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七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7

  請掀開經本七百八十三面,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我見是已。起大悲心。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所謂起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眾生心。】

  從這個地方起。經文講到此地,是詳細說明菩薩所證得這個法門的業用。在前面這一小段是說普攝之心,今天就要講到這一段的正題,菩薩用什麼樣的心來攝受一切眾生,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處所。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常說,心只有一個,哪有那麼多?像《彌陀經》裡一再教給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真心,也就是佛心。到底下去我們會看到很多心,這些心都是一心所起的作用,所以在應用上就多了,於是這裡面有是、有非、有邪、有正、有善、有惡,那是我們要辨別的。可是這個心都是依一心而生起,那就是菩薩心。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起心動念,但是我們起心動念不是依一心,所以跟此地經上所講的這個不一樣。他是依一心而起的作用,我們是依第六意識所起的作用,名稱雖然是一樣,結果不相同。怎麼說不相同?從一心所起的這一切作用是清淨的,依第六意識所生起的心是煩惱,這裡面有苦樂憂喜捨,有三界六道的果報,就有這些東西了,麻煩。

  所以修行修什麼?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修個一心不亂。不管是顯宗、密宗,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非就是修個真心而已!真心用事就叫佛、就叫菩薩;妄心用事,所謂妄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這個來用事我們就叫做凡夫。所以凡夫跟佛沒有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我們會用真心,就叫佛,就叫菩薩,所以修行就是修的真心。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用真心用事,給諸位說,決定不吃虧,而且得大利益、得大功德。如果像世間人所追求的富貴、功名、長壽,給諸位說,世間人即使追求得到了,也很有限。我們看世人能夠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他能享多少年?大概六十歲以前還能夠享受一點五欲之樂,六十歲以後就一年不如一年,縱然有財富、有勢力,也沒有法子享受。為什麼?體力沒有了,精神衰退了。如果說長壽,多活幾年,無非是多受幾年老苦而已,生老病死苦。所以真正聰明人要不要長壽?不要長壽。長壽就受老苦,不要長壽我不受老苦。能不能不死?能,沒有死苦。像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真正修到一心了,他生死自在,他沒有死苦,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所以真正要講到富貴,在我們這一部經,這是最後的一品,在初會裡面,就是《八十華嚴》前面的十二卷,第一卷到第十一卷半,裡面所講的毘盧遮那佛依報、正報的莊嚴,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就是不曉得成佛的富貴,成佛那個富貴絕對不是人間天上所能夠相比的。所以你要求富貴,好好的學佛,成了佛才真正叫大富大貴;你要長壽,你要好好的學佛,唯有學成佛,才是真正的長壽,永遠的不生不滅。怎麼個成法?一切用真心,絕對不用虛妄心。諸位要記住,待人接物從現在起,唯一真誠。別人欺騙我,那是他的事情,我不騙他。為什麼?我要學佛,學佛的人絕不騙人,絕對不欺騙人。如果我們還要用一種欺詐之心待人接物,你縱然修上個三百年,你也成不了佛。修成什麼?修成妖魔鬼怪,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要怕,「這個世間人都是欺騙人的,我要誠心待人,那我不就處處上當,處處被人欺負嗎?」沒有關係,人欺負你,妖魔鬼怪欺負你,佛菩薩不欺負你,最後佔便宜的還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有這個信心,沒有這個信心不能成佛、不能作佛,也不能修行。

