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七)  (第一集)  2000/10/9  香港九龍  檔名:12-03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這一個佛學講座,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獨自主辦。過去將近兩年的時間,一直在佛教青年協會大力協助之下,把這個道場帶動起來,我們對於佛青深表感激之忱。今天雖然是佛陀教育協會第一次獨立主辦,我們看到道場的布置也逐漸純熟,看到了非常歡喜。佛陀教育協會在此地不遠的地方,漢口道,自己有一個小道場,有三千呎。今天上午我去看了,工程還沒有完全完工,看了之後也很歡喜。這個地方雖然不大,想到我們往年曾經多次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這個地方比圖書館要大一些;我記得圖書館好像只有一千多呎,大概比圖書館大一倍的樣子。

  我們在這個道場布置了一個攝影棚,主要是錄像。現在在其他的國家地區有一些電視台,在播放我們講經的錄像帶,這個道場是以錄像為主。我想頂多在下一個月,他們的工程、設施應該可以完備,機器也都可以能夠裝上。裝上之後我們也不能夠辜負這個道場,不能夠辜負發心護持的這些大德們。我計畫在明年元月份開始,我們每一個月到香港來講一個星期。我想每天上午我們做一次錄像一個半小時,晚上一個半小時,一天錄三個小時,七天可以錄二十一個小時;如果不是這樣做,我覺得很對不起大家。不過那邊講堂比這邊小,大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要像這樣子排椅子坐的話大概一百多個人,如果擠一擠的話,大概兩百個人也能夠容納得下。希望好好的利用這個地方,更希望我們將來把錄製的這些影帶,都能夠快速的做成光盤,做成VCD,可以大量的流通,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願望。

  在下一個世紀,今年是二000年,二000年是二十世紀最後的一年,二00一年才是二十一世紀的開始,我想往後佛教弘法的工作,一定要利用高科技,衛星傳播跟網路,送到每一位同修的家裡。現場聽經這個時代,我想已經慢慢過去,當然現場聽經的感觸,跟在電視畫面上是不一樣的。佛法講因緣,世出世間法都講緣分,如果我們緣具足,或者每天晚上這一次,依舊可以借用這個地方;如果緣不具足,我們盡量利用自己現成的設備,來光大普及佛陀的教學,同時也希望同修,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聯繫在一起。

  現在利用科技設備,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方便,甚至於像我最近在新加坡,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兩個團體,從遠方到新加坡來參學。上一個月來到新加坡的同學們,大概有兩百多人,來了好幾個團體,所以特別為他們開了一個「解答疑問」,每天一小時我們在一起聚會,解答同學們的疑問。這個解答,我們已經做了將近有二十個小時,大家非常歡喜。還有從網路上提出問題來的,我們也都一一予以解答。這就是雖然我們不居住在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而我們對佛法的修學、聽講,疑難問題的解答,都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路來傳達。這是我們看到底下一個世紀佛法弘揚的一個趨勢,所以寺院道場已經不重要。

  佛法解門重要,行門也不能夠疏忽。我們在一起念佛,這是淨宗很重要的一門課程,我們時時刻刻不忘念佛。將來漢口道這個小道場,我們也每天大家在一塊共修,念佛我們也不會中斷。我們還想到,從外地來的同修,利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密集薰修,這個機緣很難得,一定要把握住。我們現在正在設想,能不能在附近租一、兩個單位的房子做為宿舍,也就是佛陀教育協會的招待所;希望遠道到這邊來參學的同修,不必要去住旅館,我們自己有地方來接待,這個樣子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努力去做,盡可能為同修們服務,把佛法發揚光大到全球。今天協會要我做一點簡單的說明,我的話就說到此地。

  下面我們開始繼續討論善財童子參學的報告。上一次我們講到吉祥雲比丘最後這一段經文。講義第三頁,「謙己推勝」。第一個小段已經介紹過,我們今天從第二個小段開始:

  【如諸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行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

  這些話是菩薩謙虛的話,他們種種言說、種種行持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模範。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可是修學決定只能夠選擇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夠契入。這一點是無量劫來,可以說是佛佛相傳,沒有例外的,都是選擇一門。法門太多,我們究竟選擇哪一門好?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也就是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吉祥雲比丘他選擇的是念佛法門。念哪一尊佛?經文上雖然沒有明說,清涼大師在註解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是念阿彌陀佛。

