」。所以我們用萬花筒來做比喻,你看萬花筒很小,這已經很大了,這萬花筒,你看裡面就那麼幾片不同顏色的東西,你轉起來的時候千變萬化。你看那個圖案,你拿在手上轉一天,轉一個月,轉一年,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是變幻無窮。怎麼變,不離根本,根本是什麼?自性圓明體,不離根本。自性圓明體好像萬花筒,千變萬化,裡頭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就這麼變出來。你說它為什麼理由變的?沒有理由。為什麼會變的?都不要去問,性德法爾如是。你再要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它動,它不動就不會變。什麼動?你的念頭在動。諸位要曉得,真心不動,六祖見到本性了,本性本無動搖。由此可知,什麼東西在動?妄想在動、分別在動、執著在動。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個你一定要肯定,本來沒有,叫妄!
最初第一念,就初動第一念,實際上也沒有第一、第二,這都是佛的方便語,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第一念動的時候,常寂光就不見了,就變成實報莊嚴土,這是我們通常講有形色的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裡面物質、精神都沒有,這一動就有了,它這裡頭沒分別、沒執著,所以是平等的,清淨莊嚴。不但這裡面沒有善惡,沒有善惡叫真善,也沒有染淨,叫真淨。到第二念一動的時候,有了分別,有分別就有染淨,沒有分別就沒有染淨。再第三個動的時候就有執著了,有執著就有善惡,沒有執著就沒有善惡,於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就現前。可是這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我們中國道家也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道理!這個一、二、三是念頭,一念、二念、三念它速度太快,我們分不出來,好像是同時所生的。四土,常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凡聖同居土,好像是同時發生的,實在講它是有先後的,但是那個先後太快,速度太快,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出來。
念與念之間,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間,那個時間多短?現在我們知道,我們聽彌勒菩薩的報告曉得,現在我們多半用一秒鐘做單位,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你說前念跟後念你怎麼分法?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不是八十億,是八十兆,你怎麼能辨別前念跟後念?無法!所以我們的念頭太粗,我們這個前念跟後念是可以辨別,前念、後念大概前半秒、後半秒,其實這是很粗很粗的。所以世尊問彌勒菩薩,世間人這個念頭是幾個念?幾個念我們以為是一念,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一彈指大概是我們認為這一念。其實一彈指多少念?一彈指我們也把它算出來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頭,我們認為是一念。所以佛這個問得好、問得有意思,幾念?三百二十兆的念頭,我們誤會了,把它當作一念。所以要用這個一念,那不是四土同時現前嗎?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不能分出的,沒法子分的,這是佛經上講的科學。宇宙現前了,森羅萬象現前了,我們的身命現前了,前頭說得很清楚,我們的身命是正報,除我們自己這個身命之外,其他所有環境都叫依報,依正莊嚴。這個特性,第二個它是「出生無盡」。
第三個是包容,包容空有,空是虛空,心包太虛;有是萬法,量周沙界。這是什麼?本來你是這個樣子,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叫大道,這不是人為的,這不是哪個發明、哪個創造的,沒有人創造、沒有人發明,本來就是這樣。這個認識、這個覺悟不簡單,雖然沒真的開悟,你真正意識到這個境界,已經達到開悟的邊緣,再往上一提,真的就大徹大悟。往上一提是什麼?徹底放下,就入境界了。三千年前,世尊為我們做了榜樣,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放下就是!中國古老諺語裡有一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說有沒有道理?學了《華嚴經》之後,愈想這句話愈有味道。確實沒事,過去沒事,現在也沒事,未來還是沒事,事從哪裡來的?事從你自己的分別執著上來的。妄想裡頭沒事,可是妄想立刻變成分別,分別立刻變成執著,事來了,這真叫春蠶作繭,自己把自己繫縛住,造成這麼個現象。所以,我們心量要大。
