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四)  (第六集)  2001/7/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2-0006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三頁第七段,看後面的五句,我們將文念一念:

  【分別解說,咸令歡喜,心生愛樂,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說明教學的成就,我們一般講成績。如果老師熱心的教,學生不好好的學,教不出成績,這個教學是失敗的。教學的成功一定有善巧方便,讓學生確確實實有收穫,在佛法裡面講教化了。佛家講化,儒家也講化,儒家所謂「教學之道,在於變化氣質」,能夠讓學的人氣質產生變化,這教學成果就收到,就成功了。佛法教學也非常重視,這是真實的成績,並不是考試叫你作文章,拿到多少分數,那是假的。確確實實他產生變化,「轉惡為善」,這個變化了;「轉迷為悟」;最究竟圓滿的是「轉凡成聖」,這叫做成就,悟解的成就。

  在教學過程當中,『分別解說』這一句,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技術。所用的方法,所用的技巧,一定要讓學習的這些同學們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投入。佛確實有一套方法,我們常常讀誦經典要能發現,其實不必等到我們現在人發現,古時候人早已經發現了。「分別解說」,最明顯的代表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科判。分別解說,無論經文長短,短的經文,像大家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你看古人給它做的科判;大經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科判表解就是一本,幾百頁,那是什麼?那是分別解說。所以世間好的文章,可以用科判來判定。在科判當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如果有雷同的,無論是在文字上,或者是在思想上,就屬於多餘的,可以刪掉。如果他還有某個地方說得不圓滿,有欠缺的,這科判就斷掉了,判不下去,好像一個桌子四條腿缺了一條腿,它站不住。從科判裡看出來佛所講的這些經文,真正做到不增不減。你減少一個字他就缺了,連不起來,多一個字累贅,這個文章是好文章,這種言語是好言語。這樣大部的經,我們看到它的章法結構這樣的嚴謹,他的思想體系那麼樣的精髓,不能不叫人佩服。在中國古文,最具代表的是《古文觀止》,《古文觀止》三百多篇,篇篇是好文章,用佛家科判的方法去分析它都行。但是現在如果看一般雜誌跟報紙,那就不行,要用科判一判,毛病百出。這叫「分別解說」。

  『咸令歡喜』,這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佛講經說法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學生年齡大概都差不多,程度也很整齊,教導容易。佛講經說法沒有限制,男女老少都有,有童子,也有七、八十歲的老人,智愚極不平等。像一般講經的道場,有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的,有念過小學、中學、大學的,還有念過研究所的,甚至於還有博士,拿到博士學位的,這樣的人聚集在一堂,你怎麼教法?你要教得各個都歡喜,這就難了。程度低的、年輕的,他聽了很歡喜,他有受用;程度高的、年歲大的,他也得受用,他也歡喜,可見得這確實是一樁難事。不違背真理,就是不違背事實真相,又能夠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機、各種不同的程度,這個本事到哪裡學?實在講我們想學也學不到。學不到,上講臺當然困難,別人聽了不滿意,感覺得沒有什麼受用,掉頭而去。如果遇到這種場面,對自己必定喪失信心,我還能講嗎?同時離開講堂的人會影響大眾,這都是實際上你會遇到的,尤其上講臺常常遇到的。這怎麼辦?我們老師教給我們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真誠,至誠感通」,我們用真誠心,決定沒有絲毫虛假,真誠心感動諸佛菩薩加持,求佛力加持,上求;第二個方法,「與大眾結法緣」。如果不用這兩種方法,我們就難了。你要是到自己智慧開、德行成就,你要等到哪一天?所以老師傳給我們這兩個方法。

  結緣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結緣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佛法不叫善緣,叫法緣。為什麼?要是結善緣,善緣裡頭怕有情執,法緣純粹理智的,這裡面沒有感情。但是諸位聽話要聽清楚,是不是佛教完全講智慧、講理智,沒有感情?你就錯了。佛告訴我們:智慧跟感情是一樁事情,不二法門。情覺悟了就叫智慧,智慧迷了就叫情,只有迷悟。覺悟的那個情,跟諸位說,那個情叫真情。為什麼?永遠不變的,他覺悟了。所以佛家不叫情也不叫愛,換個名詞叫慈悲。慈悲是覺悟的情與愛,永恆不變。你對我好,我愛護你,你對我不好,還是愛護你,絕對沒有說把愛護少一分,沒有這個道理。你毀謗他、侮辱他、陷害他、殺他,他愛你的心一絲毫沒有改變。誰做得到?覺悟的人做到了,迷的人不行。迷的人那個愛跟情,起伏跟波浪一樣,變化太大,今天好了,明天惱了。所以那個情是什麼?虛情假意,沒有覺悟的人統統是虛情假意。我們跟他們往來一定要知道、要覺悟,他說:「我對你好,我愛你。」很好!為什麼?假的。明天他不好了,我早就知道了,早就清楚了。要懂得。他說:「我恨你!」好!過兩天就好了,他變化太大了,就像兩、三歲小朋友,我喜歡你,我討厭你,就跟那個一樣,世間這些沒有覺悟的人就跟小孩一樣,所以覺悟的人逗著小孩玩。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叫遊戲神通,就帶著這幫小孩玩就是了,你說好,很好,你說不好,也很好,他的那種照顧、關懷、熱愛永恆不變。人家用真心,人家用真情,真情在佛法裡叫慈悲。佛不說愛,怕世間人把這個意思解錯了,所以換個名詞來講,一定要了解真正的意思。