  善財離開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出來參學,第一位遇到的善知識是吉祥雲比丘,我們從他的名號「吉祥雲」,《八十華嚴》裡面翻作「德雲」。佛在許許多多經論中,常常教導我們「積功累德」、「積德累功」,善財童子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就是給我們講積德、累德。而這一位善知識,他自己修學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是暗示一切大德當中,念佛往生是第一德。這個暗示我們要懂,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無比殊勝的德行。

  雖然選擇這個法門,對於其他的法門一定是用平等心、恭敬心來看待,絕對沒有傲慢的心,不會自己稱讚自己、毀謗別人,決定沒有;恰恰相反,自己非常謙虛而能夠尊重別人。這是我們凡夫常常犯的過失,凡夫都是抬舉自己、輕視別人。菩薩這種示現,糾正我們的錯誤,改正我們的毛病。我們在《華嚴》裡面深深的體會觀察到,那就是如佛所說的「諸法平等,無有差別」,這是實實在在的話,是事實的真相。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許許多多的不平等,那是我們肉眼凡夫所看的,不是佛菩薩所看的。我們為什麼看一切法不平等?佛告訴我們:我們有妄想,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看一切法不平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將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他們心目當中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這個樣子,這種謙虛、讚歎別人,出於真誠,出於真心,不是假裝做出來勸化一切眾生,我們這樣想那就錯了。出自於至誠,這才真正得到受用。

  這一句經文說『如諸菩薩摩訶薩』,這是吉祥雲比丘自己說他自己只知道一門,這是前面我們讀過,也在這一章,就是上面的這一小段,「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無量法門他只修這一門。像其他的,這些「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這五個字就將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全部包括在其中。他們有『無量智慧』,他們『具足圓滿清淨行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這是客氣了!「我怎麼會知道?」這樣的態度我們要學。下面我們做個簡單的介紹:

  【後推勝知多。】

  『推』是推崇,推崇別人。『勝』是殊勝,別人比我殊勝。我在一切法門裡只知道一門,他們知道得很多。

  【法門無量,何以初友便教念佛。】

  善財童子去參訪吉祥雲比丘,為什麼吉祥雲比丘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單單拈出一個念佛法門,這用意何在?

  【清涼說有十義:】

  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這裡面有十個意思。十是表圓滿的,我們在此地只節錄三條,給諸位做一個參考。

  【一、念佛三昧,眾行先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自己修行,教化眾生,無不以念佛為第一方便。這一樁事情我們可以看看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這是近代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位大德。虛老和尚不是遇到人都勸他參禪,不是的;反而怎麼樣?遇到人都勸人念阿彌陀佛。你要不相信,你看看虛老和尚的年譜,看看他最後的《方便開示錄》。那個《方便開示錄》是他老人家一百一十七歲說的;他是一百二十歲往生的,一百一十七歲的時候講的。裡面十分之八勸人念佛,勸人參禪的篇幅不多,大概只佔十分之一、二。宗門大德教人念佛。

  再看看密宗的上師,在漢傳裡面也都是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晚近大德他們的方法更殊勝、更是微妙。學密,勸你加持《無量壽經》、加持《普賢菩薩行願品》,把這兩門也列為日課。這個用意何在?正是古來祖師大德所倡導「禪淨雙修」,禪淨雙修是永明延壽大師提倡的。永明延壽大師許多同修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為什麼要提倡禪淨雙修?那個時代禪風鼎盛,大家都學禪,他看得很清楚,不是禪的根器,學禪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但是勸你,你也不會接受、你也不會聽,於是他就用個巧妙的方法;「禪不錯,加一點淨不是更好?」大家聽了就很高興,實際上禪不能成就,淨能成就,用意在此地。

  近代密宗大德用這個方法,意思跟永明延壽相同,看到你學密不能成就,加《無量壽經》、加《普賢行願品》、加幾句佛號,這成就了。所以我們聽到祖師大德這些說法,你千萬不要去搞禪淨雙修、密淨雙修,那你就搞錯了。你要曉得,他這些話用意何在?對哪些人說的?我們今天已經選擇淨宗法門,這些大德看到了,都會伸起大拇指:「你難得,你這個法門選對了!」你這一生如果不改變題目,不改變方向,你決定成就。這是「念佛三昧,眾行先故」,沒有一尊佛不提倡的,所以把它擺在第一。