前面這三段是講大道,第四,今天我們講的是大德,統是自性裡面的,自性本來具足的大道、大德,後面兩段五止、六觀是大行。所以這一篇文章,我們把它從內容裡面去看,道、德、行,這是學《華嚴》,依《華嚴》教義來修行的,所以這篇文章就非常重要。真正要契入華嚴境界,可以把它當作日常功課來學習,文不長,一天至少念一遍。依文作觀,時時刻刻提出這個觀想,漸漸的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跟這六個綱領相應了,這就真的接近了。接近,什麼時候能入?入要靠放下,放下就入,放不下就沒入。放不下是佛學,放下就是學佛,關鍵在這個地方,放下你就看破,放不下你看不破。看破是智慧,看不破是知識,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知識不能解決生死大事,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智慧能。由此可知,世出世間那個關鍵就在放下,放不下,你所學的全是世間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真正能放下,《弟子規》都是出世間法,無上大法,這一點都不假。所以此地講『依此能遍之境』,就是前面第三段所講的三遍,這要記住,「普周法界遍,出生無盡遍,含容空有遍」,我們縮成一句話來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量。這個心量起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四德,這個四德是大德。第一個德,你看它這個名詞: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
頭一個教我們隨緣。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
【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小段已經把意思說盡,凡是作用都是依真,真是本體,沒有真就起不了作用。所以體、相、用,《華嚴經》講這三方面,體是真的,相是假的,用是中的,體空、相有、用中,空假中三諦,都是從真發生的,所以無中生有,無論是染法、淨法、善法、惡法都是無中生有。無就是空,空不當作無講,空它能生,要是空無就不能生,它能生。能生稱它作無、稱它作空,因為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眼耳鼻舌身是色,我們這個色根接觸不到,你看不見、聽不見;意根是心,我們去想也想不到。它存在,它是本體,物質、精神從它生的,能生萬法。所以『依真起用』,起用是什麼?起用隨緣,『廣利群生』。這個地方你要知道,什麼人依真起用?我們學佛的人馬上會想到,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依的什麼?依的真如自性。起用呢?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利益眾生。這個解釋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為什麼?你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沒說到。還有一半是什麼?一切眾生包括你我在內。我們現在也是依真起用,我們也是在廣利群生,怎麼不是依真起用!沒有真,哪來的妄相?統統是依真起用。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他順自性,就是他對於前面一體、二用、三遍,他不迷,所以他的作用是隨順性德,是善的。
我們迷了,我們不知道一體,不知道二用,不知道三遍,完全迷失了,所以我們的作用,起用是隨順煩惱、隨順自私自利、隨順貪瞋痴慢、隨順分別執著,這個壞了,這個作用現的相是什麼?現三途六道,展現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災難頻繁,全是依體起用,這個要知道。所以這八個字講盡了,從實報莊嚴土講到凡聖同居土,從一真法界講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依真起用。但是你要知道,一真一切真。可是這裡頭有個不幸的事情,一迷一切迷,我們今天在這個地位上。學了佛,這逐漸明白了,慢慢覺悟了,雖還沒有返妄歸真,學習佛菩薩的言行。佛菩薩遍施代苦,這就講的四德,四德前面三條都是說布施,普遍的布施,後頭一條代眾生苦。布施,佛把它分成三大類,施財、施法、施無畏。這三條很像,第一條施財,第二條施法,第三條真的是施無畏,全是出於自性,為什麼?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跟金剛般若相應,天天跟這些凡夫眾生混在一起,不同的是這一切眾生執著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壽者,用我們現在講是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這是壽者相。這些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用現在的話說,觀不一樣,觀念不一樣,事是一樣,穿衣吃飯、在一塊幹活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心不一樣。一種人心裡面、凡夫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差別不同。「依真起用,廣利群生」,這兩句話說得太好,所以頭一個教你隨緣。