  好,我們今天就看這段經文。『我見是已』,這是菩薩自稱,他看到上面所講的這些眾生,眾生真可憐,縱然做到人王、天王都是如此,生死輪迴,貧窮困苦。我們愈想愈有道理,佛菩薩在面前,他也遇不到,他也見不到,非常的可憐可憫。菩薩見到這些事相,『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這句話是總說,佛、菩薩生的大悲心不是為自利,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下面就有九句,剛才念的這一句這是總,底下這是別說,『所謂起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眾生心』。眾生難度,為什麼?他有貪心,無始劫以來的俱生煩惱,貪心不要學的,他生生世世帶著來的,你要叫他學佛,要叫他斷貪瞋痴,他不肯幹,不容易接引他入門。菩薩有善巧方便,你有貪心,行,你貪什麼?你貪財,我這有財;你貪寶,我這有稀世之寶,你來。正所謂先以利欲勾引他,叫他入佛門來,「後令入佛智」,然後慢慢再教他明白這些道理。這是一種善巧方便,是一種接引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佛菩薩也要財、要寶,這個財寶絕對不是自受用,是拿來引誘眾生入門的。四攝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無條件的施捨,目的是希望他入佛門之後,他能明理,他能夠覺悟,他能夠修行證果,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菩薩是「願得一切妙寶」。「資具」,資是資生,具是用具,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須依賴的這些物質。我們有這個身體在,衣服、飲食、醫藥、房舍,乃至於交通工具的車船,都是資助我們生命的這些工具,乃至於包括精神生活上所必須的這些器具,也包括在裡面,都叫做資具。「攝眾生心」,這麼一個心願,心就是心願。

  可是諸位在此地要看清楚,菩薩是「願得」,沒有求得。所以學佛的人有弘願,沒有希求,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因為你有求,你就有煩惱、就有求不得苦,求得之後又患得患失,苦惱無邊。菩薩有願怎麼樣?願是因緣成熟,這些東西自自然然來了。來了我們就要做,不來我們更歡喜,為什麼?來了,我們要做圓滿才法喜充滿;不來,好,我不做功德就圓滿了,我有心。我有心,我現在沒有財、沒有寶,我的功德圓滿,念念圓滿。如果現在你有這個願,有這麼多人送這些財來了,好,那你非得做,你不做不圓滿,你要做了之後才圓滿;沒有人送的時候,你一發願就圓滿,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你那個願是真願,絕不是假的願,是真心要幫助大家,要為眾生造福。佛門裡面講度眾生,這個度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我們有願,沒有求。沒有求,它怎麼會來?有兩個因素它會來,第一個是佛力加持,你一發願,諸佛菩薩知道,在適當的時候,這些財寶佛菩薩就送來了;第二個因緣,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佛菩薩送了一大筆財寶給你,眾生邪知邪見,沒有法子入門,那也是枉然,必須是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佛菩薩的神力來加持;換句話說,這個事業是諸佛菩薩做的,我們是替他服務而已。這是發這麼一個心,這是大悲心。第二句:

  【願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

  這個意思很明顯,『願一切眾生』,拿現在的話來說,都能夠過安和樂利的生活,無論在物質生活上、精神生活上都不缺乏,樣樣都能夠得到美滿。既然要一切眾生都能夠過美滿的生活,諸位想想,佛菩薩還能夠障礙他嗎?還能夠破壞他嗎?決定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尤其要認清,特別是在佛門裡面。佛門裡面我們曉得,法門很多,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門雖然不一樣,目標是一致的,弘願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假如說法門不相同,這兩個人修的法門不相同,彼此有了爭執、嫉妒、障礙,甚至於破壞,那你這個願就沒有了,與你自己的本願完全相違背,那就不是學佛,與你自己所修的完全相違背。不但與佛門自己法門不相違背,甚至於與一些外道也沒有衝突,特別是在《華嚴經》裡面,《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所以即使是外教,也如,也是。外教迷惑,他跟我們劃界線,我們不跟他劃界線,這就是佛法。我們不跟他劃界線,能夠包容他,他會覺悟;如果我們也跟他劃界線,就跟他對立,對立必定有破壞,既有破壞,一切眾生美滿的生活一定起了障礙。所以這是學佛的人決定不許可。