  【二、十地菩薩皆念佛故。】

  這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我們要問:他是怎麼成佛的?包括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怎麼成佛的?給諸位說,念佛成佛的。有人不服氣;八萬四千法門,怎麼會是念佛成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你修哪個法門,方法、手段儘管不同,它的原則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斷惑證真」,這是決定相同的。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斷塵沙煩惱證權教菩薩果位;再破一品無明,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你所修學的法門還不相同。華嚴是一真法界,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菩薩修的法門不一樣,十行菩薩也不一樣,十迴向菩薩還是不一樣,到登地就一樣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登地就一樣了;從初地到等覺,等覺我們通常也稱為十一地,這十一個位次統統念阿彌陀佛,豈不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個話不是我們修淨土讚淨土,不是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認識清楚。

  這些人登地了,何以要念阿彌陀佛?他修別的法門不行嗎?真的不行。大概影響最深的文殊、普賢,這兩個人是毘盧遮那的左右手,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的兩個助手,這兩個人給大家做榜樣,他們率先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位是摩訶薩當中的領袖,他們的影響力太大太大了。一看到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於是這些地上菩薩恍然大悟,唯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成佛的時間縮短,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他們還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怎麼算法?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有資格;是對法身大士講的。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就是《華嚴經》上的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個阿僧祇劫完成了;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要一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只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這個說法。能夠相信淨土法門多難!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難信」不是說我們普通人,是說華藏世界三賢位的菩薩,華藏世界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他們都不信,到登地他就相信。為什麼?登地智慧大開了。所以文殊、普賢勸導,他相信、他能夠接受。這一接受,後面兩個阿僧祇劫,時間縮短,很快就圓滿,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一般講,「那要多久」?頂多兩、三個星期,甚至於兩、三天他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殊勝。我們看到《華嚴經‧十地品》,看到這些菩薩們的發心,我們對淨宗法門死心塌地,再也不會懷疑了。

  古來祖師說「萬牛莫挽」,這句話很有意義,古時候動力都是用牛馬,農夫耕田用牛,一萬隻牛一起來拉你都拉不動,你都不會回頭了;用這個比喻來說,你的信心堅定,願力堅固,決定不會改變。如果沒有這樣的智慧,遇到一些人,遇到參禪的,「禪好!」說說你動心了;遇到持咒的人,「持咒好!」你又動搖了。那是說明你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心,成就就難。我們在這兒看到「十地菩薩皆念佛故」。

  【三、三寶吉祥,經初說故。】

  三寶是佛寶、法寶、僧寶,是最吉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初的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三寶。吉祥雲比丘念佛法門叫佛寶,海雲比丘非常好學代表法寶,妙住比丘代表僧寶,最初這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寶。「三寶最吉祥故」,經一開端佛一定這樣說法。

  【初此念佛。】

  『初』就是吉祥雲比丘,他代表念佛法門。

  【海雲說法,妙住依僧;為次第故。】

  安排這個順序,我們現在講的是,不能說沒有學問,大學問!也是教我們應當怎樣入門。其餘我們在此地省略了。

  【餘見疏說。】

  諸位同修如果要想多知道,你去看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

  再看下面第三段:

  【凡諸推勝,總有二意:】

  這個要懂,不懂我們總會懷疑。這些法身大士,說實在的話,幾乎全部都是古佛再來的;我們在《華嚴經》上處處看到,是古佛來示現的,不是真正的菩薩。他們所證得的都是圓滿的,都是平等的,為什麼還要表現推崇別人、自己謙虛,用意何在?我們明白就不會懷疑,明白你才知道怎樣去學習,這個意思非常重要。清涼告訴我們,『總有二意』。第一個是:

  【菩薩勝行無量無邊,我唯知一。】

  這是謙虛。行門確實無量無邊,我們要問:無量無邊的勝行,菩薩是不是真的只知一?不是的,菩薩全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他為什麼不說我是全知全能?如果菩薩示現的是全知全能,對我們沒有利益,我們一定也想著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得利益,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你的想法、看法一定就攪和了,你的智慧不會開,你所學的無非是一些常識,皮毛而已,不能深入。這個事情很不好懂,譬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看到這是個圓,這是圓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圓心;無量無邊法門就是在這個圓的體上任何一點。如果我們把這個圓想成一個球,意思就更容易體會。在這個球面上任何一點,你只要把這個角度找到,一直下去決定達到圓心。佛法講正法、邪法,如果是正法,就是你的角度完全正確,你必定通達到圓心。圓球上任何一點都可以達到圓心,只要把圓心找到,豈不是所有都通達?沒有一樣不知道,樣樣都知道;沒有達到圓心,你只有知道這一點,達到圓心全部都通達。所以說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給諸位說,不但是一切佛所說的經,一切諸天、一切人、一切眾生,他所說的沒有一樣你不貫通。

  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搞不清楚,我在美國聽說大概有兩百多種宗教,許許多多小的宗教我們連名稱都沒聽說過。現在在新加坡,我們一般講九大宗教,這些宗教大概信徒都不少,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佛經裡你只要找到這個點,所有宗教都通了,不但佛經通,什麼經都通了;不但是出世間法你通了,世間法也通了。

  菩薩怎麼這麼謙虛、這麼客氣?這裡面有大道理、大慈悲;這是教我們,你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你才能夠得定,你才能夠開智慧,智慧一開全部通達,所以他不教給我們廣學多聞。如果廣學多聞,變成什麼樣子?你在這一點,你不會去找中心,你要到處去找,去繞圈子是怎麼繞也繞不到中心去。廣學多聞是繞圈子,永遠找不到中心,一門深入你才能找到,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得禪定、真正開智慧,就不能不知道「一門深入」的妙法,絕妙的方法。

  所以,古大德學教,經教只學一種,修行只學一個法門,他專,專精。需要多少時間他能成就?各人根性不一樣,一般大多數是三年到五年,我們看到很多。你去看《高僧傳》、《居士傳》,甚至於你去看《善女人傳》,這是過去佛門四眾同修的修學,三年五載都有殊勝的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可見這個事情不難!我們現在修行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連一點消息都沒有,毛病出在哪裡?出在「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也是佛說的。你要知道,佛說廣學多聞是給誰講的?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時候講的,這個時候你要廣學多聞。他的條件是智慧開了,才能廣學多聞;智慧沒有開,老老實實跟老師一門深入。也就是剛才我的比喻,沒有達到中心點,達到中心點,那個時候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第二個階段。我們現在在頭一個階段,頭一個階段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一門深入能斷煩惱,學的法門太多,煩惱不能斷。所以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一品,才有資格廣學多聞,所以廣學多聞不是對我們這個程度講的。我們現在急需要的是一門深入;也就是說,你還在十法界,你沒有脫離十法界,你沒有資格廣學多聞,你應當把功夫用在「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煩惱斷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已經契入一真法界,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廣學多聞。這是我們不能不懂得、不能不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今天學得這麼辛苦,費了這麼多功夫,一無所成,一無所得,原因在哪裡,你就明白了。這一樁事情不能不說清楚,這個疑問要不能解決,對於我們的修學決定造成很大的障礙。

  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思考、去觀察,我們看看過去讀書人,十八、九歲、二十歲考中進士的人不少,二十歲在現在還是個小孩,考中進士,當時政府就委派他作地方行政長官。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有作知縣的縣市長,這個很普通,更有一些名列在前幾名的委派到地方知府,管七、八個縣到十幾個縣。也不過就是二十歲的樣子,他能夠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從哪裡學來的?這個智慧能力從什麼地方來的?一門專精來的。

  古時候教學,不論是佛法、世法,都著重在開悟。佛家著重在開悟,儒家教學也是著重在開悟。你有智慧就能辦事,有智慧就能解決問題;你不開悟,不開悟沒有智慧。從前教學,科目只有一門,天天念一本書,不是一天念好多本書。現在學校的學生,我看到小學生,背個書包很沈重,一天每一本書念一段,念好多本,他頭腦念得很亂,念得很辛苦,他什麼都不知道。這是方法有了問題。中國方法是什麼?中國教你念一樣,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樣,你腦子裡日夜都想一樁事情,容易得定,容易開悟,這是教學方法不一樣。