下面具體跟我們說明,『眾生根器不等』,這是佛經上講的上根、中根、下根,上中下三等。上根裡面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下亦復如是,這就變成九品。淨土裡面講的三輩九品,這都是大分。如果九品每一品又分三分,三分一直分下去,無量無邊,眾生根器不一樣!正因為不一樣,所以你要隨緣,你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下面兩句,這是講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受」是信,佛法講信解行證,我們從信上來講千差萬別。現在這個社會,你去問問,你問他們:生活在世間你信什麼?絕大多數的人會回答你:我信錢,有錢什麼事都解決。你給他講道,你給他講佛,你給他講法,他搖頭,講得再好,這個東西沒有用處,不能解決我現實生活問題。所以現在整個世界這個社會,大眾腦子裡觀念信什麼?信錢。中國五千年的道統,古聖先賢教我們信什麼?信道,信道德。所以中國有五個標準,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標準。上古信道,道失掉之後信德,德失掉之後信仁,仁失掉之後信義,義失掉之後信禮,禮要是失掉之後天下大亂,那什麼?那信錢了。錢是人之必爭,人只要相爭,衝突不就起來了嗎?所以衝突的根源你要曉得,夫妻不和為什麼?爭利。父子不和還是爭利,兄弟、朋友哪個不爭利,爭利的時候反目無情。
所以為什麼古時候,不要說多,一百年前,這個社會是安定的,人還信義、還信禮。義是什麼?義者循理,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如理、如法,或者是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這個話說得沒錯,人人守禮,人人都能循義,遵守著義,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抗戰時期我們很年輕,十幾歲的流亡學生,逃難的時候無論逃到哪個地方,陌生地,人生地不熟,可是遇到人,人都有同情心,都知道:你們逃難。所到之處遇到人,他都是熱心來幫助你、來照顧你。這些照顧我們的人、幫助我們的人,對我們一絲毫希求沒有,不會希望我們報答他,都沒有這個念頭,合情、合理、合法。做人應該要幫助一切苦難的人,看到人家有苦有難自然伸出援手。現在這個社會不一樣了,救苦救難的時候,大概都夾雜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是單純的,毫無希求的這就不多!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文,再看到諸佛菩薩那些覺悟的人,他們應化在世間他懂得。「解」,他對於人生宇宙的理解,對於道德仁義禮的理解,愈來越淡薄。
底下一句「樂欲不同」,樂是愛好,欲是欲望。在現前的社會,諸位冷靜去觀察,看看別人,回頭想想自己,我們學佛、念佛,這四個字「受解樂欲」,在佛法裡面就是信解行證。我們的確幸運,得人身聞佛法,問題我們有沒有接受?佛法講「信受奉行」,我們有沒有接受?什麼叫接受?做到了叫接受,沒做到沒有接受。受是我已經享受到,我已經得受用了。五十七年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說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這一生得到了沒有?佛法教給我們東西太多了,說不盡。世尊教菩薩把無量無邊的佛法,總的歸納為六大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方便說,也方便我們學習。布施我們做到沒有?我們能不能捨己為人?這屬於布施,犧牲奉獻。所以佛把布施擺在第一條,財能與一切眾生共有,法為一切眾生共有,沒有慳吝、沒有貪求、沒有自私自利,這個放在第一條。為幫助眾生,犧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釋迦牟尼佛在沒成佛之前行菩薩道,曾經捨身餵虎,老虎飢餓沒得吃,很可憐,把自己身體供養老虎;割肉餵鷹,這些故事同學們都熟知,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能捨得?自性不生不滅,這個肉身是個幻相,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身捨掉之後,隨緣又得個身。佛菩薩看這個身相,就像我們看衣服一樣,這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衣服可以隨時脫下來布施給人,一絲毫沒有吝惜。哪一天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布施這個身體就跟送人衣服一樣,一點困難都沒有。肯捨身的人,得的身一定非常莊嚴。
能忍,難忍能忍。六波羅蜜裡關鍵的兩條就是布施跟忍辱,首先要學習的,要真正在上面下功夫的,要學忍辱波羅蜜,忍人之不能忍。別人毀謗、侮辱、陷害,能不能沒有怨恨心?這個要學。怨恨心尚且沒有,就更沒有報復心,這是我們第一堂功課。要不斷的向上提升,有忍辱你才能夠向上提升,就是精進,沒有忍辱就沒有進步,這個道理要懂。看到人遇到小事情都爭,都有憤憤不平,他成就道業就非常困難。不但他遇不到善友,真正善知識他遇不到,佛菩薩更不必說了。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捨一人,為什麼不教他?不是不教他,他不能吸收。不能忍就是不能接受、不能吸收,教他沒用處。他有一分忍耐,他能接受一分,他有十分忍耐他能接受十分,這個道理要懂。佛菩薩沒有偏心,對人沒有厚薄,平等的,只看你是什麼樣的根器。你的量大能容能忍,佛菩薩給你多一點;你那個器很小,一點點大,你只能吸收那一點,多了,多了漫掉裝不進去,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善緣、順境,要學不貪、不痴,不生貪戀,這都是學忍;在逆境、惡緣,不起瞋恚,沒有報復,都是修忍辱波羅蜜。