  我在早年就剛剛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基督教欺負佛教。我們佛教出了一個法師,就是煮雲法師,那時候我們很年輕,對他都很佩服。他寫了一本書,《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把基督教批評得一文不值。基督教也反抗,他們兩個打筆墨戰打了很久,可是煮雲法師還是打勝了。我有一天去看章嘉大師,我的口袋裡就裝了一本他這個小冊子,《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章嘉大師看到我口袋裡裝了有書,他說你現在看什麼書?我就告訴他。他一聽到皺眉頭,搖搖頭,錯了。那個時候我們不懂,人家來罵我們,我們反駁回去這是應該的,怎麼能說錯了?他老人家舉了個比喻,舉得很好,他說佛教像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老年人,德高望重,基督教像個小朋友,他來罵你幾句,小拳頭打你幾下,你還要去跟他打一架,你把身分降低了。兩個人一般高才會打架,一個高、一個低打不起來的,你什麼時候聽說五、六歲的小孩跟五、六十歲的老頭子打一架,你有沒有聽說過?我聽他老人家這個比喻,愈想愈有道理。他罵隨他罵,他罵完了、罵累了,他就不罵了,何必要跟他爭?是非公道自在人心,用不著去駁斥。畢竟他的見解是高人一等,所以我們對於這樣的大德不能不佩服,實在是非常的高明。因此基於這個觀點,我們可以與一切宗教合作,要化除誤會,要打破隔閡,共同的謀人類真正的幸福,這才是一個宗教家的精神。否則的話,要起爭執,那就是妖魔鬼怪,擾亂得大家都不得安寧,這是絕大的錯誤。菩薩有這樣的弘願。第三:

  【於一切眾事離執著心。】

  分別、執著都是屬於成見,尤其是執著,執著是成見。我們對於一切事物應當要放棄成見,不要執著。如果自己沒有成見、沒有執著,一切法都能夠融通,再矛盾的東西,一到你面前來就圓融了。為什麼能圓融?因為你沒有執著,你有執著就不得圓融。佛門裡面過去有個小故事(小公案)能夠顯示出這個道理,正是所謂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學佛的眾生所以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是為五欲六塵害了,在五欲六塵裡面起了貪瞋痴慢,這才生死輪迴;學佛的人不能修成正果,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這些成見害了。我們現在講成見,在佛法裡面所講的就是見取見、戒取見這二見,執著自己修學的這個法門是對的,別人都是不對的。這個我們在佛門裡面,可以說自古至今,乃至於釋迦牟尼佛當時的時代,他的弟子們聽經,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看法,起爭執的很多,所以才演變後來這麼多的宗派。

  這個公案也是兩個出家人,在佛法裡面起了不同的見解,於是有了爭論,爭論就是互不相讓。其實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各執一端,互不相讓。但是淺一點的,也不過就是爭個一時,過幾天就能和好;如果成見太深的,是永遠他不相讓的,那個麻煩就大了,太大太大了。到這個時候怎麼辦?就找老和尚,找師父。甲法師跟老和尚說,說他看法如何如何,問老和尚:「我這個對不對?」老和尚說:「對!」他氣消掉了,我的對,當然他錯,問題解決了。乙在外面聽到不服氣,向老和尚提出他的見解,老和尚說:「對,你也很對」。問題就沒有了,彼此都解決了。老和尚旁邊還有個小沙彌,照顧他的,他提出說:「老和尚,他們兩個人講的不一樣,怎麼都對?」「不錯,你也對。」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三個都是庸人,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凡所有的執著全是錯誤的見解,真正的正見,正見無見。沒有見解的那個見叫正見,一落到見解都叫邪見,哪裡叫正見?諸位要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有一個執著就是有了一物,有了一物你的心就不清淨。那個一物就是無明,就是煩惱的根源。真心裡面,一個妄念也沒有。一切事有沒有?有。一切理有沒有?有。一切事理雖然有,你不能執著它,因為事、理都在,心裡頭不能有,心要清淨,心裡面不能有東西。所以佛法表法常用法輪,法輪很有味道,輪,外面這個圓,這個圓周就是表一切事、一切理。有沒有?有。心有沒有?心當然有。心在哪裡?找不到,心是抽象的。有沒有?的確有,沒有心哪來的圓?圓是個物體,心不是個物體。心是非有非無,你說它有,沒有形相,沒有跡象,你找不到它;你說它沒有,整個事理都是心現出來的。心是本體,沒有心哪來的圓?當然有心。佛法用這個來表法,代表什麼?性相一如。性就是本性,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心是空的,相是有的,相雖然有,心裡面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就是病,執著就是業。