  我曾經說過,但是沒有做過試驗。我想現在學校的教育,譬如說學校裡的學生,他在這一個學程,或者我們講一個學期四個月當中,主修的課程大概有五門到六門。假如我們換一個方法,我們在四個月當中一樣也能夠完成這麼多功課,但是教學,我們一門,一樣一樣教。學國文一個月,這一個月當中沒別的課,專門學國文,第二個月學數學;看功課分量多少,我把它分開,完全把時間集中學一樣,一樣學好了,再學第二樣。他都有收穫。不是教你一天要換多少樣,把你搞亂了。我想如果採取這種教學的方法,效果一定比現在學校要好,可惜沒有人做試驗。

  我們想了這麼多年,居然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我們可以在馬來西亞做個試驗。馬來西亞華校就是中國華僑辦的學校,有獨立中學,那是真的獨立,不受國家教育政策的限制,真的是獨立了。我們到馬來西亞去,建議他們教《四書》,教中國古典的文學經典,讓他們來做個試驗。試驗最好從小學教起。小學生一、二年級,六、七歲的小朋友記憶力好,我們教他念《四書》,每天教他一段,這一段讓他念得很熟,上午教他一段,下午教他一段。小朋友你教他念一段書,大概他念五遍就能背誦,能背誦之後,教他背一百遍;聰明的人、記憶力非常好的人,看著他念一百遍,程度稍微差一點的人念兩百遍,他永遠不會忘記。上午上一堂課,下午上一堂課,一年一部《四書》就背得很熟很熟。這個東西,將來他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十幾歲可以作縣市長,做得比現在縣市長高明。我說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來試試看,將中國古籍裡重要的典籍,從五、六歲到十一、二歲全部把它背誦完。背完了之後,到第二個學程是研究討論,把從前背的東西研究討論。為什麼?十三、四歲智慧慢慢開了,就可以入討論的階段。十二歲以前智慧還沒有開,記憶力好,利用童年的記憶,少年智慧開的時候再研究討論,效果決定不相同。

  佛法亦復如是。我們現在雖然好像是社會進步,進步只是物質文明進步,其他的退步了;不是在進步,大幅度的退步,我們智慧沒有了。常識很豐富,智慧沒有了。常識不能解決問題,把這個社會問題愈搞愈複雜,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你說多可憐!原因在哪裡?沒有智慧。儒跟佛教給我們的,都是教我們開智慧。智慧開了,人心是定的,佛家講戒定慧三學,戒是方法、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方法、手段不能不講求。心定下來,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不定,起作用就是煩惱。然後我們才知道,古人用的這個方法有道理,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有道理,教我們一門深入。所以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是大慈大悲。「我唯知一」,唯有「一」才能夠通一切,《華嚴經》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真通了,就是一多不二,什麼都通了。第二句說:

  【就一行中唯知少分,如一念佛即有多門,我但知一,餘不能知。】

  這都是權巧示現,都是教導我們的。念佛法門很多,我們在許許多多念佛門裡面,我們也只知道一門,像現在我們所選擇的「持名念佛」,我們只選擇這一門。「實相念佛」我們知道不多,「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我們就知道不多。一門深入,然後就門門通達,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這是「謙己推勝」,它含著這個意思在裡頭,這個意思在佛法常講「密義」,這是大慈大悲。

  【下經別說二十一門。】

  我們在此地把它省略了。這是《華嚴經》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講念佛法門,講了二十一門。「二十一」不是數字,也不離數字;二十一是表法的,代表大圓滿。密宗裡面表法,通常用十六、用二十一表圓滿。《無量壽經》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二百一十億佛剎;「二百一十億俱胝」,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二百一十億俱胝就是《彌陀經》所講的十萬億佛國土。《彌陀經》是顯教的表法,《無量壽經》上那幾句經文是密教的表法,告訴你《無量壽經》裡面有顯、有密,有宗、有教,無所不包。這個經本經文雖然不長,它多麼完備,它多麼完美;大、小乘佛法,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都有,古大德稱它為圓頓大乘。實際上內容,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