功夫在什麼地方鍊?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人人都是菩薩,在善人這邊鍛鍊沒有貪心,不貪戀,在惡緣那邊練習不生瞋恚。不貪、不瞋,智慧在其中;如果有貪有瞋,那煩惱在其中,智慧就變成煩惱;不貪、不瞋,煩惱就變成智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要曉得,眾生根性不同,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愛好、希求不一樣,欲是希求。現在人很可憐,真的是以苦為樂,怎麼說?貪圖物質的享受,那是苦!殺生吃肉以為那是很樂,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真的是提醒人高度的警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不謹慎的時候惹禍上身,飲食不注意也會得病,這兩句話是警告,要常常記住。言語要謹慎,吃東西要小心,不能夠貪欲口福,實際上貪圖美味,那個人真是沒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器官裡面,哪個器官貪味道?諸位曉得,舌頭,到喉嚨之下就沒有味道了。你為什麼為這三寸舌頭,造那麼多的罪業,這不是錯了嗎?為了滿足舌頭的味覺,不顧腸胃的消化不良。你看,你偏愛三寸舌頭,對不起你的腸胃,所以腸胃生病了,這是自己對自己不公平、不平等。我們用一個身體,再擴大看這個器世間,我們對這個世間,要對自己身體各個器官完全相同,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學佛的人應該像諸佛菩薩一樣,信道德、信仁義,對於聖賢、佛菩薩的教誨真正能夠理解。然後你才懂得寂靜為樂,回歸是趣,回歸就是這裡講的還源,回歸到自性是我們的欲望,這樣你真學佛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覺悟的人他所修、所學的,他所幹的,就是下面三句話,『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應機授法,眾生無邊誓願度;應病與藥,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怎麼能學得會?諸位要知道,《華嚴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就曉得為什麼,前面講三遍,一毛端、一微塵,都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含空有。一法門不例外,任何一個法門,一法門也是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含空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要你一個法門通了,門門都通。四弘誓願就不是假的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個法門就完全做到。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通的,沒有一個是障礙的,這個你一定要曉得。真的明白了,選擇一門,古人說得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性常常用圓,佛法用圓來代表,這個圓周的圓,圓有一個中心點,中心點是源頭,我們在周邊,現在還源回歸到中心點,到中心點一切都得到。沒有到中心點,你所學的是一門,不能貫通,達到中心點全通了。中心是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通,就圓融!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門門它會相通?沒有別的,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目標在哪裡?目標統統是見性。用什麼方法見性?用看破放下見性。無論哪個法門,都要懂得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所以離不開定慧。我們這篇文章末後的兩段,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可是你要真正落實在行門,看破、放下,前面這個四段是你的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做不到。所以頭一個學隨緣。
應病與藥,普度眾生。學佛菩薩,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有感,他有妄想分別執著,菩薩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要懂。眾生以情感,佛菩薩以智應,所以有智叫妙用,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今天要學,真想學佛,首先要學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這個很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教化眾生四十九年,他沒有分別心,社會上上層的帝王,所謂帝王將相親近他,是他的學生,最下的販夫走卒乃至於乞丐,佛也攝受。佛對一切人平等的禮敬,沒有絲毫傲慢,佛對任何人都有禮、有威儀,絕對沒有輕慢,絕對不敢隨便,為什麼?