  修行,你看我們本經到後面講到修行十大綱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敬的修法就是拜佛,拜佛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是最好的修行方法。拜佛的時候身在那裡運動,就跟圓一樣,那個輪它的作用就是要轉,法輪常轉。輪要不轉還有什麼用處?失去作用了。身就是輪,天天要轉動,要運動;心,心要靜、要空,什麼都沒有。所以你拜佛的時候心要空,空就靈,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智慧、神通,是從空靈裡面生的;你有執著,智慧就沒有,神通也沒有。心達到空靈的時候,智慧、神通就發現了。智慧、神通是自己的本能,不是外面來的,沒有什麼奇怪的,人人都有。你的神通不能發現,你的智慧透不出來,就是因為你心裡面有東西,有東西把你那個心擾亂、攪亂了,你的智慧、神通不能現前。你要想恢復你的本能,必須把你心地裡面這些見解、妄想、執著,把它去得乾乾淨淨,就恢復了。而且這個事情很有效,你能夠去掉一分,的確就透一分的智慧、能力;去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能力。所以我們智慧、能力不相等,實在講就是你心裡面清濁的程度不相等。這是講修行人。

  世間人那種聰明不算的,世智辯聰,那跟佛法裡面的智慧、德能完全不相干,因為它的根源不相同。佛法的根源是清淨心,世間人他本源是第六意識,這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佛經也不好講,也不好懂。《華嚴》前面就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原因是什麼?佛的經典是從清淨心裡面、大悲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世間人無法理解,因為世間人用的心跟佛用的心不一樣,所以佛法一定要有人講。什麼人講?也要有清淨心的人講,清淨與清淨就相應。佛是完全清淨,講經的人也要有個幾分清淨,他才能相應。假如講經的人心不清淨,把佛法也講成世間法,那就不相同,佛法就變質了。真正心地清淨的人,講世間法也是佛法,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我們修行如何能夠修到清淨心?就是把一切執著離開、放下。第四句說:

  【於一切境界無貪染心。】

  『境界』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於意知法,都不能有貪心。貪是煩惱,清淨心裡面沒有貪心,所以貪瞋痴決定是妄心,不是真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本覺本有」,本覺就是真心,真心是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是妄心,貪瞋痴都是不覺才有的,妄心,本來沒有,本來無。本有的,我們決定能夠恢復;本無的,我們一定可以捨掉,可以把它斷除。這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念,於一切境界不貪,你的一心才能現前,你所求的才能真正得到。我們要問,貪是不是能貪得到?假如有這個貪心真正貪得到,在我想,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都要拜你做老師,都要來跟你學,貪不到。你用盡心機所貪到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你命裡頭沒有的決定貪不到。這個道理你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曉得了。冤枉!命裡有的一定就有,命裡無的,怎麼樣去打妄想也打不到;命裡有的,你什麼妄念都沒有,根本不想,到時候它就會來。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做個君子,小人是冤枉做了小人。人真正知命,真是心安理得,所以於一切境界不妄求,不貪。不但對世間法不貪,我還要告訴諸位,對佛法也不能貪。圓滿功德裡面沒有貪心,加上貪心在裡面,不但是功德不能圓滿,功德破壞了。為什麼?好像這一杯醍醐,貪心是毒藥,加了一些毒藥在裡頭,整個醍醐都變成毒藥,決定加不得。所以我們在講席裡,這麼多年,常常提醒同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什麼人最有福報?無事的人最有福報。什麼人最快樂?無事的人最快樂。無事找事,這是糊塗到所以然處,大錯特錯。所以諸佛菩薩有願,決定沒有求,有求就有貪心。因緣成熟了,盡心盡力去做,圓滿功德;因緣不成熟,決定不強求,功德也不能貪。