  結緣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永遠的低姿態,才能令人生歡喜心。如果處處「我高人一等,人都不如我」,別人看到你,遠遠都離開了,最後就變成孤家寡人,你還高什麼?你看看《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完全落實了。普賢菩薩教我們,第一句話「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對於一切眾生真誠恭敬,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給我們做示範,表演給我們看,沒有一個是傲慢的,沒有一個是自以為是的。教導善財,到最後跟善財講:「無量法門當中我只懂這個法門,其他的那些善知識,他們的道德學問都比我高,我都比不上他」,各個都這麼說。用我們中國古人的話來講,「謙敬」,謙虛恭敬。只要你學會謙虛恭敬,你的法緣就殊勝,你就跟一切眾生普遍結下法緣。今天懂得這個的人不多,受西方文化的污染非常嚴重,自己稍微有一點長處,值得驕傲,這完了!連儒家都說「傲不可長」,儒家沒有講超越六道輪迴,傲慢不能夠增長;佛家是教你一定要了生死、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傲決定要斷乾淨,絲毫這個意念都沒有,在在處處尊敬別人、尊重別人。凡是自以為是的,永遠不能入佛門,這個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幸福之門,你永遠不能契入。

  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他老人家跟孔子態度一樣,處處向別人請教。他自己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還裝這個樣子?做給我們看的。他教我們要謙虛、要恭敬,他自己本身做到了。孔老夫子「入太廟,每事問」,其實他哪樣不知道,做給旁邊人看的。要謙虛、要聽別人的,向別人請教,這樣你的法緣殊勝了。這在禮貌上說的;言語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稱讚如來」。如來,我們一聽就想到佛,你想錯了。如來是講性,佛性、真性。真性是善的,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真性沒有污染,沒有污染才叫純善,才是真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都已經被污染了,完全沒有被污染,這叫真善、至善。換句話說,真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時候叫做至善,叫本善。如果有善惡,那就不善,都不是本善。十法界的眾生,不要說六道,迷失了本善;迷失本善之後,才有善惡之善。中國人教童蒙,《三字經》上一開端就說「性相近,習相遠」。從性上來講,眾生跟佛完全相同,真心,真心完全相同。為什麼我們現在跟佛、跟聖人差距這麼大?習相遠。習是習慣、習性,不是真性。習性,古人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在的話是說,被污染了。你接近好人,你學好人;你接近惡人,你就學惡人。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

  聖賢之道沒有別的,如何恢復我們的本善,恢復我們的本性。我們做一個真正的人,澳洲土著講的「真人」,他說我們現在社會上這個人叫「變種人」。他稱他們自己叫真人,我們叫變種人。變種是怎麼講?變態,我們被污染了,變態了,說得不無道理。我們如何恢復本善,如何恢復本性?不僅是佛家教學,所有一切聖賢教學都是以這個為目標。所以,成聖成賢,聖賢的教育,聖賢是真人。凡夫是變態的人,自己變態自己完全不知道,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是我們凡夫。

  「如來」兩個字,含義要搞清楚。經上有的時候稱「佛」,有的時候稱「如來」,稱佛是從相上講的,從有形的這個位置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本性上講的,是屬於形而上的。這個稱呼不一樣,意思不相同,不能把他合成一個。「稱讚如來」是什麼?稱讚別人的善,別人做了一些好事。善惡的標準我們一定要清楚,這就把這個水平往下降,降第二義、第三義,這是給你講善惡。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這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惡。初學的人對於這個標準往往很難接受,人哪有不求利益自己的?對我自己沒有好處,我學它幹什麼?佛法的目的恰恰跟我們凡夫觀念上相反,為什麼?佛法教學,教你要脫離六道輪迴,你是不是想脫離六道?想。想不想生極樂世界?想。你執著有個「我」,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也生不了極樂世界。一切都為我,這個我的執著天天在增長,那還得了嗎!這大錯特錯了!所以佛絕對不許可起心動念想我自己的利益,這個錯了。應該怎麼想?起心動念想到社會、想到大眾、想到眾生的利益,不要想我,這就對了。久而久之,這個我執,不斷自然就沒有了;所謂是「大而化之」,這大乘的方法,非常巧妙,不想自己,念念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利益我這個道場」,完了,死了以後,你都離不開這個道場。這個道場不是家庭,你怎麼辦?這道場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你就投胎做這東西。為什麼?你愛這個道場,你捨不得離開,念念都是我這個道場,你將來就變這種畜生,你看這個得失關係多大!