代眾生受苦。眾生不覺,眾生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佛看到了,在他面前表現的一舉一動就是糾正他的錯誤行為。你的廢話太多,佛跟你接觸一定言語很簡單、很沉默,他跟你兩個,就在治你的病。你舉止輕浮,他就變得很端莊。你是很端莊的人,好像持戒持得非常嚴,被戒律都綁死了,一舉一動都受限制,佛在你面前代表很輕鬆、代表很自在,治病!佛不是一個態度對人,佛跟人接觸千變萬化,處處都是治你病的。這才看出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叫隨緣,叫恆順眾生,叫隨喜功德,所以大乘才有八萬細行。八萬細行總的綱領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有八萬細行,所謂八萬四千細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根,十善業道是大乘的根,十善業道是《華嚴》的根,你要不認真學習怎麼行?你怎麼會成就?決定不能夠輕視,這個地方你就曉得,隨緣、妙用。
我們開始學要以十善為基礎,十善你看看,要學著不傷害眾生,不殺生、不傷害眾生,不要眾生因我而起煩惱,我就對不起這個眾生,要常常想到。你看佛陀教給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看到我不喜歡,不喜歡,我躲避他,我看到他,我迴避他,他歡喜了,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眾生不歡喜我們,我們要反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為什麼不喜歡我?我反省,我態度有沒有驕慢?如果覺得有驕慢,我應當謙卑。我對他有沒有不尊重?我對他有沒有不關懷?這去思考,把毛病找出來改過來。為什麼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都能做到和睦相處,這個睦裡頭有相親相愛的意思,像一家人一樣,歡歡喜喜,和睦相處。佛都做到了,我為什麼做不到?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得想想,我有沒有得罪他的地方。這一生沒有,這一生沒有可能前世有,我現在應當用什麼方法來彌補,來改善關係,這個重要。他毀謗我,我也沒聽到,別人傳過來的;別人傳過來,「他不會,你聽錯了」;我聽他當面講的,「那是情緒話,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我們的關懷、照顧,對他的尊重始終不變,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到最後他要是發現了,我相信他會生慚愧心,會感覺得對不起我。這麼好的一個朋友,一生當中像這樣好的朋友不多!怎麼惡意對他,他都是善意對我,這不容易。這是什麼?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定做到。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幫助眾生,就是幫助佛菩薩度眾生,把眾生這些煩惱習氣度過來。要做出來,講沒用處,要做出個好樣子給人看。所以說「應機授法,應病與藥」,這是比喻。
『令得服行』,慢慢影響他,慢慢去改善他,這叫真正的隨緣。隨緣的範圍太大了,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就是隨緣妙用,隨緣能夠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但是眾生在迷,自己在覺,迷的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叫情執,覺悟的人沒有這個情執,情執轉變成智慧。我們在過去往年講經也常說,情愛是假的,會變,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離婚率這麼高,他們在談戀愛、結婚的時候,那時候愛,可是沒有幾天就變卦,從愛就變成怨恨,就分手了。這是什麼?假的,叫虛情假意,你不可以當真,你當真那你就要受苦了。知道這個世間沒有真的,為什麼?妄心,他不是真心。諸佛菩薩是真心,覺悟的人是真心,他是智慧,永恆不變;凡是會變的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我們對人類的愛、對萬物的愛、對山河大地的愛、對虛空法界的愛,永恆不變,對人、對物亦復如是,這是自受用,這就是我常常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變,我不變,他得不到最高享受,我得到了,所以他不知道感念老師的恩德,我知道,我對老師念念不忘。沒有老師的指點、沒有老師的教誨,我們怎麼能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才知道真樂。孔顏之樂、佛菩薩之樂才能體會到少分,這個少分就得大受用。所以把隨緣擺在第一德。隨緣簡單的講,就是與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上面諸佛菩薩,下面地獄、餓鬼,統統都是能夠真誠的愛心,沒有不能相處的。這個我能跟他相處,那個我不能跟他相處,這不行,那你還要差很大的距離,為什麼?你不隨緣,做不到隨緣。隨緣是性德,不能隨緣,不能隨緣你就隨順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是必須要了解的。下面是大師引用經論來做證明:
【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具是具足,具體說明這個道理,《維摩詰所說經》。下面又舉了幾條:
【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
這幾句話說得好。『大智』、『大悲』,你要曉得,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才叫大。世間人有慈悲、有智慧不叫大,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妄想分別執著斷了才叫大悲、大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種同情心、憐憫眾生的心自然流露,這叫『隨緣』。所以你看看,菩薩,我們講法身菩薩,十法界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為什麼會有感?答案你應該懂,為什麼?一塵、一毛端普周法界,他怎麼會沒感!起心動念含容空有,你這裡才動念,他立刻就感應,所以你一感他就動,動是什麼?應,馬上就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立刻他就現前,道理在此地。所以這是性德,性德確實不可思議,這隨緣。雖然隨緣,做種種示現來引導你,幫助你覺悟,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沒有了,覺悟了,樂就現前。苦樂是果,迷悟是因。佛菩薩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不是在果上用功夫,在因上,那叫真的幫助你。不是說你沒得吃,佛菩薩送點東西給你吃;沒得穿,佛菩薩把衣服送給你穿,不是這個意思,那完全是從果上講的。佛菩薩不是,那個沒有法子幫到底,佛菩薩幫助你破迷開悟,讓你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現前、無量的德能現前、無量的福報現前,問題不都解決了嗎?你什麼也不缺,這叫真的幫大忙。他始終不會起心動念,這是智,智是不動的,所以叫『妙用』。跟我們世間人起的作用不一樣,世間人這個作用裡頭有煩惱,佛菩薩起作用沒煩惱。下面這些都是給我們講隨緣、妙用,讓我們對這個名詞術語的意義更清楚、更明瞭。
【又大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
這段講的什麼?三輪體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大壞假名』,壞是破壞,這個破壞是怎麼說法?不執著。所有一切名詞術語是假設的,你可以用它,但是你不能執著,你也不必去分別,那你就對了。就像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行走,你看處處插的指路牌,它指導你方向,那是假設的。那個地方寫北京,牌子寫北京,那個牌子不是北京,它指你往北京去的,你不要去理它,順著它指標你走就對了,最後你就會達到北京。佛菩薩設立所有這些名詞術語都是指路牌,幫助你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可以用這些假名、用這些假相,『而常度眾生』,幫助這些還沒有回頭的眾生,還沒有覺悟的眾生要幫助他,這叫『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叫『妙用』,「了」是明瞭,「知」是智慧,知道眾生性空。度無所度,你不執著眾生相,叫三輪體空,不執著我能度;眾生是我度的,我用什麼方法來度他的,那你就錯了,你全著相。著相怎麼?你就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樣子度眾生你離不開煩惱,你幫助眾生是非常有限的,你自己沒有離開煩惱,你幫助那個眾生,他也一樣離不開煩惱。
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那個效果殊勝,什麼原因?他做到了,他不著相。接受教化的學生,再看看老師他的言行舉止,自然他會受感動,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老師教人不要執著,他處處執著名聞利養,學習的人對他會生懷疑。你說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不能叫學生對你生起信心,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什麼事情在大乘教裡,都是叫你幹真的,不能幹假的,一定是幹全面的,不是偏在局部,沒有局部。不但塵塵剎剎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含空有,乃至於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亦復如是,沒有一樣例外的。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不能不謹慎,決定不能夠隨便、不能含糊。古人教導我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要以為沒有別人看見,可以隨便一點,不可以。要學禮、要學敬,禮是規矩,敬是恭敬心,沒有人所在地方,要知道有天地鬼神。我們怕人指責,難道就不怕天地鬼神指責嗎?所以無論在暗室,或者在公共場所,都是一樣的,一種心態,這就對了,這叫妙用。妙用完全跟性德相應,跟體相應,跟體、起二用相應,跟三遍相應,真妙!下面一段又說:
【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
你看方方面面給我們說明,什麼叫隨緣、什麼叫妙用。隨緣跟妙用是一裡一表,表裡一如,是不二法門。理跟事分不開,性跟相分不開,心跟色分不開,今天說的是物質跟精神分不開。懂得理就是事,精神就是物質,這叫隨緣;懂得事就是理,物質就是精神,叫妙用。又說:
【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
『真』是真性、是法性,『俗』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真是理,俗是事,真是性,俗是相,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叫隨緣,這叫妙用。我們世間人也常常隨緣,但是沒有妙用,所以隨緣裡面就起很多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帶來煩惱,這要曉得。我們的隨緣是用妄心,是用自己的貪瞋痴,用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就錯了。有時候我們隨緣被別人利用,這太多了,帶給你煩惱是輕的,帶給你災難那個麻煩可就大了。然後我們就體會到,隨緣不是簡單的事情,確實是法身菩薩的事業,他們可以!用真性隨順事相,事相不離真性,他起妙用。這個妙用是什麼?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回頭是岸,起這個妙用。我們隨緣,能不能起這個妙用?這是我們應當要想到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幫助眾生覺悟?能不能幫助眾生回頭?能不能幫助眾生改過自新?現在這個社會眾生普遍的迷惑,迷得很深,迷得很嚴重,我們怎樣幫助他們?記住,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些聖哲告訴我們,人必須要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想幫助別人,先要幫助自己,自己沒有得度而能度人,經上說得很好,「無有是處」;無有是處,用現在的話說,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必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眾生雖然苦,我們有的時候感情用事,要趕快去幫助他,現在自己還沒有能力,幫到最後怎麼樣?幫到最後連自己也犧牲掉,人也沒有救到。像看人掉到水裡面去快淹死了,自己不會游泳,急著趕快下去,賠一條命而已,救不了人。現在看到這麼多人落在水怎麼?趕快去學游泳,學會了再下去,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先幫助自己趕快回頭。
我們跟這些眾生緣不相同,我們遇到大乘,這是非常幸運的一樁事情,他們沒遇到。遇到之後我們要認真學習,十年,不算早,也不算遲,發心至少十年我們才能成就。我們現在懂得,成就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扎根做起,這四個根本我們要不學好,怎麼能隨緣?再看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的根基多好,多麼堅牢,遇到什麼樣的風浪,他一點都不受干擾。但是我們這小風小浪就受不了,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個要知道。每個人一生際遇不相同,像我們現在在此地學習,這個緣非常殊勝!物質生活條件雖然不是很好,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沿門托缽好得太多,應當要知足。學習的環境,雖然比不上佛陀當年在世,可是現在我們依照佛陀的教誨,佛不在世,經典在面前,這個經典確實是佛說的,只要依教奉行,跟佛陀當面教誨沒有差別。
關鍵,我們是不是真幹?是不是真心想學?關鍵在此地,真幹、真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甚至於你如果要問,你什麼時候能成佛?現在我可以老實的回答你,你什麼時候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時候就成佛了。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成菩薩。你什麼時候放下?真正放下了,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是一點都不難的,放得下、看得破才是真正的關鍵。沒有看破放下,我們學隨緣能學,妙用學不到,妙用一定要有戒定慧,有戒得相似的妙用,不是真實的,就是戒律、威儀相似。有定得少分的妙用,開慧得圓滿的妙用,這就說明戒定慧三學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是從理事講隨緣、妙用,知道理事是一不是二,隨緣跟妙用是一,妙用就叫做隨緣,隨緣就叫做妙用,雖然是一樁事情,裡頭還有差別,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自性的大德。我們把大師這個六條,前面三條是大道,完全講自性,後面當中這條第四條是大德,後面止觀,五止、六觀是大行。前面如果不知道,你沒有依靠,從體起用,你沒有體,你起的用,你還是依煩惱習氣,跟此地講的不相干,這是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