  我們現在有很多同修念佛,念了幾十年,連一點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用貪心去念,用瞋恚心去念,用嫉妒心去念。打個佛七,我還要搶第一名;他一天拜一萬拜,我要拜一萬二千拜,我一定要超過他。你說這樣的心怎麼能得一心?怎麼能得功夫成片?他一天念十萬聲佛,我要念十萬零一千,我總要比他強一點。這都顛倒了。其實只要念到一心不亂,把貪瞋痴都念掉,他念十萬聲,你念一聲也不比他少,他念十萬聲不比你念一聲的人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何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面得清淨心?那一定是離污染,無貪染,不貪染一切境界。乃至於像展開《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展開《彌陀經》、《無量壽經》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要是貪心去的,那個地方太舒服了,我要到那裡可享福了,我這下真的離苦得樂了。離苦得樂是方便法,是勾引你入門的,真正抱「我真可以離苦了,我可以得樂了」,你要存著這個心,也能往生,是下三品而已,品位不高。為什麼?這就叫帶業往生,你煩惱沒斷。你要真正沒有貪瞋痴,你證得一心不亂,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高,不是生凡聖同居土,那個不一樣。念佛尚且捨貪染,何況其他的一切法?第五句說:

  【於一切所有無慳吝心。】

  這個境界,有的時候你自己沒有得到的起貪心。『無慳吝』是你已經得到的,你所有的,你所有的能放下、能捨棄,為什麼?你才能夠得到解脫,才能夠得到自由自在。你要是捨不得,還有牽掛,這都是麻煩。今天早晨,我們圖書館有個念佛會,每一次念佛會都要叫我講幾句話,我今天給他們講了一個古時候的老太婆,這個老太婆她的外號叫「百不管」,什麼事情都不管。這個老太婆她遇到一個出家人,她想修行,問這個出家人修什麼法門好,怎麼個修法?出家人就教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她就問他要怎麼念法才能成就?他說妳把一切事情都放下,專心念佛,妳就成功了。她得到這個法門心裡非常歡喜,回到家裡去之後,把這些家務事情都交給她的兒孫去管,她什麼都不管,念佛。念了一年還是沒有得一心,於是乎再去找這個法師,她說法師,你告訴我這個方法,我已經做了一年,我還是沒有得到一心。法師就告訴她,妳雖然是事上妳放下,妳心裡頭還有沒有牽掛?她一想,對,我心裡還常常有牽掛。他說這個不行,妳要把心裡面所有這些牽掛統統放下,那才叫真正的什麼都不管。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回去之後又念了一年,念成功了。過了一年之後去看這個老和尚,她說師父,你沒有騙我,我過幾天就要往生了,我念成功了。這樣才行,心裡面有一絲毫牽掛都是麻煩,所以必須要放下。

  我這次在美國看到史清源居士往生,我也告訴大家,他是真正放下。如果不是真正放下,對於兒女、家庭還有一絲毫牽掛的話,他走得沒那麼自在。他那個自在跟廣欽老和尚沒有兩樣,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七十九歲。他是大概一個月前就把遺囑寫好了,樣樣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走的頭一天告訴他太太,他說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太太不相信,還說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早晨吃早飯,跟平常一樣,沒有兩樣,中午他太太還給他做了一碗點心,一碗白木耳,他吃了,十一點半鐘走了,你說多自在。要什麼都不管才行,才能這麼自在,有一樣事情放不下,你就不自在,那就是一條繩索,就是一個纏縛。所以人家念佛為什麼能成功,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成功?這一想一點也沒錯,我們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耽誤了往生,耽誤了成佛,這個虧吃得太大太大了。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覺悟,就是一切所有的絕不慳吝,要能夠施捨,要肯施捨,要歡喜的施捨。施捨是度什麼?就是度自己的慳貪心。慳貪煩惱是煩惱的大根大本,是度自己的,不是幫助別人,別人所得到的好處,實在太微薄太微薄了,自己能夠把無始劫以來慳貪煩惱拔除,這個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所以要曉得,這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的。下面第六句:

  【於一切布施無疑惑心。】

  不要懷疑,布施就是布施,心地要清淨,不要想到我這個布施到底有沒有功德?將來有沒有果報?你想這些就錯了。佛門也鼓勵人布施,但是那個鼓勵要看什麼人。所謂捨一得萬報,大家拼命在佛門裡面布施,為什麼?佛教裡頭布施一文錢將來利息很大,有一萬個錢回來,一本萬利。哪個生意能比得上這個生意好?他到佛門裡面來出錢出力來修功德,幹什麼的?他來投資的,他是要來賺錢的。你要跟他講佛門裡頭布施將來什麼也得不到,他不來了。凡是抱了這種心來修布施的,是得人天有漏福報,與你斷煩惱、證菩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不相干,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布施不要起疑惑。布施有沒有福報?真有福報,因為布施是因,福報是果,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一定得豆,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財布施你得財富,法布施你得的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長壽,這個因果一定相應的,決定無需要懷疑的。所以真正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肯布施,他曉得布施才是自己真正永久受用不會缺乏。我喜歡財布施,我一生的財用不缺乏;我喜歡法布施,我的智慧必定天天增長;喜歡無畏布施,就是能夠保護別人,不傷害別人,得的果報一定是健康長壽。所以對於果報不要懷疑,你才真正的肯布施,樂意的去布施,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第七:

  【於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前面是修因,布施是修因,修因你一定得果報,但是你對果報不要有希望,因為你有希望你就有貪心,果報上又起了貪心。所以果報現前之後要捨,不要去受用。諸位要曉得,你果報捨掉之後,你的果報像累積一樣,愈累愈多,永遠享受不盡。這個好,自在!如果你享受不肯捨,換句話說,就那麼多,你在享受的時候有很多限制,不自由,而且享用盡了就沒有了,後面不會繼續來了。而且又免不了增長慳貪,增長貢高我慢,甚至於還牽涉一些是非人我,無量無邊的煩惱與那個福報同時而來的,這個福報不清淨。清淨的福報來了捨掉,我不要,我只要我的衣食住行很自在就好了,這樣的人有智慧。出家人應當要這樣學,在家人也不例外。你說出家人到處有人供養,我們在家人誰供養我們?你果然真正肯修這個福,供養你的人可多了,一樣的。我看到有許多的在家人,大概在家人比出家人數量還要多,走到哪個地方都有人供養,都有人照顧。這是他前生、今生所修的福報,不是偶然得來的,所以一定要修福。修福不希求果報,你的心才清淨。第八句說:

  【於一切榮好無羨慕心。】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像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如果你要有一念羨慕的心,麻煩可大了。為什麼?你所修的那些功德來生就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好不好?或者來生做國王、做大富長者,生在豪門貴族,享受世間榮華富貴,享完了還要到三途受苦,非常的不值得。所以對這個世間一切榮華富貴,沒有一點羨慕之心,曉得那是假的,過眼雲煙,不是真實的,貪圖這點享受不值得。這在佛法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又墮落。所以決定不可以,不貪圖。末後這一句:

  【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

  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是智慧。菩薩見這些眾生苦難,大悲心裡面起了這麼許多作用,這些作用全是慈悲。再看下面,底下這個經文是「雙運悲智」,慈悲心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就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這個下面也有十幾句,底下有十三句:

  【起觀察真實法性心。】

  這個段落的開始用一個『起』字,前面是起大悲心,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地方,這是第二個段落,『起觀察真實法性心』,這就是我們佛門常講的觀照。也正接著前面一句,「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他怎麼不迷惑?因為他能觀察一切法性,這對於修學關係非常之大。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你要常常能夠見性,不著相,那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眾生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不知道觀性,他著相了。相是假的,因緣生法,緣聚緣散,緣聚就有,緣散就滅。實在講,緣聚的時候也不生,緣散的時候也不滅,只是聚散而已,哪有生滅?譬如我們這本書,這本書是許多張紙訂在一起,聚起來,這是一本書,緣聚了,書的形狀現出來;我們把這個線打開拆掉,一張一張紙,書沒有了,書滅了。諸位想想,哪有生滅?沒有生滅。聚起來,好像是生,其實沒生;散掉了,好像是滅,其實不滅,不生不滅。相是假的,性是真的。所以叫你見一切法性,一切法無有自性,無性之性就是真正的法性。所以佛門常講「萬法皆空」,空就是講的性。這一句就是觀萬法皆空,你只要一看到它是因緣生的,你就曉得它是空無自性。我們這個人身是四大五蘊聚集有這個形狀,生了;四大散了,五蘊離開了,沒有了,滅了,也是緣聚緣散,何嘗有個生滅?你常常能看一切法性,你對於相自然就不執著,你在這個相裡頭決定不會生煩惱。這是叫你常常要見性,莫著相。這一句非常的重要。