  【隨其一一,入佛境故。】

  任何一門都能夠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也就是一般人講的「證得無上的佛果」。不管哪一個法門,都能證到無上佛果,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選擇、我們修學,心才踏實,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環境所轉。

  【隨一一境,智遊履故。】

  契入佛的境界是智慧。「遊履」就是現在的話講「享受」,佛的境界你能享受得到。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謂「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要過諸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生活,並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生活,但是觀念不一樣,想法、看法不相同。以前沒有契入佛境界,我們這個生活過得很苦,過得很不甘心,怨天尤人;現在契入佛的智慧,眼前這個生活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念頭轉了。

  由此可知,苦樂有沒有標準?沒有標準。釋迦牟尼佛過的是最幸福、最快樂的生活,我們這樣說法,大家也能肯定。再想想釋迦牟尼佛過的什麼生活?三衣一缽,天天到外面去托缽、去討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別人、我們現在人看來,「太苦了!我們不能過,不能忍受」。他過的是世間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由此可知,諸佛如來的生活,並不是改善我們今天物質生活,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錯了;改變你的觀念,改變你的思想,也就是今天哲學家所說的,改變你的人生觀,改變你的宇宙觀。確確實實自己的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片,他怎麼不自在!他怎麼不快樂!

  我們要問:我們是不是要學釋迦牟尼佛天天到外面去討飯、去托缽?不需要,你那麼學,你就學呆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就在我們現前生活的本位上;不但佛這麼說法,儒也是這麼說法,「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賤,安於貧賤」,注重在安。你現在過的日子、做的工作,你一下明白、覺悟了,你就會安於現前的工作、安於現前的生活,你就過諸佛如來的生活,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圓滿。所以關鍵在迷悟,迷了,你過的是凡夫生活;悟了,你過佛菩薩的生活。關鍵在迷、悟。菩薩講的二十門:

  【前十門念佛勝德圓備,後十門念佛妙用自在。】

  這是總說。如來果地殊勝的德能圓滿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菩薩為我們講了十條;後面十門說念佛妙用自在。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明瞭境界,你就能夠契入。下面菩薩所講的重點義趣,我們節錄了幾條。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迷了、我們不知道,所以活得很辛苦,活得不自在。第五節: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無念念者,則念真如。是念法身。】

  這是念佛裡面最究竟、最圓滿的,念法身佛。『法身』是什麼?法身是我們自己的真身。禪宗語錄裡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常常教人參!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宇宙從哪裡來的?虛空怎麼會有的?星球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虛空法界一切萬法從哪來的?怎麼來的,為什麼來的,問題一大堆。這一大堆的問題,總的答案就在這五句,佛把這個用一句話概括了,總說,這叫法身。『佛以法為身』,佛不執著這個肉身是身,佛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指這個身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

  這個說法很難懂,我們舉個比喻,諸位好好的去想、細心去想。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你什麼時候作夢,如果今天晚上作夢,你就好好的記住,夢醒了趕緊起來,想想剛才夢中的境界。那個夢裡的境界很清楚,然後你再問:夢裡頭那個天地從哪裡來的?夢裡頭那麼多人從哪裡來的?夢裡頭許許多多一切萬事萬物從哪兒來的?找!我們夢境是個小的法身,現前這個外殼是個大的法身,小大不二。你仔細一想,夢中所有的境界,不都是自己心變現的嗎?所以佛家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變現的,這個說法我們一般人能承認,想想是沒錯。

  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眼睛一睜開,看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哪來的?你心變現的,這個難懂。為什麼難懂?因為不知道心是什麼,一想到心就想到這個心,這心不能變東西。現在人說這個不是心,腦是心、能夠思想的是心。都不是,都錯了。《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兩個在表演「七處徵心」。問題是什麼?我們凡夫不曉得心在哪裡,不但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心,關鍵在此地。真的你要知道什麼是心?心在什麼地方?完全明白了,就像作夢一樣,夢是心變的。心在哪裡?心是什麼樣子?心沒有相,心能變一切相,『清淨如虛空』。這個話有沒有講清楚?沒有講清楚,虛空還有相,不得已用這個做比喻,虛空也不是。可是心能現一切相,心所現的一切相那就是心,心已經變成相。所以在作夢的時候,夢裡頭心像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心的樣子。心的樣子剎那剎那在變化,沒有一定,昨天晚上做的夢跟今天夢不一樣,都是心變現的。能變現的心是空的,所變現的相,那還是真的嗎?我們把所變現的相當作真的,我們錯就錯在這裡。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變的是個空的,所變的也不是真的。