  佛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了解事實真相,教我們念念為別人想、為眾生想,不要為自己想,這是善。為別人還有一念為自己,善裡頭還夾雜不善,你的善不純。這是學佛的難處,大家聽佛教的道理好聽,聽了很喜歡,叫你去做,難了。其實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轉不過來?這個觀念轉不過來?行為轉不過來?你解得不夠透徹。如果真懂,真的明白了,不必要人勸,你自然真幹。為什麼?對自己有大利益。為別人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真正害了自己,自他是一,自他不二。就像我前一堂課跟大家做的比喻,我是眼睛,別人是鼻子,那個人是鼻子,那個人是耳朵,我們知道這是一體,我這個眼睛要為鼻子、為耳朵、為大家服務,這就正確;如果眼睛自私,我只照顧我,我絕對不照顧他們,這人不是生病了嗎?你的身體就有問題。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是一體,照顧整體才是照顧自己。佛菩薩知道,念念為一切眾生,不疲不厭。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都是為利益社會大眾的,不是為利益自己。

  在中國古時候,我們印光大師常常讚歎的,宋朝范仲淹先生,他的出身很清寒,貧窮人家出身的。以後做到元帥、做到宰相,他在年輕時候常常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做到了。做到那麼大的官,得到國家那麼樣大的俸祿,他自己一生過的生活還是窮秀才的生活。所以了不起,沒有為自己。他那些收入幹什麼?他置義田,幫助一些社會上大眾、窮苦的人家,他照顧三百多家窮人,靠他生活,他把他一個人的福報分做三百多家共同來享受;辦學校,替國家培養人才。他的家道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都出賢人,這才叫自利,利他是真正自利。孔老夫子一生沒有私心,教不厭,學不倦,有教無類,大公無私,沒有一絲毫隱藏,他的後代,二千五百多年了,傳了七十多代,他的子孫在全世界都受人尊敬。什麼原因?無我無私,一切為社會、為眾生。我們稍稍留意,看看歷史上這些人,就明白了,就覺悟了。

  佛講得沒有錯,句句是實話,句句是真實利益、真實智慧。我們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你想想他是什麼出身?他把他自己榮華富貴完全捨棄掉,今天所說的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他的生活跟社會大眾最低的生活,跟他平等,大家沒有話說了。他不是過一種優裕的生活,他是過社會上最低的生活水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的財產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人家才心服口服,真正聽他教誨。釋迦牟尼佛要以我們世間人來說,他死了已經三千年,三千年之後,全世界的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都還對他這麼尊敬,讀到他的書,還願意認真的學習,依教奉行,這是他現身說法,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他是做到之後再教導我們,教給我們「為人演說」。先做到,先表演,然後再說,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啟信,讓大眾能夠對佛陀的教誨深信不疑。他教人,一生辛辛苦苦。有很多人跟我講「學佛消極」,我就舉釋迦牟尼佛例子跟他說。釋迦牟尼佛選擇的行業是社會教育,他忠於他的職業,每天為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他也沒有星期日,他也沒有假期,世間上哪一個人能夠對他自己的行業,做到像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這他是消極嗎?敬業樂群,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模範。而且他從事於教學,他並沒有拿報酬,並沒有收人家的學費,完全是義務的。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誰能跟他相比?他要算是消極,這社會上你們哪一個人是積極的?一個也找不出來了!

  我們首先要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利益社會大眾眾生是善,利益自己家庭、自己小團體這是惡。這裡頭道理非常非常深。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為全世界的人想。特別是生在現在的環境,整個世界動亂不安,許多傳說、宗教都講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有沒有可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很有可能。我們不迷信,我們從哪裡看?從人心看。你看看現在社會上大眾這些人,他們每天想什麼?他說的什麼?他做的什麼?如果他的思想、言行都是不善的,不善的因決定感不善的果報,不善的果報就是天災人禍,我們從這裡看,這個一點迷信都沒有。如果他們想的、說的、做的是善的,還能夠顧及社會安全,顧及大眾的利益幸福,這個社會是健康的。我們從這些地方觀察,這個社會,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吉凶禍福瞭如指掌,不必去問別人,也不必去占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學佛,學佛的成績,你真正通達佛教的道理,學佛有沒有成就,一絲毫都不能瞞人,完全表現在你面孔上,表現在你的態度上,你的一舉一動顯示出來了。為什麼?變化氣質。人家一看你,果然變了,變得很好,變得很殊勝,這就是你的演,表演出來做給別人看。這是度眾生、接引眾生來學佛最好的方法。我們今天講文宣、宣傳,這個人的模樣是最好的宣傳方法。沒有學佛之前生活過得很苦,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學佛之後,心開意解,滿面笑容。整個人面貌改變過來,體質改變過來,境界完全不相同了,你學佛真的有心得,真的你有成就了。為什麼你會改變?相隨心轉。從前有私心,有私心就有煩惱,有煩惱,相貌當然有缺陷;現在學佛沒有私心,沒有私心就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相怎麼會不好?佛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哪兒來?修來的。