  【起救護一切眾生心。】

  一切眾生可憐,他著相不見性,所以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惑業苦造成的三界六道輪迴,永遠的沒完沒了,叫生死疲勞,他不覺悟。覺悟的人一定要生起大悲心幫他的忙,把他點醒,使他也覺悟,他要一回頭,那就是佛菩薩。所以要有種種善巧方便把他點醒,這就是『救護』,就是喚醒他。「護」是喚醒之後他還有一條相當長的道路要走,那就是在境界裡面歷事練心。練什麼心?前面講無貪染、無慳吝、無疑惑、無希求、無羨慕,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接觸一切人事物,在這個裡頭修什麼?就修這個,我在這個境界裡面我不貪染,我修這個。從前貪染,我現在不貪染;從前羨慕,現在不羨慕;從前吝嗇,現在不吝嗇,就是修的這個東西。諸位要明瞭,不是說你要吃素、你要拜佛、你要念經,你天天吃素、拜佛、念經,心裡面還充滿了貪瞋痴,那有什麼用?一點用都沒有,你心不清淨。修行就是把心裡面這些染污一點一點把它去掉,從哪裡去?要在境界上去。你不接觸這個境界,你怎麼能曉得你的染污沒有?你接觸到這個境界,才曉得真正沒有了。

  譬如你不貪財了,你根本沒有錢,你怎麼貪法?今天人家送個幾億黃金、美鈔給你,真的如如不動,就像廢紙一堆一樣。證明什麼?我的貪心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所以歷事練心,不在境界上,你不知道你的心清淨不清淨,修行是在這個地方修法。如果說吃素就是修行,我告訴諸位,我們怎麼樣修,修不過那些老牛,牛羊比我們都高明,牠是我們的祖師,我們怎麼能學得了牠,牠連油鹽牠都不吃?所以你要明理。素食實在講是保護自己慈悲心的,「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是養自己慈悲心的。心地真正慈悲,真正不著相,你說我一定要吃素食,那你又執著了,你於事又執著了,前面講「於一切眾事離執著心」,你又執著,又錯了。我在此地不是勸你們去吃肉,不是的,你要明白不執著。我們自己生活,我們素食曉得對自己身心有絕大的好處,可是在外面的時候可以隨緣。特別是在家的同修,剛剛學佛開始吃素,你的父母看到心裡很不舒服,一天到晚要罵你、要反對你,不准你學佛。為什麼?怕你吃素食營養不良,他是在愛護你,愛護你才障礙你。你跟他們在一起,肉也可以多吃幾塊,沒有關係。他一問:「學佛也可以吃?」「可以,沒有問題。」「那這個佛我也可以學。」你看,你還度了他學佛,這叫善巧方便,所以不要固執。但是必定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不是為自利的,是為利益眾生的。最低限度是有一個機會為眾生說正法,使他了解佛法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最低限度他以後不會毀謗佛法,不會破壞佛法,使他有個正知正見,這就是無量的功德,是個好事情。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就是要保護這些眾生,要時時刻刻幫助他,在菩提道上有個相當遙遠的路程,幫助他歷事練心。