  我再說一個比喻:如果我們說相是真的,我們這個身是真的,虛空也是真的,現在我坐這個地方,我要起來離開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虛空應該少一塊,那才是真的;如果我走到這裡的時候,這邊虛空應該被我擠壓擠過去,那邊虛空應該從這邊又流過來,像水流過來,那才是真的,為什麼我走過去沒有障礙?假的。假跟假沒有障礙。你從這裡細細去觀察思惟,佛講的話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境界都是虛妄的,妄跟妄沒有障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你才能逐漸懂得事實真相。相是假的,所以相要不要分別?不需要;要不要執著?不需要。

  你今天為什麼活得這麼可憐,活得這麼辛苦,你把虛妄相當真的,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錯就錯在這裡。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佛對了,我們錯了。佛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對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了。我們把這個錯的改了過來,我們就入佛的境界,就跟佛一樣自在,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很深。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專門講這個問題,的確讀起來很有趣味,專門來研究討論這個問題。你真搞明白,法身懂得了,「以法為身」;那就是像我們作夢,整個夢中境界是自己。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絕對不是夢中有自己才是自己,夢到別人就不是自己,別人是我夢中現的相,全是一個自己。

  又好比我們把虛空法界,比喻我們這個人身,這樣也好懂。我們這個人身有很多不同的部位,頭部、手部,部位不相同,每一個部位有很多器官,器官不相同,就好比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構成一個身體。我們這個人是什麼?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細胞,一切眾生是一體。真正通達明白了,原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不是二。你多從這些地方去觀察,多從這些地方去思惟,慢慢你就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是萬法一體、萬法一如。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跟一切眾生關係才搞清楚,原來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你還會有怨恨嗎?你還會去傷害嗎?不可能!所以自性裡面本具的大慈大悲,自自然然就流露出來,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尊敬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諸佛如來妙用自在。不契入這個境界,我們這個錯誤觀念轉不過來。

  念佛,我們同樣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境界不相同。一般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想到佛像,想到這個幻相。真正會念佛的人,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虛空法界全都在其中,一法都不缺。那個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念法身佛;我們今天凡夫口口聲聲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念應身佛;境界差別太大太大。同樣是念佛,就顯示出來有會念、有不會念的,會念的虛空法界真的融成一體,你說那個多自在!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會念的人,聲聲佛號自己的心量把整個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不會念的,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是我,分了家。所以他怎樣他都不會得定、他都不會開慧,這不學不行。

  底下這一句是『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念」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無念;「念」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並沒有放下,還是恭恭敬敬「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要知道這一句佛號跟虛空法界完全相應,這叫「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大家不要搞錯,不能夠說是「我不念就是念」,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你把這個意思全搞錯了。所以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如來的意思搞錯、曲解、誤解了,那就壞了。確確實實無念,但是這一句名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間斷,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叫「念真如」,這叫念「諸法實相」,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契入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念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你入這個境界,最低限度你已經是圓教初住菩薩,最低的;不但三界六道之苦你完全脫離,四聖法界的苦你也脫離了,四聖法界有變易生死之苦。再看末後這一行:

  【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依真而住,不依國土,是念性土。】

  這個境界都非常之高。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天災人禍頻率不斷在增長,許許多多人都在思惟:我們到什麼地方去避難?說實在的話,全世界沒有一處是安全的,你到哪裡去避難?沒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的地方,就是此地講的「法性土」,法身是最安全的,決定沒有災難,天災人禍統統沒有;我們能夠證得法身住法性土,什麼災難都沒有了。這個不是幻想,完全是事實。『華藏世界海』是個大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敘說的,我們現在居住的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星球,佛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說「地」是個地球,沒有講,可是佛已經給我們有明顯的暗示,這個暗示經上說得太多了,十方世界。你想想看佛講了,有上方世界,有東、南、西、北,有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還有下方世界,你想到佛這個說法,我們居住的不就在當中嗎?有上,下面還有世界。