  我們首先有能力辨別善惡,進一步,我們讚歎別人的善,不要把別人的惡放在心上。心上尚且沒有,口裡頭哪裡會有?當然就沒有了,於是我們的心就變成純善。世間人是迷惑顛倒,最糟糕的人,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頭,自己心像是個容器,這麼美好的一個容器,把別人的垃圾都裝在裡頭,變成大家的垃圾桶,這種人是愚痴到極處!他有不善,他有果報,與我不相干,我為什麼把他的不善變成我自己的罪惡?這個錯了。自己造作惡業那還情有可原,實在講,每一個人你仔細觀察,自己造的惡不多,至少百分之九十的那個惡,是把別人的惡統統裝到自己心裡去了,錯就錯在這裡。我們只要不收別人那些不好的垃圾,清理自己、轉變自己的惡不難。我們斷惡修善,首先絕不收集別人的不善,從這裡下手,恢復自己的心地純善、本善,這樣做就對了。六道、十法界都是不善變現出來的境界,如果我們把不善改過來,恢復到本善,我們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是極樂世界,不是現前這個樣子。從哪裡做起?從日常生活當中做起,真做。

  現在社會會有大災難,我肯定!整個社會就像一個人的身體,我怎麼肯定它有大災難?就是他有大病,他的細胞壞了;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什麼?家庭,家庭不和。細胞壞了,社會怎麼可能會安定?夫妻不和是病根。我每到一個地區,這是多少年前我很重視,我做社會調查,我調查是沒有痕跡的,你們看不到。我調查什麼?這個地區離婚率有多少?如果這個地區離婚率非常高,我到這裡來玩幾天,我就得走路了,這個地方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叫既危又亂。我們要選擇一個道場,選擇一個修行辦道地方,到哪裡?這個地方離婚率低,要是離婚率沒有,現在找不到了,從前有,現在找不到了,現在只能做比較,哪個地方比較少,這個地方社會比較安定,我們可以在這兒居住。你從這個地方看,然後再看什麼?青少年的犯罪率,青少年犯罪率高,這個地方問題嚴重,非常危險,不能不避免;還有個問題我重視的,退休老人的福利。我一般到一個地方,我看這三樁事情,我就了解這個地方吉凶禍福。

  選舉,臺灣選舉的時候,有很多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問我,我們要選哪一個?我很公平,我沒有偏心,我也沒有自私,我教他一個原則:你看看哪個人有福報。選有福的,大家不就有福了嗎?沒有福報的不要選他,為什麼不選他?大家受罪。我教人這麼一個原則,你看看幾個候選人,哪個人有福報;如果再深入的是哪個人有德行,他家裡祖宗要積德,這個好。這從理上講,不是從情上說的,一絲毫偏心都沒有,我是這樣教人。

  佛教導我們,如何能夠維繫到和睦相處,從哪裡開始?夫妻。這是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像人身體細胞核,你要讓它健康。夫妻要相敬,永遠記著對方的好處,不要記對方的缺點,它就百年好合。你看看沒有結婚之前,兩個人相親相愛,有人說:「那人壞人不好」,不相信,你是惡人,你在挑撥是非,你不相信。如果你永遠保持這個,那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到一結婚之後,把對方的好處忘得一乾二淨,專門看對方的壞處,水火不相容,它怎麼能夠維持?家庭破碎,這個社會基層組織壞掉了。你壞掉不要緊,你影響別人,影響別的細胞,所以離婚率愈來愈高,不能不受這個影響。我常講,離婚的人罪過都是墮阿鼻地獄,你只顧到你自己的利益,你沒有想到社會安全,你沒有想到世界和平。應當怎麼做?永遠記住對方的好處,不要記對方的過失,家庭就能和睦。

  佛的方法很多,你要是學會了,受用無窮。佛的「四攝」、「六度」,這是菩薩修行的綱領,用在家庭,家庭和睦;用在事業,事業發達,家庭興旺;用在國家,國家富強;用在世界,世界和平,真有辦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