  【起深入一切諸法自性漩澓心。】

  這一句比較上難懂一點,何謂『漩澓』?一切諸法是講的相、是講的事,自性是講的理。如果我們用今天哲學的名詞來說,一切諸法就是現象,自性就是本體。現象離不開本體,離了本體哪有現象?本體也不能離現象,所以它兩個是一不是二。從法相上你就能見性,就能見法性;從法性上你就能夠徹底了解法相,當體即空,而不是分析空,當體即空。空不是無,空是有,它雖然是不住的在變化、在活動,那種種變化、活動當體即空。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叫真正的見性。到了這個境界,你才真正的覺悟,真正得自在,顯示出修行人的生活活活潑潑,是真真實實的美滿、幸福,才是佛法常常講的目標,離苦得樂,真正才能得樂,要入這個境界才行。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一切法性完全通達明瞭,而且應用自如,全部變成了自己的生活,叫『深入』。但是這個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講「深入」,當然是要登地才叫深,才能說得上深。此地夜神是代表七地,的確是深入,不但是登地,已經是第七地的菩薩。這是講理體。理明瞭之後:

  【起於一切眾生住平等大慈心。】

  這個雖然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可是我們現在應該修學,這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要訓練。訓練什麼?用平等心待人,因為平等心是真心,不要管別人。別人對我們不平等,他是凡夫,他不學佛。我們既然學佛,他對我不平等,我為什麼對他平等?換句話說,他要墮地獄,我為什麼不墮地獄?這糊塗!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效法佛菩薩,以佛菩薩做我們的榜樣,不能跟凡夫一般見解、一般見識,那就錯了。決定要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

  【起於一切眾生行方便大悲心。】

  『方便』就是隨緣,但是「方便」裡面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最高的原則,要順性。就是像前面所講的,順法性、順平等慈悲,這是對自己來講,要順性;對他來講,要生善法。他作惡你也幫助他方便,那就錯了;他作惡,要以善巧方便把那個惡導向於善,誘導他走向善道。能夠化惡為善,化染為淨,這是菩薩所行的方便。正所謂於一切善法要幫助他、成就他,於一切惡法要障礙他,障礙的時候還要叫他生歡喜心,這才叫做善巧方便。如果你阻止他作惡,他起了反感,這個不好,盡量要避免的,這是悲心,真正的慈悲。

  【起為大法蓋普覆眾生令無熱惱心。】

  『大法蓋』是比喻,佛門裡面所用的這些,現在的話講道具,佛菩薩像上方的寶蓋。在台灣很少,台灣建築物都很矮小,大陸上的寺院建築得很高,佛像上面有寶蓋。寶蓋有什麼作用?遮塵土的,防止灰塵落在身上。它是表法,塵土就是煩惱,因此寶蓋的普覆,即是以佛法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個個都能夠明瞭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實相,而不為一切法所染著,這就是寶蓋代表的意思。不但我們不能為世間法所染著,出世間的佛法我們也不染著,這才叫清淨自在。如果為出世間法所染著,你也生煩惱;換句話說,你染是一樣,只是換了個對象,把五欲六塵換作佛法,叫法塵,那還是錯誤的。所以佛法也不能染,佛在《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佛法都要捨,不染著,何況世間法?真正做到了一塵不染,這個煩惱的根才能夠拔除。第七句說:

  【起以大智金剛杵破一切眾生煩惱大障山心。】

  『金剛杵』在古時候是兵器,在武器裡面是利器。尤其是佛經裡面講的欲界天有金剛神,他的武器就是金剛寶杵,這是最堅固的,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壞它,所以是一種非常殊勝的利器。這是比喻眾生的煩惱非常堅固,煩惱不但障涅槃,也障菩提。不但障菩提涅槃,如果這個現行的煩惱不能伏住,還能障你念佛功夫成片,這個事情麻煩了。功夫成片是念佛人最起碼的功夫,帶業往生,如果功夫成片都達不到,這一生往生就沒指望,全是煩惱障礙了我們。煩惱是指見思煩惱,我們要用般若智慧來把它破除。「大智金剛杵」就是般若智慧,才能夠真正的斷煩惱。它的效果比定還要殊勝,甚深的定功可以能夠斷見思煩惱,但是總不如智慧的效果大、來得快、來得猛利。智慧從哪裡來的?一定要聽經,要如理的去思惟、去修學。金剛般若智慧從清淨心裡面生起來的,不在《金剛經》裡頭,《金剛經》裡頭沒有智慧,諸位要曉得,是在你清淨心裡面。為什麼它叫金剛般若?《金剛經》不是告訴你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