  佛說話是很有技巧,我們要能聽得懂,這個地球是懸在空中的,地球屬於一個星系,佛講星系才是一個世界,一個單位世界。佛講一個單位世界是有一些星球,佛在經上講,比喻上說,八個大洲,若干中洲,再有無數的小洲,為一個日月所圍繞,這叫一個單位世界。在從前我們讀佛經,都以為這是一個太陽系,大概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以這個星系做為單位,一千個太陽系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然後再有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再有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佛在經上概略的給我們描繪宇宙觀,現在科學家講的宇宙觀。

  可是最近,我以前沒有聽說過,最近,說最近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認識了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跟我談到,他說一個單位世界不是一個太陽系,說太陽系講不通。那是什麼?一個銀河系。他說的也有道理,太陽繞銀河轉。他這個說法範圍就更大了,如果說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佛跟我們講,宇宙當中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說出一個大世界叫「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像大樓一樣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這種宇宙觀我們今天科學家沒有說到,今天科學的儀器,說實在的話,沒有辦法突破黃老居士講的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沒有辦法突破。也就是說,今天科學的發展到目前,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沒有突破,都在教區之內。你就曉得虛空世界多大!所以下面用個「海」做比喻,「華藏世界海」,世界無量無邊。

  下面這一句話重要,『法界無差別』。世界是諸法成就的,「法」是佛為我們講經用的一個代名詞。這個代名詞就是,虛空法界所有一切一切,用一個字做總代名詞,這個名詞叫「法」。大,講到虛空世界,小,講到微塵,佛經裡面講到毛端、毛孔,這是形容小。「法界無差別」,這個話很難懂,無差別怎麼樣?大跟小無差別,前跟後無差別。大小無差別是講空間,先後無差別是講時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在我們看是有差別的,真的是沒有差別。大乘經裡面常講,「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十世古今是從時間上講的。怎麼叫「十世」?通常我們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三世裡面過去有過去世、過去現在世、過去未來世;現在也有三世,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所以三世就變成九世,九世加到最初的這三世是十世。十世從哪裡來的?一念變現出來的。這個話我們還很難懂,不好懂。為什麼有人能知道過去,有人能知道未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疑惑就解開了。

  我們拿電影來做比喻,大家比較好懂。電影放映的時候它有個底片,我們在銀幕上看這個畫面,好像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它表演的劇情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如果你看它的底片,底片沒有,底片就是一大盤底片,過去、未來、現在不都在一起嗎?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了。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執著過去、現在、未來,是看到銀幕上的畫面,沒有看到底片;佛菩薩他們本事高強,銀幕也看到,後頭底片也看到。所以銀幕上有「十世古今」,「不離一念」是它的底片,這才把事實真相全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是看到這一面沒有看到那一面,人家是面面都看清楚,事實真相。

  所以,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時間、空間從哪裡來的?用現在的話說,抽象概念當中產生的,絕非事實。時間、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還有什麼東西是真實的?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我們應該多想想;《金剛經》上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觀法叫諸佛菩薩的觀法,他們之所觀;換句話說,那是諸佛、法身菩薩的境界,是他們的人生觀,他們的宇宙觀。他們的看法正確,一絲毫錯誤都沒有;我們今天講宇宙觀、人生觀,全都錯了。所以他得的是真正解脫,得的是真正自在,這叫「無差別」。

  這兩段句句都是給我們講真話。心安住在哪裡?『依真而住』。這個心不安是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心要是安了,這個人道業就成就,他修道就成就,我們一般講證果。證果是什麼?他心安。心不安不但沒有證道,恐怕見都沒有見道。我們自己對於自己修行的功夫,怎麼樣去檢查?就看我們心安不安。我們的心是不是真安?果然安了,你有成就;你心沒有安,沒有成就。「安」就是住,在《楞嚴經》上,「你心住在哪裡?」《金剛經》上也是說:「應云何住?」怎麼樣去住?這個心到底住在哪裡?「依真而住」,住在真實相裡面。『不依國土』,國土是假的。這就叫『念性土』,法性土,法性土是真的。國土是法相土,法相土可以用,不可以住;住,就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